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服装结构与工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结构与工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结构与工艺

第1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时。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前几年出版的,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或款式项目比较陈旧,而且特别偏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服装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过多的理论知识将原本简单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也很枯燥,学生对知识点不感兴趣,有的东西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的教学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目前沿用的教材,书厚,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1)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原来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把几门课程截然分开,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2)教学中会出现多次重复,而且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手法也会有不同,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结构和工艺的讲解有区别,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提高不了学习效率。(3)教学无创新,不生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服装专业的教学创新潜力应该比其他专业大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生动。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是空对空,教材上给定一个公式,讲解半天,太抽象,学生听不懂,都在打瞌睡,导致学生厌学。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1.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的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原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简单扼要,让学生上完课之后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制作有基本了解。服装制作一般都要经过裁剪、缝纫、整烫三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都有不同的制作程序,如服装裁剪有五个程序:测量体型—结构制图—排料—裁剪—整理裁片。服装缝制和整烫少说也有七八个程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那么起码要排四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相对独立,互不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安排的,互不照应,很不合理。比如,在实际中缝制课需大量的时间,但服装结构设计课却占了超出服装缝制课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内容也空、杂、繁、重。空就是结合实际不紧;杂就是不系统;繁就是教材本身也是借用别人的,交代不清;重就重复,服装结构设计中讲过的许多东西,在讲服装工艺中都有可能重复。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相结合,首先就要将教师重排,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师要会上服装工艺课,服装工艺的教师要会上服装结构设计课,而且在安排教师时一个班级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这样在两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才不会重复,选择模块教材进行教学时从结构设计到工艺必须采用一个流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不容易遗忘,而且理论跟实践教学结合得非常直观。(2)课时比例是二比三,即服装结构设计两课时,服装工艺三课时。(3)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什么图打什么版缝什么衣烫什么料,一般是先做部件后做成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4)教学方法先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精讲;然后就是老师以示范、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遍,不懂不会的地方请老师帮助或请会的同学帮助;完成后进行上车实际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学生的心理共性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我们将实践订单的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做出交给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兴趣,再通过完成作品的等级进行适当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设计式作业训练。设计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这类作业不会是现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把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促进作用。例如,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根据当季流行的风格自己设计一系列服装,一个系列一般为五套。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从画设计稿到买面料,甚至结构制图跟工艺都要自己完成,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面料的采购,以及对款式的定位,将学生学到的综合知识进行一个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在学生完成作品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服装制作的理论,又圆满地完成服装工艺的实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并加以完善该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8.

第2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一)盘、滚设计盘设计又称盘带设计,以带为元素主体,以盘为装饰手法,广泛应用于服装部位。首先将带盘成各色的纹样,装饰于服装需要美化的部位,其形式很多,没有固定的布置格局,不同的装饰部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滚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滚边工艺,它是指用面料的斜丝边的布条将服装领口、袖口、下摆、开衩等部位的边缘进行包裹的工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传统特色工艺之一。滚边不仅可以美化服装增加服装层次感,更能起固定服装作用。盘设计一般可以选取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纹样或吉祥图案作为设计,将其盘在服装表面上。缝制固定,滚边设计一般是在服装有结构线的部位,成直线或曲线,但在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选取波浪纹、褶纹等。

(二)贴、挖设计贴边设计指的是将做好的花型布料或纹样贴到另外一块面料底布上,在经过手针或机针固定,从而丰富服装造型。采用此类装饰设计可使服装具有活泼、优雅、柔和之美,选用不同于面料的近似色或相似色,可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可以借助贴装饰设计服装的结构,使其变化多样。挖设计则是指根据服装设计效果呈现的需要,对图案进行剪切,使其呈现镂空效果。此设计可使普通的外观平面效果服装产生特殊的立体效果。在服装设计中常会选用徽章、字母、动物形体或脸部表情作为装饰,贴在服装面料表面。或贴在服装面料底层,再将服装面料给挖去,出贴补上去的图案,加强服装装饰效果。随意的贴补、挖缺的单一元素或混合元素是服装整体大方、时尚。

二、服装装饰工艺的运用分析

服装所有的装饰工艺都是为服装造型效果而服务的,因此其装饰工艺的设计运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出彩的正确运用装饰工艺,不仅可以美化服装,同时也可使平凡的服装进行华丽的变身,提升服装的设计空间。

(一)装饰工艺在服装边、摆中的运用随着服饰的发展,滚、盘边工艺便被广泛用于传统服装,尤其是袖口和领口部位。这些技法和效果通过宽窄对比和色彩变化的运用,给朴素的服饰增添了许多亮色,更显清秀和素雅,轮廓线更加明显[2]。在我国服饰中旗袍的滚边工艺最具代表性,裙下摆和开衩口经常采用,滚边和嵌线相结合与衣身形成强烈对比。服装滚边选取与面料相协调的色彩,更显女性阴柔之美,为现代女性所喜爱。这两种技法相结合,更显东方服饰韵味特点。

(二)装饰工艺在服装“结构线”中的运用服装结构线是服装组成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服装设计中除了服装本身不可缺少的缝纫线迹构成的结构线外,也可以选用其他装饰工艺设计成“结构线”。比如整件服饰大块面积的印、染花设计不同颜色的单色图案,既丰富了服装色彩同时也会使服装产生层次感;盘、滚边设计用在服装设计中可在原来服装的结构线上,也可另选服装其他部位如领口、袖口、下摆、背部等进行盘、滚边设计,强化服装装饰效果;贴设计选用不同于面料的其他布条贴在原来面料底层上,起强化服装结构线作用。以上设计均可单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最终目的是强化服装后来增加的“结构线”装饰需要。

(三)装饰工艺在民族服装中的运用刺绣工艺,是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综合发展的结晶,表现了浓郁和朴拙的民族艺术特色。装饰纹样在应用时,要考虑纹样的结构规律是否烘托了服装收割机效果。刺绣纹样多以花鸟为题材,技法趋于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服饰相衬托,使服装更精美、典雅[3]。刺绣工艺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最为常见,其次是拼接,各种颜色的面料进行拼接设计,丰富服装的色彩,同时也增添民族韵味。刺绣多装饰于服装的袖口、领边、衣身及下摆等处,或中式服装,使穿着者更显轻松、活泼和秀美。无论哪种服装,用小小的刺绣作点缀,都体现出独特的品位和鲜明的个性。

三、小结

第3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技术美是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衡量产品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深度[5],是从哲学角度对美学的思考。用于服装设计领域,反映出在人文、经济综合体系内利用技术创造有时尚元素特征和附加价值的形态自由化信息,满足服装造型与人体静动态实用机能的关系,以功用性进入市场;同时在一定消费条件下,服用者能用感知觉的变化清晰地表露个性特征。而技术与功用等的谐调整合能实现服装造型的精神和内涵演绎,符合消费者心理等多层面需要,故技术美赋予服装造型独有的特征:1)技术要素的情感化与艺术化。服装造型内涵以外在整体和内在局部形态传达,在物质满足无法适应的消费时代,有明确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要素印迹的服装需要能够承载文化及象征性等非物质意义的情感符号作为传播手段,设计者依据审美变迁对技术要素的表达方式做形态美的感知、提取和优化,将具有明显非同步特征的各形态要素艺术化,使隐匿的技术情感转化为超越服装商业价值的艺术情感与文化生产力,使服装造型成为各时间段文化变迁的情感物化产物。2)造型形态设计中事、物的互助化。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是通过建立在穿着状态基础上的、形而下的有形物质设计表达形而上的理念,符合着装者全面要求的外形和内在结构等方面的“人—机—环境”大系统设计,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会使其关注的不只是服装“物”概念,还包括特定时空下“人—人”或“人—服装”间行为的互动与信息的互通,即服装“事”概念,从而将相应环境下表层显性和深层隐性的文化意义联结,增强了设计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性”特征。

2服装造型多元形态技术美表达分析

2.1功用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功用性是服饰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决定的基本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将“人”的特性和周围“物”的协调收纳进来,使处于多样化审美感知等环境中的受众产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赋予服装动态系统相应的精神活动能力[6]。功用传统一直是服装造型设计的中心,尽管技术引发的物质丰富改变了受众价值判别标准内涵,服装造型形态自由性增强,但经异化的设计活动对被动的功用特征影响甚微,各类设计元素以理性技术手段按美学原则造型,用近于装饰的手法隐匿功用形态,让其呈现局部具象化或整体抽象性的艺术张力。如军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异和内饰物标识的功用差异,男女军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横带、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满足日常活动,又在形态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胸标、臂章等内饰物则增强军服作为职业装的识别功用性。功用形态技术美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其语义传达全面考虑人在服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适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时满足其感官审美体验性的软件要素。

2.2材料形态技术美表达

造型设计是有目的性的对材料和物体做组织、加工的综合五感创造过程[3]。人们对材料质地及服装产品整体意象等的感知是动态发展过程的,各生理器官感知材料自然原始的物理特征,通感与空间结合,互通人类感官世界的真实性,引发心理情感体验与共鸣。新材料涌现、新织造工艺、后处理技术与二次成型技法等都丰富着服装造型材料形态语言,使其与特定社会文化相联演绎出一定象征意义,反映服装的“物—物”关系和“物—人”关系。1)服材表面特性为基础,表现为已有质地、色彩组合和图案描绘等二维或二点五维平面与空间所打造的表面视觉一次肌理效应。技术美感染力融合传统与现代众多色彩、纹样的具象与抽象形式,从绘、泼、溅、染、磨等平面或肌理技术手法中汲取营养,用建立于材料本身特性基础上的特有语言、观念和感受触动着装主体的情感情绪。图1为Etro2013春夏时装系列[7],材料形态注重材质表面的数码印花处理,和服与一块布的无结构造型、长袍式样与东方风格的鹤、凰、花卉等动植物图案巧妙组合,以廓型和冷暖配色的过渡与布局,共同描绘出东方文化意蕴与西方色彩热情的融通。图2为Prada2013春夏女装[8],用段染、浸染、喷染等染色技术以色晕渐变把自然界的抽象为系列绸缎服的图案装饰;裁片染彩变换以无彩色为主,染色扩散的纯度明度色晕变化产生水色光影效果丰富材料视觉;衣身局部的纹样以柔美无彩色与淡粉色的互溶过渡实现色晕与硬质绸缎的和谐共存,用抽象性突出设计的东方风情禅意。此类技术美描述逐渐突破材料单纯色彩视觉影响,融入更多款式细节设计变化,将服装设计要素做充分组合。2)以服装材料二次形塑为延伸,在心理感知基础上依靠技术建立材料延展的虚拟特征属性与物质状态,或用织造形成内部肌理,或用表面立体、镂空处理、符号与细节质感和肌理的形塑演绎节奏韵律形式的空间层次感,由空间视觉纹理变化引发触觉、嗅觉等心理特征,传达成衣某些效用信息;二次形塑可用于整体或局部的体量扩张与空间延伸,包括拼合式形塑、复立体形塑和破坏性形塑。图3为邓皓2011春夏针织连衣裙[9],将伊斯兰建筑礼拜殿内柱上花朵式放射状小尖拱龛的抽象体作为裙身针织纹样,采取对称、连续、循环方式形成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点缀裙身;裙摆则以独有的针织技法织造纹理实现表面立体特征肌理,而抽缩堆积获取了人体空间由深至浅的立体廓型围合过渡,于流动的服饰变化中将伊斯兰建筑文化刚直而纤柔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来;图4的Etro2012秋冬女装款式[10],用腐蚀加工在丝绒表面做对称的通透花式纹案,材料肌理层次视觉多变,人体肌肤和面料间的反差若隐若现,带出材质形塑中的色彩变化;皮革镂空款式中则将材料二次形塑中“二”的概念丰富化,在同一款服装中用镂空皮革与毛料组合,精致的镂空点、皮革边缘自然波浪褶的流线感与毛料厚实感共同演绎款式的刚柔特征。材料二次形塑增加了材质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感知,可通过表面肌理的不同程度处理达到五感交联的状态。

2.3结构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造型整体印象由外轮廓决定,并引出具有丰富直观感知的物质实体,而结构技术是外轮廓实现基础,能构成服装并展现与装饰相同的空间张力和生命感知韵律,提供与功用性相适的空间形式。其技术美感通过服装成型内外块面与人体凹凸区域的位置关系、相连或相拼块面边界线形态等信息传递,现将结构形态技术美语义概括为两类:1)借省道、褶裥、分割线或垫衬等内结构语言,按人体线、面差做空间维度动态软性雕塑体,服装体现“微建筑”的美感和流线性。图5为巴黎世家的设计师尼古拉•盖斯奇埃尔2012春夏女装用结构变化演绎先锋主义建筑形态服饰[11],以宽松式为原始状态,结合人体颈、胸、腰、臀的连续双曲面,利用面料折裥成型技术塑造颈前凹面、胸腰落差收式夸大腰腹臀凸面的连续空间变化,用“虚—实—虚”过渡的折裥式省缝划分为侧结构面和中设计面。设计面边缘虚化的省式折裥影响造型流动美观性,体现设计者对款式的结构感知和风格定位;结构面省缝折裥形态依据设计面形态变化,除能辅助塑造风格特征外,体现板师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保证成衣完整的塑形效果。2)用结构“破”“立”关系创造时代感知形象:一是突破人体比例、表面起伏和面面转折限制,以块面二次构建的体量感、层次感和错视感等形式法则,塑造建筑结构力量感;二是消解省道、分割线形态特征,以折叠、包裹、卷曲等灵变性、容纳性结构手段确立人体美感时代精神性的“无结构”模式;从结构创作理念等方面破理性、立感性。图6为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2009秋冬利用结构破立关系建立起肩部的屋檐建筑特征[12],“虚化”的结构性细节与“物化”的装饰性细节弱化人体肩形特征,用肩角耸起夸大廓型特征,领口及腰间的过渡曲线体现面料自然线性向结构力学建筑技术美的转变,取得刚硬与柔美相间的精致外观效果;如图7所示,川久保玲2012秋冬女装将强烈几何感的二维平面理念用于服装造型设计形成纸片装概念[13],融合材料性能的斗篷式阔摆、大斜度肩颈线、扁平的弧形香蕉袖、略微前置的衣袖窿位、边缘接口经压缝工艺处理的廓型等牵引出整件衣服扁平视觉效果的刻意立体造型,灵巧而坚硬的线性特征、纯粹且简化的空间状态演绎出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造型的认知。

2.4工艺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工艺形态是传统手工制作和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技术与文化形态,是对现存事物作美化整理的动态历史过程,工艺师借助一定材料、工具、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实践活动[14-16]。按流程顺序划分为:前期生产准备、铺排料工艺、剪裁工艺、缝制工艺、整烫塑形工艺、质量控制、制订技术文件以及流水线设计等[17],其中综合物料特质、机械设备、后整理技术、生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和高新技术融合,获取形神兼备的审美载体。前期准备和铺排料裁剪工艺为后期造型技术做好材料形态、结构形态准备;缝制工艺是造型实现基础,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由静态向动态发展,按其制作特点和艺术形态分为基础工艺和装饰工艺;基础工艺缝接各衣片实现从平面向立体式样转变的工艺技术,如成衣开衩工艺、开门工艺等;装饰工艺用于体现设计理念或实现一定功用的工艺技术,或带有东方刺绣、镶滚等传统工艺美术的印迹,或以西方具象或抽象花边、排褶、镂空等立体装饰工艺,借服装承载或移植工艺的文化蕴义。整烫塑形工艺贯穿于成衣制作整个过程,涵盖产前、粘合、中间、成品整烫等几部分,是保证服装符合人体体表凹凸立体性状、实现特定造型结构稳定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归推拔是成衣造型二次塑形的重要整烫工艺环节,其技术美实现一方面对人体基本结构特征的观察和把握,了解人体凹凸曲面的表达与工艺实现的关系,确立归、推、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操作中要对成衣造型有连续性、系统性、区域划分性的充分认识,进而实现工艺操作的连动性。

3结语

第4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关键词】高校 服装结构设计 创新 指导思想 实践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1.1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此工艺可单用,也可配合多种工艺使用。单种工艺手法就是在成衣上只运用如浸染、吊染、注染等一种现代扎染工艺,它的工艺特点是稳定性高,成本相对较低,在成衣的后整理中应用较多,非常适合批量化生产大众成衣。如果要增加成衣的外观丰富性,就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结合,如段染加吊染工艺、吊染工艺加扎皱、乱花工艺加段染工艺,制成的成衣变化多样,但成本较高,因此多用来设计档次较高的成衣种类。

1.2款式设计法

款式设计是款式设计法的重点,它是指款式在现代扎染的各种工艺语言的衬托和配合下彰显款式风格的一种设计方法可以先利用现代扎染工艺先处理成衣的衣片,也可以运用扎染工艺装饰成衣的局部,然后缝制成成衣。如一件甜美浪漫的晚礼服,可以采用与礼服款式与风格相符的具有经典优雅风格的吊染工艺,从而体现礼服和谐一致的整体美。

1.3变换设计法

材料、设计、工艺是现代扎染成衣的三大要素,因此在现代扎染成衣中,变换设计法的应用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

l)变换材料。这种变换设计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变换面料或者辅料来改变扎染成衣的外观风格。当运用同种扎染工艺时,如果选用不同的面料或者与采用不同种类的面料进行组合设计,成衣也会呈现的各不相同的风格。

2)变换设计。变换设计就是利用改变服装的色彩、轮廓造型、服装细节等改变扎染成衣固有的印象。如一件成衣运用传统的扎染纹样,但是应用当今时尚流行的款式颜色和线形,那么这件衣服肯定能够带来和传统的扎染服装所不同的艺术效果,会更具有时代感一点。

3)变换工艺。变换工艺不仅指变换服装的制作工艺和结构,也指变换现代扎染成衣所特有的扎染工艺。同样是一件普通的西装,如果使用别致的制作工艺或结构或运用不同的现代扎染工艺,就会令西装呈现与众不同的效果。

1.4局部设计法

通过在成衣的局部使用现代扎染工艺,部分体现成衣扎染工艺风情的细节、以局部为出发点扩展到全部的设计方法就是局部设计法。以点撷为例,它的应用已不仅限于四方连续纹样,还可以直接是以一个单独纹样的形式作为服装的装饰图案,也可以用各种不规则形的点撷分布在服装局部,如服装的边缘部位和中心位置。中心装饰主要是指在服装的胸部、腹部、腰部、臀部、背部、肘部等进行装饰,在这些部位进行扎染具有醒目集中的效果,达到强调服装和穿着者个性的目的。

1.5风格设计法

服装风格在服装设计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款式线型的设计、利用的颜色、扎染工艺的手法都要与风格相符合。例如体现民族风格时为了避免陈旧、拖沓的结构、装饰和色彩形式,应该通过传统的审美思路和手法设计来运用民族色彩;还可以从款式、色彩和局部装饰上借用、改造传统服饰的因素,将民族风格用成衣化语言表达出来。

第6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本文在分析经编无缝服装分类与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其成形结构,研究经编无缝服装的原型模板制定方法,并根据人体结构与脂肪分布进行原型模板功能分区,以指导提花图案的设计,实现设计与工艺的即时衔接,缩短了工艺流程,达到高效开发新产品的目标。

1经编无缝服装的分类

经编无缝服装是指在双针床贾卡提花经编机上生产的一次成形的经编提花无缝服装。为充分发挥其优良弹性和无限制提花优势,以女性穿用的紧身型款式为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织造时服装已完全成形,打破传统服装工艺制作的繁琐步骤,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损耗少;2)提花性能优越,无浮线;3)无缝程度更高,需缝纫部位极少。经编提花无缝服装按穿着形式可分为内衣和外衣2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服装、塑型服装和装饰服装等;按款式造型可分为上衣类、裤装类、连体类、裙装类和袜类等。此外,从经编提花无缝服装的直筒管型成形结构角度出发,可将其分为3类:单筒型(参见图1)、分支筒型(双筒分支型、三筒分支型、多筒分支型等,参见图2)、组合筒型(双筒组合型、三筒组合型、多筒组合型、部件组合型等,参见图3)。单筒型成形结构仅限于生产无袖类服装;在此基础上演变出分支筒型,将袖窿与裤腿简化成人体在完全静止状态下的分支结构,优点是拓展了无缝服装的款式,缺点是无法满足人体穿用服装的功能性与舒适性;组合筒型是在分支筒型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人体运动功能的新型无缝服装结构。

2成形结构

经编无缝服装成形结构是指在人体结构尺寸与经编工艺原理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运动功能与舒适性的组合筒型服装结构的标准二维原型模板。

2.1无缝服装原型

服装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使用的基本纸样,即简单的、不带任何款式变化因素的立体型服装的二维平面纸样实物[5]。经编无缝服装原型是指在Adobe公司的Photoshop设计软件与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WKCAD经编针织物工艺软件中使用的筒形纸样设计模板,即在简化表达人体三维结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人体特征及运动功能的二维平面纸样模板,是软件中可直接用于设计与工艺的标准文件格式。无缝服装原型的制定对规范生产流程,提高效率,简化经验设计法反复试样的繁琐步骤有着指导性意义。在制作服装时容易出问题的是上半身臂根部分和下半身大腿根部分,即使是静态时,连接形态也很复杂,运动时变动更大,由此也最容易产生服装牵制,因此,这2个部位是服装制版难度较高的部位[6]。上衣长袖款式如何满足袖窿处合体与功能性,裤装如何满足裆部舒适性,是组合筒型成形结构平面原型模板制定的2个难点。

2.2上衣组合直筒型原型

经编无缝服装上衣组合筒型的原型结构由衣身筒原型和袖筒原型组成,如图4所示。在无缝织造服装部件的基础上增加了装袖工序,优化人体活动功能性与穿着舒适性。将三维筒型转化为二维平面原型,需依据人体结构尺寸确定无缝原型模板。由于经编无缝服装为弹性合体款服饰,原型纸样不需要考虑放松量的问题。

2.2.1衣片原型

从人体结构提取前后袖窿弧长A1A2、胸围B、背长C、1/2前胸宽D、1/2后背宽E、肩宽F、领围G、侧缝长H、肩斜度O,将人体尺寸进行平面转换,应用原型制图法,绘制出1/2前片、后片原型,见图5。

2.2.2袖片原型

从人体臂根部位皮肤的平面展开图可知,两端腋下皮肤褶皱区域是手臂活动所需余量,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圆顺袖窿弧线,将腋下运动空间增加到纸样中,满足手臂常规活动量的要求,图6示出袖窿弧线与皮肤平面的展开情况[7]。由此可知袖子基本立体形态的展开平面纸样和人体结构的关系(见图7),图中I、J、K、A1A2分别为袖山高、袖下长、袖肥和前后袖窿弧长[8],是袖子纸样构成要素。

2.2.3上衣原型模板

以衣身纸样前后片中心线为基准线将衣片水平镜像展开,得到前、后片正面纸样示意图,袖筒以袖中线为基准对折,得到前、后袖片纸样示意图,见图8。在WKCAD工艺软件中,无缝服装工艺可直接调入设计底图.bmp格式文件。目前常用的绘图设计软件有Photoshop、CorelDRAW、画图等,鉴于无缝服装图案设计变化的丰富性,选取集图像编辑、制作、输入、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称PS)[9],建立标准纸样上衣.bmp格式原型模板(见图9)。

2.3裤装组合直筒型原型

经编无缝裤装组合筒型的原型结构分为裤筒和底裆,在成型无缝裤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底裆缝合工序,优化人体活动功能性与穿着舒适性。图10为人体裆部皮肤平面展开图。由图可知,底裆部皮肤区域是大腿根部活动所需余量[8],将裆部运动空间以底裆纸样的形式配合裤筒纸样,可满足腿部常规活动量的基本要求。底裆宽P、底裆长Q尺寸由裆部皮肤展开的规格决定。经编无缝裤装纸样需要腰围L、臀围M、立裆长N、底裆宽P、底裆长Q、裤长R等基本尺寸,在后片腰部增加了起翘量,提高腰臀部合体性。参见图11示出的裤装原型与人体结构图。作为贴体服装,通常采用高弹织物,因而腰围暗含臀围的尺寸,腰围拉开后要大于或等于臀围的尺寸[10]。在PS软件中,建立裤装标准纸样.bmp格式原型模板,见图12。

3设计方法

经编无缝服装的设计方法是指在服装原型模板上,遵循人体结构变化特征的功能分区原则,应用PS软件进行的一系列具体的花型图案设计方案。

3.1功能分区

依据成人女性人体脂肪中心带主要位于胸部R、腹部S、上下臀部T、U等[10](见图13)以及人体结构的特征,将经编无缝服装的原型模板的区域划分为功能区X、设计区Y和自由区Z,见图14。功能区注重与人体结构部位(胸部、背部、腹部、臀部)穿用功能以及袖窿部位活动功能的匹配;设计区重点体现提花图案的装饰美感;自由区是工艺组织相对稳定的规则区域,可不多加装饰。

3.2设计原则

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经编无缝服装提花图案的设计原则包括:1)功能区应用贾卡厚组织,体现收腹、提臀、收腰以及胸部、背部校正等穿用功能;2)设计区主要应用多种花式贾卡组织,体现花型图案厚薄层次变化的装饰美;3)自由区主要是衔接功能区与设计区的单一贾卡提花组织区域,是稳定整套服装品质的关键区域;4)在实际生产中,根据服装品种侧重的不同穿用功能,各区域间可相互调整。

3.3设计实例

应用PS软件对.bmp格式原型模板的功能分区进行图案设计,深色表示厚贾卡组织、浅色表示薄组织、白色表示网孔组织,如图15所示。花型文件在WKCAD工艺软件中生成.wkp格式工艺文件并转换成.IOM机器文件用于上机织造。

3.4成形原理

在双针床贾卡提花经编机上编织筒形服装时,前后针床的地梳与部分贾卡梳栉在各自针床上编织成2块分离坯布[4],即形成各自筒身的前后衣片、袖片、裤片主体。与此同时,在侧缝、袖中缝、袖侧缝、腿侧缝、腿中缝部位的编织纵行处,部分贾卡梳栉在前后针床共同编织,将2块坯布的左右边缘横向连接,形成无缝筒形服装。边缘连接贾卡梳栉的垫纱组织运动,见图16。图16(a)、(c)示出薄组织垫纱运动。线段A左侧虚线表示前针床垫纱,右侧虚线表示后针床垫纱,中间实线表示前后针床共同垫纱,形成右侧无缝连接。图16(b)、(d)示出厚组织垫纱运动。线段B左侧虚线表示后针床垫纱,右侧虚线表示前针床垫纱,中间的实线表示前后针床共同垫纱,形成左侧无缝连接。网孔组织只在同一线圈纵行垫纱,边缘无需横向连接。

第7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服装结构制图通俗来讲就是把一件需要缝制的服装在纸上按所需要的尺码画出它的平面结构图。服装制图是服装设计到服装加工的中间环节,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也是服装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关键所在。它在服装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服装结构制图是研究服装立体形态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服装装饰性与功能性的优化组合,以及结构的分解与构成规律和方法的课程。服装制图的理论和实践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

服装结构制图也称为服装纸样设计,它是服装专业中的专用名词。一件服装的形成一般来说由三大设计组成: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款式设计属于艺术方面的设计它包含服装设计师的整体构思,由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面料、服装款式等几方面组成,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设计师通过服装效果图来展示。结构设计属于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学科,它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必须要把设计师的构思想法通过纸样完整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必须考虑人体体型特征、人体运动的规律、服装面料特性、工艺生产的特点等。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方面的设计,它包含整体服装的工艺制作过程,在大生产中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生产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技术问题。因此,服装制图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服装结构制图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后者又称立体裁剪,它的方法主要是用面料披挂在人体或人体模型架上,边做造型边剪切地进行。在款式立体形态较为简单时,常使用平面结构设计,在款式立体形态较为复杂,面料悬垂性好的情况下,常使用立体结构设计。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在很多场合是兼而使用的。平面结构设计一般可分成两大类:比例法和原型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服装CAD制版。

服装CAD全名就是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服装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服装CAD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起步发展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服装CAD技术发展也很快,在产业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服装CAD制图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服装CAD制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备服装领域、服装CAD领域和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服装CAD向着智能化、简易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使服装设计、服装纸样等工艺趋于一体化、服装生产自动化,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加工、管理、销售、反馈所需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推动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适应竞争多变的市场要求,达到服装CAD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生产质量的根本目的。

目前,服装CAD技术已经覆盖了服装设计的三个部分,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其中市场已经产品化的系统有三维的款式设计系统、面料设计系统和三维服装仿真试衣、样片结构设计、放码、排料等系统。服装CAD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服装公司的生产效率。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的服装,怎样才能使服装合体,关键的一步就是绘制服装结构图,而服装结构制图不仅同服装的制图规格有关,还与选用的服装材料、服装的款式、工艺制作有关。

一、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制图

服装款式是由服装成品的外形轮廓、内部衣缝结构及相关附件的形状与安置部位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服装款式主要来源于实物样品、实物纸样、照片、杂志图片、设计画稿等。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一般从品种名称、款式结构、外形轮廓、线的造型和用途、服装各部件的组合关系及其具体尺寸和比例等方面进行考虑。款式分析是一项比较细化的工作,面对服装款式效果图,打板师首先要将图稿进行服装造型分类,服装外轮廓造型可分为X型,T型,H型,O型和A型,以及两型组合等。打板师要根据不同的外型制定出服装的三围之差和宽长比例。另外还要考虑面料材质,年龄性别,服务对像等,通过款式分析打板师可以准确地选择服装号型,设立体形设计规格,并根据服装各部位结构设计的特性巧妙合理的将人体躯干肢体等造型和款式造型组合在一起。

二、服装材料与服装结构制图

服装是由不同的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组合而成,不同的服装面料由于采用的原料,纱线、织物组织、加工手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从而影响服装结构制图,主要表现在材料质地、缩率、经纬丝绺三个方面。

材料的缩率也影响服装结构制图,材料的缩率包括水洗缩率、熨烫缩率、热烫缩率,所以在服装结构制图时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裤装,只要在样板上加上水洗缩率、熨烫缩率即可,对于西装,在前衣片样板上加上熨烫缩率、热烫缩率即可。材料的经、纬丝绺伸缩弹性大,富有弹性,易弯曲延伸。一般裤长、衣长、袖长、裤腰取经向,滚条、喇叭裙等一般取斜向。

三、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制图

第8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关键词:针织面料 特性 运动服装 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S1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36-01

在服装生产过程中,面料特性影响加工工艺。针织面料具有延伸性、脱散性、卷边性、工艺回缩性、抗剪性等特性,在针织运动服装加工生产过程中,要根据面料特性采用合理的工艺处理方法。

1 针织运动服装面料特性分析

1.1 延伸性

针织面料的延伸性也称弹性,是指面料在受到外力拉伸时,尺寸伸长的特性。针织面料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线圈,受线圈结构因素的影响,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弯曲的纱线会变直,线圈中的圈柱和圈弧发生转移,使面料在受力方向的长度增加,外力消失后又会恢复原状。但不是所有的针织面料都可恢复。

1.2 脱散性

针织面料在裁剪、缝制或受力摩擦时,纱线断裂而使线圈失去串套联结,线圈与线圈的分离使得针织面料按一定方向发生脱散,并且这种脱散会越来越大,对面料的外观和服用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1.3 卷边性

针织面料边缘线圈中弯曲的纱线由于内应力不平衡,力图使纱线伸直,从而出现在一定方向的卷边现象。单面针织面料卷边性较为严重,双面针织面料由于正反面线圈弹性力的相互抵消,卷边性会小一些,罗纹面料无卷边性。

1.4 工艺回缩性

针织面料在后整理以及缝制加工过程中,其长度和宽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回缩,其回缩量与原衣片长、宽尺寸之比成为回缩率。回缩率一般在2%左右。

1.5 抗剪性

针织面料抗剪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化纤长丝、真丝表面光滑的面料,在用电剪刀裁剪时层与层一件发生滑移现象,使上下层裁片尺寸产生差异;二是化纤面料在裁剪时,由于电剪刀速度过快,铺料厚,摩擦发热使化纤熔融粘结[1]。

2 针织面料特性对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2.1 针织运动面料拉伸性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针织面料优越的拉伸性特点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是轻薄高弹面料成为很多运动服装如泳装、体操服等的首选,其不仅需要服装具有展现人体美与造型美的功能,还要具备适应人体多种活动的要求,运动服一般要求面料25%~40%的最大伸长率。但由于拉伸性的存在,面料的尺寸稳定性相应较差,在裁剪、缝制和整烫的过程中都需要注意。针织面料在裁剪前需要放置至少24 h,让面料能将生产、缝制、加工及后整理等过程中所受到的外力充分释放,使面料恢复到比较稳定的尺寸;铺料过程中尽量避免用力牵拉坯布;裁剪过程中可采用专用的布夹夹住再开裁。在缝制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产品受拉伸变形使规格尺寸发生变化,缝制时要选用与织物拉伸性能相适应的线迹结构与弹性缝线,特殊部位如领、门襟、口袋等需要采用衬布、纱带等方法加固[1]。

2.2 针织运动服装面料脱散性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针织面料由于其特殊的线圈结构,易发生脱散现象,影响服装的外观穿着效果和服用性能。因此,针织运动服装在工艺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面料和不同的服装部位选用不同的缝迹和不同的线迹密度,以满足其伸缩性和缝合线迹的牢度。例如:衣片之间的缝合、下摆、袖口的卷边等拉伸较多的部位可采用链式缝迹或包缝缝迹;滚边、滚领、折边、绷缝拼接和饰边等采用绷缝缝迹,这样既有很高的强力和弹性又能使缝迹平整;只有在不易拉伸的部位,如兜边、订商标等才使用弹性小的锁式缝迹。此外,在缝制时,要选择能防止针尖刺伤布料的缝针。日本风琴公司生产的适用于各种不同种类针织面料的圆球形针头缝针的类型有多种,如S型针头适用于高支数纱编织的各种单、双面针织面料,Q型针头适用于进行锁缝和刺绣类缝制,J型针头适用于普通针织面料的缝制,B型针头适用于比较粗的纱线编织的针织面料的缝制,U型针头适合于比较稀薄的或网眼针织面料的缝制,Y型针头适合于网眼或弹性针织面料的缝制[2]。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缝纫线,在选择缝纫线时要考虑缝纫线与缝纫设备相适应性,缝纫线缩水率、弹性以及粗细等与面料相适应性[2]。

2.3 针织运动服装面料卷边性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针织面料的卷边现象会影响面料的裁剪和缝制,降低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在样板设计时可以通过加放尺寸进行挽边、镶接罗纹或滚边及在服装边缘部位镶嵌粘合衬条的办法解决。对于卷边性严重的面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可采用喷雾式黏合剂喷洒在开裁后衣片的边缘上,防止卷边。

2.4 针织运动服装面料工艺回缩性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工艺回缩性是针织面料的重要特征,在结构设计、款式造型、工艺设计及生产过程中都要考虑适当的放松量。在裁剪前要使面料静置24 h以上,充分释放面料在染整加工和后整理以及卷装过程中受到的外力,恢复由于弹性形变导致的尺寸变化。在同批产品的工艺流程应保持一致,在缝制过程中避免用力牵拉。

2.5 针织运动服装面料抗剪性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针织面料的抗剪性主要影响其裁剪。为了提高针织面料的裁剪质量,在裁剪光滑的针织面料前,辅料不宜过厚,可采用夹具固定或上下层之间铺上垫纸,防止布料在裁剪过程中移动。在裁剪时,适当降低电裁刀的速度,控制裁剪温度在面料允许的范围之内。且在裁剪过程中不宜打眼定位,防止面料脱散。采用最新的激光工艺裁剪与切割不仅可以提高裁剪衣片的质量,还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结语

通过对针织面料的拉伸性、脱散性、卷边性、工艺回缩性、抗剪性等性能特点的分析以及对针织运动服装加工工艺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针织面料样板设计处理:在样板设计时可通过加放尺寸进行挽边、镶接罗纹或滚边的方法。

(2)针织面料裁剪工艺处理:针织面料在裁剪前需放置24 h以上,使其恢复到比较稳定的尺寸;在辅料过程中尽量避免用力牵拉坯布,且不易辅料过厚;在裁剪过程中可采用专用的布夹夹住,并适当降低电裁刀的速度或采用最新的激光工艺裁剪与切割。

(3)针织面料缝制工艺处理:选用与织物拉伸性能相适应的线迹结构与弹性缝线;针对不同厚度的布料,选用相匹配的针型和缝型;特殊部位如领、门襟、口袋等可采用衬布、纱带等方法加固;对于卷边性严重的面料,可采用喷雾式黏合剂喷洒在开裁后衣片的边缘上,防止卷边。

参考文献

第9篇:服装结构与工艺范文

服装设计师在把握服装的整体造型、色彩及面料时,往往会受到国际流行趋势的制约及巴黎、纽约、米兰、伦敦、东京等地的国际服装设计师的影响。而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在服装细节设计上进行创新是区别于他人而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如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就是在面料细节的设计处理上找到了突破口而设计出了闻名于世的“一生褶”系列。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服装细节的设计视点和设计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服装艺术创作中。

服装细节的设计视点

视点即视觉焦点。设计视点是指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所表达的设计思想集中体现在某个部位视觉焦点上。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细节的设计视点除了体现在服装的装饰部位、形态设计、工艺手段、面料设计及附件设计上,还体现在各种服装风格的表面装饰上,而前者的设计视点是大家熟知的,本文主要从服装风格的表面装饰细节,如:结构裁剪性细节、功能性细节、装饰性细节以及边饰性细节四个方向来分析服装细节的设计视点。

结构性细节

结构是指物件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服装的结构性细节即局部结构细节,包括服装裁剪细节。服装的结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领、袖、袋、腰、分割线、省、褶、沿口、边摆、工艺等。服装在沿袭、渐变等发展过程中,虽然各结构因素的外在形式有以往形成的固有模式,但有可发展变化的无限空间。如一件夹克衫,不同的过肩分割方法和工艺变化,会使普通的夹克产生结构上的改变,而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又如衣衫的胸省改用细小的褶皱处理,就会为服装增添许多时尚的砝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变换或调整服装的结构性细节,能使原本呆板、平面、单调或严肃有余的服装款型变得生动、立体、丰富、活泼。这种设计手法是设计师丰富服装形式美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尤其在时装设计中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如下图所示服装图例便是运用了结构性细节设计。

功能性细节

功能即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设计中的细节,许多是因为需要才设置的美化,一般是在与功用的有机结合上体现。服装的功能性细节是指服装的局部设计除了起到美化效果外,还强化了服装的功用和性能。例如,普通的绳子或带子运用于服装细节设计之中,便开始有了更多的新用途。如服装的前胸、衣片的拼合线、后背、腰部用编织材料进行装饰时,不仅能使服装适体,还能在服装的功用上起到缩紧、加固等作用,增强了服装的灵性和美感。又如在窄紧的一步裙的两侧镶上烫褶雪纺或蕾丝,不仅增强了服装的对比效果,还能使穿着者更轻松地迈步。这些功能性细节设计在服装艺术设计中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如下图所示服装图例便是运用了功能性细节设计。

装饰性细节

装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变得美观。服装常用的装饰手法有刺绣、钉珠、立体化、钩编、镂空、打磨、做旧、缉明线、镶边、包边、流苏、印染、手绘等等。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装饰是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因此,设计师掌握各种装饰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服装设计艺术中,服装的风格一旦确定,其装饰性细节也就相应地确定了。如优雅、高贵的晚礼服上适合装饰与之风格相匹配的立体化、钉珠、刺绣等细节;牛仔服装则适合流苏、做旧、打磨、猫须等粗犷风格的装饰性细节;在童装设计中,则常运用各种可爱而夸张的卡通图形或艳丽的色块拼接等装饰细节来突出童装稚趣、可爱、轻松的设计特点。总之,廓形越是简单的服装,越合适做装饰性细节设计。反之,廓形越是复杂的服装,越不宜在上面添加装饰细节了,以免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如下图所示服装图例便是运用了装饰性细节设计。

边饰性细节

边饰即边角的装饰。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边饰常表现于服装的领边、下摆边、袖笼边、袖口边等处。而服装在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时,往往这些边的处理便成为设计师加入细节设计的最佳地方。尤其在女装和童装设计中,这种边饰性细节设计更是被广泛地应用。

常用做服装边饰的材料有蕾丝、花边、钩编、流苏、雪纺等等。在工艺处理上也是推陈出新,如传统蕾丝通过钩针等方式与面料融为一体,形成更为完美的结合。而浪漫飘逸的荷叶边饰、层叠效果的花瓣感边饰、细碎的流苏边饰是营造优雅、浪漫而又风情万种的服饰形象的极好选择。同时,这些丰富的边饰性细节设计也为服装的整体设计注入了精彩的神韵。如下图所示服装图例便是运用了边饰性细节设计。

此外,服装的细节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服装的整体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并对服装的整体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服装各部分之间细节与细节的造型、材质、工艺等设计因素也要相互依存,相互协调,避免混乱。

服装细节的设计方法

可以被称之为细节的东西,通常值得特别端详和品位。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中,细节通常是精彩、生动的点缀,成为设计的点睛之笔。而一件服装的风格和基本外型一旦确定之后,会有多种细节布局与之相配,换言之,在这个廓形框架中可以变换多种细节设计。细节设计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也反映出设计者设计功底的深浅。因此,设计师掌握一些服装细节的设计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服装细节的设计方法可以归纳如下几种:

材料再造法

材料再造法是指通过改变原有服装细节的材料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材料是组成服装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要素,也是设计师的内心情感和创意构想的载体。再造意为重塑,是设计师按照个人的审美和设计需求,对现有的材料进行融合、多元复合或单元并置等多种手法,从而达到材料创新的目的。首先,设计师应充分把握材料的特性,对各种材料制成服装形成后的效果要有一个初步的设想。然后,对材料重塑的可行性进行审视和探索,以免弄巧成拙。

材料再造法常用的技术和传统工艺有:印染、打磨、腐蚀、打孔、钉珠、刺绣、流苏、镂空、嵌饰、揉搓、手绘、喷绘、衍缝、抽纱、撕裂、编织、烧洞、镂刻(皮革、金属)、折叠(褶皱)、做旧、丝网印等。材料通过再造后被服装设计师赋予了新的面貌,它既可以用于服装的细节设计,又可以用于整个服装之中。相对而言,用于局部细节设计要比运用于整体服装设计中要简单、灵活得多。因此,许多成功的设计师已将材料再造作为其标新立异的设计手段。如三宅一生就是在材料创新上找到了设计的突破口,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被称为“面料的魔术师”。

工艺转换法

工艺转换法即在不改变服装原型的构成内容的情况下,通过转换原有的工艺细节设计而形成新的设计。工艺设计是构成服装的基本要素之一,也越来越被设计师所重视。一套服装并不仅限于使用一种加工工艺,应该融会贯通,互相补充。如一款两用衫,在工艺细节处理上可将原有的缝头朝里转换成缝头在服装的正面,给原本较为正式的服装式样赋予了休闲的涵义,也丰富了服装的视觉语言。又如在牛仔、夹克等服装的结构分割或拼接处,用粗双线替换原有的细单线,能使服装更显粗犷风貌。因此,巧妙地运用工艺转换法往往能使服装产生新的形式美,是设计师做细节设计处理的常用技巧。

位移法

位移法是指对服装原型的构成内容不做实质性改变,只是移动局部细节的位置。它可以是移动原服装的某个零部件、色块及图案的装饰部位等使服装达到另外一种形式美。以服装中的装饰图案为例。在不改变其纹样构成的情况下,将装饰图案移动到既合情理又有创意位置上,使服装产生新的设计意义。因此,位移法既简单又有效,关键是考量设计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整体设计的掌控力。

总之,服装细节的设计是否得当,完全取决于它们在整体服装上的地位与作用,若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即使局部设计再“出色”,再“精彩”,也会破坏服装整体造型的美感。因此,无论是服装细节设计还是形态设计,所有设计要素都必须服从于整体设计思想,统一在整体造型和风格中。一切细节设计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并围绕着一个标准,即功能与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晓刚 崔玉梅:《基础服装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