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第1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后期成长阶段,另外繁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脑力,都是需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素来支撑。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他们主要以技能回报社会,在校期间,营养摄入和膳食结构关系着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成型。本论文对广州某高职院校100名在校学生的膳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水平,发现膳食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出合理平衡膳食建议。

调查对象与时间

随机选择广州某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各50名,男生35人,女生65人,年龄在19-22岁,劳动强度为中等体力型。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2日-2015年4月18日。

调查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以及称重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固定在一个食堂,膳食调查表记录每个学生一周的膳食,统计调查者为期一周的主副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制作出调查者膳食结构表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将调查统计得到的数据计算出每人每日三大营养素和能量的摄入量,将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分析并总结。

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的计算

BMI=体重(kg)/[身高(m)]2

结果与分析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学生的体质特征见表1。中国成人正常的BMI指数为18.5-23.9;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大于或等于24.0且小于28.0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0为肥胖。因此,被调查的100名学生的BMI均在正常的范围内。

调查对象膳食结构。根据一周的调查结果,统计出调查者的日常食物消耗量,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膳食以粮谷类为主,蔬菜类、豆及豆制品的摄入量基本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量要求,男女生的日均奶及奶制品摄入量达不到推荐量的50%,男生的水果类摄入量仅仅达到推荐值的一半而女生也是刚刚达到推荐量的最低值,鱼虾类的摄入量严重不足。

调查对象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能源物质,能源物质对于大学生的生长发育很重要,以下两表为本次调查大学生膳食中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男女生日均膳食三大营养素以及能量摄入量差异显著检测结果如表3、表4所示,以男女生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单一样本t检验,设定显著性水平a=0.05,调查者日均三大营养素摄入量与相对应的推荐值两两进行比较,均是差异有显著意义(碳水化合物:男:t=9.387,p

从以上两表中可看出本院男女生的总能量摄入均属不足,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值相比,均是差异有显著意义,能源物质摄入中,合理的能量摄入比例要求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摄入总量的65%,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应为20%,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应为15%.从表3表4中数据显示可知,男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8%,女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3%,摄入量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比例范围。表中显示脂肪的供能比男生为20%,女生为19%,男女生的脂肪摄入量充足;蛋白质的供能比男生为14%,女生为16%,均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比例范围。但是在总能量摄入不足的前提下,单纯分析能量来源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学生增加各类食物的食用量,在整体提高三大营养素摄入量时提高膳食能量的摄入量,尽量减少食物的重复,做到膳食平衡。

小结与建议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建议学生的日常饮食中除了注重每天一个鸡蛋,一杯豆浆外,还应注重牛奶的摄入,最好是早上喝豆浆,晚上喝牛奶。另外,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证每周吃两次鱼类食品,动物内脏比如猪肝也是摄入优质蛋白质不错的选择,可一周吃一次。

合理摄入脂肪。食堂在提供菜肴方面应当适当调整一下荤素比例,增加禽肉类、鱼虾类的供应,本院男女生的脂肪摄入量偏低,由于女生爱美,看中身材导致她们对富含脂肪的食物产生抗拒,校方除了多加宣传平衡膳食的重要性,纠正女生为了保持身材抗拒脂肪的心态之外,可在饭堂提供菜肴上做出改善。

粗细搭配,平衡膳食。在粮谷类和薯类食物富含膳食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学生的膳食中的粮谷类不应该只是提供大米,还要增加杂粮类的供应,做到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第2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糖尿病人究竟每天能摄入多少糖分?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将人们划分为两大主要派别――低糖派以及反对低糖派。前者认为,低糖饮食使糖尿病人对药物的依赖更少、血糖更容易控制;而后者认为,糖尿病人完全有权利、也完全可以享受与普通人一样的饮食,不必刻意减少糖分的摄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种观点很可能都是对的。

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当今的美国,糖尿病人是怎么吃东西的。在美国糖尿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以及美国饮食营养协会等几家权威机构的联合倡议下,大多数糖尿病人采取了一种营养均衡的膳食,其中包含足够的瘦肉、牛奶、全麦食品、健康的油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至于其中含糖的量,美国注册营养师、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表示:“一般来讲,建议每天摄入糖分的量应该占到能量供应来源的40%~45%,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摄入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糖尿病界的主流观点是糖尿病人应摄入适量的糖分。同时,他们还强调糖分的来源应该是全谷物食品,不要吃加工过于精细的米、面,因为这会损失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反对低糖派认为,许多含糖分的食物,同时也是蕴含大量其他营养成分的宝库,比如说水果、蔬菜、豆类和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热量低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豆类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奶制品则能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钙,有益骨骼健康。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因此,低糖膳食理论的反对者们认为,过于强调减少膳食中的糖分,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反对低糖派还提醒我们,别忘了糖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这就像汽油对于汽车的意义一样。因此在我看来,那些认为糖是敌人的人,都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尼尔・巴纳德如此表示。在其2006年发表于《糖尿病护理》的论文中,他还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碳水化合物成分高达75%的素食者,胆固醇、血糖水平均较普通膳食的糖尿病患者更低。碳水化合物即指糖类与纤维素的总称。

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指出:“糖并不是糖尿病人的敌人,因为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你可以很好地与糖共处,只要你的摄入量与身体需要量达到平衡。不过分控制糖分的摄入,对糖尿病人而言往往还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自由度和满意度。”

事实上也是如此,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被告知只要适量,他们仍可以吃他们喜欢的食物,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降糖药的依从性;而如果告诉一个糖尿病患者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常常会导致他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

而低糖派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身患1型糖尿病40多年,现在本身又是糖尿病专家的理查德・贝恩斯坦博士是低糖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写了本书,书名叫《贝恩斯坦博士的降糖法则》,指导人们如何使血糖达标。贝恩斯坦博士力挺低糖膳食理念,他现身说法地告诉人们,得益于低糖膳食,他最终治愈了伴随多年的心脏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也相当理想。

贝恩斯坦博士及其他低糖派人士认为,控制血糖最首要的做法就是“釜底抽薪”,也就是从饮食上尽可能地减少糖分的摄入,因为它们在体内很快就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迅速升高。

低糖派认为,如果饮食中含很多糖,那么为了避免摄入过量,糖尿病人势必要对其含量进行计算,而这个工作即便是针对带有成分标签的袋装食品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食物的含糖量都一目了然,根据摄入糖分的量来调整用药更是沦为一句空话。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就不吃高糖食物,代之以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使得每天摄入的糖分控制在20~30克以内,只占能量来源的10%以下。低糖派还认为,低糖饮食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低血糖症出现的风险。

反对者又提出,低糖膳食不容易长期坚持,而且,其引以为傲的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代表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实际上是由于体重减轻导致的,与膳食是否低糖并无直接关系。低糖派随即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系副教授玛丽・嘉伦表示:“数据表明,低糖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便体重不减轻,血糖也比普通膳食者控制得更好。”

早在2004年,玛丽・嘉伦就在《糖尿病杂志》发表了她的研究:两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一组采取低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20%),另一组采取高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55%),五星期之后发现,低糖饮食组的血糖水平更低。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副教授威廉姆在2005年发表于《营养与代谢》杂志的论文显示,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20克以内,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减少降糖药用量,乃至于停药。另一项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研究表明,与普通膳食相比,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30克以内,坚持一年,就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并能增加“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这三项研究之中,血糖的改善均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

两派之间的分歧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反对低糖派认为,身体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而极力减少饮食中的糖分也就意味着摄入更多的脂肪,包括不健康的饱和脂肪(动物油脂)等,而这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糖派则认为,目前人们对饱和脂肪仍然存在着误解,其实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能够升高冠心病等疾病风险,甚至最近有研究表明,饱和脂肪对人体还有一些我们此前所不知道的益处。

目前在学术界,低糖派与反对低糖派之间的论战仍在继续,究其原因,在于低糖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仍然没有定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普通糖尿病人应该怎么办呢?

第3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营养素的计算技巧

营养与食物计算因其专业性较强,多数病友常对此犯难。其实,只要变通方法,复杂而专业的计算就会变得简便、容易得多。

在营养计算中,首先要计算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量,这是饮食控制的一个关键数据。饮食治疗中的“总量控制,灵活选择”就是指在控制热量的前提下,患者可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食物供应及经济情况自由选择各种食物。计算患者每日所需总热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热量计算公式:

总热量(千卡)=【(身高-年龄)×6+500÷体重指数的平方】×活动系数×地区气候系数

体重指数=体重÷(身高-105);

活动系数:卧床=1.1,极轻体力=1.2,轻体力=1.3,中体力=1.4;

地区气候系数:华南地区为1.0,华中地区为1.06,华北地区为1.12。

举例:长沙地区(属华南地区)的某男性糖尿病患者,40岁,教师(轻体力活动),身高165厘米,体重62千克,计算该患者每日总热量:

总热量(千卡)=【(165-40)×6+500÷1.068】×1.3×1.0=1584≈1600千卡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当患者体重偏离标准体重过多(如肥胖),或过少(如消瘦)时,热量的减少或增加应在原有饮食基础上逐步调整(如每周减增100千卡),切勿一次到位。

营养素的计算还应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计算,因非营养专业人员难以掌握其要领,我们建议避开计算过程而通过计算出热量后直接查表了解。

各类食物用量的计算技巧

只要计算出全天应摄入的总热量,就可以通过热量查表得知各类食物的大致用量,免去了繁杂的计算过程(见下表)。

不同热量时各类食物的摄取参考用量

通过查表获得全天各类食物用量后,就可以运用食品交换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经济条件等灵活地安排您的食谱。

食物选择的技巧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用来指导糖尿病、肥胖病等患者选择食物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因此,有利于稳定血糖和改善病情。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具体食物的选择。

选择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常以糙米取代精白米;用全麦面粉及其制品代替精白面粉及其制品;用荞麦(苦荞)面代替小麦面;用干饭代替稀饭。

食用水果时,不要将水果榨汁喝。有些食物,生食时的升血糖作用较弱,如青香蕉、生红薯的升血糖作用就较黄(熟)香蕉、熟红薯低得多。

喜好甜味的朋友,可以用甜味剂如甜蜜素、甜菊甙、阿斯巴甜等代替红糖、白糖、蜂蜜、饴糖等;当然也可用低热量的木糖醇来代替。

有些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虽高,但由于其营养密度不大,少量选食对血糖的总体影响也不大,这类食物有西瓜、南瓜、胡萝卜等。

另外,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与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搭配混合食用,如精米与杂豆烹饪的杂豆饭等,也是糖尿病饮食中运用较多的食物选择(搭配)技巧。

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分类表: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GI<55):

谷类:大麦、黑麦、荞麦、玉米碴等;

干豆类及制品:绿豆、蚕豆及其他杂豆;

乳类及制品:所有乳类;

薯类:尤其是生薯或冷处理过的薯制品;

水果类:如含酸丰富的水果:苹果、桃、杏干、李子、樱桃、猕猴桃、柑、柚子等;

即食食品:高纤维面包、饼干、方便面等;

混合膳食:设计较全面的糖尿病、减体重膳食等。

中血糖生成指数食物(GI 55~70):

谷类:粗麦粉、大麦粉、甜玉米、玉米面、荞麦面条、荞麦粉、二面窝头等;

薯类:烤马铃薯、甘薯、山药等;

蔬菜类:根类蔬菜、果类蔬菜等;

水果类:热带水果及水果制品;

即食食品:全麦粉面包、炸马铃薯片等;

混合膳食:普通膳食。

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GI>70):

谷类:各种精致谷类食物及制品;

薯类:糊化好的薯类如马铃薯泥、煮甘薯等;

蔬菜类:根、果蔬菜类如南瓜、胡萝卜等;

水果类:如西瓜;

即食食品:精白粉面包、饼干及蜂蜜、麦芽糖等。

专家简介

第4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

第5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新一版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问答,明确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等功能,因此其标签不应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标准将于2015年7月1日起施行。问答中解释,特殊膳食用食品虽然产品配方设计有明确的针对性,但其目的是为目标人群提供营养支持,不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等功能,因此标签标准明确要求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不应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按照规定,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并应在标签上如实标示。以婴儿配方食品为例,产品标签中除应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外,还应标示《婴儿配方食品》中规定的必需成分的含量。

【肾不好易中风】

据英国“今日医学新闻网”报道,发表在《美国肾脏病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肾结石会增加人们患上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350万名病人的数据资料,确认其中5万人患有肾结石。统计结果表明,与未患有肾结石的人相比,肾结石患者冠心病发作的可能性会增加19%,患上中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40%。即使在调整了影响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风险因素之后,上述关系依然成立。研究团队还惊讶地发现,女性肾结石患者冠心病发作的可能性要高于男性。

无独有偶,新加坡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证实,视网膜受损且肾功能不好的人,中风或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提高7倍。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解释说,视网膜出血和有斑点,尿液中测试出一定数量的尿蛋白,都表示两个器官的微血管有受损症状。这种情况代表了身体的整体微血管健康不佳,最终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

专家表示,眼睛不好,肾功能也出现问题的患者,应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如多运动、健康饮食和停止吸烟等,以降低他们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香蕉土豆降低早亡和中风风险】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美国纽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食用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和土豆)有助于降低老年女性早亡和中风风险。

研究人员对9万多名年龄在50~79岁之间的绝经后妇女,进行了为期11年的追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女性平均每日对钾元素的摄取量是2600毫克,最低量为1925毫克,最高量为3194毫克。与食用钾元素最少的女性相比,食用钾元素最多的女性死亡几率降低了10%,患中风几率降低了12%。研究人员还发现,与钾元素食用量最少的女性相比,食用量最多的女性患缺血性中风几率降低了16%。

【垃圾食品导致懒惰】

新研究表明,食物中不健康的配料和低营养成分会让人变得更加不爱动和懒惰。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饮食喂养两组雌鼠,实验为期6个月。一组食用谷物和鱼粉等未经加工的食物,而另一组则食用含糖量高、低营养、旨在模仿垃圾食品的饮食。食用“垃圾食品”的那组动物体重增加的幅度超过另一组,它们还容易疲劳,变得更不爱动――也就是说更懒惰。

该研究还表明,短期内改吃健康饮食可能不足以扭转垃圾食品比例较高的饮食带来的副作用。

【男性多吃番茄可防前列腺癌】

英国剑桥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近2万名英国男性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分析,这些男性的年龄在50至59岁之间。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每周摄取10份以上番茄(包括新鲜番茄、番茄汁以及烤番茄)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下降了18%。研究还发现,每天吃健康专家推荐的5份或更多水果和蔬菜的男性,与每天只吃2份半以下蔬菜和水果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下降了24%。

研究人员认为,番茄之所以有抗癌作用,应该归功于番茄红素,它可以预防和修复细胞损伤,并抑制DNA的氧化。研究人员还对另外两种与患前列腺癌风险有关的食物成分硒和钙进行了分析。硒在面粉制品中很丰富,而牛奶和奶酪等奶制品中则有丰富的钙。研究发现,如果男性饮食中富含番茄红素、硒和钙这三种成分,患前列腺癌的概率较低。

【吃饭加点醋能防止过量饮食】

醋是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具有降压降脂降糖等多种保健功效。据美国《吃好》杂志最新报道,《美国饮食协会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吃饭过程中加点醋有助于增强饱腹感,防止过量饮食,帮助减肥。

该研究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营养学系主任、营养学教授卡罗尔・约翰斯顿博士及其同事让两组参试者除了醋之外,吃同样的食物,并测量其餐前及餐后血糖水平。结果发现,与用餐时不加醋相比,吃饭时加一勺苹果醋可以使餐后血糖升高幅度降低一半。另外,吃醋还可以使参试者一天食物热量摄入总量减少850~1150千焦(约200~275千卡)。

约翰斯顿博士分析指出,醋中的酸性物质可抑制淀粉的消化。醋的这种作用与纤维素相当,可以大大降低淀粉的消化速度,防止血糖骤升,同时还可增强餐后饱腹感,防止暴饮暴食。

【含糖饮料伤记忆】

美国南加州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孩子多喝含糖饮料或恐损伤大脑,影响记忆力。此项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日召开的西雅图摄食行为研究协会年会上。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斯科特・卡诺斯奇表示,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喂食仿含糖饮料糖分浓度的高果玉米糖浆一个月后,青春期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差。卡诺斯奇解释,这是由于负责记忆功能的大脑海马区对高浓度糖分反应敏感,高糖会引起炎症,损伤该区域脑细胞。结果表明,儿童多喝含糖饮料会干扰大脑正常功能,影响成年后记忆力。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意见,儿童的糖分日摄取量应限制在4茶匙以下,女性青少年应限制在5茶匙以下,男性青少年应限制在9茶匙以下。

【爱吃米饭睡得香】

米饭是助眠的好食物。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本一项涉及近2000名参试者的新研究发现,米饭吃得越多,睡眠质量越高。

第6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救命饮食;健康;简化主义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08-02

《救命饮食》从经验科学出发,阐明了美国健康医疗状况持续恶化的原因,披露强势科学的黑暗面,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救命饮食》又译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被誉为是近二十年内营养学界的巅峰之作,其作者坎贝尔被称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而此书在国内引起的反响远不如在国外,同时国内对它的研究集中于其中的科学实验成果,没有涉及作者反主流的思维方式这一根本性问题。《救命饮食》揭示了饮食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它的成果既基于四十几年的科学实验和三百余篇的学术论文,有外部的实证,又与作者本人摒弃传统科学的还原论和简化主义,提倡和实践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坎贝尔在此也完成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结合。挖掘和阐释坎贝尔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人文意义。

一、美国健康状况恶化

美国民众健康状况正在逐步恶化。奥巴马政府将在2014年全面实施医疗改革法。而2012年11月6日的出口民调显示,在全民医改法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评论认为,实施医改法仍将困难重重。罗姆尼甚至提出如果当选,会在其就任的第一天“奥巴马医改”。当今美国公众健康的现实状况是民众患癌症的概率大约是47%,成年人中1/3的人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年年攀升而“临床医疗差错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仅排在癌症和心脏病之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1.大多数人群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许多理念都没有科学依据,仅仅体现了食品工业者的利益。2.科学“超简化主义”导致科学实验结果出现致命性的偏差和失误。这两个原因中,后者是根本性的,而且在主流文化中大行其道,它的破坏性比一些渎职的科学家更大。它自然观层次上表现为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和控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还原论的大行其道。

二、对科学简化论的诘难

近代科学不仅以对自然界过渡开发和污染为代价来谋求发展,而且在认识自然方面,表现为“简化主义”和还原论,其结果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错误认识。西方一些后现代的作家、科学家、哲学家们对人类中心论提出反思与批判。在营养学中,坎贝尔指出:“食物中的每一种化学物质将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也会与身体里的化学物质反应,然而每一种反应都有其独特的方式,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而且实际上根本就不能知道某个化学物质和其他的化学物质是怎样反应的,我们也永远不会搞清楚所有的这些化学物质是如何协同反应的。”而现代科学的特征如一些学者所言:“近代精密科学把对自然的研究提升到第一位,简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研究。”坎贝尔指出其危害性:“脱离整体去研究细节,并由此判断复杂的关系的做法被称之为‘超简化主义’,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致命的。”当代美国耗费1亿美元的“护士健康调查”项目,最后被证明对于预防乳腺癌没有任何帮助。因为营养学专家关注单一营养素的调整而不是整个膳食结构的调整。他们只关注脂肪的摄入量却对动物性蛋白质不做观察,因为美国的医学和营养学传统认为蛋白质是好的,绝对没有问题的,只有脂肪才是形成各种富贵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坎贝尔在中国启动的长达十年的调查和大量在美国的人体和动物实验都证实了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是正相关的。科学具有相对性,科学简化主义研究的问题更具有局限性,如西医过分依赖科技,治疗的是标而不是本。西医的研究方法是局部的,精细的,是简化主义的,不会讲人体整体作为一个生态环境来看待。

事实上,尽管自然的规律十分复杂且十分隐晦,但它们并不混乱,而是十分和谐地构成了严密的系统。“我们在自然界里散步,就仿佛大象在摆满瓷器的小房子里散步一样。”自然的规律是复杂有序的,要求人类去敬畏、服从。这种观点在主流文化中,被视为是对人类理性的蔑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科学对待自然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其结果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误读和曲解,其结果就是越是长远的,根本性的问题,科学越是解决不了。

三、中国传统保健思想

第7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调查也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在逐年改善,相关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为学生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学生群体的营养调查文献很多,都认为科学的饮食结构才是保障营养的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有促进效果。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随着每天早上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抱着书的大学生们快步地穿梭在教学楼里,草草几口下去,算是结束了早餐的饮用。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高校都存在着。营养学家表示,进食的时候,人体内负责后勤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跃起来,供血增加,运动增强,分泌增多。在这个时候做运动,大量血液就会供应骨骼肌,以至于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碍。尤其是早上,体内能量水平很低,更应该有一个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不能边走边吃。大学生们尽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囵吞枣式进餐。长期草草饮用早餐,不仅会导致胃的不适,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专家还表示,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可以整体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各项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物质等发展的体现。故对人们群众实施营养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其是国家今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饮食无规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41.9%。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1年营养学家孙建华在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营养学家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9%,肥胖率为26.3%,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36.9%,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应付用餐者比比皆是为了能多睡一会,许多学生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认为能把早餐的营养补回来。而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要保持身材,也养成了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还能按时吃饭,但晚饭也是担心发胖,随便应付一口。熟不知,长期下去,这种营养流失,缺乏最基本的营养食物带来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ml,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ml,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g。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饮食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专家建议,必须按时吃早餐,并且进食速度不能过快。尽量去食堂进餐,相对于学校周围的餐馆,食堂的就餐环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第8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膳食疗;现代经营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

关于我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讨。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扫除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障碍

笔者提出“中医药膳食疗”的概念,是因为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因为文化转型的剧变和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食疗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

1.1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比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异,而不在于优劣。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单边主义的强势冲击,已迫使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觉。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尤其不应重蹈文化优劣比较的覆辙。

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中医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领域。我们应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继承和保护好这份遗产。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医药膳食疗标准,勉强要接轨,必然是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和灵魂)、“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大旗下,以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对中医药膳食疗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这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忽视、容忍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医药文明的背叛。

1.2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其优势和特色是:①中医不是疾病医学;②中医不是物质科学;③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西医的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的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对本质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而中医首先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然后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西医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都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抗生”的。而中医则要求的是“卫生”和“养生”。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作者在此换个说法,中医实际上是一种和谐医学、生态医学、中庸医学,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而中医药膳食疗则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差异区别,很多学者曾有论述,笔者不再赘述。笔者在此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食品”和“药品”的概念与现代医学(即西医)的“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为通用的同一品种,这几乎囊括了中医药膳食疗的全部材料。卫生部曾明文“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76种物品(均为传统中药材—后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113种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的59种物品名单。很多地区药监和卫生部门即依据此名单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生搬硬套的管理,这使得包括传统补益中药材人参、鹿茸等在内的主要中医药膳食疗的原料,在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的情况下禁止应用。卫生部还专门发文禁止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法定中药材胎盘的药膳食疗应用。笔者认为,这些管理规章措施用于保健食品和普通工业包装食品还无可非议,但不适用于应分隶于餐饮业或家庭烹饪膳食范畴的中医药膳食疗。另外,中西医甚至对毒性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中医历来“聚毒药以供医事”,“以毒攻毒”,并非有毒就不能使用,而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按国际管理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标准,按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的模式机械的让中医药膳食疗与国际接轨,来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等于是按照西医的思路要求中医、发展中医。中医药膳食疗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反思,实际上是对传统与现代,西方和东方,文化与科学的矛盾反思的延续。

2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医药膳食疗管理体系

我国中医药膳食疗业现在还只是中餐业中的点缀,还未成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产业。既无宏观的统一步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又无行规业约。总之还未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卫生、药监等相关部门则依据国家有关普通工业包装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就好像用咖啡的标准要求豆汁;用汉堡的标准要求饺子;用歌剧的标准要求京剧;用拳击的标准要求武术一样来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管理,有些地方较为宽松,有些地方较为严格。这使中医药膳食疗的学术活动往往成为清谈。很多传统方剂、创新品种由于受到现行法规的制约不能面世,或只有“打球”、“走曲线”才能面世。这是中医药膳食疗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2.1结束“三国演义”,建立行业协会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学界现有国际药膳食疗学会(香港)、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等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长期以来,这三个学会为我国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各自拥有一支(其中有交叉)专业队伍。但由于三个学术团体宗旨相同,专业领域、学术活动相同,甚至组织机构也大同小异,无形中导致了我国中医药膳食疗队伍力量的分散,甚至还有的团体为了突出特色以别其他,不惜在名称和学术活动中加上现代食物营养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内容,类似于选择“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多年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西医的一统天下,是抛弃中医的内核精髓(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仅是一些可以为西医所用的药物和疗法。我们不应该再在中医药膳食疗发展中择取“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了。

笔者再一次呼吁,为我国的中医药膳食疗发展大计,应该结束“三国演义”,以我国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为基础和核心,建立“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完成学术团体到行业组织的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需求,开辟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发展新局面。

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应是行业管理组织,作为政府与中医药膳食疗生产经营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也是实行行业自律和维权、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同时兼有开展学术研究,转化科研成果的职能。政府和企业都是协会的服务对象,其角色定位应当是做中医药膳食疗行业发展的设计者;行业政策的建议者;业户利益的维护者;协会会员的服务者,实现自律、管理、维权、沟通、协调及服务六大功能,进行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受相关部门委托承担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并开展相关评审认证。

2.2取得认证资格,严肃资格认证我国现存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都曾程度不同的对经营业户的经营资质、专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及产品资质等进行过认证。但这仅是团体内部的不具法规效力的认证

严格意义上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实施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认定的依据是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认证的结果是由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形式,来证明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要求。所以必须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目前全国共有110多家认证机构获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授权而进入认证机构目录中,而我国3个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尚不在其中。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建立后的当务之急,是依靠这三个学术团体的专业力量,取得国家对中医药膳食疗领域的企业经营资质、业者技术资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资质的国内唯一正式认证资格,以具权威性。

2.3拓宽思路,科学管理中医药膳食疗的管理,笔者认为,除了根据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保健(功能性)作用、预防(养生)作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外,还应区分处方药膳(应经中医师、药膳师以上有资质专业人员审定方可应用)和非处方药膳(不用专业人员审定,可由业户或消费者自主选定,自主应用)的管理方法。这是笔者参考现行药品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中医药膳食疗的新概念和管理思路。处方药膳多为具有治疗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品种,而非处方药膳多为以亚健康为对象,具预防保健作用的药膳。当然,处方药膳和非处方药膳的认定,须由有资质的、权威的机构来认定。

3其他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1中医药膳食疗业界要引入现代经营方式第一是标准化,首要条件是方剂的合理科学,然后是原料、卫生、口味标准化,再扩散至制作步骤,色括各种原料的含量、制作流程、原料贮存之后的还原,甚至制作时的水温,都要求是机械的可以复制的。第二是投资,目前中医药膳食疗业界一小部分是专营,绝大部分是兼营的小规模生产的作坊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也不知道如何吸引投资商,如何融资,自然无法将生意做大。第三是运行机制,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缺乏严谨的运行与扩张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开一家、两家没问题,一旦要全国连锁,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很多企业开始走向衰落。

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该从筛选产品,建立完善的运营模式入手,锁定主打产品并将其标准化,如果做连锁经营,那么包括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化经营方式都一定要完善。

3.2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正式启动,进入工作程序根据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中医药及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食疗就都属于这一类。

国务院在20051222颁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路,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其所提出的“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与中医药界及中医药膳食疗界历年所提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膳食疗,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又是鲜活的医学科学。“申遗”实关中医药膳食疗的生存和发展。最近,我国粤、港、澳三地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食疗珍品——“凉茶”申遗成功,其中包括54个凉茶配方。而前些年因为“凉茶”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而标示有清热、祛暑、解毒等功能,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经营并通报批评,还予罚款,并一直在打官司,闹得乌烟瘅气。现在申遗成功,一切云消雾散,畅行无阻。中医药膳食疗存在很多相似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申遗成功,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呼吁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同仁行动起来。莫失宽松发展良机,共同努力,争取中医药膳食疗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申遗(据笔者了解,中医药膳食疗尚未列为中医药申遗内容)。或中医药膳食疗单独“申遗”,可先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32006-07-04,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其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也给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与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医疗卫生保健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膳食疗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重大创新提供方法和手段。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有着从分析向综合,从局部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中医药膳食疗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有望重新认识,中医药膳食疗也将因此成为科技重大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应首先考虑在对国内专业队伍的巩固提高的基础上,以我为主,坚持原创性为根基国际化为动力,人类健康为本,传承创新并重,产学研结合,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中医药膳食疗科技合作网络,吸引、培养、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化人才队伍。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研究团队;其二,提高中医药膳食疗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其三,是基本形成一批中医药膳食疗国际标准,初步建立区域性注册协调体系,这些标准和规范适应中医药膳食疗的特点和各国(地区)具体情况。并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信息中心,建立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教育培训国际区域中心和示范中心等,以促进中医药膳食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3.

[2]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修订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3]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全[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4]姚海扬.中国食疗大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计,1994:1.

[5]刘昭纯,鲁明源,张令德.实用药膳学[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第9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患病住院儿童血锌、铁、钙、铜、镁、铅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960例住院儿童指血锌、铁、钙、铜、镁、铅含量。结果: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婴儿组缺铁和缺锌的比例最高,学龄组缺钙的比例最高,铅中毒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患病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紊乱比较普遍,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平衡膳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检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对及时合理地补充微量元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象与方法

随机调查2005年12月1日~2006年4月30日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儿内科病房住院儿童960例,年龄1个月~14岁;男576例,女384例。按年龄分为4组,1个月~1周岁为婴儿组,1~3周岁为幼儿组,3~7周岁为学龄前组,7~14周岁为学龄组。

标本采集:用40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μl,放入装有1ml全血稀释剂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于0~4℃冰箱内待测。

测定方法: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的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铁、钙、镁、铜的含量;BH-2100原子吸收光谱仪,钨舟(电热)原子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含量。参考值范围(儿童与成人相同):钙为1.55~2.10mmol/L,铜为11.8~39.6μmol/L,镁为1.12~2.06mmol/L,锌为76.5~170.0μmol/L,铁为7.52~11.8mmol/L,铅为0~100μg/L。

结果

男女儿童之间各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微量元素缺铁和缺锌的发病率婴儿组最高,其次依次为幼儿组、学龄组、学龄前组;缺钙的发病率学龄组最高,其次依次为学龄前组、幼儿组、婴儿组;铅中毒的发病率幼儿组较高,其次依次为学龄组、学龄前组、婴儿组。

讨论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膳食结构不合理、进餐氛围差、家长溺爱及挑食和偏食,均可导致微量元素缺乏[1]。

有研究资料表明[2],机体内微量元素铁、钙、锌缺乏均可减弱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因此对儿童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住院儿童微量元素锌、铁、钙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门诊健康查体及入托查体儿童[3],原因在于所查儿童大部分为体弱多病者,有的曾多次住院,提示微量元素的紊乱与儿童的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本资料还显示,住院儿童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婴儿期喂养不足和食物过分单一化,大部分家长以蛋类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辅食,而锌和铁以动物内脏和肉类食品含量最高,随着牙齿的健全,食物的多样化,幼儿组、学龄组、学龄前组缺锌、缺铁率明显减少。缺钙的发病率学龄组最高,依次为学龄前组、幼儿组、婴儿组。其原因主要为:由于婴儿期生长发育比较快,钙量的不足可引起盗汗、夜啼、抽搐等症状,且此期去医院看医生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家长会注意钙及维生素D的补充。然而到了学龄期家长往往不注意补充钙剂,加上上学后户外活动少,体内的钙不能满足身体快速生长的需要,导致学龄期缺钙最为普遍,严重者可出现迟发性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

儿童咬玩具、吮手指等不良习惯,以及饮食中进食含铅高的食物如皮蛋、罐头食品和膨化食品,本次调查幼儿组高铅比例最高,即与此有关。此年龄阶段儿童消化道排铅功能较差,另外,机体在缺锌缺钙的情况下,对铅的吸收明显增加,因此此年龄阶段儿童为我市的防铅重点对象。近年来儿童血铅整体水平较以前文献报道有明显升高,本次调查住院儿童铅中毒发病率(12.4%)明显低于全国儿童的平均值(29.91%)[4],控制较理想。而这些儿童全部为本市儿童,说明我市环境良好,环境中的有害元素铅未对儿童造成损害。综上所述,微量元素锌、铁、钙的缺乏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时期应注意不同营养素的添加。

在饮食上提倡科学、合理的喂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全面均衡营养。

参考文献

1曾淑萍,杨斌让,梁晓红.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2-273

2杨克敌,主编.微量元素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4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