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公园的生态地位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湿地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它也是兼具丰富资源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保护海岸线、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并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人类对湿地总体认识的缺乏以及野蛮式的开发利用,致使湿地资源大面积锐减,有些地区的湿地资源甚至遭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如今,如何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已经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已成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的新型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目前才刚刚起步,而且承受着着生态系统退化、景观结构破坏、净化功能衰退的巨大压力。我国对湿地公园的研究和建设仍处于萌芽阶段,为了提高湿地公园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规划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生态哲学对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概述
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如今的生态哲学将哲学的基本问题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并逐渐从一种狭隘的唯心主义向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演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明确提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并且更加注重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在多数学者看来,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生态破坏等危机所提出来的应对之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甚至涉及到人文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方面,生态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哲学旨在追求的目标。由此决定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变革传统的发展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思维,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并针对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对策研究,建立起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探讨。
三、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对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中,以整体和谐为宗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各个分区,各个环节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整体性原则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概括为两个层面:首先,从整体的层面着眼,万事万物都从属于一个大的环境体系之中。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个孤立的要素,同样,城市绿地中的湿地公园景观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单一个体,不可避免的与其它景观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城市绿地中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必须从它更高一级的整体环境系统出发,整合与之相关的各要素,求得一种平衡协调之道,使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机能向良睦运转的方向发展。其次,从部分的层面出发,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有序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呢?既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考虑其与整体环境的统一和谐,又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完整统一,通过适度的感官刺激、形式美感的表达、时空的连续性、明确的功能指示,营造具有某种社会化行为和个人行为模式发生的场地空间,以确保湿地公园景观各组成要素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的统一和协调。
(二)发展性原则
成熟的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一个以水因子贯穿连接的富有动态性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和谐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的基础,也是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系统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湿地公园自身也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其自身和外在的建设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长远的规划。
(三)区分管理原则
根据不同城市湿地公园资源的功能与特点,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区分管理原则,在此建议湿地公园内部一般应分为民俗风情体验区、湿地休闲体验区、湿地科普展示区、湿地水生态涵养区、湿地水生态净化区五个部分。
(四)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原则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一方面在构建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发挥自然要素的生态作用,提高其生态效益,以改善生态环境。具体来讲,是指在城市湿地公园筹建上,要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场地现有的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发挥自然元素自身的审美价值及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系统自身的功能效益,展示其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注重湿地公园景观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维持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反映生物的区域特征。
四、生态哲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从城市湿地公园自身的角度分析
1、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经济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纷纷致力于开发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湿地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新型模式。助力城市生态化发展,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经济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不仅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健康成长,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加强城市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综合效益最大化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将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能力,并与城市生态建设相匹配。其次,整合区域品牌提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对各地湿地公园的历史遗存、风景资源及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体验性旅游和休闲度假为支撑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的旅游服务产业,实现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3、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和保护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各地湿地公园内各级管理主体较多,涉及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服务等多个部门。而多部门管理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事倍功半,甚至管理失调。因此,为了能使各部门发挥其各自优势,实现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建立一个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分析
1、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对市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公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进步。因此,需要将公民的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相互促进、融合,实现全面发展。通过生态科学意识的培育,让公民用生态科学的理性审视自然、指导生活实践;通过生态道德意识的内化,促使公民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置于道德规范之中,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通过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公民依据美的尺度审视、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树立公众可持续的消费观,从异化消费观到科学消费观转变树立公众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从异化消费观到科学消费观的转变。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公众节约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杜绝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和浪费。二是克服需求与消费的异化,营造生态消费的文化氛围,使公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于生态化、科学化、健康化。
(三)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
1、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专项保护行动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各个省市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专项保护行动。同时,尽快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把湿地公园的保护纳入整个城市的生态体系建设之中,使湿地保护“群众化”、“全民化”,动员全社会进行湿地的保护和建设。2、全面建立湿地法制体系,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我国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措施,但其力度远远不及国外的保护水平。因此,完善湿地保护政策、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湿地保护政策,落实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3、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湿地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在资金筹备上,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供坚实的臂膀。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并争取社会资金投资。引入国际项目资金对城市湿地公园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向国外学习健康的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4、实行“野生动物回到城市”工程利用城市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水体条件适当招引、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采取循环动态发展策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促进城市文明化、生态化。实行“野生动物回到城市”工程,创建人与动物和谐,唤起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关爱野生动物的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温亚利谢屹.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经济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2).
[2]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02).
[3]刘忠岩.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韩阳.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曹福荣.溱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旅游、生态自然、延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环境等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在国际《湿地公约》中,对湿地定义如下:“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火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湿地旅游与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与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
整体来看,国内外湿地公园设计与旅游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湿地规划设计及开发模式的系统解读;而在对生态可持续的关注的同时,如何将现有的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和发展,仍处于较为初期的状态。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以及开发的视角,以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在湿地旅游开发中如何将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
1项目概述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2013年2月17日,新疆那拉提沼泽湿地公园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之一。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万余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万公顷,占到整个公园湿地率的99.2%。
2分析与评价
那拉提湿地位于资源丰富的伊犁州,区域内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大,内部资源亟待联动开发。其中那拉提风景区核心优势明显,发展格局不均衡。
那拉提湿地正好与那拉提风景区形成集聚组合优势,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同时发展周边,促进大那拉提景区核心价值释放和外溢
2.1区位与交通分析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地区位图-伊犁州层面 基地区位图-市域层面
2.2资源分析与评价
拥有多维资源,具备极高的综合旅游度假价值
2.2.1总体资源分析与评价
自然资源:曲径通幽的天然苇荡环绕湖泊、形成湖套湖,柳暗花明又一湖的独特景观;周边有山川,草原环抱,形成独特壮美的草原湿地自然景观。
人文资源:作为哈萨克族人最大的聚居地,基地周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古墓葬、岩画、部落遗址, 并拥有丰富的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歌文化:以描绘草原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的哈萨克史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阿肯弹唱等艺术价值极高。
艺术创作:以石刻、根雕、瓷刻、刺绣和图案艺术等展现3000年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现代产业:伊力特酒厂、肖尔布拉克酒厂等现代产业文化景观,以及与此相关的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2.2.2核心文化资源分析与开发设想
天成自然、异域风情是核心资源提炼的最大特点。
项目基地河谷平原的地貌特征,极具特色的苇荡迷湖的湿地景观以及巩乃斯河在基地内九曲河湾的独特造型都构成了天成自然的核心资源,也是那拉提湿地区别与其他湿地的最大特征。
同时,基地内的万顷苇海,湿地鸟语以及鱼翔浅底形成了多样生物的资源特征。
西域独特的哈萨克风以及西域酒镇,则构成了异域风情这一主要核心资源,同样可以在开发设计的时候加以应用。
基地周边的世遗天山,天上草原以及野果林香等联动资源同时可以与那拉提湿地形成联动发展的态势。
3发展战略
3.1发展理念与定位
发展理念一:生态保护与发展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和改善区内独具乡野气息的原生自然景观;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展现河滩芦苇沼泽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
发展理念二:生态自然的保护和延续
强化基地内自然生态的资源特征,同时以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作为主要的开发理念予以贯穿整个开发设计的流程,使得对现有的生态破坏降到最低,并且一直延续这种保护开发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三:多元发展与协调
协调区域和周边各旅游资源的关系,引入生态观光、教育、休闲和度假等功能,以多元开发提升公园的活力,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自然、原生、野趣的景观风貌 。
发展理念四:社区共管与受益
利益合理分配是社区参与的关键,也是保障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 通过可持续教育来获得当地居民对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 区内和周边的居民对于湿地公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四大发展理念,规划对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管理角度进行了战略性定位:“世界级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西部创新型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3.2“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湿地公园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一:以湿地的“保护、利用、提高”为发展理念,建立完整且合理的功能分区。
从湿地公园可持续开发的角度,主要形成四大功能分区。(1)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保育区(2)以湿地示范(试验)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展示区(3)以湿地价值的利用和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生产区(4)以湿地景观的保护、提升和游憩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游憩区。
发展策略二:综合治理湿地水质,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湿地生态的发展极为重要。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三个措施。(1)污染控制:搬迁湿地公园内及周边的工业厂房,禁止投放饲料,减少人为对水体的污染;限制水上活动项目,限制船艇数量,使用环保型船只,严格规划水上活动区域,防止对水体的污染。(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植被改善水质:近期通过湖面清网、疏浚河道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中远期利用植被改善湿地水质,营造整个大区域的湿地水环境。(3)构建人工生态浮岛。
发展策略三:湿地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重建。
(1)水生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构建:通过人工疏导和岸线整理,将现状水系相互淘通,并加以清淤处理.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营造收放有致的水系空间;(2)水陆生态系统的连接:根据生态交错带与水岸生态系统理论,水岸生态系统的完整能保证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流,是保证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发展策略四:加强科普研究,健全湿地功能。
(1)完善宣教设施与科普功能:围绕湿地景观的组成要素实现湿地科普的主题化,强化大众湿地普及的趣味性与科学性。(2)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研究科普中心:在核心区建设完备的湿地监测设施,全面支持动植物习性观察等为主的科学考察型活动,为湿地研究人员和专业机构提供专业的平台。
4空间发展规划与设计
4.1规划设计理念
(1)规划理念
①核心保护 开发
湿地公园开发的核心规划理念,即在公园内部以保护为主,尽量少的进行开发建设。中心保护推动土地价值提升,从而将多数的服务性的建筑布局在公园,主要体现在联系两个镇区的服务区。
②镇旅联动 全面发展
主要的交通动线穿越两个镇区,在带入大量的游客的同时,拉动镇区的发展。景区与镇区联动发展,从而带动更大的范围内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③凸显核心 有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凸显湿地公园的核心资源,打造核心项目,突出湿地公园的特点;在周边区域布局次级的项目,形成重点突出,合理布局的整体格局;
④多元交通 有趣动线
在区域内策划了多种的交通方式,各种方式之间交叉重叠,给游人以多种体验,形成趣致游线;
⑤主线串接 有序联系
各个景点之间除了多元的交通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旅游主线―巩乃斯河成为整个湿地公园的主要动线,有序联系两岸的各个景点。
(2)生态保育区设计:在巩乃斯河核心区域的两侧大部分区域建立湿地的核心生态保育区。
(3)核心旅游消费空间设计: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消费形态,西侧喀拉布拉镇则形成以体验,餐饮等为主的消费类型。
(4)旅游动线设计:公园内部沿用已有道路并予以生态改造,在现有的村舍房屋基础上改建为各主要游览景点,并通过陆路水路等多重交通动线串联各个主要的景点,形成游览动线。
总体规划平面图
4.2主题功能分区及阐释
基于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理念,规划一心两片的功能分区:一心: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包括仙游湿地-生态揽胜区、探索湿地-宣教展示区、欢乐湿地-综合服务区、生态湿地-保育涵养区;两片指高端度假片区――肖尔布拉克度假区、文化体验片区――西域非遗小镇
(1)仙游湿地
依据现有自然资源分布,在巩乃斯河的核心区域南侧布置主要的生态揽胜区。
主要节点1:苇荡谜湖景区
依托巩乃斯河南侧苇荡谜湖的湿地自然奇观,以平底船为特色交通,营造“苇荡谜湖,逍遥仙游”的奇幻境;主要项目有苇丛水复;
苇荡迷湖效果图
主要节点2:九曲河湾观光带
依托巩乃斯河,打造“九曲河湾,水上丝路”的南北水上游览主动脉;
主要节点3:苇荡迷宫景区
依托湿地公园内苇荡自然奇观,打造栈道和芦苇所组成的苇道迷宫,沿着木栈道在芦苇荡中穿梭,体会谜样风情;
(2)探索湿地
在基地的南侧接近入口区,交通便利,形成探索湿地。
主要节点1:飞鸟天幕景区
湿地公园北部区域,融观鸟、鸟类救护、生态教育于一体 。主要项目有飞鸟天幕:汇集那拉提的所有珍稀鸟类(如黑鹳、白肩雕、玉带海雕、大鸨、大天鹅等),为其营造最适合生存的人工环境,游客可行走于贯通其中的隐蔽通道之中,近距离欣赏鸟类;
主要节点2:那拉提湿地博物馆
伊犁河谷湿地和国内外湿地生境的互动展示与体验空间。主要项目有湿地教室:通过声、光、影、乐等多种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国内外湿地保护措施、湿地养护措施等进行完整的知识普及;
(3)欢乐湿地
分散位于公园的几个入口区,为公园提供主要的商业服务。
主要节点1:那拉提湿地服务区
湿地公园西主入口,提供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将其打造成伊犁州区域旅游集散次级服务中心。
主要节点2:太阳广场服务区
湿地公园东主入口,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区,为湿地公园及周边休闲度假消费设施提供综合服务。
(4)生态湿地
主要位于巩乃斯河北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生态特征。
主要节点1:天鹅海湿地保育区
湿地涵养保育区,融湿地保护与鸟类野生观赏于一体。主要项目有天鹅海:湿地保育区,保护成片芦苇沼泽、河流及其漫滩,以及苇荡中湖泊水体等野生动物生境,河谷天然林、天鹅等野生动物保护等,是湿地公园最为重要的结构组成,对湿地公园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决定性作用;
(5)西域非遗小镇
位于西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主要是西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手工艺的展演、体验和传承区。
主要项目有哈萨克非遗广场:哈萨克非遗广场,以哈萨克民族名乐器的形式打造的小镇中心广场区,整个广场呈现出一个圆形长柄的乐器形态,小镇的街区沿着广场两侧布局,漫步广场中,仿佛走入了哈萨克族的艺术文化胜境;
(6)肖尔布拉克度假区
位于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依托巩乃斯河畔、天山脚下的自然境和公园周边的荒草地,以国际标准打造西域第一的湿地高尔夫度假区、北疆的高端社交平台。
主要项目有天界绿洲高尔夫、肖尔布拉克度假小镇以及西极天马俱乐部.
4.3核心区景观设计
核心区大小约169公顷,位于整个湿地公园的中部偏东,苇荡迷湖核心景区的东侧部分。
规划的水系在此蜿蜒流淌,并且联系景区主要的环线,木栈道,码头等景观设施一应俱全,是湿地公园典型构成。
核心区景观设计平面图
5结语及思考
源自国家公园的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和规划在我国起步不久,对于湿地公园的概念也还没有定论,通常理解为以湿地为中心、湿地类型为主的国家公园,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以及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功能(王浩,2008)。那拉提湿地公园的规划以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公园的规划标准,在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在湿地旅游的规划设计及开发中,如何实现延续自然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叶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实务全书.北京:中国土地科学出版社[M],2005.
2, Bacon PR. Us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ibbea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1987(14):104-117.
3,Platt RH. Cities on the Beach, Management Issues of Developed Coastal Barriers. Chicago: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Studies[J],1987.
4,Wall G.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wetland areas. Climatic Change[J],1998 (40):371-389.
5,Campbell CS, Ogden MH.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J],1999.
6,BA拉科维奇,HH班巴洛夫,张则有,赵红艳.沼泽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7.02.
7,庄大昌,丁登山.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经济地理[J],2003.04.
8,唐代剑,何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安徽农业科学[J],2009.31.
关键词:景观规划;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1.1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湿地公园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边缘,将存在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修复或重建湿地生境,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来恢复、规划和建造,使城市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1]。建造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理论的现实结晶,其促进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是指导部分具备强实施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规划等的一种方法论[2]。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就面临着退化。
1.2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由于湿地保护观念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当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城市竦毓园主要是河流型公园或与河流成因相关的公园[3]。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由于对湿地的认识不全面,过度夸大其社会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使得湿地被盲目开发,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部分湿地公园布局重叠,建设内容重复,缺少区域特色。因此,如何将自然景观与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应是设计者重视的问题[4]。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预,最大程度维持城市湿地系统的平衡发展,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建设是面对严峻挑战的关键措施之一。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生态承载力指满足在不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前提条件下,能够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量的阈值。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面临着退化。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方面,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保证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有十分关键作用。
遵循生态学原理对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运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与重建,达到湿地原始状态即为湿地的生态恢复[5]。由于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对城市湿地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城市湿地生境逐渐退化,其生态功能和效益降低,为实现城市湿地原始生境的修复,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探究景观结构―功能―廊道―斑块是其一种基本结构。景观功能就是各景观元素互相影响,即养分流、物种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从一个景观元素转移到另一个元素。对于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物质、能量以及物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除了依据景观生态模式外,还应该考虑生态功能分区和结构规划[6]。
3案例分析―梧州沧海湿地公园总体概
念规划3.1场地概况
苍海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部苍海湖边,梧州市位于东经111°51′14″~111°40′,北纬22°58′12″~24°10′14″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区通过。苍海城市湿地公园选址位于苍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龙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苍郁高速交界,东面沿石狮河至僚村北与社学工业园区交界,总用地面积约783 hm2。
3.2问题与挑战
苍海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内,北部有石狮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过,河流两侧地势较平坦,中西部和东南部为山地地形,总体地势西高北低,东南高。场地区域内主要有6种地形: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区域内道路总体形成“三横、两纵”网状线结构。梧州城市发展战略调整中,将其定位为粤港澳后花园、区域旅游目的地与旅游集散地、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东部产业转移大西南首要门户。与苍海湖整体定位一致,未来成为苍海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地内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狮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与此同时,河流中还有大量从苍海湖流下来的泥沙,水质问题、雨洪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风格较为杂乱,没有体现岭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沧海湿地公园现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赏性不强、净化水质能力较弱、物种丰富度不高,整个生态系统不够稳定。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渔业,产业较为单一,产业缺乏文化特色,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不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整体偏低。
3.3规划策略
3.3.1文化与地理记忆串写场地脉络
场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破坏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针对于被破坏的场地,该怎么去修复呢?根据“呼唤大地的记忆”这一概念,运用“千层饼”的方法对整个场地肌理进行规划,从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呼唤“大地记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生态环境由于人为破坏,人与自然失衡,通过对场地各大斑块、廊道进行分层规划比如:建筑斑块、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道路廊道等,斑块、廊道相叠加,最后形成了总规图结构、布局。
建筑斑块代表了场地的肌理、文化记忆,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场地河床、地形记忆的象征;湿地斑块是结合场地原有湿地,将所有湿地规划为一个整体,相互 “联系”,但又互成 “个体”,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是群落与肌理记忆的现实化。植物斑块是整个场地的初始群落、肌理,个体植物组成植物组团,植物组团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维持着整个场地的生命与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沧海湿地公园内部的人们对于场地所留下的肌理、惯性记忆。五种“大地记忆”的重叠,最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场地记忆,也就形成了沧海湿地公园整个的规划布局。
3.3.2水系与湿地重构
通过对雨水汇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结合现有的湿地斑块,将分散的湿地串联起来,从而合理扩大水域面积,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积以及水质、雨洪问题。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湿地斑块。湿地斑块可以有效解决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等生态失衡问题,虽然现有湿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群落,但是许多湿地并不是相互联系的,所以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所以将各湿地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3.3植物分级规划
现有植物群落整体观赏性不强,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物种丰富度低、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对现存的水质问题改善作用不大,净水能力较低,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选取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规划形成一级群落、二级群落、三级群落,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3.3.4建筑分类保留、改造或新建
场地原有村庄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对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迁、整合改造的3种方法,具有龙母文化、骑楼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对于景观性较差或者建筑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于景观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进行合理拆迁。在满足居住、商业、休闲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渗透当地文化记忆,对村落进行布局规划。
3.3.5产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饮食等产业,形成一个较为综合的产业体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对于种植业布局,还可以合理与湿地斑块布局相结合,打造经济、生态相结合的规划布局。
3.4规划布局
场地的总体概念演绎,斑块―廊道相结合,通过“呼唤大地记忆”这一概念,对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村落斑块、产业斑块等进行概念演绎规划,形成最后形成苍海湿地公园整体布局。通过对场地的规划结构“一轴线、五区、三十景点”,下小河、石狮河形成的景观轴线,五区分别是植物园山林保护区、石狮河湿地景观长廊、古凤湿地园区(建设开发区、服务园区、古凤湿地园区)、民宿文化区、下小河湿地景观区。
4结语
该案例中营造湿地景观主要是为了涵养净化水源,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在方案中是侧重点,所以在规划中要尽量营造原生态景观。而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样能使湿地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湿地中的动植物能够自由生长,人类活动也不会破坏其水源地的环境。通过分析城市湿地生态资源,运用适宜的生态规划手段,从而来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需齐头并进,共同发挥生态、经济效益。如今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经验相对不足,其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3]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3).
1研究区概况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位于89°24''''~102°23''''E和31°39''''~36°16''''N之间,行政区域涉及果洛、玉树、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土地总面积约为36.3×104km2。三江源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由东南至西北逐渐抬升,同时受来自南部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造成自东南向西北温度和降水量均逐渐降低,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受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该区自然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质地粗、肥力低下,尚处于年轻发育阶段。植被类型以森林和草地为主。2003年,国家正式批准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总面积达15.23×104km2(图1),并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总投资超过7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等建设项目,其中生态保护与建设投资49.25亿元,主要涉及退牧还草、已垦草原还草、退耕还林、生态恶化土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和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等8项内容。
2数据来源
1.土地利用/覆被数据:2000、2008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来源于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分辨率为1km。结合土地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等相关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6种类型,其中农田生态系统包括水田和旱地,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密林地(有林地)、灌丛、疏林地和其他林地,草地生态系统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地、河渠、湖泊、水库、冰川与永久积雪及滩地,其他生态系统包括居民点(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地、戈壁、盐碱地和高寒荒漠。
2.遥感数据:NPP数据来源于美国蒙大拿大学森林学院(TheNumericalTerradynamicSimulationGroup)工作组提供的MOD17A3产品(基于BIOME-BGC模型计算),分辨率为1km;NDVI数据来源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的MODIS月植被指数L3产品,分辨率为1km。
3.DEM数据:DEM数据及其衍生的坡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分辨率为1km。
4.气象数据:三江源区1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5.土壤数据: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来源于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6.其他数据:主要包括《中国物价年鉴》、《青海统计年鉴》、《黄河水资源公报》、《长江水资源公报》、《青海省水资源公报》等。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以及价值评估指标的选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分类进行了诸多探讨,其中以Costanza、DeGroot以及MA的研究成果最具有代表性。由于MA提出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本文依此将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类。供给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产品;调节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收益;文化服务是指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考、消遣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支持服务是指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持其他服务的基础服务。考虑到土壤形成、初级生产等支持服务发挥作用的时间周期长,在空间上也往往是全球或区域性的,其价值全部体现在其他三种服务类型上,对其估价会造成价值的重复计算,故不对支持服务进行估价。结合MA的分类体系,并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程度、价值评估的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经济价值的量化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最终选取了产品供给、水分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以及游憩休闲6项评估指标。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逐一进行估算,具体方法如下。
3.1产品供给
生态系统的产品供给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本文以农林牧渔行业的增加值(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来表示这部分价值。
3.2水分调节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水分调节的物质量为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及其他消耗的差。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SCS模型分别计算区域产水量和地表径流量,水分调节的物质量即产水量与地表径流之差。水分调节的价值量通过影子工程法来确定(表1)。
3.3空气质量调节
生态系统对空气质量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吸收空气有害物质和吸附粉尘等方面。考虑到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的实际环境状况,本文估算了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吸收SO2的价值(表2)。
3.4气候调节
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指生态系统调节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吸收温室气体带给人类的利益。本文根据已有方法和资料,估算了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固碳(吸收CO2)方面的经济价值(表3)。
3.5土壤保持
运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从恢复生态学角度出发,分别评价保护区保持土壤养分、减少废弃土地和减少泥沙淤积等方面的经济价值(表4)。
3.6游憩休闲
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对游憩价值进行评估。该方法把游憩价值划分为实际支付的旅行费用(包括交通费、与旅游有关的直接花费等)、旅行时间费用和消费者剩余三部分。由于三江源国外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很小,因而仅计算国内游客的游憩价值。
结果与分析
1生态系统类型转换与面积变化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将研究区生态系统划分为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6种类型。由图2可知,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换的面积共有38120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05%。各生态系统类型间的转换强度存在差异(表5),其中以草地与荒漠、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最为激烈。8a间,草地向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转出11098km2,同时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向草地转入9045km2;其次,草地和水体与湿地之间的转换也较强烈,但后者对前者的转入量远高于前者对后者的转出量,导致水体与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草地与森林之间的相互转换量基本持平,其余各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程度比较微弱。
研究期内,保护区农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420km2),而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面积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其中,其他生态系统、荒漠和森林的面积分别增加1308km2、866km2和247km2,草地和水体与湿地分别减少841km2和2000km2(图2)。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为主,生态工程实施前(2000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5%、25.33%和43.10%;生态工程实施后(2008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4%、28.21%和38.86%,8a间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一共增加了5368km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2.1产品供给
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9]可以统计得到2000年和2008年三江源区(除唐古拉乡外)的产品供给价值,按面积折算后,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的产品供给价值(经价格指数调整)分别为5.10×108元和1.47×109元(表6)。8a间,农田、森林和草地的产品供给价值分别增加了3.09×108元、3.45×106元和6.50×108元,其余各生态系统类型的产品供给价值未发生变化;草地和森林的单位面积价值分别增加了6271元/km2和498元/km2,而农田的单位面积价值减少了4.31×105元/km2。
2.2水分调节
由表7可知,2000—2008年农田、森林、草地和其他生态系统的水分调节价值分别增长了1.42×108元、2.48×108元、1.75×1010元和2.61×108元,而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水分调节价值分别减少了1.99×109元和8.84×108元。8a间,草地的单位面积价值增长最快(1.70×105元/km2),其次为森林(2.05×104元/km2)和其他生态系统(7621元/km2),其余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农田、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的单位面积价值均有所减少。
2.3空气质量调节
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森林吸收SO2量分别为1.34×108kg和1.39×108kg;SO2的治理费用按现行征收标准0.6元/kg来计算,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森林的空气质量调节价值分别为8.05×107元和8.35×107元;8a间该类价值增加了3.05×106元。根据表2的评价方法,在已知草地NPP的情况下,推算出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草地的空气质量调节价值分别为2.98×108元和2.64×108元;8a间该类价值减少3.39×107元,单位面积价值减少303元/km2。
2.4气候调节
基于表3分别估算了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的固碳量,结果发现,保护区森林固碳量由2000年的0.56TgC增加到2008年的0.61TgC,草地固碳量由2000年的6.72TgC减少到2008年的5.73TgC。
生态系统的固碳价格按碳税法(1.02元/kgC)来确定,得到2000年和2008年森林的气候调节价值分别为5.75×108元和6.18×108元,8a间该类价值一共增加4.38×107元,单位面积价值增加3250元/km2;2000年和2008年草地的气候调节价值分别6.86×109元和5.84×109元,8a间该类价值一共减少1.02×108元,单位面积价值减少9238元/km2。
2.5土壤保持
如表8所示,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价值一共增加9.17×108元,其中,农田、森林和草地的土壤保持价值分别增加2.93×107元、2.81×108元和8.17×108元,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的土壤保持价值分别减少1.72×108元和3.78×107元。8a间,森林的单位面积价值增长最快(3.48×104元/km2),其次为草地(8.51×103元/km2),其余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农田、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的单位面积价值呈减少趋势。
2.6游憩休闲
按照旅行费用法(TCM),游憩价值由实际支付的旅行费用、旅行时间费用和消费者剩余3部分组成。通过整理青海省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可得,2008年三江源区实际支付的旅行费用为1.53×109元。旅游时间价值采用机会工资成本替代,一般为实际工资的40%;游客的工资标准按2007年客源地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统计,职工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67.4h/月,那么在已知青海省外和省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2008年分别为151h和53h)的情况下,得到2008年三江源区的旅行时间价值为7.19×108元。运用SPSS13.0软件计算了三江源总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各种回归统计值,发现S曲线模型拟合性较好,R2=0.719;由回归方程进一步求得各主要客源地旅游人次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游憩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即需求曲线与游客所支付的价格(即旅行费用)之间的面积;2008年三江源区消费者剩余为1.84×109元。基于现有可获得的资料,假设2000—2008年青海省游客主要客源地、人均旅行费用以及人均旅行时间价值保持不变。根据2000年和2008年青海省国内游客人次比例(35.22%)和2008年三江源区游憩价值,推算出2000年三江源区主要客源地实际支付的旅游费用为5.39×108元,旅行时间价值为2.53×108元,消费者剩余为1.76×109元。按面积折算后,得到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的游憩价值分别为1.08×109元和1.73×109元;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游憩价值如表9所示。
讨论
1.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生态恢复过程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a间一共增加1.68×1010元。草地是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2000年和2008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74.00%和82.75%。研究期内,区域草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841km2),但由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增加了1.84×1010元,因此可以推断,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是引起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2.2000年以来,随着退牧还草、沙漠化防治、鼠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等各项工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荒漠、沙地和裸地转换为草地,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了5368km2,源区草地植被退化、沙化的态势已逐步得到遏制;同时,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等有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草地的单位面积价值增幅高达49.89%,表明2000—2008年间,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研究期间,国家还采取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保护区森林进行积极治理和保护,然而,经统计分析可知,各项措施的总规模不足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0.005%;保护区森林面积虽然稳中有升(增加247km2),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转换过程绝大部分发生在草地和森林之间,由此可见,当前生态建设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作用并不显著。生态恢复过程中,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与森林区域水热条件的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24.47mm,日均温增加0.44℃)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期内,水体与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迅速减少(-2.14×109元),减幅达56.08%,同样是由气候因子变化所致。水体与湿地只有很少一部分转换成农田或其他生态系统,说明人为因素对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区域年降水量减少(-3.16mm)、气温升高(0.79℃),一方面使水体与湿地大面积退缩,另一方面则造成水体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和单位面积价值减少,因此,后者是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骤然下降的主导原因。此外,人口增长也可间接引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2000年和2008年保护区人口数量分别为24.19万和30.50万,8a间区内人口增加了26.08%;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增加392.52%,进而引起保护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迅速上升。从评估结果来看,尽管农田总的单位面积价值较大,但森林、草地等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包括水分调节、空气质量调节和土壤保持价值)要远高于农田,因此,从生态保护的需求出发,今后应加强围栏封育、封山育林等防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重点维护好保护区森林、草地和水体与湿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气候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及驱动力分析只是一个初步研究,如何区分和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程度,以为后续生态恢复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是今后研究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基础资料和方法所限,本文关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比较粗略,例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过程只选取了产品供给、水分调节等6项指标,而忽略了对调节干扰、非使用价值等其他方面的估算,空气质量调节价值和气候调节价值只评估了森林和草地两个生态系统类型,产品供给价值和游憩休闲价值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唐古拉乡且采用面积折算的办法得到等,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这并不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的判断,也不会对气候要素、人类活动及政策等的驱动作用分析造成严重偏离。
结论
关键词:湿地;湿地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分级规划;拟自然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68-02
1、前 言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与“湿地”有关的项目,“湿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景观设计的一种风尚,似乎只有与“湿地”一词挂钩,才能充分体现出设计的生态性、先进性与科学性,而对于是否具备保护和营建湿地的基础条件,是否需要以牺牲更高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来换取一处“人工湿地”,则鲜有异议。在这样一个有困难要造“湿地”,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造“湿地”的时代,提出减少“人工湿地”,保护现有湿地、恢复原生湿地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关人员对“人工湿地”深入的关注与思考,给热得烫手的“湿地热”降一降温,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湿地基本概况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青海湖的鸟岛、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规定:“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由地理学和生态学内涵构成的名词为公众熟知的主要途径却是商业炒作和地产宣传。
2.2 湿地的类型
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2.3 湿地的作用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3、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3.1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目标,规划设计对象是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
3.2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的形成
针对湿地系统的特点,以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应用于湿地的保护与营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间,即为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理论提出,至上世纪末进入实践阶段,而我国相关研究则是从本世纪初刚刚起步,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3 湿地景观特征
湿地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盐度的梯度变化和斑块变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规律、有频率地变动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规划设计理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土地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在特定区域内营建人类游憩活动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保护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其更新、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3.5 规划设计方法
3.5.1 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区域内各要素原始资料的调查获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结构、生物活动情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原始状况,作为下一阶段制订准确、科学的保护与恢复方案的依据。
3.5.2 景观分级规划
景观分级规划是指根据前期景观因子的分析数据综合叠加,按照分类体系标准。如基地条件、干扰因子等将整个湿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如核心区域、一般区域和缓冲区域,再根据分级情况,确定相应区域的保护力度和开发强度。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就是很好的案例。
3.5.3 拟自然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尝试,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取得了成功。
为使生态修复周期缩短,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模拟自然生态体系发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进程,这种方式称为“拟自然化”。
3.6 人工预湿地技术
3.6.1 土壤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不同土质条件、配比对生物生长孕育影响很大,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湿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说是整个湿地系统能否运行良好的基础。
3.6.2 围堰堤坡
湿地水陆交界地带的围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会破坏湿地与周围环境问的过滤和渗透,应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堆积,并在水陆交接的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6.3 湿地基床
湿地基床的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与周边水系统形成大循环,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合理与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渗透的材料,通过与地下水的相互渗透来调节湿地的水域与水深。
3.6.4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种植,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可采取分阶段种植的模式,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
3.6.5 动物、昆虫的规划
动物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界进行能量的转化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外,它们还
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社会生产价值。在湿地景观规划恢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以人工手段影响动物、昆虫的数量、生长发育进程,促进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3.6.6 湿地生物净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湿地项目是为了处理净化污水,当富营养化的污水流过湿地时,其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质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不仅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系统恶化的影响,同时又成为湿地水系统平衡的重要补充来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湿地基本都是以水处理净化设备来实现水体净化的,存在维护成本高,稳定性差,净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4、现状与反思
4.1 湿地现状
由于我们对湿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以致对湿地盲目开发,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湿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例如我国60%的近海岸由于围海造田和浅海养殖,使自然的海岸湿地不复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态灾难的机率。
4.2 反思一盲目跟风、决策武断
跟以往的“广场风”、“草坪风”、“大树进城风”过程一样,这一轮的主角换成了“湿地”,各方为了不同的利益来共同炒热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础资料深入调查与论证的情况下,就相互攀比,拍脑袋盲目建设,挖一片水塘,种几丛水生植物就说是“湿地”,这样的“湿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态功能可言呢?
4.3 反思二温室效应加剧
不管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有副作用,会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甲烷。当水和土壤结合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尤其是当湿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种植的植物越来越多后,就会出现水底缺氧,微生物会产生厌氧反应释放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毒气体,这类气体将加速水生动植物的死亡,还会加剧温室效应。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通过技术措施、控制湿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cm的深度,促进植物正常生长代谢,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在种植植物时要经过仔细挑选,从毛果苔类到小叶章类保证多元性,从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4.4 反思三建设思想的两个误区
当前湿地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纯自然修复,完全依靠湿地保护范围内自然修复的能力,反对人为干预,湿地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自然调整才能达到稳定的生态平衡,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扰是不现实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成功的措施对湿地进行人工干预,促进其自我修复进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稳定的生态体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营建湿地,弊端在于过于注重景观的舒适度与美化、艺术品位,而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对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4.5 反思四管理体系滞后
由于管理体制的滞后,低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巨大投入和较长的周期,许多“人工湿地”建成后一两年就因为资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而难以为继,湿地变臭、干涸,美好的栖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和恢复湿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绝不会一蹴而就的。
5、结 语
“湿地保护与恢复”是人类对我们生活的美好家园及自身的救赎。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有一个美好未来,让我们时时思索这样一句话:“湿地是文明的血脉,湿地滋润文明,而文明却正在消灭湿地,我们关注的是湿地,应该思考的是文明”。
参考文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3](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34-38,
[5]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J]2001
[关键词] 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
[基金项目] 文章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设计创意研发及人才培养”,项目小组成员:何璐。项目编号:YCSW2013094。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15-2
一、序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湿地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侵蚀、破坏。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建立城市湿地公园,并颁布相关管理办法和设计导则。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极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二、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顾名思义为有水潮湿的土地,“水”与“土”均是构成湿地的重要因子。狭义的定义把湿地看做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广义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广义的湿地定义有利于建立流域联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为地破坏湿地,有利于将陆地上所有水体和周边土地,以及受沿海潮沙影响的地带都被划入湿地的范畴,便于统一制定湿地保护、恢复、利用等措施。
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同样的,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为视野提供了多样性,成为视线的焦点,具有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特点,减轻了单纯混凝土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感。城市湿地景观的营造,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
三、案例分析――南宁市相思湖湿地公园设计
(一)项目概况
目前,中国城乡生态环境整体仍然在不断地恶化,我们也正在遭受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威胁。中国正在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转变的过程,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建立相对完善和生态系统内部友好的岛屿独立生态,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行之路。基地坐落于南宁新城规划区域内,与邕江相接,具有亲水性和舒适性,基地内部的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生态可持续成为中国当下面对自然生境管理及利用的主要目标。
(二)设计理念及目标
这是一个环境再生、城市再生的独特项目,设计师试图为城市营造一个优质价值的生态核,其中包括高质量的生态基础设施,在解决基本生境优化的前提下使得相思湖景观价值得以进一步地提升。同时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一处郊野悠闲休憩地。规划扎根于对现场详实的分析,提出了以“水”为修复的核心,以地域性的“茶”、“农”为文化的先锋载体,以“仙”为设计意境的定位,尤其是巧妙地将香港湿地公园的设计概念引入本方案的设计中,以创造出令人脱胎换骨的身心体验。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生态进行修复,健全生态系统,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对景观各个要素进行重组规划,协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景观安全格局,谋求其可持续性,同时追求物镜、情境、意境的审美意趣,对人为破坏的已有的生态生境进行修复与再生。尊重生态过程的景观生态规划才能真正为我们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切实的方法和策略。
(三)规划内容
1.植物景观规划。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原有大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够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相思湖湿地公园内部的植物配置时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根据花卉的不同特性,选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将现存的芦苇等植物予以保留,规划将湿地地形调整为自然曲线形,并实施鸟类、禽类生物的放养计划,恢复其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植物景观规划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增加种群及群落类型,创造郊野、岛屿自然环境,成为标志性的城市湿地公园,突显农耕生态,形成低成本的养护体系,突显植物生境的疗养价值,把具有地域性文化的茶、刺绣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们塑造独特审美特色的山地、水域植物风貌,烘托“仙”的意向。
2.驳岸设计。池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园内充分考虑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水源补充调节问题,模拟自然湿地中地表低温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态,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长时间的养殖对相思湖水体造成了污染,景观修复部分以山地地形为基础,丘陵回填区过度均匀,大面积的洼地及池塘进行了湿地改造,在陆地边界形成一条完整的净化缓冲带。地形坡度的调整与改善,凸显坡脚轮廓,重塑空间形态,增加了观赏面。相思湖范围内湖潮防洪的亲水性设计,在保持防洪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了可以提供适当亲水的缓冲地带。
3.园路设施规划。园内建筑、设施等多为木质干栏建筑形式为主,具有与环境协调的色彩及形体轮廓,具有乡土特色。园内观鸟屋利用自然光和双层天窗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使游客感觉舒适。原有的步道系统采茶种植道和人工防护堤步道给予其旅游价值,加强了自发式合理性的游览道线。木栈道引导人们跨过湖泊,达到以木质观鸟屋、浮桥和自然教育途径为景观特征的更加接近真是大自然环境的“地区”。户外照明装置仅限于入口广场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湿地公园的大部分区域没有照明设备以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干扰和降低能源消耗。材料的再利用,包括混凝土碎石料、花岗岩废料、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公园景观设计中。
4.水系规划。湿地公园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通过将邕江水的引入,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在景观空间上形成或开敞、或幽闭,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陆地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目前,基地内部水库退化严重,水库大部分已经淤死,残存少量的池塘和湿生植物群落,另外,由于城市雨洪水携带污染物,长期积累后对湿地土壤产生污染,对库塘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在总体规划中欲借用相思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打造具有与周边开发的现代化现代化相思湖新城特色的“南方水城”,创建独属于南宁北部城区的园林城市。基地内部改造前无地表收集利用途径,以景观规划弥补园内原本缺乏资源的情况,例如雨水利用作为雨水花园设计,泄洪通道被设计为雨水排放至相思湖的过滤绿化通道。通过水系统的设计,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邕江,使得来自于生态缓解区淡水湖的水,通过循环又回到湖中,从而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发和消耗,并能保证不与游客发生冲突。
四、结语
现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自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水土资源、营造鸟类栖息地,公园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服务。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协调,风景园林师应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带领团队完成建设任务,并在设计中注意生态学的科学性和风景园林的艺术性并重。当前城市湿地保护、恢复的人物婆在眉睫,但是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手段,其建设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重装饰、轻整治”的思想,风景园林师不能在这种大环境下随波逐流,而要基于职业道德,做“整治领土景观的医师”,“急事慢做”,引导建设走向合理有序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成玉宁,张炜.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
[6]朱建宁.城市湿地保护与景观建设[A].见:建设部城建司主编.园林城市与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7]杨云峰.湿地的概念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J].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10.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 , 规划与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wetland park city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have very important soci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keep the city good ecological conditions, creating comfortable elegant garden environment, 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in its form, plant configuration, waterfront space and environment art sketch and structures of landscape design also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界定
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闲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如调解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是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是人类资源的资源宝库。因此,它被赋予“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动物乐园”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年)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有如下定位:“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中的湿地资源结合城市公园的相关功能,完成湿地与城市公园功能的协调,最终实现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需遵循以下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2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一原则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强调在湿地景观营建中,有计划的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指增强整个湿地系统内各个部分的连通性并加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因此,在进行湿地规划之前要调查原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情况,充分理解原有场址的特点,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势等基本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状况进行规划,才可以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
2.3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气候等各方面的资源,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对城市湿地资源需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保护、回收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设中使用高能效、生态型的资料和工艺手段,尽可能的使湿地资源保持在弹性范围以内,实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近、长期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3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近年来,湿地公园设计迅速发展,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湿地公园设计是以不消耗资源为最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着重发展非资源消耗型的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服务业,有着一定的开发利用空间。湿地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湿地公园设计的复杂性,并且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湿地公园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湿地公园设计才能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3.1在形态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湿地公园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湿地公园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3.2在植物配置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3.3在水岸空间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显示湿地公园设计的自然野趣。
3.4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湿地公园设计人性化的特性。
湿地公园设计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湿地公园设计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4结束语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湿地设计的时候要十分关注其生态作用。
陈昌雄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人们的需求也在增加,就催生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这一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湿地”为“自然之肾”,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水体污染、提升水体质量以及保障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的发展中,采用湿地景观,还可以有效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很多城市居住区应用的湿地系统普遍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植物设计不合理、景观营造不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对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具体设计应用,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概述
(1)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当前,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进行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湿地可以提升环境的质量。这是因为湿地具有渗透和蓄水的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污染,调节城市所在区域的气候;其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相应的社会效益;第三,城市居住区的湿地可以显著改善生态系统。一方面湿地会成为很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湿地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减少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湿地维护成本。
(2)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首先,把握整体布局和生态理念。居住区湿地景观的水体布局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倚靠自然的水体,完全保留自然景观;第二种是把自然水体引入居住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第三种则需要人工开辟水体,建造人工湿地景观。无论是那种布局形式,都应与所处地域的生态、文化等环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原有河湖等水系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以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水循环及排污系统;
其次,保持湿地景观风格与居住区的一致性。在对居住区景观湿地进行设计时,要注重保持与居住区风格的一致性。城市湿地景观是一种自然野趣景观,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经济、文化氛围,采用合理的组景手法将湿地景观融于居住区整体的环境风格之中;
第三,注重城市区居住湿地景观的参与性和安全性。所谓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参与性,即是湿地景观除了满足居民传统的观赏、生态功能以外,还应该满足居民的休憩、娱乐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合理的公共空间,让居民都可以有效参与。同时还要保障湿地景观的安全性,不可因为湿地景观的建设而为居民留下安全隐患。
三、对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的分析
(1)植物设计
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植物设计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合理地对植物景观进行搭配,可以有效起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其不仅发挥着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提供美观丰富的自然环境。
在具体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植物设计中各种植物的习性,营造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水面上的植物覆盖面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保证种植的范围和密度,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促进良性循环;第三,进行植物搭配时还要考虑季相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可以种植花期不同、色彩不同的植物,这样才能保持植物景观的层次丰富、四季繁荣的特色。
(2)护岸设计
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中的护岸还要具有防洪防涝的作用,一方面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水体和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渡地带。同时也要构建满足居民对不同类型需求的水岸空间。当前,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的护岸中,抛石、木桩、植栽等是常见的护岸形式。以植栽护岸为例,一般来说,居住区的湿地水位变化不大,防洪没有太大的压力,可以利用植栽护岸中的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同时,植物的根部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岸边也会因为丰富的植物景观层次而突显美化。总之,在城市居住区景观湿地设计中,不管采用哪种护岸形式,都应该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以绿化与流水为基调,对树木、土石、植被等元素进行充分调配。
(3)水体设计
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还要对水体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以功能为优先考虑,对水体的分布与形状进行充分把握,结合现有的水体形式,从点线面三方面相结合进行水系设计,突出多样化的风格。
对水体进行设计时,首先,要避免死水现象的产生,无论是引入自然水体还是人工新开辟的水体,都必须按照自然水理,营造开放和循环的水系统。因为水体在封闭的状况下,长时间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在阳光的光照下,细菌和藻类就会快速繁殖,造成水质的腐败发臭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注重水体的循环之理;其次,除了考虑水体的自然之理,还要重视水体的处理系统。城市居住区水体的主要来源有雨水、处理的中水、自然水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处理体系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景观以其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的最佳选择。但是在很多城市,由于人工湿地的应用技术不成熟,仍然存在着生态性不强、植物设计不合理、景观营造不经济等问题。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何才能建设出生态功能完善、植物造景优美以及成本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湿地景观是需要我们仔细进行考虑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已经重视湿地在城市居住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我国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必定可以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文,曾从盛.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3)
[2]陈展川,侯则红.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创造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3]金忠河.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浅析[J].北方园艺.2007(07)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