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语文情境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获取情景的路径
1.从自身角度出发
在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具有一定关联程度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并且接触与之相关的事物,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情景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水调歌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情景,正是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学生,往往更加能够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此时,正是中秋佳节,教师可以顺势问问学生,此时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开始回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作者当时的情感。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深厚,那年正是他41岁的中秋节,郁郁不得志的苏轼面对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想呢?在教师讲完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更加深刻地去感知作者的内在情感。
2.从生活经验角度出发
正所谓生活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来源,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获取更加生动的情景。这样设计出来的情景更加能够引起学生在学习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课文内容展开一系列的想象,诸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疑问,例如,对于运动员而言,幸福是什么呢?对于学生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呢?再如,对于父母而言,幸福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幸福,更好地理解幸福,以此让学生真正学会珍惜幸福。
3.从问题角度出发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此时,采用问题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这样的需求,更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堂情景创设
现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课文,如何让学生深入课文的情景中?这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一支笔、一张嘴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真正将学生吸引到课文情景中。为此,现代情景教学模式更加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情景体验,体验其中的感情,感知其中的意境,让文字同音乐结合在一起,唤起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认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音乐进行教学。诸如,教师讲解了整篇文章的基本架构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瓦格尔那的《四季组曲》中关于春的那部分,让学生闭上双眼,用心去聆听音乐,在倾听的同时想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真正感知自己仿佛生活在春的环境中。又或者,教师在讲解《听潮》中涨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乐曲,诸如古筝《战台风》,在激昂的乐曲中感知和想象台风,让学生仿佛自己身处此情景中。
三、依托于情景的写作
在写作训练中,情景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考虑创设图画情景来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为此,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可以考虑利用一幅主题明确的图画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思考,并且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经验和情景进行想象,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诸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国际歌》,在这样激昂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革命先烈,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在现代教学中更多地引进了情景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明确何为情景教学,所谓的情景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借助相关的辅助手段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合理恰当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全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应当首先完善自身素养,更好地掌控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善用情景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多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更好地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刘朝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文保.创设生活情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5(24).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语文教师全面学习新课程,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另外,语文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坚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耐心和一颗平常心。多想一想学生学习的处境、基础、压力,学生出现兴趣下滑和厌学情绪,需要我们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其次,我们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味道和语文的美,把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多点趣味,把课堂变成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过程,不要把语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你和你的课,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那么你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如果授课过于严肃或油滑、轻涪松散等都不适宜。好的气氛应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学生在轻松中积极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发展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知识的满足。然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使课堂气氛继续保持和谐的艺术。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生活展现情境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入大山,带入大自然中,让他们细心地观察、体验,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领会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回归课堂。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实物演示情境
这种创设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时采用此类文章效果较好。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四、改革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研究性学习
1.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填鸭式”“满堂灌”等早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揭穿”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研究型的学习。当前流行的目标教学法、主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合理地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通过设计语文活动来实现语文课的创新
魏书生说:“每节课让学生都有笑声,让学生都动起来”。结合初中语文“语言实际应用”的教学,我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简明、连贯、得体的说话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标语、广告词的写作训练。给学校食堂拟写的标语中,有“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等佳句,达到了训练要求,效果甚佳。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用录音、录像、影碟、多媒体,在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应。如音乐能创设特定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记忆教材。学习《爱莲说》时,教师随着古代名曲《出水莲》那悠扬的曲调范读课文,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的意境,学生情不自禁地随之朗诵起来,课堂教学如沐春风。
练习(小测)课上,教师们殚精竭虑,把课文“碎尸万段”,搬出一道道曾经考过的中考题、统考题,把课堂变成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课,采用“题海战术”,全方位轰炸。只有能够达到对答如流了,百考不倒了,师生才皆大欢喜。
以上现象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现状。教师纯粹为考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工”,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麻木”的教,学生“麻木”的学,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会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吗?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是其本质属性,语文科的任务主要是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打下精神的底子”。近年来,语文教学强调人文、突出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的作文教学,从表达自己的思想到文艺批评与欣赏,都强调把自我表达、培养个性和独创性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日本提出国语科是一门以培养性情和人品为目标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所以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说:“我们应该教我们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来问老师一句话,现在教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将来哪一天还有用?”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动”,引起内心震撼的东西。对于那些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的内容,纯粹为考试而学、操练的东西,都只是匆匆过客,过往烟云。
新课标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淡化了汉语的语法知识,凸显“人文性”。作为教师应抓住课文“触情点”,深挖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课堂闪亮鲜活起来,让学生震撼激动起来,调动他们的每一个器官,触动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把他们带入课文情境中,让他们成为其中的人物,让他们感同身受,并擦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心灵的共鸣。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强烈的“爱国”思想极富震撼力,“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点,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能从内心意识到我们母语的重要性,使“祖国”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鲜明地刻在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头脑中。“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母语,他的国家也将消亡”,文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教训难道不够让人警省,发人深思吗?
笔者从教以来,《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上过多次,作为教师,我清楚地意识到文中深厚的“人文底蕴”就是课堂教学的“宝藏”。因此,在教学中极力地去凸显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读、探、品、测等环节,与学生一起融入到课文中,让情感的“野马”尽情放纵驰骋,在课堂上“我就是都德”、“我就是韩麦尔先生”、“我还是镇上的郝叟”。我自责,我愤怒,我悲哀,我爱学校,我爱学生,我爱母语,我爱祖国。我的“感动”也能让我的学生觉得他们就是“小弗郎士”,在那一刻,他们也自责、懊悔、因而专心认真,热爱母语、爱祖国,“感动”油然而生!这样不仅让我感动,也让学生感动,当然教师感动了才能让学生感动。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课堂,这种情感,这种心灵的历程,师生难忘!让人铭刻心头!
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母语”学习的重要性,还要“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勿庸置疑,这一点当然不是靠“满堂灌”,不是靠技术性、技巧性的训练所能实现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师生双向的、相互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是通过程式化、操练性的教学可以达到的,也非学生天生或可以速成的。它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教师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主要谈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做传递正能量的好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目前,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看不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心理不平衡,缺少职业自豪感,同时受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思想认识有偏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教师在学生面前过分内倾,不愿意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有相当远的距离,像是与学生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的这种情况恰恰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格格不入,一个人格上有缺陷,心理不够健康的教师如何能教育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是新时期对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播种浇灌,从而收获沉甸甸的秋天。教师应深挖教材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柏拉图说:“教育就是唤醒。”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人文教育的因素。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誓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做教书匠,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唤醒学生沉浸心底的情素,让学生心中流淌着美好的情感,点燃学生泯灭心底的火焰,让学生的心中开放健康高尚的“人性”之花!
第二,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真正沐浴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要达到“师生互动共同体验”的境界,其前提就是教学的民主化,也有的专家认为是“宽松的教育”。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诗哲泰戈尔关于“宽松教育”的解说更有诗意,他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师生才能真正互动起来,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感才有滋生的土壤,学生情感的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第三,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是却说明了一个心理学原理: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