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课程建设及成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建设及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建设及成效

第1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第2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6-02

一、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英语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校地处理县通化乡,位于国道317线,距理县县城33千米。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的村寨,95%的学生属于羌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差异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比较薄弱。但是,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家长培养学生的愿望较高。地处羌族居住区,历史人文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羌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个性鲜明、活泼张扬。这一特点又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6个字母的认读与书写方面容易与汉语拼音混淆,同时对英语书写体和印刷体相混;单词发音不准,用汉语拼音代替;课时较少,课后基础知识的练习较少,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力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接触外语的环境,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使用工具书,不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中差生比例由所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通九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交流的工具,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能够更好促进国际交往、文化理解和交流。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学科建设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内涵:“回归语言本色”、个性化的语言学习

“创设情境(Situation)――角色扮演(Role-play)――任务活动(Task)”(SRT)实施差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因学施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英语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追求,是回归“情境英语”,让老师们领着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中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三、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聚集于学生口语表达和乐趣、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的语境中,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取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课程设置思路:

尊重差异: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善交际、会思维、。

2、课堂建设思路:

(1)、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又译为“分化性教学”。美国教育学者Carol Ann Tomlinsom指出: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教学进行调控。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随时监控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教学的精髓在于“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的关键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使用弹性分组教学。美国学者尼克森也指出:未来的教学技术应当朝着促进和推广”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任何期望所有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等程度的掌握特定的材料,具有同一的兴趣型式,处于同步的动机水平变化状态,这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开展差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要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①学生分层:研究学情分析,我们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交流沟通,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兴趣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层学习;②课堂实施: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具体情况写教案,我们会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我们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在课后,我们设置有差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情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启发――引导――链接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创设――迁移,进而获得自己真正所能掌握的语言知识。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视听为主导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视觉输入)

创设视觉化的信息环境。例如:班级中英语文化布置。

视觉化学习资料的大量呈现。例如:借助Ipad等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一体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信息内化)

类比联想、感知领悟

鼓励学生的视觉表达(语言输出)

视觉化笔记(思维导图:本课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

绘画。(制作英语小报、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图片词典等)

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口语交际最真实、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生动的语言场景,活泼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主。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支持材料基本齐全,除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外,还有MP3/磁带:包括所有听力活动和悦耳的歌曲歌谣;视频导引,从而为学生提供地道英语环境。

五、成效

第3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依据“多彩教育”的理念,华阳小学向学生提供富有成长营养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校现有课程进行分析,尽量在不大幅度增加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五大课程群:德行课程群、语文课程群、数理课程群、健康课程群、艺术课程群。

一、德行课程群

德行课程群是以思想品德为基础,综合学校德育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课程群落,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在德育领域实现知行合一,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规范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2.活动课程:班队活动;周一朝会、展会;常规、礼仪教育。

3.综合课程:小小园艺;每月1个主题活动(7大主题活动);春晖三月――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缤纷四月――我最多彩;科技之花绽放校园的五月等。

华阳小学坚持改进德育工作内容与途径,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打造德育特色。

(1)创新打造集体升国旗仪式,增强学生爱国感恩情结。(2)主题班队活动,彰显班级魅力。(3)主题月活动精彩纷呈,创设和谐育人环境。(4)创建德育实践基地,搭建体验教育平台。

二、语文课程群

语文课程群是以语文和英语为基础的语言文学课程群,这一课程群落主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语文课程;英语课程。

2.专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主题阅读;语言表达;多彩写作;国际游学。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奠定了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能力基础,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1)趣味阅读,智慧表达。

针对互联网普及导致小学生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少,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文本泛化,阅读落实情况差以及缺乏精神内核等弊端,华阳小学成立优秀老师为牵头人的语文名师工作室,集中精干力量,协同开展“语文主题阅读与智慧表达的实验研究”。

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挖掘主题内涵,在文章的关键点、相似点、生长点等处进行适当地拓展。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文字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字表达的技巧,学会用文学语言智慧表达身边人身边事。

(2)国际交流,拓宽视野。

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华阳小学积极将语文教育贯彻其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于2011年1月受邀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教育互访”的文化交流活动,与爱群一校、蒲种汉民华小等结为友好学校。 每一次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使学生在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树立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起浓厚兴趣,从而增加学习语言文字的动力。教育国际化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国际交往素养,在文明礼仪习惯、沟通能力、学习竞争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三、数理课程群

数理课程群是以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的课程群落,主要给学生提供数理逻辑以及科学方面的素养。该课程群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数学课程;科学课程;信息技术。

2.专项课程:信息小报;创新思维;网页制作等。

(1)信息小报,激发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更多电脑知识,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特邀请学校信息技术老师,针对三到五年级学生开办了电子小报和网页制作的培训。

(2)开辟种植园地,打造多彩校园。

为了更好地建设学校少先队阵地,为队员们创建实践平台,培养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天府新区华阳小学樊校长在教学楼前的花园围栏上开辟出了一圈种植园,供全校师生种植实践。

四、健康课程群

健康课程群以体育课程、生命与安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的生活素养。它由两部分构成:

1.规范课程:体育课程;生命与安全等。

2.专项课程: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棋类;健美操;消防课程;心理健康。

(1)体育课程,初见成效。

近年在“探寻多彩教育,创享精彩生活”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坚持以小型竞技体育为抓手,注重个人特长与团队协作互相结合、强身健体与益脑养心互相补充,形成了“一操一拳两球”特色品牌。

健美操作为学生喜爱的团体项目,我校加强健身操的教学工作。在师资方面,成立健身操工作室,集中3名专职教师开展健身操的编练工作。在教学方面,建立“校政教处――兴趣小组――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即校政教处牵头、健身操兴趣小组具体配合、各班级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开课、图片墙展示等活动。

跆拳道作为成都市跆拳道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我校将跆拳道列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聘请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三段、全国大众跆拳道一级裁判粱波为主教练,引进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比赛和训练,力争实现“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花样跳绳为落实天府新区特色体育项目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我校特在2014年12月开展“花样跳绳”活动。为此,学校提出“多彩运动”思想,以指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

(2)生命课程,彰显特色。

消防课程“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华阳小学自1995年起,开始启动“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的消防教育系统工程,以自编消防教材《小学生消防教育读本》为基础,规范开展消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锻炼。消防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创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

心理健康课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学校关心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设有常规的《生命与安全》课程,德育处还长期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课,提高孩子们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生活。

五、艺术课程群

艺术课程群是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基础的课程群落,主要培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该课程群同样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

2.专项课程:鼓乐;竖笛;舞蹈;合唱;手工;手绘;书法。

(1)民族鼓乐持续发展,艺术教育谱写华章。

华阳小学“小雨点”鼓乐团是成都市第一支极具民族特色的鼓乐队。先后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我校的一大艺术教育特色品牌。2012年6月底,我校提出《有效开发和运用鼓乐校本教材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向成都市教育科学院申报批准升级为市级课题,通过创编鼓乐校本教材《蜀鼓擂春》,让民族鼓乐走进课堂,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同年,我校荣获“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称号,艺术教育取得跨越发展!

(2)周三活动课程,张扬学生个性。

第4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9-02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在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即大一至大三都构建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指导课程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1.思想上重视,但教学观念依然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从学校层面来说,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更新。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了机构设置,成立了招生就业处和职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课程也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辅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导致对课程教学要求不严,授课不认真,对学生放松,存在应付心理;(2)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主修课程,受有些任课教师的误导,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没有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上,导致学生上课缺课或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2.投入上重视,但师资力量仍不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课程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院投入了300多万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投入了20多万建设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配备了28名专兼职教师。但学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而在师资培养的力度上仍显不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最新的职业政策,掌握好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仅停留理论说教,变成纸上谈兵。目前很多高校院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任课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走出去参加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

3.教学上重视,但课程体系仍不完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编有符合本校教学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了教学任务,但高职教育重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不能很好地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造成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实行了大一至大三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时安排共40个学时,分别为:大一职业生涯规划14个学时,大二创业指导12个学时,大三就业指导14个学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从实践教学来讲,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外出实习一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需修完50门左右课程(约130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因此,教学排课非常紧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也只能在两年内学完,这样就变成了大一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安排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仅停留于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使得大一大部分新生对课程教学没有太大感触,而大部分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体来说,均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开展职业调研,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上,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二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1.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加大课程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定期过问课程建设情况,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要从上至下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学院教务部门、教学系部要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学院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相辅相成,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专门的资料室,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共建合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突破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瓶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骨干力量,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课程建设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建立校内核心的教师骨干力量,由就业部门专职人员、各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就业干事及社科部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要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二是要建立校外辅助的中间力量,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或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顾问,建立一支较为稳固的校外辅助指导队伍,这样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共建,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之间对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健全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只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课程的课时安排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要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要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获取信息,进行就业体验并拓展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职场,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让企业、用人单位相中到成为合适的招聘对象;让教学主管部门了解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做哪些必要的修订,使各方都投入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选择适合的职业生涯,并制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第5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人文本位;多元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0-03

【作者简介】刘勇,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江苏徐州,221009)课程改革项目工作负责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引言

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浸润着学校文化那片干涸的土地,又如同和煦的春雨阳光,滋育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助推了项目学校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双提升。

1.构建项目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很多学校来说非常陌生,缺乏了解和研究。于是我们就提出要自上而下地建立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校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这种工作机制的核心就是“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项指导”。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支较稳定的专人负责队伍,由各地教育局基教部门为主,整合了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共同携手,联合工作。

2.广泛培育,形成项目发展梯队。

市教育局经常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入一线学校进行调研,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项目线索,并努力帮助学校去打造、提炼,形成独具个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项目。在项目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每年每个县(市)区只允许选报一个项目参加市级申报,在高达50%以上的淘汰率面前,迫使各地要更加努力地精选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质量,确保申报的成功。同时,我们将在市级申报中落选的项目纳入下一年的培育项目,形成项目发展梯队,组织他们参加项目学校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完善方案设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第二年再参加申报。我们有些省级立项的项目就经历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曲折磨炼。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项目方案设计水平。

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不仅要选择好的项目,更要提高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的认识处于盲区,知之者甚少,因此造成有好项目也设计不出来的状况。我们就经常组织项目学校和项目培育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方面专题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建设的理论,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格式,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并要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项目论证,进行模拟答辩。这样一来,各校的实施方案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详细,对规范项目学校的实施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市申报的项目在省答辩评选中无一落选,通过率达100%。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他们说,过去他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很肤浅,总以为那是上面领导部门的事情,离学校和老师很遥远,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现在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课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才能改变学校面貌,才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办学的品位。就像省厅马斌处长说的,要用项目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4.加强巡视检查,督促项目学校的工作进程。

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进行帮扶、指导,但项目学校的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也千差万别。市教育局每学期开学时都召开课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对省、市级课程项目建设学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在对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进行综合督导和专项巡查工作时,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学校巡访、调研,督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每年市教育局都要专门组织项目建设“校校行”活动,逐一进行展示、督查,同时每次“校校行”活动时都设置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本校课程项目建设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我的感受和建议(互动)”等。在每年省视导组的检查评比活动中,小学组对优秀等第的争夺尤为激烈,许多项目建设水平差距细微,难分伯仲,获得多省专家的高度赞许。

5.典型引路,彰显人本导向。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责成项目学校汇报建设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典型。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在项目建设的典型学校召开两次全市课程建设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措施。在这些经验和成果里,我们特别看重项目建设对师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反复强调项目主要元素的建设都要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课程开发要着眼全体学生,彰显教学方式的变革;场馆设施建设要体现综合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反映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要体现互动性和多元化,坚决反对建设陈列室、展览室,主张展览内容要由室内迁到室外,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其他项目学校与培育学校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对全市各类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二、小学:重构理念,文化多元,特色发展

我们在培育项目上一方面注意引导学校拓展视野,挖掘学校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化、民族化、校本化、个性化特征的优秀项目。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梳理整合学校文化碎片,重构学校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指导学校将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单一活动项目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扩大覆盖面,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省级立项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带动了一批学校快速发展。

徐州市祥和小学2015年以《“祥和”特色文化》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祥以至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祥和”文化。核心理念:祥以至善,和而不同。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长善救失。学风:博学笃行。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全面开发国学教育元素,建立学校“祥和”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把优秀的经典诗文编成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教材中编入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每天早晨学生来到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中午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了切实关注学生的诵读和阅读质量,我们每周每班都会利用校本课时间给学生解读经典诗句。每周每班还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学校还举办了“和悦”书香节,“和润”科技节,“和乐”体育节,“和美”艺术节等以“和”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祥和小学的“祥和特色文化”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已成为鼓楼区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三、初中:以生为本,学科引领,变革方式,提升质量

“薄弱初中”环节如何突破?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思路:以生为本,学科引领,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变革方式。“以生为本”即强调项目建设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全面发展为质量提升的根本宗旨,兼顾学科教学成绩。“学科引领”是指选择一门或与之相关的两三门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科相继发展。“改善环境”是指通过建设学科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开发课程”是指围绕学科开发一些辅助、配套的学习课程,用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变革方式”是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其中“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和变革方式”是我们指导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贾庄中学是贾汪区紫庄镇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8月学校以“五彩语文”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力图借助“五彩语文”,致力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感悟社会与自然,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用高品位的“五彩语文”,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学校在语文课程物形文化的设计上力求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具象化。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都开辟了中外文学长廊,悬挂名著介绍与导读标牌,张贴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引导学生摘录名言警句并在专栏分享,以此达到让每面墙都浸润着书香,让每面墙都蕴含育人功能。在各年级的每个教室里都设置了书柜,书柜的里面整齐地放着中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籍,书柜上方摆放着小组伙伴们领养的绿色植物……学校同时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倡导好书共分享。在教学中心区倾力打造了以“经典名著”和“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文化墙,即名著赏析墙、节日文化墙、文学采风喷泉景区……。学校建成了一个激情表达红色演播厅;两个网络电子阅览书吧(名著阅读紫色积淀园),一个生态体验绿色实践场,一个创意写作蓝色梦想馆,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可以进行影视欣赏;建成了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

四、高中:素质为本,丰富课程,变革方式,辐射引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校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硬件建设华而不实,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二是课程开发领域狭窄,覆盖面小。三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高考指向过强,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素质导向,即学科基地的所有建设都应围绕“服务学生学习实践,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场馆和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新沂市第一中学“生态环保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批立项,2013年12月通过省验收。生态环保课程基地是一个通过“生态环保展室、生态植物园、学科体验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的建设,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项目。其核心是加强与生态环保有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形象体验和直观理解,同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学校课程基地意在“以课程基地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推动队伍建设”之功效。

第6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Visual Basic;测量程序设计;校企共建;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31-02

《Visual Basic测量程序设计》课程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两个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在授课实施中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VB语言的学习,掌握一门编程技术,能够通过程序设计完成测绘数据的处理,因此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非常强;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阶段授课方式,使得课程的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紧密结合,对学生的真实技能需求更加明确具体。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两大特点,笔者思考如何进行课程的深度改革[1],来适应学生对于综合知识技能的需求,使其完成相应岗位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2],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一、项目导向的系统理论学习(第一阶段)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项目导向教学,创设情境,分析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以项目所学知识模块为依托,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兼顾体系的原则,依据前导课程《测量技术基础》、专业岗位要求以及程序设计的流程规范,将《VB测量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整合成5个小型测量工作项目[4],分两个阶段实施:学生在第一阶段完成前三个项目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模拟新进测量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测量程序设计工作,由浅入深地依次介绍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划分为软件效果展示、知识技能公关、程序设计实施、随堂实时考核4个环节,根据项目内容,细化课堂实施任务及任务评分标准。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考核应以学生的能力考核为主,考核注重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考核,过程考核主要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结果考核主要是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代码识读、编写与调试能力、控件运用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综合开发与应用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中所承担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和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实现课程的实时过程考核。在每一个项目完成时,抽取部分项目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从用户的角度对程序所实现的功能、程序使用的简便性、用户界面的友好和美观性、容错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优点、找出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除了课堂的全程引导启发外,设立第二课堂,课程建立了校级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丰富,并可在线答疑,通过网络环境解答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完成整体项目设计任务。课程实施第三阶段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返回学校,对顶岗实习及课程知识技能进行总结、综合,完成项目4、项目5的综合学习,进行综合考核。

二、校企共建课程顶岗实习(第二阶段)

目前,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国内众多高校已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共同来设置课程,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可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在《Visual Basic测量程序设计》课程在实施了前三个教学项目的学习之后,学生具备了课程所需基本技能及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要求之后,进入测绘类相关企业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应用实践及技能提升,并由企业的兼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完成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组织性、纪律性、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等多方面因素的顶岗实习综合考核,顶岗实习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的40%。

三、课程综合考核(第三阶段)

经过顶岗实习综合锻炼之后,学生回校完成课程项目4、项目5的学习阶段。在此阶段的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6],教师只给出程序设计的目标(或功能),进行程序宏观设计框架的引导及项目计划和进度的评估,并在学生完成程序的过程中给予技术问题解答,程序具体实现的途径与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程序功能要求及程序设计时限完成整个程序设计计划和进度安排,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按照实施计划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最后参加项目设计答辩,由学生代表和老师综合给予评价,完成项目考核。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三阶段的学习成绩综合而来,计算方法为:第一阶段成绩×30%+第二阶段成绩×40%+第三阶段成绩×30%。

四、结语

在校企共建、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三阶段课程实施教学法可有效提升课程学习质量,实现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有机统一,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且对企业的兼职指导老师的领导能力也是一大考验,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关切。

参考文献:

[1]许小媛.高职VB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J].江苏广播大学学报,2012,(23):96-98.

[2]郭辉,李天子,徐克科.“测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5):43-46.

[3]赵春霞,张艳,战守义.高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2):79-81.

[4]佟彪,苏中斌.高职《VB语言与测量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4):49-51.

第7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一、国内设计色彩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基础课中以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只有短短几年,还很不成熟,有些院校,包括国内部分美术专业院校没有独立开设这门课程,而把其教学内容放到原有的色彩、装饰色彩、色彩构成或基础图案当中,也或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在以上课程中赋予了设计色彩的教学特征,而没有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实施。然而,国内大部分院校,包括新升本科的院校和高职学院均已增设了这门课程,并将其和色彩、装饰色彩和色彩构成一起作为专业基础课。这方面有些职业学院已取得了较好成果,并在国内形成较大影响,在2004年第二届全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上得到了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在内的50多所高校专家的一致肯定。笔者所在的长江师范学院也在2005年把这门课程加入到设计专业的环艺、数码、动画和工造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经过数年努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对色彩的认识感受、构成和表现能力明显增强,设计意识和思维得到了强化,学生的色彩驾驭能力和主观创造能力与设计创造能力亦明显提高。

然而,目前国内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极不平衡,没有单独开这门课程的院校,有的把设计理念和设计所需的色彩认识和训练放到色彩和色彩构成课程中,促成艺术和设计的结合,积累了多年实践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没有形成独立课程体系,所以教学中常有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的情况,教学不规范,也很难统一,只能由具体的任课教师去掌握这些。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就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当然,这也基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深厚积淀、传统优良、广泛的交流、权威的学术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清华美术学院当然更是游刃有余。但是,其他大部分院校由于缺乏这些素质和条件,他们很难促成绘画和设计思维能力的转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设计色彩驾驭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或停留于纯理论的色彩构成教学上,或彷徨于纯感性的写生色彩和绘画色彩体系中。同时,即便独立开设了设计色彩课程的院校,也会由于认识不足、缺乏条件,或者由于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经验欠缺、素质不够等原因不能具体落实该课程教学目标,或者成了图案课、绘画课、构成课,很难和设计有机结合。同时,对课程定位不准、教学大纲不统一,有的把绘画和构成都放到其中,有的把具体设计也引了进来,上成图案制作课、静物写生课、装饰绘画课和色彩构成课,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有很大差异,缺乏设计理念的参与和设计实践的联系而难形成设计基础,无法开启设计思维。有的在课程教学中方法守旧、形式单一,没有新的突破,或者一味求新,失去专业理论、传统基础和审美支撑而误入歧途,教学效果很差。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该课程教学中也历经坎坷和挫败,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探索

关于设计色彩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很多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实践,有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些还是由于认识不够统一、方法不恰当、实践不够深远等原因未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途径。基于此,笔者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了国内部分院校的教学现状,并结合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探索拟定设计色彩教学思路,以期对该课程建设有益。

1.理论部分:(1)设计色彩课程性质、意义和目的、任务;(2)设计色彩和色彩学、设计学、绘画色彩、装饰色彩、色彩构成及色彩表现的关系;(3)设计色彩思维方式和训练途径;(4)设计色彩基础理论:①色彩基础知识;②色彩与设计;③色彩知觉和情感;④色彩对比调和与色调;⑤色彩构成规律;⑥色彩形式审美基本原理;⑦设计中的色彩构成和表现规律。

2.实训部分:(1)写生感悟,通过静物、风景写生完成:①体会自然美感,探索自然美感表达;②自然美感的提炼和慨括;③体会自然色彩情感。(2)大师作品色彩实验:①古典主义色彩表达;②浪漫主义色彩情感;③印象主义色彩发现;④现代主义色彩表现;⑤后现代色彩抽离,通过大师作品临摹、实验完成。(3)概括提炼与平面色彩训练,通过静物、风景写生或记忆默写完成。(4)色彩分解、归纳训练,通过景物写生或图像资料完成。(5)变色变调训练,通过改变固有色、光色关系和空间色彩关系,通过静物、风景写生完成或利用图像资料完成。(6)意象、情感、主观色彩训练,用概括取舍、分解归纳、象征构成等方法,通过静物、风景写生或利用图像资料完成,也可以记忆默画完成。(7)装饰色彩训练,通过静物、风景写生或利用图像资料,按装饰色彩构成规律完成。(8)联想、抽象色彩训练,利用图像资料进行象征、意象、解构重构、形色分离,创造新色彩形象,由具象到抽象,完成训练。(9)主题色彩训练,按照一定的主题和要求完成具象或抽象色彩构成,可利用图像资料。

3.教学原则和思想:(1)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写生、默写、图形整合和主观创造相结合。(2)始终贯穿设计理念,改变写实绘画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注重思维引导,激励创造,把艺术和设计有机结合起来。(3)始终贯穿色彩构成原理和色彩形式审美意识,探索和运用色彩审美规律。(4)注重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与艺术个性相结合。(5)强化设计意识和创造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6)结合讲座、作品欣赏熏陶感染。(7)结合设计应用和设计实例启发引导。

第8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 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基础专业计算机技能和现代化技术之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值得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

1.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之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并制定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和聘请高素质教师来校任教,扩大教师团队。高校计算机教师不仅具有很多的学历背景,而且计算机专业技能强,再加上年轻教师参与教学的信心高昂,对于高素质高技能教学团队的建设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核心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并根据现实需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特点。

3.实验内容建设

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必须依赖配套的计算机设备,强化实验内容建设,需要定时对机房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在遇到系统老化问题时,专业管理人员可以更新和升级计算机系统,确保计算机设备始终保持在最新高速运转状态。关于教学实验环节,科学设计实验内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实验内容的丰富性、深度性和现代化。另外,精心营造和建设温馨和谐的实验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渗透和发展,网络教学逐渐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到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去。开展网络教学建设,构建网络教学系统,需要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完善资源、考试系统、数据库等系统,对网络资源合理配置,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简析

2003年以来,我国提出并逐步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力度,力求构建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现代化,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全面均衡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更是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鼓励和提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学加以改革和创新,以便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提升整体课程教学水平。然而,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据相关资料和数据显示,尽管80%的课程教学逐渐满足精品课程要求,但是仍有部分精品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站访问力度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无法访问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精品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包括精品课程缺乏合理性,内容冗杂陈旧,使用人数不多,使用效率过低等问题。首先,国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和政策中并未对质量问题进行单独说明,过于重视精品课程的评审环节,忽视了质量建设和管理环节。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系统,教育部之后又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多种措施来加强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控各个环节,使每个课程建设环节都能得到最佳水平,通过低投入尽可能获得高收益,满足学生及社会对精品课程的要求,加快优化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

三、创新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1.重视每门课程的互补性

“1+X”系列是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用标准,在精品课程系统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阶段性教学内容,加强对每门课程的质量评审和管理力度,从而对教学制度和规范加以统一和执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树立教学创新观念,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实现现代化教学。特别是第一门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与后续课程关系密切,衔接紧凑,更加需要统一开展,协调教学进度和内容。另外,对每门教学质量定时按计划进行检测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加以改正,为精品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2.科学分析和设计课程考试系统

课程考试系统是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和标准之一,规范构建考试系统,确保测试数据化的精准性和标准化,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知识分布和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阶段性测试和评估,一般测试和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和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初始阶段,试卷容量相对较大,需要确保知识难度适中,考试重点难点分布合理,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水平。并且在后期持续对考试题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健全考试数据库功能。同时,计算机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计算机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和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机房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对课程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十分漫长复杂且难度较高的过程,除了高校高度重视之外,更加离不开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洪亮,朱国春,谢宝陵,史国川.开拓思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05).

[2]李瑞林.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设想[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1).

第9篇: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