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脑膜瘤瘤内坏死的出现多因肿瘤生长旺盛,血供相对缺乏而导致的局灶性坏死。Servo等认为脑膜瘤瘤内存在坏死者,其病理级别明显高于无坏死者,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生长越迅速,瘤内缺血越严重,形成坏死的可能越大。
本研究发现伴瘤内坏死的脑膜瘤复发率为50%,而无瘤内坏死仅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伴有瘤内坏死的脑膜瘤是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大部分研究表明伴有瘤内钙化的脑膜瘤复发率低,认为瘤内钙化的出现为肿瘤非侵袭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本研究发现脑膜瘤瘤内钙化的复发率为62.5%,而无瘤内钙化者仅为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瘤内钙化者复发率高于无瘤内钙化者,原因可能是由于存在钙化灶的肿瘤质地坚硬,特别是位于颅底肿瘤,因全切除较为困难而导致肿瘤残留,从而引起复发。
脑膜尾征多数研究者认为是肿瘤细胞沿硬脑膜浸润的标志,由于肿瘤细胞沿硬脑膜浸润,术后可能因肿瘤细胞残留而复发。本文的研究发现有无脑膜尾征与肿瘤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考虑可能为脑膜尾征是脑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增生及血管扩张而非肿瘤细胞沿硬脑膜浸润。
脑膜瘤骨质改变主要包括溶骨和骨质增厚,溶骨通常被认为是脑膜瘤的一种侵袭特征,也有报道骨质增厚意味着肿瘤侵入骨组织。本研究以脑膜瘤有无骨质改变作为研究指标,发现伴有骨质改变者复发率为49.5%,而无骨质改变者仅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存在骨质改变脑膜瘤复发率高。
瘤周水肿是脑膜瘤的继发性改变,约50%以上的脑膜瘤伴有瘤周脑水肿,认为瘤周水肿与脑膜瘤复发关系密切。但是,本研究发现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者复发率为19.2%,中度或重度水肿者为21.3%,与肿瘤复发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根据WHO的分类标准脑膜瘤分为良性、不典型性和恶性脑膜瘤,分别为组织学I、Ⅱ、Ⅲ级,其分级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随着恶性程度的升高脑膜瘤的复发率明显上升。而且肿瘤形状、瘤内钙化、瘤内坏死等均与肿瘤的WHO病理分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不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复发率为25.0%,而良性脑膜瘤复发率为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脑膜瘤的WHO病理分级是预测脑膜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子宫颈癌;年轻妇女;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07-02
The Study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Variabl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LI Yanhui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Shijie Hospital,Dongguan 52329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variabl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Methods Between 2005 and 2010,68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under 35 years of age were treated.30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over 35 years of age were chosen unrandomly as control group.Survivin and P27 were detected by SP.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variable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younger pati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rate of bulky lesion,adenocarcinoma,lymph node metastases,deep stroma invasin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mphovascular space involvement and the expression of P27 for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featur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under 35 years old have a high rate of early stage,bulky lesion,higher rate of adenocarcinoma and higher risk factors in pathology.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Young woman;Clinicopathology
近年来随着子宫颈癌筛查的普遍开展和筛查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有年轻化趋势,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35岁以下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提高临床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9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35岁宫颈癌患者68例作为青年组,年龄分布21~38岁,中位年龄31岁,均有3年以上性生活史。随机选择同期>35岁的3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1.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urvivin多克隆抗体、P27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实验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Survivin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P27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阳性细胞判断:以胞浆、胞核出现淡黄至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阳性信号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结果
青年组早期宫颈癌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54,P
3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就诊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且治疗效果差[2,3]。年轻妇女宫颈癌有一定的临床特点,本组研究资料中68例35岁以下宫颈癌的临床期别早、非鳞癌比例高、瘤体大。我国的年轻妇女与许多偏远贫困山区的老年妇女相比,一方面能积极参加宫颈癌的普查,另一方面出现症状能及时就诊,这是年轻妇女的宫颈癌临床期别早的主要原因。本组研究资料中,青年组瘤体直径≥4cm者占55.9%,这可能是因为年轻妇女雌激素水平高、盆腔血供丰富、肿瘤细胞增殖快。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另一临床特点是腺癌比例高(图1),本组研究资料中,腺癌比例达1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有研究认为年轻妇女腺癌比例增加是其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年轻妇女宫颈癌具有相对高危的病理因素,本组研究资料表明年轻妇女宫颈癌病理特点有淋巴结转移率高、易深间质浸润及脉管累及的倾向。Ho等[4]认为淋巴结转移、脉管累及和深间质浸润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三大高危病理因素。目前认为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与性传播HPV感染有关,但HPV感染与预后无关。年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差还可能涉及肿瘤的凋亡、浸润转移相关分子。Survivin是其中新近克隆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同族体,选择性表达于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和成人分化组织并不表达。研究表明,Survivin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本研究发现,年轻宫颈癌患者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年老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Survivin蛋白在35岁以下宫颈癌的不良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P27基因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对肿瘤抑制的功能是通过其表达产物来实现的。P27蛋白在多种实体瘤中表达水平降低的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P27蛋白在年轻宫颈浸润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35岁以上宫颈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27蛋白水平降低在两组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P27表达通路在两组间没有差异。
总之,年轻妇女宫颈癌临床上有一定特点,表现为临床期别早、瘤体大、非鳞癌类型比例高,具有相对高危的病理因素,预后差,易复发,应强调早期和个体化诊治。
[参考文献]
[1] Bulk S, Visser O, Rozendaal L,et al. Cervical cancer in the Netherlands 1989-1998:decreas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older women, increase of adenocarcinoma in younger women[J]. Cancer,2005, 113(6):1005-1009.
[2] 章问华,李楠,吴令英. 重视宫颈癌患者年轻化的趋势[J]. 浙江肿瘤,2000,6(2):112-114.
[3] Wang SS,Sherman ME,Hildesheim A,et al. Cervical adenocarcinomaan 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J]. Cancer,2004,100(5):1035-1044.
[4] Ho CM,Chien TY,Huang SH,et 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s in early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under going radical hysterectomy[J]. Gynecol Oncol,2004,93(2):458- 464.
[5] Chakravarti A, Noll E, Black PM, et al.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surviving expression levels are of prognostic value in human glimas[J].J Clin Oncol,2002,20(4):1063-1068.
肿块位于肝左叶4例、肝右叶3例、肝门部1例,肝脏占位部位不明1例。肿块大小1~12cm。多数位于肝脏边缘,无包膜、境界清楚;多呈球形或多结节状;切面棕色或黄褐色,较周边的肝组织颜色淡(见图3)。(1)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有些类似肝硬化的假小叶结构。(2)纤维间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厚壁或畸形血管,部分血管呈瘤样增生。(3)小胆管自间隔向外呈放射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见图4)。
2免疫标志
免疫标志染色显示CK8/18结节内肝细胞及纤维间隔中小胆管细胞质着色,CK7小胆管及结节内邻近纤维间隔处有少量肝细胞细胞质着色(见图5);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细胞阳性,定位细胞质。AFP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几乎不表达。
3讨论
FNH病变多为单发,有20%~30%的病例为多灶性病变。130例因肝硬化的移植标本中,食管静脉曲张和FNH有显著相关性,提示门静脉高压与FNH结节形成有关,支持血流异常导致FNH形成的假说[4]。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约1∶8;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Reddy等[5]报道26例女性FNH患者中22例有口服避孕药史,认为口服避孕药会增加FNH的发病率,停药后病灶可能会缩小。Dicarlo等[6]认为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FNH的发病率,可能会促进FNH的生长。国内报道[7]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238例FNH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男女患者比例为1.6∶1,平均年龄、年龄跨度及年龄分布均相仿,未见女性好发倾向;提示FNH男女发病比例本应相仿。本文有1例患者追问病史得知6年前体检发现肝脏占位约3cm,保守治疗后肿块无增大,近2年妊娠、哺乳后肿块明显增大至5cm左右,该病史反映了避孕药或妊娠能加速FNH的生长。然而,究竟长期口服避孕药或妊娠能否增加FNH的风险仍有争议,需要更广泛的临床调查和研究[8-9]。
3.1影像学特征FNH影像学通常无包膜,少数病例可见部分或完全的纤维性包膜。其中最大特点是以星状纤维瘢痕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状分布形成分房样结构;纤维瘢痕将病灶分成小结节,病变内血供丰富及异常的血管增生。从影像学特点推测FNH可能是肝细胞对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血管的反应性增生[10]。
3.2临床病理学特征FNH肿块境界清楚,呈球形或结节状,切面淡棕色。镜下表现FNH由正常形态的肝细胞组成,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结节,间隔内可见大小不等、厚壁的肌性血管和显著增生的小胆管,并且小胆管自间隔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和CK7显示间隔周边的肝组织和小胆管阳性,提示FNH结节间增生的小胆管与周边肝细胞有移行,或者增生的小胆管可能来自肝细胞的化生。FNH纤维间隔内存在畸型扩张的血管可能导致该肿瘤的形成,这与文献[11]报道一致。
【关键词】 结直肠肿物;白细胞介素2;受体;病理学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5位,在我国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1,2]。已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机体免疫水平和预后直接相关[3]。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正性调节的免疫因子,它通过作用于表达il2的受体(il2 receptor,il2r)的细胞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te il2r,sil2r)是膜结合形式il2r的α链裂解进入循环系统后形成的, sil2r可与膜表面il2r竞争结合il2,导致il2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4,5]。sil2r血清水平能反映淋巴细胞的激活状态,可作为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项参考指标。我们检测了102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旨在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102例结肠癌患者,男60例,女42例。年龄32~84 岁,平均(53.5±8.4)岁,中位年龄52.5岁。右半结肠癌33例,横结肠癌20例,左半结肠癌31 例,直肠肛管癌18例。黑便53例次,大便变细35例次,大便习惯改变58例次,合并肠梗阻43例次,表现为恶液质12例次,68例出现两种以上的症状。另正常对照组60例,系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直肠良肉住院患者,近2周内无感染性疾病史,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64 岁,平均(52.8±6.5)岁,中位年龄53.0岁。经χ2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营养状态以及居住区域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病理 研究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活检证实结肠癌,其中高分化腺癌26例,中分化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27例,未分化癌16例,鳞癌3例。术前明确存在孤立肝转移结节3例,腹膜后包块1例。
1.3 手术方式 研究组患者均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6,7]行d3式廓清术,术后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解剖肿瘤标本,挤压触诊法寻找淋巴结并完整游离,根据解剖部位对各组淋巴结进行分类标识分组,在病理检查单详细记录后送病理检查。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等病理参数通过病理检测获得。对照组根据息肉大小和部位予以行开腹息肉摘除术或经结肠镜下摘除术。
1.4 检测
1.4.1 标本采集 研究组明确诊断后于术前3 d、术后14 d以及术后3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2ml,不作抗凝处理,于4℃下行3000 r/min离心15 min后,留取分离血清,分为2份,置20℃冰箱内保存,标本满24个后检测[8]。对照组患者于清晨空腹一次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血标本后续处理同研究组。
1.4.2 测定方法 sil2r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试剂公司,其它常规试剂由实验中心配置,选用芬兰雷勃mk3全自动酶标仪。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血清sil2r的血清浓度,结果用ng/ml表示。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5 统计学分析 将sil2r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鉴于研究组和对照组sil2r水平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f检验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的sil2r的差异,采用f检验比较研究组不同病理类型的sil2r的差异,样本α设定为0.05。
2 结 果
研究组89例施行了根治性切除术,其中85例为一次手术切除所有癌灶,4例为1个月内再次手术切除第二癌灶(肝转移结节3例,腹膜后转移包块1例)。手术方式包括:miles术12例,dixon术35例,右半结肠切除术31例,横结肠切除术19例,右半结肠切除+dixon术2例,横结肠切除+miles术2例,肛管癌经径路局部切除术1例。根据术中所见结合术后病理学检查,按1986年结肠癌uicc的分期标准[4], t2期48例,t3期42例,t4期12例。对照组42例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18例行开放性结肠息肉摘除术,术后1例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经结肠镜下止血控制。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sil2r水平检测结果 经f检验,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明确诊断后术前3 d以及术后14 d的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3个月的血清sil2r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血清sil2r水平比较注:与对照组比,p<0.05
2.2 研究组不同部位血清sil2r水平检测结果 经f检验,同一时间点的研究组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表2 研究组不同部位的血清sil2r水平比较
2.3 研究组不同部位组织病理学患者血清sil2r水平检测结果 经f检验,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的术前3 d和术后3个月的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鳞癌(p<0.05),而术后14 d时不同组织病理学的血清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表3 研究组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血清sil2r水平比较注: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的同一时间点血清sil2r水平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鳞癌相比较,p<0.05
2.4 研究组不同临床分期的血清sil2r水平检测结果 经f检验,t3期和t4期结直肠癌的术前3 d的血清sil2r水平高于t2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而t4期结直肠癌的术后3个月时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t2期和t3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见表4。表4 研究组不同临床分期的血清sil2r水平比较注:t4期的术后3m血清sil2r水平与t2期和t3期相比较,p<0.05;t3期和t4期的术前3d血清sil2r水平高于t2期,p<0.05
3 讨 论
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正性调节的免疫因子,它通过作用于表达il2的受体(il2 receptor,il2r)的细胞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te il2r,sil2r)是膜结合形式il2r的α链裂解进入循环系统后形成的, sil2r可与膜表面il2r竞争结合il2,导致il2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4, 5, 8]。因此,sil2r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做为衡量免疫水平的指标之一。
自1985年rubin等[9]在人体液中发现sil2r以来,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sil2r来自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正常人血清中处于一种较低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sil2r表达增高[9,10]。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2r水平增高的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肿瘤细胞引起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多,继而导致sil2r释放增多,高浓度的sil2r与mil2r竞争结合il2,从而中和活化t淋巴细胞周围的il2,减弱了机体的自分泌效应[4,10]。此外,作为mil2r的主要廓清方式,大量sil2r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降低了mil2r的密度,导致t淋巴细胞功能衰竭,使活化的t淋巴细胞静息,从而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效临床治疗前,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且与结直肠癌的组织病理学恶性程度以及临床分期有关,但是血清sil2r和结直肠癌的解剖学部位无关。说明荷瘤状态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体内il2的靶细胞膜上过度表达il2r,并使释放入血的sil2r增多,这种反应抑制了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t2和t3期结直肠癌术后血清sil2r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血清sil2r进行性下降,说明肿瘤切除能缓解机体的免疫抑制,使免疫功能得以恢复;但是t4期结直肠癌术后3个月的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t2和t3期术后患者,这和晚期结直肠癌不能彻底清除瘤灶以及存在远处播散有关,提示t4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高于t2和t3期。
因此,我们认为,sil2r水平的高低能较准确地反映结直肠癌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手术前后检测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鉴别结直肠良恶性疾病的一项参考指标,临床上对血清sil2r的检测有助于对结直肠癌病程发展和转归的监测,对评估治疗效果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kiesslich r, neurath mf. endoscopic detection of early low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 best prac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5, 19 (6): 941961.
[2]fairley tl, cardinez cj, martin j,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in usa. adults younger than 50 years of age, 19982001[j]. cancer, 2006, 107(8): 11531161.
[3]刘俊田, 岳杰, 任秀宝, 等.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7): 423426.
[4]witkowska am. on the role of sil2r measurement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cancers[j]. mediators inflamm, 2005, 2005(3): 121130.
[5]murakami s. 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in cancer[j]. front biosci, 2004, 9(10): 30853090.
[6]japanese research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general rules for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ies on cancer of the colon, rectum and anus, part i: clinical classification[j]. jpn j surg, 1983,13(6): 557573.
[7]koyama y, kotake k. overview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japan: report from the registry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 dis colon rectum, 1997, 40(10suppl): s29.
[8]韩开宇, 吕福祯, 李家宁, 等. 可溶性白介素2 受体与肿瘤坏死因子在胸腔积液中的表达[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7(1): 6770.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病人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730;高发年龄组为0~10岁、21~30岁组和31~40岁组;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就诊低谷,18~22时为高峰;秋冬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夏季节;急诊患者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仅占4.25%,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利用出租车来诊者占60.23%,利用公共交通车辆来诊者占5.11%,本院出诊接回占7.5%,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结论 该文所分析的资料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院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键词】 急诊室 急诊 流行病学
我国急诊医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不平衡[1]。通过了解急诊病人的就诊情况(如病种、年龄、就诊时间等),对急诊病谱进行分析,可以为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和培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我们对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20165例急诊患者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所研究的对象均为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165例患者,占全年急诊科实际来诊患者总数的97.22%(不包括妇产科急诊患者)。
2.方法
本研究属前瞻性调查,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独立的调查登记表,在调查期限内,每一位来到急诊科的急诊患者均由值班医生、护士在急诊病志外另填写一份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间、交通工具、急诊主诉等)。经研究组成员核定急诊诊断并确定诊断编码(供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输入计算机内的专用数据库,使用Foxbase+数据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职业及性别、年龄分布
急诊患者职业以工人最多,占32.12%,其次为干部及职员(18.57%)、儿童(17.38%)、学生(11.25%)、民工(4.33%)、农民(4.25%)、个体开业者(2.15%),警察及军人(0.82%),其它占9.13%。在全部急诊患者中,来自市区的急诊患者为11232例,占55.7%,来自郊区及所属县7602例,占37.7%,来自外省县1089例,占5.4%,242例的急诊患者来源不明,占1.2%。20165例患者中男性11653名,占57.79%,女性8512名,占42.21%,男女之比为1: 0.730。就诊患者的高发年龄组为1~10岁组、21~30岁组和31~40岁组。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2.急诊时间段及季节分布
急诊患者来诊的时间以午夜及清晨为低谷,18~22时为就诊高峰时间段,见图2。全年急诊患者来诊以夏秋季节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见图3。
3.来诊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及就诊后去向
交通工具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占60.23%,其次是公共交通车辆占5.11%,利用城市急救中心救护车来诊者仅占0.07%。急诊患者68.9%的在急诊科内接受短期诊治后回家,11.94%被收入急诊观察区,18.2%被收入院内各专科病房。急诊室内死亡率为0.9%,另有0.06%来诊时已死亡。
4.急诊诊断及主诉
本调查所指的急诊主诉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对症处理,以急诊主诉离开急诊科(入院、转门诊或嘱回家观察等),没有获得急诊诊断。20165名急诊患者中创伤患者7310人,占36.25%,其它各系统疾病为12855人,占63.75%。表1列出前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占全部急诊患者的63.1%。表2 20种最常见的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
(略)
讨 论
有关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国内文献中已有少量报道,但多属回顾性调查[2,3]。而前瞻性调查[4]较少且集中在大中城市。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年度作为调查期限,是基于急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其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院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西南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基木特点,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本研究提示急诊患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年龄段以0~10岁、21~40岁所占的比例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及青壮年是意外伤害及交通肇事的高危人群,而儿童急诊量所占比例大可能是急诊疾病谱中发热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关。本研究还显示急诊患者大部分来自本市(占93.4%),以城市居民为主,农民仅占全部急诊患者的4.25%,外省较少(仅占5.4%)。这些说明我院作为开设床位上千张的桂西综合性大型医院,其急诊的服务半径与门诊的服务半径都比较大,因此,在考虑某一地区的长远医疗规划时,要加强县市一级中心性医院急诊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高水平急诊服务的医院,以缩短偏远及广大农村地区急诊患者,特别是外伤患者的就诊半径,提高抢救成功率[5]。
研究提示,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并不是均衡分布的,一天中以18~22时为就诊的高峰期,午夜及清晨为低谷;一年中则以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春冬季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急诊疾病谱季节性分布特点的综合结果,需要结合具体的急诊疾病谱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掌握这些特点,可以根据急诊患者来诊密度配备有关医护人员和其它技术人员,我科已根据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调整急诊工作人员排班表,逐步改变急诊科白天工作人员密集,晚间人员不足且层次较低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在疾病高峰来临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进一步提高护理、医疗质量,让患者满意。
我国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模式尚不统一,由于规模、费用、市区面积小等的限制,我院急诊患者使用急救站救护车来诊所占的比例很小,本研究中仅为0.07%,远低于我国大中城市[3]。而且我院2006~2007年一年的急诊量仅为20165例次,远低于百色市人民医院2003年一年急诊量(33533例次) [6],其原因可能与我市院前急救系统依附于该院有很大关系。因此,应根据国家和各地区的经济条件,统筹医疗资源,逐步地加大政府投入和资助,降低费用、合理布局、继续缩短应答时间和服务半径,以提高我国总体急救水平。我院急诊科最常见的20种急诊主诉或急诊诊断与李继光等[5]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除可作为分析急诊疾病谱的基本构成成分外,也可用以指导急诊科的学科建设和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等.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附53所医院急诊科调查分析)[J].急诊医学,2000,9(6):364-366.
[2]孙湛,童朝阳,李颖川,等.急诊病人初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544-546.
[3]王丽娜,王秀洁,王峰,等.急诊就诊病谱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7):487-488.
[4]阮海林,冯小梅,杨春旭,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44-147.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14-02
“问题奶粉”所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甚至死亡的报道,一度引起人们对三聚氰胺的好奇和广泛关注。尤其关心的是三聚氰胺是什么样的物质?它是干什么用的?为何出现在婴儿奶粉中?对人群有什么样的危害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等问题。笔者现从其理化特性、毒性、典型中毒事件及其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阐述。
1三聚氰胺的理化特性及用途
三聚氰胺是由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 于1834年首次合成成功,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氰类化合物中的氨腈类物质,是重要的氮杂环类有机化工原料,又名三聚氰酰胺(Cyanurotriamide)、密胺(Melamine),简称三胺。按其结构又称为2,4,6-三氨基均三嗪(2,4,6-Triamino-s-triazine)或1,3,5-三嗪-2,4,6-三胺,分子式为C3H6N6或C3N3(NH2)3,相对分子量126.13,密度为1.573 g/cm3。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易升华,升华温度为250~300℃。蒸气比重4.34。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晶体或白色粉状结晶,无特殊异味,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和甲醇,难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有机物。呈弱碱性(pH=8.0),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能形成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释放出氰化物、氮氧化物和氨等有毒和刺激性烟雾 [1,2]。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的生产过程中,也是合成药物的中间体或药物体的原料。也可用来制作三聚氰胺树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和阻燃性,因此,又可用作币纸增强剂、纺织助剂和阻燃剂。但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或饲料的添加剂,借以提升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三聚氰胺又被人称为“蛋白精”。目前工业上三聚氰胺主要使用尿素法直接在高温高压下制得,技术难度不大。由于国内尿素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工艺技术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三聚氰胺的主要出口国。
2三聚氰胺的毒性
三聚氰胺的毒性报道大多是动物实验结果。其在机体内的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即在大鼠体内不会迅速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直接以原形由尿中排出。如Mast等用成年雄性Fischer 344鼠的研究结果表明[3,4],三聚氰胺在大鼠体内经过第1个24 h后,约90%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血浆消除半衰期约2.7 h,尿中清除半衰期约3 h,二者接近。
2.1急性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小鼠经口致死剂量(LD)为1.60 g/kg,腹腔注射给毒LD为0.8 g/kg;大鼠腹腔注射给毒LD为3.2 g/kg。且死亡的大、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的晶体蓄积,部分大、小鼠肾脏被膜有晶体覆盖[1,2,5,6]。
2.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大鼠肾小管内有二密胺单磷酸盐结晶、体重下降的剂量为500 mg/kg×5次;同时或观察到试验动物肾脏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中出现晶体,生化指标观察到血清尿素氮肥(BUN)和肌酣(CRE)逐渐升高[1-4]。
2.3特殊毒性
研究结果显示,无遗传毒性,大鼠经口食用含有1%三聚氰胺的饲料2年后的实验结果显示,30%的大鼠有膀胱结石和良性膀胱状瘤。Okumura等研究证明,饲喂含3%三聚氰胺饲料能诱发Fischer 344鼠的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及过渡型细胞癌的发生。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其造成其他系统损害和对人类有诱发肿瘤的证据[1-5]。
2.4对人危害的推断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啮齿类动物实验所得最小无作用水平(NOEL)为63 mg/kg体重,按常规的100倍推算到人体的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为0.63 mg/kg体重。在进行三聚氰胺风险评估时,以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0.63 mg/kg体重为依据,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个月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最大摄入奶粉150 g(以6个月龄婴幼儿计),体重以7.0 kg计算,按提高一倍的保险系数,则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安全阈值为15 mg/kg[4-6]。
3三聚氰胺中毒的典型事件
3.1 美国宠物中毒死亡事件
2007年3月中旬以来,美国先后发生了4 000多起猫、狗等宠物中毒死亡事件,一度引起恐慌。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调查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从而查明了导致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7]。也就是当时的“宠物毒粮事件”。2007年福建、天津、山东和深圳、珠海的检验检疫局也从入境的鱼粉和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有的含量则高达0.51 mg/g。
3.2中国的“问题奶粉”事件
2008年9月,我国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了国内多个省市出现了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甚至有个别患儿死亡。经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儿食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截至2008年10月29日,全国因食用“问题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还有2 390名,累计已康复出院48 514名。
4三聚氰胺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而非法定的食品添加剂[7],这种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但肯定的结论是“如长期和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肾发生损害”。目前尚未见到职业中毒报道。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三聚氰胺已经造成了动物与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发生了死亡病例的报道。
4.1危害的动物
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家养的宠物中,特别是猫、狗和观赏鱼,已经查明与饲料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有关。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饲料中的氮含量,让人误以为该饮料的蛋白含量丰富,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尚未发现野生动物受到危害的报道。
4.2危害的人群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当中,我国的多个省市区先后发生了数以千计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患儿病例,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胺。据甘肃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患儿是进食了三聚氰胺的含量高达2 563 mg/kg的某婴幼儿奶粉3~6个月后发病的[8]。由于成人很少将奶粉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加之成人对三聚氰胺的耐受量高和排泄速度快,成人受影响的几率较小。
4.3危害的器官
基于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等的理化特性,三聚氰胺在通过肾脏排泄的过程中,很容易在尿道和肾小管里沉淀,因此其在体内的毒作用靶器官为泌尿系统,即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一旦饮水不足,即可蓄积沉淀而形成多发性结石。死亡病例多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
4.4危害的来源
食品及饲料,主要基于假蛋白原理。原因是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0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高达66.60%。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即“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的,也就是说食物中氮的含量越高,其蛋白质含量就高。因此,添加三聚氰胺就会使食物的蛋白质测试值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和饲料可以顺利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如按合格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2.80%,含氮量为0.44%;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00%,含氮量为2.88%计算,三聚氰胺含氮量66.60%,则为牛奶的151倍,奶粉的23倍。可见三聚氰胺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检测指标中的蛋白质含量的意义所在。
总之,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再次警示我们: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指标必须科学严谨,食品安全必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食品掺假和非食品添加剂滥用必须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董华模.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考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70.
[2]王延吉.有机化工原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27-728.
[3]Mast RW,Jeffcoat AR,Sadler BM, et al. Metabolism,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14C] melamine in male Fischer 344 rats[J]. Food Chem Toxicol,1983,21:807-810.
[4]Schoenig GP, Hartnagel RE Jr, Osimitz TG, et al.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N,N-diethyl-M-toluamide in the rat[J].Drug Metab Dispos,1996,24:156-163.
[5]郝凤桐.三聚氰胺的危害及临床诊治[N].保健时报,2008-9-18.
[6]Okumura M,Hasegawa R,Shirai 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ulus for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in the urinary bladder of rats administered the non-genotoxic agents thymine or melamine[J].Carcinogenesis,1992,13:1043-1045.
[7]张灿灿.摄取三聚氰胺剂量与发病密切相关[N].健康报,2008-9-18.
摘要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2-4>NO-3>Mg2+>NH+4,Mg2+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K+和Ca2+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而Mg2+和Na+大部分来源于海洋源.部分离子受局地气候环境和地形影响较大.
关键词
天山东段,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冰化学,离子特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工作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气温升高,且大气污染较严重,在冰冻圈表现得尤为明显[1].由于人类活动加剧,环境污染不断增加,因此引起的冰川环境问题更加严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地球表面的各成分化学特征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雪冰化学特征研究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具有非凡的意义,冰雪中的离子是反映区域气候环境污染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因而探求雪冰中阴阳离子等化学物质的特征、来源和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7].研究该区域的雪冰化学特征对探讨东天山东段区域内水源演化以及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1.1研究区概况庙尔沟平顶冰川(图1)位于哈尔里克山南坡、哈密市东北方向,积累区朝向西南,属温带荒漠气候,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鄯善沙漠的环绕之中,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蒸发严重,受局地沙尘暴天气影响较大[3].水汽主要来源为西风带来水汽、北冰洋水汽和印度洋因季风环流所带来水汽.面积3.64km2,海拔介于3840m至4513m之间,这一区域冰川的冰雪融水是吐哈绿洲区域生态平衡、人畜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地,对于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尤为重要.
1.2数据分析与研究方法2009年8月在庙尔沟平顶冰川积累区4300m海拔点挖取雪坑一个.采样地点表面平整,积雪较为丰富,雪坑状况良好.采样过程严格按照雪冰雪坑采样程序进行[4-5],着重进行雪冰化学相关研究的科学研究考察工作.该冰川位于中亚沙尘源区,水汽主要是西风带来的海洋源和中亚区域内湖泊水汽源,夏季的降水占全年降水90%以上,且西风带来的海洋水汽是冰川补给的主要来源,因而选择海洋离子示踪法[5]来探讨离子来源意义重大.海盐示踪离子的选择判断依据如下:若Mg2+/Na+和Cl-/Na+当量比值等于或大于海盐中离子相应比值(Mg2+/Na+=0.227,Cl-/Na+=1.165)时,则选取Na+为海盐示踪离子;若Mg2+/Cl-和Na+/Cl-当量比值等于或大于海盐中离子相应比值(Mg2+/Cl-=0.195,Na+/Cl-=0.859)时,则选取Cl-为海盐示踪离子;若Cl-/Mg2+和Na+/Mg2+当量比值等于或大于海盐中离子相应比值(Cl-/Mg2+=5.126,Na+/Mg2+=4.403)时,则选取Mg2+为海盐示踪离子.通过计算本研究数据,Mg2+/Na+和Cl-/Na+比值分别为0.107和1.180,Mg2+/Cl-和Na+/Cl-比值分别为0.09和0.846,Cl-/Mg2+和Na+/Mg2+比值分别为11.02和9.33,基于结果对比判断依据,选取Mg2+作为海盐示踪离子.利用非海洋源离子含量公式计算。
2结果和讨论
2.1雪坑离子整体化学特征表1显示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中主要阳离子是Na+和Ca2+,主要阴离子为Cl-和SO2-4,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2-4>NO-3>Mg2+>NH+4,且主要阴离子Cl-和主要阳离子Na+浓度均远远大于其他离子浓度水平。由表1根据海盐离子示踪法计算得出Na+非海洋源占比为29%,从而Na+海洋源占比为71%,Mg2+非海洋源占比44%,海洋源对应为56%,这也就解释了庙尔沟平顶冰川海洋源离子前两位Na+、Mg2+和海洋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2庙尔沟平顶冰川离子变化特征图2显示出雪坑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气沙城活动季节变化、水汽来源的季节变化以及雪层在消融期出现淋融作用所引起的结果.图2显示出雪坑在10cm处离子浓度较中间部分高,可能与采取数据期间降落新雪,大气环流和局部地区气流变化从吐哈盆地工业区带来一些污染物有关,在10cm和40cm处离子浓度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是非常明显的两个污化层,浓度出现峰值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和局地水汽环流所造成的化学物在此范围内长期沉积而成.这恰恰也说明了环境污染等信息在此范围内得以很好的保存,也给气候变化研究和冰芯研究提供相应的佐证.表2结果显示,Mg2+是8种主要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变率达到了15.7.2.3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离子来源分析庙尔沟平顶冰川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鄯善沙漠的环绕之中,东、南、北方向均为荒漠戈壁,受局地沙尘暴天气影响较大.表1显示庙尔沟平顶冰川Na+和Mg2+是所有海洋源离子中海洋源比重最大的离子,海洋源比例分别占到71%和56%.Ca2+和NH+4是所有的离子中非海洋源比重最大的离子,非海洋源比例为100%,完全是来源于陆地.主要是由于冰川在中亚粉尘源区,周围被沙漠所环绕,通过西风环流所携带的沙漠粉尘在此沉积在冰川,所以导致了Ca2+呈现出非海洋源占比达到100%的比例.由于庙尔沟平顶冰川处在吐哈盆地,吐鲁番和哈密是东天山最重要的工农业活动地域,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以及重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导致庙尔沟平顶冰川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污染.SO2-4和NO-3的主要来源是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所导致,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有机质的燃烧以及牲畜活动和化学肥料的使用.Mg2+作为海洋示踪离子,是海洋源排名第二的离子,因此Mg2+表现出最大的变率,恰好证明是由于夏季西风带来水汽形成降水,在冰面得以很好的保存,形成和其他季节不同的离子浓度当量.
3结论
(1)冰川的雪坑离子浓度大小顺序Cl->Na+>Ca2+>K+>SO2-4>NO-3>Mg2+>NH+4,Cl-是所有离子中当量最大的离子.其中Na+和Ca2+是主要的阳离子,Cl-和SO2-4是主要的阴离子,各种离子浓度在表层和中底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Mg2+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NH+4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小的离子.(2)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中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陆地矿物粉尘和人类工农业活动.其中Ca2+和NH+4是所有的离子中非海洋源比重最大的离子,非海洋源比例为100%,完全是来源于陆地.Na+和Mg2+是所有海洋源离子中海洋源比重最大的离子,海洋源比例占到71%和56%.此外西风环流所带来的海洋水汽可能也是离子来源的主要途径.SO2-4和NO-3来源于沙尘源传输,且受人类工业活动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WangFT,WangL,KangJ,etal.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snow-firnpackinAltaiMountainsandit's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J]JournalofEarthScience,2011,22(4):482-489
[3]崔晓庆,任甲文,秦翔,等.祁连山老虎沟冰芯草酸根和氟离子的记录及环境意义[J].环境化学,2011,30(11):1919-1925
[4]董志文,李忠勤,王飞腾,等.天山东部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的沉积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5):544-552
[5]董志文,李忠勤,张明军,等.天山奎屯哈希勒根51号冰川雪坑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0,31(1):149-156
[6]李向应,刘时银,韩添丁,等.天山东部冰川雪坑离子浓度特征的对比研究———以奎屯哈希勒根51号冰川和哈密庙尔沟冰川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2):1269-1276
关键词 儿童伤害;伤害监测;流行病学
为探讨肥西县6~14岁学龄期儿童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与预防策略,笔者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初诊的伤害儿童4748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肥西县县级综合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普通卫生院各1所,研究这3所医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初次就诊的学龄期儿童伤害类病例共4748例,均诊断为各种类型伤害。
调查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时间、地点,发生时的活动,发生原因,伤害意图、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及结局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全国伤害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和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相对比,统计推断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
结果
一般情况: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报告学龄期儿童伤害类病例4748例,男性儿童3317例(69.86%),女性儿童1431例(30.14%),男女比例2.32:1。
伤害发生地点分布:伤害发生地点居前4位的分别是学校(31.8%)、家中(29.5%)、公路与街道(26.7%)、公共居住场所(9.6%)。
伤害发生性质分布:伤害发生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2586例(54.5%),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273例(26.8%),骨折532例(11.2%),扭伤、拉伤183例(3.9%)。
伤害发生原因分布:伤害发生原因居前4位的分别是跌倒,坠落2209例(46.5%)、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905例(19.1%)、动物致伤609例(12.8%)、钝器致伤481例(10.1%)。其中男性儿童前4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1628例(51.6%)、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520例(16.5%)、动物致伤399例(12.7%)、钝器致伤375例(11.9%);女性儿童前4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581例(40.6%)、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385例(26.9%)、动物致伤210例(14.6%)、钝器致伤106例(8.92%);男性儿童跌伤,坠落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伤害意图已非故意伤害为主共4472例(94.19%),故意伤害共252(5.30%)。伤害部位以头部及四肢为主,头部伤1546例(32.56%),双上肢1095例(23.06%),双下肢1287例(27.10%),躯干部263例(5.54%)。伤害发生严重程度及意图分布:监测病例以轻度伤害为主,占92.98%,其次为中度伤害(6.59%),重度伤害0.42%,其中死亡4例。
讨论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护理干预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7(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A16(CA16)等所致,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1]。患者的症状多较为轻微,但部分患者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以及脑炎等,极少数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极易造成死亡等。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2]。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儿92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统计9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发病时间节等,对病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做好人员强化培训以及预检分诊,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组92患儿中,男44例(47.8%),女48例(52.2%),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在1个月~7岁,平均为(2.01±0.63)岁,其中,≤3岁63例(68.5%)。92例患儿中,61例(66.3%)为散居儿童,27例(29.3%)为托幼儿童,4例(4.3%)为学生。患儿四季可发病,其中,4~7月发病临床最多,占总数的64.1%(59/92)。
2.2临床表现 患儿起病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或者臀部疱疹、发热等。92例患儿均具有疱疹,发病部位以及疱疹个数不等,直径在4mm左右,且水疱呈透明状,内部的液体比较少,疱疹周围存在炎性红晕;疱疹位于口腔黏膜者疼痛明显。81例(88.0%)发热。部分患儿合并流涕、咳嗽、恶心、头痛、呕吐以及食欲缺乏等症状。患儿的住院时间在3~11d,平均为(5.8±2.1)d。
2.3实验室检查 本组92例患儿中,85例(92.4%)白细胞计数正常,41例(44.6%)轻度心肌酶升高,2例(2.2%)轻度门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有48例患儿接受EV71的核酸PCR检测,其中,16例(33.3%)呈阳性。有1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1%。
3 讨论
3.1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婴幼儿为高发人群。本组研究资料显示,3岁以下患儿的发病率最高,占68.5%;男女发病率较为接近,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致病原因分析显示,EV71感染为主要原因,本组48例接受EV71检测,其中,有33.3%的患儿呈阳性。该病全年可发,其中又以4~7月最为集中。病情程度而言,本组患儿多为轻型,热程以及住院时间较短。经实验室检查显示,约有92.4%的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而大部分患儿均存在轻度心肌酶升高。认为EV71感染多以轻症为主,但病情变化较快,应引起高度重视。
3.2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人员培训 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加强相关科室,例如儿科、皮肤科以及急诊科等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以及健康知识培训,全面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3.2.2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手足口病健康讲座,介绍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如实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应教育儿童家长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到空气流通性较差、人群聚集等公共场所;维持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3]。介绍儿童手足口病常见症状,嘱家长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诊。对于居家治疗者,切勿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疫情传染。
3.2.3规范就诊程序 在流行期,应设置预检分诊,增派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就诊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对于疑为手足口病患儿,指导其就诊,如为高度疑似患儿,则可通过绿色通达直接进行诊疗。设置专门的隔离留观室,对患儿进行输液输液。设置手足口病专区,对于确诊入院的患儿及其陪护人员应予以针对性健康宣教,并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如症状较轻,可进行居家隔离和观察,并加强健康宣教;对于EV7l阳性者,应予以单间隔离。
3.2.4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以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洗手、穿隔离衣并佩戴手套等。住院患儿所用过的物品均应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对监护室以及治疗室等病区,应做好空气消毒。此外,公用电梯、运转车、洗漱间、卫生间以及门把手等均应加强消毒频率。对患儿及其家长应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要求其应做到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后均应以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并避免与其他的患儿接触[4]。患儿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均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奶嘴及奶瓶等在使用前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
总之,充分调查并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医护人员以及儿童家属对于手足口病的重视度以及防范意识,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以及高危人群等,积极予以预检分诊、加强健康宣教、强化消毒隔离措施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并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琴,龙鑫,陈洁,等.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45-146.
[2]孙岚,张玲,韩其英,等.儿童手足口病67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