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第1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 目标效应 资源共享

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改革,中考对职中已没有多大的意义,生源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属于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知识结构不完整,并且学习能力较差,而这些缺点又主要体现在数学课程上,因而职中数学课的“难上”已成为大多数职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但同时,如何上好职中数学课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教学。但大多数职中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或正常实施分层次教学,那只能从教学的改善这方面努力了。在此,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就职中数学课的教学改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想先分析一下学与教的基本情况:

学:

1、学生对数学有种“恐惧感”,缺少内在驱动力、上进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够,课堂注意不专一且思维量少,对数学问题不去主动思考;

2、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理解上,似懂非懂,模糊不清,只求知道什么,不求知道为什么,即不追求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3、在能力训练上,缺少对知识来源的反思,缺少对知识形成的回顾,只注重操作规程的套用与反复训练,没有形成思维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脱节造成解题困难;

4、在方法技巧上,只注重套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程序去操作,一旦操作程序遗忘,对知识的应用便会束手无策,而当学习的知识增多时,知识保持性较差,张冠李戴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

1、课堂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对学生所学的内容集中复习多,穿插复习少,结果重现多而知识重现少,造成学生遗忘快;

2、教师课上力求把新知识讲明白、讲透,重点难点归纳清楚,对学生课堂上的思维量关注较少,使学生形成被动吸收状态;

3、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系统的链接,缺少与学生必要的情感沟通;问题设计上注重问题的梯度、密度,忽略了学生的喜好;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怎样讲,很少关注让学生“怎样想”,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念;

4、作业的布置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型训练,缺少知识形成型训练,使得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机械记忆,套用现成的方法,缺少积极有效的思维。

下面,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就上述问题的解决谈谈一己之见: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逐步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恐惧。

绝大部分学生有一种习惯性识记方式和受挫生畏的心理情绪,这就好比人对某些物质有过过敏反应一样,一接触到此种物质身体就不适,继而心理上害怕。对于这种状况,医学上是依次增加接触恐惧的程度,增强适应,逐渐缓解而最终消除恐惧心理。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于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首先,从感情上与之相融,让学生觉得数学虽然可怕,但老师可亲,由接近老师而渐渐亲近数学;其次,指导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再次,可以不时地开设讨论课,通过他们的参与,不断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终不再惧怕数学。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近期目标效应法,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欣慰,增强其学习的主体参与意向。

“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兴趣”,每节课开始,教师先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最底目标,然后从每章、每节之间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入手组织教学,以实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困难(教学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则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启发、点拨学生,激发其求知欲,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的主动去探求获取知识,亲身体验数学学习达到目标的感受,最终较好完成学习目标。

三、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我们现今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同一个备课组成员实行人员的分工,分章节各自备课,然后再资源共享。因此,整套教案,各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呢?由于各班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各人授课的风格不同,并没有体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大家应真诚加入,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的研究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重点?如何突破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调动?⋯⋯,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后,各人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准、活、变的组织教学,那教学效率的提高――立竿见影!

四、课堂设计的加强,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精讲精练。

上课注意不专一是学生的一个通病,而大部分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学习时专注程度的差异。“注意是心灵的窗户”,因此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设计,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增加以其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增强他们的有意注意。比如,教师备课时设置一些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课堂上适当的时后,选择不同层次的对象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会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经过正确的回答获得成功感、自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教师的“自主空间”也随之增大,不再是就例题讲例题,就练习做练习,而是注重内容方法的精与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过于依赖而忽视板书,毕竟实践是在黑板上体现的。

第2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广泛应用,催生了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信等等,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时代”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微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改变了现代学习方式,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和开放性,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微课程的特点。(1)内容精悍。一般情况下,微课程的课时长度仅在三五分钟左右,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重点知识的传播,整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浓缩为短短的三五分钟,重点知识更是一目了然,直观展示给学生。这十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吸收,教学效率将大幅度被提高。(2)可共享。微课程多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内容多为无形的信息化数据文件,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广,并且由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更实现了微课程的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计算机访问网络就可以对微课程资源进行下载使用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3)传播形式多样。微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课程,多以PPT、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存在,这一点上就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有着很大区别。并且,传统教学课堂连贯性很强,传统课程知识内容多承上启下,如果两三节课没有听到就会很难将知识内容连贯起来。微课程则不同,微课程的每一节课程都相对独立,十分方便学习,经过整合还能连贯起来,相比传统课程灵活性更强。微课程最早的设计想法并不是融入现代化技术,而是将为期一周的课程缩短到了一节课,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融入到微课程,给微课程带来了质的改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微课程。现代微课程的应用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进一步推广意义重大。

二、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下面以《常见天气系统》为例,谈谈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常见天气系统主要内容是天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天气是底层大气过程的综合状态,由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降雨运动等多种气象要素所组成。地理教学中的《常见天气系统》包含大量知识,传统死记硬背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地理学习成绩也就会下降,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地理教学的效率。微课程融入《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有效改善了地理教学现状,提升了地理教学效率。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微课程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冷、暖锋面与天气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微课程《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利用了电脑动画视频演示模拟功能,短短几分钟就形象地把整个过程,直观展现给了学生。演示过程中,天气系统的奥秘和魅力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对天气系统产生了兴趣,并自主思考、探索,观察天气现象。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天气系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产生兴趣后往往付出的努力是平时的几倍,这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知

《常见天气系统》是高中地理中的必修课程,介绍的是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影响我国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后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并正确解释导致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但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内容都十分抽象,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应存在差异,很难对天气系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微课程中的情景教学模式,将天气系统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景画面,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天气系统的认识,使天气系统知识不再抽象。学生对天气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便可具有一定的天气知识思维。这样,学生学习其地理天气系统知识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三)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第3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班班通”;完善制度;培训;有效教学

自2012年以来,乘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东风,我县的“班班通”就基本建成,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电脑。有了“班班通”,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我校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完善制度,加强对教师利用的检查

“班班通”的有效利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的。教育信息化不是赶时髦,要有紧迫感。要完善制度,加强对利用情况的随机抽查。从而促使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上的有效利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远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班班通”开发和利用关键在我们教师,只有我们教师掌握了较高的应用水平,才能把“班班通”运用得灵活自如,才能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特别注重加强校本培训,让每位老师都会最基本的Word文档编排、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以图像、声音、动画等来表现教学内容,能直观地呈现出教学信息。

三、如何将“班班通”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何将“班班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呢?

1.借助“班班通”导入新课

我在教学“生活中的旋转”一课时,把生活中的旋转图片制成课件,边看课件边听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新课有整体的感知、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运用“班班通”,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重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在教学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时,教师不仅复习前面的函数知识,更要描述抛物线来让学生理解是投球的情景,而且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难的含义,这样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班班通”,搞好复习

在复习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如运用投影手段,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

对于“班班通”的运用,在于我们多动脑动手、多尝试,这样可以把这些好的资源运用得灵活自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第4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新颖性;共享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9-02

初拟这样的题目,是几经犹豫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在网上搜索了下,发现很多人已经写过此主题的文章,自己也认真拜读了下,发现各位见解都很独特,自认没有办法去超越;其二,是关于"网络"一词,由于早已经出现,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已经是熟透于心,何况所谓的90后和00后,在这种情况下来写这样的主题,容易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但最后我还是定下了这样的题目,算是借用了前人的题目吧,无他,关键是自认对网络还是有一些兴趣的,所以想静下来探索一下其与教学的联系。再者,作为乡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所以自认还是有一些"潜力"挖掘出来写一写的。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也已经8年多的时间了,算是一个小"老"教师了,但是这样的时间也仅仅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些经验和研究的素材而已。由于笔者自工作以来就是呆在乡村学校,所以在网络教学这方面还是个雏手,以前也稍有涉猎,却没有抓住机会进行深入探讨。现在就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一次真正的自我探究。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中国母语教学工具的语文也需要进化。当前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以一根粉笔和一本书就能将语文教好的固守陈旧的思想应该可以湮没于历史发展轨迹之下了。在当今教育环境之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三维立体式的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使得现在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由汲取知识的课堂。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推进,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那么,作为服务性的工具的网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正确利用呢?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哪些便利呢?笔者想结合几年的微薄经验,浅浅的谈谈个人看法。

1.利用网络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也就决定了网络的始终新颖性。不少语文老师都觉得:要想上好语文课很不易,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不易。在乡村学校呆了几年,对此更是有感触。乡村孩子的知识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当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时,便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这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更大的阻碍。

任何事都是具有利弊双面性的,网络也不例外,而且网络对学生的害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同样也能毁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善于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2.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到网络,我们第一个出现在脑海的信息就是"网络上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是的,网络是各种资源的汇集所,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借助网络已经成为了目前绝大部分人首选的解决方式。同样,网络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相当的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需要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有意识用网络这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它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空间(即专用网站或网页)。因为它是专门提供给学校的,可以称之为"学校信息"。 另一种类型的资源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息",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到的信息。它不是教师有意识提供给学生的,也没有专门的网络空间,它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比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对于古诗,我们都知道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借助于对作者生平及生活背景的理解,况且诗人杜甫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加上参考书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上面获取足够的信息。这时,我想到了网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的共享性充分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这样,对老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对学生,有助于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同时,我利用网络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首诗歌,而且还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诗人的一切资料,对学生以后学习杜甫的作品打下了基础。

3.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网络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它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参照功能以及可信度使之成为当代的"百科全书"。它的这些特点可以用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逐渐完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扩大语文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理念决定了学生如果仅仅靠语文课本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老师要善于借助于文本,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汲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文本到网络的学习辐射面。特别是要借助网络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网络健康读书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从小为将来的工作生活以及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语文就必须了解到相关历史。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如果仅仅靠课本,那么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也许学好后学生还无法真正了解郑成功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笔者在教学这课时,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还将网络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道具,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关于郑成功及他的资料,然后加以整合,形成与本课有关的一个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真切地走进明末清初的大社会背景下去,真切了解郑成功的壮烈之举。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这样,以这篇课文为点,通过网络辐射了整个知识面,帮助了学生的整体学习。

参考资料

第5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巨大影响。而建构主义学说的出现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信息技术就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这里我就语文这门学科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和教改趋势的一个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贯彻到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这个条件下,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暴露了出来。信息社会,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明显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只能把学生变成笼中之鸟,一旦放飞,就会无所适从。未来的文盲不是没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首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的发挥。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具双向性和自由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上《一面》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一些鲁迅的情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及一些对该文评价的文章,这样就能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是在传统教学中,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们对于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感受,他们对于老师讲的一些东西没法很好地理解,最多死记下来。比如说《赤壁》这首诗,学生们对于赤壁之战的情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所知有限,单纯讲解诗,学生们最多只能了解一些书面上的东西,对于诗的深刻内涵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运用了信息技术后,就可以从视觉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认识和感悟诗中一些内在的东西。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开放学生的思维,破除局限。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书本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理解,就难免因为信息量的有限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和盲从,老师的说法和观点往往就成为了真理。而应用信息技术以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相对全面的信息,这样就会对一个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破除局限。

二、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语文教学

由上可知,现在已经无需讨论是否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把课件变成材料的堆砌。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选择适当可以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在讲《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如果说只是先罗列收集到的关于中山陵的图片,然后就回到单纯的课文学习的话,开始也许学生会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之后呢?且不说学生们能从这一堆罗列的图片中得到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图片的兴趣马上就会被之后枯燥的课文学习所淹没。所以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不能一味进行堆砌。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非仅仅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虽然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就和粉笔和黑板一样,这样就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该让信息技术在角色上发生改变,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加工、探究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在讲《黄鹤楼》一文时,要想对黄鹤楼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光依靠书本上的几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先让学生到网上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对黄鹤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当许多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第6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提出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等的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没有了这种推动力,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不前。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点拨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新颖多样、高效集成、交互反馈、易保存、易利用,以及网络化等特点。而多媒体教学则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大教学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在直观的画面中为学生巧置疑问,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谈谈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创新学习提供基础。生动、活泼、与众不同的内容表现总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给学生以新颖和新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如在讲到教育学上的“十字交叉形”这种学习方法时,它要求学习者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的交叉学习,从而形成对同一知识的全面学习。在教学中当教师把理论给学生介绍清楚后给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认识小学语文课本封面,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十几张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封面。不同时期的封面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一般地学生只知道他上学时的封面而不知道封面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所以这十几张图片引发了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语文课本的封面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时生变化的,且这种变化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学生的讨论更深化了他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刺激了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创新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演示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感受,能让学生从单纯静态的理论学习中跳跃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如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这门课程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操作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要把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演示,比如素材如何制作、动画如何实现、声音如何添加等,这种美仑美奂的课件演示过程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三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我们的很多设计,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并且可以取得比用单纯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更好的设计效果。

比如,在学习《室内设计》这门课时,我们就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室内设计。虚拟现实可以把现实中对室内设计的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的即看即所得的完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构建装饰“虚拟”的房间,并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房间中的位置,去观察设计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通过这样的虚拟室内设计,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完美的室内设计作品。

四运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刺激学生的创新激情

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它具有资源丰富、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他特性的核心,它能实现海量信息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激情。自己的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因特网永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资源库。任何学生都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平台,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成果的一片天地,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迅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如在学习《广告创意》这门课程时,学生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广告创意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让其他人进行欣赏和评价,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很多网友的认可时,学生感到非常兴奋,而这种兴奋又会刺激他进行下一个更好的创作。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会为教学增添姿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总之,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平台。

参考文献

第7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一、大力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教材的选用者和驾驭者,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教育经验,从而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些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校情和学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环节向其他教师取经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大脑联网,不断充实和优化自己。教师还需留意、收集、整理身边的教学案例,编写教后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有差异的个体。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对教学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个新学习内容的引入应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独特的见解。如讲到事物是永恒发展时,可以让学生从饮食、通讯、交通等方面谈谈现在和以前的变化,从而感受发展的实质。

由于思维方式、理解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认知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黑格尔说过,“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只要合理利用,错误也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了学生理解的薄弱环节,也正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易错易混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进而获得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作业、练习中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错题集。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防错纠错的技巧,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和依据,一直是使用范围广、影响大的重要课程资源。除了政治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外,还应结合每课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和每一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模块进行教学。在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及时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使课本知识和时事知识融为一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弥补政治教材某些知识点编写滞后的不足,让政治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政治教师还应利用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间风俗、建设成果、英雄事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校本练习,作为统编教材的有机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见,教育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能力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在课程资源中的作用。

1.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往往能显示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人文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运用学校墙壁、报栏等,搞好思想政治宣传,指导学生编辑思想政治小报、墙报、板报,布置思想政治橱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环境。

2.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的环境资源。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查找相关思想政治资料,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利用制作的思想政治课件进行授课,使思想政治课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不但可以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极大地丰富课堂容量,而且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直观、迅速地了解思想政治知识和形势。

第8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学以致用;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24-0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既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信息技术是新时期新兴的学科,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学习信息技术就不能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可以在有限的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既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打造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下就谈谈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明确教育教学主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判断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否有效首先要判断教学是否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个体是否得到了发展。在信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从教和学的关系来看,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积极参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从学和学的关系来看,应将学生合理分组,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影响着课堂效益,我们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加以运用,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既有理论课部分又有实践课部分,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对理论感兴趣的程度没有实践课那么高,老师理论课上一味讲解理论,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理论不但掌握不好,久而久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就无从谈起。古语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理论又要让学生学到的理论得到强化。这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握好“读”、“讲”、“问”、“练”四个环节。首先要克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不需读书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先读书预习,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读书预习的时间,这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巩固教学效果的前提。有时候,同样一个问题,老师讲出来与学生自己讲出来收到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势利导,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讲错了不要紧,同学可以再讲,教师可以加以引导纠正,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要改变传统的在课堂上只有老师问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问老师,让学生问学生,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老师的精心设问、让学生敢问、善问。“练”是信息技术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怎么练?练多少?因势利导,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决定练多少、练什么。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

三、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外,还要用好各种现代教育装备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绝大部分的高中都有,但用不好,更没有把它们运用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上来。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要用好媒体,如动画、视频等软件资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整合多种媒体参与教学,发挥其优势,对于一些“老师讲难,学生懂难”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由“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其次,要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硬件资源,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基本功能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局域网的作用,教师设计一个软、硬件资源共享的例子,这样学生对网络资源共享这一基本功能就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但学生难于理解,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劲。再次,就是在现有的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软件资源的再造。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学校现有机房环境自己开发了信息技术练习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高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谈谈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

向;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45―01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模式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Z文阅读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认识。

一、提高学习兴趣,烘托学习氛围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可在上课之始,就运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迅速地把他们带进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前,笔者适当地创设了一种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对葡萄沟产生了向往和好奇,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一开始,笔者请学生猜了一个谜语: 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出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学生很快猜出是葡萄。接着笔者说: “香甜的葡萄真诱人!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产量最高、水分最甜的要属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沟出产的葡萄,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学生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高,这是因为教师激情满怀的导语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各组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课文。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做到眼、口、心、笔都到,让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或大致了解。教师深入各小组及时了解个体阅读的情况,对个别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单独辅导讲解,收集学生疑点难点,作为确定或修正下面导读问题设计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目标定向,明确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有一个被全体小组成员认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目标将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自学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以倾听为主,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拓展思维,将探索引向深入。

五、汇报交流情况,展示讨论成果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谈谈解决问题的情况,向全班学生展示探索的成果,各小组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主讲,集中大家的观点进行阐述,其他人补充,也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行阐述,全体参与,形式不限,然后由小组探索转变为全体探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进行思考、实践,各小组学习的信息广泛,经过相互传递,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相互碰撞,从而开阔了语文阅读思路。

六、点拨引导,协调冲突

通过小组内成员合作、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依然有些问题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有些重点问题没有涉及到,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归纳,将学生的探索活动引向深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冲突,应鼓励学生去协调合作中的冲突。

七、品赏诵读,加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