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第1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造性思维;关系

1、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教学过程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及创造性想象能力。音乐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教学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空间

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形象思维产物,音乐的创作、演唱及欣赏过程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伴随着形象思维的活跃。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等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在音乐作品《小纸船的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求学生通过这首歌,感受到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旋律的优美及伴奏中琶音的效梁。而在进行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教学时,音乐教师需引领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到富饶美丽的黄河、汹涌澎湃的黄河、悲愤呜咽的黄河、奔腾唯哮的黄河等不同黄河形象,从黄河的不同形象中感受和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情,体验作品给中国人灵魂带来的震撼和情感熏陶。

(2)音乐教学促进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一样要求思维能从一类事物迅速转移到另一类事物上。因此,联想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音乐的物质基础是无形的声音,因而音乐的教学、创造和欣赏必须借助于学生的联想,需借助通感、联想得到作品的音乐形象。如一段明亮叮吟、上下流动的钢琴旋律使听者联想到山涧清泉的淙淙流动,从而引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联想,获得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使之更为自由、广阔和富有变化性。而在进行民间乐曲《百鸟朝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唢呐对各种鸟声的模仿中,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小鸟雀跃、飞翔的形象、联想到清新的早晨、茂密的森林和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保护欲望。

(3)音乐教学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提高

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描绘而在大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且创造性想象越充分、形象就越新颖、创造性就越强。创造性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形象“无形”的特征,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式、激活思维、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

2、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音乐创作

“情有感而发,乐即兴而作。”作为音乐创作重要方式之一的即兴创作,目前日益受到国内外音乐学界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即兴创作的音乐创造方式对创作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即兴创作是一种古老的音乐活动形式,也是一种对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音乐活动形式。从我国的传统音乐还是西方的爵士乐等现代音乐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兴创作是音乐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对音乐创作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思维可以增加人类音乐知识总量

创造性思维引起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创造性思维不断朝着未知和不确定的新领域进军,不断拓宽着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或己经认识的东西。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音乐创作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可以增加人类音乐知识总量,不断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2)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音乐创作的质量

雕塑家罗丹指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因此,音乐作为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其创造性特质决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产品的优秀程度,一段优美的旋律或一个短小的音乐动机,如果得不到到作者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无法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3、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将来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常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激发学生兴趣,展开幻想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展开幻想翅膀、促使学生爆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感情专注、产生灵感,从而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

(2)训练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发散思维是指针对相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找到不同的答案,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直接相关,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训练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事物、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思维中的创造新成分,从而打破思维定式,破除单一思路,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3)发展直觉思维,激发创造灵感

“歌声乃人之情也。”直接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先导,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觉思维在思考中常表现为即兴的回答、大胆的猜想、解决问题的新奇方案等,这些猜想、观念等都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产物。如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瞬间,发现浴缸溢出的水和自己身体入水体积一样大的瞬间形成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等。

结语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完美融合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智,音乐的这种特殊性将音乐思维与人类天生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倾听、奏乐、舞蹈、作曲等都需要丰富的形象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与空间,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李灿旭.创造性思维教学及中小学音乐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3

第2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6-02

建筑学是关于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属性。建筑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不论是人文层面的建筑学,还是技术层面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竞标机制,打破了建筑师既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由市场竞争主导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功利主义驱动的结果,而非创造性人格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建筑教育入手,探求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 Galton 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

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第3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造性思维;方法

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说过:“除非你的广告建立在伟大的创意之上,否则它就像夜行里的船,不为人所注意”。充分证明了创意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创意又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有底蕴、有文化、有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赢得企业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纵观中职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简单,模仿的痕迹较重,其作品中很难发现吸引眼球的亮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广告诉求与设计本质相联系,更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一幅作品失去了创意,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是运用新颖、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有人说,创意思维是教不来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教的,正如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是可操作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

一、让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者的想象不同于纯艺术的幻想,是设计者把想象利用表现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塑造的过程,是大脑中空间立体想象的构想被及时捕捉并被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想把脑中所形成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落实到寓意丰富,真实感强烈的事物,传达正确的信息,就要将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元素有机结合,运用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作品的真实效果。这一切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不够完善,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同心理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成长环境因素的差异,课上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精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传承,课余鼓励学生积累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各类书籍、互联网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关注和收集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积极投身实践与创造性劳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审美趣味和发展创造力。

二、让想象插上梦幻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积极想象甚至是幻想,引导学生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英雄”一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越多越好的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往往由英雄可以联想到美女、伟人、超人、白马、狗熊等等,再从这些事物分别联想,如美女又联想到服装、护肤品等,伟人联想到等等,再进行多方位联想与思考,会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思维模式图,想象不受任何限制,就像插上了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飞翔,然后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奇,既出乎预料又合乎情理的答案。

三、让头脑风暴凝聚团队精神与求知欲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说明人多方法多,教学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头脑风暴就是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提出创意构想,从而产生尽可能的观点,即使有些观点天马行空,但也可以突破思维局限,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对于创造性活动具有非常大的使用意义。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其创意构思,再由其他同学点评,指出其个人的观点既能围绕这个议题,共同思索,相互启发,填补彼此的知识经验和缝隙,引出更多创意设想。采用头脑风暴思维法,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把握青年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和想象极其活跃的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在直觉思维的过程中把握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创造性的成果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达到激发创造性学习欲望的核心目标。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作作品的内涵与灵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乃至全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让学生不断积累社会文化,融入创意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自觉适应企业及社会需要:做到“浩瀚星空中的明月,一眼可寻”。

第4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 创造性思维

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能力成了现代评价个人或团体的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而所有的一切离开了主体创造性的思维都无法实现,它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能力的内核。小学数学课程中蕴涵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因素,如何从中挖掘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对现代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很多,但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差不多。“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既通过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而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或常规思维是相对应的概念。它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目标,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结合,是人类思维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的表现。但有一点要说明,创造性思维成果有社会价值,但不能把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标准。

2.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

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或常规思维,有自身的特征。首先,创造性思维必然打破常规,具有创见性。如果循规蹈矩,按照既有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就很难能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其次,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所得到的成果必然有别于正常思维的成果。再次,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联想、想象、灵感、顿悟等,对问题具有敏感性,理解概念具有流畅性,过程具有灵活性。最后,创造性思维要以非理性思维为核心,更要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1.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要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整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去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接受一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后,就要去试着解决新问题。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处处都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2.丰富的图景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丰富的图景,可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习惯的突破口。在学习简单的数字时,通常会这样举例子,“3”象耳朵,“2”象鸭子,如此等等。当然,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简单的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3.多样的题目答案与方法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中一题多解决例题有两种,其一是答案不唯一,其二是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两种类型题目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

4.鼓励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乏让学生探索和猜想类的情景,可以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猜想类的题目往往是学生凭借常规方法得不出答案,但又可以凭借知识积累直接得到答案,然后再由果到因到探索解题的过程。其实学生的这一探索过程非常类似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尽管他们得到结果是前人已经得到的,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灵感、顿悟等思维习惯的培养。

5.趣味性的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动机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数学家的故事,对数学家童年的表现,小学生充满好奇心,教师只要利用合理方式将趣味性很强的故事讲解给学生,就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本质上说这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原因也有学生个体心理因素,更有教学环境等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同一种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课程中又包含了丰富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资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门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

1.提高老师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及个人思维的创造性直接影响到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学生做了一个不符合常规答案或提出奇异的想法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引导时,学生就失去了对新思路的追求,进而落入了“唯师、唯书”的境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只有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有深刻的理解,自己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对学生打破常规的行为进行认可与鼓励。

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重智力轻非智力因素,重收敛性思维轻发散思维,重理性思维轻非理性思维,重教师轻学生等等。在新时期,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与老师之民主的关系,让学生自由的去思考问题,才能破解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的难题。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但数学教学给人以刻板的感觉,如果把握不好将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让学生死记公式与定义,对学生错误观点一味的批评,这些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挖掘人文因素,寻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典故,准确地说这不属于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老师也很少去理会这些典故,以致于成了摆设。然而,这些典故属于科学技术史的范围,属于人文因素;从小对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非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因素,生活因素,“寻求课程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现实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离他的生活很近,数学定律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他们也可以去创造,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3.

[2]王翠.浅议新时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84-387.

第5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创造性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钢琴弹奏中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来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意义:演奏者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更好的对作品内涵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又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心理体验与感悟之后,能更准确的表达作曲家作品的意图,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又能够体现个人演奏的风格特点。因此,创造性思维在钢琴教学及演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2-02

钢琴弹奏是一门具有高度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是个性艺术演奏,是钢琴演奏者通过个性化的演奏效果来表达音乐的思想情感,是音乐的再创造过程。钢琴弹奏者必须具备各种娴熟的表演技巧和有着个人独特的、准确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隐藏在乐谱行间的音乐内涵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听众。 1 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 习惯思维即常规思维在处理日常学习、生活问题上是很有益的,但是倘若我们满足于这样的思维定势,而不进行逆向的、非常规的思维,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了,科学与文化艺术也永不会再有新的进步了。可见我们必须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要想在学习中取得优异地突出地成绩,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没有创造,世界只是一潭死水。没有创造性思维,人间就会只剩下僵化的思想。辛丰年先生在《钢琴文化300年》所说:“在所有乐器中,钢琴最像机器。它简直就是一种机器,人用手操作的机器。其尊容谈不上优美,故此画家们很少让它入画。然而人机结合,人机相遇,它忽地灵通了!弹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辨;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以如作画。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尼采、托尔斯泰、阿道尔诺们爱之,弹之,当然不是没有原故了。”故知钢琴演奏艺术不仅仅是手指和手腕的协调作用,而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形式,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富有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钢琴弹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而钢琴演奏就是直接表达音乐的一种方式。钢琴弹奏是我们对作者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成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它新的神韵和意境。 2 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 培养“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一种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主要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内心的音乐活动。[1]这是一种能力,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它是“不借助于乐器或嗓音在思想中想象乐音及其关系的能力。”(见《音乐能力心理学》B.M捷普洛夫著、孙晔译,人民音乐出版社90年8月版,第140页。)当我们开始研究一首新的钢琴作品时,理解它的总的乐思特别重要,必须力图看清作曲家的基本构思。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受到诸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知识的作用,创作情感已不完全是被自然界某种事物触动而产生的直接感受了,而是将直接感受保存于心中,并大量的寄情于音乐创作中。我们内心体验地想象整首作品,感受音高、音色、力度速度变化等因素的结合,审“视”这一结合的创造性及音乐表现力,同时可诱发我们对声音的想象与追求,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2.2 锻炼娴熟的演奏技巧是创造性思维建立的基石 著名钢琴家霍夫曼所说:“演奏必须取得操纵钢琴的,这个操纵权就是技巧。”钢琴演奏者们要想不仅准确生动地表达乐曲的艺术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能够用自己的演奏给乐曲增加特殊的表现力、感染力及丰富色彩,把乐曲中所包含的寓意转达给欣赏着,让欣赏着确实有所领悟和体会,这就需要有高超的技巧。首先要准确的表演出乐曲的音符、节奏、标记。弹奏时能正确地把谱面上音符的是指、各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以及节奏对位等,锻炼准确性是钢琴弹奏中基本的重要的任务;其次是大脑的灵活性,即反映能力强。在钢琴弹奏练习时,灵活性还可提高练琴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是快速弹奏和清晰性。但是同时演奏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对作者作品的理解,确定自己的速度,这也是钢琴弹奏的再创造。最后是弹奏的持久性。许多大型作品篇幅长,需要与疲劳抗战。有的作品不仅篇幅长而且技术技巧的难度也大(如奏鸣曲、谐谑曲等),特别是强度震音、颤音、快速大跳跃、持续强八度和弦等。认真扎实的打好这个基础才能做到艺术创造。 2.3 展开“幻想”的翅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钢琴表演的本质就是再创造,这就需要我们演奏者要有无穷的想象力。音乐活动要求丰富的想象,容许一定的夸大性,容许在形式上脱离真实的世界,作曲家往往冲破了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已经通过演奏、演奏家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便触发了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2]演奏者并不能机械地照搬乐谱上的各种演奏标记及表情术语,因为乐谱上所标记的音符和记号是无法记录下出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内心的真实情感。演奏者只能在弹奏过程中遵循作曲家基本意图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去把自己感知的情感、审美观和艺术形象通过手指技巧的运用呈现给听众有血有肉的音乐,才能让听众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 2.4 情节性音乐引起的想象 黑格尔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是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节奏速度的快慢可以令人联想到情态形象或情境形象:快速活泼的节奏会令人想象到敏捷、快乐的情境,缓慢的速度则会令人想象到笨重、沉思的情境。音响的张驰可以令人产生紧张与松驰的心理体验:不协和的和弦、粗糙的音色会令人想象到一种紧张的、愤怒的或斗争的情绪;而谐和的音程和弦、纯净的音色则令人想象到一种平静的、自然的情绪。[3]例如,《献给爱丽丝》,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纯朴亲切,具有淡淡的哀愁,大多数听众虽然并不知道乐曲结构,但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 3 创造性思维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个性演奏 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其著名的《优秀钢琴演奏的十大特点》一书中就写道:“每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都有一颗重要的火花,它好像把每个处理的杰作都变成了活生生的艺术作品……演奏家要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并且他每处理一个作品都应当带有这种个性;同时他又应当经常寻求多样化。”肖邦的叙事曲必须弹得和斯卡拉蒂的随想曲不同;贝多芬的奏鸣曲和李斯特的狂想曲实在很少共同之处。 创造比模仿更加美妙,如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刘诗昆老师弹得很辉煌、宏伟,但是又一位美国教授,他就更突出了很清晰、很明丽的方面,这也合理,而且听到这种解释以后令人耳目一新。作曲家们在创作乐曲时有一个叫“灵感”的词语,演奏者们在弹奏乐曲的时候同样也会将某种新的不寻常的东西加入到他的演奏中,碰出新的火花! 当然,演奏者演奏作曲家的乐曲,作品中每一个音符固然重要,但演奏者的心灵会赋予乐曲新的灵魂。心灵是音乐中无法用力度记号来表达的最高级表情的源泉,直觉地给予演奏过程中乐曲的渐强或渐弱,休止符或者每一个音符的延长度取决于演奏情感中的表现度,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只有演奏者用“心”去弹奏才会给予听众共鸣!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吴彪.谈音乐教育和欣赏中的想象与科学创造[J].三明师专学报,1997(1). [3]高远.钢琴教育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学报, 2002.6.21.

第6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1.独特性。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定势所约束。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独到之处。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教师所教的知识,遇到具体问题要灵活思考,活学活用。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就是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作为美术教学,一统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无情地束缚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美术课堂上常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游戏、实验和欣赏名作等愉快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不断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新打好坚定的基础。例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宽松的思维环境,有了宽松的思维环境,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良好的思维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创设激发思维的环境既包括课堂环境的布置,也包括思维情境的营造。例如,笔者讲授贺卡的祝福语,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愿望。又如,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4.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创造性思维。启发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大师的作品或以前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创作题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

5.充实课外活动,为创造积累素材。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每学期笔者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如年画比赛、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等,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大擂台。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第7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创造性思维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逻辑思维的培养

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类比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如: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等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杨春宏 《教育探索》

第8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第9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 数学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第三、创造性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对发散思维重视不够,今后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观察墙上的世界地图突发奇想: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竟如此吻合,会不会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呢?魏格纳的这种依靠灵感和顿悟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为主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诞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正是具备了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历史进步。试想若无第一件生产工具就无人猿区别;无冶铁技术就无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无蒸汽机、机器制造就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若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人类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尤其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 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 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 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 "有强烈而多 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 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4、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 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 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主动地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讲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式子f(b)-f(a)F(b)-F(a)=f′(a)F′(ζ)(a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么样解决问题。例如在高等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若a0,a1,……,an是满足的实数,证明方程a0+a1+……+anxn=0在(0,1)内至少有一实根。在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2)每种方法的条件、结论各是什么?(3)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4)本题应该用哪种方法?(5)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考虑?(6)是否可以判断根的唯一性?这样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而且类似证明根的存在性的题都会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简单的、直观的入手,根据数形对应关系或已有的知识,进行主观猜测或判断,或者将简单的结果进行延伸、扩充,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比如,从(xa)'=2x猜想到一般的(xa)1=axa-1(a∈R)。在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猜想它可能有型如erx的解,然后代入方程,确定出特征根r,即得方程的解。又如,格林公式是用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二重积分,在此基础上,人们猜想能否用空间的曲线积分来表示面积分呢?这种猜想导致了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公式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4.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寻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沿多方向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总结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如一题多解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应用。

5.充分利用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