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科技创新与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与服务

第1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关键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模式构想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地市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将其转变成特色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是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基础作用的需要,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1-6]。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必须立足促进政府科技部门由“项目管理”向“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的职能转变,着力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手段、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1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

1.1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指的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培育、涵养、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二者并重、共同推动的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有企业(或高校、院所)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或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3种平台构成了3个层面的创新服务平台,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区别。

建设主体一般由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建设方式按投入情况可分为3种:一是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依托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二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入为主,科技部门给予补助,在高校院所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或公共专业创新服务平台;三是以企业投入为主,市场运作,科技部门给予科技经费补助,在企业建设各类专业创新服务平台。

1.2目标任务

政府科技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传播规律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主体培育、资源集聚和载体建设,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现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其具备一定的服务职能、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机制和资金保障,能够面向市县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通过“两连接、两沟通”(通过连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源头;通过连接企业、城镇、农村的各种科技经济组织与个人等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需求)整合、集成、运用相关科技创新要素和科技服务手段,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实时高效地为企业、农村提供全方位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从而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服务作用。

2社会功能和主要职能

2.1社会功能

作为政府科技部门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枢纽和经济技术辐射作用。其主要具有四大社会功能:一是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作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供给者联系紧密,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聚场所,具有整合集聚科技资源的基本功能。二是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作为整合、加工、配置、提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共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城镇、农村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和个人等科技成果的需求者联系广泛,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流通枢纽和辐射中心,具有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另一基本功能。三是连接沟通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作为连接沟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中转中枢,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需双方的对接,满足各种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两连接、两沟通”,进行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管理、配置、调度,实现科技信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服务需求。四是协调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功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连接沟通和技术转移优势,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政策调节、项目引导、信息咨询、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手段,协调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确保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有公益性或营利性创新服务主体作为。

2.2主要职能

作为一个开放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和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求政府赋予其一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业务职责和内容,并随实际工作的变化而调整。目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初步定位为6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资源整合与市场配置职能。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企业参与,社会共享”的运作方式,发挥其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作用,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提升、共享、服务。二是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职能。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技术答疑和现场技术指导,为科研成果的完成者和需求者提供专业技术供求信息,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提供科技检索、预定、咨询等信息服务。三是科技政务与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服务大厅和信息网站等科技服务窗口的作用,为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项目、成果、专利、职称、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申报服务和科技政策、法规、信息等咨询服务。四是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职能。把各级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自主开发的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产业技术联盟和辐射中心,推广到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促进技术转移,加速成果转化。五是科技宣传与技术普及职能。通过创办科技网站、媒体专栏和科技出版物,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技术;通过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提高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六是科技决策与专题服务职能。组织开展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协调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及市场预测,积极开展企业诊断和发展战略咨询等专题服务活动。

第2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业;内涵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综述

目前,科技服务业得到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科技管理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科技服务业一词较早出现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国科发策字[1992]566号)中,该文件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一些行业范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从此,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对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目的论和手段论。

一是目的论,代表学者有程梅青(2003)、石忆邵(2009)等。其中,程梅青等(2003)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石忆邵(2009)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以着眼于深化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联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基础,为整个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各种支撑和管理的行业。目的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目的,是从服务对象的维度定义科技服务业,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二是手段论,代表学者是陈先荣(2005)、王晶(2006)等。其中,陈先荣(2005)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2006)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手段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手段,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这种观点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

界定科技服务业内涵,是研究科技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服务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目的,也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对象,更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手段。仅仅从目的论或者手段论角度来界定科技服务业,都无法把握科技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基于此考虑,下面将从科技服务业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从科技创新链或科技活动链的角度出发,对科技服务业内涵进行界定,以求规范、严谨、全面、清晰、易懂。

二、科技创新链的过程分析

科技创新链是指从产生科技的新创意和新知识,经过研发和技术要素组合,将新创意和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进行实际应用,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受到人力、资金、设备、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从链条时序看,科技创新链包含科技成果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阶段。从链条功能看,科技创新链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链与科技产业链两个子链条,前者与科技成果产生阶段相对应,后者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相对应。

科技创新链可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而科技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二是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互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发挥着对接、催化及加速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综合服务。

三、基于科技创新链视角的科技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科技创新链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以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服务宗旨来看,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它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高效运作的“剂”,是促进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从服务手段来看,科技服务业与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科技服务业依托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无论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形式,都具有此特征。

第三,从服务对象来看,科技服务业服务对象主要是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创新的参与者,集中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或高端环节。除包括上述主要技术创新参与者之外,也包括政府机关。

第四,从服务内容来看,科技服务业涵盖了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提供的是技术研发、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

第五,从服务层次来看,科技服务业是一种高层次、高增值、低消耗的高端新兴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既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传播、应用的过程,又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增值的过程。

第六,从产业属性来看,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李兴华.对科技服务业及其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0(13).

[2]程梅青,杨冬梅,等.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3]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CBD建设[J].今日科技,2005(9).

[5]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作者简介:王富贵(1984-),男,山东淄博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第3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指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培育、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1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则

从地市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国家、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和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共享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优化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的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资源配置与资源共享、增量资源与存量资源、现行体制与制度创新等各种关系。

1.1 突出共享,制度先行

以共享为核心,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根据需要实行分级分类开放,打破资源分散、部门分割和单位垄断的状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高效、便捷、经济的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为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提供开放和公平环境,让社会公众分享科技进步成果。

1.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对研究开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平台的建设,各部门和单位应通力协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可采取新建、重组等方式,对目前没有而又必需的科技平台,依托在国内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和技术单位,以新建或联建方式加快组建。对目前已有的,在学科、技术和服务领域相近的科研开发和服务机构,采取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1.3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资源供给和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平台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明确政府与市场在平台建设中的功能与分工,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宏观布局、管理监督中发挥主要作用,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给予支持。平台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相互衔接,实现金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

1.4 综合集成,优化配置

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通过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要使已有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一方面使已有的基础条件、设备充分运转;另一方面,使各类资源、设备相互补充。资源整合需通过部门间协调,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现。在整合初级阶段,要注意以增量调动存量,激活已有资源。

2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服务模式

2.1 服务运行机制

按照“创新理念、扩大规模、提升内涵、集成功能”的思路,有效整合地市科技资源,建设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适宜地市科技创新创业的配套环境。平台集技术转移、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孵化、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通过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重点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企业会员制方式,吸纳大量企业加入平台,成为会员。通过为会员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效益,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加入会员,并支付会员费用,以此可实现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和平台发展的互利双赢。

2.2 共享服务模式

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设备、人才、成果及文献等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过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有效规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增强产品研发后劲,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地市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从而达到统筹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利用共享、协作创新服务和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的目的。

3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措施保障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政府对科技平台建设的宏观调控能力,成立平台建设 的协调、咨询机构,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办公室,负责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做好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专家顾问组,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以及管理办法的拟定等。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机构,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及有效使用;建立评估监测信息分析系统,逐步形成平台评估监测信息网络,开展多元化的评估监测活动,实现社会监督。

3.2 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制度创新

针对不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特点,根据平台建设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现有的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增加平台建设的总体性规定,明确政府对平台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增加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等内容,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解决其不适应平台建设的问题。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和管理规范的原则,健全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3.3 建立健全评估监测体系,强化绩效评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机制和相应的保障系统,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针对不同平台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完善和健全平台建设与运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平台评价制度、建立评估监测信息系统与分析系统,逐步形成评估监测信息工作网络,提高社会公众享有使用平台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宣传和弘扬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的理念。

3.4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具有正确导向的人才评价方法,实行专业岗位聘任制,由机构负责人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需要,实行灵活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建立科技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吸引和稳定人才支撑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将科技平台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的培养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0 引言

 

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服务主体及其所依存的服务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服务行业的各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及网络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易机构、专利机构、创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为政府、高校、研发机构以及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投融资等中介服务,从而提高知识和技术转移的速度,减少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力因素,技术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思路,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促进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科技服务体系作为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正在成为未来科技服务行业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加速推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科技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时代,因此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局域物联网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与物质支撑,主要包括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实验数据、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等。科技服务离不开科技资源,只有对科技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科技资源总量较大,质量也很高,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却不理想,总体利用率不高,闲置和重复引进、购置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各级政府和管理单位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导致各项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缺乏科学、公正的依据,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因此,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摸清家底,对各种科技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必要。如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服务领域,它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把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等各类科技资源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网络,从而大大提高科技资源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减少或避免无谓的损失,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局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该项工作是建立智能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鉴于其庞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体制壁垒,不应急于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面建立统一的物联网络,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某一区域(如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科技园区)或某一行业(如某产业园区)率先建立局域的物联网络,使用户随时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最新科技资源信息,并且科技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例,当用户需要使用某一型号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或实验时,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通讯设备登录该地区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看仪器所在单位、使用状态、收费等情况,同时可在线进行相关的技术咨询,甚至在线进行检测或实验。

 

2 以共享为核心实现各局域网互联互通

 

智能局域物联网的建立,为下一阶段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但使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出其潜在效能,以实现科技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唯一的途径就是共享。共享如同一条纽带,将各类科技资源链接起来,在原有的局域物联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局性的科技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将面向未来市场的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这种资源的链接,不是简单的数据积累和叠加,而是要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使各类科技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1+1>2”的目的。这个过程类似于布鲁克斯对情报作用的基本描述,即:K[S]+ΔI=K[S+Δ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K[S+ΔS]为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ΔI为增加的情报。这个方程式说明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是由于吸收情报的结果[2]。科技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各类科技资源相互作用,将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3 结合创新需求建立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创新主体服务的,这是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区别于传统服务体系的根本标志,即不以服务者能够提供的服务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被服务者的需求为主要内容,因此创新主体的需求将是未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要求,创新应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创新的主体也应逐渐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由此可见,未来的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技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性的、无逻辑关系的个体性需求,逐渐上升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能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整体性需求,例如从最开始的项目策划,到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的筹集,到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等等,所有的内容都能在一个服务平台上完成。这种需求通常是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一般不具备可复制性,基本都属于“私人定制”式的服务。因此,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式的服务模式,彻底改变批量式服务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服务理念,一定要建立一个基于创新主体需求的、能够为其量身定做的综合平台。

 

此时,已经实现互联互通的各个科技资源局域网络将发挥超出想象的功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应用,将彻底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汇总不仅可以满足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同时在信息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新项目和解决方案,这种服务不仅高效,而且更专业。这就是未来的智能化科技服务平台应具备的基本特点,即开放式、个性化、高效率、有活力。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还会大幅度的提高,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是符合创新主体需求的,同时能够使各类科技资源真正高效的运转起来。

第5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一、顾客价值的含义

说到顾客价值的具体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定论,原因在于“价值”这类抽象名词的概念往往难以统一。按照常规的理解,顾客价值是企业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来审视或者看待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这价值是由顾客自己决定的,而不是企业决定的。吕莉(2010)提出,顾客的价值是顾客从购买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减去自己为购买此商品而付出的所有成本后的净收益。宋博(2010)则认为,顾客价值其实只是顾客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感知价值,即是顾客所感觉到的收益与其在获得的商品和服务时所感觉的成本进行比较后对此商品与服务所带来效用的主观评价。与前两位学者观点不同,祁永卓等(2012)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对商品的属性、表现形式、实际用处等各方面综合评价的结果,是能为顾客带来实际效用的。综合来说,顾客的总价值就是从一项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效益,包括产品价值、人员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欣赏价值等等。

二、传统的旅行社服务模式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旅游行业也因此借着这股旅游休闲之风一度崛起。其中,旅行社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旅游需求的猛涨,不断地促使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提升。就传统的旅行社服务模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旅行社全程总揽模式

最早的旅游社的旅游服务就是这种全包纵览的形式。在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想要参加旅游团旅游,顾客要亲自跑到旅行社咨询、登记和办理手续;如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直接进行报名和缴费,办理程序简化不少。全程总揽模式就是旅行社负责所有的旅游项目、住所、交通、餐饮等,只要顾客做好前期的报名工作即可,其他全由旅行社代为办理。这种模式现在还十分流行,特别是对于国际旅游来说,它具有一定垄断性质。

(二)旅行社半开放式旅行模式

随着顾客更加关注旅游的成本和灵活性,一些游客不愿意总是按照旅行社的计划安排进行旅游,而且全程总揽模式旅游的费用往往较高。所以,应对顾客旅游需求偏好的变化,旅行社推出了半开放式旅游,就是旅游地点门票、旅游接送由旅行社全全负责,而具体玩什么、玩的时间、吃什么等等都由游客自行处理。这样一方面能够让游客的自主性大大提升,避免了规划不合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游客大大地节省成本费用,让顾客在感受到旅游乐趣之余,同样感受到旅游的低成本性。

(三)旅行社项目选择模式

面对顾客旅行的多元化要求,目前一些旅行社推出了旅行项目分散选择模式,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选择不同项目的旅游组合方案,然后再由旅行社进行价格计算,按照顾客的要求设计旅行规划。这种旅行服务模式的好处在于,更加关注顾客的需求,也就是更加重视顾客价值,非常符合“顾客是上帝”经营理念。但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旅行社对分散旅行项目选择模式的实施较为困难,因为对于销售量不高的旅行社来说,要凑齐二三十个具有相同偏好的旅行者还是较为困难,因此,这种服务模式只适合与较大的旅行社,业务量较多的旅行社,或者是整团旅行的,而非散客组团旅行。

三、旅行社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旅行社作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在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上负有重要责任。传统的旅游服务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的顾客需求。因此,旅行社在新时期必须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一)顾客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顾客价值越来越成为服务性行业发展的一杆标尺。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顾客需求是市场营销首要考虑的目标,而顾客的需求往往反映了顾客的价值取向。而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最终目标当然是营利,但前提目的是让顾客满意。这就需要企业深入去挖掘顾客的价值。顾客在评判一项消费项目时,必定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所以,企业要根据顾客价值制定创新的服务模式与方法。只有企业将顾客价值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并付诸于实践,企业的品牌才能够逐渐在顾客心中树立,企业利益才能在未来不断增加。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

如今的信息技术愈发发达,互联网的运用更使得信息传递飞快。旅游广告、咨询随处可见。旅行社服务的好坏,在一些网络论坛上都可以查到。所以,旅行社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考验。另一方面,结合信息技术,旅行社的服务可以在网上进行。比如可以通过网上订购房间、旅行计划、网上支付等,这些都简化了顾客的旅行手续,提升了顾客对旅行的价值评价。

(三)市场细分的内在要求

现代市场细分更加严密,微小的市场都可以创造出巨大价值。顾客需求的变化、旅行社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旅行社也正是预见到了这种巨大市场潜在价值,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中青旅在这方面做得较为超前,不仅旅游项目众多,亲睐的顾客不少,也不断地利用高质量的服务打实自己的品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他的旅行社也会近朱者赤,学习和借鉴行业领头者的发展模式,提升自身企业的品质。

三、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旅游创新模式的构建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而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对顾客的服务质量上,换句话说,在构建旅行社核心竞争优势上,顾客的价值管理与创新对旅行社的长期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行社在创新服务模式时,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价值为核心,以了解和认知顾客偏好为目标,将顾客价值管理贯穿于各项经营业务之中。

(一)科学审定竞争战略地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旅行社要想顺利地创新服务模式,就必须首先科学审定自身的竞争战略地位,树立顾客价值为核心的理念。第一,要从顾客与市场的角度出发,识别和摸清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偏好,以顾客价值为基本点来构筑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通过SWOT分析来旅行社所处的市场环境,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第二,建立高度整合的价值管理体系。价值管理体系,指的是将旅行社的各项活动整合成一个具有自我控制的系统,包括人员安排、制度安排、资源安排等,将无形的、有形的资源统统整合起来,为服务创新做好准备工作。第三,要探索实施价值创新战略。要在收集和分析顾客信息的基础上,将顾客价值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优化旅行社价值链

建立企业价值链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之一。旅行社在提供服务是,也需要利用这一战略措施。由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旅行社产品的顾客价值往往体现在旅行社为顾客提供的包括游、住、购、行、吃、娱等各个供应商、分销商、承包商、合作商及零售商所组成的价值链条上。因此,旅行社应该根据顾客的需求,分析和优化旅游价值链,以整合新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

(三)形成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顾客价值是多维度的价值,不是单一维度的。有学者研究得出,顾客的价值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一是价格维度,指的是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价值;二是质量维度,指的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给顾客带来的享受和效用;三是感情维度,指顾客从优质商品和服务消费中获得的感觉和情感效用;四是社会价值,指企业因提供了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使得顾客获益,也促进了社会总体价值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根据这四个维度的准则,旅行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内外部经营与管理活动,以顾客价值为核心,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的经营决策、资源的配置与企业文化、产品服务的设计,通过旅行社的核心产品、附加服务和有效运作来提升顾客的价值。

四、结语

第6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一、云服务平台概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在2007年第3季度才诞生的新名词,短短几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不亚于IT业中的又一场革命。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有人将这种模式比喻为从单台发电机供电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和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云服务平台是网络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可使网速较传统服务器性能有大的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建设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主要表现有馆藏资源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服务方式单一等现象。之所以会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问题资金不足是长期困扰高校图书馆的一大难题。而将云服务平台引入到图书馆建设又是一项高投入的项目。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能得到有限的常规经费。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升级更新速度也加快了,而很多高校图书馆因为缺少后续的维护资金导致图书馆计算机出现设备陈旧、老化,网络传输速度缓慢,越来越难以满足在校师生的文献检索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2.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建立的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公共平台,导致各高校间的图书馆资源不能够很好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研发和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相对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

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高校图书馆提供给读者数据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每个高校数据库资源描述和表达方式不统一,导致其检索途径、检索接口不同,读者即使查询同一个内容也需要频繁登录与退出各个数据库,重复输入检索词进行查找,这些不但都降低了检索效率,还可能造成系统端口的堵塞。

4.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器还面临着经常遭受黑客的恶意攻击、服务器相关硬件的配置跟不上用户需求等问题。将会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的丢失,给图书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普通服务器的相关硬件资源都有一定限制,若服务器同时响应用户的数量超过自身限制,将导致务器的瘫痪。

三、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优势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图书馆软件开发能力,为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服务框架的进一步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从现有的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来看,云计算与传统的单机和网络应用模式相比,具有虚拟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动态可扩展功能、高度的灵活性、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应用特点。而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这些应用特点正好解决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使用率低下、数字化资源存储安全性较低等诸多问题;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主要有效降低图书馆建设中的投资成本;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保证了高校图书馆存储数据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经济性;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整合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现了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它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统一的检索入口,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保证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中心的高度安全性。

云服务平台的发展引起了图书馆学术界巨大的关注。云服务平台为各个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空间服务平台。在云服务平台环境下构建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无论是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环境还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云服务平台,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将建立云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Alice. 破茧化蝶内容管理步入“云服务平台时代”.机房360.

[2]高俊芳.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 2015(2).

[3]程时星.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董桂娟.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技信息.

第7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关键词:客户关系;大企业;纳税服务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5-0078-04

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fnent,简写CRM)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和重组业务流程,形成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最终实现效益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发达国家的税务部门对行政管理中不能实行市场竞争的领域进行“市场模拟”,把CRM应用到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中,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理念,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将CRM引入纳税服务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细分纳税人。CRM的价值体现在对客户进行细分,税务机关也要对纳税人进行细分,分析不同类别纳税人的需求特征和行为偏好,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对纳税人提供动态服务和管理。在CRM理论中,企业必须根据客户当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在开办前、运营初期、稳定成长期和破产阶段所需要的纳税服务是不同的。三是提供主动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多层次、个性化的纳税人需求,税务机关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要把纳税服务也进行细分,要把个性化的纳税服务及时地、主动地提供给需要的纳税人。四是服务加管理。在将CRM引入纳税服务时,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对纳税人进行细分实施纳税服务,也可以分类采取管控措施实施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纳税人数量的增加、跨国或跨区域交易的频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税务机关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从税种管理演变为功能管理,并进一步向纳税人分类管理过渡。这些国家的税务机关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按照纳税人规模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纳税服务,特别是组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和纳税服务。

随着中国大企业集团化、多元化、跨国(地域)经营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集中、信息化程度提高、税收博弈能力增强的趋势,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实施集约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纳税服务,是推进中国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自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以来,国税、地税各级税务机关相继成立或明确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部门。随着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专门机构设置的到位,中国大企业纳税服务进入了实践探索的关键时期。

二、大企业纳税服务需求分析

只有准确了解大企业对纳税服务的需求及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纳税服务方案,为大企业提供各种涉税服务,充分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从而降低遵从成本,减少税收损失。通过对部分大企业的问卷调查、举办高层论坛和座谈会,了解了大企业的基本需求,归纳分析,大企业的纳税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需求

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大,组织结构庞大,股权结构复杂,业务量大而且多样,涉及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较多,涉税事项繁杂,而有些事项处理极为复杂,很多涉税业务是中小企业所没有的,甚至是部分基层税务机关从未涉及的。首先,同一行业的大企业与其他规模企业的差异性。大企业涉税业务的复杂性,要求税务机关必须采取与其他规模企业不同的纳税服务策略,要集中优质的服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而且便于科学、高效为其他规模企业提供服务。其次,大企业的差异性。不同的大企业由于行业不同、股权结构不同,业务差异性大、共性少,税务机关必须关注具体企业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种涉税业务。最后,多数大企业或者集团企业组织结构庞大,总分机构分别有不同的涉税事项,在纳税服务需求上必然存在差异性,税务机关虽然可以统一进行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但也要区别对待,以解决不同的涉税问题。大企业纳税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大企业普遍希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涉税事项短信提醒”和“大企业绿色通道”等服务。同其他形式相比较,行业座谈会更受大企业欢迎,大企业不仅能够与税务机关直接沟通,还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大企业纳税服务需求调查显示,部分税务机关考虑企业的特点和涉税事项的特殊性较少,往往按照统一的征管工作规程受理业务、调查、审核、审批,很难做到因人、因事而异,特事特办。在一些涉税事项上经常得到一般性解释和告知,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详细的税收政策解答和涉税事项提醒。而且随着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加强,大企业对涉税诉求的及时响应、专门的涉税服务、一对一的专业化服务等个性化纳税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

第8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践和启示 基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基于SPOCs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艺术院校图书馆学科嵌入式资源荐购服务实践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研究 医院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究 用户成本视角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定位策略 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 基于E―learning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研究 基于慕课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 基于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浅析嵌入式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方式与服务优化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Welch医学图书馆范例研究 专业院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索 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综述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探讨 数字化阅读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3-09.

[2]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4):1-4.

[3]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4]王艳秀.参考咨询服务与学科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9):61-66.

[5]宋海沂.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热的冷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1,(9):6-8.

[6]万文娟.“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不足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3):82-87.

[7]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5(3):1-8.

[8]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9]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10.

[10]吕俊生.从“学科馆员”到“学科化服务”――我国图书馆服务的两次跨越[J].图书馆论坛,2011,31(5):132-134.

[11]刘颖,黄传惠.嵌入用户环境: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方向[J].图书情报知识,2010,(1):52-59.

第9篇:科技创新与服务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大学生 科研 服务体系 构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①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担负着加强自主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与学生自身的科研兴趣、素养有关,同时也和学校的科研条件等因素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等情况,笔者就所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

1.大学生科研的现状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大部分同学对科研有一定的认知,尤其以大二、大三年级同学认识更深刻。大家能认识到做好科研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有些同学通过努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科研意识问题

经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中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占调查总数的60%,靠自身独立申报参与科研活动的占5%,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占20%,参加“挑战杯”等科研竞赛的占15%。

调查表明,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较少,尤其依靠自身实力参与科研活动的更是少数;这表明部分同学并未意识到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也未认识到参加科研活动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数量较少,若无教师的悉心指导很难有较高水平。

1.2科研工具使用问题

就科研工具的使用情况而言,在问卷调查以及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使用的科研工具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网等专业性网站而言,大一、大二年级同学普遍感到陌生,只有大三较少同学有使用的经历。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家的学习、使用大多仍局限在课程上;课程结束后,几乎无人使用。这表明:大学生对科研工具的使用较为陌生。作为一名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要学会并能熟练使用科研工具。

1.3科研成果问题

科研成果包括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到80%以上的同学,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就发表的科研成果而言,依靠自身实力独立撰写的为30%,与教师合作、教师指导撰写的为7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科研的总体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2.大学生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的访谈表明,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尤其以大一的同学为典型。部分同学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加上平时课程较多、缺乏开展科研的条件和工具,导致难以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

对于有意向开展科研工作的同学而言,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随意性,部分大学生做科研是凭借个人兴趣,没有计划;被动性,有的大学生被动地参加科研,缺乏主动精神;脆弱性,有的大学生在开展科研之初志向远大,但当碰到困难时,就失去了信心。其原因在于个人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韧性。

2.2外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包括学校、教师等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情况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科研的服务也由专门的单位——科研处负责;虽然各高校均鼓励学生科研,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但是,学生科研的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资金不足,学生科研活动资助经费少;精力不足,对抓好学生科研精力投入不够,对学生科研缺乏足够关注。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有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考核,压力大,几乎没有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有的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认为只要学生把教材上的内容学好就够了。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但缺乏足够的学术性,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被激发出来。

3.构建科研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3.1学校、学院层面。各高校都应努力构建大学生科研服务的体系,通过相关制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应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小组,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由团委负责学生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与之相对应,各个二级学院也由学院分团委负责。②有了相应管理机构,学生科研服务就有了依托,会使学生科研工作有大幅进步。

设立相关机构后,应通过制定管理、鼓励等制度来激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切实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2010年11月,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专门下发了《学生校外获奖奖励办法(试行)》以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文件指出,学生“在正式刊物上的,按刊物的级别给予奖励:一级刊物,奖励2500元/人;二级刊物,奖励600元/人;一般刊物,奖励300元/人。”可以看出管理学院对学生奖励的力度非常大,制度的激励作用效果明显,学生科研的兴趣提高了很多,成果较多。以07行政1班景栋同学为例,他一人就发表了2篇论文。

高校还应积极扩展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平台建设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来开展,可以通过专业实验室、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展开。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和舟山市旅游局、定海区昌国街道、普陀山大酒店、宁波开元大酒店、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等单位和部门合作建立了多家实习基地,这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增长。

3.2教师层面。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育学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位好的教师要能让自己的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挖掘自身潜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专业教师应当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扩展学生的视野,以提升学生开展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使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快进行,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李年涛同学在随付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舟山群岛新区视角下外来新居民问题研究——以定海区城东街道为例》的撰写,并发表在《管理学家》杂志2011年第12期。

4.结 语

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高等学校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推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浙海院管理〔2010〕20号)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剑峰,周燕 《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2]张佩芬,袁红辉 《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注 释:

①http:///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