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价值工程理论;成本控制;道路设计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大的建筑公司外包项目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施工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部门共同对项目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要根据工程的日程要求及时完工,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还要根据建筑工程的需要尽量降低工程成本,为公司牟取最大的利益。价值工程理论在项目工程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优化设计方案的同时,它不仅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
一、价值工程理论
1.价值工程理论的基本概念
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工程师麦尔斯提出,它主要是指在工程实施工程中,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提高价值创造性活动。
价值工程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者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同时,针对产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节约资源和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
2.价值工程理论使用原则
首先,价值工程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具体、细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产品资料,避免概念化解释和资源的虚假。其次,价值工程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产品的特性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充分体现产品优质的特点。最后,价值工程应采用专门的生产工艺,对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都要计算在内并做好记录,确保成本利用的真实有效。
3.价值工程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其使用的基本程序
价值工程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产品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基础,对产品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系统的研究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和厂家合作,提出有效的价值建议。根据价值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应用领域是:工程建设和生产发展方面、企业组建经营管理方面。
价值工程理论的核心就是提高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实现技术经济决策的全过程。它的基本使用程序是:
(1)通过产品构造、成本、销售、使用等影响产品成本和质量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价值工程的对象;
(2)收集企业经营方针和效果及产品的生产规模等信息,寻找评价和分析的依据;对产品功能、特点、质量以及产品说明书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改进设想,并制作改进方案;
(3)对改进方案再次进行价值分析,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对于改进产品进行试验,从功能、工艺、成本上验证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对价值工程活动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4.价值工程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价值工程是以降低成本、提高价值为目的同时注重功能的分析与评价的一门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中价值和功能成正比,和成本成反比,即价值是功能和成本的比值:价值(V)=功能(F)/成本(C),因此工程价值受到功能和成本共同决定。而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程设计方案决定着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
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科学合理的指出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措施,同时提出节约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创新性意见,对资源合理分配,减少工程建设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二、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评价道路设计方案
1.道路方案设计描述
某承包商在承包的几个道路建设项目中,其中一条道路因地处沙漠边缘地带,地质条件差,道路建设需要提前做好路基增强施工,以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经专业人员对着条道路设计的施工方案有四个,而包工头认为三个方案均可实施。以下是三个这条道路建设的方案。
方案一:基于该条道路地处沙漠边缘地带,原道路建设需要提前建设挖深35cm建设路基,做天然级配基层15cm厚,黄土层:天然级配基层=1:4,稳定层5cm用标准沥青在后4cm的混凝土上铺设,然后在路表再用标准的混凝土以及钢筋搭建路表层,辅以沥青共1cm。经过严格预算,此项工程需要4年零3个月完工,施工费用、材料费用等总共80.6万元。
方案二:在原道路挖深20cm,将开挖后形成的路槽内加4cm厚的天然级配基层和1cm厚生石灰的混合碾压形成新的厚土基层,上面在辅以厚11cm的天然级配层,然后在路表再用标准的混凝土以及钢筋搭建路表层,辅以沥青共4cm。经过严格预算,此项工程需要4年零8个月完工,施工费用、材料费用等总共90.6万元。
方案三:将原道路挖深20cm,将开挖后形成的路槽内加3cm厚的天然级配基层和2cm厚生石灰的混合碾压形成新的厚土基层,上面在辅以厚10cm的天然级配层,然后在路表再用标准的混凝土以及钢筋搭建路表层,辅以沥青共5cm。经过严格预算,此项工程需要4年零1个月完工,施工费用、材料费用等总共85.4万元。
2.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各个方案的分析评价
经过道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的协商后,该条道路的建设需要从工程质量、工程工期、施工难度、施工成本(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施工人员)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选择一个周期短、成本低的施工方案。
首先,道路建设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是着4个方面最终要的两方面,因此,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建设周期。相比较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这三个道路建设施工方案对施工质量都有保障,但由于施工周期方案二>方案一>方案三,因此就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来说选择方案三比较合适。
其次,施工难度是仅次于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方案一原道路挖深35cm,天然级配基层15cm厚,黄土层:天然级配基层=1:4,稳定层5cm用标准沥青在后4米的混凝土上铺设,相对于方案二和方案三来说施工难度是最大的;方案二和方案三的施工过程中生石灰的厚度和沥青的厚度不同,方案二生石灰和沥青的厚度均小于方案三,因此就施工难度来说选择方案二比较合适。
最后,道路建设中的施工成本包括设备的选择和施工材料的选择,因此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成本同等重要。根据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的叙述,施工成本方案一
综上所述,方案三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周期短,而且在施工难度中仅次于方案二,施工成本上仅高于方案一。因此,道路建设工程的实施应该选择方案三进行执行。根据价值工程理论在方案三种的优化,方案三施工过程中工程进展顺利,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结语:
价值工程理论在道路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很好的将经济与技术相互结合,不仅保证了道路建设质量和工程工期,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工程难度。因此,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组建经营中应多加推广,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成本的利用率,赢得效益。
参考资料:
[1]张金兰,纪鹏飞,董纪昌.基于价值工程的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17)
[2]吴世勇.价值工程在学生公寓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关键词:企业集团;经济运行 ;经济运行质量评价;军工企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随着全球化演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部分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一些以名牌优质产品为龙头,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若干个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加。许多企业集团的规模超过了一般区域(省、市、城镇)的经济总量,有的甚至超过一个国家经济量,企业集团形成了区别于政府的另一种全球存在的经济政治组织。企业集团在经济上不再是单纯表现为微观性,很多大的企业集团呈现明显的宏观经济的特点,规模大,内部层次多,员工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一个企业集团的状况有时足以代表一个国民经济产业特征,企业集团的管理更加复杂化。
但是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集团承受的市场风险不会因为企业规模增长而显著降低。据有关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50年。为了企业集团的长期生存,就要求企业集团管理不仅是传统上微观层面的经济管理,同时也包含着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由于企业集团的政治经济影响巨大,如美国个别金融企业的次级债问题,导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企业集团自身层面和政府监管部门都有加强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必要。传统的绩效管理更多注重组织内部的部门员工完成组织目标情况,财务分析往往滞后于企业实际状况,不能全面衡量企业集团的全面状况。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关注企业集团全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体系。
一、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集团的全面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应用理念基本相同,均源于PDCA流程方式,但两类指标的出发点不同。
绩效指标设计,是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指标是一套设计用来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工作结果是否达到起点目标的对照标准,是企业可以描述、衡量和控制的,其结果是企业在各层面经营效果的体现。
图1: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流程图
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关注企业的经济运行体制与机制的适应性,不侧重指标是否纳入组织的绩效考核。通过设定年度具体测量目标,季度或月度对测量数据实际值与期望值的比照偏差,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缺陷问题或有效管理方法,制定整改措施或推广计划,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整个经济运行水平(图1)。从企业集团整体宏观层面分析评价运行状况,找出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分析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经济运行指标反映的状况,一般不是单个部门内部决定的事项,而是多部门或多系统之间协调的结果,因此不能将经济运行分析指标直接视同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制定考核。根据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分析后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可以作为绩效指标考核事项执行计划考核。
二、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设计的原则
(一)重要性。选择指标用于分析评价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首先所选指标必须具备整体重要性,因此需要关注最能体现企业价值的事项。
(二)战略相关性。未来的价值才具有战略意义。指标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因此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更需侧重对未来的影响事项指标数据。
(三)问题严重性。事物的发展总是当前情况的延续,企业和人同样面临活着当下局面,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要都需关注,但解决问题时,需针对问题的严重性,优先排序,选择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分析改进,才能针对性解决重点问题。
(四)可测量性。经济运行指标是用来进行分析经济运行质量,通过对指标分析查找异常或者规律,并一步一步揭示数据背后的实体经营缺陷或优势,追踪缺陷或优势成因,提出改进措施,落实改进措施或推广先进经验,逐步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各项指标必须具备可观测和可分析,可观测性要求指标事项可以定性测量或定量测量。
(五)可改进性。企业集团运行管理中涉及的经济运行指标非常多,每个角度都可以找到或设计出相关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可以测量,但不具有企业自主的改进性,则不适合作为经济运行监控指标;因此必须选择企业集团可以通过管理改进的事项作为指标设计的选择依据。如单个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水平,由于政府的各项政策规定,一般情况下是特定,但一个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使得整体的税负水平降低。因此指标设计时因选择集团整体税负水平作为测量指标。
(六)全面性。企业集团的运作涉及的管理事项众多,可分析测量的指标繁杂,而选择尽可能少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且能从多个角度反映企业的面貌的指标,必须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基于当代企业管理研究的普遍认识-平衡计分卡是企业管理识别整体目标的有效工具,能有效的将企业战略及绩效,过程管理密切配合。因此可以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工具,分析事项建立一套全面的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体系。
三、基于S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指标体系设计案例
S企业集团是一家以军工电子研制生产为核心的研究所及其投资的若干民品公司共同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其集团资产规模达到120亿元,从业人数1万人,销售额80亿元。
(一)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选择要素。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指标选择原则,集合S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梳理的S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选择要素如下:
1.从平衡记分卡工具出发,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从企业集团的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发散梳理。
2.从时空角度出发,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能反映企业运营的状态(当前)及成果(过去),及应对未来的能力(未来)。因此建立指标体系中包括:
状态主要是资产的质量和安全,反映企业承受的风险和生存的能力;成果主要是当前取得综合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等;应对未来的能力主要反映企业的效率,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项应变能力等。
从S企业集团战略目标――成为创新型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企业集团的目标出发,重点关注创新事项,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中包含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同时关注影响企业集团整体创新质量的知识共享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
从S企业集团当前面临的战略转型任务出发,从过去的“军品为主、民品为辅”向“军品为核心、民品为主”产业结构转型,当前民品缺乏强而大的产业,因此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中需要包括民品产业做强做大的经济指标,如民品经济规模增长情况、民品的竞争优势、民品资本的商业扩张等指标事项。
从S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当前面临的存货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成本压力大等困难出发,当前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需要包括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率等指标事项。
经过梳理筛选,综合各方面要求,从15个角度衡量一个军工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相对全面合适:(1)资产安全,债务风险;(2)盈利能力;(3)资产质量;(4)经营增长状况;(5)市场的发展能力及趋势;(6)产品结构;(7)市场结构;(8)产业结构;(9)客户的质量;(10)内部效率;(11)产品质量;(12)管理柔性,能力可扩展性;(13)人力资源稳定及潜力;(14)知识共享;(15)创新能力。根据每个角度的典型分析指标,选择34项分析评价指标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角度的详细分析的需要,确定各角度二级指标,作为一级指标的细化修正和补充。(详见表1)
(二)测量周期的确定。考虑工作量及分析效果等因素,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在评价周期方面应该根据指标特性确定分析周期,一般以季度为主,月度及年度为辅。财务维度及内部业务维度的指标事项,指标数据的收集比较方便,季度测量比较合适。客户维度及学习成长维度方面,因数据变化相对较慢,建议年度测量评价为主。
(三)评价标准的确定。为有效开展经济运行质量指标监测,选择经济运行质量指标的同时,需要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由于指标的涉及面广,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属性确定,其评价标准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平衡考虑。基于S企业集团是一家国有军工集团,其外部评价参考标准有国资委财务测评标准,军工企业质量标准,行业中优秀企业的绩效等;内部的参考标准有企业集团的自身战略目标,年度经济运行目标,自身前三年的实际经济运作指标值等。根据上述各类标准初步筛选出各类指标的初步评价标准,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当前的评价标准。
(四)执行中的调整和完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S企业集团的自身特点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点,确定监测的事项,进而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由S企业集团相应部门根据考核期按时反馈监测数据,并提供给决策层作为决策依据。在执行过程中S企业集团决策层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指标监测使企业集团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四、结论
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及运用作为企业集团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价值的提升。其出发点强调企业集团大局观,涉及企业集团的各方面,因此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的执行和监控,把握企业的宏观经济方向,指导企业集团持续改进,最求卓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每个企业集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设和完善其全面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业,庄玮.创建CEI综合指数评价集团经济运行质量[J].中国民,2010,1:12-15.
[2]杨兴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11Z:45-46.
[3]吴永林,郭华.高技术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3:16-19.
[4]刘正华.浅议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1,11:34-135.
[5]吴琨,赵顺龙.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ANP方法[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11,12:3-8.
[6]罗亚非,李望月,等.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的确立[J].科学管理研究,2011,13:35-38.
关键字:高铁铁路 箱梁制运架 危险因素 危险源 安全管理
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过程中,只有加强对进度、质量及安全的管理,才能确保施工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针对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安全方面的管理,必须以分析其关键因素和危险源为前提条件,并基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方能最大程度规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关键危险因素
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危险因素相当多,其既包括工程自身的问题,亦包括源自施工人员的问题。在本案,笔者就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关键危险因素做简单阐释和分析:
(一)高铁铁路箱梁吨位、体积较大,施工精度要求高,且施工技术难度系数较大,而且,要实现铁路箱梁架设、运输、提升,均需要借助特制的、大型的设备方能完成;此外,大型设备的维护、使用、拆除、安装等基本上均为起重作业或高空作业。就高铁铁路箱梁上述方面而言,其施工中存在极大的风险,施工人员稍不注意,便可能引起机械受损、触电、高空坠落、设备垮塌等安全事故;
(二)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现场用电规范不健全,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如:电焊工无上岗证或工作执照、电线乱拉乱接等,这些用电安全隐患均是诱发机械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三)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架设施工中需求的大型机械设备多,所以,机械由于人员操作故障、设备自身故障、设备保养欠缺等因素影响,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
(四)由于运梁路程远,且运梁车道与侧面防护墙较接近,此外,运梁作业与轨道施工、遮板吊装、竖墙施工、防护墙间交叉作业频繁,所以,若安全管理不到位就存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五)在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中,孔道压浆、梁上预应力钢筋张拉等施工作业较多,所以,安全管理稍有疏忽,均存在诱发安全事故的可能;
(六)架桥机施工中存在反复拆除及安装的需要,这就导致物体打击、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
(七)高铁铁路箱梁架设、运输线路长,其运输及架设中会穿越多条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路;此外,箱梁架梁穿越的居民区、工厂等人员集聚区多;
(八)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架设施工环境相当恶劣,遭遇雷雨、大风、暴雪等天气较频繁;
(九)机械起重作业频繁,且交叉作业多;
(十)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架桥车司机、运梁车、门吊司机、特种施工人员等工程作业人员岗前未经过专业培训。
二、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关键危险源
(一)施工中涉及到的大型搬提运架施工设备,其拆除、安装等安全施工方案不科学、不健全;机械操作手及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低,从而引发人员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安全事故;
(二)箱梁预制厂中,借助50吨龙门吊机进行钢筋笼(在胎具上绑扎完成)整体吊装至制梁台模板,作业过程中,交叉作业、起重作业多;
(三)箱梁运输、架设线路长,其中途穿越的通讯线路、高压线路、铁路、公路、村落、工厂等众多;
(四)关于雷雨、大风、暴雪等恶劣气候下作业,大型设备安全管理方法存在众多缺陷;
(五)梁场预应力钢筋张拉、孔道压浆等作业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
三、安全管理手段
(一)完善制度、施行责任制、明确奖惩
在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重大危险控制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安全事故责任人:第一责任人——项目责任人,并以第一责任人为首建立监控管理小组;此外,依法制定相关奖惩办法,并严格推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箱梁制运架安全奖励基金,并定期对施工现场开展检查、考核工作,特别是在安全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人员,应当依据相关章程进行丰厚的奖赏;
(二)组织专家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的建立与健全,并将该方案最大程度落到实处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案指定人员在方案制定时,应该基于对现场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分析,避免方案与实际脱节,并督促相关管理人员将方案落到实处;此外,参考《危害性较大的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办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安全专项保护措施,并组织专家对保护措施进行严格评审;
(三)建立健全监控体系
在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监控体系,及时将安全隐患告知现场作业人员,例如:在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对相关安全隐患着重强调,从而实现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监控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
(四)编制行之有效的安全应急预案
在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前,建立安全应急小组,主要负责安全应急救援物资的备置。在施工现场,开展针对性强的应急演练,从而增强施工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安全防患意识;
(五)加强标准化施工
在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现场,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规范推行标准化施工,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人员配置、施工监控过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标准化。针对施工中涉及到的危险源,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级监管控制,保证施工中一切危险隐患受到跟踪监控;
(六)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针对高铁铁路箱梁制运架施工现场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检查;与此同时,组建一支高素养的安全监导组,主要负责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控制,从而实现监控管理力度的强化。
参考文献:
[1]郑伟.高速铁路箱梁架设梁面高程精度控制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
[2]牛斌.我国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研究与应用[A].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中国铁道学会桥梁工程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3]郑伟.高速铁路箱梁架设梁面高程精度控制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5)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价值;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全面收益;产权功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长期通货膨胀、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工具的大量创新应用,使得原来的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计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1969年以来,美国APB及后来的FASB逐步了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从而使公允价值步入了实质应用阶段。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运用现值和公允价值的比例约占60%(谢诗芬,2004);2006年9月,FASB发表了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允价值及其运用建立了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我国也于2006年2月了新的会计准则,其最大亮点就是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反应了国际会计趋势。
1对公允价值的认识
真实和公允是人们评价财务报告的重要标准,强调财务信息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即公允地表述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但要做到公允表述,就得借助于公允价值计量。
1.1公允价值(FairValue)的涵义及实质
IAS32号(1995)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FASB157号(2006)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中国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2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几大会计体系的比较,我们发现公允价值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公允性。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价格对企业各利害关系人来说往往是最为公允的。而公允性特征来于其形成的重要前提——公平市场,这意味着买卖双方都是平等自主的主体,其交换目的是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
(2)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易双方对特定交易的性质,特征,用途及计量日的市场状况都有相当的认识,而且交易是出于对己方利益最大化考虑,无外来压力的迫使,从而确保买卖双方能够在交易中各得所宜。
(3)现时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在于满足企业众多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因而应当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所发生的一种价格确认或预计。
2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收益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经济学收益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量”,并将收益视为“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1776);后来的英国经济学家J.R.Hicks(1946,ValueandCapital)将收益定义为“在期末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个人或企业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
而传统收益是基于收入费用观和当期经营观的,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为基础,按照配比原则计算当期结果。而经济收益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和总括收益观。将收益视为企业在某一期间内经济资源或资本的净增加;企业收益既包括本期营业收益,又包括非正常收益和资产重估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经济学收益=期末净资产公允价值-期初净资产公允价值-本期投入资本+本期收回资本
由于净资产市场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经济利润的应用收到很大的限制,全面收益的概念最为接近经济收益。FASB在1980年发表的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提出了利润(earings)和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1997年,FASB在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中要求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报告全面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全面收益=利润±其他收益(包括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
用全面收益代替传统收益已成为当前收益计量发展的总趋势(陈美华,2006),作为一种复合的计量手段,能够使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转变的计量属性只有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计量的产权功能对企业价值的积极因素
产权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从最根本上讲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伍中信,1998)。产权功能是指产权制度所产生的社会效用。现代企业作为一个契约集合体,面临着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通过产权的设置、界定、安排及变更可能影响各利益主体的决策,最终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产权功能主要有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功能,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产权功能更为有效的发挥,而这些功能的发挥最终会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4结语
从长期来看,会计计量属性的天平逐渐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向公允价值倾斜,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发达和估值技术的完善,未来公允价值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2006年的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只在金融资产、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等项目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但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国际会计的趋势。企业价值来源于劳动、资本、技术等各项资产的有效结合,反应了企业能给股东及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受其资本结构、技术创新、品质服务、营销体系、管理文化的限制。作为一种复合性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比传统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更能有效的反映企业价值。虽然计量方法不会对企业价值构成实质性改变,但公允价值却会能全面有效的反映企业现金流量和盈利状况等价值评估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人的判断,影响企业发展,最终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公允价值最能有效实现企业的产权功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作用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6.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用.会计研究,2007.
[4]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讨论.会计研究,2007.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二、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三、结论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非同一控制;比较与分析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所谓企业合并,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的过程。而企业会计准则当中将其定义为形成一个“报告主体”,这就说明我们企业是从会计的角度看问题。会计上的企业合并主要是从会计主体看问题,即会计主体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财务报表,另一种是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合并按合并类型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的合并交易,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企业合并。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指合并方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交易实现的,且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的企业合并。
一、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调整
根据2010年7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规定,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以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该项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通过上述准则解释,即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初始投资成本=原股权账面价值+新购入股权投资成本。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新准则没有颁布之前长期股权投资要进行追溯调整,但是新准则颁布以后,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这里的“其他综合收益”实际上指的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假如在企业合并之前购买方持股比例为45%,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如果被投资方增加资本公积,那么投资方也要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在账面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在增加投资时,如果账面上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以先暂时不进行处理,而是在处置时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因为在处置时,应该把未计入损益的业绩转入已计入损益的业绩。在实际业务中,经营者的业绩可以称为“综合收益总额”。综合收益综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进入损益的业绩,表现为“净利润”;另一部分是未进入损益的业绩,表现为“其他综合收益”。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通过上述准则解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此处的“重新计量”,笔者认为,可以将原投资部分看成是先卖出去再买回来的业务,然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为投资收益,具体的账务处理在后面的例题中进行阐述。
上述准则解释中“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阐述的是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该转为“投资收益”,所以合并财务报表中会体现为投资收益。
二、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合并商誉的计算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对“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商誉的计算”的讲解为:“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企业在每一单项交换交易发生时,应确认对被购买方的投资。投资企业在持有被投资单位的部分股权后,通过增加持股比例等达到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的,应分别每一单项交易的成本与该交易发生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确定每一单项交易中产生的商誉。达到企业合并时应确认的商誉(或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为每一单项交易中应确认的商誉之和”,并在讲解中给予下面的例题进行解析。
【案例1】甲公司20×6年2月1日取得了乙公司20%的股权,支付的现金为3000万元(公允价值),取得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4000万元。2×10年7月31日,甲公司另支付现金为8000万元取得了乙公司40%的股权,两项合计能够对乙公司实施控制;当日,甲公司持有的乙公司2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账面价值为3500万元。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8000万元。
(1)对于购买日(2×10年7月31日)之前,甲公司持有的乙公司20%股权投资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对乙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甲公司在取得该股权投资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将该股权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是对乙公司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甲公司在取得该股权投资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该股权投资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资本公积,构成甲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
三是对乙公司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将股权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权益法核算,应享有乙公司除净利润以外的利得或损失的份额计入了其他综合收益。
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以所持有的乙公司的20%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新取得的40%股权投资所支付对价之和,作为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从购买日(2×10年7月31日)开始直接采用成本法核算,不需要对原来的账面价值(如第二种情形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该日的账面价值或第三种情形下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该日的账面价值)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
在上述第二和第三种情形下,甲公司持有的乙公司20%股权通常会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甲公司在购买日(2×10年7月31日)暂不对其他综合收益中与乙公司20%股权相对应的部分进行处理,应当在未来处置对乙公司的股权投资时,按照处置股权投资的比例将其他综合收益中与所处置投资相应比例的部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
(2)计算达到企业合并时应确认的商誉
原持有20%股份应确认的商誉
=30000000-140000000×20%=2000000(元)
进一步取得40%股份应确认的商誉
=80000000-180000000×40%=8000000(元)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
=2000000+8000000=10000000(元)
(3)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甲公司在编制购买日(2×10年7月31日)或当期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对购买日之前持有的乙公司20%的股权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4000万元),公允价值与该20%的股权在购买日的账面价值(假定该20%股权投资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形,即3500万元)之间的差额(4000万元-3500万元=500万元)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由于该20%股权投资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形,因此,还涉及其他综合收益问题。甲公司其他综合收益中与该20%股权投资相关的部分(3500万元-3000万元=500万元)也应当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甲公司在购买日或当期的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乙公司20%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4000万元)、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金额(500万元)。
上述案例中,详细分析了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商誉的确定,但是,笔者认为,多次交易后的合并商誉应该为1200万元,而不是案例中的1000万元。如果按照上述案例中的计算结果,会导致2×10年7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
1.甲公司对乙公司的调整后长期投资余额为12,000万元(4000万+8000万)。即:第一次20%投资按照购买日公允价值调整为4,000万元,购买日取得的40%股权为8,000万元。
2.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按照例子计算的金额为1,000万。
3.合并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8,000万元,扣除少数股东权益7,200万元(18,000万元×少数股东股权40%)后,甲公司享有份额为10,800万元。
经上述分析后,形成以下抵消分录:
形成后的抵销分录明显借贷方不能平衡,差异为200万,笔者认为差异就出在购买日之前持有投资部分商誉的计算,不应该按照当时的投资成本与按投资比例享有当时的净资产差额确定为商誉,而应该按照购买日投资公允价值与按投资比例享有购买日的净资产差额确定为商誉。即:上述案例中的原持有20%股份应确认的商誉=3000万-14000万×20%=200万元,应改为=4000万元-18000万×20%=400万元,合并后的总商誉为400万+800万=1200万元。
三、比较每一单项交易时的成本与交易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以及对于被购买方在购买日与交易日之间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应享有的部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
以上是对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商誉的分析与处理,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每一单项交易时的成本与交易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以及对于被购买方在购买日与交易日之间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应享有的部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
【案例】华东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以12000万元取得嘉华公司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嘉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为38000万元。华东公司对所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嘉华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嘉华公司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600万元。2011年1月,华东公司斥资15000万元取得嘉华公司另外30%的股权,追加投资后,华东公司能够对嘉华公司实施控制,从而形成企业合并。当日嘉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9800万元,华东公司之前取得的30%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15000万元。假定华东公司在取得对嘉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后,嘉华公司并未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试确定华东公司在购买日的账务处理。
【案例分析】
1.2010年1月1日投资时,华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嘉华公司 12000万
贷:银行存款 12000万
(2)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嘉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8000万元×30%=11,400万元
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金额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则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2010年,嘉华公司经调整后,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持有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600万元,则华东公司2010年年末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嘉华公司(损益调整) 450万
—嘉华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180万
贷:投资收益 450万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0万
3.2011年1月1日,华东公司以15000万元又取得嘉华公司30%的股权,持股比例达到60%,实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嘉华公司成为华东公司的子公司。
(1)个别报表层面(采用成本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嘉华公司 15000万
贷:银行存款 15000万
(2)合并报表层面
2011年1月1日,嘉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9800万元,华东公司原持有的30%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15000万元,则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该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①将原持股部分看成是“先卖后买”业务,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嘉华公司 1500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嘉华公司 12630万
投资收益 2370万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0万
贷:投资收益 180万
其中,在华东公司第二次购进嘉华公司30%股权时,前期购入的30%股权可以看成是先“卖”出去的部分,然后再“买”回来,那么“卖”出去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万+450万+180万=12630万元,“买”回来的公允价值为15000万元,则差额部分2370万元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完成后,要把原来账面上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即确认当期投资收益180万元。把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目的就是为了把未计入当期损益的业绩转成已计入当期损益的业绩,所以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为2370万+180万=2550万元。
②将子公司(嘉华公司)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调整后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然后将母公司(华东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嘉华公司)所有者权益相互抵销,即:
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应为15000万+15000万=3000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为39800万×40%=15920万元。嘉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9800万元,通过计算挤出商誉为6120万元。
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合并商誉的金额6120万元是否正确。
?计算华东公司第二次购进嘉华公司30%股权时,确定商誉:
=支付的现金-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15000万-39800万×30%=3060万元
?计算华东公司第一次购进嘉华公司30%股权时,确定商誉:
=之前取得的30%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15000万-39800万×30%=3060万元
?则合并商誉=3060万+3060万=6120万
?检验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日之前持有投资部分商誉的计算,不应该按照当时的投资成本与按投资比例享有当时的净资产差额确定为商誉,而应该按照购买日投资公允价值与按投资比例享有购买日的净资产差额确定为商誉。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10.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294-296.
[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2-3.
关键词: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买日;溢价;合并差额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为参与合并的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企业合并是出于企业自愿的原则,存在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所以该类合并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的交易。因此,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原则是购买法,即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满足确认条件后,应以其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
一、案例介绍
(一)合并案例简介
2014年末A集团拟收购小型房地产公司B,B公司是为开发一宗土地C而专项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日确定为2014年12月31日。收购前,A集团与B公司无任何关联关系。B公司收购日的财务状况为:货币资金余额50万元,存货余额3,000万元(即拟开发的土地C),固定资产净值50万元,其他应付款为100万(欠原股东往来款),实收资本为3,000万元,无其他经营损益。B公司的资产评估结果为:存货评估价值为6,000万,溢价3,000万;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其他应付款均为评估价值等于账面
价值。(详见表1)
A集团和B公司原股东达成收购协议:收购协议价为6,100万,包括收购B公司100%股权以及原股东对B公司的100万债权(即B公司被收购前欠原股东的往来款100万),收购日为2014年12月31日,收购款以银行汇款形式全额支付,并于当日办理相应工商变更手续。此次收购过程中,无其他费用发生。
(二)案例分析
A集团通过收购B公司100%股权,取得对B公司的实质控制权,从而实现开发土地C的目的,该方式可以避免A集团直接受让土地C使用权,需要即刻缴纳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方转嫁税负)带来的现金流负担,实现合理的税收筹划。同时,A集团在此次交易中承担的土地增值部分相应的土地增值税的税负也已经从此次的收购对价中适当扣除。该案例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应采用购买法进行账务处理,即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在满足确认条件后,应以其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
二、案例账务处理
(一)购买日处理
1. A集团编制个别报表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此次A集团的合并成本为合同协议价减去取得的债权价值,即6,100-100=6,000万。
2. A集团编制合并报表
⑴对B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前,应当以母公司为其设置的备查簿中记录的该子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此次收购中,B公司仅存货溢价3,000万,因此在合并过程中,应将B公司存货调整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6,000万。
(二)子公司公允价值调整部分变现后的账务处理
2015年B公司顺利开发土地C,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和销售,总计实现税后净利润5,000万,且在年末将该5,000万净利润进行全额分配并上交,同时偿还欠A集团的往来款100万。此外,2015年B公司无其他业务。
1. A集团编制个别报表
A集团确认此次B公司5,000万的利润实现和利润分配中,由于包含了土地C完全开发后的项目总收益,其中包含收购日存货溢价3,000万的变现部分,因此A集团应先冲抵该3,000万存货溢价(已经由资产转化为利润)后,将剩余的2,000万确认为本期投资收益。
由于2015年B公司将实现的净利润进行全额分配,因此A集团对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账务处理结果一样,本期合并报表前,无需按权益法调整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三、特殊合并事项的处理
(一)合并差额的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当存在合并差额时,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1.购买方原已持有的对被购买方的投资,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因企业合并所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
损益;
2.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3.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先对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合并利润表的处理
1.购买日,由于仅需要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以反映收购方在购买日开始能够控制的经济资源情况,因此购买日无需编制合并利润表。购买日,当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部分应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从而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2.编制年度合并利润表时,应当将被收购方自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三)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的处理
关键词:债券投资 核算方法 应用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债券投资业务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购买债券的意图不同,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类。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多样性及“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债券投资业务的账务处理变得较为复杂,虽有些规则可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看到,但没有进行系统归纳。为此,本文作以梳理,并用实例予以明确具体账务处理方法,以此与同仁切磋。
一、购买债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案例一: 2011年5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交易所支付价款1 020 000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债券10 000张,另支付交易费用2 040元。该债券剩余期限2年,每张面值100元,每年4月1日付息一次,票面利率6%。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11年12月31日,乙公司债券的收盘价为105元。2012年4月20日甲公司转让该债券,转让价格为每张10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2060元。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购买债券的意图是为了短期(一年)内出售,以赚取买卖差价,因而应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企业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出售债券时,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同时调整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溢。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5月1日,购买债券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20000
投资收益2040
贷:银行存款1022040
(2)2011年12月31日,应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050 000元,应确定的公允价值增加额=1050000-1020000=30000(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
(3)2012年4月1日,应确认的利息收入=1000000×6%=60000(元)。
借:银行存款6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
(4)2012年4月20日,按出售债券取得的价款确认转让损失=1050000-(103×10000-2060)=22060(元)。
借:银行存款1027940
投资收益 2206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20000
——公允价值变动30000
同时将持有期间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
二、购买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
案例二:2011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 060 000元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债券10 000张。该债券期限三年,每张面值100元,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支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票面利率10%。甲公司准备并有能力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债券的目的是将其持有至到期,以获取利息和本金,并且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将其持有至到期。再加上债券本身具有固定的面值和期限,到期日和回收金额是可以确定的,因而应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来核算。
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债券,当企业取得时应按债券面值记入“成本”明细账,按实际支付的金额与面值之间的差额即溢价或折价金额记入“利息调整”明细账;购买债券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债券持有期间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企业应根据债券的付息方式确认利息收入:如债券是分期付息的,应将票面利息确认为短期债权,计入“应收利息”总账账户;按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其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作为溢价或折价金额的摊销。如债券是到期一次付息的,应将票面利息确认为长期债权,计入“应计利息”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
——利息调整 6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60 000
(2)2011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并确认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即票面利息)=1 000 000×10%=100 000(元);投资收益(实际利息)=1 060 000×7.6889%=81 502(元)。
借:应收利息100 000
贷:投资收益 81 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8 498
甲公司收到的利息100000元中有81502元为购入债券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另外18498元为当初购买时多支付的溢价摊销额。201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为1041502元,据此可计算下一年的投资收益。
(3)2012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41502×7.6889%=80080(元)。借:应收利息100 000
贷:投资收益 80 08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9 920
(4)2013年12月31日,因最后一年需考虑计算结果的尾差,此时应采用倒挤法计算出本年利息调整数(即溢价摊销额)=60 000-18498-19920=21582元。则此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0000-21582=78418元。
借:应收利息 1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1 582
投资收益 78 418
2013年12月31日债券到期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溢价摊销额和收取的债券本息入账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余额为0。
三、购买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案例三:2011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 000 00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价值1 250 000元,利率4.72%,利息于每年末支付,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甲公司没有意图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假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2011、2012年末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200 000元和1 230 000元。2013年1月20日, 甲公司出售了全部债券,取得价款1 260 000元。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取得A公司债券时并不能确定是在短期内出售,还是长期持有,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也不能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因而应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核算。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企业取得时与交易融资产一样按公允价值计量,不同的是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债券持有期间利息的核算,同持有至到期投资方法一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计量。所不同的是,每到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50 000
(2)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 000 000×10%=100 000(元),应收利息(票面利息)=1250000×4.72%=59000(元)。
借:应收利息 59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1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确认投资收益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1 000 000+41 000=1041000(元),公允价值为1200000元,因此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200000-1041000=159000(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9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9 000
(3)2012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 041 000×10%=104100(元),注意这里不考虑2011年末债券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
借:应收利息 59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5 100
贷:投资收益 104 100
确认投资收益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1 200 000+451 00=1245100(元),摊余成本=1041000+451 00=1086100(元),公允价值为1230000元,因此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245100-1230000=15100(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1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100
(4)2013年1月20日,出售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 26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63 9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 25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43 900
投资收益 30 000
同时,转出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金额: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43 900
贷:投资收益 143 900
本文将企业债券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类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作了比较分析,目的是将债券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归纳,明确三者在账务处理上的异同点,以便正确组织企业债券投资的核算。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损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11-02
企业购买或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根据其购买的数量以及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可划分为“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在实务中,最通常的划分标准是根据购买者的意图和持股数量来作判断。一般而言,购买股票是为了短期交易获利,且购买数量未达到对被投资企业重大影响程度的股票投资均应划分为“金融资产”。而从战略投资出发,购买被投资企业的股票并且达到对其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甚至控制的则应视为“长期股权投资”。本文将仅针对按照金融资产核算的这类股票投资展开论述,通过分析金融资产不同类别的会计核算来说明股票投资类别划分给企业损益带来的影响。
一、股票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核算的类别划分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包括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取得股票资产时,不同的企业可能把它划分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企业最终把这类股票资产划分为哪一类的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因素,金融资产的分类是管理层的管理目的的真实体现。
实务中对股票资产划分类别的一般标准为:企业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且近期打算出售获利的应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打算长期持有或近期没有出售考虑的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股权分置或定向增发等其他方式获得的股票,且持有期间对上市公司不具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上的主要区别
1.相关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作为该类金融资产初始入账金额的一部分。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2.在报表时点,持有股票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不同
股票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发生变化,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就形成企业的当期收益;反之,则形成企业当期的一项损失。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在未发生减值的情况下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变动与利润无关)。
3.发生减值时的处理不同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无需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则应对其价值作减值测试,若公允价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或下降趋势为非暂时性时,就应确认减值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准则还规定,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即股票投资)一旦计提减值,即使在以后持有期间价格得到恢复,原确认的减值准备也不能通过损益转回。这一规定导致股票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因类别划分不同而给企业之后持有期间的损益带来重大影响。
4.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在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
企业应按照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收入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此外为了正确的核算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还应当结转相应的科目。企业出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原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应转出为投资收益,把原来计入当期损益转出作为企业总的投资损益的组成部分;企业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需要将原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对应转出为投资收益,作为核算该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的一部分。
三、股票投资类别划分对企业利润的主要影响
企业管理层对投资股票的意图以及投资风险的偏好等主观决策是股票类别划分的重要标准。股票资产一旦初始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后无论管理层意图如何改变均不能进行重新分类。当二级市场股价变化较大时,类别划分的不同对企业损益影响较大,以下将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甲公司在二级市场购买100万股A公司股票,10元/股,假设无交易费用,打算长期持有且对A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及重大影响;乙公司同样在二级市场购买了100万股A公司股票,10元/股,假设无交易费用,目的为股价上涨30%后出售;丙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获得A公司100万股股票,假设也为10元/股,无交易费用,该股票限受期为当年的12月1日。购买日均为20X0年10月1日。以上公司均按季编制报表。
按照管理层购买目划分,甲公司应将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乙公司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丙公司由于在取得股票时处于限售期,因此应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一种情况,A公司股票价格涨跌幅度小:20X0年12月31日8元/股;20X1年3月31日10元/股。
在20X0年12月31日年报时点,股价变化对甲、丙公司当年利润无影响;乙公司将因股价下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当期利润200万元。
在20X1年3月31日季报时点,甲、丙公司仍无利润变化;乙公司因股价回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万元。
第二种情况,A公司股票价格涨跌幅度大:20X0年11月30日8元/股;20X0年12月31日5元/股;20X1年1月31日8元/股;20X1年3月31日10元/股。
在20X0年12月31日年报时点,甲、丙公司计提减值500万元,减少当期利润相应金额;乙公司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500万元,三个公司在年报时点对利润的影响数相同。
在20X1年3月31日季报时点,虽然股价从亏损又涨回了原价,但甲、丙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却不能确认通过损益转回减值准备而只能增加权益(资本公积),因此不能增加当期利润。而乙公司则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当期利润500万元。
以上案例说明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股票类别划分的不同对当期损益具有较大影响:(1)在股票资产未达到计提减值标准的情况下,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不会影响企业损益,而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将由于股价的变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2)股票价格一旦波动较大,并且在报表时点达到了计提减值的标准,虽然这两种分类方式在计提减值时点上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但若股价在以后持有期间大幅回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不能转回利润,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却可增加以后期间的利润。
二是在对股票计提减值时,我们认为准则缺乏对股票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规定,造成在实务中较难判断是否发生减值。准则中对股票计提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有“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时应提减”,但同时又规定“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已发生了减值,而应当综合相关因素在投资整个期间通盘予以考虑判断”。这样的规定很难作为在实务中判断股票是否发生减值的通行标准。例如在本案例中,我们在年末时点计提减值准备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A公司股票从购买日起至年报时点一直持续下跌;二是跌幅已超过40%以上。虽然计提减值的理由视乎符合准则关于“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描述,但由于股票具有股价难以预测的特点,很难说在这某一时点的下跌就一定是持续和严重的。本案例中在年末时点反映出的减值却在第二年1季度因股价全面回升而全部转回。这是否说明年末时点计提减值在判断上出现了问题?或是本就不应该确认为减值,而是暂时性的下跌?因此,对股票投资而言,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的标准及计提多少减值应在准则解释中作具体的明确。
三是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之间不能重分类,也就是说股票资产一旦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是不能再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这与按管理层持有意图划分类别的标准相悖。本案例中的丙公司在持有A公司股票时,由于在取得股票时属于限售股,被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在解禁后即便是管理层认为将近期获利后出售也不能将其重分类至交易性金融资产,造成在年末时点计提了大量减值,并在以后持有股票期间不能通过损益转回,第二年1季度的利润因此低于按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实现的利润。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股票资产一旦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后,在持有期间不能进行重分类,而类别划分的不同又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的变化,特别是当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并面临计提减值时,对于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而言,不仅当期利润会因减值而降低,同时在今后持有股票的期间,企业利润不能随股价的回升而增加。因此,企业管理层在选择分类时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尤其在股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选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对于二者不能重分类的规定,准则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人为操纵利润,但股票投资具有难以预测其后期价格走势的特点,且投资者的购买或持有意图及风险偏好往往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若完全不能转换分类,势必将造成因计提大量减值而不能在以后持有期间转回利润的情况,不利于对企业持有股票期间的综合评判。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准则解释中充分考虑股票投资的特殊性,尽量缩小因股票资产类别划分不同而对企业损益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2]《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