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具有时代性。即关注时代变化,关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更新与发展,特别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及时反映现代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做出积极快速的反应。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化教育的有关概念

(一)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也就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 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⑴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⑵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⑶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二)信息化

根据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包括7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保障信息安全。

(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育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四)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个被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正常的人们在学习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依靠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声音和图像(音视频)有机结合起来,使传授知识(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开阔视野,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信息化教学采用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本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例如某些系统内部工作原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通过图形化,平面化,视听化,来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而且还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就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等,教师的关注点也改变成从学习知识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的使得原来被动接受的学生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信息化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为创新教育提供环境和保障;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途径;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理论。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思路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也就是说,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当今的社会里,人们已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将难以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自身来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加快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是学校和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教师将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并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或者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因素融入教学设计过程中,使教学环境、知识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发生较大的变革,以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即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类软件来处理教学内容,具备各种演示、实验、制作能力,为学生制作教学资源,即具有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与学生的信息化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即具有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教师要能够设计信息化的评价方案,利用反馈的结果来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即具有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教师要在备课、教学观摩、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够利用网络与同事、外部专家合作,即具有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深刻地反映出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等信息化的特征。当然,目前学校的教师们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有一个学习、培训、实践、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需要一些的时间。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尽管当前互网络是最大的资源库,其中充斥着各种教学资源,但是对教师来说,再多的资源,都要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再开发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教学资源。只有经教师消化、理解、加工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才能提高课堂或网络教学的效果。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快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永远是处于教育改革的最前线,是执行者和探索者。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未来职业教育的成败。

其次,教师要尽快掌握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学会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常用的教学媒体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当然,教师要掌握多种信息处理和加工(制作教学资源)的能力,除了要接受各种培训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自主学习”进行提升。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却忽视了对自身的这种要求。

第三,教师要有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意识。教师要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并加以实践应用的意识;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第四,教师要具有评价与反思意识。即具有对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在信息化教学改进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切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目标。

最后,教师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职业化教育”。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职业化教育是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上,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并非多多益善,要做得恰到好处。否则,不但减轻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反而会陷入“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区。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一切事物的成败,终究是人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决不能忽略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任何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都要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3月。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

第2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在设定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能力指标体系上,一般都参照了高等院校的指标体系,由于这两个层次的教育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偏重点有所区别,所以,它们之间有着部分相同的指标。除此外,它们由各自的培养目标来构建自己的能力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职业类院校教师的能力指标主要应该体现为:1)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2)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3)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职业技能的快速转化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教学。

二、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模型构成

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他所具备的技术能力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传授能力,更需要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需要教师能对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与评价等相关因素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他们的教育技术,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促进他们快速转变教学水平,从多个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如职业培养的意识、相关的教学理论、技能化的操作能力等。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来构建其能力模型。首先,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意识与态度”,这是让教师更新教学技能的根本前提,教师首先能从心理上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并能对未来学生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有动力加强对教学技术能力的改进,才能在教学中使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提升效果。其次,具备系统完整的“专业基本理论”,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武装自己的基本要求,教师具备了基本理论后,对于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再次,掌握相关操作方面的“技能水平”,这是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展示未来从事行业的主要技术的基础。同时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专业技能中,具备应用现代技术操作的能力,如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教学技能的提升、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模拟化的试验平台,开展专业方面的科研等。最后,全面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与信息化技术的交融,专业教师应能熟练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有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快速评价。可以说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加强教育技能的有机整体。

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

1)意识与态度。a.要具备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意识,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技能的态度。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对职业教育有彻底的认识,明确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要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理论,培养职业道德。b.能够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不仅用于教学过程,更要能有效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具备自我学习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a.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概念;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范围;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清楚教育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应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科研方法;对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知识管理以及现代技术下的课程建设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b.具备信息化技能知识,能够应用于教学过程。对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能明确采用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将相关知识采用信息化教学。

3)基本操作技能。a.熟悉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可以熟练使用相关技能。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能进行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继续有效教学。对媒体能够快速选择与恰当使用,对各种软硬件环境非常熟悉,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来选择辅助软件,能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搜素、开展科研工作,能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b.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教学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c.专业技能:对于专业课程所需要的相关工具,能熟练使用,并能根据课程要求创新开发适合的工具,应用工具开展科研,并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学习。

第3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1 课程改革目标与内容

数据库课程内容繁多、涉及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编程、数据库管理等知识点。 培养出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1.1 课程改革目标

计算机师范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的信息课老师,而信息技术老师的专业能力往往是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至少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的系统需求进行数据库的分析、设计与应用。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和帮助学生以扎实的数据库理论基础,具备常用DBMS的日常管理能力,并具备实际项目中数据库设计的灵活应用能力,推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1.2 课程改革内容

1.2.1 培养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本门课程的专业素养

数据库是目前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软件,随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深入,不仅教学需要,在信息化管理上也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安全、设计与维护技术,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扩展也需要数据库管理人员的介入。不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流程不同,个性化需求不同,实际工作中需求矛盾的客观存在,系统运作中各类问题的暴露,各个零散系统地整合工作,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解决的关键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加入数据库操作、设计与维护方面的知识。专业素养知识深厚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1.2.2 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课知识和实际中小学应用的关联度

目前中学信息科技课程中有一个教学模块就是数据库技术,中学需要大学师范课程中加大本门课程的教学力度。另外以往教学中没有针对特定需求进行数据库设计的实际应用指导与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应用的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导致进入中小学后无法学生迷茫困惑无从下手。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授课的同时,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参观中小学的信息系统及了解中小学对数据库教学的要求,了解校园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的制定,数据库模型的建立实践,以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课知识和实际学校应用的关联度。因此师范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要打好基本理论功底,结合基础教育的切实信息化需求,注重实际数据库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好和中小学需求的良好对接。

1.2.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据库是专业基础学科,是软件开发的基础。本质是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根基,掌握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实际系统中针对特定业务流需求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与运维能力。因此,在上好基础课同时注意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强化操作训练。实验操作主要从数据库安装、数据库使用、操作、安全、维护、编程方面着手,结合中小学校实际应用选择教学内容,各个实验内容要连贯、完整,实验要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填写,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加大数据库设计指导的力度,针对中小学特定的业务流需求,详细剖析数据需求,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项目应用能力,为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2 实现要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整合课程内容,教学中着重抽取与实践设计环节切实相关的内容重点剖析;侧重实践性,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中小学信息化的业务流实际需求,培养学生针对实际业务流程要求,分析数据需求,设计和维护数据库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会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注重教学的高效率和实用性,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的设计中。

第4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志码:A

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中也将信息化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它将信息化专门列为一章,作为教育改革的十项重点区域之一。随后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教育信息化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成立“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具体推进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小班化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本科教育支持与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已得到深入发展。

为认清高校信息化教育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从而科学提出推进高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本文结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理论,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是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内高等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相对较早。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部分学校开始利用电影、挂图、模型、幻灯等教学媒体开展教学,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录像、幻灯、投影教学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对解决当时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从电化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成功转型,信息化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积累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尝试等方面,具体如下:

1.基本实现校园网全面覆盖

校园网的建设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学校就开始了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基本上实现了E-mail、FTP、Telnet、WWW、BBS等网络服务功能。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学校又启动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建设工程”,加强信息整合与利用,丰富网络信息,着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截至目前部分学校重点公共区域均实现了无线网络(WLAN)覆盖,能够满足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苹果、安卓等)、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无线接入,有效地扩大了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促进了校园网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了网络应用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2.现代化教室的建设与管理

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各式各样现代化教室。总体来说,现代化教室建设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学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高清晰投影和无线话筒等多媒体设备。(2)部分学校已安装了自动录播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便捷地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并进行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让知识共享成为可能。(3)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建设卓有成效,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视等设备,其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这为教师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进行课程建设、教与学互动以及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使得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积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1)精品课程的建设,截至目前高等学校已建设了大量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和文本材料。(2)社会性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部分教师利用社会性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经建设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3)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随着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另外,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

5.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化教育工作推进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部分高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自己的课程,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便学生在线学习。(2)课堂投票互动系统的应用。近年来课堂投票互动系统逐步在各大高校进行了推广与应用,其应用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3)电子白板等交互式媒体的使用。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电视等新型教学媒体在中小学的成功应用,部分高校也开始注重这类媒体在小班化教学等过程中的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现状梳理,了解到截至目前部分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已初具规模,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技术条件不成熟、不稳定,管理、使用混乱等诸多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受多年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很难接受信息化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只是形式的改变,只是个花样,对提高教学质量并无明显作用。加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也是阻碍他们使用信息化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网络、教育平台等硬件设施的支持,更应该注重信息化教育理论水平的支撑作用,以及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忙于教学、科研等方面,很少有时间去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践信息化教学。

2.规划不合理,软硬件建设不完善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使用初期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计的合理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等,具体如下:(1)校园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目前,虽然已实现了校园网的全面覆盖,但由于部分区域网速太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2)课程设计缺陷。近年来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它的建设对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程建设标准不统一,维护更新比较慢,很多课程都没有互动模块,师生难以共同参与到网络学习过程中来;其次,精品课程的建设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得精品课程应用率比较低。

3.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效使用机制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2]要实现这样的结果,信息化教育手段必须要持续、高效地应用下去。当前信息化教育给学者的总体印象是:一旦有项目或任务推动的时候,教师或教育支持者可能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当这一项目或任务结束之后,很多老师还会回到以前的传统教学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积累和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发展具有间断性,难以形成长效的信息化教育使用机制,阻碍了信息化教学工作推进的效率。

4.缺乏理论指导,难以深度融合

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在信息化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推进的过程。只有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深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著名电化教育家南国农认为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乘以现代信息技术,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图所示。[3]

当前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只停留在浅层的机械式应用层面,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少考虑相应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演示文稿的展示功能,这也只是黑板的转移,没有实现技术的深度融合。一些网络课堂也只是学生单向的观看,教师很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师生互动,几乎没有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因此在信息化教育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显得特别重要。

5.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广的方法主要是教师培训,通过教师培训我校在推广信息化教育手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专业背景、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加之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所以,通过教师培训在信息化教育手段推广初期效果较好,但难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因此,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时候,相关教辅部门对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还没有相应的措施或机制来鼓励掌握信息化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教辅人员直接参与到指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中来。

三、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策略

在分析信息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信息化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教育相关理论,笔者从助教团队建设、政策支持、教辅单位管理、信息化教育研究及评估等方面提出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加强助教团队建设,增强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管理不仅高效,而且对学生本身也是极大的锻炼。近年来助教团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且在助教团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调查发现,当前助教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教师的日常工作,在推动某门课程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为提高助教对信息化教学支持,笔者认为助教团队的建设应从如下方面予以加强:首先,大力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助教的信息化教学协助能力。其次,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助教直接参与信息化教学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助教安排一定的任务,包括:协助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帮助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等方面。第三,将助教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工作量纳入考核指标,以提高助教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营造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信息化教育工作的进程,为落实这些政策,学校需从如下方面做起:首先,学校需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自身需求制定相应适合学校条件的信息化教育政策。其次,设置专门的领导班子来领导和督促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开展和落实工作。第三,组建相关政策落实的团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具体工作。第四,校方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第五,加强校内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开展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3.加强相关辅助单位的建设与管理,为信息化教育提供相应支持

第5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信息手段;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3-02

How to Strengthen Information Means Appli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Chen Jie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diverse means,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means music disciplines. First,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usic education, followed by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se deficiencies.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mean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当然教育教学方面亦不例外。在音乐教学方面,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下高校的课改需求,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却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信息手段开始在其音乐教育中大显身手。多媒体信息在高校音乐教学方面的应用,优化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理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为此,本文将详细剖析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不足,并且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1.1 教师的素质问题

新时期高校的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最基本的是要求任课教师熟悉常规的电脑操作,如在音乐方面就需要掌握相关的音乐软件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因为多媒体信息所带来的新的知识传播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但事实上,目前高校中仍然有一部分音乐任课教师并没有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大都停留在老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当中,无法胜任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操作,在其任课过程中只是机械性地传播知识,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点完全发挥不出来。

1.2 实际的传播效果不好

作为新时代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为高校学生提供的是全新的学习模式,它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相互交错性的双重优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而服务于教学的最好效果就是展示其实效性。但高校的教育者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没有收获相应的实效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的极大浪费[1]。

1.3 信息技术手段得不到合理应用

高校的音乐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情操,信息化技术在其教学上的应用一定要达到合理化、正常化的效果,这就要要求任课教师在其教学设计方面的制作要尽善尽美。而事实上,很多教师在没有完全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制作要求时就匆匆下手盲目制作,这种纷乱的思绪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1.4 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模式,教师是充当向导的角色,但在其具体的音乐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适应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限制,只是按着电脑程序走,越走其思维面越狭隘,最后不得不以失败而告别这样的教学。

2 加强信息手段应用的措施

2.1 优化教育环境

作为高校音乐的现代化教育,一定要符合其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以信息化技术的充分运用为手段,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探索和创新能力,以人的基本思想来控制信息化教学技术,而不是信息化技术来控制人的意志。作为高校教育者,一定要深入探索研究新时代音乐教学方法和未来音乐的可能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出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技术与高校音乐教学的完美结合提供有力的保障[2]。

2.2 加强信息库的现代化建设

高校教育者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传播知识时,一定要做到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达到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完善高校教育者的培养体系,提高其整体素质。具体是由负责信息资料库的专业教师对负责音乐教学的教育者进行专门的、细致的培训,帮助高校的音乐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和接受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和好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使用信息化资料库的良好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为高校的现代化、信息化音乐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二是要大力开发音乐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包括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建立一个资源丰富、信息量充足的高校音乐库,使得每位音乐教育者在提供其自己的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分享别人的教育成果。

三是利用信息化的方便快捷的特点,加强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进一步加快音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脚步[3]。

2.3 提高师资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高校音乐信息化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关键是加强其对信息化技术方法的运用手段,使得音乐教育者首先从思想上完全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其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就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高校课改需求;加强其信息化教育,还可以大面积地开展音乐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和拓展工作,使得音乐教育者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相应的创新机制,提高自身对信息化音乐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4 合理注重实效

音乐是人对客观形态高层的心里表达,是一门情感艺术。要想增强音乐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还应该在其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做到注重实效,优化教育机构。在音乐信息化教学中采用电脑音乐制作、信息技术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融会贯通,不但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抽象的音乐课程变得有趣生动,而且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进而使得音乐的教学效果发生质的飞跃,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2.5 注重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评价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反馈与调整。现在的公共课音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人要带好几个班级的音乐教学,工作强度很大,教学评价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有效促进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评价,针对性强,而不会出现错误,可以节省教师很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能迅速反馈教学的结果,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另外,评价过程中,要量化指标,比如将一些符合德育主题的歌曲进行课堂回放,并定期记录实际课堂效果,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存储,课堂评价。

3 总结

新时代的高校音乐信息化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敢于面对这些阻碍其信息化教学的问题,找出根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和解决,以实现新课改时期音乐信息化教学的全面启动和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力.浅析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现状及展望[J].长沙铁道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2).

[2]白锐.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光盘技术,2009(4):54.

[3]张静.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资治文摘,2010(4).

[4]窦文钰.多媒体技术在高师音乐专业《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第6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61-05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是决定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为了真实了解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开展了本次调研。

一、调查基本情况

当今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掌握目前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在查阅相关文件、文献以及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并就初稿在本校部分教师中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问卷题目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和一个开放性问题。

问卷内容共涉及以下三大方面:1.教师基本信息;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3.开放性问题:您在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或困惑是什么?您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内容(比如哪些方面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软件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质上就是教师对所掌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运用水平。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等能力。另外,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对涉及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许多主观意义上的内容,问卷尽量通过外在的、客观的、可测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收回 11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8份。调查范围涉及太原、晋中和忻州共计四所职业院校。对调查对象的选择也分别从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等做了随机抽样。在学科上分别从文科、理工科、艺术类等进行抽样,避免调查对象的片面性。在调查问卷统计上采用SPSS工具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大体摸清了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基本上达到了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二、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参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方面

为调查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情况,笔者以山西职业院校部分教师近两年参加的学校或其它机构组织的信息化教学相关学习或培训的时间以及培训途径为基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表2说明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中,41%的教师近两年没有参加过学校或其他机构组织的信息化教学相关学习和培训,而仅有22%的教师参加过8天及以上的培训。由表2可以看出需要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力度。

由表3可以看出即使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其培训途径也是以学校组织开展的面授学习为主,校外机构提供的面授学习或培训为辅,而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课程、基于网络的学习明显不足。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培训途径能反映出教师对网络课程、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况,也反映出其获取网络信息的积极程度。

总体看来,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途径需要加强基于网络的学习和培训,以及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课程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学习主动性。

2.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是认可的。具体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93%及以上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87%及以上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但是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只有70%的教师比较认可。由此可知山西省职业院校的教师从观念上认识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能促进教学改革,但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仅70%的老师比较认可。

3.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作用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包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院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调查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8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7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7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78%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对于采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见一致。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顺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4.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教师对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91%的教师认为,在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93%的教师认为学校层面的硬软件条件、激励政策、学校培训教师的条件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校层面能够给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教师才能更好地推进信息化教学。而同意学生已经具备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对信息化教学效果有影响的老师占72%,有18%左右的老师不确定是否有影响。而约10%的老师对该项持否定态度,并不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已有的学习习惯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

5.教师已经掌握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设备的程度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造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对于已获取的信息,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能够对之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炼、吸取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从而推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

表7显示教师已经掌握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设备的程度,其统计结果如下:教师已经具备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但计算机的维护以及课件制作的能力较差。

由表7可以看出,85%的老师已经掌握了Word或WPS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对于QQ或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约72%的老师认为已经掌握。但只有65%的老师同意已经掌握了PDF软件和多媒体教室设备,而对于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平台)仅有62%的老师认为已经掌握。而对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这三方面,仅有不到50%的老师掌握。对于动画制作软件,已经掌握的老师人数更少,还不到38%。

由此可知,山西职业院校教师对于动画制作软件掌握的很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对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这三方面,仅有一半教师掌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

6.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频率分析

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使用PPT、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施翻转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基于网络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通过调研,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使用PPT教学,93.5%的教师已经掌握,并在教学中的使用;而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方法,仅有64%的教师认为会在教学中使用到;对于电子书包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仅有53%的教师在教学中有用到过,有36%的老师从来没有使用过该教学手段。

对于网络在信息化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而言,82%的教师认为网络是获取教学资源一种工具,70%的教师认为通过网络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对于基于网络实施的翻转课堂,51%的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在职业院校中还没有普及,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培训。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而言,采用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效果。68.6%的教师可以实现用信息化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仅有55%的教师,可以基于网络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对于翻转课堂在职业院校中的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培训。而对于教师而言,基于网络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7.通过网络使用教学方法的频率分析

由表8可知,教师一般通过网络可以搜集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组织翻转课堂的教学。除此之外,具体表现在通过网络给学生通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答疑讨论以及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测试、布置、批改作业。其使用频率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得知,79%的教师经常使用网络给学生通知和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73%的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答疑;而仅有55%的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测试、布置和批改作业。还有45%的教师在测试、布置批改作业方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

三、影响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结论与建议

1.调查结论

笔者根据对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职业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时间和培训途径方面力度不够。

(2)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学习主动性。

(3)职业院校的教师从观念上认识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能促进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仅仅有70%的老师比较认可,与我们设想的有差距。

(4)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见一致。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顺应信息时展要求。

(5)在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10%左右的老师对该项持否定态度,并不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已有的学习习惯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

(6)山西职业院校教师,对于动画制作软件掌握的很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对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这三方面,仅有一半教师掌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

(7)对于翻转课堂在职业院校中的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培训。而对于教师而言,基于网络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

(8)仍有45%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而不使用信息化手段去测试学生学习效果、布置批改学生作业。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思想观念淡薄。调查显示,在思想意识上,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信息的摄取方面,缺乏主动占有信息的意识,信息渠道不够宽,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是比较习惯于利用传统的书刊资源,使用校园网上电子资源的意识较差。

(2)山西高等职业院校的硬件设备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硬件投入不同,多媒体设备利用率不高。

(3)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偏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现代信息化教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主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的意识、热情和能力。

(4)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观念不强,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基本没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急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培训。

基于以上问题,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先进经验,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落实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对高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培训。

(2)完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可以开展产学研结合,并且尝试共享某些特色实验室,以节约成本并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应有效开发和建设高职教育信息资源。

(4)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能主动融入信息化教学当中。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山西省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基础差,很多方面有待加强。虽然很多老师观念上对于信息化教学很认可,但是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还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山西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付丽萍.农村中学新课改实施效果分析――来自山西省某农村中学的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14(21):36-39.

[2]魏丹丹,邱乐兴,江婕.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J].科技广场, 2012(10):176-180.

[3]赵呈领,陈智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分析与模型建构的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8-14.

第7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会计 创新性人才 实践教学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却无法顺应这一要求,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实践教学及其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含义及目标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性人才培养力求培养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的人才: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

(三)实践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传统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不能顺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教学的引入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起学习型、实验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直接参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实践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二、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会计信息化学科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整个会计信息化学科的课程体系,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因此,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浪潮,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学科课程体系显得有些落伍了。

(一)基础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在这会计信息化时代,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及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还要能利用或“编制”计算机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业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和审计等。但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来看,电算化会计的基础课程基本上集中在会计学科上,有的设置了一至两门计算机课程,而很少有学校设置了管理课程。这样的基础课程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二)主干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脱节

从现在已经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多数学校来看,教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人才上,要求层次也只停留在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上。表现在学科课程体系上就是主干课程设置单一,往往只开设一门电算化会计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记账过程,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验课程不够成熟

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就会计信息化教学而言,也是如此。一些高校除了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之外,就没有设置其他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没有单独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而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并入课程教学,在《电算化会计》课程中既讲理论又进行实验,由于课时的限制,事实上实验的时间十分有限。

三、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设想

(一)基础课程构建

从涉及的学科范围看,除了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知识,从涉及的内容看,无论是会计、计算机还是企业管理都不再仅仅停留在粗浅的表面。所以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基础课程应包括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其中,会计学科主要为会计信息化的学习奠定相关会计学知识,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课程。管理学科主要为会计信息化学习奠定管理知识,由于会计信息化涉及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知识,这3方面的内容与营销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会计信息化基础的管理学科,除了财务管理和介绍基本管理知识的企业管理课程外,还应单独开设营销管理课程。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应及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着重介绍Excel 信息分析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应着重介绍实用的小型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二)主干课程构建

目前我国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开设一门电算化会计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主干课程体系,除了原有的电算化会计课程外,进一步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已有的电算化会计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电算化审计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主要介绍企业资源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间数据往来关系。

(三)实验课程构建

就课程性质而言,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必须大力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通过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和ERP软件模拟实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和电算化审计模拟实验,学会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业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和审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实验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模拟会计(经济)环境进行运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新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意义

(一)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才能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就业难的情况。从会计人才市场供求看,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需求会计人才,但又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每年输出大量的会计人才,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会计人才市场供求脱节。我们常常听到企业抱怨:这些刚出门的大学生,还要企业花费资金和时间重新培养。我们也常常看到,人才市场招聘有几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告示,以及我们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会计学子们无奈的眼神。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生产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看,许多单位在实际招聘时最看重的是日常会计操作和工作经历,多数企业单位要求应聘会计人员具有会计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不知从何入手,感到非常陌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学生在校时接受的实战训练太少,接触的企业实际业务、实际案例太少。所以,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加强锻炼学生的实做能力。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能够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

由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特点,联系学生校外实习较难。受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性、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通常一个单位最多只能安排3~5个人,而且实习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学生去实习也只是看看,感受感受,很少能动手做,实习效果不太好,毕业实习处基本上流于形式。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会计模拟实验,仿照企业实际的业务来操作,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能有效地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浪潮,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学科课程体系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建立新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更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体系要从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实验课程全方位系统化的考虑,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建立严谨、科学的学科体系,为适应新形式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开创创新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重构.中国管理信息化.北京.2006,04.

[2]蒋晓风.论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创新.商业会计.2010,23.

[3]李勤.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财会月刊.北京.2010,07.

[4]彭峥.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上海.2006,04.

[5]王福英.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之友.北京.2006.

第8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信息化教学以现代的基本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包含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等因素,对于改善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当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有效的策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改善和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内涵

1.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含义。信息化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而逐渐产生的,所谓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者和学习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的教育媒体和以及信息资源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良好利用,而且还体现了更深层次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我们要从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角度来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2.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首先,信息化教学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工具性,这是信息化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信息化教学使得实际的教学活动出现了技术层面上的明显变化,比如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环境的改善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等。其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决定了它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加强教学活动的创新,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

二、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我国的信息化教学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良好改变。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没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把网上的相关内容直接搬到课堂上,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信息化教学强调教学的交互性,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被动教学比较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下,很多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他们缺少知识的直接经验,而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研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为了使信息化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积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本文认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问题式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始终是各种教学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核心。对于信息化教学方式而言,教学内容的实际质量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提高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必须要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倡导问题式教学的理念,在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具体的问题为指导来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和研究,提高学生借助于信息化的相关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塑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组织各式各样的时间活动,如知识竞赛、课外实践以及小组合作等,在此过程中加强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思辨和争论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并提高自己学习能力。3.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信息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我们首先要促进教师的相关教育观念的个性,使他们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以及交互性。其次,我们要着重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使教师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能够熟练地制作既实用又美观的多媒体课件,并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来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4.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新时期下的教学需求,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比如,我们可以提供选修课、网络课程以及数字图书馆等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并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天空里尽情地飞翔。首先,我们要注意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要树立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思想,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实现最恰当的完美结合。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加强各个学科的信息资源库建设,同时建立更多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以及各种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更加快捷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促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信息化教学对于改善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当倡导问题式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军民,傅云凤.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无缝融合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6:648-650+662.

[2]袁小红.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90-94.

第9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建设 系统结构

数字化校园是当代信息化的产物,是随着当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由于技术以及应用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也在持续深入。当代高校技术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教育。针对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信息化是达成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信息化的制高点,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化的环境。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内涵

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校园内被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服务等形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是通过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的,将教育技术作为基本动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方法进行推进,将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发展和变革,让当前的高校形成一种具备知识和经济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透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的全方位的教育形式。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渐渐迈向世界顶级大学门槛的方向。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以硬件方面来看,高校数字化就是以相应的信息为基础,进行高校教学的资源整合;以软件方面来看,就是针对制定信息资源制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里,只有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无法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学生进行自学。我国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这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无法接受数字化教学的方式。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必须通过短期内的学习成绩进行判定,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排斥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原因。

(二)老师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在数字化的教学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观念要重新进行定位。不可以像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在如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习的方法非常丰富,这和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数字化时代里,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紧跟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步伐。

(三)老师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共享。目前,高校的老师竞争尤为激烈,这造成了老师之间不愿将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进行共享,甚至有的教学成果都不愿意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目前的考核制度还无法全面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的这种不愿共享成果的举动对于教学依旧是个难题。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里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依旧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教学资源是具备“保鲜期”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要靠老师不断的维护、不断努力才能持续下去,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维护教学资源又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轻易无法坚持。加上高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会造成教学资源“过期”的现象。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饱满的教学资源。创建饱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为核心,结合高校及社会的力量将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及整合。这里面包括了依照各类科目创建的专项网站,将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知识。不但要将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好,还要对当前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工作做好,这样才可以真正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速度,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意识。高校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里,一定要建立服务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意识、共享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当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的投入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强,发挥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作用,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降低,达成资源共享、加快数字化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老师的信息素质。对于数字化教学的形式,老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数字化教学的时代中不断创新,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目的。

(四)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资源,学会主动获得知识、实用知识,通过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高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校在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应当增加教学设备,让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数字化教学在课堂里的作用发挥的更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一项需要全校进行配合实施的工程,只有技术是无法进行的。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数字化校园也给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一定要以自身情况进行建设,要看好时机,统一进行规划,为创办先进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努力奋斗,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习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可以实现数字化,将生活空间转变为数字化,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召丽.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