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

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

第1篇: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

一、过去西南各区的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技术、人才等高端产业要素薄弱

西南五区产业以资源能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产业集中度高。如房山区石油加工及制品业总产值占第二产业总产值的71.08%;石景山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4%,其中钢铁冶炼及压延占81.66%,过去石景山区5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首钢;门头沟有98.5%的山区,门头沟区过去的产业结构以煤矿开采和水泥制造为主,属于典型的资源内生产业;大兴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1%,其中位居工业前两位的是石油加工及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占9.31%和8.77%。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市大幅度压缩了钢铁、水泥、煤炭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而这些行业恰恰是西南五区的主导产业。与此相应,西南五区在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缺乏,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需要加强对外引入力度。

二、近年来西南各区积极探索高端产业业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西南五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积极引入发展新型高端产业。2007年,丰台、石景山、大兴、房山和门头沟五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62.4亿元、226亿元、193.7亿元、210.8亿元和53.4亿元,较2006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为11.7%、12%、14.7%、7%和8.7%。

其中丰台区以科技园为载体,不断追求发展模式上的创新,积极倡导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丰台园技工贸总收入从1992年的6200万元上升到1010亿元,税费收入从2002年的218万元上升到34.7亿元。

其中石景山区是外城四区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区,利于吸纳人气,尤其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服务、高新科技、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积极推进休闲娱乐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与旅游、体育、会展、商贸业的有机结合,打造CRD(Culture Recreation District,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成效显著。截止到2007年底,全区文化创意企业已逾20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纳税近3亿元,占全区全部税收收入的13%。

门头沟区积极响应我市产业政策,关闭了90%的矿山。同时开放建设石龙工业开发区,吸引了杜邦公司、万辉药业集团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建厂。如今,石龙工业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电子工业、生物医药、轻工食品、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外向型多功能和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占地2019平方公里。目前,房山的工业按照产业、产品的关联和聚集程度形成了三大产业基地:一是以房山工业园区为基础,依托全国大型石化公司――燕山石化的技术、人才、原料等诸多优势,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目的建设的石油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二是以区政府所在地良乡周边的工业开发区为发展空间,依托中央、市属大型企业建设的机电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三是依托房山传统的建材优势,与大型建材龙头企业北新建材、金隅集团等合作共建的北京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同时,以都市工业为主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正在快速发展。

大兴区占地1036平方公里,是首都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最大的平原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大兴新城规划范围内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首都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定位,在全国众多的生物医药园区中脱颖而出。目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吸引了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近50家企业建成投产。2008年1~6月,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5589万元,同比增长75.5%;工业总产值112367万元,同比增长59.7%。

三、深入推进首都西南区域产业发展的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产业发展与区域功能耦合的原则。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构筑和谐社会,各区的产业选择,不应单一以经济指标来衡量,而应该统筹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着力发展体现城市功能拓展和生态涵养的特色细分产业。

二是坚持整体统筹的差异化错位发展原则。西南五区作为具有相似发展条件的整体,应该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合理构筑产业和空间布局,既体现出各个区域不同的产业特色,又构成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统一体,避免出现在低端层次的内部竞争。

三是坚持与首都高端资源充分衔接的原则。依托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充分对接首都高校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高成长企业在生产线布局等方面对更大空间的拓展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予以积极引入。

四是坚持产业布局园区化与生态化的原则。在各区内部的产业布局,应以园区集聚为基础,并根据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基础,以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为核心,从材料、能源、水等不同围度,构筑相互关联、错落有序的生态产业链网。

五是坚持存量工业资源的服务化利用原则。在西南五区的门头沟、房山和石景山等地,形成了废弃矿洞、工业厂房等一系列的特色工业资源和设施,要对接特色种植、工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加以充分利用。

四、推进首都西南各区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都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西南五区发展,应立足《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以合作共赢为宗旨,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培育产业发展要素入手,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型西南产业组团,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开放共享的设施支撑体系

以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目标,重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资源等区域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共享共建,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南苑、首都第二机场(待定)为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为轴线的快捷交通通道,推动跨地区交流与协作,使西南五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首都高端资源辐射的重要基地。

(二)构建统筹的生产要素协作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西南五区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格局,以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建立各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协作机制;二是建立协同参与的招商引资协作体系;三是建立共培、共用、共享的人力资源协作体系;五是建立区域统筹的市场交易体系。

(三)构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体系

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落实,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和标准,警惕和杜绝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企业借机转移到西南五区。一是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进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按照对存量资源、特别是已经形成工业资源的合理开放和有效利用的要求,做好开发规划的准入关。二是通过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做好产业规划和定位,做好项目选择方向的准入关。三是要对资源承载力有一定要求的产业,要依据区域内土地、能源、本地化劳动力能力核定规模,适度限制,抓好产业发展进程的准入关。

(四)构建优势产业的梯级对接体系

西南五区的经济合作和产业机构调整,首先要进行资源和产业基础的深入研究,做好区域产业布局总体战略规划。打破区划界限,依据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优势产业对接,做大做强西南五区制造产业、物流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等,提升首都西南区域产业竞争力。

一是以大兴――房山为轴线,构建现代制造业协作体系。以已有基础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兴经济开发区、房山开发区、良乡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快培育以机械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密集区,以构建西南现代制造业生产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带动大兴、房山等地经济发展。

二是以丰台、石景山为轴线,构建有利于纵向协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区。丰台、石景山区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化进程相对其它西南区县较快,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更贴近都市消费需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应以此为基础,把丰台和石景山建设发展成为衔接城市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商务纽带,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生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是依托基础设施的完善,重点构建现代物流业协作体系。着力加快流通业联动发展,发挥首都南大门优势,以丰台、大兴、房山为重点,整合京西南物流资源,依托经开、京石,建设若干个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大型配送中心,吸引京内外物流公司投资,构建畅通快速便捷的物流进出口通道,推动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带动京西南物流,对内对接城市功能核心区,对外衔接北京与津、冀地区,增强首都的辐射能力。

四是着眼区域整体品牌提升,构建生态旅游业协作体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协作平台,完善旅游协作机制,推广区域统筹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区域旅游精品互联互动,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共同开发旅游客源,打造旅游品牌,推动西南部旅游业协作发展。

(五)构建集聚发展的生态园区格局

一是以丰台总部基地和石景山CRD建设为核心,突出发展“微笑型曲线”两个高端的产业业态,抓住后首钢时代机遇,充分利用丰台总部经济效应和石景山丰富的工业文明、工业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经济,重点打造城区新型的产业业态模式。二是以石龙开发区建设为核心,以门头沟矿山公园建设为纽带,突出发展具有区域内部资源禀赋特点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产业,并逐步形成产业优势。要关注对郊区城市化进程、一三产业融合、本地化劳动力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培养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业态模式。三是以燕山石化等基础产业企业为核心,以房山开发区、良乡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重点,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注意资源的重新配置,积极引入化工、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补链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新型现代农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选择,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六)构建共享的区域生态承载体系

第2篇: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州委、县委要求,我局准确把握全州扶贫开发的难点和重点,采取超常举措解决贫困突出问题。与本县贫困地区实际紧密结合,明确目标,精确瞄准贫困地区,建立“一乡一策,一户一法”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工作,抓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培育富民惠民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力社会事业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二)工作思路:根据县委、县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围绕精准扶贫工作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的目标,集全县之力,发展旅游主导产业。不断推进旅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切实狠抓资源的升级工作,把藏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打造更高端的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优势,着力利用旅游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

二、任务目标

(一)立足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禀赋特色,进一步加快资源精准开发和深度开发,大力推进旅游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由产品优势向市场优势过渡。

(二)全县55个贫困村,1107户4959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通过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完善各贫困村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加大文化宣传与教育,提高乡村信息化程度,继续加快、、、、等景区景点和镇、镇、镇等旅游集散点项目建设。邀请省旅游局协助做好镇村民俗文化村落打造。力争到2020年底协同其他12个子项目使贫困村户得以脱贫,使农牧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

(三)切实加大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一是大力开展文化节庆旅游。该县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培育旅游文化产业,重点打造宗教文化、文化、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了周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着力扶持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这些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蓬勃开展,以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吸引各地游客。二是发展民间传统古会旅游。充分利用民间法会,大力发展非遗传统节日旅游。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游览观光、摄影写生、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为一体的非遗旅游。重点修复自麦经堂、扎郎寺等文保单位,努力挖掘各片区民俗文化,加快建设阿西土陶传习所,让游客参与和体验乡土风俗,感受非遗传统氛围。

(四)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偏远地区如东义片区以及稻坝片区的邓坡乡等,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是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二是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要进一步形成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各乡镇相匹配的大格局,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建设到哪里。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力度。一是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新增的经费要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薄弱环节和基础环节倾斜。二是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特别是基层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四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保证效益发挥最大化。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健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县乡两级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二是要进一步加完善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配好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对于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定期作好图书充实更新服务,扩充内容和品种,增强实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服务性,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加强文化队伍专业培训,进一步稳定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队伍。同时,要积极做好民间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大对乡镇艺术团的支持力度,不断繁荣发展群众文化艺术。

(五)强化文化服务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扎实做好送文化下乡工作。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和有利时机,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集文艺演出、赠送科教富农图书、送电影、体育活动为一体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同时,在认真总结过去“送文化下乡”的经验基础上,创新了“送文化下乡”新思路、新举措,积极鼓励农村牧区基层自行组织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牧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使整个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切实加大与周边县互动促交流送文化下乡活动工作,创新方式,进一步增进与周边县的友谊,促进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成立文艺特色群众宣讲队,始终以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发挥自身文化特长,通过开展送文艺表演、送展览、送编导等活动,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送到基层老百姓中间,发挥党的宣传喉舌作用,巩固了党在农村牧区的宣传文化阵地。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要切实为全县农牧民群众献上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同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突破:一是形式上实现突破。要切实将送文化下乡转变为送文化进村入户,同时也要和当地艺人、基层干部和学生等积极参与演出,既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形式,整合文化资源,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二是规模上要实现突破。送文化下乡不仅要达到14个乡镇全覆盖,同时要积极深入僻远山区,为当地农牧民送上了精神的食粮;三是成效上要实现突破。要积极开展文艺座谈会,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讲为主题,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普及到乡村社区,让广大基层农牧民群众懂得感恩。

三、下一步工作

今后我局以“建设全国精品旅游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环亚丁机场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按照“突出一个主题、构建一个旅游圈、联结三条环线、体现七大功能”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培育壮大旅游主导产业,使旅游业成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核心引擎。突出生态人文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个主题,打造“中国之魂——亚丁”这一核心品牌;以亚丁景区为重点和核心,把亚丁景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和辐射全县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因地制宜发展适宜自身的产业:如:大力发展适合自身养殖业。鼓励和扶持贫困村养殖藏香猪、藏香鸡等农特产,发展牦牛养殖规模等。

研判周边旅游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县资源丰富,如;、、、、等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加之我县旅游资源的富集和项目争取力度的增加,以及市场前景的一片光明,我县坚信旅游的发展后劲十足,发展前景可观,特别是乡村旅游的产业必将会惠泽广大农牧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领导班子要深刻践行十届六次全会的精神“要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贫困村不、贫困户不脱贫,驻村帮扶工作组不撤出。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过上美好生活。要把扶贫开发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实践课堂,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推动扶贫开发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落实。”在县扶贫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本局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发展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和难点问题,配齐配强旅游部门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完善旅游建设项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