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智慧教育校园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校园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育校园建设

第1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院校是开展高级技能教育的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以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多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把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如何选择社会实践实现成果最大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呢?这一问题值得高职院校认真思索。

(一)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理念教育,鼓励大学生走入基层

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社会各方面支持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学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农村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找准实践载体

高职院校要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忌为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当地农村,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旅游资源,同时能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提高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精神境界。高职师范类学生可以深入农村,为农村学生义务开设文化辅导课,兴趣班等,满足乡村孩子的求知欲望。

(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不仅让学生在基地通过实践劳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与广大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两大功能。

(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奖励机制,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普遍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主要原因是教学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定不明确,奖励制度不健全,实践主体外部缺乏驱动力,内驱力调动不足,对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保护不力。

第2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资源 利用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而我们今天的农村学校的绝大多数孩子社交活动较少,生活视野较为封闭,个性心理较胆小、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娱乐生活也不太丰富,再加上多数教师观念较为滞后,这无疑都给当前新课程倡导下的集综合性和生活性一身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设计与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落实需要走向田野,体验劳动。

我们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可随着他们在公婆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的学生将劳动理解为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农村学校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抓手应该是抓住农村所特有的田间情境,利用春夏秋季农忙时间,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农田,把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带进农田去体验。在学完《吃穿用哪里来》这课时,同学们群情激奋,纷纷阐述了粮食的粒粒皆辛苦,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敬仰。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则时有发生。可见,学生课堂上所表现的情感还只停留在粗浅的层次,教学并未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我的做法是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具体要求:和长辈一起到农田里去参加播种、收稻,用多种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施方案。实践好了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次学生谈了许多,他们的脸上也挂满了深情。由此可见,他们已经体验到了,并且将体验化作实际行动去做了。

二、《品德与社会》课要拓宽学生视野,需要走进家乡,了解社会。

农村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拓展,同时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农村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用好农村资源还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如以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组织学生去参观大足北山石刻。发现里面有的装潢十分考究,金碧辉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佛像,人们在那里烧香磕头,紫烟缭绕。人们为了自己的心愿,求得佛祖的保佑,帮助自己实现美好愿望。还有几个人都在许愿,每个愿望从十元到百元或几百元不等。这些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像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而这些人却是那样虔诚。再细看这些人,里面年老的居多,有农来的,也有城里来的。我用手机也顺便拍下几张照片,这是我课堂上的宝贵资源。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再来看这些照片,让他们把看到这些事情后的想法来进行交流。发现同学除了只会惊诧和迷惑不解之外,而其他的竟然说不出个道道来。我想这样的效果,那么这次活动的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非常可怜的。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去调查,石刻、寺庙与迷信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烧香拜佛人、许愿人的心态?待到下一节课再进行交流。学生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调查和研究,它们的答案丰富了,理解也深刻多了。他们说:“寺庙是,迷信是违法活动,还列举了‘几起引发火灾’死亡人的事故,就是村民搞迷信活动引发的。烧香拜佛人、许愿人的心态有不劳而获的心态”等等,孩子们看得明白,理解透彻,然后,我又乘机追问道:“你们家有没有信迷信的人?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这时同学们又发表自己的高见,还有总结的,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村组搞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等。同学们用自己的实践研究终于正确认识了迷信与宗教的区别,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品德与社会》学科课课堂要丰富,需要走进生活,学会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教材,根据教材设计某种典型情景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去展示,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这种情境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既是感受者,又是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使得儿童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使得教学也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如在以《我想要与我能要》的主题教育中,由于多是农村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大多不太好,能要的东西也较很少。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模拟表演我看到的情景,学生看后谈谈自己有什么感受。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很沉重,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神经被触动了,以前也从没有人跟他们说过,这样的行为违背的是什么,现在他们感受到了,觉悟到了。我想他们也一定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能为父母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起码的就是懂得体贴关心公婆父母、孝顺公婆父母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四、《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要激发孩子的情感、学习兴趣和创设教学情境,需要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小学《品社》教学中,学生认识水平十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征,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巧妙、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不仅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动静结合的教学音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解决了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而且用动态的音、形、画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促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起到变复杂为简单,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样的课堂教学下来,我感觉乡村学校的孩子也好教学,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受外界干扰少,思想单纯。把农村十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的结合起来。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并优化它,把它变成学生可接受的资源,再用各种可行的形式去渗透。我们的德与社课教师更需要有一双非常细心的、会发现的慧眼,备课时精心设计,运用农村十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鉴别力,就一定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高专 多元化 教学团队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

多元化是指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多元化教学团队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组织形式。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将教学队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将该群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优秀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身上。基于“校企行会”的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加快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成员包括高校的专家学者、本校及同类学校的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的工程师等。该多元化教学团队承担着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开发于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职能。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能力,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技术技能的积累。

1.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必然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不能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很好的落实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虽然有些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层次低、比例少。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才能促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取得突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以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块,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加强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才能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资源。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MOOC、微课、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网上在线学习等。实施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高职院校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资源库,需要由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合作来完成。

4.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能够紧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以,依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加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专业技术技能的积累

高职院校必须和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真正做到了校企实质性合作。多元化教学团队利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库,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中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所以,“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首先要搞好技术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行业、企业需要拥有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来应对产业升级和竞争的压力。二是搞好服务协同创新,行业专家、企业和学校的技术人员可以相互到对方的工作岗位上兼职,取长补短,使校企双方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三是搞好发展协同创新,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校企行会”在技术、服务、发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名师工作室”、设立研究所、研发中心,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2.注重培养和选拔团队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

通过内培外引措施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只有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团队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构建合理的运行、评价机制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考核机制是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为主体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等教研、科研实体,给予一定的自。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产业技术进步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团队内部,制订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教学团队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相联系,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和企业最有发言权,通过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推动团队持续健康发展。再者,要坚持对教学团队进行绩效考核,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方式,将团队成员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让每个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有助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的搭建,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参考文献

[1]钟耀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罗志,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1.

第4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探索建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将联合相关部委建立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中央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明确了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开展社会实践,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对于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对于引导中小学生把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知识不可能都在课堂上得到,许多能力不可能仅在学校中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实践体验的途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展社会实践,对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实践的情况,存在着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没有衔接起来的障碍,存在着经费和安全等困扰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问题,需要着眼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努力克服这些困难,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联合各方力量,开发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二、努力构建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大力倡导、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社会实践,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动联合社会各个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第一,要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摆在义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开展社会实践,就是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学校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公平地享受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把社会实践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可以使这项工作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断深化。

第二,要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时代在发展,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专题性教育越来越多,但我们的教材、课程容量有限,而且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能都进入学校课堂和教材,许多专题性教育也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实践中体验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社会上可供学校开展各类专题性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专题教育,既可以使专题教育的效果更好,也可以使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第三,要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统筹管理。要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联合有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在社会实践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指定专人负责。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建立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社会实践基地,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第五,要探索建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保障机制。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各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本着勤俭、实用、简单、方便的原则,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核定成本,由财政、学校和学生家长合理分担。

第六,要构建并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做好活动小结和鉴定工作,并将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

三、分批建立各种类型的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将和中央相关部委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分别建立可开展某一类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主要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通知要求,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做好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配合工作。

教育部将从今年5月开始,陆续与中央相关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相关部委所领导和指导的社会资源单位按照要求,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发申报第一批全国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申报基地的基础条件、内容设置、活动形式、时间安排、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特别要开发出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进行指导的内容。经教育部和中央相关部委审核后命名为全国社会实践基地。

具体申报工作,按照教育部与中央相关部委联合发出通知的要求进行。

第5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6-03c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

提起“智慧校园”,应该追溯到“智慧地球”,智慧地球也叫作“智能地球”,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短缺、效率低下等问题,它是2008年由IBM提出,2009年IBM颁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中国智慧地球战略的序幕,所谓的“智慧地球”,就是将感应器嵌入到生活中的各类物体中去,基于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相应地,所谓的“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各种服务系统为载体的集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各种工作为一体的智慧环境,同时,也是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井然有序的校园管理、高效保质的教学以及谨慎严谨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透过国外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智慧校园”走过了设备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已经应用到教育创新阶段,在国内,以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智慧校园”为代表,其他省市也逐渐在推进“智慧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面的融合,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X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现状

1.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有利实施,在教育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初期建设中,设计开发基于3D打印的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也设计开发了基于乐高机器人的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在此基础上,该校创设了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实验室设有3D打印机、3D扫描仪及辅助设备、教学用机器人、计算机等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2.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

为方便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设置了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建设大容量存储、备份数据备份系统的数据中心以及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服务器集中整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的软硬件及设备包括机房制冷、环控报警系统、网络设备、服务器集群与虚拟化、数据中心等。

3.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打造集教学、研究与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可以实现教师网络电子备课、异地协同教学、基于课例的集体教研、网络研修、远程培训等功能。

4.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当下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必然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智慧教室设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提供电子教材管理与交流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价分析平台,实时追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还可以通过网络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设有记录平台,以无纸化的形式加强课堂互动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平台可为课堂的教师提供及时反馈,使教师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智慧教室在四种平台分工合作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已基本上具备了教学设计、多媒体综合应用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对于智慧课堂中的教学系统维护,安排有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

2.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基本上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计算机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尽管在课堂上还是有个别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上网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但总体而言,智慧课堂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三)与“智慧校园”之间的差距

“智慧校园”是一个多元的、泛在的、多功能的服务支持平台,“智慧校园”也逐渐走向移动化,目前,使用手机借阅书籍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校园将会应用到更多的移动领域,例如:手机开门、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移动领域。手机开门是指在许多高校中的寝室和教学楼等地方设置了安全划卡门,将该技术整合到手机当中,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了管理,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都与该功能类似,同时,也将建设其他类别实验室,例如:微课优课制作实验室、数字化理科实验室和家校互动实验室,等等。这就使得在促进学校管理的同时也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路径

(一)需要克服或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规划的前瞻性与调整性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智慧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需要前瞻的规划;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前瞻性的综合考虑而盲目追求最为先进的技术体系,应该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把关。

2.管理制度以及负责部门的建设问题

智慧校园需要有专门的实权部门或者团队进行管理与维护,以便充分调动和调整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另外,管理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大家必须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去履行各自的职责,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3.智慧校园的后期维护问题

随着智慧校园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应用升级问题显然将是一个挑战,所以,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是一个不会停止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后期维护上长远规划,以确保智慧校园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

4.智慧校园与教学效率问题

部分教师在智能化应用方面不是特别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学生则自控能力不强易导致学习的分心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校园的教学效率。

5.基本措施

就X大学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是对现有的教学环境的改造,因此,难免会出现规划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就不得不面临规划的调整,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原有规划如果明显落后,也有必要做出新的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坚持需求。

第二,避免改动基础计划。

第三,务必重新评估调整的项目。

第四,确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结论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仍然处于建设初期,虽然其在当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是基于“数字校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只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进,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向新的高度发展,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总体发展,逐步实施、统筹规划,使基于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智慧校园”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6.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38(B10):18-21.

[3] 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4,(11):86-90.

[4] 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 刘启新,沈李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序I.

[6] 徐春林.高校校园物联网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1):23.

[7]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8]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9] 黄荣怀.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10] 鲁东明.智慧校园已经不只是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1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8-11.

[13]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9.

[14] Z. Yang and L. Da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toringfor Small Files in Hdfs[C].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System (CSSS),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2239-2242.

第6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涵;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或网络教育系统。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图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构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计算是其核心技术)和智慧教学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智慧环境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空间,如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资源等,智慧教学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学习分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互动学习交流,亦可以根据构建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亲身体验知识,因此,顺应时展要求,推动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图1智慧教育架构图式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建立了一个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物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校园安防领域得到应用。电子书包在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利用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所体现。例如,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一些地方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内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学习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平衡的过程,揭示了“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深刻内涵。因此必须明确,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拥有感、责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积极推行智慧教育资源云服务

技术进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机构的传统条框,资源的集约化,让学习者获得新资源以及由此创造出结合更紧密的合作者和资源网络。当前我国应加强教育云顶层设计,构建层级分明、应用清晰、功能完备的教育云,通过统一建设和集约化管理,节约教育机构信息化经费开支,让其区域内成千上万的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教育科研、学生社团、教师、班会等单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台上,零门槛、微费用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并快速形成一张先进、高效的教育系统管理与服务网络,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区域教育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协同。

3.建设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4.加强教师智慧教育技术提升

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管理、软硬件平台的有机融合,更离不开一批教师骨干。因此,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正确获取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同步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贺斌.解读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J].物联网与云计算,2012,(4):23~25

第7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 “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The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 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 ,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 ;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 “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 以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第8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智慧校园;平台建设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25

0 引言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校园建设有着改头换面式的创新。在以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其主要是侧重于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属于信息化教育当中的一部分,其能够实现校园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但是并不能真正实现智慧型的教育。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更为可靠的数据处理技术,同时建设一个集成度较高的校园服务凭条,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对此,探讨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思考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1 大数据和高校智慧校园

1.1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化

大数据也可以被理解成为海量的数据、巨量的数据以及大资源,主要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规模较为巨大,并且想要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以及截取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些信息数据是由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娱乐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优化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国家调整宏观调控策略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1]。对此,大数据环境之下,高校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所提供的学生的个人喜好、学习成效以及教育资源等信息,可以针对性的优化高校的教育服务。高校的信息化进程当中,会形成各类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其中主要包含教学管理数据、教学资源数据以及学生信息数据等,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消费习惯,大到高校的治校方案以及策略。借助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数据实现有效的分析以及搜集,并将其转换为高效管理以及服务的有效资源,从而为建设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提供基础。

1.2 智慧校园的内涵以及定义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速度非常快,并且建设时效性也越发明显。已经从以往的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逐渐转变为智慧校园[2]。智慧校园打破了传统的校园空间性限制,借助云储存、云计算等较为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作为基础,构建科研、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一体化的虚拟性教学技术。智慧校园的设计核心观念便是构建一个新一代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帮助之下,促使高校教育显得更加动态性、精细化,促使教与学获得更加优质的管理[3]。智慧校园的本质便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SOA等技术,构建一个多元化新技术相融合的业务[4]。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必须是以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将所有物品借助射频标签等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相衔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以及识别,病和信息系统相互互动以及感知,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从而实现数据的分析、搜集、挖掘以及储存,促使校园环境能够与人相融合。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2.1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过多,教育信息传播困难

“大数据”时代之下,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数据非常庞大,这也间接的降低了单个教育资源的可见度[5]。相关研究显示,当前网络上用于宣传的信息数据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为社交媒体的信息数据,企业的生产销售、生产等数据,物联网与各种传感器形成的数据,政府的数据,计算机用户自我储存的数据。这一些信息资源的来源不同,用途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不仅在网络上有着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同时还在各个宣传平台中扩散。在这一环境之下,“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宣传信息的可见性逐渐下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其最终必然会被淹没在信息海当中,从而被忽略。

2.2 信心类别过多,教育资源宣传效果较差

在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传播环境当中,不同的信息类型其代表着的传播意义、速度、范围、受众对象也有着明显差异。与此同时,按照我国高校传播媒体的新闻宣传方式来看,其信息种类相对而言较为单一,这也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之下对信息数据多元化的需求。例如,手机用户想要观看教育资源必然没有电脑端用户便捷,其主要因素是手机端的相关数据较少,并且不容易被发现。

2.3 信息传播过快,高校教育平台建设难度较高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大量的数据信息呈现出来,这对于数据的传输速度、处理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流也可以被理解成为快速实时性的数据流,并且传输速度非常快,持续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在大量的、快速的的数据传输之下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建设信息的数据流是否能够掌控庞大的数据信息流,便成为高校建设传播力度的重要体现。当前,高校的高校建设宣传信息途径、渠道相对而言较为狭窄,主要是以高校的教育网络为主,其是高校的主要新媒体网站和平台,但是在处理大量数据信息、传播数据的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措施

3.1 公共稻菁成平台

公共数据集成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根本,有了这一个平台能够有效的规范学校的数据信息,并且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流程以及管理流程[6]。建设一个全局性的共享数据平台,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中分享或者是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从而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资源共享、维护、处理以及服务体系,实现学校信息的资源共享、集成以及利用。公共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扩展数据源的支持、数据的抽取、数据清洗的转换映射、基础数据源的支持、调度执行、数据加载、运行服务监控、数据量统计、系统管理、自动报警通知以及信息编码标准等。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网络平台是一种新的宣传平台,其具备宣传速度快、宣传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应当作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而言。首先,应当有效优化教育信息宣传的网络平台,并在硬件基础上进行优化,将处理、采集、传播、储存教育信息提供硬件方面的保障。例如优化校园网内的教育信息,并将教育信息和学习信息分类储存[7]。其次,应当计划性的提高对学生对智慧校园的关注度,为教育信息的传播提供更为广泛的途径,提升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最后,着重于构建一支熟悉网络宣传工作,能够开展网络传播的教师队伍。

3.2 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智慧校园想要真正实现智慧型、智慧化的管理,根本要求在于借助将多元化的业务放在一个网络当中实现集成化的管理和控制,促使每一种管理系统获取相应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更好的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首先,在招生以及就业的政策数据方面可以实现支撑性[8]。借助以前的、其他的高校的招生和就业数据,可以根据专业、性别、地区以及特长等将其制作成为一个报表,并为后续的招生计划提供一个的决策支持;其次,人才方面的政策数据支撑。这一方面的平台主要是储存教师方面的资源数据,储存学校当前的师资队伍状况并制作成为报表,高校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表内的及时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以及比例;再次,财政方面的数据决策支持。这一平台主要是储存学校多年经营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借助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当前高校的资金状况,并获得学校在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此为财务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数据支持。这一平台的储存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以及评价状况,按照这一些数据可以分析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况,并总结出符合学生特性、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例如,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r,便可以根据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事存在就业价值不正确、抗挫折能力较弱以及自我认识不足的情况,便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引导”、“强化学生抗挫折能力”、“让大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诚信就业”,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科建设数据的支持。按照学科的具体教学专业数据以及就业数据对学科的办学进行针对性优化和调整,如果就业数据显示当前的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不符,则可以针对性的调整专业的教学方向。

3.3 师生生活服务平台

在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和学生所连接的物联网主要的技术便是通过“卡”实现,而且数据所形成的大多数数据都是来源于这一方面[9]。借助相应的平台和技术,可以将校园一卡通集成各类型卡片,并将其功能放在一起,例如借书卡、餐卡、水卡、门禁卡、电卡以及手机卡等可以融合成为一体,从而促使高校内的教与学显得更加舒适、快捷。

3.4 网络资源的管理平台

高校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在一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处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虑,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性或实验性的教学课程,但是这一些可能的课程的开展可能会因为时间、空间方面的因素遭受约束和影响,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通过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管理,师生之间可以更好的交流和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分享以及网络储存,例如借助微课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在自己时间充裕的时候观看这些实践操作视频,从而实现自我学习,借助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5 智能提示平台

智能提示是智慧化校园的主要体现和关键功能,在高校有全新的业务需要处理或者学习成绩发生波动,又或者学生未经过批准就离开校园、陌生人进入到校园等情况发生时,可以通过智能提示平台将上述的事件及时推送给相关人或部门。通过智能提示平台,可以促使高效管理显得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10]。

智能化提示平台能够有效的提示相关人或部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并且可以根据数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级,并采用多元化的提醒途径或方式进行数据推送。例如,对于及时性要求较高的提示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或者录音电话电费方式进行提醒,如在某一位学生未经批准就离开校园时,可以通过录音电话,提示学生“某某某”在“几点几分”离开校园;对于及时性要求不高的信息而言,可以借助微信提醒、APP提醒的方式实现,并且对于所提醒的数据有存底需求时,也可以采用邮件的方式提醒。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之下,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必然是高校教育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通过本研所指出的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措施和方向,推动高校校园内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互和应用,并实现优化高校教育质量和推动高校发展的目的,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教育服务。但是,在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学校的实际状况,规避片面性的技术追求,注重以为师生服务为主要导向和宗旨,充分展现智慧。

参考文献:

[1]逄索,魏星.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23(06):72-75.

[2]鲁玉婷.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化校园――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访谈[J].职业,2015,31(20):16-17.

[3]刘丽娟.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8):38-40.

[4]雷芸,涂庆华,宋骏飞等.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7,14(01):275-276.

[5]吴F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20(04):8-13.

[6]刘连忠.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系列报道(五)[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3(05):3-3.

[7]吴明念.IBM刀片服务器虚拟化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4(14):89-89.

[8]徐燎源.黎明职业大学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9]王莎莎,胡建龙.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7):152-152.

[10]宿佳宁,赵洪光,杨文.大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6,23(04):414-415.

第9篇:智慧教育校园建设范文

【关键词】 智慧校园 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 设计研究

智慧校园的提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是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基础的。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在校园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契机,人们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一、智慧校园

1.1智慧校园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慧校园的实现成为可能,智慧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载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构建教学、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环境系统。智慧校园的提出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应用上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模式的革新。

1.2智慧校园的特点

智慧校园作为教育领域一种新的革新,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智能化的设备监控与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一般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平台,设备监控更具智能化,每一个设备就如同感知器,将所接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监控管理终端,让校园内部涵盖的所有数据信息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2)数据统计更具灵活性。校园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一系统内包含着大量统计数据,因此构建一个高效数据统计系统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地获取数据分析的结果辅导决策。(3)信息服务无盲区。智慧校园是在一个全面、灵活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它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可靠、更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并且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也都置于网络服务之下,便于师生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4)信息的主动服务。新兴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主动服务的特点,智慧应用能够根据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内容、方式、界面等多方面进行信息的主动推送,提供主动服务。

二、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设计

2.1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的进步使得网络应用于校园教学、管理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校园置于整个网络服务之中。目前我国部分校园网络主要依靠移动、联通、电信等供应商,提供全面、高效的网络服务,并采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进行补充,将校园网延伸到校园内的公共区域,从而扩大网络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2.2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以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的,教师、学生的信息都储存在基础数据库中,在信息查询时就能做到更加便捷,更高效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资源与业务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应用系统是统一的,这类运行系统传送的业务数据不仅是一个记录结果,同时记录了业务办理流程。校园资源数据库含量是不断增加的,包括教学案例及各类科研成就等,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共享资源之一。(3)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积累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杂乱的、无规律的,数据仓库中的信息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比如可采用ETL技术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提取,再对信息进行格式编码,最后将整合过的信息载入数据仓库中,提供数据基础。

2.3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是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前提,目前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是以LDAP为基础的,并利用分布式目录信息树结构有效地进行管理。LDAP具有安全、保密的特点,对身份认证的安全要求是极为有利的。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服务之中,特别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对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智慧应用平台之上,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协调。

2.4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废弃资源进行整合,改善IT设备的资源浪费现象,这同时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主机服务器都有自己的虚拟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与外部网络实现连接管理,能够真正发挥虚拟化平台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始终是以信息化运行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应用与服务也是目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本文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现代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