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教育信息化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前景

第1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模式;信息化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教学课堂气氛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容易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收集到众多美未所需要的图片,影像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对其多种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从而唤起其内心对审美的追求和欲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着美的教育。如在创作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选用多种音乐素材来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用不同的音效来迅速达到特定意境使其身临其境,冥想其境界,进而进入创作思维和状态。

信息化美术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的人,以便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在信息化教学中高亢的、低沉的、舒缓的旋律,都能召唤心灵的感染力,甚至能够超出时空的界限,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不同的乐曲能影射出不同的创作情绪和思路,促进了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在所有的美术课堂中,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课件讲解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化营造的氛围下,很容易便获得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情感体验。

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现实条件的限制日益制约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课时整合、师源共享教学模式的论证,探讨如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求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学美术新课改精神、实现新课改目标。高中美术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二、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十分关键。在美术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正确对待网络资源,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通过对美术的终生学习, 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在围绕美术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

三、美术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与网络环境关系

网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网页,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图片库、编写欣赏性文字、链接优秀美术专业网站,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美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与物的关系。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博、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另外通过QQ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第2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个性化 教师个性

一、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要性

马笑霞在《语文教学个性化初探》中说到:“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认为教师要努力追求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以适应今天这个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李大海《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张扬》认为“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里提出“反对‘伪圣化’”,认为“伪圣化”“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提倡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个性化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了语文教育的个性问题,显然,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②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③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

例如,《祝福》教学中,教师通过咀嚼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

(二)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三)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三、语文教学个性化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施教手段个性化,那么语文老师要怎么做到教学的个性化从而成为一名个性化老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主要由三方面聚合而成:自我思考、自我生命感受、自我教学实践。

(一)自我思考,独立创新

语文教师要有个性,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求异的思维品质,独立自主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诠释学和后现代知识观承认个体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解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并非不可侵犯,教师拥有对教材自我领悟的权力。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只能窒息语文个性。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特长,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风格感染学生,给学生创造与美的享受。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次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呈现个性与活力。

(二)自我生命感受

学生喜欢的教师,往往是个性鲜明的教师。这种个性鲜明,其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生命去碰撞学生生命。用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需要倾注每位教师的自我生命体验。于漪先生的课堂有个性,那是她将整个生命与热情终生灌注其中的事业。余映潮先生的课堂也有个性,那是他的生命智慧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产物。

(三)自我教学实践

教学个性的最终来源,是独立自主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心智模式。相对稳定的是个人教育经验教育技能,多变的是个人临场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个性更多来自课堂情境下的教学机智的磨练与提升。

对于千变万化生成无限的语文课堂,打造教学个性,教师需得学会在生成与突变暗藏的教学情境中,察变化,抓契机,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怀,独属己有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渐生成。要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参考文献:

[1]谢建芬.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J].创新教育,2009(2).

第3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素质 教育 大学生

将信息化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领域当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信息技术因素对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其二,表示为信息技术可以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广泛地运用。总之,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化除了教育方面外,在技术方面对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化环境下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1.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空间。信息技术在传统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使教育环境得到相应的开放,同时使教育减少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育中可以开设各种课程,在课堂上随时能够用上,还能够实现远程教育,最重要的还可以让我们与外界进行充分的资源交换,进行联合办学等。这样不但提高了信息化的交流,还有效地实现了与外界资源的共享,解决了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了知识的层面,开阔了思维。

2.创新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当前是信息化的发展时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正在形成一种适合高校教育的模式。信息化的教育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能力,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育中不再成为主体,而是充当了领导者的身份。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种教育模式满足了因材施教的要求。

3.丰富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与类型。对于传统的教育而言,大多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书本,教师成为主要传授知识的渠道,形成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然而当前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文字、声音、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更加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但易于理解,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改善课堂授课的效果。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在现阶段信息化教育的条件下,教育中的素质教学不再是主要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要形成以信息化服务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体现了一个多功能、复杂而又繁琐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指导、评价评估等一系列多元化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多元化选择,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产品”,从而对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创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的时效性。

2.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高校素质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针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往往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要结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来实现的,教学体系和框架主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实现共享性以及交流性的特点。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资料,发挥主观能动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学习内容,找到信息资源,整合汇集资料,创造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结合信息化的热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多层面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最终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学体系。

3.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信息化教育,并且信息化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决定了高校素质教学的成功性。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的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教学与信息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信息技术要熟练掌握,并有机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来,最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人员普遍存在个人素养不高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素质教育的效率与范围。那么就需要教师从个人因素入手,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来促进教师的培养力度。

总之,通过全文的分析可看出,在高校素质教育融入信息化的过程中,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也给予大学素质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来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教育实践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此外,要结合新方法与新思路,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永亮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3,(04)。

[2]王喜建 欧见平 关于改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第4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建设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7.10.246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级各类高校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升监控体系的现代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革新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方式传统粗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1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思想滞后

需要看到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多个子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科学设计和规范建设。可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上重视程度不足,高校管理者更愿意将大量的教学资源用在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上,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还有一部分管理者简单地认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就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就是简单地建设几个网站、购置一些设备而已,忽视了监控体系内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导致系统内的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无法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水平的提升。

1.2 管理体系滞后

为了实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建设一个科学、高效、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管理监控体系建设的信息化。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其中的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无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收集整理,无法对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导致教学管理监控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采集信息实效性不强,无法为决策机制提供信息支撑和数据支撑,自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反馈出来的很多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1.3 管理方式传统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另一个突出因素就是管理方式传统,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当前,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运行还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来进行,很多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整理还是依靠人工来进行,造成管理监控体系运行效率过低,无法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很多高校对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在硬件设施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设了相关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但是在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仍然十分滞后,加之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让这些网j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2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路径

2.1 不断提升对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问题,不断提升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了解水平和重视水平。一要提高认知程度。各级各类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认识和了解,真正认识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设与高校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提升对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提升管理者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二要加强分析研判。各级各类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力度,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召集相关人员加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其发展的规律性和前瞻性进行合理把握,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给予资源保证,扎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进度。

2.2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水平

要想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就要从内容筛选和细化、制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上下功夫。一要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容的科学筛选。要抓紧管理从质量监控体系的搜集、分析、评估、应用等几个环节来进行深入研究,紧密结合高校各个院系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实际,使体系内容可以对教学实际进行完整反映,确保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全面完整的收集和反映,以期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的跟进和推进,特别是可以从教学、考试、评价、就业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和实施。二要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内容进行认真的细化和分解。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设计上,要坚持重在细节,让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一一对照,从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探寻出教学监控体系与教学活动的平衡点和立足点,以保证监控科学有效地实施。三要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网络化、现代化建设。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网络化、现代化建设,一一寻求破解路径,积极打造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

2.3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水平

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管理运行方面,主要从管理和维护方面下功夫,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提升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对教学管理软件的选取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不可一味地求洋求新。在日常管理上,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相关信息的管理力度,确保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安全平稳运行。二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想促进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对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不灵活,缺乏探索和开拓意识。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和培训课的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创新管理体制的方式,激发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关系高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分析力度,进一步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加强创新,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不断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 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 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第6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第7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

第8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哈萨克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受既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哈萨克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应用及培训情况、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四方面,并通过调查进行数据解读,为哈萨克族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

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浪潮的客观推动,使基础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哈萨克族作为少数民族,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下,逐渐开启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加大当地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实现了哈萨克族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对当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介绍

本次调查对象为哈萨克族当地370名小学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实际回收调查问卷37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33份,有效率达90%。从调查对象的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占28.3%,30~40岁的占38%,40~50岁的占28.3%,51岁以上的占5.4%;从调查对象的教龄上看,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15.7%,教龄在5~10年的占27%,教龄在10~15年的占38.5%,教龄在15年以上的占18.8%;从调查对象的性别看,男性教师的比例为43%,女性教师的比例为57%;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72%,大专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6%,中专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调查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汉语、英语、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美术等多个教学科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别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应用及培训情况、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调查分析也基于上述四方面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配套整体不理想。其中,有计算机的教室占总教室数量的48.3%,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室占总教室数量的32.5%,没有相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设施的教室比例为19.2%。通过分析教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意愿发现,17.8%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满足教学需求,23.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35.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需求。调查还发现,部分学校配置了多个多媒体教室以满足教学需求,但大部分学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虽然部分学校现有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设施因损害已停止使用,但目前还没有进行设施的更新换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教学资源建设的情况分析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多数学校的资源利用基本处于空白,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当地政府与学校的重视,再加上部分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迟迟得不到落实。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不具备网络条件、资源数量不足、资源与现有教材不配套、计算机数量有限,四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13.9%、9.7%、36.1%。其中,缺乏计算机设备是制约当地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当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配备充足的教学计算机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及培训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教师电脑使用频率及软件掌握情况两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31.5%的教师从没使用过电脑或参与上网,40.5%的教师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不足1小时,而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1~3小时的教师比例仅为28%。而教师对电脑的使用时长及频率与教师的年龄呈负相关。其中,年龄在51岁以上,平均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基本不上网或者不使用电脑,年龄在40~50岁,平均教龄在10~15年的教师每天上网时间为1小时以内。而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的教师年龄多集中在30岁以下,且教龄较短。由此可见: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其对信息化教学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且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最不乐观。在对教学办公软件掌握情况方面,其中,熟练使用Word软件的教师占41.7%,熟练使用Powerpoint的教师占30.4%,会操作Excel表格的教师占16.4%。教师对教学软件的掌握情况与教学科目显著相关,其中,文科教师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理科教师,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表示,对软件的掌握与使用仅仅局限于简单软件,对复杂软件的接触极少。

(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分析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学校要求进行信息教学的教师比例为9.2%;基于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1.3%;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1.3%;为参加授课竞赛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为40%,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比例最高。由此可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存在很大被动性,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意识。

(三)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情况分析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表示希望参加相应的教育技术定向培训,以提升自己的基础教育信息技能,其本身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比较强烈。但从当前哈萨克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信息培训的情况来看,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布差异。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平均一年参加三次教学培训,而30~50岁的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与次数都相应缩减,一般培训间隔周期为两年,参与培训的教师比例为38.9%,而几乎没有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高达41%。其中,文科教师的培训次数要高于理科教师。在培训内容方面,教师希望切实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每位教师也具有基于自身的培训内容需求。文理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文科教师更希望获取计算机软件基本操作方面的培训,属于基础培训;而理科教师则更倾向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因此,今后的培训计划、培训方式等应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倾斜与变革,以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分析主要是针对学校专门负责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的配备情况来说的,研究发现,72%的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仅有28%的学校配备了专门负责技术管理与维护的人员。而在配有信息技术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的学校,其技术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多数维护人员由信息技术教师临时担任,其在处理紧急情况中的表现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地区的学校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较为欠缺,且人员专业性不足。

(二)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分析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程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此次调查发现,23.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而40.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度一般;19.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不够。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地区的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

五、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的情况分析

调查中,信息技术与部分学科整合情况占据22.8%,信息技术与少部分学科整合所占比例为46.7%,信息技术不存在学科整合的比例为30.5%。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例整体不高。此外,我们还综合教师教龄与任课科目进行分析,认为教龄在10年以下的理科教师尝试开展了部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教龄在5~10年的理科教师只选择了少部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而教龄在10年以上的文科教师基本没有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理科教师还是文科教师,都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理想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情况不理想,前景不乐观。

六、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哈萨克族地区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进入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崭新领域,哈萨克族地区要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哈萨克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科学、经济、实用地建设好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各个学校也要自力更生,建立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第二,各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及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各学校要加快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该地区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词[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126.

[2]魏先龙,王运武.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5,(2):12-18.

[3]刘向永,郭鹏飞,杨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36-42.

[4]张屹,刘晓莉,范福兰,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4个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6):44-50.

[5]王冰洁,陈玲.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以广州荔湾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3-28.

第9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27-02

2013年10月19日,我怀揣着在国家重点大学接受信息技术高端研修的激动心情,也带着对北国风光的向往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沉甸甸的收获外,更多的是感悟与触动。

从2006年至今,我先后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重庆市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两所新建学校负责整体的数字校园规划和建设,自认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经过这次学习后,感觉自己过去如井底之蛙,更如管中窥豹。接受十余位专家、教授们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聆听了王立平教授《教育云与数字化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思考》讲座后,我有了更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一段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教室”教学视频:教师在宽大的触摸屏黑板上挥洒自如,引导孩子们利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连接云计算的浩瀚学习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再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实物模型的智慧课堂。虽然这是一段“Intel CPU强劲心”的视频广告,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未来的智慧课堂的蓝图。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学习已经领先于我们,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条件,更多的是教育创新观念,而我们还停留在电脑加投影都还不能全面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低级阶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比尔·盖茨说:“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果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就会被替代。”这些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全球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地引发教育信息化变革。当今,我们要立足现实,前瞻信息化发展趋势,革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富有远见地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探寻“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无论你用的电脑配置多高,数量多多,种类多全,设施多完善,这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志,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而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展示。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容易实现,也比较容易操作,但这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适度超前规划设计,确保系统平滑升级

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既实用又可发展;标准化、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保证生命力;可靠性与性能并重,可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安全性、易维护性和可管理性紧密结合,提高使用率。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特别是骨干信息网络,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保证整个系统能平滑升级,能在减少重复投入的情况下顺利提高到新一代标准。如果以五年为时间单位,回忆我亲身经历过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然而再预测五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我却只能感叹无法预测。不知何时,又有什么像苹果智能手机一样划时代的信息技术产品诞生。如今,云计算时代来临,4G通信技术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起步,三网合一的高速宽带突破瓶颈障碍,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会很快普及,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领域,所以,在规划数字校园设计时,适当的超前会让现在超支的投入远远低于全面更新换代的再建投入。

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勇于尝鲜前沿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困难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最匮乏的是教学资源,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质量低、应用差,重复建设,投入浪费。云计算时代催生了教育云,以省(市)或市(区)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搭建教育云平台,集中建设的教育云让学校无须再购买大量昂贵的服务器硬件设备,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接入和终端采购,只需要提供给师生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等,便可以访问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系统,支持网络化教与学。快捷、方便、丰富的教学资源像用水电气一样,这种模式会促使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产生革命性的转变。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当今世界很多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不是Invented In China?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构成了学校的基本要素。其特点是场所固定、内容固定、授业者固定,学习者无差异,传道授业程式化、模式化。这种“僵化”、“固化”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对知识传授、理解和掌握的延续过程,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缺乏创新思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全面渗透与变革,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来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革。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和协调。东北师大朱玉民教授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海量信息的涌现,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应用的现代化设备,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带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要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创造、表现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赋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以新的内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完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配套一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不能用任何理由去逃避学习,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两三岁的孩童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应用自如,学校使用教材已经落后于科技时代的进步,更遑论现在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都不再进行技术支持,而我们还只习惯于用XP。如果教师还停滞不前,只是简单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则会更加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最终被时代无情淘汰。因为你会的知识利用信息化设备随处可寻,而且比你的讲解更充分、更精彩。学校要坚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骨干、校本培训、专家培训、应用考核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开发、管理、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