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家早上好!
知新”,顾名思义,“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求我们要及时复习旧的知识,并且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外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资料显示,一个人的记忆若在最初接触一天内不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相当惊人,加倍的努力仅换来零落的记忆,因此,及时复习是必不可少的。
复习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习过程中至关
重要的环节。复习不单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应包含着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利用复习之机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自己在学习上再上新层次,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
首先,复习面要做到“广而精”。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为某一个方面的难题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应该及时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其次,要做到复习的计划性。每天应该重点复习哪些内容自己要心里有数,尽量让你的复习变得高效而实际;然后,要不断地做学科归类复习,让基础知识脉络分明地贮存在脑海里,并不断地回忆。
“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告诉那些目前在学习上还依然处于困境中的同学们。“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道题目,每一首诗歌、每一个单词做起,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一定可以做最棒的自己!
关键词: 制订计划 分清主次 梳理知识 提高能力 数学总复习教学
复习课是建立在新授课基础上的一种课型。通过新授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复习课就是把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数学总复习教学的功能
对于小学数学总复习课的功能,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做出不同的回答。我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认为复习课应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功能。
1.查漏补缺,防止偏差。(1)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查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平时的情况进行检查对照,查缺什么知识,漏了什么能力,然后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建构知识,完善认知。通过复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进知识系统化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掌握学法,灵活运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总复习教学的又一个基本功能,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复习,逐步形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体验,提高能力。复习课不仅重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积极克服困难,培养与小组同学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总复习的基本教学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复习课的以上功能。
1.制订计划,稳步推进。总复习教学,加强计划性很重要,千万避免一种“哪里黑就哪里歇”。进入总复习之前,有必要根据学生平时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保证复习任务顺利完成。制订计划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班级学情分析;②总复习教学目标;③总复习的内容;④总复习的重点和难点;⑤总复习的措施(设想);⑥总复习时间安排。只有将这些方面考虑全面、写具体,复习计划才会发挥作用。其中的时间划分,除了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外,还要考虑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在复习前,需要整理出这样一个单元知识点分布情况表格,进行有效的课时划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分布情况
备注:总复习按8课时计算,其中综合复习按2课时计算。
2.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总复习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时间有限。在复习教学中总不能对所有内容全面出击、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我们首先要通览全册内容和整个复习内容,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再根据复习目标和本学期的教学要求,认真分析一下,看看哪些内容是属于本学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哪些不属于重点、是一般内容,即只需要了解的内容。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在本册书中“数与代数”领域在这册书中占了80%左右的比重,“数与代数”包括“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年月日”、“认识小数”;“图形与几何”占了13%左右的比重,针对全册书中这样两部分内容,也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更进一步确定每一部分的重点,即重中之重。如在“数与代数”中,“‘乘与除’和‘乘法’”占的比重加大,而且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也需要在复习加强。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中,掌握公式只是其中一部分,体会转化的思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更重要。分清主次之后,对于重点内容,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自然应该加大力量,多下工夫,保证复习重点的突出。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对于非重点内容就不需要花精力复习,而是说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非重点内容的复习上去,影响了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3.关注全体,提高能力。
进入复习阶段,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不同的,也就是复习的起点是不同的。《数学课程标准》始终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时为了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体会到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设计练习题时就要分层次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如复习相遇问题时,通过变形、引申、发散等方式形成典型的例题,构建知识块,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训练和培养。
蚂蚁哥哥以2厘米/秒的速度向蚁洞口搬运粮食,蚂蚁弟弟以5厘米每秒的速度迎接,它们同时出发。
(1)几秒后相遇?
(2)相遇地点距洞口多远?
其中的“几秒后相遇”这个问题就是基本题型,而“相遇时距洞口多远”就是一个变式练习。在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解答相遇问题的方法,同时针对“几秒后相遇”这一问题也可以一题多种解法,发散思维。同时,在后继学习中,我们还可以再变式。
总之,在上复习课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整理有序,复习有效,复习一块,掌握一类的目的。在复习中,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三物理教学 基础物理知识 综合练习能力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是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概念,学生素质评价目标也称学生评价标准,它规定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和阶段性教育结束后,应获得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总的来讲,可以总结为:在注重针对性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一、强化基础物理知识,构建基本物理模型。
因为高考试题源于课本而又跳出课本,新题用的是旧知识,不管所给的物理模型如何变化其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都是相同的,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在试题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目的性、代表性、典型性。例如,在对基本受力的复习过程中,着重对简单的连接体问题且内力为静摩擦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针对性训练,这种做法既强化了受力训练又加强了连接体的模型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选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考纲内容为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总结,提炼重难点注重各个模型的联系及对学生的点拨,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将厚书看薄,再将薄书看厚。举个例子来讲,在讲三个基本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受力分析用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应用求解时,同时再加一个简单的复合场如电场与重力场相结合的模型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单元复习渗透综合训练,渗透能力培养,在渗透中升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理综卷中的物理试题比纯物理题难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是纵观每一道高考题发现题目中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而且其中的物理模型在平时的复习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温故而知新,把高考中的新题如何转换成平时所复习的模型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复习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广度,做到知识和能力的横向、纵向联系、迁移,又要抛弃传统中“挖深洞”的繁、难操作思路,引导学生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处身于研究问题的状态,领会物理思想,寓方法于知识点的教学之中,如模型法板块模型、人船模型等、图像法掌握图像的斜率及截距的物理含义等、守恒法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电荷守恒等、类比法、整体隔离法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对方法的迁移与反思,使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综合、渗透、迁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以类比法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某类问题的物理模型,利用模型的物理思想、方法、规律解决与之相似的其他物理问题:如类平抛模型、圆周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模型等。
三、把握难度,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把握高考的复习方向和复习难度,分析高考中考查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找出不变的考查内容,以便在教学中重点训练,反复强化。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大胆改革,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两章进行合并,主要讲振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振动和波动相结合的综合问题,节省时间,促进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效率的素质教育评价目标。同时,复习资料中相似题目比比皆是,在保证不遗漏考试点的前提下,大胆删减,既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学生陷入题海中,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教学效果。
四、精减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对作业的原则是:如果课上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课下就不再留作业,如果课上已经解决了,但在熟练程度上还需要加强的话,能留一道绝不留两道,能留课本上的就不留课外的,把时间留出来给学生。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差距,擅长的学科也各有不同,所以不要把学生绑在一起做同一个题,而是让学生去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总结规律,体会思想,提高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思想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如果学生每天都沉浸在题海里不得自由,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要求学生每天掌握当天所讲内容,再去做下一节题目,及时反思、总结和巩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五、爱生如子,实现素质教育的情感目标。
一、以“三坚持”为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坚持以教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扩展;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不理想,就着重复习哪方面,深入了解学情,突出重难点;一定要坚持以兴趣为主,选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最有能力的学生。
二、复习内容要系统化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有些知识学生已经会了,或者学生自己稍加复习就可掌握的,教师就不要过多浪费时间,要给总复习做一个大大的减法,也就是说,总复习就好比修墙,哪有缺口就重点补哪。为了有的放矢,有效复习,我把小学高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分为四部分:字音复习、词语复习、句子复习、课文复习。
(一)字音复习
字音复习主要是消灭教材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这一环节,我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自己以组员为单位,把易读错的字音整理在复习本上。第二步:学生之间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督促、补充并检测。第三步:教师全体检测。对于过关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对于没过关的学生,鼓舞士气,对于反复错的字音则要反复强化练习,并引导学生做好标记,以便下次复习时提醒自己注意。
(二)词语复习
1.圈出来
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自身出发,圈出书中盘点里容易写错的字,对于易错字的易错偏旁或笔画学生间互相交流提醒,反复识记。
2. 反复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词语只动嘴不动笔写是万万不行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练写,可以听写,可以看拼音写,写时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圈出来易写错的字,不断动笔强化。
3.对比练习
复习一个字,要把它穿成串,当然,我建议在学生对书上的新字的字形已有了深刻印象之后,再适当拓展。比如“咳嗽”的“嗽”,这时候就可以和“漱、喇”这几个字进行比较,分别组词,对比练习,再次夯实字形。
4.结合词义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识记字形,不写错别字,还要帮助学生分清重点词语的感彩,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义,能结合一定的语境来进行词语辨别。比如“恍然大悟”的“悟”和“庞然大物”的“物”,如果学生理解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容易混淆了。
(三) 句子复习
1. 日积月累
关于每一单元的日积月累的句子,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背会,写会,关于易错的字,就像识记易错字形一样,圈起来,反复强化。
2. 基本句子练习
扩句、缩句练习,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改,“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等句子练习,因为基本方法学生早已掌握,只要稍作练习即可。转述句、修改病句等因为学生错误率较高,则要重点复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回顾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重点句子,强化训练,巩固练习。
3. 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
仍然以教材为根本,抓住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此类题型加以模式化。比如,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就可以分为三环。第一环: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语言、动作等表达方法,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第二环: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句子基本意思)第三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内涵、人物品格等)。这样,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学生就有章可循了。
对于句子练习,可以先专项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练习,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掌握的检验,又避免了学生思维定式,且具有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课文复习
【关键词】外科教学选修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29-02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科书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最新的医学进展,而外科教学就能够并应该传授外科学最新的理论和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适时推出《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旨在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形成师生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开展《外科新理论新进展》课程建设并总结相应经验和体会。
1.方法
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开展的《外科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学生对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五年制)、2015级(五年制)及2016级(八年制)共3个班级60名学生。
本课程设计(表1)由普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专业组成,采用专家引领、理论授课,针对外科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专题授课和同步互动。全部课程任教老师均为本院外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课程结束采用开卷笔试、实习巩固知识点、向学生问卷反馈及感想等形式,从而使学生了解外科学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外科学教学效果。
2.结果
3个班级共60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60份(表2),回收60份,回收率100%。
针对问题1:55名学生(91.6%)建议由专家授课,主要认为专家教授在专业领域造诣更深、平台更高外,也渴望一睹平时很难见到的大师们在讲台上的风采;问题2:学生们高度认可互动环节,互动时间选择不一,45名学生(75%)建议互动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3。有关互动主题,可以学生提问,也可由老师设立几个讨论切入点;问题3:有56名学生(93.3%)要求将选修课安排在常规外科学授课结束后,其主要理由是选修课如穿插其中可能会影响常规外科学复习迎考;问题4:44名学生(73.3%)要求用中文授课,关键词和重要专业名词有英文注释就可;问题5:59名学生(98.3%)希望授课内容追求广度而非深度,授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学生认为老师可以就某一方面由浅入深,过分追求深度效果适得其反。
学生们对问题6都谈了对本课程的看法,以下摘录一段某同学的感想:“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AI下的MR技术:外科医生的黑科技》一课。在高大上的教室里,罗蒙老师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沿及趋势,并讨论了“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医生”这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以及我们应如何去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趋势。我还上台体验了模拟解剖仪器,它能将复杂的人体解剖分解后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这样空间想象能力不佳的人也能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罗老师传达给我一种新理念,一种发展的、不断学习的、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医疗力量的理念。”(图1、图2)
3.讨论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其涵盖的范围与其他学科也多有交叉,外科学的内涵也从强调手术技巧发展到理念上的创新。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九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通过更新更广泛的知识熏陶,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突破专业壁垒,力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1]。本课程根据我医学院的实际情况,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力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很有参考价值。本课教学反馈学生总体上给出较高的评价。学生普遍希望专家领衔,渴望借此机会能和专家教授互动。授课时通过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根据反馈意见,我们要求授课老师响应学生反馈,注重课堂反应,提升教学效果。力求使本课程“立意高一点,题材广一点,内容新一点,思考多一点。”
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归纳如下经验体会。
唯“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学教学不仅要培养有学识、有技术的人才,还要为社会输送品德高尚的人才[2]。本选修课所选定的任课老师均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可谓是真正的大师。例如李幼生教授是全国闻名的胃肠外科专家,李青峰教授是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整复外科专家,他们不但在专业领域具备很高的造诣,而且拥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和人文情怀。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几乎都选择希望由专家领衔授课,也是渴望能和专家老师有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的专家老师为本次选修课挤出宝贵时间,积极备课准备,发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积淀,展示丰富的教学经验,体现了这些大师们教书育人的“真性情”。
求“新”:本选修课课题的拟定力求内容新颖,始终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例如医学虚拟现实技术正在逐步形成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3],與此同时,以组织工程及干细胞研究为主体的再生医学掀起了新的医疗技术革命[1]。本课程中有5堂课内容涉及这一领域,把握了外科新理论新进展的时代节拍。学生们既通过常规外科学授课学习了经典的外科学理论和技术,同时通过外科选修课学习了最新的理论和进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科的兴趣,拓宽了他们外科学习的视野和切入点,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及推陈出新的。
务“实”:传统授课缺乏师生交流的时间。本课程一方面设计强调了实时师生互动,使学生们有机会就他们的理解及问题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从而激发出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另一方面,本选修课专家担任外科学常规教学的任务并不多,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此课的开展实实在在的创造了学生和专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学生将来面临的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能得到专家们确切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可以借此机会发现优秀的学生苗子;再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的机会温故而知新,巩固知识点。例如李幼生教授的《腹腔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一课,是对“急性腹膜炎”知识点的延伸,在随后的实习期间老师讲解外科重症感染,学生们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看见由于腹腔高压而腹腔开放病人,其真实的场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总之,我们认为专家引领授课,选修课课题内容新颖并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强调师生课时实时互动、密切交流、外科实习时温故而知新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孙玫.通识教育不忘与时俱进——论高校开设医学前沿通识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汇,2018(10):84-85.
[2]杨志强.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探索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132-13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入睡,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曾一时,政治课还成为了“假大空”的代名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如何激发学习政治的兴趣,研究适应学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有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我国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引发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从“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2)由“单一角色”走向“角色互动”;(3)由“灌输知识”走向“体验学习”;(4)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
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笔者提出了“六段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分成6个时间片段:一段,焦点漫谈;二段,温故知新;三段,自学成才;四段,教师引导;五段,合作探究;六段,释疑解惑。下面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焦点漫谈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新课标地区高考命题也呈现出越来越生活化和时政化的特点。除了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北方抗旱和金融危机,其他诸如集体舞、京剧、F1、股票等校园与社会的热点,今年都不约而同地编入了高考试题。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事事关心”的品质不可能短期成就。笔者的政治课堂就设计了一个“焦点漫谈”的环节,来培养学生“事事关心”的习惯,时量为五分钟,内容为今日国际国内关注的时政材料,或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校园和社会焦点。形式为漫谈,操作步骤:由学生课前制作1至3个幻灯片,在一到两分钟之内介绍清楚焦点内容;然后发表自己的漫谈,一般时量为两到三分钟;最后教师参与简练总结或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探讨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焦点漫谈”,学生对政治课有了兴趣,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还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扩大了视野。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益,而且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储备丰富的时政知识库。
二、温故知新
孔子曾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对已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温故而知新”既是一种巩固加强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开拓创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巩固以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躬行实践,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新的体会,能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自我生命力的一部分,并对此加以创新运用。
笔者的“温故知新”环节时间安排为五分钟。内容为上一节课堂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以2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闭卷,独立完成,10分制计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操作步骤:(1)课前,教师精心准备好学案,题目不能太难,体现层次性;(2)设计在一张小纸上,第一环节结束时发放;(3)满时量后,学生将纸条放在桌面上,由教师收取,以此代替作业。
“温故”不尽达到巩固原来的基础知识,还能“知新”及获得新的体会,也就是举一反三、开拓创新。通过“温故知新”,学生开始了自主学习,并且很在意教师给他的10分制评价。由于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习题体现基础性和层次性,题量适中,所以,全体学生基本能得到满意的分数,使之有一定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三、自学成才
新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安排“自学成才”环节,是基于这一学情和新课程改革地要求,时间为五分钟,内容是看课本知识。形式为看书和与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
操作步骤:教师课前把学生自学中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好,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当然是书本中最基本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并有一定的理解即可,同时为后面教师的引导学习环节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为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自学成才”的实践,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引导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把人类累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都要通过学生的行为去完成。反之,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不会有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他们的使命。
笔者在“教师引导”环节安排时量为十五分钟。内容是对本节课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问题。形式是师生互动,以教师引导为主。操作步骤中应注意如下几个事项:(1)要研究学生,建立一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3)要改革教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要学以致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
教师的主导,是指教育教学管理上的主导,而由于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地、过程发生地和动力之库,天性、天能和天权所归,所以在教育教学发生之处的微观境界中,真正的主导仍然是学生自己。因为教育完成的核心地方,是学生真正的悟。在悟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自己的主宰,它开始了自己的主导,而且是兼有生命的主体意义的主导,故笔者把这一环节定义为“教师引导”。
五、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不管是“旧”课程,还是“新”课程,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更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
笔者设计的“合作探究”环节,时间为十分钟。内容为本节课或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3~5个客观题和1~2个主观题。形式为开卷和学习小组成员内部(4人一组)合作探究,要求当成完成。操作步骤:首先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好学案,题目难度适中,体现层次性,并将之设计在一张小纸上;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及时指导;结束时,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一份答案上交教师批阅。这样教师既能有代表性地了解学情,批阅的工作量又不是很大,但一定要详批详解。
通过“合作探究”,教师将讨论研究的工作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做好课堂组织安排和秩序控制工作。这样,学生解放了头脑,能想了;解放了双手,能干了;解放了眼睛,能看了;解放了嘴巴,能说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政治课堂。
六、释疑解惑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对掌握的知识能够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传道受业解惑”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仅仅能够“传道”、“授业”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解惑”。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应试教育中的机械记忆的共同点就是单向的信息传送,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疑并没有得到交流,心中的疑团并没有得到解开,思想并没有得到升华。
笔者设计的“释疑解惑”环节,时量为五分钟,内容应该说是包罗万象,可以是本堂课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是以前政治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等等。形式采用答记者问。操作步骤:学生在课堂直接发问,或以小纸条的方式事先告知教师;教师当场回答,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要适度解答,不要把话说绝、说完,有时要再留出一些空间供学生课后思考;课堂内没有完全回答的问题采取课后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笔者相信鲁迅的 “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的人,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通过长期的试验,学生问问题的水平越来越专业化,知识拓展延伸越来越宽,心灵的天空也越来越变得灿烂多彩。当然也“逼”得笔者增长了许多见识,自然而然也成了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师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因此,改革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一个多年的话题,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一种课堂的模式有利也有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就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构建起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该研讨会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上海市教研室、福建省语文学会、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读写教学分会联合主办,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和旭日弘文教育科技集团承办,学术支持单位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单位为华东师大出版社北京分社大夏书系和海峡语文网。
我们选登柳斌同志在研讨会上的讲话刊登如下,以供大家学习。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专家荟萃,智者云集。大家如此关注钱梦龙先生语文教学的讨论,足见这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一件盛事!
钱梦龙先生六十多年如一日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以他的“三主四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自读式,导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的教学法为我国语文教育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语文是什么?
我们的语文应当怎么学,怎么教,可以说六十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常常弄得老师们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不想去讨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建构主义、翻转课堂等扯不清的是非问题,我只想呼吁: 语文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是什么?首先要确认的是:语文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语文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种素养使得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
语文之所以特别重要,在于它是思想的工具,是沟通交流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语言文字之中。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之后才能够谈学习、谈数学、谈科学、谈劳动、谈发展,谈弘扬文化,谈报效祖国!
如何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如果语文是一种能力的命题能够得到确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吗?是教师讲出来的吗?是频繁考试考出来的吗?都不是。语文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生成于存在于学习主体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习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就是学习者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当然,语文课也是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文章知识的课程,基础知识的训练也是一项教学任务。但若把语文课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考来考去,讲来讲去,则是舍本逐末了!
所谓“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一种本领。这种能量或本领是实践主体(即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从对客体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之中获得的。欧阳修写的寓言故事《卖油翁》,大家读过吗?讲述的是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和“熟能生巧” 的道理。说明了所有技能都是通过长期的、艰苦的、反复的训练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的。其实这也是一切能力(技能)、一切本领、一切素养获得的普遍规律。
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得有能力,有本领,有智慧,有道德。而能力、本领、智慧、道德都不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
如何获得这些不具有而又必须有的东西呢?古往今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经典方式概括出了五个大字:“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大字就记录在被后人尊称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先圣孔子与其弟子论道的伟大著作《论语》里,而且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句。我们天天在讲“学习”,人人在说“学习”,现代社会里“学习”这个高频词就源于这里。可我们对“学习”二字究竟理解了多少呢?“学而时习”是真智慧,是大道理,要好好体会。其中“时习”二字不就指出了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是“学”的核心要义,是掌握能力、掌握本领的必要过程吗!
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训练过程中去获得,去提高。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助力,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为什么要强调“多”?因为能力也好,技艺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的。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多次重复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技巧,具有“熟能生巧”的活力,创新能力也就在其中了。
我想,这也就是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所言“重复是学习之母”的道理吧。狄慈根是在18世纪才发现这个道理的,而孔子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就论述了这个道理。孔子还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明确地指出了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是获取新知识的桥梁或纽带。这里的“温故”不正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温习、揣摸、习练吗?能力和素养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无法“习得”。词汇要积累,语感要积累,遣词造句要积累,布局谋篇等方法也要积累。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锤炼、反复推敲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已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简单记忆或重复,而是意味着新的技能或知识在已有技能或知识的载体上悄悄地孕育着,成长着,发展着。所谓“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所谓“温故而知新”讲的都是“能力获得”“素养养成”的道理。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
针对当前语文课讲得多,练得少,花样多,学得累,获益少;示范课做作多,表演多,实效少的状况,我赞成提“反璞归真”这个口号!
一、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 ”通“谪”远调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4) 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惠”通“慧”聪明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文下的注释中已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二、 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词的古今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2)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3)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4) 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5) 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文言文而言,其实是一字多义。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这就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如: (1)既克,公问其故; (2)广故数言欲亡;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温故而知新。(1)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 (2)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 (3)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4)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一词多义时,一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四、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再如:“妇抚儿乳”乳:喂奶;“名之者谁”名:取名;“公将鼓之”鼓: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狼不敢前”前:上前;“愿为市鞍马”市:买;“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2)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表示运输的工具。再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孔子东游” 东:向东;“乃丹书帛曰” 丹:用丹砂;“亮躬耕于陇亩” 躬:亲自。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
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再如: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优劣得所”优劣: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奸:奸邪的事情。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恢弘:发扬光大。
(5) 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再如:“猛浪若奔” 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 屠:屠户。
(6)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 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 “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 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如:“不耻下问” 耻:认为……是耻辱;“固以怪之矣”怪: 认为……很怪异。
(7) 使动用法。
A.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使……坚忍。
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一、温故知新,顺势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新的知识。这一思想运用到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温故知新导入法。在地理学科中,很多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在给学生讲授新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例如,在给学生讲《地球的运动》时,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于是,在上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公转?什么是自转?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意义是什么?自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意义是什么?经过回忆思考,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候再进行新课讲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联系生活,巧妙导入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相较于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设计课前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导入。例如,教学“热力环流现象”一课,由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就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煮稀饭的现象来进行导入,为了增加导入的直观性,我将自己录制的煮稀饭的过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煮稀饭的过程中米粒的运动状态。经过观察分析,学生了解了由于受热不均水的运动状态。有了这个结论以后,再把这个现象移植到大气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大气在受热不均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这样一个直观,一个抽象,就可以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这种直观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故事情境,形象导入
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导入时讲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学生就会特别感兴趣。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为开场白,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介绍“海水运动”的知识时,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英国在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入口(直布罗陀海峡)布下了密集的水上防线,还派遣了大量的军舰在海面上进行日夜巡逻,布下了无法穿越的屏障,即便是潜艇也无法躲过声纳的探测,然而,突然有一天,德国的潜水艇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地中海,毫无准备的英国军队遭到了重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德国潜艇关闭了引擎,随洋流飘入了地中海。德国军队是利用了当地海水运动的规律(由于密度的差异,上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成功“偷渡”,从而顺利地利用潜艇通过海底突破了英国军队的封锁线……故事说到这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海水运动规律会让德军潜艇偷渡成功呢?这时候,笔者趁热打铁引入新课要教学的新知识,这样,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疑团,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听课,并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理想。
四、图片演示,形象导入
人类大脑对于图片记忆的能力要高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经常利用一些图片来进行导入。例如,在讲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搜集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灾害图片,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看到地震引发的房屋、公路、桥梁惨遭破坏的场景,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课堂,然后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