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贸易理论 优势产业 比较优势
(一)优势竞争理论
优势竞争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特根据当时的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情况,从微观企业竞争优势向国家层面的宏观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推导,得出各国企业、产业以及商品在竞争优势上的表现千差万别,特定产业和企业在微观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具有累加和循环促进效应,进而形成整体性竞争优势,波特以此为根据,发展创立了用于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表明了国家内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具有互助促进作用,关键要素的非均匀性强化会影响产业的升级潜力。
(二)“后发性”优势理论
“后发性”优势理论特指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以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学习国外成熟经验的方法而取得产业较快发展的模式,以开放的姿态而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一产业优势理论的创立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他在总结上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和德国战后重新崛起经验的基础上,以“落后优势”和“落后条件下的有利性”研究发展了该理论,格申克龙认为落后地区通过采取有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繁荣状态,理由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种发展的空间性包括了制度性利好和技术性潜力等优势,通过积极的发掘,落后地区的潜在发展动能可以得到迅速释放,做到经济增长的“后来居上”。
(三)产业间比较优势理论
1.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扩展,由传统的既定经济结构最优资源配置过渡到经济结构与技术的互动演进,发展出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认为产业内生性比较优势和外生性比较优势区别在于比较前后的生产率差异,前者是基于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的事后选择,可以在生产条件类似的国家间产生,不同的专业生产决策产生了不同的事后生产率差异;后者是由于先天性生产条件差异而产生的贸易效率区分,基于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和绝对差异,是由事前产业差异就决定了的。比较而言,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意义。
2.传统产业优势理论。传统产业优势理论经历了由“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过渡。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主张社会主体以特长分工而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化福利,分工在国家间进行就产生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突出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只要具有产业比较成本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获取额外收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品价格的差异最终来自国家生产要素相对存量差异,进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决定国家间产业贸易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都设定了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衡量的技术水平决定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要素禀赋论恰恰相反,以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为设定依据,更多强调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存量因素。
3.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既有经济学家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作为铺垫,也有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完善,前者认为产业的初始状态为国内经营,产业的外延和国际化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或偶然因素作用,属于被动外延,且一般都限定在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进行,理由是需求和收入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间交集产品较少,产业内贸易联系程度低。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建立的基础,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具有共容性。林德和克鲁格曼的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转变基础上,以规模不变向规模递增为假设,较为贴近现实,发展了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优势产业理论研究发展的四维视角
核心视角。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将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定义基础。王德强(200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区域地理、文化、要素及劳动力生产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潜力通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得以体现,因此,建立区域经济优势要以建立区域内产业竞争优势为先导。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理论研究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初始行动参考,相关的产业竞争优势领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结构相关性实证探析处于起步和探索过程。
产业视角。产业视角的相关研究以发展速率、行业关联以及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基础。刘国庆(2010)将优势产业界定为在经济总量中占据权重较大、运行状态平稳、财务指标良好、资源利用效率高和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或产业,这类产业在既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李文学(2009)从产业的结构升级潜力角度对优势产业进行定义,认为优势产业可以指引产业升级,利税总量较高,既可以由关联性产业组成产业价值链,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网络。
贸易视角。国内关于贸易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展开。孙友林(2011)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优势产业概念对等,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结合实际上就诠释了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吴志兵(2009)指出,地区经济的功能定位是优势产业基本立足点,在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地区的既定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内竞争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不同建设层次的市场中,优势产业在经济价值链条总具有影响力大、绩效高、市场空间广阔的特点。张亚林(2010)认为对于优势产业的界定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任何的偏颇都会导致概念混淆、指代不清。
综合视角。从综合视角出发的优势产业研究在贸易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导产业理论,即优势产业概念包含主导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部分。赵坤鹏(2011)指出地区间发展的比较优势可以构成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地区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性投入产出比,进而体现地区产业竞争优势。洪建军(2010)认为优势产业首先必须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比重,一般是以处于支配地位的行业或产业集合的形式存在。综合视角下的优势产业界定更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概念。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动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是针对区域优势产业甄别而言,重点突出了在区分同一地区内不同类型产业比较的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地区间的同类型产业对比,将优势产业的界定放大到更大的范围内,产业的比较由区域内走向区域间。在区域间的产业比较中,用于比较的个体或集体间必须具备经济水平相当的特征,以此来避免对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优势而导致的无效现象,即不发达地区潜在优势产业可能会得到虚假评估,丧失优势地位。优势产业具备现实发展条件时,无论是大产业划分,还是产业内部细分,其范围都不再局限于一个或一类产业,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呈现。图2说明了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二)优势产业的动态优势变化
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研究大多突出和承认外生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对地区产业专业化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讲,在认定产业具备外生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投入可以使得产业进一步向内生比较优势发展,集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人力资源优势、产品富集性、需求供给因素和交易效率于一体的发展优势可以促进产业发挥领先作用,并推动相关产业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后发性产业优势的形成需要在规划之初就制定相关的后发优势战略,学习和引进优势产业技术,借鉴先进制度管理模式,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实际贯穿产业发展进步的全过程,后发优势战略的制定实施对于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加速作用。优势产业动态变化过程如图3所示。
(三)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狭义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包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贯穿整体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当一个行业可以及时的制定并实施能够创造高额市场价值的战略,而任何的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都无法及时的跟进或模仿这种战略,并且缺乏进入的能力和信心,就可以认为产业具有优势性和可持续性。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来自于七个方面,分别为产业环境、产业战略资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战略执行能力、产业内人才能力、产业文化以及产业创新力。获得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依靠耐心和长久经营,可持续竞争优势维护不能在当下就产生额外效益,即便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长久化行动。
结论
通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国内外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可以发现,优势产业建立在地区性的外生性比较优势基础之上,通过实行先发或后发性的优势战略,产业内生性比较优势可以得到加速培养,进而过渡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产业或产业群形式存在的优势产业依赖自身的经济优势,将持续性领先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和不同地区的同类型产业。
参考文献:
1.刘立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分析-基于区位熵的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12(5)
2.张文武.我国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求索,2013(1)
3.安树伟.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劣势分析[J].生态经济,2011(5)
4.王恩胡.我国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2(1)
5.王业强.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4)
6.汪戎.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管理世界,2012(5)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影响
我国在一体化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在面临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原有国内的企业受到外来新兴产品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有的科学技术的研发水平满足不了产品更新的需求。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优化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资源的分配方式
1.在对外贸易的开展中我国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就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处于世界的顶尖行列之中,经济发展的构架不是最优化。随着国际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其他国家更多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市场的广阔,外来商业和商人逐渐增多,强化了外资的引用,促进我国的跨国企业更优更快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行业经营模式日益国际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还加大了国际资本的流通性,促进我国企业更好的发展。
2.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增强资源分配的科学性
在世界经济的大潮流中,我国在不断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体制的同时,积极吸收和学习国外的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的管理发展理念、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逐渐细化原有的粗放型的生产资料分配使用方式,优化资源的使用率。
3.与国外相关企业对比找不足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全球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学会比较学习,通过和国外的相关企业比较,查找自身存在问题,进而进行优化。我国传统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比较来看,国外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引用和使用,我国之前的企业更加重视短期效益,这样就不会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基础。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用和科学的管理,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发展压力导致经济稳定性降低
1.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经济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各经济联合组织的建立,使各区域的经济往来增加,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动会影响相关区域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所以,在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企业经济受到其他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的变动影响更深。我国现有的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如果不优化自身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计划,就会在经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不稳定现象,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2.在吸引外来资金投入的同时又阻碍资金的引用
吸引外来资金和阻碍外来资金的引用不是互相矛盾的,中国的广大国内市场和良好的吸引外商政策使更多国家和企业愿意到中国投资。但是,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货币流通量增加,人的购买力减少,致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经济组织在投资更加严谨化,外来资金的流入减少,使我国的外资引用工作受到严重的压力。
3.我国原有企业的产品缺少创新力
我国目前多数的生产企业是主要依靠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一般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贸餐饮业、文教卫及其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这些企业的产品缺少创新力,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生产的产品来比,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应提升产品的科技性,优化对外竞争机制
1.我国企业应该加大自身的科学技术创新
为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强化进出口贸易的衔接性,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有效把握跨国企业的战略和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上去了,产品占据的市场比重才会稳定增加,所以我国企业应该加大自身的科学技术创新,用先进的科学研发成果优化产品,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2.加大在国外市场的占据比重
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一国的发展不应该只看重本国的国内市场,更应该加大在国外市场的占据比重。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重广大的国内市场,更应在国外市场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提升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不仅要优化产品的科技水平,还要建立合理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机制,使国内的产品走进国际化的平台,扩大出口水平和数量,增加国际市场的比重。
3.遵守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规定
国家经济的竞争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切勿钻“漏洞”造成国际贸易纠纷。所以,我国应该根据现有的发展实际,严格按照国际贸易的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贸易制度,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经济贸易竞争实力。
四、结论
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严重削弱了部分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应该根据现有实际制定完善的贸易机制,加大对外发展的力度。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改造产品的科学性,提升市场竞争力,让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外出口份额。
参考文献:
[1]马明均.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29:212.
关键词:绿色壁垒主要形式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但近几年,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受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是非关税壁垒中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贸易措施。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曾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这就意味着有关国家可以以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于是集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于一体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本国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有利武器。
绿色壁垒的涵义在理论界有多种界定,但归根结底绿色壁垒具体是指一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保护标准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这里的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是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2.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3.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4.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5.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2.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3.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超级秘书网
4.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诸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之应对[J]。商场现代化,2008,27.
[3]马秀贞。WTO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及其应对新探[J]。东方论坛,2003,6.
[4]姜红。绿色壁垒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6.
关键词:尝试教学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尝试成功率
1递进式尝试教学法的现实背景及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方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进出口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业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职学校招生时,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众多初中毕业生青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性和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基于其涉外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培养能够应战经济全球化,为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为这一专业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作为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的一线教师,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慢慢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得以逾越,开始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格格不入。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展开使用一种尝试教学法,应用后解决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许多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颇佳,我们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也较好,总之全校教师普遍乐于运用,现在业已推广至全校各个专业。但笔者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教师在应用尝试教学法时,过于浮躁,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内容,学生是否熟悉,能否理解,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学,自己盲目理解练习,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希望学生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这种尝试过程,多少带有一点盲目性,有可能让错误先入为主。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应当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班主任的指责和任课教师的埋怨,很多学生都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欠佳,对学习产生了自卑和恐惧心理,如果本专业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一点也不熟悉不理解的情况下,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那就未免显得过于急进。尝试教学法有一个固定的教学程序,它只是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2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递进式尝试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在以前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尝试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相信学生如果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要求教师的帮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职学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素质导致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缺少“遇到困难,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热情。
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老师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题时,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扯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使课程无法按照教师预想的程序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采用科学的尝试教学法,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尝试的始终是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应对以上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可能有兴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尝试、解决问题,递进式教学法设计了如下实施过程。
2.1引入准备题(架桥),为出现尝试题作准备,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
以一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点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授之以渔。为解决尝试题做好准备。
2.2出示尝试题(探索),与例题基本相似,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同练习的设计关系极大。教师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尝试题,由于已经有准备题的练习和熟悉,对于尝试题的处理,应该能应用正确的方法,以较高的效率和正确率解决问题,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有80%的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尝试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和应用国际贸易知识增强了信心。同时,有准备的尝试,也可以防止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以及错误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
2.3实际操作。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与当地外贸公司挂勾,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阶段性地到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尝试题解答,毕竟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模拟。让学生亲历亲为地参与外贸实际工作,才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尝试和实用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直观化,为以后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现实中,外贸公司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书本上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2.4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利用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在网上进行。
学生实训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在试验室,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上网进行。实训软件主要是模拟现代外贸业务网上操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经验和能力。
2.5联系外贸公司实际业务,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动手机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将一些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放到课堂上,模拟外贸公司的运作,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亲自做一回“单证员”、“报关员”、“电子商务师”以外,课题组还将尽可能联系当地外贸公司,创造让学生深入现场,亲手操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国际贸易 服装出口 影响因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进出口方面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我国的产品可以更多地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性的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出口也面临着许多阻碍和压力,我国的服装出口就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今,服装行业的贸易情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国由出口服装的第一大国逐渐退居第二位,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服装出口国家参与竞争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价格低,可以薄利多销,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以价格手段为竞争的优势已经不再突出,必须考虑利用其他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达成以上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认识国际贸易中影响服装出口的因素。
一、国际贸易中影响服装出口的因素之一: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向服装贸易行业渗透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产生的,一些国家出于保护环境的目标要求,会在贸易政策上严加限制,避免生产有害、材料具有污染性的产品流入国内,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范畴。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而我国服装出口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对这些贸易对象的服装出口量占据了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而这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绿色壁垒,对中国服装的检验十分严格,我国的服装曾经多次因为绿色壁垒问题而被退货,由此可见,绿色壁垒是影响我国服装出口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
服装以及纺织品的发展方向是绿色环保型的产品,如果我国的服装产品没有符合绿色环保的相关要求,就不能越过绿色壁垒的限制,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根据调查发现,服装出口在整个纺织品出口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我国的服装业利润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因此,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过高,我国服装业一旦在绿色壁垒方面受限,就会丧失大量的经济利润,因此,对国际市场过高的依赖性使我国服装行业遭受着巨大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削弱竞争力的同时,也给国内的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服装出口量下降,国内的服装生产量也相应下降,服装生产商就会通过裁员降低成本,因此造成一批服装生产工人失业。因此,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降低我国服装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用服装的优质和生产的高效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独立研发服装品牌,通过多种途径销售服装,获得多方的收益。
(三)我国服装生产商在企业管理和技术上不达标
绿色壁垒的实践国家,是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对服装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国大部分服装制造商的技术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在管理上也不完善,因此,要生产出绿色产品还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绿色产品需要绿色无污染的生产工艺,需要技术上的创新。不仅如此,绿色壁垒的限制实际上是综合了各个方面,包括管理水平和能力上。绿色壁垒对于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具有有益的一方面,就是促使服装生产商改进工艺,引进绿色环保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
二、国际贸易中影响服装出口的因素之二:服装品牌效应
我国的服装出口虽然在数量上取胜,质量水平也较高,但是缺乏自主设计的品牌,无法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在竞争上一向处于弱势。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研发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服装业的发展。
(一)我国的服装出口靠数量和价格,而缺乏品牌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远近闻名,在服装行业也不例外,而世界上的知名服装品牌中,中国的品牌几近绝迹,在世界各国的众多名牌服装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却是“贴牌生产”,我国的生产工人耗费了大量的劳动进行服装的生产,拿到的酬劳却是总利润的很少一部分,经过调查发现,总利润的三分之一要付给品牌设计商,品牌受专利保护;而生产商只有十分之一的利润收入囊中,这个差距决然不小。而我国的服装制造商和同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价格战,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制造权,在国际市场上不会改变竞争的劣势地位,不会提高我国服装出口的品次,在贸易中的地位不会有所上升。
(二)我国制造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良好的口碑
中国制造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一些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普遍怀有“便宜无好货”的印象,比如,中国人将服装卖给日本人,要比美国人将同样的服装卖给日本人便宜得多,原因就是美国人将服装标明了自己的牌子。我国出口率较高的服装品牌中,多为“贴牌生产”,一半以上服装的原材料也是进口商提供的,属于中国自行设计的品牌服装往往没有什么影响力,设计上没有出彩之处,且类型单一,因此,树立服装上的品牌意识是中国服装在国际贸易中取胜的一大法宝。我国的服装行业应该大范围地引进服装设计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使我国能够制造出影响世界的品牌服装。
三、总结
以上分析了我国的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受影响的因素,主要从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品牌的限制两个方面,上述的分析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需要补充之处,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中影响服装出口的因素,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明确了国际贸易中影响服装出口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根据这些因素来寻求合适的策略提高出口服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服装行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亦庆.原料供应充足 出口低位徘徊 2010年茧丝产销与供求分析(一)[J].纺织服装周刊,2011(13).
[2]梁静. 新形势下我国服装出口问题研究[J]. 大众科技,2010(12).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贸易结构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苏醒,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落幕以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其发展必然要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出口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热点,低碳产品将成为各国出口贸易的新支柱。
我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使得我国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转变绿色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会议的主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出口贸易非低碳化的现状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较大比例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碳,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端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体系的现状并不符合低碳化发展的要求。
1.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也加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制造,占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生产中低端制成品的部门都是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碳资源,其产品含碳量也较高。我国的出口产业规模和外贸总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能源消耗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并且“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得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较高,我国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2)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1.4%,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投入于低碳技术研发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3)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3.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碳转移的阵地
在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优势明显的制造成本,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随着欧美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制造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使得我国要为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买单,成为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中国每年因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占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约20%,尤其是在出口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碳转移。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关税概念,这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1.贸易壁垒增加,对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大做文章,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贸易壁垒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设置碳关税贸易壁垒。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将会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2)设置“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现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已定,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欧美国家制定标准的能力,他们会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届时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2.比较优势弱化,不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低碳化的发展,使得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碳要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位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而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发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会对国际分工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传动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弱化,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
3.高额引进非核心低碳技术,阻碍出口贸易
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突破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出口标准,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而我国在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使用的也是高耗能的低端设备。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一旦实施,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符合碳标准,就必须高额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这将会耗费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会转移到出口产品中,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价格优势。而发达国家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给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高额引进的只是技术的载体而已,即低碳减排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核心技术。
4.低碳经济也会给我出口贸易带来机遇
虽然低碳经济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低碳工业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要求,将会促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对外贸易低碳化的趋势已定,我国出口贸易为适应这一趋势,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在低碳化的大浪潮中不被淘汰。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原料,排放大量的碳,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浪潮中,要想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只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承担减排任务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低碳技术的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出口企业走低碳生产道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
3.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根本之路在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这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鼓励出口企业着眼于长期利益,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在世界对外贸易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
要使我国的低碳化出口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大力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链,实现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2010(8).
[3]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贸易 影响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行出现严重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瘫痪或者全面崩溃,进而逐渐蔓延到社会经济其他领域,并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的最初表现是金融体系各项运营指标的不断恶化,然后逐渐发展至其上市公司的资产价格暴跌,直至大量的金融机构崩溃、倒闭,最终致使实体经济受到牵连。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外贸产品市场的萎缩以及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外贸风险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本文以农贸为例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探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而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升值、企业出口成本上涨、国际技术性壁垒增加等几个方面。而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金融危机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国际贸易环境,而随着环境变换给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现象,尤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然而此时人民币依然坚挺,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出现了升值现象。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急剧减少,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保持顺差局面。
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提高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是随着我国食品产业连续出现“毒水饺”、“问题鸡蛋”以及“三鹿奶粉”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处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同时也促使主要的进口国加大了检验、检疫的力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了众多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以及非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例如出口产品检验指标的增加、检验费用的上涨,使得国内企业产品达标率下降,出口产品数量由此急剧下降。
3、国际消费市场产品需求下降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的低迷,致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我国外贸订单减少或者是无法兑现,从而致使国内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甚至有不少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现象。图1所示的是2005―2008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制造业产值出现了大幅下降,增长率也急速下跌,体现了金融危机对国际消费市场的巨大冲击。
(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放大了经营风险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由于受世界粮油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稻米价格、北方地区的果蔬价格以及生猪、肉牛等畜牧产品价格、经济农作物价格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使得原本在生产成本上就不占优势的我国农产品相关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更为艰难。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更是给农产品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经营风险。
(三)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与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国际投机资本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大举进军磷矿、原油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原料行业。导致化肥价格不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使的农民增收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以2008年1―8月的山东农业生产资料为例,其在8个月内价格上涨了19.8%,其中的化肥一项就使得每亩农作物多支出50元左右,基本上完全抵消了农资综合直补的实惠。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势必带动出口成本的上涨,这无疑给原本就不景气的农产品出口又增添了压力。
三、对我国农业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市场要想成功度过此次金融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有:设立省级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省外、国外开办展览展销会,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扩大市场知名度,努力创造我国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同时,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或者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地设立政府专项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畜牧产品、果蔬产品以及大蒜、生姜等出口比重较大农产品的宏观调控力度,不仅要在建立生产、加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上加大力度,同时还应该协调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以加快农产品的通关速度;最后,加大出口信保的保费补贴力度。尽管在最近新出台的政策中政府已经将保费补贴力度提高到了25%,但是农产品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收汇风险加剧,因此出口保费的金额也开始上涨,因此我们还应该酌情增加保费的补贴力度,是农产品贸易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政府在金融危机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用“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农业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帮助他们摆脱金融危机,努力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更好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增加各级财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我们应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规模大的农业企业进行重点关注与扶持,让它们在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都能受到过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各项补贴或者是税收优惠,以促进它们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其次,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应该建立其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针对各类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季节性或者阶段性的支持资金,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降低贷款门槛,为它们的贷款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以保证它们的发展资金需求。最后,制定健全的农产品初加工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公布,争取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同时在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农产品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实行三年内免收或者是缓收、减收的政策。此外,还应该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检验、检疫、检测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以提高国内农产品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冯舒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33―35
[2]王晓红,王晶晶.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7―18
[3]汪占熬. 次贷危机传导路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 2009(35):21―22.
一、进出口贸易形式的创新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横亘于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 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可能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1)我国有了相对较长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模式,比许多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甚至目前仍然对外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更能够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造成的更为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2)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符合关贸总协定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体制,从而减轻外部体制的冲击压力。(3)我国企业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磨炼,为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在事实上参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范围和程度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这为我国更好地抓住和利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
四、进出口贸易创新带来的启示
从现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得出下列启发性的建议,它们能够引发众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变化经济贸易建设和起飞的环境,现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模式的表面性转换,得益于和平和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我国对内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政治环境的巩固。这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环境。第二,果断地把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我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日。现代国际贸易创新树立在现代国际经济互相依附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以上。没有这种依附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假如一国经济脱离这种互相依附的国际经济关系,那样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互相依附中获得好处。对于长期履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看,这乃是立于全球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建立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为了推进中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培育企业适应最新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最终保障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4
[2]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1
王聪(1958-),贵州贵阳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张海云(1974-)女,满族,吉林松原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汇率与国际收支。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短期内,外部需求萎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国外银行信贷紧编导致的国内企业资全周转能力下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明显下降。从中长期来看,外需明显萎缩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速将降为3.2%左右。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部需求;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37-05
收稿日期:2009-02-26
国次贷危机碰倒了多米诺骨牌,在2008年9月剧烈恶化之后,演变成一场全球性会融危机,会融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2008年下半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陆续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陡然放缓,致使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是一个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外部需求不足导致中国整体出口大幅下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年均增长18.1%。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自2002年人世以来,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2007年,出口贸易增增长速度仍达到20.39%,但是自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
在次贷危机恶化的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经历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波动,与入世后连续6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相比,出口贸易增速出现回落。2008年,中国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增速同比减缓8,5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基本延续了往年20%以上的增速,但是自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10月份中国出口增速则大幅下滑,年底连续两个月(11月和12月)负增长,出口额分别为1149.9亿美元和111.6亿美元,下降2.2%和2.8%(见图1)。
(一)中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主要表现
1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表现在对以美国为主的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下降。2008年,中国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2008年1~9月,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仅增长8.9%,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当前,中国销往美国、欧盟和香港的商品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减速是造成前三季度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对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的出口放缓则加剧了出口下滑趋势。
2、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占中国出口比重较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放缓。2008年,中国一般贸易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大幅回落11.3个百分点。
3、从出口贸易主体看,集体、私营等中小企业山口增速下降明显,企业关停倒闭数量增加。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重镇出口减速最为明显。以广东为例,2008年2月以后出口贸易的增速明显放缓,2~8月的平均增幅只有11.6%,远低于2002~2007年间23%以上的出口贸易增幅。1~9月,广州有145家外商投资企业提前终止,深圳关停及外迁加工贸易企业779家,东莞关停及外迁627家。
4 从出口贸易产品看,占中国出口贸易额60%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2008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增长13.1%,增幅回落11.7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少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有所提速外,多数产品出口增速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比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家具269.1亿美元,增长21.5%,回落7.8个百分点。钢材和钢坯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受政策影响大幅下降,2008年分别下降28.4%和80%。
(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1 外部需求明显萎缩。受金融危机、金融海啸的影响,全球经济明显放缓,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货币经济组织预测2008年美欧日、印和俄经济增长分别为1.6%、1.3%、01.7%、7.7%和7%),消费者信心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就从外需方面抑制中国出口的增长。
2 企业出口成本普遍上涨。一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金融危机使得美元贬值,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过程,2007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开始加快,到2008年上半年,受美元降息、资本流入、美元指数下跌的影响,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
3 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体经济低迷、消费下降、市场需求大减,银行紧缩银根,严格控制信贷,严重地影响了进口商的资金周转能力,这导致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延长,呆坏账增加,债务连环拖欠面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突出。
4 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衰退、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这必然反映到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上,即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2008年中国出口企业因贸易壁垒的损失近500亿美元。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6.79%、34.54%和10.44%。预计未来“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和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中长期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
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十分复杂,但是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外需萎缩将是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持续的较大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出口整体价格水平将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放缓。尽管2009年在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和不可测因素下中国出口贸易将下降,但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只是顺差增速将趋缓,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仍有可能继续升值,但是,2008年下半年已出现跨境资会流入减缓甚至净流出、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和出口形势不断恶化下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显著放缓。进入2009年在贸易顺差减少、FDI和国际游资大规模流人的可能性降低的情况下,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基础不够牢固。预计2009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换6.8~6.9元人民币的水平。由于欧盟、日本经济前景比美国更为暗淡、不确定性更大,预计2009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小幅升值;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需求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因此,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中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出口产品的整体价格将会下降。
(二)出口数量将呈持续同比负增长态势
2008年11月以来的进出口突然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生产周期受到了原材料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一般来讲。外贸企业的生产周期包括接单――组织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个周期长达数月。而去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材料价格迅速下降,导致出口企业和国外采购商都难以判断形势,不敢下订单和接单安排生产,企业出口大部分都是消化库存为主。因此各地都出现了企业订单急剧减少、出口急跌的情况。而目前原材料价格仍然在下滑,企业接单生产形势并无好转,加之从接单到出口销售周期较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出口下降的形势仍难回转。
从历史经验看。经济衰退一两年后,才是贸易保护主义爆发的高峰期,预计目前仍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萌芽阶段,在此后的一两年中将继续发展。因此,在国际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体经济陷入衰退等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境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萎缩将不是短期现象,很可能要持续一段时期。2009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和中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中国出口数量将呈现同比负增长态势。
(三)在出口价量均下降的趋势下,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将大幅下降,预计2009年中国出口增速将降为3.2%左右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已经全面进入了新一次的调整期,其严重性不断刷新人们的预期。2008年10月,IMF认为200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0%,发达国家整体只增长0.5%,部分国家出现负增长,包括美国等一些国家增长率接近零;2008年11月IMF调整其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调整为2,2%,发达国家整体出现负增长0,3%,美国0.7%、欧元区-0.5%、日本-0.2%。2009年1月,IMF再次调整预期,表示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水平,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0.5%,美国1.6%,欧洲经济下滑局面将更为严重,将为2%,日本2.6%。1MF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会稍好一些,预计2009年增长率将为3.3%,低于2008年的6.3%和2007年的8.3%。IMF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也由最初9,3%调整为85%,再次调整为6.7%。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和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进一步加深。美欧日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可能由“技术性衰退”步入“深度衰退”之中,何时见底尚难预料,这对中国稳定外需无疑构成严峻挑战:发展中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其自身也被笼罩在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阴影里,经济运行处于下滑之中,这同样增加了中国稳定外需的难度。
从历史比较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放缓将成为影响中国对外出口贸易走势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引发的2008年世界经济放缓。这种外部环境与2001年有相似之处。2001年,美国因“9・11”、IT业泡沫破裂等原因美元开始贬值、美国经济大幅滑落,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受此影响,欧盟、日本、东盟等经济体也随之下滑,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20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放缓了4.2个百分点,对欧盟、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也普遍放缓。与此相似,金融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大幅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不仅金融市场发达的欧、日等国经济衰退,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亦卷入其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未来出口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而在影响中国出口的众多因素中。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外需萎缩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预计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约在3.2%,还有下述理由:
中国出口市场主要面向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地区。长期以来四个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5%以上,近几年我们虽然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但2008年对其出口仍然占到70%左右。2008年中国出口美国的份额占20.5%,出口香港的份额占17.8%,香港又有约50%转出口到美国,所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份额约占30%。
从历史数据看(见图2),中国出口增速与美国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有研究发现,2001~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2。又根据各种实证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出口对美国的经济增长的弹性是1:5到1:6,即美国经济增长减速l%,中国对美出口减速5%到6%,其它发达国家也基本在这个水平(李若谷等,2008)。按此推算,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比2007年减速为1.2%,引起中国的出口减速应该是6%到7.2%,实际情况是中国2008年出口减速8.5%。如果按2008年出口弹性来推断2009年的出口形势,弹性为1:7,根据IMF2009年1月最新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009年要比2008年下滑2.0%,因此2009年中国出口减速14%,中国2008年出口增速实际为17.2%,以此推断,2009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为3.2%左右。
三、主要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短期内,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
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资源价格和环境政策等的协调与配合,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充分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从长期看,要转变中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危机作为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把危机转换成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动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前提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1 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2008年中国两次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缓解企业压力,促进部分贸易商品增长。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并不代表未来中国产业发展方向,而且目前调整范围与力度较大,因此,短期内,未来出口退税政策可以将调控重点更多地落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电与高技术产品上,同时对于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关产品进行出口退税支持。
从长期看,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
2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适时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范围。加工贸易在自身范围内实现升级比较困难,必须进行转型,转变既进又出、产业链短的模式,才能实现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关注国内市场,开展内销业务,调整投资定位,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地区营销总部和企业总部。措施包括:放宽原有的内外销比例限制,尝试建立科学便利的内销监管模式;引进营销环节,鼓励外资企业逐步建立起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开拓国内市场,创建内销品牌。
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前提下。结合2008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的产品品种,适当缩小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放松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加工贸易限制。
3 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及日元的汇率,消除汇率传导因素。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因此应注意把握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保持人们币汇率基本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汇率向下浮动空间,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重点支持大型出口企业和龙头企业,保持和稳住传统出口市场。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有自主品牌、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识产权、市场份额大的优势企业,努力保持传统产品的出口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2 通过优惠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压力。针对中小企业出口经营困难的情况,建议适当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比例;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标准的出口企业给予出口相关行政税费减免;对吸纳劳动力比例高的出口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适当放宽中小企业出口配额管理规模,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展销会等方式帮助企业争取订单。
3 对企业科研创新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建议对出口企业用于设备更新、工艺改造等支出给予相应税收抵扣:降低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与知识产品的进口关税或实施进口补贴;对产品符合国家高新技术水平的出口企业减收增值税,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拓展利润空间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4 完善出口配套政策。相关配套政策有:构建中小企业出口基金,支持企业相关出动;扩展出口信用担保制度,分散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建立出口信息平台,及时国际汇率、供求、市场、产品等方面的相关资讯,使企业及时了解进出口动态
(三)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增进区域内贸易合作
1 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金融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中国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金融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敦促美国在采取应对危机的政策时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协作,构建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2 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开拓新兴市场力度,调整出口结构。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风险变为了现实,因此,中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已经变得尤为紧迫。要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强与周边俄罗斯、印度、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区域范围内贸易单边与多边合作,呼吁建立区域范围内贸易互动与稳定机制,从而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增加出口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3 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付贸易摩擦的措施,完善贸易预警机制;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支持企业运用法律程序应诉,鼓励国内商会与国际业界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增进国际交流,抵制贸易壁垒”为原则,健全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政府双边对话和沟通机制;积极运用WTO规则,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张海云电子邮箱:yunhuir@sina,com,cn)
注释:
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http://www,aqsiq,gov,cn,②IIVlF大幅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009―01-28,新浪网站:http:// www,sina,com,cn
参考文献:
卜伟,段建宇,2008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宏观经济研究(3)
李俊,王立2008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国际贸易(8)
李若谷,冯春平,2008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