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酒的文化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去年9月12日,在山东济南市上演了一幕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一位自称能与“高级生命”对话的“医师”,竟称这一天上午9时天空中将出现红色火球状飞碟。结果3小时过后,天空中并没有出现那颇为壮观的一幕。当她被带到派出所时,不得不低头承认:“高级生命对我食言,我也只能对民众食言了。”这位只有小学4年级文化程度,从未学过医的“医师”,从她开业到被查封,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但她用“高级生命”为人治病中却死了两个人,还有一人若不是及时送医院抢救,怕是也命归黄泉了。
有一位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的人,由于嗜酒如命,一顿喝上一斤左右的白酒是家常便饭。慢慢地酒中的有害物质便伤害了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了语言和行为上的错乱。这本应去专科医院诊治,但由于这位嗜酒的人在神情恍惚中说了一句是“小鬼附身”,家人便带着他去庙宇烧香求神,卜卦问病,结果使他本已错乱的神经更加不知“魂归何处”。直至病情恶化,家人将其送至医院,才明白当务之急是戒酒,是对症治疗,是驱除由于饮酒而残留在体内的有害物质,才能使他重归健康之路。
世上本无鬼神,但靠鬼神骗人、坑人钱财的却大有人在。那些改邪归正的算命先生曾直言不讳地告诉世人:自己的命都算不了,怎么能算出别人的命?我如有这般的本事,何必还要坐在街头巷尾的砖头上,苦苦猜测算命者的心态,再察颜观色地胡侃一气呢!
本期新增“文化交流”栏目,由“康熙为什么爱喝葡萄酒”说开去,旨在系统介绍葡萄酒的历史、典故及相关知识。 康熙曾言:“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儿服人乳之力。”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郎廷极上呈殷弘绪所赠葡萄酒,大获康熙皇帝欢心
奏折内容是: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二十二日接获内务府官员赵昌传旨,令其凡西洋人有进呈皇上物件,著即速遣家人送来。郎廷极接旨后随之传令当地西洋人知悉,并获得现居于饶州府的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FrancoisXavier d’ Entrecolles, 1664―1714)回复,并先后送到西洋葡萄酒六十六瓶、哈尔各斯默一瓶以及珠YD(巧克力)八瓶。为了表示郑重,郎廷极除会同殷弘绪仔细封固装贮,并星夜差遣家人赴京呈送。康熙帝在折上朱批:“此折奏来的甚是,以后你有西洋人有进之物,折子上写明并奏闻。”可以看出,他对郎廷极的卖力与用心给予高度的赞许。 《郎廷极行乐图》(清吕学绘,青岛市博物馆藏) 康熙年间,由江西巡抚郎廷极督办窑务时创烧的富有浓郁红酒色泽的“郎窑红” 法王路易十四赠给康熙皇帝盛红酒的玻璃器皿
法籍耶稣会教士殷弘绪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四十八年(1708),在景德镇以红酒等西洋物产馈赠江西巡抚郎廷极,获得郎廷极信任。殷弘绪得以在景德镇御窑厂等地自由穿梭,窃取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技术并记录成册,先后两次寄回法国。法王路易十四颇为重视,先后在法国两个陶瓷工坊:鲁昂工坊、那维尔工坊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瓷器。用殷弘绪寄回的中国制瓷技术生产的锡釉陶(上图)达到了景德镇官窑生产的外销瓷水平。 鲁昂工坊生产的锡釉陶蓝紫彩人物盘 那维尔工坊生产的锡釉陶蓝彩庭园人物盘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东西方两个以文化立国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法国,在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流,进而引发了两个皇帝――大清康熙皇帝与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之间的相互关注与青睐,并促使那一时期中法两个国家在物质文化方面都有所发展。清廷在康熙皇帝亲自督办之下,开始仿制西洋的珐琅工艺品、玻璃制品以及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用的精密仪器。而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将在中国景德镇御窑厂学到的制瓷工艺详细记载,寄回法国,从而促使法国在鲁昂、纳维尔等多地开始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瓷器。法王为此建造瓷宫。此外,法国当时的上流社会还兴起了收藏中国瓷器、丝绸制品、家具的热潮。促进这一中西方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功臣”,除了法国传教士之外,还有一款来自西洋的饮品――葡萄酒。
葡萄酒在欧洲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据欧洲历史文献记载,它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是腓尼基人的创造。后来由腓尼基人将酿造工艺传入法国马赛地区。古罗马时期,在罗马人的推动下,葡萄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广泛种植。由于优良的地理环境,使法国种植的可酿酒葡萄优于欧洲其他地区,遂使法国诞生了多个优质葡萄酒产区:罗纳河谷、卢瓦尔河谷、香槟产区、摩泽尔河谷、勃艮第、波尔多等。法王向外扩张,派使者外出打探世界各地物产状况,常以法国酿造的葡萄酒作为交际礼品。
殷弘绪(1664―1741),生于法国里昂,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教士,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受法国耶稣会委派来华,其目的就是刺探东方的物质文化状况。初期在厦门传教,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抵江西传教,通过馈赠红酒的交际手段结识江西巡抚郎廷极,深得郎廷极信任。郎廷极(1663―1715),字紫蘅,号北轩,奉天广宁(辽宁北镇)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历任江宁知府、浙江盐运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是康熙赏识的重臣。在江西巡抚任上曾督造景德镇御窑瓷器。传说,其喝过殷弘绪馈赠的红酒之后,甚为欢心。自此,要求殷弘绪大量进口法国红酒来华,以供其饮用。相传,郎廷极因有爱屋及乌之情,在“政治余闲”之际,命景德镇窑工烧造了“红酒”色瓷器,多次试烧,瓷器釉色未如其愿,郎廷极一怒之下,命窑工将红酒注入釉水之中,用这种釉水上釉烧制的瓷器,色彩深红浓郁,有如陈年红酒之色。郎廷极甚为满意,并多次进献康熙皇帝御赏,深得康熙嘉许。后世以其姓氏命名这种酒红色瓷器,这就是深受当代收藏家追捧的“郎窑红”瓷器。当时有诗赞誉:“宣城陶器夸前朝,尔来杰出推郎窑,郎窑本以中丞名,……贡之廊庙光鸿钧。”(清・许志进《谨斋诗稿・癸巳年稿》)不论郎窑瓷器的烧制中是否加入红酒作为釉水的调色剂,就从今世传承有绪的“郎窑红”瓷器色泽上看,红釉鲜亮淋漓,如红酒罩壁,釉中还有牛毛样纤细开片,可以想象,郎中丞确有在中国瓷器上再现法国红酒艳丽色泽的设计。作为皇上宠信的重臣,郎廷极是不会将如此令其陶醉的“外夷”饮品独享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郎廷极上呈殷弘绪所赠葡萄酒,大获康熙皇帝欢心。康熙曾降旨向郎廷极索要葡萄酒等西洋进呈之品。直至康熙晚年,饮用葡萄酒是康熙帝自认为最好的生活习惯之一。《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曾言:“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儿服人乳之力。”可见,康熙对西洋葡萄酒的喜爱已到痴迷的地步。较康熙早年评价饮用中国白酒的说法“嗜酒而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大相径庭。其原因,后世学者是这样认为的:“康熙帝晚年所以对西洋葡萄酒需求日益增加,除了康熙帝开始体会到葡萄酒对调养身体效果甚佳,而背后更与康熙帝晚年废嫡事件、皇子间储位之争以及皇子胤|早逝等宫内发生诸事致心力交瘁有密切关系。在宫内西洋传教士的倡议下,康熙帝开始饮用葡萄酒,才逐渐使身体得到调养,而精神也逐渐恢复。”这位学者的评议较为恰当,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是康熙皇帝亲历多次西洋科技为大清带来的“好处”后,其内心对西洋物质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较高的信任度。有下列事例为证。
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至康熙八年(1669)二月,康熙帝为修正历法,曾多次让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与大清主管历法的官员杨光先、吴明@各自操作本国仪器,比试中国与西洋在天文测算方面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南怀仁以全胜的结果让康熙帝充分认识到西洋各国在天文学方面发展的水平。随即,康熙任命南怀仁为大清的天监官,主管大清历法及天文观测。南怀仁还运用西洋力学知识以及水利知识,帮助康熙解决孝陵大石坊运输巨石、万泉庄河道开浚、挑河等事关皇家陵寝、园林在修葺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南怀仁逐渐成为康熙帝学习西洋知识的老师。文献记载:“日召怀仁入内廷,如是凡五月,辄留之终日,使之讲授数学、天文。”
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天,皇帝身染疟疾,经中医多方调制,不见效果。法国耶稣会教士洪约翰、刘应等献上西药金鸡纳霜(奎宁)供康熙治病,不久痊愈。这一事件强化了康熙对西洋医学的信心。
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皇帝下令编绘新的大清版图。这是一项极为艰难且工作量极大的任务。参与此项工作的二百余人中,有九位西方传教士(其中六位是法国耶稣会教士)负责测绘指导。历时十余年,于康熙五十八年完成铜板刻制的大清最新版图,这就是著名的能够充分体现康熙盛世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第一幅能够准确体现我国疆域、国土面积、地形地貌的地图。此图测绘采用西方的“正玄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法”,即著名的“桑逊投影法”。而这一地理学测绘法,是经法国传教士张诚亲自传授给康熙帝的,在得到皇帝充分认可后,决定运用此法实施大清版图的重新测绘工作,台湾以及周边岛屿皆包括在其中。其测绘成果成为我国保卫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之一。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教学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事实上,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是课程标准中对八级文化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见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1 高中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
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1 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 Unit 10, Lesson 39 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推广;葡萄酒主题旅游
1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推广现状
葡萄酒文化是指葡萄酒作为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主要指葡萄酒的物质技术、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葡萄的栽培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与斟饮礼仪、相关的书画诗文以及法典制度、营销战略与文化交流等。它不仅包括了价值观、语言、知识等精神层面,也包括了所有相关的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品饮葡萄酒所带来的心理反射和联想的总和[1]。
葡萄酒的起源可追溯至10000年以前,6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已经有工匠从事葡萄酒酿造,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已经渗透进了西方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西域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技术,但是这种工艺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普及。在2000余年的时间里,葡萄酒通常是作为贡酒由皇室享用[3]。近代的爱国华侨张弼士于1892年在山东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开辟了中国的葡萄酒工业之路,却因当时的国力国情而没能兴旺发展。直到近年来,葡萄酒以一种舶来品与奢侈品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才得到了推崇享受的中高层消费人士的认同和追捧。
我国一直是以白酒文化为传统的国家,目前国内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较小,人们对于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葡萄酒的鉴赏,选择喝葡萄酒只是为自己标记一种时尚的符号。超市与商场的葡萄酒琳琅满目,人们却看不出门道,更是无从选择;到了餐厅看着酒单不知该怎样选择一瓶能让宾主尽欢的好酒;繁复的餐桌礼仪更是让人无所适从……可见,想要葡萄酒真正融入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交习惯还有待于进行大量的认知与推广。
2葡萄酒文化在中国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2.1民众认知程度不高
目前,国内的葡萄酒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高层收入人群,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葡萄酒的了解与认知程度并不高,甚至还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认为葡萄酒与白酒一样,酒是陈的香;将葡萄酒都当成是红酒;相信年份越老酒越好;盲目追求品牌;将葡萄酒陈列在展示柜里……更不了解各国的葡萄酒产区、法规以及葡萄的品种。这些葡萄酒的基础性知识都有待于向消费者普及推广。
2.2厂商营销模式单一,本土品牌缺乏自身的文化建设
目前葡萄酒的营销多是厂商分离,厂家只负责生产,而商家只追求利润,没有人着眼于进行葡萄酒的文化推广。市场上虽然充斥着大量的葡萄酒,但营销商们并没有挖掘到真正的卖点,销售渠道仍多是商场超市与餐厅夜场,存在许多弊端,有待于厂商双方的思考与改进。
目前国内虽有多家酒厂在生产葡萄酒,但真正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的不过是张裕、王朝、长城几家而已,更多的品牌被淹没在超市与商场的货架上,少人问津。国内品牌自身的文化建设急待加强,怎样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怎样能让消费者信赖,怎样能让消费者购买……这些都是本土葡萄酒品牌推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与相关行业联合薄弱
葡萄酒文化的推广目前仍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只是在酒言酒,没有挖掘出酒瓶背后更深层的产业链,厂商双方应该考虑在产酒、销酒之外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效联合,扩大销酒渠道与文化推广渠道,销售的商品也可以不仅仅是葡萄酒,而是延伸到葡萄酒的周围产品,开发葡萄酒主题旅游以及葡萄酒配套商品,酒刀、酒杯、侍酒器、酒文化商品等。这些都有待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探讨。
3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推广对策
3.1推广葡萄酒培训和认证
目前的葡萄酒文化推广应该从基层做起,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的产品知识;葡萄酒的健康知识;葡萄酒的选购、饮用与储存方法以及葡萄酒的文化渊源。让消费者认识到选购、饮用葡萄酒的好处,自然会扩大消费者群体。
国外有专门的葡萄酒学校,近年来国内也开设了相关的学校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开设有葡萄酒品尝学、工艺学、化学工程学、品种学等多门课程,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相继出现一些培训机构,如ASC精品葡萄酒公司开设的NEST多层次葡萄酒培训课程等。这些培训课程都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葡萄酒。
当然,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培训机构,对于基础性的、日常指导性的知识,可以利用宣传片、画册等手段来普及。可以在超市、商场的专柜旁播放宣传片,或是随酒附赠宣传画册,以向消费者传递相关的知识,比如葡萄的品种,葡萄酒的口感、配餐、礼仪。通过一系列方法向消费者逐步逐层推广葡萄酒文化,使消费者的认识水平逐渐提升,这样才能扩大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增加葡萄酒的销量,使之登上百姓的餐桌,融入日常的餐饮文化和社交习惯。
3.2开展多元化的文化营销活动,加强本土品牌建设与营销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指出:中国葡萄酒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葡萄酒鉴赏和区分机制。在这个方面,中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选择度和对葡萄酒的认识度,给优质葡萄酒更高的地位。在中国消费者更多地体会葡萄酒原本带有的丰富和微妙的口味的同时,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5]。
葡萄酒的真正卖点在于多元文化、异域风情和健康理念。只有抓住了这些卖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抓住消费者。
目前,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多采用以下的分销模式:
葡萄酒企业一级批发商二、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这种传统的商品销售渠道经历的步骤多,但是能够传递给消费者的文化信息量却很少。笔者建议多发展葡萄酒俱乐部、葡萄酒直销店的模式,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零售和即饮终端推广葡萄酒文化,通过品酒鉴赏、图片展览、新品推广、侍酒服务、知识讲座等多元化的推广活动,向大众消费者推介葡萄酒文化。
3.3大力推广葡萄酒主题旅游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多行业于一体的朝阳产业,把葡萄酒文化推广与旅游结合一体,通过参观和品尝,使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增进对葡萄品种、产区以及葡萄酒特点的认知程度,这也有利于提高葡萄酒产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所谓葡萄酒主题旅游,是围绕葡萄酒文化的旅游,指旅游者参观访问酿酒厂和产酒地区并由此得到极其广泛的感受和体验,其中包括品酒、赏酒、美食以及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等娱乐活动,也包括了解葡萄酒产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体到葡萄酒旅游来说,是游客在体验葡萄酒产区风情、葡萄园风景,了解葡萄品种,参观酒庄、酒厂风貌,体验酿酒工艺,品尝葡萄酒和休闲娱乐购物等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积累[4]。
在国外不乏开展葡萄酒旅游的成功范例,比如法国的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南非的开普敦、澳大利亚的布伦萨山谷、美国的加州纳帕山谷、智利的卡萨布兰卡山谷等地区都是以葡萄酒产区为营销重点,积极发展葡萄酒主题旅游。国内虽然也有山东张裕、山西怡园、天津王朝、河北华夏、北京龙徽等20余家葡萄酒酒庄、酒厂进行了葡萄酒旅游开发规划,但真正按常规配备专职接待部门、专业导游、品酒室的不过十家,有配餐、住宿接待能力和互动娱乐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多是处于单线经营的局面,只是坐等游客上门,很少加入旅行社线路。国内的葡萄酒旅游处于前景看好、观望居多、资源闲置,难以大范围启动的尴尬局面。
如能因地制宜、完善合理地发展葡萄酒旅游,无论是对酒庄、酒厂还是产区、产地,所带来的收益都是不言而喻的。以张裕集团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张裕集团就以企业文化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依托,逐步成立了由张裕旅游公司、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张裕国际酒文化博物馆、张裕葡萄酒庄、张裕国际酒城之窗、张裕葡萄酒观光生产线、张裕葡萄园组成的张裕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更在北京密云建立了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以观光游览、品鉴培训和度假休闲三个项目为主,同时制售个性酒水、个性酒标、张裕特色纪念品、葡萄酒酒具(如酒刀、酒杯、酒架、冰桶、瓶塞、醒酒器等),形成了参观、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一体化的旅游产品,这不仅成功推广了张裕品牌,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张裕认为,传播文化就等于开拓市场。
如果国内的各家葡萄种植园、葡萄酒企业、酒庄能够依据自身条件,开发出规模相当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游览线路、葡萄酒文化博物馆、葡萄酒节庆活动,让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享受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会为葡萄酒酒庄、酒厂、产区提升品牌影响力,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也会为科学、规范地推广葡萄酒文化做出贡献。
4结语
法国有一句谚语:“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其中的文化含量不言而喻。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再到品尝是一门优雅的艺术,也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还有待于融入国人日益丰富的日常生活。普及宣传葡萄酒知识、发展推广葡萄酒文化是酿酒企业,也是售酒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酒厂、酒商与行业组织、官方组织一同努力,将葡萄酒文化这块奠基石打好,才能逐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葡萄酒品牌、中国葡萄酒行业和中国葡萄酒文化。
参考文献:
[1] 蒋北辰.中西葡萄酒文化比较[N].经济观察报,2005-8-15(15).
[2] 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 李泉.品酒大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一、实用性
国际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
二、循序渐进性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 思想性
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则。教师要多介绍主流文化,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总之,通过文化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无所谓孰好孰坏,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培养世界意识。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及国际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 dragon( 龙 ) 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 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 Unit 10 Lesson 39 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 spirit,wine,beer,brandy,champagne 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掉鳄鱼泪,猫哭老鼠 )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转贴于
二、对话教学
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的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沃尔夫森( M.Wolfson )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如在学习第一册 Unit 8 Lesson 29 时,教师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引申: 西方人主张吃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只有一两个菜,请客时也不过三四个菜。这和中国人准备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别 。
西方人请客不像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不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会直接说:“No, thanks. I’ve had enough.” 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了交际的得体性。
三、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 B1 Unit22 Britain,B3 Unit13 USA 等)、语言( B1 Unit 3 American English )、饮食( Book 1 Unit 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 2 Unit 15 Healthy eating )、音乐 (Book1 Unit 11 Country music,Book 2 Unit 2 Music,Advertising) 等。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第三册 Lesson 49 NEW YORK 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纽约及美国的相关材料,在课文学习后进行小组竞赛 ( 互相提问有关纽约的知识,以问得多、答得多的小组为胜者)。自然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还提了诸如 Why is New York called a big apple? 和 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 这样的问题。 通过这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学们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课后我还印发了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的目的。再如,在学习第二册 Unit 21 Music 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我从多张CD、VCD 及 DVD 中截取不同的音乐形式,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了解什么是 Classical music, 什么是 Country music,什么是 Rock,Jazz,Blues 及 R& B。 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对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流派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乐器、音乐形式及歌手等。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已有论述。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了第一册 Unit 3 Abraham Lincoln 和第二册 Unit 19 A freedom fighter 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环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10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Tak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A Qian, LIAO Xiaodong, ZENG Xin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In the schoo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e, corporate culture, the role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municipa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statu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play and so on, to explore places how to optimize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ir own way,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and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现状
1.1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很少接触我国以及地方社会文化,他们更热衷于流行歌曲、西式快餐以及网络世界。高职生受到生源层次水平的影响,在文化素养上处于明显劣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对传统社会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学院作为地方政府公办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时间短,基础建设任务重,办学体制比较单一、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社会文化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淀不够,氛围不浓。
1.2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必须突出职业特色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色彩。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学院人才培养相衔接。根据宜宾市酒类食品、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综合能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宜宾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设置专业,与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地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以酿酒、制造、物流、化工为主体,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但学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重视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转化,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利用企业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还做得不够深入。
1.3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为核心,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文化活 2.2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其导向、塑造、激励、凝聚功能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作用。制度文化环境一旦形成,有形管理成为无形管理,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大多从事团队工作,在组织纪律性、操作规范性、技术稳定性、劳动效率性上有高要求。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高效管理体系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3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优化对策
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融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过程中,通过校园新风建设、职教文化建设、文明氛围营造等载体来实现,以期形成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文化环境。
3.1 提高对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突出区域品牌特色
十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养出既能够适应现代高技术快速发展,又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文化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宜宾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勤劳的宜宾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具特色以“五粮液”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大江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李庄抗战文化等,形成了宜宾文化特色体系。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学院立足于实际,理性提高认识,办学专业覆盖地市主要行业和产业,依托五粮液股份公司、普什集团、安吉物流公司、天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重点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加强育人硬件环境建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特色的硬件环境,可更好的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院在校园环境打造上以“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 校训为基本思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体现宜宾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元素,实现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建设中十分重视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与学院的实际结合,通过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观区:工业文明博览中心、生命之源、中华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树景观区,川南石刻文化青石围墙等,并针对学院古树较多、绿化基础较好的特点,正逐步形成宜宾石刻园和三江生态园等特色美丽校园。通过上述育人硬件环境建设,对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明显作用。
3.3 创新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在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联动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来丰富文化环境的内涵,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通过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学院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环境。学院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的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中参与生产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同时,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利资源,把宜宾市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的核心理念引入校园,打造实习工厂、车间基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学室,考工考级场所等,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
3.4 搭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氛围
一是搭建素质积分管理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学院以学生在“素质课程、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环境建设”中的表现为积分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积分。构建四大观测体系,确定十大因子:言行文明、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守纪守法、热爱劳动、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积分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形成我院学生的素质教育特色,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学习勤奋、文明向上、特色见长”,全院形成浓厚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是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基于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课程。学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和素质教育课程活动化改革,着力推进“思政课程”、“专项课程”和“特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全面融入,使“素质教育系统化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特长课程中纳入了五粮液企业文化、五粮液酒文化、文明礼仪修养、书法创作、文学写作实践等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素质课程,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打造学生技能大赛、师生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培育浓郁的职教文化。每年定期举办的师生运动会,科学设置项目,重在团体项目,广泛提高师生参与面。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重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了我院三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定樑.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79-80.
[2]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
[3] 林广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研究.北京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2). 动和文化设施为表征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还比较年轻,其文化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大问题,比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只注重物质投入;与企业文化衔接不紧密;管理模式以招生、教学、就业为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
2 文化环境对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发挥
一、高校饮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饮食文化是高校饮食服务企业在“三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教育导向和经营服务理念双重功能的,以移植融合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激励饮食服务员工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并为师生员工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管理理论、行为准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校园其他主流文化并存。高校饮食文化与其他饮食文化相比较,有三个显著特征。
1.服务对象高校餐饮消费的主流是广大的学生,学生就餐具有人数多、时间集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必须得到保证、饮食习惯和消费层次差别较大等特点,因而它与一般社会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餐饮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而高校饮食服务企业以服务保障性和维护校园稳定为己任,以追求服务优质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高校饮食服务的基本保障性。
2.文化功能高校饮食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功能”,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膳食习惯,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弘扬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具有较强的教育属性和公益色彩。而社会饮食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经济效用”,具有突出的功利色彩。
3.高校饮食服务企业成长的环境它立足于高校校园,服务于高校师生,因此,高校饮食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建设,必然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悠久的历史,严谨的校风,严明的校训,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孜孜追求的办学目标肯定会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饮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校园深厚的文化积淀,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秀的人文传统,活跃的创新思维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为高校饮食文化的生长和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沃土和丰富的营养,从而决定了高校饮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层次更高,更具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性特征。
二、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饮食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进步、科学、绿色”现代饮食观的形成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在建设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高校饮食文化建设首先是一个重实践,重落实的问题,因此,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在实践上狠下功夫。一是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倡导饮食文化,自觉践行饮食文化,身体力行,为师生员工起好表率作用。二是高校的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既要做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理论宣传员,更要做高校饮食文化建设实践的战斗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努力革除饮食文化的陈规陋习,引领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饮食文化建设。三是高校饮食服务企业的全体员工,一定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餐饮服务工作中,坚持“科学、健康、文明、绿色”的现代饮食文化理念,严把采购、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关,以优质高效安全的餐饮服务满足师生的需求,做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者。四是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一日三餐的饮食消费中,主动参与饮食文化建设,自觉践行先进的饮食文化,做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同志讲:“任何一项工作的活力与生机,都来自发展与创新”。任何一个企业只有突破原有框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新的突破,拓宽自身发展空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饮食服务企业在建设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突破旧传统,必须紧跟时代标新立异,必须根据师生特点和校园实际,积极探索,主动进取,创建出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富有校园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而积极推动校园文明新发展。
(三)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是使高校饮食服务企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关键,因此,高校饮食服务企业在建设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战略任务,善于发现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真正形成强大的人才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在整个餐饮服务中必须始终把师生的需求摆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争做师生生活的贴心人。
(四)长期性原则高校饮食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为之,更不是靠发一、两个文件或设立几个广告宣传牌就能了事的。因此,高校饮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性的原则,常年抓不放松,长久抓不动摇,决不能搞一阵风,热闹开头,草草收场。这就是需要高校饮食服务企业放眼长远,并从现实着手,一手抓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一手抓饮食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既要有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紧迫感,又要遵循文化建设的长期方略,从而推动高校饮食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健康发展。
三、高校饮食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塑造高校饮食企业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高校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饮食企业个性化的独特标志。作为高校饮食企业的核心,其价值观不仅体现领导和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且也是被广大师生认同并支持的价值理念。因此,高校饮食服务企业必须树立三个基本观念:满足师生的生活需求是饮食服务企业存在的价值基础;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是饮食服务企业的头等责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饮食服务企业永恒的发展主题。通过这三个基本价值理念的树立,就是要发挥饮食服务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塑造饮食服务企业的集体性格,统一饮食服务企业的集体意志,从而培养饮食服务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落实饮食卫生安全责任,深化饮食服务企业的制度建设饮食企业的制度文化是饮食企业文化的中间层,贯穿饮食企业的全过程,它反映并传递饮食企业的精神,又直接影响饮食企业从业人员行为与饮食企业物质文化的塑造,进而影响到饮食企业的竞争力。一要加强高校饮食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以提高师生对饮食服务的满意度,确保食品安全卫生为导向,层层分解任务目标,落实责任;二是要克服饮食服务制度建设僵化、空泛的毛病,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使饮食服务制度建设系统化、科学化,确保饮食服务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有章可循;四是有利于饮食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加快标准化食堂建设,推进饮食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标准化食堂建设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的基础,是提高饮食服务质量的物质保障。高校饮食企业要提高物质文化竞争力,应确保师生获得满意的实物价值,必须提高餐饮食品和餐厅设施的使用价值,发挥物质文化的实用、保障功能。首先,菜单设计和菜品供应要严格讲究科学营养搭配;其次,食品原料采购、存储必须采用科学方法操作,要通过引进现代商品质厨房设备,减少因人力造成的营养损失和食品腐烂变质;再次,是厨房加工生产应尽量做到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因厨师技术水平不高带来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最后,是食堂的设计要个性化,食堂的选址,分布以及内外环境建设立意要新,要长远,立足高规格、高品质,使师生能充分享受到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增加师生的爱校情感和凝聚力。
(四)注重饮食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服务主体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于人的学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服务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切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饮食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法律法规教育;四是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五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通过这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正确把握高校饮食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饮食企业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五)提升员工素质、优化服务质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饮食服务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师生的要求,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具体来讲,一是必须创新用人制度,优化员工队伍,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塑造“人人想干事,事事能干好”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强化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促使员工在技术方面成为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餐饮发展的工作需要。三是加强员工规范化语言、礼仪以及相关人际沟通技能技巧的培养,减少在与师生面对面的瞬间服务中的失误或误解,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六)加强高校饮食文化阵地建设,满足师生对饮食文化的需求高校饮食文化阵地是加强师生基础文明建设,传播食品文化知识、技能、增进饮食企业与师生们沟通的重要载体。高校饮食文化阵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加强师生基础文明建设、培养师生良好饮食习惯和遵守社会价值的有效工具。如食堂里设置文明监督岗、勤工俭学岗、病号服务窗口、教工服务窗口、报刊橱窗、好人好事宣传栏、饮食浪费曝光栏等,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日三餐的平凡小事中“润物细无声”。
2.宣传阵地建设宣传阵地是师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生活技能的重要渠道,饮食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园地和传媒工具,如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社团刊物、讲座报告、食品安全网络平台、图片展、大学生健康手册等,积极营造出一种浓厚持久的饮食文化氛围,满足师生对饮食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应用
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词汇,并把文本做了明确的分类,包括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强调了在对原作或者译文进行翻译时,要紧贴原文。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主要强调对原文作者思维过程进行重现,比较重视翻译中的内容,并且利用短小的句子对原文的单词,短语等进行表述。而交际翻译理论恰恰相反,强调翻译的语域要与目标文本相一致,更加注重翻译效果,交际翻译理论在翻译上一般是以段落为基础的,把目的语作为翻译中心,比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对翻译后的反应,主要是让读者能够读到真实客观的原文信息。彼得?纽马克认为,在翻译中,使用的方法是按照文本性质的不同进行选择的。在文本中,像小说,信件等文学文本,能够体现出作者和文本本身的,都属于表达型文本;而有些文本主要目的是要表述文本的内容和传递相关信息和知识,这类型的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种类型的文本要求的内容和书写格式比较规范,大部分的领域都可以应用;呼唤型文本主要的目的在于得到读者相应的反馈,把读者和作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指南等属于呼唤型文本。彼得?纽马克认为,在表达型文本中,使用语义翻译比较合适,而交际翻译比较适合在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中使用。
2.商务英语翻译特点
2.1商务英语中的词汇变化速度较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务英语已经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商务英语的词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涌现出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增加新事物的产生,而商务英语也要把这些新鲜的事物加入到其中,促使商务英语词汇变化更新速度加快。例如,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电子商务(E-business)、网上营销(onlinemarketing)等新词汇。同时,还有一些词汇根据其词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得到新的词组,而表达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如venturecapital,把venture和capital进行了组合,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风险投资,代表风险性较大的投资。2.2商务英语的词汇和内容专业性较强商务英语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词汇专业性较强,使得商务英语中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和所在的行业息息相关,不能与普通的英语一样进行词语翻译。同时,商务英语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比较严格,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例如商务英语中FOB(freeonboard),FOB的意思是离岸价格,是指卖方在产地交货时候的货物价格。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是指到岸价格,其中包含了货物的成本和运费等。这些词语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是,由于应用环境和位置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2.3同一个词汇表达多种含义同一词汇表述多种含义,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商务英语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正由于领域的不同,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也都是不同的。大大增加了一词多义的几率。例如“discount”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句中,就表现了不同的含义。句1:Youmaytaketheacceptedbilltoadiscountbankbeforethematurityifyouareinurgentneedofthemoney.(如果贵方急需这笔钱,你们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去贴现银行贴现。)这里的“discount”是“贴现”的意思。句2:Ifyouordermorethan100pieces,wewillofferyoua15%discount.(如果你方订货超过100件,我公司将给贵公司八五折优惠。)这里的“discount”是“优惠”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非常常见。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对单词和词组的使用和翻译必须要根据所在的环境进行翻译。
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3.1对各国家间的文化不对等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济全球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差异,导致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各国的文化;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而交际翻译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把原文的主旨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的出来,并实现翻译后的文意和原文本的文意相同,并让读者的感受和原作者达到同样的阅读效果,从而实现准确交际的目的。所以,在中西方民族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环境下,翻译人员要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使用适当的语言,把各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等值的信息交流。在实际英语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兔子在我国代表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还有以兔子命名的“大白兔”奶糖,深受国民的喜爱。但是,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兔子并不是一种受欢迎的动物。它们能够破坏草原,与牛羊争夺食物,破坏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澳大利亚人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好的动物。在对中国“大白兔”奶糖品牌进行翻译时,不能直接译成“WhiteRabbit”,否则,会给此品牌带来很大的影响。3.2能够使译文与原文的语义进行信息对等交际翻译理论的观点中表述了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准确的传达,认为,翻译中所做的所有工作必须服务于整体译文的翻译效果。而商务英语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持译文信息要与原文信息对等,实现信息的等值传递。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对部分特殊信息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环境,对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在现实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有很多翻译者对词汇进行了直译,使翻译前词汇所表述的信息和翻译后所表述的信息不能等值,从而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我国很多“国家二级企业”被翻译成“StateSecond-classEnterprise”,而“Second-class”在英语中,具有质量下降的意思,既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给企业的扩大和发展带来较坏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用“State-levelⅡEnterprise”来翻译,相对会好很多。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负责,防止类似事件出现,带来不好的影响。3.3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用词严谨,准确,表面意义不仅要准确,同时在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要准确的传达。如果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词语进行直译的现象,没有相应的商务知识做指导,就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甚至与原文意思相悖而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白酒直接翻译成“whitewine”,从字面上来看,我们的翻译好像没有错误。但是在英语中,“wine”一般特指用水果为原料来酿造的酒,如applewine等。当“wine”前没有任何修饰语时,它的含义是指葡萄酒,从直面意思来看就是“白葡萄酒”的意思。这样就使单词和表述的含义有所差别,从而出现错误。
4.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的方向
4.1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转译三个部分。而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没有否定语义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地位,而交际翻译理论在直译中的应用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含义直译。含义直译是根据原来文本的语法内容和词汇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其中不加入特殊的调整。在很多词语上,中西方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对词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对其进行直译翻译时为“Goodgoodstudy,daydayup”,这种直译翻译能够充分的表达出中西方的教育意识。而另一种直译为发音直译,顾名思义,就是英语中有一些词语可以通过发音来翻译成中文,并且这些词语的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如“model”,可以直接被中文译为“模特”;“salon”可以直译为“沙龙”。这种翻译方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应用,简单易懂,很容易被双方国家所接受,同时又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意境,既有本国的语言韵味,也具有对方国家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双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促成。4.2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应用通过理解原始文本的内在含义,进行内容的形象表达,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翻译方式是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方式。英语与汉语在很多表达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如对于某些事物或者动作使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英语中也经常会用到。如果遇见带有比喻等手法的英语,对其使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就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也会阻碍双方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如“Hewasbornwithasilverspooninhismouth”,对于这一句的直译可以翻译成为“他出生的时候嘴里含着银匙”。这句话很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这种翻译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此句话的深层含义。而交际翻译理论的意译应用就可以把这句话利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联想,翻译,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事实上,可以含着银匙出生的人说明他从出生起就比较富有。在正常的表达中,出现发音或者表达不清楚的文本很正常,我们可以利用交际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使商务英语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4.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转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和意译的应用在运用和表述上相对简单,浅显易懂,而转译就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才能把原文的含义表述的淋漓尽致。转译不能单单通过字面或者比喻对原文进行翻译,而必须把原文中语句所描述的事物转换成另外一种事物,并做出更多的调整,来实现双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相对于直译或者是意译而言,难度增加了很多。例如,中国的紫禁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又名的旅游胜地,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但是对于紫禁城来说,在英语中被翻译成“ForbiddenCity”。这种翻译方式并不是直译的方法,因为其中的紫色没有被翻译出来。但它也不是意译,如果是意译,所表述的内容和文字的字面表述不应当有关联,而它恰恰是有关联的,所以说也不是意译。因此,这个翻译所采用的是转译的方式,能够充分的对紫禁城进行表述。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能够通过一个事物转换成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把静态和动态互转,最终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感悟。
作者:张双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2013(01).
[2]盛卓立.电影名片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谈起[J].惠州学院学报,2010(04).
[3]周彦君.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08).
[4]康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J].晋中学院学报,2013(05).
[5]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11(01).
[6]廖英,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及翻译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5).
关键词:新课标三维目标;模块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生物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生物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各项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从生活走向生物,再从生物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学习到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接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并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借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它们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还有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是学习生物的其他模块的基础。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
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实施标准,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
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是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等的依据。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需要认真研读《标准》,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及其它们凸显于哪些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模块的主要科学方法,它们应该通过哪些内容和探究活动来培养?模块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应在哪些教学内容中重点体现?
通读教科书,熟悉模块单元。理想的模块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但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模块下还分若干个单元。当我们把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时,每一个单元就是这个模块主题下分解的问题,通过解决每一个分解的问题,从而整体上解决模块的问题。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熟悉模块单元。
规划本模块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模块的教学,自己准备在哪些地方积累经验,并尝试做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如何将教学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提升为课题,把教学和教科研融为一体。例如,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其中又有: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等专题可研究。在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效性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为什么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开展核心概念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概念掌握理解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要一切为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只能作为辅助
第一,在教师讲授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的表情可以随学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断变化,眼睛里面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通
过交流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第二,教师应随时关心学生的反应,给学生们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注重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些“程序课件”或只注重自身的讲授,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演,在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多学习掌握一点东西,所以教师就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多思考学生的需要和偶尔出现的课堂需要,及时地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为自己的学生服务。
第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与生物学的联系,将生物学的知识逐渐渗透到生活中去,用心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标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
三、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
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2.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生物课,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项发展的、复杂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活动,更要求生物教师们从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自我反思,得到更准确的、更切实可行的、体现教学新理念的、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生物教学科研作贡献,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