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第1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一、检查情况

㈠ 检查组历时6天分别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抽查景洪市4个项目;勐海县4个项目和石场1处;勐腊县3个项目和石场1处,预制场1处。

㈡ 三县(市)交通局都分别与所辖的各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安全生产许可合格有效,自XX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㈢ 勐海县交通局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明确,安全组织机构健全,建有各种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安全简报、安全操作规程等,内业安全台帐基本健全。

二、存在问题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框图,内业安全台帐另散不规范,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应急预案未进行演练,安全培训教育记录不全。

㈡勐海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图,劳动保护、安全经费投入无明细记录。

⒉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石场高空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不够,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

㈢勐腊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图,内业安全管理台帐不全,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预制场现场施工管理混乱,制砖机无操作规程,电线另乱裸露无配电箱,工作人员穿拖鞋,不戴安全帽,无安全警示标志。

三、下步建议

㈠ 建议各县(市)交通局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完善内业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即:思想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经费保障体系。

第2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狠抓落实。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司其职、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评,严格奖惩。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建设,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足市情,从薄弱处求突破,普及上求提高,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大资金争取、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有效解决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

二)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高”即:城乡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总体目标。通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内容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达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3%高中毛入学率达75%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基本目标:2012年。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市公办中小学基本实现规范化学校标准,完成覆盖全市的基础教育网络化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合理配置原则。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规范化和均衡化发展。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加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建设,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干部教育,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实现师资力量的区域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重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3近期工作重点:全市完成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完成30%加固施工改造任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争取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考核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力度,培育一批名教师;加大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区县职教中心建设力度,积极筹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技师学院,构筑人才发展保障体系。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012年,1基本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8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们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动态增长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本设施投入,推进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同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近期工作重点: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乙肝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开展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继续扩大新农合保障面,2010年筹资水平提高到150元;通过卫生培训、进修、招募、支农等多种形式,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三)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1基本目标: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绝大多数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管理服务规范高效。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逐步建立覆盖全面、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要求,2主要工作任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采取分类施保,体现阶段差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平台。对城乡家庭生活困难又未纳入低保对象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困难人员,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相关征地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序推进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及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搭建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健全面向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服务制度,加大就业和全民创业基础建设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3近期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台账;扎实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三项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好困难企业就业扶助政策;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扶助困难家庭脱贫。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0%行政村都有一个“农家书屋”有条件的村实现“一个标准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台”从根本上解决全市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1基本目标:2012年。实现城乡群众广播电视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力军作用,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2主要工作任务: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尽快完成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文化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到社区和农村。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紧扣徽州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把徽州文化品牌优势变成文化产业优势,全面促进徽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确保全省民生工程评比单项进入先进行列;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3近期工作重点:年完成49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组织好国际山地车节、登山大会等集体育、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国际赛事活动;完成174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41个乡镇文化综合站建设。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作,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完成57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五)构建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应保尽保,1基本目标: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或实物配租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并逐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户数2012年达到1.5万户。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消除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农村群众居住条件稳步改善,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明显提高。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政府主导,2主要工作任务: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售,加快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机制,逐步改善农村地质灾害区和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3-5年内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抓好现有申请对象的保障资格审查和认定工作,3近期工作重点: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调查摸底等基础性工作。年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m2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规范租金补贴发放程序,确保中央补助的资金按规定及时发放;加快推进廉租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六)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1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全市平安县(区)达标率100%平安乡镇达标率在94%以上,平安村(居)达标率在90%以上,平安单位达标率在85%以上,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安全保障服务体系。201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公共安全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2主要工作任务:改进公共安全服务方式。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应急并重、常态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救援队伍,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技防和人防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城镇、旅游景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预防火灾能力。逐步改造“四无小区”提升小区防控水平。加强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安全体系,抓好公共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等日常监管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3近期工作重点: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强化维稳责任制工作落实,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巩固平安和谐的社会基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技防措施向农村、城郊结合部及案件多发地区、路段和部位延伸;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落实群防群治措施;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市委、市政府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积极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部署。市直各责任单位要联系部门实际,抓紧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稳步推进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相应措施落到实处。

第3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关键词:“安康杯”;安全生产管理

汤河水库隶属于辽宁省水利厅,是辽宁省太子河一级支流汤河上的一座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养鱼、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多年来,水库管理局担负着鞍山、辽阳两市及全国大型化工企业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的生活和工业供水及确保下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效益的基础。特别是水利行业,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为重要。

1.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是推进“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精干、高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是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前提,是预防和减少职业伤害的基础和保障。为使“安康杯”竞赛活动能够认真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汤河水库管理局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安康杯”竞赛组委会,按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竞赛活动有计划、部署、方案、组织、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同时,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五个保障体系”,即以局长、各部门分管局领导和各生产单位负责人为首的生产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以工会负责人为首的职工群众监督安全工作保障体系;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以分管安全的局领导为首的安全检查体系。管理局还将目标管理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坚持局、部门、班组、个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确保竞赛活动基础坚实、保障充分。

2.宣传教育引导是推进“安康杯”竞赛的重要前提

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要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要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统揽竞赛全局,以增强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既是我们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在宣传教育培训方面,组委会既通过安全培训、安全学习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充分发挥各类安全会议、局域网、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其次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力求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广大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不安全不生产”等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3.丰富的活动内涵是推进“安康杯”竞赛的基本保证

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还要不断拓展活动内涵。要充分发挥“安康杯”竞赛载体的作用,在继续开展好“十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将强化班组安全建设、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和水文化建设、创先争优等工作融入到竞赛活动中。组委会通过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开展好应急预案演练、关爱职工健康、《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安全健康技能的主动性,杜绝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竞赛活动更加丰富、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4.“三个结合”是推进“安康杯”竞赛的有效途径

竞赛使全局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被杜绝,实现了安全生产稳步推进,这些都源于竞赛活动牢牢把握“在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基础上,推进‘走企业、查隐患、建机制、维权益’[1]”这一主题,注重实效,坚持做到“三个结合”。(1)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组委会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核心,从“加强安全形势和政策法规宣传,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普及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三大范畴入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活动,使大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最终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理念、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2)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在班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反“三违”和“三无”、“三查”、“三不伤害”活动。并结合实际,坚持开展“十个一”活动。举办班组长和安全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强化基层班组现场管理,强化部门负责人靠前指挥、班组安全措施落实、班组长安全职能发挥、安全员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四要素”,确保了基层班组安全管理无空档、现场安全管理不失控。(3)与党政工齐抓共管相结合。“安康杯”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要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党、政、工会等相关各方要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努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党政工团结协作,基本实现安全生产指挥体系、宣传体系、教育体系、检查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的“六大体系”建设。

总之,安全生产是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水库管理单位,随着“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安康杯”竞赛必将日益成为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有效手段,为职工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强劲动力。(作者单位:辽宁省汤河水库管理局)

第4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摘要 当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且经济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国有煤炭企业唯有把践行人本理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生命力的核心动力,不断深化和创新管理。

关键词 煤矿企业 劳动关系 和谐 保障 制度

党的十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从关心、爱护、尊重员工等不同角度人手,切实维护员工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增强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的责任感、使命感,汇聚共抗煤炭市场生产经营严峻形势的攻坚合力。

一、注重三个结合,把落实“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

企业用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既是企业和员工的法定义务,又是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劳动保障争议的必要举措,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1.推进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机结合。要把集体合同内容和履行集体合同的责任纳入企业管理,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使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成为调处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2.推进集体合同与监察保障制度有机结合。要把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落实集体合同的重点,健全完善监督保障制度,并把监督保障制度同履约责任制、整改反馈制、责任追究制相结合。

3.推进集体合同与职代会制度相结合。集体合同必须经企业职代会审议通过和集体合同履行落实情况必须向职代会报告,接受员工监督,凡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及劳动关系的问题,都要经协商做决定,使平等协商成为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

二、坚持四个到位,把落实“劳动安全保障制度”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煤炭企业是工作环境艰苦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劳动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系统完善的劳动安全保障制度,不仅是让企业得以安全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更是让员工安于乐业、放心工作,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与认可、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保障。

1.坚持安全行为管控到位。要逐级建立员工安全行为管控体系,并实施以井下排队行走、岗位捕述、手指口述、集体换班和班前会安全确认等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促进员工良好安全行为养成。

2.坚持健康环境保障到位。要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积极打造全方位、高标准综合防尘降尘、减震降噪系统,努力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优化作业环境。

3.坚持职业健康防护到位。要定期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并坚持组织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的员工定期健康查体,在员工离岗前全部进行职业病检查,消除员工后顾之忧。

4.坚持女工特殊保护到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对女工特殊保护的规定,企业与工会签订《女工特殊保护协议》,为每名女工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护档案。

三、突出三个维护,把落实“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

民意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员工作为企业的基础,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更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因此,唯有不断深化员工民主管理,做到顺民心、集民意、解民忧、汇民智、聚民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发展理念与员工思想脉搏同频共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维护员工参与权。要严格职代会制度,推行民主听证会、职工代表恳谈会制度,按时组织召开企业各级职代会,积极引导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最大限度调动发挥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和作用。

2.维护员工知情权。要构建网络、牌板、会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公开网络体系,使各种公开形式互融、互促、互补,在公开的时间、内容、程序上做到规范化,在公开的管理上做到标准化,使广大员工知监督、会监督、能监督。

第5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返乡农民工;推拉理论;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通过社会保障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在我国,农民工群体却未真正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等部门调查,2009年春节前全省回乡农民工已达950多万人,其中,从省外返回660多万人,受经济危机影响回流人数占总数的60%。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去城市工作,被迫返回农村。农民工在返乡前,多数已经在城市退保;返乡后,又面临着失去农村原先土地的境地。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从不同的责任主体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剖析

返乡农民工属于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要界定返乡农民工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农民工的概念。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研究转型社会学的学者孙立平看来,“农民工这个称谓表明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与社会身份的结合。可见,学者们主要强调的是农民工的身份与职业的特殊性。

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系统的人口流动推拉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在流入地中存在一种把外来劳动力吸引过来的“拉力”,同样,在流出地,也存在着一种把原居民排斥出常居住地的“推力”。依据该理论,本文从不同主体层面所产生的“推力”与“拉力”为切入点,对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

基于以上对农民工的界定以及对推拉理论的分析,笔者将返乡农民工界定为: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因城市“推力”或农村“拉力”自愿或被迫返回农村,拥有农村户籍身份却从事非农产业、具有城市打工经验的人。

二、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缴费性的社会保险,还包括非缴费性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而居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在社会保障的享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工伤保障低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明确规定外来农民工享有工伤保险,但是实际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2008年的一份调查表明,河南省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2.9%,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煤矿等风险较大、职业危害较重的行业中,由于工作条件差,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由于行业自身管理松散、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规范缺失及农民工自身参保较少等情况,使得农民工获得的工伤保障普遍较低。

(二)医疗报销难

对于医疗保障,大多数农民工往往难以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费医疗和以住院为主的大病医疗报销补偿待遇,而是仍以参加原籍的“新农合”为主。但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在城市看完病只能回到原籍进行报销,这就给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带来极大不便,农民工一旦出现大病,就免不了两地奔波,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三)养老门槛高

按养老保障相关政策,缴费满15年后才可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而流动频繁的农民工很少能够实现规定年限的累积。另外,由于我国各地统筹政策不一致,造成养老保险在地区间转移接续相当困难。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企业虽然允许农民工退保,但退保后的农民工只能拿回个人账户中的份额,社会统筹部分则成为城市的“创收”所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四)福利救助不平等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者,在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无法享受对等的福利待遇。一方面,他们不能同等地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另一方面,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也没有与城市贫困居民一样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甚至还被城市贴以标签加以排斥,弱化的社会救助和不平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工常常游离在城市福利的“边缘地带”。

三、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归因分析

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笔者借助推拉理论的视角,分别从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个不同的主体层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虽然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工隔离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是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三农”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农地保障。

1、户籍制度

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之出现城乡二元化特征,在城市的农民工无法纳入与市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制度障碍是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最大推力。

2、惠农政策

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征收农业税,实行以工补农政策,再加上各地农村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2012年国家又通过了强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吸引了返乡农民工立足农村求得自身发展。可见,惠农政策是农民工返乡获取农地保障的拉力。

(二)企业层面

城市务工企业的内外环境直接影响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落实情况。

1、自身状况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主要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按国家相关规定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险,就会因成本升高而背负财力负担,因此,企业很少愿意主动为农民工落实社会保障。因此,企业“先天不足”是农民工在城市不能获得社会保障的客观推力。 

2、外部环境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大批沿海出口企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应对危机的农民工成为了这次危机爆发后的牺牲品。因此,金融危机成为农民工返乡最直接的推力,受雇于其中的农民工因企业改革或破产而失去城市中的工作被迫返乡。

(三)个人层面

农民工在城市中表现出的较高的异质性,将其推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同时,农民工浓厚的乡土情节又将其“拉”回农村以期获取农地保障。

1、流动性与组织性

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在餐饮、工厂等企业的平均工作周期是4-6年,从事建筑等纯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在一个地方平均工作周期为2-3年。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使他们难逾越养老保障的累积年限的门槛。另外,由于缺乏组织,农民工进城大多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当自身保障缺失时,也没有力量与途径向外界提出维权诉求。

2、技能与观念

河南省进城农民工中,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在维权意识方面,79.3%的农民工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56.4%的农民工对于劳动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一点,32.6%的农民工则根本不清楚。由此可见,技能的欠缺和维权观念的淡薄使农民工在主观上无力去争取本应享有的权益保障。

3、乡土情节

农民工没有城市户籍,农地还是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后最终的归宿和保障。同时,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中,仍存续着农民工返乡前的初级群体,这些由血缘、地缘关系纽带维系着的家庭、朋辈、邻里关系也是农民工返乡后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乡土情节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观拉力。

四、完善我国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根据对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归因分析,笔者仍从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个不同的主体层面探讨解决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巩固返乡农民工的土地保障。

1、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政府应通过立法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使返乡农民工再次进城,其土地承包权也不能随意剥夺;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机制,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基本利益;另外,政府还应适当提高对返乡农民工的失地补偿标准,保证农民工返乡后有基本的生存保障。

2、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1)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政府应依法加强针对企业“安全生产计划”的监管力度,在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强制为农民工参保,保证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全覆盖;同时,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条件的食宿等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还要依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从事危及农民工生命安全的违规企业。

(2)医疗保险推广“信阳模式”。河南省信阳市在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地选建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的思路,制定农民工参合、就医、补偿的具体办法。河南各地方政府应参照信阳模式,充分了解外出务工农民就医的具体需求,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定点”医院,以方便生病的农民工就近就诊。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规范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确保农民工获得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3)养老保险推行“一卡通”。政府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针对农民工流动大的特点,在各务工地推行“一卡通”制度,保证农民工不仅在不同企业间转移时养老保险能够顺利接续,而且返乡后同样可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顺利对接,从而实现返乡农民工养老保险顺利续保。

(二)企业层面

企业应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建立“过渡性”养老保险。

1、强化责任意识,消除身份歧视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肩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加强企业对于员工风险防范的教育引导,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用工单位还应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实行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工在企业中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

2、建立“过渡性”养老保险

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建立养老保险,应遵循序渐近的原则,逐步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储蓄积累制模式,给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开设一个类似身份证号码一样的、独一无二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的养老保险按比例计入个人账户。以弥补因流动造成的社会统筹保障金的流失,以增加农民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内聚力。

(三)个人层面

返乡农民工应从自身观念、技能、组织性方面进行改进,以争取更多的保障。

1、转变意识,提升素质

返乡农民工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政府或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努力学习从业技能和管理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返乡后的市场竞争力,并借助政府的惠农政策,利用学到的经验和技术,促进自身脱贫致富。

第6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管理的头等大事,企业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克服“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安全规程和标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不健全

一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只写在纸上,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有的连纸上的责任制都没有,只是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的安全生产措施,常常落实不到施工现场,导致安全生产工作在不少工地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境地。

2、施工前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教育不足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不强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其接受的专业教育少,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如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不清楚该通过何种方式来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企业也没有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频繁发生。由于其流动性、随意性大,致使违章施工、冒险蛮干的行为时有发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3、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领会“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方针的内涵和实质,在思想上轻视安全,工作中忽视安全。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 安全生产组织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安全自检、项目部安全专检、公司管理性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由于千方百计降低资金投入,不按规定配备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由于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人为缩短,肆意延长作业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疲劳的工作状态。另外,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极易造成的安全事故。

4、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方法都急需改善

我国现行的建筑安全监督和管理都不到位,国家建设部、生产监督方面的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单位、消防单位等机构等管理机构常常存在职能边界划分不清,部分职责相互重叠,出现多头管理、各行其事,使得十分多建筑企业常常没有办法适应。个别机构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这也使得了建筑企业的安全保障的忽略。而现在我国的监管常常不重视群众监督的力量。

5、安全成本投入少

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经费,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出现能省则省,能拖则拖现象。 很多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劳动工人的生命于不顾,常常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为应付检查购买一些劣质价低的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漏电保护器等,根本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施工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对施工用电、脚手架和施工机械的定期检测和日常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使所有施工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产要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将其排除。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将之渗透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 明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的责任,保障生产者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和健康。 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下去。认真贯彻落实好建筑施工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办法,做到懂法、守法、不违法。

3、提高管理、操作人员素质及加强安全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加强管理、操作人员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管理及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的高低对安全施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建筑施工企业, 如果拥有高素质的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那么该企业的施工安全才会有保证。否则这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就难于保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想使自己承担项目的安全得到保障,领导者必须要有“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提高管理及操作人员素质,从而确保安全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

发展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惩治不良行为;严格企业安全施工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条件,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制度,把施工企业安全评价实绩与企业招投标准入管理、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企业资质年审、企业资质晋升管理和企业评优相结合;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投入,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5、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规程与标准,真正胜任安全监管这一岗位,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应将安全监管的职责纳入现场工程监理的责任范围之内,使质量监管与安全监管平行进行,在质量符合要求而安全不达标的情况下,也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彻底改变某些施工企业那种重质量、轻安全的思想观念,从源头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使安全监管制度化、程序化。

6、保证安全管理经费的投入,严控材料质量,合理安排工期,做好施工设施建设

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足额投入,专款专用,及时添置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以及劳动保护用品,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事关工程质量的大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控材料的买进、使用、存贮和消耗。同时,尤其要注意由于天气原因给施工条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坚决杜绝在大风、大雨里作业。

7、做好事后应急措施

在竭力保证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做好事后应急措施,避免突发性时间发生时,由于处置不当,带来更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建筑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并且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就多加演练,提升事后应急反应速度,控制事态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安全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安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只要加强管理,落实安保体系,就能在建筑施工现场营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事故发生,杜绝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并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盛杰.浅谈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思考与探究.商情.2010(35)

第7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4-01

王丽(1982-),吉林德惠人,德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级助理管员。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然性

首先,档案数字化是时展的必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点的信息得以实现数字化存储。通过网络互通,实现共享利用,方便快捷,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同时,数字化档案也有很多传统纸质档案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如数字化档案节省占地空间,查阅方便,节约了保管费用,避免了人力浪费。数字化档案传递快速,利用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档案数字化将是未来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数字化档案的兴起,档案管理数字化必然应运而生。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因为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数字化管理更有利于保护档案。因为在将传统档案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必将能够发现档案中不完整和欠缺部分,便于及时补齐,同时档案的数字化存储还可以弥补纸张字迹模糊、污损的问题。档案数字化后成为原纸质档案的副本,相当于一个备份,极大限度地保护了原件资料的完整性。其次,档案管理数字化也有利于改进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归档、立卷、查询效率。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数字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标准规范建设是指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各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对于确保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指网络和设备的建设,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利用、安全等方面,关系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速度与质量。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指数据库建设。人才建设指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

最后是档案数字化管理所需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需要有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支撑,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法制标准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管理保障、安全技术保障和灾难恢复机制。积极促进档案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三、档案管理数字化要把握的环节

我国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刚刚发展,其中有需要改善的环节,也有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一)避免资源的浪费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双重保管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有些档案已经形成了广泛传播的电子文件,就没有必要转化成纸质文档再保存一次。因此,除了对已有珍贵档案进行数字化再传播和保存外,后续档案的管理就要注意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提高数字化档案利用率

数字化档案具有非常方便快捷的优势,这是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其传播快捷、查阅快捷、使用快捷,因此,完全有理由提高数字化档案的利用率,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于浩瀚的网络资源往往只利用了其20%的功能。因此,要提高数字化档案的利用率,首先应该建立起档案电子化的系统工程,做好系统的总体设计,配套设备选型,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采用,档案整理和录入,备份和安全措施也要做好。面对大量的查询和共享,档案管理系统的设备首先要选用双服务器的设备,并进行双备份,同时设置查询系统,为资源共享提供方便。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水平

档案管理要转变为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也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转变为知识技能型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这一方面包括档案整理者的宏观分析能力,准确识别有效档案进行归档;另一方面,根据众多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准确的档案。这都要求档案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高素质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这方面的培训,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意识,加快工作转型,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四、档案管理数字化中对电子档案的管理

(一)电子档案的鉴定

在归档管理前,首先要对档案进行鉴定。鉴别档案的价值以确定管理期限,对无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进行删除和销毁。对电子档案的有效鉴别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准确、完整、系统的前提。

(二)电子档案的著录归档

对电子文件的著录包括。对归档前文件著录和归档后文件著录,归档前著录的文件有文件级与案卷级,归档后只需对案卷级文件进行著录。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将需要的著录项目编成表格发放给档案形成单位,实现双方的衔接。

第8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措施

Abstract: As a core part of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determine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 To enable the enterprise to obtain the fast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we must us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occupies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1.前言

施工管理对于整个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来说 ,是一个核心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安全、进度等各方面都受到施工管理的制约和影响,而施工阶段的项目实施管理则掌握在施工企业的手中。然而,土木工程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除了对国家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之外 ,还对伤亡人员及其家属带来身心损害,并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保证施工质量得到控制的同时,对安全管理进行控制,严格聘用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并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激励。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不能针对工程施工及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因素不处于受控状态,最终导致各项质量问题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时,必须针对自身管理工作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保障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性,提高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实施的效果,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要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规范项目组织规范的重要性,这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项目组织控制实施过程中人员行为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因此,实施危机防范的前提工作是建立在健全组织规范的前提上。建立健全组织规范对于施工项目组织来说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例,我国实行的施工项目安全责任制,采取分级责任制,它规定项目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项目组织的高层领导有责任领导组织的劳动保护工作,并监督整个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各种法规政策,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劳动保护作业的知识,督促他们定时对下层员工开展教育,并定期检查劳动保护工作,劳动条件的改善情况,并结合组织情况。

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机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

3.科学的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3.1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施工基础

现代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应结合施工情况,并且根据管理构架和流程管理体系逐渐进行完善,从而保障质量关系体系的适应性。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开展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为工程质量鉴定稳定的基础。

3.2加强施工规划管理

施工规划管理对施工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深影响着施工质量控制。不当的施工规划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施工质量问题 ,从而影响进度 ,浪费了人力物力 , 降低施工企业工作效率。在施工之前加强施工规划管理,科学的对施工人员安排、设备使用等各方面问题进行规划 ,可以使工作有效 有序的进行。

3.3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质量控制点

针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施工企业应科学的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以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点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达到施工质量管理的目的。针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交底过程即开始施工分析工作,以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为控制重点科学的设置施工质量控制点,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点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许多企业存在施工质量控制点不科学、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现状,其一方面是由于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导致施工企业不能科学的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施工企业为了节省设置时间、减少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工作量而套用一般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点。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施工质量控制点不能很好的对工程进行控制与管理,影响了施工质量的控制,最终导致施工质量出现诸多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以此满足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求,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通过科学的设置施工质量控制点保障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保障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3. 4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企业应加强人员巡检以及硬件设备, 使施工各个过程的情况都处于掌握之中, 同时要加强对质量的监督。此外 ,还要对监理部门, 对装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对施工效果进行检验 ,以保证土木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

3.5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企业应该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培训、提高其对工作的管理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及时更新技术资料,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高科技、高水平技术

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施工质量。

4 土木工程项目实施安全管理措施

4.1对建设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增强安全意识 ,增强对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同时,还应增加应急设备和救援物资的投人,防范于未然 定期进行安全演习,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2 加强现场管理 ,做好防盗工作

可以建立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的小组 ,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轮班、换岗等工作 ,认真做好人场教育;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定,对着装进行要求 ;必须认真听从指挥,不做违章的事等等。

4.3 做好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在良好的环境 中使用机械,禁止违章操作 ,听从机械管理部门的指挥,定期进行检查 维护,对机械的隐患要及时处理,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

4.4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对工程建设的后期保障以及监督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一些监督部门和单位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 杜绝豆腐渣工程,杜绝偷工减料。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使企业加强责任心,对

施工项目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工程建设也突飞猛进。土木工程则是工程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今,工程施工企业都会将现代质量控制理念合理的运用到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 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做到安全施工,使劳动者的安全权得到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进而使工程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得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健康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广军.高层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田.建漪附支,2010(13)

[2] 梁丽华, 马欣.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lU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20 09.10.

[3] 任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田.建筑工程施工资讯,2009.7

第9篇: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范文

一、通过财政政策确保粮食的数量安全

1.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财政补贴

财政政策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只有种粮补贴达到或者超过社会平均工资时,才会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起到补贴的激励作用。但是从当前来看,财政给予农民的种粮补贴不能使种粮劳动得到社会平均工资,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更愿意进城务工。同时,随着物价上涨,种粮资本投入较大,利润率却不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不高。对此,必须加大财政对种粮的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2.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首先,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上要做好转移支付的安排,要使得地方获得与其事务管理相匹配的财权,要尽量减少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而卖地的举措。其次,推进土地财政政策的调整,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金并全部收归中央财政,将此资金专项用于改造耕地,提高耕地的粮食产能,同时也能起到限制地方政府出卖土地行为的作用。最后还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财政上要确立基本农田保护的专项费用支出,并拨付该款项用于基本农田的保护活动,要坚守耕地亩数的底线,尤其是要对农村宅基地的建设管理的严格控制。

3.加强农业水资源的保护,支持节能减排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十分关键。从财政政策来看,保护农业水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通过财政支持不断在各地扩建更多的高标准的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支出,并结合各地水利状况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水利建设对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二是加强对城市水污染处理的支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扩大污染,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保护。

二、通过财政政策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中的质量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财政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也要重视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和支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财政政策要从多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加强对食品质量主管部门的财政支持,促进食品主管部门对粮食质量的监管职责能够有效的发挥,与此同时也要支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创新,为高水平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加工、质量监督等部门协调和配合的支持,通过财政支持的办法来积极促进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完善;三是由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促进食品质量监测信息平台的构建,要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积极的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统一化食品质量监测信息平台。

三、通过财政政策加强扶贫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财政政策加大扶贫力度的方式,来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取食品的能力,降低粮食负担也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财政措施。对于地处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群,要加大财政扶贫的力度来采取搬迁的方式,改善其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获得能力。财政政策在扶贫中还具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财政来为农业生产贫困地区提供担保,向农村金融机构担保发放贷款,为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不断的扩大农业生产,不但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获取粮食的能力,还能够扩大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产能。此外,通过财政政策加强扶贫还要不断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困难群众加强救助,保证其能够获得基本生活所需的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