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语文的教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的教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的教学素养

第1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文学作品;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试为目的,追求所谓的知识点,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教学,都以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对于文学体裁只需了解相关的常识而无需具备文体意识,这导致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成为一种普遍倾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视野出发,特别强调文学教育,并将其定位于培养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使其倍受关注,教师的文学素养问题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问题就自然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方面,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文学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另一方面,发挥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则是有效实施文学教育的关键。二者在进行文学教育中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价值和作用,而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是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一、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特点的,它有两项内容,一是语言,一是文学。语言主要体现工具性特点,文学则更多负载人文性的内涵。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果不具备文学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极力提倡文学教育无论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四个学段都涉及中外文学名著、名篇的阅读目标及相关要求,到了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教学是教学的主旋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文学教育贯穿始终,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2.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具体体裁文章人选教材的比例,显示着这一体裁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下面以初中阶段不同版本教材中文学作品单元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厘清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人教版”总计36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3.9%;“苏教版”总计35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5.7%;“语文版”总计42个单元,文学单元20个,占总数的47.6%。上述数据表明不同版本中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鲜明的,这既是对文学教育理念的落实,又是进行文学教育的规范。3.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而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教师必须把握文学的内涵,形成文学意识,以文学的技巧、教授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段透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文学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化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由于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而没有或缺少文学素养的人,是无法承担或无法充分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的,因此,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的文学素养及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学教育要求实施者具有充分的文学素养,对于文学作品应切实抓住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而文学教育的具体实施状况却不如人意。1.应试制度下,文学教育的被漠视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10年,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试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于是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就产生了制度与政策之间的矛盾。由于应试制度始终占据着主宰地位,所以作为政策的课程标准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作为语文新课程重要理念的文学教育,也就停留在轰轰烈烈的理论倡导中,无法真正有所作为,文学教育仍然是一个让人心动的童话。2.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缺乏的普遍性不少教师文学知识陈旧,对于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表现冷漠,甚至与文学处于隔绝状态。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文学的关注远不如学生,这种状况怎么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多数教师总是以教参为依据教学,照本宣科讲教参,学生不知所云,造成云里雾里一片混沌。3.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是一种进行文学教育的硬性规范,但这种规范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异变。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会惊奇地发现文学作品的教学与非文学作品并无二致,其教学内容基本是整体把握——重点解读——语言精华——归纳拓展。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其他体裁作品的教学纳人同样的模式中,文学语言的优美,内涵的丰富,形象的生动,细节的典型等都被无形地取消,语文教学尊重教材、尊重文本的要求成为空谈。这种状况既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结果,也是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必然。

三、加强语文教师的素养,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教育的真正实施,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是必不可少的。1.多渠道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它既包含着对各种不同文学因素的吸收,也包含着对不同层次文学因素的整合,提升;既包含着文学理念的学习和吸收,也包含着文学的具体实践。教师尤其要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让文学艺术滋润自己的性情,涵养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人。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养成写作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验文学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和写作中,改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充分的文学积淀的人,从而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2.关注文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具备了文学素养,为充分实施文学作品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也不应同样对待,在共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指导之下,要紧紧抓住各种文学文体的特点进行有差异的实施。如对于诗歌教学,要抓住其内容高度凝炼性、表现方式的意象性、音韵的节奏感及内容联系上的跳跃性。散文教学则应关注其语言、构思及主题的表达;小说教学则要关注环境、人物、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使不同的文学文体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性情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和价值,而这些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合起来又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教育。3.注重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悟性体验和感受是文学#品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学作品发挥其作用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和感受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对于文学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否则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同时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又是一种示范,在学生走进作品之后,运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获得富有个性的重构。另一方面,积累体验和感受,形成悟性。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受对于文学作品解读是不可少的,但体验和感受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有另一个目的——发展悟性。有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通过大量长期的体验和感受的积累,水到渠成地形成悟性;有时则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强调,使由体验、感受到悟性形成的过程更为直接,更为明了。从体验、感受到悟性培养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学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施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如何,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否深人挖掘出其文学性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高下的标尺。因此,要真正落实文学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杨斌,李笑非.论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内涵及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2]乐毅,王霞.简论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实施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3]李杰,陈凤英.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

第2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个根本任务,当今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来。”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取而形成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能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而语文学科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能起到其他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十分必要。宏观上说,人文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包括基本的人文精神内容对学生的渗透与启发,另一方面是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文教育方式。为此,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懈地努力着。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层面:少有执教者关心文学发展,表现不出对文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漠视文学研究,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作品的解读停留于教参等教辅工具,习惯于现成的结论,墨守成规,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功利至上,难以从审美高度认真品味文学语言,挖掘人文内涵。学生层面:乐于接受一成不变的定论,缺乏质疑精神,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普世价值观多不认同,注意力更多关注于语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尔有公开课着力表现师生相悦于人文精神的探求与解读,多半形式主义色彩浓重,作秀成分颇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来,高考语文虽然努力想摆脱片面狭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没有更好的考察机制出现以前,只能维持现状,这必然导致理论需求与实际功用的矛盾,武断地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升学考试的分数前不堪一击,尽管两者并没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相对偏低,虽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忽视自身人格及文学素养的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除却高考评价机制改变的渺茫希望外,语文教师其实大有可为。

教师的示范作用依赖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执教者,应该明确职业角色及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水平。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亟待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新教材编订的目标很明确,力求还原文学教学的审美本质,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学现象进行感性的领悟和思考。审美观念的树立,雅致气氛的营造,优美诗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炼,富于张力的表述,无疑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唯有这样,才能在领略作品时,为学生创设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领学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让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审美享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深入思考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尤为重要,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这样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远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更加深入、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内在。

当然,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远远不够,教材中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语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完全解决语文的文化性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开拓性的眼光,用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为学生选择或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广泛涉猎各种作品,思考各种文化现象,养成手随心动、勤于探究的良好读书习惯。毕竟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应该通过阅读来感知思想并努力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才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课堂充满审美意趣,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历史演进将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实施以人文典故为依托的“人文语文”教学,让学生有选择地触摸人文典故之肌肤,积淀人文典故之精髓,挖掘人文典故之精神,这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唯有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博而略精”的语文人才。

第3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文化;内涵

1.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的内涵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贯彻与体现。人文、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性教学。那么,何为人文呢?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解释是最贴切和通俗易懂的。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顾名思义,是人文主义,人文观念的素质与修养,非常权威的国学泰斗钱穆将人文解释为:人文即指人群相处种种复杂之形相,话没错,却将人文定义的狭隘了。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则是不谋而合,我则认为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通过对语文这一科目的学习而影响学生的内在思维,精神,思考模式与方向,使学生朝着正确、积极、高尚精神境界发展,塑造学生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个性、有作为的人才。何为人文素养的有效性教学,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其实人文素养的教学是处处体现着的,而学生的接受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传输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而注重人文素养的有效性教学就是在课内外的教与学中着重在人文素养的有效性,即学生能深刻领悟并形成自己的思想的教学。

2.当前中小学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是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与教育转型与传统功利化教育相互碰撞的结果,从教育大纲与教材编写及其改革步伐来看,其中是贯穿着人文素养的有效教育的,而始终存在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原因在于在教学中将应试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生拉硬扯情况严重,同时,在老师、学生、家长着三方面有各自存在的问题。

2.1在教师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现阶段在广大的地级城市中(除一线、二线和各别的三线、四线城市),在职的教育工作的教学观念、教学初衷、教学理论与职业信仰普遍存在教学境界不高、热情不高的情况。很难从应试教育中主动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明显化的教学工作成绩现象普遍且严重,在教育、经济不发达和发展慢的地域,教师的职业道德收社会不良之风的腐化,经常收受学生礼金,在教学时间内不好好讲课,在校外时间办补课班以收取高昂的补课费的方式极为严重,这与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失职密切相关。同时,存在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内涵缺乏,教学功底不扎实的情况。

2.2在学生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中、小学的学生年龄段基本上从7——17岁的黄金成长时期,是吸收各种知识极快的时期,同时也极易受学校与教育主流环境与思想的影响,更易受身边事物的影响,在老师、家长的教导下,容易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易形成只要学习好,其它什么都好办的思想,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别的孩子在学什么,尤其是所谓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在学生,会有很多孩子跟着学,所以,学生之间很容易就分成了现实中学校的“三波”学生: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学习中等的学生比较挣扎,但是中学成绩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文素养普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自己学、自己看的东西比较多。

2.3在家长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家长在一个孩子、一个学生的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家长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方式都深深影响着其子女深身边的孩子,所以,人文素养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家长的重视与高度配合,现阶段,尤其在近两年,由于家长的年轻化,思想也更先进与开放,部分的家长已经开始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主旨与教育方式,从在乎学的多少更多道在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否开心成长更多。所以,广大家长应转变思维方式,转变教育思想。

3.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3.1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教材因素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难以转变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依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说话,很难说重视学生的成绩是错误的,但是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是对人文性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抹杀,在纯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进行人文素养的有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从当前的不同的使用或试用的教材版本来看,其所选入的不同文体的课文都是典型且经典的文章或诗歌或其他题材的文字,皆具有深刻的人文性。

3.2注重人文交流,彰显课堂魅力

注重师生的人文对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问生答,而是在知识点的讲解之上的学术交流、人文交流、类似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与孔子的对话或是禅师大家们与徒弟们的智慧交流,在挖掘、传授教材中的人文性之后,教师只有用心的与学生进行人文对话,学生才会对所谓的人文性有更多的感悟与体验。

3.3依托先进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阅读是将学生个体个性与其语文能力相串联的一种活动,阅读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对阅读素材的理解会形成对切内容涉及的某些方面形成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所以,教师着重对学生阅读素材进行筛选、研究,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起着内在的导向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是能带给自己特有的愉悦感。以阅读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学会在文学作品中感悟自己,反思过去,与文学大师对话。凸显人文的关怀。

4.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的价值

4.1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对教育发展的价值

从我国教育的历史来看,在教育中是始终将人文性相关的教育注入其中的,并将人文素质、人格的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历史上的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大国之称,但是在近代以后,经历对文化的摧残之后,我国的语文教育呈现出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尤其在近20年愈发的严重,并且相对出现的是“非主流”等一系列年轻文化模式,这并不是一个积极现象,所以,进行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历史的需要。

4.2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好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要求的高,在高的分数决定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好的学习成绩未必能让学生创造出所学知识应有的价值,马加爵时间,上海大学学生宿舍投毒时间,都说明这个道理,进行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是对学生最基础素质所具备的保证,具备了基本的为人素质,才能谈发展,谈学习素质,谈综合素质,语文可以说即国学,学习国家的传统文学与文化是使我国学生健康发展,建设国家,甚至精神国防的重要屏障。

结论

中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有效性教学是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的永恒课题。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的,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发扬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着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更是为了以语文这一学科为国学的载体而对未来之才进行心理、心智、价值观、和思想内涵与思维方式的教育扶植。当一个学生能够自主提高自己的人文性时,他会将自己的人生信仰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自己分辨时代的潮流知音,跟紧时代的变革知音,成为一个看懂大势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2001.

[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2001.

[6]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研究,2007.

第4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第5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高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它在直通高考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素质培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都是重视应试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会留太多的时间给文学素养的培养。尽管现在的教育路线在改革,但实践情况仍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关于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对文学素养的正确认识 

在高中这个学习阶段,要应对高考,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十分复杂,再加上其他功课的融入,使得高中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在这段时间,没必要再加入文学素养的培养。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参透文章的感情,不如去做几道题来得实在。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提分并不容易,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去在一些理科科目上多花些时间,让学习效果更明显。所以,在高中阶段,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花时间去培养文学素养十分不现实。 

2.师资力量的匮乏 

语文教育普遍偏向情感、抽象的东西,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所以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重大。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阅读量缺乏,也不具备充足的文学素养,很难帮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文学内涵,也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去挖掘文学的本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些教师虽然自身有充足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也多数是“随其流扬其波”,以教会学生做题应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提升高中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以提升文学素养为语文教育目标 

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最重要在教师如何去引导。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文学素养在语文学习中不容小觑的作用。再者教师应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学生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渐向学生渗透文学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认同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修造,进一步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加强自身的文学内涵,保证可以跟得上以身传教的步伐。 

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大多都较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感性因素。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文,就会让课堂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想办法去营造活跃、和谐的氛围。可以在讲授课文的内容前,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制造一定的代入感,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思想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结合目前的时代现状来对作品进行再创造,鼓励学生展现个性,不要一味对学生的个性打压,做好引导工作,这样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 

3.突出阅读教学 

受教学进度影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短板。而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教学必须要鼓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时,教师对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进行汇总,多聆听一些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学生感兴趣或者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地进行阅读授课。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主动体验、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会探寻到对话、探索的乐趣,这对今后的文学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有充足的情感认知,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 

第6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摆脱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还学生质疑权和商榷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对话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

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藏羚羊的跪拜》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母羚羊对自己孩子的母爱,这时,教者就为学生揭示了课文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对“爱”的渴望,不光是母爱,还有对一切自然生命的热爱。这样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欠缺。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第7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多元化

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提取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信息时,就提高了识别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BBS”、博客、微博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学生发帖、跟贴、回帖,教师也可以用过这一媒介与学生沟通、传递知识、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等,这不但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开展多角度的课堂媒介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辅以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素材,循序渐进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最后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时,有意识的选取了新闻、小说、作文这三个模块。策略1:新闻模块中,让图片说出更多的情感【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落日》【教学构思与感受】《落日》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从题材选择上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教材中,出现了制作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或让文本中的各种关系更为清晰,或更加明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于图片往往一眼带过,或仅注意到了停留在图片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却没有留意到图片的细节、隐藏在图片背后的重要信息。课前让学生自主寻找日本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学生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形成自己对图片的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地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策略2:小说模块中,跟影视作品学“画”人【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构思与感受】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是授课的重点。然而对于古典名著,学生一直抱有畏惧心理,一是文言文语言习惯让人觉得晦涩,从情感上便有了距离;二是古典名著中的很多词语用法和意义较为生僻,阻碍了学生阅读;三是古代名著多重情节与动作描写,这对于女生来说就缺少吸引力。因此,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播放了87版《红楼梦》这一集,让学生在电视剧中反观文中“进贾府”“寒暄见面”“摔玉”“进餐”等情节中人物的性格,并进行人物描写练习。策略3:作文模块中,巧观新闻找素材【教材篇目】议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学设想】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解读。因此,处于媒介传播终端的我们来说,应该具有良好的解读新闻的能力:一是如何认清新闻有它不客观与真实的一面;二是在新闻面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及选取能力。在授课中,我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1.谁是信息的作者,这则信息的目的是什么?2.不同的人在解读这则信息的时候,会有怎样理解上的差异?3.这则信息背后还有什么潜台词?4.你能够从这则新闻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面对新闻的时候够不盲从,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析新闻的真伪与写作的立场及态度,更学会了从新闻本身出发,从自己的立场与思考出发,对新闻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并非只给出学生倍受质疑的新闻或是以偏概全的例子,而是给他们正反两种角度的新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进行解读与分析,避免一味剖析负面新闻或伪新闻,造成学生对新闻本身的误读。

二、总结

第8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一、创境体验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其实,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在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学生一旦进入语文描绘的情境,对课文描画的景物、抒发的感情,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中,运用了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正因为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书籍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二、表演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学习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表演实践,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表演的方式很多,有时是集体表演,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有时是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老教授和文中的“我”在借笔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亲身体验表演了“我”从头到尾心理变化以及老教授的无私。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由于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想象表演,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学习课文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想想生活中谁也像老教授一样一直在鼓励自己,自己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一起进行反思。通过想象,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这时,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文中的“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而且相信学生以后会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操作体验

小学生生性好动,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模仿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式。为了让学生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借助搜集资料办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数字与资料体会自然资源本来可再生,但受到破坏不能再生的事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大自然的现象的仔细观察,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

四、想象体验

第9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信息素养 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作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使问题得到全面地、深入地解决。

1.兴趣激发,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感知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培养信息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认识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课本以外有趣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加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可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以此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例:学习《观潮》一课时,有学生对钱塘江潮的成因以及种类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提供网址给他们,鼓励他们课后查资料。通过资料查找,同学们知道了潮汐的种类有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等。还得意洋洋地说他们在网上还找到了录像资料,就像看到了真的一样。看到他们学习后的那种满足,我知道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2.质疑提问,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提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例:教学《太阳》一课,通过学生提问,可将教学任务确定为: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太阳究竟有哪些特点,除了文中介绍的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以外,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密切的联系?接着引导学生明确太阳的特点(大小、远近、结构等),可以查找相关图片。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可以查找有关的文章等文字资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网络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3.强化引导,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如,可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摘抄,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另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有时鼓励他们做成小报的形式。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整理到班级主页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4.注重实践,培养信息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