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产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 支持路径 支持体系
现阶段,由于全球自然环境在持续恶化,资源也开始变得紧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逐渐把目光转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期待其有效节约能源、推动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一场变革,其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创新思想的指引下,新兴产业对产业内部的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了优化与重新配置。而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金融支持是核心支持力量之一。只有金融支持系统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高效健康发展。科技金融是国家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推进科技开发、促使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以及产业化。因而,对科技体制以及金融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使创新驱动战略得到贯彻实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转变。
一、科技金融含义
新兴产业结合新兴科技,同时融入产业资本、技术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等要素,互相作用、彼此融合,随着金融资本与创新型技术的深度融合,科技金融就此诞生。就内涵意义与外延性质而言,科技金融统筹范围更广,其机制也更加系统、更加复杂、更加具备创新性质。从利益角度考虑,科技金融的类型可以分为市场科技金融与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的目的主要是采用技术创新来增加市场价值,主要内容包括科技保险、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科技债券以及科技资本市场等。公共科技金融的目的是利用技术创新来保值资本,从而带来更多的公共价值。公共科技金融会有很多制度上以及政策上的金融安排,比如科技税收优惠、科技财政投入、政府采购首购、政府创新基金、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实际应用中,市场科技金融与公共科技金融经常会联合到一起,构成科技金融的另一种类型:混合性质的科技金融。创业投资方面的引导基金就是混合型性质的科技金融,其为社会资本的大量引入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操作模式复杂多样。
二、创建科技金融的可行性支持路径
由科技金融的含义,我们了解到,技术创新在与产业资本、财政资本等资本要素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五花八门的组合以及交互作用,进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了更多类型的支持路径。然而,资本的性质本身就是追逐利益的,此性质导致市场科技金融发展情况不佳,因而现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主体性科技金融支持力量只有公共科技金融,特别是在产业刚刚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此情况更加突出。所以,只有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依靠制度创新引发的利益驱动,把各类社会资本纳入支持体系,通过搭建科技金融的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商业模式,使各种要素之间实现交叉、互动,如此才能形成开放式、立体化的科技金融支持路径。使此种可行性支持路径得以实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被加以重视。
(一)资金投入
就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说,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资金方面还是很有条件的。我国目前的银行、社会资本、产业基金以及风险投资等资金都比较雄厚,政府财政部门在科技方面投入资金也在持续增多,此类条件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意义重大,是支持路径得以搭建成功的关键因素。政策扶持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采买等政策扶助措施。提供中介服务、搭建交易平台等也是政策扶持包括的内容。
(三)创新金融制度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此点就导致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伴随着高风险性,但高风险也可能带来更高的收益与更好的成长条件。所以,科技金融的市场主体资本在进行决策时,会多次进行权衡,判断为了更高的收益值不值得担负过大的风险。欲使此类问题被解决,就需要对现有的金融制度进行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包括利益分配制度、投资制度、退出机制与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等。政府财政部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其他相关科技金融支持机构,比如担保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创司等,都必须对现有的金融制度加以创新,才可以利用多种组合模式与投资方式,使科技金融转型成功,使其投资方向丰富多样。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众多科技金融主体参与其中,并且依据产业特征与不同的发展阶段,借助资本要素之间的互动c金融体制的创新,使科技金融环境变得适应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我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且参考国内各个省市的做法,同时结合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与科技金融支持领域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与相关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被构建成功。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而研究其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及体系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赵天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及体系研究[J].创新科技,2014,(05).
[2]李俊强,孙笑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基于企业演变模式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9).
2010年3月6日上午,福建省科技奖励大会在福州举行,省政府拿出3800万元重奖两位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0位“杰出科技人才”。获奖者分别从省委书记、省长的手中接过了80万元奖金和一部价值30余万的商务车的钥匙。分管科技的副省长李川透露说,明年的获奖名单里将会出现台商的名字,省政府决定在原先科技奖的基础上,增设“闽台科技合作奖”。
新设这个奖项,是顺应这些年闽台高科技合作的发展潮流,在颁奖的现场,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说,“闽台科技合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来自官方的数据说,近年台湾对大陆的投资约60%集中于高科技产业。在福建,这种势头更加强劲。现在,台商在闽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就有59家,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5家,形成以冠捷、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近百家配套台资企业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以翔鹭化纤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龙头的农艺产业等。
李川就此话题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两岸的科技加速融合有其背景,去年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全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全球竞争中,关键看谁走得早,走得好,占有先机。其二,两岸的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两地间单纯的产业对接容易产生波动,但科技的对接就不一样了,它具有前瞻的意义,对谁也不会伤害,彼此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东西,并对未来有个共同的预期。”
李川说,不可否认的是,在闽台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科技产业合作逐渐成为众多产业合作中的亮点,特别是伴随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外移和福建对台高科技产业的承接,两岸优势互补,两地的高科技产业合作成为产业合作的主流。
科技合作机构“混编”
李川介绍,闽台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地之间既存在垂直分工的可能性,也存在水平分工的可能性。现在,双方都有意愿创新科技产业合作的模式,正在组建的闽台科技合作混编机构,就是实际操作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在福建、台湾设立相应的共同办事机构,为两岸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牵线搭桥。
“我们的想法是,借助这样的机构,瞄准未来,联合两岸的专家学者,借助全球的力量,共同研究新形势下促进两岸高科技合作共赢的特殊政策,力争在闽台的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学术交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政策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是开展科技发展的前瞻研究,分析各自的科技优势,联手制订科技合作规划。”
“具体的合作则以相关专案为主,每个专案以一个包括闽台双方的业界精英在内的群体来运作、推动,目前侧重新能源、新型显示面板、中医药、生物技术、太阳光电、汽车电子、通讯、机械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具体合作和深度对接。”李川对此的思路相当清晰。
为在两岸间能顺当地成立这个“混编”机构,此前,李川主导成立了福建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会,以此作为与对岸的协商机构,并请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担任名誉理事长,他自己因现任政府官员的身份,更多时候是在幕后推动。
去年11月,李川就以“促进会”的名义邀请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顾问、台湾大学教授蔡清彦博士,新竹科学园管理局原局长王弓,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林渝寰等台湾产学研界代表一行5人,来榕参观、访问、座谈和参加海西高科技产业发展论坛。
设立“混编”机构的构想双方都很赞同。蔡清彦博士认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潜力巨大,他明确提出“闽台一体,不分主客”的主张,强调当前闽台应加强LCD、LED两大产业的互补性合作,共同把握合作发展的先机。他与李川彼此商定,双方共同设立混合委员会,实行双主席制,委员人数对等。并在两地互设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实行混合办公模式,共同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蔡清彦返台之后,随即挑选岛内十几位LED的优秀专家准备与福建对接,而福建则计划依托中科院物构所(所址在福州)的研发力量进行承接。
李川告知本刊记者,“现在岛内也有对科技外移的担心,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因为这些年大陆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两岸间距离逐步缩小,有些方面大陆远远超过了台湾,比如我们厦门大学研究的传染病疫苗等等。所以,两岸的科技合作,是‘水涨船高’的态势,‘混编’机构的运行进入轨道之后,能够实现双方的先行先试、同行共试,成果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在全国也是创新。”
把基地做大成阵地
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西移和福建的承接,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落户福建,如中华映管早期只是将生产体系的“加工、生产功能”移到福建,而近年来,其在福建的研发团队逐渐本土化,约有七成的科技人员是来自福建等地的大学毕业生。这表明,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由资源领域深入到技术领域。
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年前在泉州惠安举行奠基仪式。那天,在场的人见证了长照光伏、智尊科技、恩帝科技等5家台资项目人驻的隆重场景。按设计者的规划,该基地将引进高科技企业150家以上,引外资2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这样的基地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和对接起到了孵化和催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类似的我们还有福州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8个。”为此,李川还特别强调说,“此举还具有聚群效应。”
这样的效应在厦门同样明显。目前,在这座海滨花园城市,已经建立了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高科技产业密集地区。
几年来,厦门市承接台湾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转移,尤其在光电领域,全球知名的台湾四大光电龙头企业已有三家选择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台资光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同时,厦门市还搭建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海峡两岸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等科技平台。
厦门一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在厦门也大有作为。该联盟设在厦门的秘书处已经成为台湾电脑商业公会进入大陆的“绿色通道”,目前加盟厦门一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的台湾电脑商业公会,已经涵盖了全台湾近半数的电脑商业公会、上万家会员企业,对两岸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此,李川还告知本刊记者,“这样的基地不仅建在福建,也可建在台湾。去年11月,台湾经济部就依托工商总会来闽招
商,他们也希望我们的一些科技项目能够落户台湾,在岛内同样有孵化效应。”
不过,福建不仅有这样基地的孵化,还有许多阵地的催化,力促科技对接开花结果。该省每年在厦门举办的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成为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李川还要求当地的海西研究院、海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各类专业协会、高校等,都要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对接发挥各自的平台作用。他说,“通过两岸高科技项目、机构与人才、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等有效对接合作,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发展的基本格局。”
但李川也坦承,在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方面,台湾的机制确有独到之处。
产业对接突出“高科技”
“产业的对接,并不是单方受益的事情,对接对方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放大自己的优势,应用别人的优势,这是产业对接的本质所在。”
李川进一步强调说,“产业对接带动的发展,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概念,彼此瞄准的目标,不仅仅是闽台两地的市场,应该是全球的市场。”
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效应最突出地体现在闽台间顺利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换、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效益的优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使各自优势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些年,福建顺应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的趋势,通过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形成闽台双方产、学、研一体化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经营联盟,达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合作共赢,以共同达到高科技产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目前福建确立的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的电子产业正是与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相吻合。
李川告知本刊记者,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经成为福建产业合作的一个重头戏,对于福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他作出这样的判断:“闽台两地加强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相关产业新的集聚优势,建立起在全国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
事实上,闽台两地一衣带水,福建是台商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台商对闽投资的产业选择形成了闽台产业合作的格局,历经多年的分工与合作,闽台产业合作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并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相对应的产业链。
对此,李川的看法是,高科技产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要充分发挥出其辐射带动和牵引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辐射更多的产业部门,同时通过产业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受惠于所有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不可分离的区域性合作体系。
破解金融难题
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不可能支撑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又是一个生命周期短的产业,需要不断投入高额的研究制造费。
对此问题,李川对本刊记者介绍说,“国务院支持海西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支持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这就为探索两岸科技融资提供有效途径,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需要建立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破解科技融资难的问题。”
他同时认为,金融支持科技的发展,理应成为金融界现在及未来的侧重点之一,因为现在的大趋势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变要靠科技,所以说,金融业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往这个方向来走。
李川的这种理念得到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呼应,年初,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得到更专业的融资支持。”
先前在福建金融界任职的刘明康,今年春节返闽期间,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解决高科技的高投入问题,李川的视野还不仅仅停留于银行,他认为融资的途径要更多地放在风险投资的领域。他告诉本刊记者,不论在福建还是在台湾,风投机构都非常活跃,他们到处寻找那些成长性好,有前途的科研成果予以转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突破和攻关技术的环节,缺乏资金,而这时较难评估,资金不会轻易投入,致使科技的研发碰到资金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福建借鉴了台湾的做法,正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也带动福建资本市场的发展。
福建省出台的高新技术税收抵扣政策,前年和去年全省就分别抵扣了11亿和6亿多。此外,省政府设立额度为6亿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此解决两岸高科技产业对接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试范基地运行机制
科技产业基地的科学内涵是已经或正在从事国家计划成果产业化工作,具有较强产业化、商品化开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群)或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国家计划与地方、企业的结合,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研究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进行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强化与地方和企业的结合,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发挥国家计划的作用,组织资源(成果、人力和物力)进入产业化基地。
1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高风险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科技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将风险具体化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各环节的启动和相互自动转换都需要足够的动力。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主要有:
1.1技术推动力
科技发展史证明,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有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高科技发明和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就是要以技术进步去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将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投向高科技领域、项目,从而促使了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更加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出现与发展。技术推力往往导致高科技的重大突破,这种高科技可能一时看不出它的市场需求,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1.2经济拉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可以带来高的增值,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改进,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集聚,促使基地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人才的加盟,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或“分裂”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科技产业基地的产品、资本、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集聚和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促使区域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强。
1.3社会压力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掌握了高新技术,抢占了高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费巨大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施一系列的研究发展计划。世界上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建立科技产业基地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
2科技产业基地的环境机制
2.1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
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政策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在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仅在投资融资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更在税收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在基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国外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成功的经验,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建立促进科技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技政策,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及鼓励人才流动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制定发展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中、长期计划,都有利于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蓬勃发展。
2.2强大的科技环境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具有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与研发人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完成科技的研究、开发、扩散、渗透等工作。科技人才的集聚给予科技产业基地强大的科技氛围。我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几年来,不断探索机制,寻找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双向选择、平等竞争、自由流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科技人才的流动极大地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也是产业化基地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将是科技产业基地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重点。
2.3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
在及时、准确、全面的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科技产业化进行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经济评价,才能减少科技产业化的风险,同时也就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相互顺畅的沟通以及科技产业基地的良好运作及发展。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还必须注重信息反馈,建立一定的质量保证制度,以促进技术成果完善和新产品的质量提高与商品定型。要建立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就必须重视科技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要重视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灵敏的信息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高素质的、规范化的、非官方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机制,这样就有利于产业化基地的边研究边实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三个环节的相互适应、顺利过度和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中市场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使一些科技企业面临无计划渠道,又无充分竞争的市场,遇到了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障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强化国家计划管理的同时,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问题。
3.1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为前提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离开市场体系来谈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一种空谈。许多企业对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中心的提法并不陌生,但他们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尤其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把握市场动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还要有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动向具有前瞻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科技产业化,无论其产业链的形成与组织结构的组合,或者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营目标的确立等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以市场为中心,总之,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应以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3.2市场化体系建设与措施
首先就是必须切实保证科研机构和研发单位的经济利益。科技产业基地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利益群体的集合,它包括了研发和生产等多个职能部分。因此,科技产业化基地从形式上看也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目前,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的有偿转让制度,它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或产品的扩散和渗透,而且有利于企业择优引进科技成果或产品,提高研究、开发、生产的经济效益。
其次就是建立市场体系。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当前除了完善商品市场外,还应着重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建设。科技产品能迅速畅通的进入流通领域,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设发展产业基地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的形成,必须由企业的共同利益连接起来。
4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也就致使常态的融资投资方式对科技产业化及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产生约束,这也就要求了科技产业化及产业化基地对风险投资的迫切需要。科技产业化的内在特征要求风险投资的支撑,这也决定了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撑。从目前科技产业基地内的科技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来看,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以技术开发及商品化为手段的高级商业性投资,它有利地刺激了科技产业的新兴和成长。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科技产业基地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将成为科技产业基地新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器”。
5科技产业基地运行的支撑系统
科技产业基地不仅受其内部运行机制及政府宏观控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基础结构和有关支撑结构的影响。它们往往是自然机制和人工机制的有效载体。这一支撑机制主要可概括为“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行为以及产业基地的软硬件支撑。
5.1“物”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物”流包括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等。由于科技产业化对信息的交流要求很高,所以科技产业基地离不开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当然,高科技产品质量一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求很苛刻,所以环境清新、气候适宜、无污染都是有利条件。另外基础设施完整,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这往往有利于职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质量。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素,因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具有高投入的特点。“物”流的支撑条件一般都集中在包含有科技产业基地的高科技园区内或科技产业基地的园区内。
5.2信息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信息流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竞争环境影响。任何国家的科技产业化都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政治的控制影响。竞争环境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人才竞争环境和技术市场竞争环境。诚然,信息流也包括教育和研究机构这一重要环节。此外,科技情报和咨询服务机构、专利组织、标准化组织属于信息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武汉 科技金融 创新 对策 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通过金融创新加速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回顾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是支撑其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时点上,武汉要实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首先致力于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本文将立足于武汉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武汉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金融规模小,金融供给不充足
(1)金融资源存量少。从银行金融资源的绝对量来看,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总量仅有2.1万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6.19%,金融资源相对较少,这直接限制了武汉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
(2)融资规模小。从上市融资的增量方面来看,湖北省2009年A股和H股上市融资规模仅为109.1亿元,位于各发达省市之后,仅为北京市的7.23%,甚至比四川等西部省份的直接融资额小。
(3)科技金融机构实力弱。在清科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80%以上的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东湖高新区只有华工创投上榜,且排名相对靠后,且华工创投管理的资金只有10亿元,投资能力无法与国内大的创司相比。
2、金融结构单一,金融的需求主体实力弱
(1)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滞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等机构的《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的资料的典型统计,北京地区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最多的,规模占比达18.97%,58.7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7.70%,120个项目;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上海地区,占比为11.43%,35.41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10.47%,71个项目;投资案例数量居次位的是江苏省,占投资案例总数量的14.45%,98个项目,规模占比达7.39%,23亿元;湖北的风险投资规模占比达1.38%,4.27亿元,案例数量占比达3.83%,26个项目。
(2)直接融资力度不足。2009年,东湖高新区企业上市数量与前几年相比,势头较猛,共有6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上市企业数量26家。2010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仅有1家企业上市,而中关村和深圳各有20多家企业上市。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东湖高新区的上市企业数量、上市储备企业、上市势头明显不及国内先进地区,差距还是很大。
(3)融资对象实力不足。特别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潜力来看,东湖高新区尽管为智力密集区,创新创业比较活跃,但是与中关村、深圳、杭州、苏州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与示范区的要求较大。东湖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仍然是一些老企业、老产业,新面孔不多,符合上市的后备企业大约有100多家,整个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上市的后备资源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2009年,武汉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创造收入位列各主要城市之后,这表明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还较弱,整体实力亟待加强。
3、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金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1)科研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据调查,湖北省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有1.64%,低于各发达省市水平,仅相当于北京市的29.87%,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这表明湖北省对研发投入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湖北的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
(2)市场环境需加强协调。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地区的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武汉的各类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绝对比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所占比重较小,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这种融资结构状况不仅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而且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弱化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二、武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良好机遇
1、国家级的实验区和示范区为科技金融创新的提供政策扶持
当前,武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对武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更高要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武汉,武汉可以便利地获取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这将有利于提升武汉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同时也给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武汉固有的科技和金融基础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科技金融具有区位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到2009年底,武汉市内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外资银行5家、保险公司39家、证券公司总部2家,银行密度居中部第一。此外,合众人寿和交银国投的总部也位于武汉。已初步显现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雏形。在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已有十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兴建或拟筹建信用卡中心、客服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总部,还有8家金融机构有意将后台服务中心选址落户在武汉。在金融主体建设、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一定成绩。
内容摘要:高科技作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而高科技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产业竞争力,因此,研究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促进廊坊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 集群发展 区域竞争力 创新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创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受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国际来看,美国发达的经济取决于高科技的发达,高科技的发达取决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国内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领先,因此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一)美国拥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
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点竞争地位的变化,使得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在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上,美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现状。
(二)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两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欧洲一度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独占鳌头。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前2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欧洲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滞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欧洲国家将高新技术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不作硬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和科技产品。
欧盟先后了七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这些思路应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日本更重视“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筑波科学城就是一个典范。筑波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世人关注,并在1980年名噪全球。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60%。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高科技产业上。为了实现提出的目标,政府通过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植高技术可获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付利息。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补助。由上不难看出,日本高科技产业集群属于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研究日本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我国最好能借鉴的是其兼并收购方式。这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我国高技术产业前期研发风险。
(四)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及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我国未来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代表当属北京中关村
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中关村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The Silicon and Medicine Valley in China”而享誉世界。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目前的张江正向着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透露,“十二五”期间,张江物联网产业将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本次由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是首次将全国知名软件园区管理者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关于我国软件园区如何建设、经营、发展的大型论坛。各软件园区代表在论坛上沟通运营经验,并就“园区发展形势、软件产业特点、品牌向外输出、集成服务体系以及园区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从而探寻软件园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北京、上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都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体现在都把挖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潜力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都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都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培养及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环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使京沪同时被公认是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二大板块。上海提出在2020年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这样一个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上海市作出了加快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发挥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这一重大战略抉择。
结论
综述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我国,我国应以国情为出发点,以企业为本创新出适合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既要学习借鉴又不完全照搬才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2.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特点与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
[关键词] 股利政策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发放股利。规模大的公司,多属商誉较佳的公司,而较佳的商誉也有助于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故推论该类企业较会采用现金股利方式。
假设二:公司经营绩效越佳,越倾向发放股利。公司经营的好坏与否往往与其获利率有关,经营绩效较佳的公司才能使公司永续经营、提高股东的价值。此外,有良好获利记录的公司,信用评等较佳,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向外融资,此类型公司有较充裕的资金来发放现金股利。
假设三:公司成长机会越大,越倾向不发放股利或只发放股票股利。当公司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成长机会较大,因此会倾向不发放股利,而保留较多的盈余以应投资之需。或通过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来传达公司的成长机会,以增加投资人的信心。
假设四:公司负债比率越低,越倾向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负债越高表示其自有资金愈不足的现象(由融资顺位理论知),且其利息成本也愈高,故公司无法随意的发放现金股利。
假设五:公司前期有发放股利,本期越倾向发放股利。股利的增发可当作一种传达给投资人的正面讯息即预期盈余会获得改善;而股利的减发则隐含公司未来盈余不佳的讯息。
假设六:公司股本膨胀率越大,越倾向发放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发放虽不会使资金减少,但却有膨胀股本稀释盈余的危险,故公司通常会较倾向发放现金股利。
假设七:产业别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而高科技产业会倾向只发放股票股利,传统产业倾向发放现金股利不同产业的投资机会或其它因素会影响公司股利发放,如高科技产业因其产 业特性需要较多资金且高成长,投资者乐于参与除权,故在股利政策的选择上会倾向只发放股票股利;而传统产业因低成长、固定成本相对较低、营运杠杆低且产业竞争较不激烈,投资者较乐于获得现金股利。故本研究欲探讨不同的产业是否会因其行业特性、资本结构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股利政策。
二、研究模型及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2005年为研究期间,采用Multinomial Logit回归分析法来验证公司特性与股利政策间的关系。在进行Multinomial Logit回归分析前先测试自变量间是否有共线性的问题,并以皮尔森积差相关系数来检验。Multinomial Logit回归模型设计如下:
B102RCOS
其中:HD=历史股利;IND=产业类别虚拟变量;MBA=公司市场价值对账面价值的比率;MBE=权益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DEBT=负债比率;SIZE=公司规模;EPS=每股盈余;ROA=总资产报酬率;ROE=股东权益报酬率;IRCOS=股本膨胀率。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5年发放股利的A股上市公司,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和股票的交易数据分别来自于海通证券和深圳国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国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三、Multinomial Logit回归法下不同产业的股利政策分析与比较
1.影响传统产业股利政策的因素。 历史股利与只发放股票股利、只发放现金股利、混合股利呈显著正相关,故传统产业公司前期如有发放股利,本期更倾向发放股利。ROA 与只发放股票股利、只发放现金股利、混合股利呈显著正相关,故当传统产业公司经营绩效越佳,越倾向发放股利。经营绩效的代表变量中以 ROA最具代表性。负债比率与只发放现金股利、混合股利呈显著负相关,故当负债比率越低,传统产业公司越倾向发放现金股利。公司规模与只发放现金股利、混合股利呈显著正相关。MBE、MBA 与三类股利发放呈现负向关系,尤其是与混合股利呈显著负相关。故成长机会越大的传统产业公司,会倾向保留资金以因应未来投资需要,而减少股利的发放。
2.影响高科技产业股利政策的因素。 历史股利与只发放股票股利、只发放现金股利、混合股利呈显著正相关。故高科技产业公司前期有发放股利,本期越倾向发放股利。ROA、ROE 与混合股利呈显著正相关。故当高科技产业公司经营绩效越佳,越倾向混合股利。股本膨胀率(IRCOS)与只发放股票股利成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统计方法是历史资料来分析,在过去有高股本膨胀率的公司,大多是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故股本膨胀率与只发放股票股利呈显著正相关。负债比率与只发放现金股利呈显著负相关,故当负债比率越高,公司越倾向不发放现金股利。
公司规模对传统产业的股利政策有显著影响但对高科技产业却不存在,可能原因为金融机构与投资人对该类高科技产业的高成长预期,高科技公司不会因公司规模过小,而无法顺利进行外部融资的问题,故公司规模大小对其股利政策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成长机会对传统产业的股利政策有显著影响但对高科技产业却无影响,可能原因为国内的高科技产业具有采用大量海外融资的特性,当公司具有成长投资机会时,该类企业可利用海外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筹措资金,因此,成长机会对高科技产业的股利政策决定,不具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金融生态;政府干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金融状况存在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地区金融风险的新范式,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金融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如会计及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5)。在我国,由于自然禀赋和文化、历史的差别,地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干预。
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解释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学术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预言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因此,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简单来讲,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能实现效率问题,而不能实现公平问题;二是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要;三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通常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有直接的途径和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有:将“私人部门”国有化,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制定实施特殊方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如居民住房);收购“私人部门”提供的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转让给社会公众等;间接的途径有:采取特殊的税收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财政补贴,为“私人部门”提供动力等。
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
政府(政治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金融生态所体现的内涵。从金融这个角度来考察,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活动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活动、实施公共政策和行使行政手段影响甚至控制地方金融活动。但是,由于存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策偏颇等因素,政府干预有时会“失灵”。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金融部门表现出严重的风险,包括违纪、腐败、大量不良资产累积、银行资本金严重缺失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在国内统一的经济体中,上述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相差10倍以上。这深刻地说明,不良资产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即出现政府干预失灵。
目前,对地方政府晋升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指标,通过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投融资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其首选的政策取向。但是,如果相关措施实施不当,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民间和外国资本,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二是干预银行系统信贷活动,地方政府的投资要求,通过挤压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当地银行系统的隐形风险。
研究表明,地方投资过热,最终会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并且蕴藏巨大金融风险。据统计,2005年,西部某市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部门欠银行贷款12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数的10%,目前超过20%逾期不能收回,其中公路等部分行业不良贷款率累计超过35%。从银行发放学校、医院、公路、城建等政府机构有关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大部分贷款为政府协调贷款,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评估。
四、地方政府促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主体,是构筑地方和谐金融生态的培育者、建设者,应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客观上,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本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数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资金和规模问题。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地方政府应重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由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已经证明是西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及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科技工作的总方针,立足实际,围绕创新主题,按照“创新理念、引进培育、重点突破、助推发展”的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加强载体建设,构建创新平台,培育科技企业,打造特色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进步,为促进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三宜”城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一)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产业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的比重年均递增1.5%,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5%。
(二)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3-4个国家级创新载体,5-6个省级创新载体。
(三)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软件企业30家,民营科技企业50家。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增专利授权量300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0项,获得市以上科技项目扶持资金年均递增10%。
三、工作举措
围绕“十二五”目标,着力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确立“四个务实”发展理念。
一是确立大区域、大科技的理念。区域内所有科研院所、所有大中专院校、所有的科技企业,都是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的依靠和服务的对象,都是我们努力整合和开展合作的资源。二是确立重点突破、创出特色的理念。根据我区目前的科技力量和工作水平,找准方向,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优势。三是确立自主培育、多方引进的理念。加强对现有科技资源的优势整合,结合创新载体的培育和楼宇经济的打造,加强科技招商,通过政策引领和配套服务,努力引进创新团队、成熟企业、龙头项目和领军人物到发展。四是确立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理念。注重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有序推进,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重点、可操作,力求早出成效。
(二)坚持“四集发展”特色方向。
一是产业集聚成区。加强产业规划,注重科技产业的整合集聚,着力打造科技产业特色综合体和构建科技产业集聚区。二是企业集中进园。围绕做优做强做专做特各类科技创业园的方向,加强引导,多方引进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进科技园创新孵化。三是资源集成建链。充分利用我区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开展对其上下游的产业延伸和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增大附加值。四是人才集合成势。坚持科技、人才工作并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思路,搞好科技人才的一条龙、全方位、全过程配套服务,在打造科技产业的进程中,发展壮大我区的人才优势。
(三)把握“四项关键”工作重点。
一是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紧密衔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指南,面向全区域科技企事业单位,做好科技项目的组织培训和申报工作,力争科技项目在申报数量、申报成功率和扶持资金等方面有新的提升。二是创新载体建设要创特色、出成效。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科技产业集聚区功能,按照创优创牌、提档升级、整合培育的思路,结合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的培育,加强各类科技园建设,提升我区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发挥其整体功能。三是科技基础设施构建要多层次、上水平。充分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建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提档升级现有的科技基础设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科技企业培育要有数量、求质量。巩固现有的科技企业,在发展数量中提高质量,重点发展适宜于中心城区、占用空间少、耗用资源省、有效产出多、附加值高的软件、IT、电子商务等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对我区经济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小巨人”。
(四)构建“四条成型”产业体系。
一是构建以各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重点攻关体系。重点是热工院的核电技术研发服务、中材建筑设计院的新型建筑材料研发、防水材料研究院的新型涂料研究及产业化等。二是构建以辖区创业园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体系。在区内科技创业园已初成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特色定位,实行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工投科技园软件基地、科技园IT产业基地和金运、恒峰科技园特色孵化基地,形成我区科技产业的特色集聚区。三是构建以各类科技基础设施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依托我区现有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平台,为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合作平台,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增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城区特色的产学研体系。四是构建以科技综合体为特征的产业化体系。整合现有存量土地、楼宇资源,结合引进总部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研发、服务、中试和产业化的综合体。
四、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扶持,综合运用好上级和我区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注重实效,推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
(一)支持科技载体建设。
1.鼓励创办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或市级认定的科技创业园、创意园、软件园等各类载体,除享受上级扶持政策外,在进行相关绩效考核后,分别给予载体主办者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2.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除享受上级扶持政策外,分别给予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助。
(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
1.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对申报成功国家、省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资金的科技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的专项扶持。
2.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区国资按一定比例参股,作为鼓励性投资。
(三)培育引进科技企业。
1.培育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专项扶持,并对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积极培育软件企业,对申报成功软件企业的,给予3万元的专项扶持。对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人员的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增值税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
3.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注册资金给予1%的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资金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本部租用自用办公用房,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40%一次性给予12个月的租金补助。其本部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房产,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按该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地方分成部分的40%给予补助。
4.对从市外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额的本地留成部分,第1-3年给予100%奖励,第4-6年给予50%奖励。对从区外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额的区级留成部分,第1-3年给予100%奖励,第4-6年给予50%奖励。
(四)扶持鼓励发明创造。
1.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扶持和保护。对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实行申请费全额补贴,申报科技计划争取优先立项。
2.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并在区内实现成果转化的,根据成果转化情况给予5-20万元专项扶持。
(五)实施融资扶持政策。
1.对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省市高新技术产品和市技术专项的科技项目,在使用金融机构贷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给予科技贷款贴息补贴。
2.对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给予信货风险补偿资金支持。
(六)奖励科技领军企业。
对科技行业中年营业收入(销售额)列前3位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环比增长的领军企业,给予10-50万元奖励。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区科教兴区领导小组、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团,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全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对载体建设的扶持,对省市重点项目的配套,对区级项目的设立,对重点项目的国资参股等。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完善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及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
(三)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对全区科技产业培育发展的目标管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从工作主体、目标分解、时间进度、责任主体、服务措施等方面入手来狠抓工作落实,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定期督查,确保重点项目和年度目标的按时完成。
关键词:科技金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被中央定为国家战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共同协商制定了相关政策等,在企业战略调整转移、空气质量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道桥,机场,港口建设开发等一系列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并已初见成效。其中科技和金融可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的动力,如何加强合作以促进京津冀三地高科技产业及金融业规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势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
长久以来,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区域化合作在提升地区经济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区域化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区域内各省市经济水平的进步,并辐射拉动了周边省市经济实力的共同提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足以作为范例,证明区域协同发展在带动地方经济进步方面的良好效果。而以京津冀为主体的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发展极,经济圈范围内各省市之间相互合作,通过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进步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2014年,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同年,总理也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一.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分析
天津高科技行业发展概况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在高科技行业发展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早在1988年,天津就创建了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吸纳高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来促进拉动高科技行业发展。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对天津滨海新区高科技行业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研发转化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功能定位方面,“滨海新区发展重点放在先进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孵化器、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国际运输和物流业、金融改革创新等领域,并最终在以上四个方面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中心。”高科技行业已成为天津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1)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依托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一系列高等院校,以及各类高科技企业的努力,近年来天津市自主创新能力得到的较大的提升。
(2)高科技行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超过千家,这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外,天津始终重视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养,通过实施科技型“小巨人”成长计划,选拔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并进行积极宣传推广.
(3)科技实验基地不断增加
天津市科技实验基地主要依托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研发部门。
(4)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建设进展迅速
为相应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号召,天津市于2012年开始,在高新区范围内着手就科技体系建设进行尝试。
天津金融业发展概况
天津市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良好契机,不断推进金融业改革向前,金融改革创新实现突破并取得可喜成就。
(1)投融资主体不断丰富
除传统的银行体系投融资主体外,天津市投资基金业发展迅速。
(2)金融机构类型日益全面
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总部设立在天津的金融机构,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分支机构布局的步伐。
(3)金融资本要素市场建设成果卓然
天津市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建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天津滨海柜台交易所等地方性金融资本要素市场。北京市高科技行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显现,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于高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行,高科技行业在北京各产业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并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北京市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1)北京市金融行业结构完善
北京市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商业银行方面,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均将总部设立在北京。北京市已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
(2)北京市金融产出水平高
北京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北京2014年金融行业产值为3310.80亿元,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9.91%,占全市2014年GDP总值21330.83亿元的15.52%。
河北省高科技行业发展概况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于各地高新技术园区的不断建设。目前,河北省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18家,其中包括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承德五个国家级高新区。
河北省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河北省金融行业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占比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融资渠道方面,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Y为主,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京津冀科技金融新平台构建的政策建议
1 .加强金融要素区域内自由流动,鼓励服务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面向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创新,特别是河北省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应努力抓住京津冀科技金融协作的良好契机,加强创新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缩短与北京、天津金融业之间差距。重点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借助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助推其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丰厚投资回报的机会。鼓励证券公司为企业提供上市承销、转板、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服务,帮助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2.重点发展特色化高科技产业
京津冀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之一,在于促进三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行业作为一个广义概念,其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多个细分子行业。京津冀三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且符合本地区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的子行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加速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由于发展重叠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3 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分工合作
高科技行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研发活动主要在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基于学术研究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另一种是科技型企业基于产业升级或开发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前者成果相对前沿,通常难以直接应用于具体产品的生产,后者则贴近市场需求,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但两种渠道并非彼此分离,一些科技型企业受限于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通常会选择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二者将市场经验和创新能力相结合,以研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总之, 科技金融作为一项涉及多方的复杂系统性工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还必须发挥政府在引导其他科技金融主体及营造制度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京津冀科技金融创新涉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地基于自身利益考虑,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在放慢科技金融创新活动发展步伐的同时,也造成了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因此,需要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这一能够统筹三方的机构,从更高的视角出发,制定统一长远的发展规划,以营造能够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并肩负起调节平衡三方利益的关键职责,以坚定的决心推动京津冀科技金融创新事业的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译本.李默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21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