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

第1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内容;挖掘

引言

探究内容的挖掘对于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挑选探究教学内容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探究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主动建构的;其次对探究的内容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相关的概念、规律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探究的内容缺乏经验性的知识,经历探究能获得许多接受性学习无法获得的体验。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不可能脱离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挖掘探究教学内容时可以从新课教学和高考复习两方面来操作。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科学前沿中的物理学问题、与物理学有关的多学科综合性问题等方面挖掘探究内容。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此进行阐释。

一、新课教学的探究内容挖掘策略

为了便于教师目标明确、比较迅速地从现有教材中挖掘出方便开展探究教学的内容,根据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系统分析的结果,可以把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内容分为三类:新知识探究、新方法探究、产品设计与技术移植应用探究。探究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挖掘就可以从这样分类和物理学史或教学仪器设备中得到启发。

根据知识的形成历史挖掘新知识教学的探究内容。新课教学中大多数是新知识的教学,这些对学生来说的新知识主要是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虽然教材上的结论简单明了,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让教师很难组织探究。但实际上,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成熟的概念、规律、模型都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复杂而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家巧妙的探索、独特的思路、精巧的方法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都在轻描淡写中带过,得不到充分的反映,而这些正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丰富的素材。在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查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挖掘其中适宜学生开掘探究的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从探究的视角重新组织,就是很好的探究题材。

根据各种物理方法的内涵或完善过程来挖掘新方法教学的探究内容。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如理想化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以及研究复杂问题的等效方法、隔离方法、近似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广泛的普遍意义,是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这些方法是中学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每种方法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要掌握这些方法就必须深刻理解其中内涵。学习、理解物理方法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探究的方式来学。在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查物理方法的形成过程,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根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探究的视角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探究出这些方法。

二、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学探究内容的挖掘

物理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善于从现代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寻找探究内容,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这些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学习方面的探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关于能源与环境的调查研究》

问题提出: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本节课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大量使用常规能源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常规能源枯竭;二是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探究方法:首先向学生说明“能源和环境”的初步设想和方案,成立课题组。课题组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程的要求,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各课题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各课题小组先通过相关书籍、网站、电视等收集资料,并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并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将各组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上交给老师。同学、老师合作做成课件(为方便展示)。

三、科学前沿中的物理学探究内容的挖掘

在物理教学中,选取一些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相近的内容作为探究教学的内容,可解决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陈旧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如选择“阿尔法磁谱仪”的原理,暗物质和它在人类认识宇宙进程中的意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还能起到巩固所学物理知识的目的,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并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极为有利。再如通过对航天飞机的有关资料的查阅,可以探究飞船发射和返回的物理原理,进入轨道后的运动情况,宇航员的超重和失策重等问题。

四、与物理学有关的多学科综合性探究内容的挖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整体化发展日益迅速。某一疑难科技问题的解决,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一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综合化。因此,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和知识整合能力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使命。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与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联系相当密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题探究内容的选择方面,可涉及其他学科与物理学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如选取“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为主题开展课题探究,它涉及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氟利昂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氟利昂中某些物质与臭氧的作用,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无氟冰箱的制冷机理等。这些都涉及物理学知识、化学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总之,对于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明确,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值得去探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探究。加上探究教学费时的特点,因此对探究教学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才能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探究教学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in the undergraduate basic course teaching,to analys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i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an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3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March to December in 2016.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ve major problems were raised by the students: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e classroom was difficult to master (46%);there wer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llabus (26%);the coherence of classroom knowledge was not enough (31%);the bibliography and materials involved in the class were problematic (16%);the examination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63%).Conclusion 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have their uniqu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but its objective nature of the work also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some problems.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s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to make appropriate improvement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Front-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er;Undergraduate basic course;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Teaching characteristic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科研人才。海外科研“大牛”的到来有力地增强了高校科研力量,提高了相应领域的学术水平,但随之而来在教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让这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学生眼中“好老师”[1-3]。大量一线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领域,了解全球领先水平的最新技术,但是在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问题的出现,例如部分学生提出“上课听不懂”“讲课内容课本上找不到”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不太受欢迎的教书先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4-7]?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8-11],了解一线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近五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引进海外优秀科研人才44名,其中32%成为各个学科的科研骨干,担任课题组长职务(课题组PI)。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要求每一位课题组PI都要承担一定课时的本科生教学任务,这使得包括基础课程在内的大量本科生教学任务将由海外归国人员承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3~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及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300余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课程为本科基础课程,课程分为8个部分,分别由8位主讲教师授课,其中高级职称7名(6名为课题组PI),中级职称1名;全部教师具备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4名为近3年内海外引进科研人才。

1.2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与学生座谈及网络征集的方式了解学生最关心的一些领域,并以此为根据设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问卷有效率为96.7%。应用概率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概率为该选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结果

总体上看,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46%的学生认为课堂中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难以掌握;26%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的执行存在问题;31%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的连贯性不够;16%的学生认为对课堂所涉及的参考书目及材料存在问题;6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改进考试方式,具体见表1。

3讨论

3.1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加入科学前沿知识

在课堂中融入大量科学前沿知识是一线科研教师在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让本科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前沿知识的总体态度是欢迎的,有91%的学生表示对科学前沿知识感兴趣(十分感兴趣62%,感兴趣29%),只有9%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太感兴趣7%,完全不感兴趣2%)。问题主要在于如何更好地把科学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内容中,而不是类似科学报告式的灌输。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41%的学生表示对课堂中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的背景了解不够;②22%的学生表示前沿知识与上课内容的相关性不够。应该说,一线科研教师是讲解前沿知识最适合的人选,作为每天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一线科研教师对前沿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在课堂中部分教师更愿意讲解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这些知识有一部分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强,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相关背景;或者有些内容太过专业,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在难度上高出太多,这使得学生难以掌握,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应该让这些前沿内容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而不是让其变为课堂上的“难点”,因此,基础课任课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前沿知识加以筛选,挑选与课堂知识点更为契合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在授课方法上使用学生更易理解表达方式。

3.2在保证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

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一线科研教师的加入确实为课堂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但是在丰富内容的同时,部分教师忽略了对重点内容的强调。本次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认为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不够突出。针对这一情况,任课教??应当更加重视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要更多总结与强调,加深学生的理解。

3.3保证课堂知识的连贯性

目前由于课程制度的安排,基础课程往往是由多位老师分为不同部分来授课,虽然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多样性,但是在每一部分的衔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连贯现象。本次调查显示,学生主要提出的问题是:内容重复(36%)、部分知识点缺失(2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位任课教师相互间的交流不够,部分不是重点的内容在不同部分都有涉及,于是同一知识点被重复讲解;而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则被认为已经讲过或者由别的老师来讲解而被多位老师一同忽略。在当前多位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当加强课前的备课准备工作,让每一位老师都了解到哪些内容别人已经讲解过,哪些内容需要加入到自己的课程当中,注意不同部分间的衔接工作,保证课程整体的连贯性。如果不同教学部分都涉及到同一知识点,任课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尽量避免课堂内容机械地重复。

3.4提供更适合的参考书目及相关材料

与传统的参考书相比,科研教师更偏爱推荐近期发表在国际科研期刊上的科研论文作为学生的课外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但是由于本科学生大部分未受过专业信息检索的培训,所以如何查找这些期刊论文成为学生阅读参考资料的主要困难。本次问卷调查中,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所提供的参考材料查询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科学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把有些不易查找的资料发放给学生[12],例如,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会有该课程的相应网站,可以将参考资料放在教学网站上,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浏览网页提高教学网站的使用效率,也可以方便学生下载相关参考资料。

3.5增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第3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一、充分利用配套挂图、模型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很多学校对于教学的硬件设施都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教室里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为教师使用课件教学提供了条件。但课件的广泛使用,让很多教师忽略了教学配套的挂图和模型的使用。相较于课件展示,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优点,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动手分拆、组装,印象更为深刻。

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中,使用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磷脂双分子层的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分布。然后教师再结合课件,利用动画演示细胞膜的流动性,这既利于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又为后面的“物质跨膜运输”做好铺垫。

二、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

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理发店的碎发都要被收集起来,是为了提炼氨基酸——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大宝sod蜜中的“sod”之所以成为化妆品的卖点,是因为它是一种抗氧化酶,能加速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家中储存水果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是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水果呼吸,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三、关注当前的生物科学前沿

在新课程教材中,“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为学生介绍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教材编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耗时较长,因而教材使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前沿”可能已并不是“前沿”。为了使学生准确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向,教师要多关注报纸杂志等的报道,收集关于生物科学的最前沿知识。

例如,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使第一位“试管婴儿”诞生,开创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新纪元。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格雷德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而分享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试管婴儿”“核糖体”“细胞衰老和死亡”,都是中学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若结合这些全球性的生物科学大事件来进行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和意识。

四、了解社会热点话题

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是大家每天都会接触的传播媒体,报道各种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环境问题、营养保健问题等,这些热点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想象,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利用简易材料,合理设置家庭小实验

生物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生物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课堂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实验现象。而学生实验也只是部分实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毕竟是多人一组,也不能保证每位学生有实践全过程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具材料,合理设置一些家庭趣味小实验,从一定程度上补充课堂演示、分组探究实验的不足。

例如,血渍的洗涤、韭黄和韭菜的培育、发豆芽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来自于生活,又与中学阶段所学的生物知识密切相关。“血渍的洗涤”可用以研究酶的作用;“韭黄和韭菜的培育”可用以研究光照与叶绿素形成的关系;“发豆芽”既可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还可用以探究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重力性。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小实验,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4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裴钢说,现代基础研究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间有更多的交叉,科学、技术与社会间有更多的合作和竞争,科学和科学团队日益全球化,而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因素。他指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1991年到2001年,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平均每年增加22.3%,2001年经费是1991年经费的6.48倍。我国基础研究人数为7.9万人,占整个研发队伍的8.3%,但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近1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SCI收录的期刊上的数量大幅增加,排名从1994年的第15位升迁到2002年的第6位,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国际平均引用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裴钢认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有四个方面:即将科学家的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训练和吸引世界级的科学人才;实施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基础科学的基础设施;培育适当的文化环境。首要任务是确定基础研究前沿的最优先发展方向和领域,其次确定基础科学学科的部署。

纯基础研究和国家利益基础研究

裴钢认为,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分为纯基础科学领域和国家利益需求的领域。确定纯基础科学前沿的标准是:对基础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比如特有的资源或地理优势;交叉学科和新研究领域的潜在生长点。为国家利益需要而确定的基础科学前沿的标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战略有长远和广泛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可能会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瓶颈障碍的问题能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间的联系,提高国际间竞争力。

根据以上标准,在中国,纯基础研究最优先发展的领域有7方面,即生命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系统集成,未来信息科学的量子控制和基础;物质的基础结构、大尺度的物理定律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核心数学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资源、环境和大灾难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和转化新材料的化学过程;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工具的研究。国家利益所推动的最优先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也有7个方面,即重要农产品的功能基因和分子遗传改造;人口和健康的基本问题,提升和最优化传统材料、设计和开发新材料;复杂系统的灾难性事件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预测和控制;极端制造的科学基础;太空技术中多尺度、多领域的集成和复杂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从大范围来看,科学学科由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领域三大布局构成。目前在中国最优先发展的基础科学领域应该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应用科学领域应该是信息、能源、材料、空间、环境、农业、健康、海洋和工程学,交叉领域则应该是心理学和认识学,以及管理和经济学。

经费、人力、管理水平均需提高

裴钢认为,首先应增加研究经费的投入。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5%,在2005年~2010年间,这个比例应该增加到2%,在2011年~2020年间,这个比例应增加到2.5%。目前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为5%,这个比例在2 2005年~2010年间应增加到10%,在2011年~2020年间应增加到15%。其次,在中央政府作为基础研究经费的主渠道以外,还应积极拓展来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基金会等的多种渠道。第三,最优化基础研究经费的格局,基础研究经费分为竞争性经费和非竞争性经费,竞争性经费包括由兴趣所趋动的项目以及由目标所趋动的项目,而人力经费和设施平台经费则属于非竞争性经费。

第5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教学对象为福建省某医科大学2007级四年制护理本科甲乙两个大班,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乙班,共93名护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86名;对照组为甲班,共94名护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87名。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网络环境下《内科护理学》大班讨论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讨论式教学,两组课时相同。

(一)教学准备

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内科护理学》为本科护理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必修护理专业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教学形式为理论课和讨论课相结合。本研究时间为第一学期,即2009年9月-2010年1月,课时总数为88学时,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为15学时,分别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综合病例5次讨论课,每一次讨论课为3学时。教材选用尤黎明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该教室有联网计算机100台及多媒体设备1套,保证教师和护生各有1台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学校计算机中心的1名教学辅助人员负责硬件设备的维护。教学前进行教学过程中所使用辅助软件和技术的准备及教师的培训。教师在首次讨论式教学时需向护生示范如何查找网络资源,包括校园局域网和因特网的资源。校园局域网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精品课程网中的《内科护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的教学课件、视频及动画等。

(二)教学实施

讨论课采用网络环境下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实施过程如下:

(1)设立主题。每一次讨论课,由主讲教师1名、辅助教师2名负责。主讲教师首先通过大屏幕投影仪播放课件,向护生展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临床案例以及讨论问题。案例均来自临床一线,讨论主题一般为4~6个,主要涵盖该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医学护理前沿知识。

(2)搜集资料。护生明确教学目标和问题后,自己搜集信息资料,通过教材、教学课件、上网查阅相关专业文献等各种途径自主学习、独立探索、思考和分析问题。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由3名教师负责,适时给予提示、督促,引导护生发现与解决问题。此步骤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护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3)自主讨论。护生独立学习探索、分析问题后,根据坐位进行3~5个人为小组讨论或网上讨论交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对讨论、合作交流作出必要的指导和调控,鼓励护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护生深入讨论。

(4)归纳总结。护生经过充分讨论后,主讲老师选择部分小组护生进行汇报。主讲教师针对护生汇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引导护生了解各知识点的关系以及掌握重点知识;适当联系临床实际,以提高护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情况,教师要求护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上交电子文档作业,由教师进行批改。

二、教学效果与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采用第二军医大学林毅等编制的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4]评价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共2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正性条目赋值为“5、4、3、2、1”,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此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9。在教学前、最后一次讨论课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护生进行集体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使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教学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表1),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教学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生干预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表2)。教学后实验组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及总分均高于教学前;对照组护生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及总分高于教学前;教学后实验组护生信息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二)护生对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问卷对实验组护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护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问卷主要涉及新的教学方法对护生的影响、护生对该教学法的喜爱认可程度、该教学法的优缺点等,共包括19个闭合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在最后一次讨论课结束后对实验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实验组护生对网络环境下《内科护理学》大班讨论式教学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见表3。护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接触医学前沿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2)查找资料方便、可利用的信息丰富;(3)了解更多网上学习资源,提高课后自学能力;(4)做作业不用大量写字、节省时间与精力;(5)了解一些专业学习QQ群或论坛,加强平时学习交流;(6)培养上台演讲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7)有利于阶段知识的掌握,作业的布置能够督促课后复习。护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有以下缺点或问题:(1)盲目查找资料,缺少思考、钻研;(2)多媒体网络教室问题多,如电脑配置低、网络故障等,浪费很多时间;(3)长时间对着电脑易疲劳;(4)对信息讨论分析不够,有些知识印象不深且不理解;(5)作业太多,对无电脑的同学负担重,做作业不够认真,且没有教师反馈;(6)老师指导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不够;(7)有些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查找并不熟悉。

三、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护生信息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后实验组护生信息能力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超过半数的护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护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大班讨论课上,必须借助计算机、上网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高效地提取和加工,无形中训练了护生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及自我管理能力。教学案例和问题主要来自临床实践,往往比课本更能吸引护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护理资讯,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护生教学后自我管理能力高于教学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还不能肯定新教学方法优于传统讨论式教学法。

3.有助于培养护生临床思维、创新性思维及科研意识。基于网络环境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临床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护生临床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生在对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时,要进行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性思维;护生经常接触到护理专业文献、最新观念以及争议性观点,增强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意识。

(二)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存在问题

1.教与学的软硬件环境不完善。在本研究中,护生反映所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低,经常出现机器故障。由于校园网带宽限制,大量计算机同时接入网络,人均带宽严重不足,经常导致网速慢,影响了教学进度及效果。《内科护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大纲、教师教案、课件,课件学习拓展的资源有限,且缺少可供学生与教师在线交流的平台。

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提高护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5]。该教学法的应用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调查中护生提到,教师在思路上的指导和培养护生分析能力不够;有的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查找并不熟悉。部分教师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水平及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

3.护生对该教学形式适应性较差。开展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护生的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同时要求查询大量相关知识,一些护生出现不适应的现象。43.0%的护生认为增加了学习负担,不少护生反映面对电脑会感到疲劳,对于自制力较差的护生,上课容易开小差。研究调查显示,有10.8%的护生表示在上课时,不能克制自己在网上查阅与学习内容无关资料的冲动。

4.讨论式教学中护生交流合作活动减少。讨论式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交流平台,可提高护生交流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是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护生合作能力并没有提高,与预期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护生上网检索文献占用了讨论课大部分时间,用于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室的坐位设置不利于护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护生网上交流的平台不完善。

(三)网络环境下大班讨论式教学的发展对策

1.改善教学软硬件环境。功能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保证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的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这需要学校增加资金投入,进行硬件基础建设,以改善教学硬件环境,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应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丰富和整合教学资源库内容。

2.提高教师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观摩、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该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高,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建议学校建立相应的人事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第6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关键词: 化工计算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

物理化学是高职化工工艺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毕业论文与设计)的学习,更间接地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总体上讲,高职学生数理逻辑能力是明显的弱项,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如何推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变,一直是基础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

一、删繁就简

从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内容上看,若干教材版本基本上由绪论、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相平衡、胶体与表面化学、电化学、动力学基础构成。教材理论色彩浓厚,缺少鲜活的行业实践案例,对其进行增删取舍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单元化、模块化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单元:热力学基础单元、化学平衡单元、物质分离提纯单元、电化学单元、动力学单元。五个单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方式递进,既遵循专业知识学习的内在逻辑规律,又考虑到删繁就简,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偏好。每个学习单元设置数量多少不一的学习模块或任务,这些学习模块之间既有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各具独立性特点。对高职化工工艺类学生而言,重在如何应用所学到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解决现实化工生产问题,而不应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因此,笔者对本课程内容删减最多的要数热力学基本定律。教学实践表明,热力学基本定律能解决两个问题:能量衡算和方向判断,而这一直是一个几乎令所有课程师生伤脑筋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大幅删减具有相当难度、师生都厌烦的理论内容,突出具有实用性、行业实战性的内容。

二、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的巨大作用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比较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策划不当,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均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效果不言自喻。通过案例的引入,开展研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显然能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化学平衡单元教学中,笔者引入我院生产实训装置――乙苯脱氢反应案例,学生现场学习,迅速理解了温度、压力、催化剂、惰性气体-水等工艺参数的重要性及原则性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从教学过程来看,企业鲜活现实再现于课堂,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的策划、规划、设计、作业管理决策的再现,能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成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持之以恒,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习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内化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效果。

三、注重引导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是指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的实施模式、价值判断、切入口、推行步骤、资料来源、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针对物理化学课程,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呈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主张这些问题来源于化工生产实际过程比较妥当,也可以与问题情境教学配合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程知识整合,合作研究,逐步明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思路,最终内化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充实反映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光化反应在动力学内容占很小比例,常被忽略,但光化反应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反应及信息科学紧密相关,在讲课时结合科研内容介绍光催化在环境净化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部分科研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争取近年内开设若干高层次应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选修课程,如界面与胶体化学,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弥补课内学时的不足,加深学生应用与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与前沿科技均有密切关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提高实验课起点,组织综合型的实验

第一,删减部分和整合陈旧简单的实验,提高实验课的起点。如恒温槽与其性能测定这一实验内容过于单一,应与以后涉及使用恒温槽实验整合,“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测定”和“中和热-电离热测定”两个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和操作过于简易,显得落后陈旧,应当删减,或与无机分析实验整合,动力学章节涉及速率常数测定的实验有3个,显得重复,应删减或增加新的内容,如增加流体黏度及表面张力的测定等内容。第二,扩充和加深实验内容,组织开发性、综合型的实验。例如电化学实验中“电动势的测定和应用”实验可与绿色化学结合,对含Cr+6废水进行处理,不仅拓宽了基础知识面,还让同学们了解了学科间知识交叉与渗透,又如二元气-液相图实验中可增加高难度非均相气液平衡内容。同时准备开设综合性实验光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这一实验不仅涉及物理化学中的光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反应级数的求法,还涉及反应器的设计,催化剂的筛选和工艺改造,以及计算机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多方面知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自行改造与设计。

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有待进一步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若水,吴性良,谢高阳.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J].大学化学,1998,(6):12.

第7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一、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和活化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制订和课程编写的课程专家以及新课程培训者不能,也不可能告诉实践教师如何具体去教。如何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是困扰大家的难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缩小理论与实践、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差距,有利于促进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课程的校本化,使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得以活化。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全面、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要求我们课程实施者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发展的空间,而科学教学中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以及实际环境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的“土壤”和“空间”。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参与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资源开发中,资源是在对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花为课堂教学,如何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层次内化的思考中而获得的。它具有独创性、拓展性和前瞻性。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教学资源如何整合;课堂环节如何设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情感等等。可以说,《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的开发是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落脚点。

二、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科学》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二)多样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载体,通过科学探究,使知识得以落实,使技能得以培养,使方法得以训练,使科学素养得以养育。因此,在科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应使科学探究的内容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方法多样性。

(三)反思性原则

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展示了个人的教学魅力,是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但不管何种探究设计、实验设计、方案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主题和采用形式是否统一;反思哪些环节还不尽合理并需要改进;反思课标理念和实际获得是否一致;反思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开发有关文本(课程标准、不同版别教材、有关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科学教学实践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同时是教学过程的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的教科书正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注重教材与学习主体的内在关系,教程同时也成为学程。随着课程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国家课程标准下形成了多种科学版本,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科学》(7-9年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乖斗学》(7-9年级)等。这些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为我们根据具体的实际环境进行教学实践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在进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既可以利用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中的“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利用浙江版《科学》(九年级上)中“讨论: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用胃舒平?鸡蛋壳放入盐酸中产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二)开发科学前沿的教学资源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因而,科学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应时刻关注科学前沿,及时汲取当代科学成果,有机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在进行“水”的教学时,可结合讨论“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寻找“水”的存在证据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开发校园、社会等的教学资源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社区等,校园以及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等都是我们科学教学的资源;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拓展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在二次开发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井喷”事故的处理;“液氯”的泄露问题;黄河断流问题等等,从而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

(四)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在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要特别的关注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发挥教师自身特长进行教学。在教学积累的厚实基础上,教学中应深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积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特长,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

学生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包含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等,而且更包含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小制作:潜望镜、水果电池、铅笔滑动变阻器等;小实验:观察蜗牛、小孔成像等;小调查: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调查、厨房科学调查等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学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更应随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学习中的体悟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动态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表观点、合作交流、展现自我,始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看作是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的创生过程。

第8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从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角度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前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着眼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要明确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课程改革以实践性、农村性、地方性和现代性为主要特点,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彰显课程乡土特色,培训教师现代乡村意识等为主要路径来开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农村幼儿教师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受到了高度重视。地方高校作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性。因而,从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角度来探索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改革的着眼点

要使课程设置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摸清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

从专业理念来看,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观较好,教师观其次,儿童观较差[1]。于爱江、冯夏婷、李雪晗等人指出,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存在科学性薄弱、民主性不足等缺点。理念是动态发展的。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调整,也是累积发展自身教育理念的过程。农村幼儿园工作环境较差、发展机会较少,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也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信念,导致很多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不足[2],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理想追求,不会主动挖掘自身专业发展潜能,进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从专业培养知识来看,地方高校实行“平台+模块”的“2+1+1”课程模式,前2年主要学习综合素质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第3年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第4年主要学习教育实践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基本形成“素质+专业+职业”的知识体系,以期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尽管如此,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对于农村幼教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上岗后,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接触对象的不同,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有偏差,一时难以适应工作;再加上农村幼儿园培训机会不多,园内学习氛围不浓,所需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改进和提高,致使教师素质总体偏低。因此,高校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以缩短毕业生的入职适应期[3]。

(三)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受社会评价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更关注显性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因而,弹、唱、跳、画等技能的提升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教师环境创设能力较为薄弱,这与幼儿园现有条件有关。农村幼儿园以民办园为主,规模小,投入少,能用于环境布置的材料少,限制了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发展[1]。对于教学反思能力,由于工作繁杂,教师难以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有的只是在脑子里一“想”而过,而并没有通过“写”来整理思维、内化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4],但这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习过程。另外,在农村,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大多数家长送孩子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家长每天最关心的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这样的功利教育需求,如果教师迎合,则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而如若教师不迎合,则会影响幼儿园的生源甚至生存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宣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强,着眼于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突出实践性、农村性、地方性和现代性等特点。

(一)实践性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其在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因此,地方高校在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时,需要立足于当下学前教育的实际,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关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的困难,突出实践性。实践强调“做”,但又不只是简单地“做”,还需勤于反思,以知识、智慧为支持,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型幼儿教师。为此,地方高校构建“理论+实践”的“2+2”培养模式,即前2年以校内培养为主,后2年校地合作实行校外导师制,每个学生结对一个校外导师,开展实践性知识指导与训练。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是动态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发展,幼师生历经“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改”,有效获取实践知识,累积实践智慧,发展实践能力。

(二)农村性

以往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再加上授课教师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了解不多,缺乏来自农村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很少能带给学生关于农村幼儿园所需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教学难以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致使幼师生缺乏乡村教育情怀[5]。待他们毕业上岗后,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之间脱节明显,不利于入职适应和之后的专业发展,这些都促使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紧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关注农村教育环境,依托其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立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以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切入点,突出“农村”特色,提高幼师生入职后对于农村教育教学的适应性。

(三)地方性

地方高校的发展要立足地方,同样其课程改革也应立足“地方”。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将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引进校园、融入课程,或是在相关课程中作渗透,或是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方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开课的形式相对灵活,可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呈现。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当地文化的印迹,畅谈地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走进乡土,实地考察当地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况,了解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感受地方文化、人文思想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将民间工艺美术、地方戏曲、民间舞蹈等地方文化艺术融入课程时,应注重与当地的农村生态、农耕文化相结合。

(四)现代性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而,课程改革要引向何处?一是要体现现代视野,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规划和发展[6],且要符合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师既要汲取历史上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又要适当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成果”[7]的原则,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学科发展变化而不断修订调整,并且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发展,以培养出现代型的优秀的幼教人才。三是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改变农村学前教育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中的“短板”之现状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区域传媒平台的优势,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力推进电子白板、教育云共享平台等的广泛使用。

三、课程改革的路径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落脚点。围绕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需求开展相关改革,既可促成高校与农村幼儿园的有效对接,也能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性。

(一)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应用性

课程内容的调整,应与农村幼儿园的需求相衔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要强调实践性。专业课程除了讲述系统的学科知识外,应突出与幼儿园紧密相关的知识。如,卫生学方面应多讲些幼儿园常见的手足口病、感冒等疾病的预防措施;美术课程,鉴于农村幼儿园除绘本、大型玩具外,一般都由教师自制教玩具、布置主题墙等,因而,要增加手工制作的课时量,增加创意美术的内容,重视线条画等。二是要作农村化设计处理。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农村化的设计,增设“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电子白板使用”等课程。三是要与入职相关培训衔接,如,乡镇幼儿园保健教师和营养师一般由同一教师兼任。为此,在相关课程中要增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保健教师和营养师的相关职责,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意识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儿童观、教育观的问题,反思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应关注幼儿“怎样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以关怀、接纳的态度认真倾听。”[7]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重视教师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然而,在农村幼儿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就这样了”,是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上较常见的心态。为此,必须在职前强化幼师生专业发展意识,正所谓“没有被温柔待过,何来温柔待人?”教师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放权”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主导课堂[8],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发课程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7]。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善于利用和开发幼儿园环境、设施设备、活动材料等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7]。乡村教育离不开与乡村生活、乡村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9]要看到乡村中所蕴含的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必须重视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7]。为此,邀请具有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担任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外聘教师,以期更好地将四季的变化、农作物的生长、当地特产、传统的民俗文化等融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此外,鼓励幼师生参与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在亲近自然中感受自然和人文之美,培育乡土情怀,同时也锻炼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当然,也可构建农村幼儿园实践基地,让幼师生在实习锻炼中进一步增强其情怀和能力,为入职后的课程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四)注重教师培训,增强现代乡村意识

现代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特质主要有二:一是要具有现代性,二是要具有农村性,也即要兼具现代教师的共性和农村教师的特性。要使学生有这两方面的特质,教师必须要先具有,为此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体验式的培训,深入农村幼儿园,真切感知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真实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幼儿的生活,增强培养好农村幼儿教师的信念,并善于根据幼儿园及当地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农村幼儿园需求的契合度。培训还要紧跟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突出农村的“儿童观”。如,注重区域活动,突出自主活动的同时,也需要保留部分集体性教学活动,一些活动铃声的设置还需要教师作适时的提醒。另外,重视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农村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师资。

作者:徐莉莉 单位: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琼,郭敏,蒋俊华.海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5(1):105-109.

[2]魏娟娟,钱海娟,张颖,等.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J].新校园(上旬),2015(7):135.

[3]黄俊.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区民办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王水发.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与改革路径[EB/OL].

[5]教材课程向城市化倾斜,农村学生缺乏乡村情怀[EB/OL].

[6]潘希武.面向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2013,10(4):34-40.

[7]周洪飞.让每个孩子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解读[J].幼儿教育,2005(1):22-23.

第9篇:环境科学前沿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同时,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学习化学没有积极性,不愿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具有新颖性、真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就需要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学习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供教师挖掘来作为问题情境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从有趣的实验现象中整理线索,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材料,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其中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不相符合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心理的认知特征,即学生更容易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系,进行改造和重组。

2、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在衣、食、住、行领域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化学知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能让学生感受这点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资源枯竭等问题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方面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中挖掘素材,与社会热点新闻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3、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利用化学史重现科学家当时进行研究的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朴素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重视学生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化学概念的学习应该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以及原有认知来构建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观察、体会和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即化学前概念。化学前概念具有广泛性、隐蔽性、顽固性等,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化学前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高问题情境的实效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展示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即能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表征。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表征不一样,所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会不一样,这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2、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这需要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探索是能解决问题的,但同时问题又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