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二数学教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二数学 两极分化 教学质量
引言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一年级,数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可是到了初二,成绩出现分化,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只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丧失信心,无法自拔。那么,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严重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学生的成绩分化呢?
一、初二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
1、初二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
从理论上说有以下几点:系统性、抽象性、空间想象能力,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初中数学的逻辑性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未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学习分化。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也是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
2、学生的心理变化迅速
到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儿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极小稳定。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难集中到学习上来。
3、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逐渐缺失
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连贯性较强,逻辑性较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元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趣味,一味的让学生沉浸在繁杂机械的重复计算中,就会自然的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至厌倦数学,抵制数学。
4、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形成分化,
二、如何防止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1、提前准备,预防分化
初二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过好有理数运算的符号和有理式的运算关,有理数运算和算术运算比较,虽然只增加符号运算。但是,无论是运算方法还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把这一特点,无论是在讲课还是对学生进行运算训练,都要突出“符号”二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作业或复习中,也要突出“符号”二字,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在代数式教学中,要讲明白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着眼点放在代数式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丧失了数学兴趣,在学习上将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也就不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更不可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创设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追逐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独特的学科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等。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也才能自觉修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偏差,使学习行为始终建立在良性的轨道上。
例如,优秀的新课引入犹如一节课的引擎,它能有效牵引学生朝着课堂目标前进,更能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形成了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我在教学“乘方”的知识时,给学生出示问题:将一张足够大的纸不断折叠,假如折叠30次,其高度与我们的教学楼相比,哪个更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当然的回答,而此时教师给予断然否定后,必然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果学生能进行自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分领学、导学、自学三步进行。初二数学特点是几何概念多,结论多,不好理解,推理方法难度大。不易掌握。因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好自学提纲,由教师领导学生根据提纲学习。可边领学,边提问,边讲解。使学生渐渐习惯自学。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拟好的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巡回辅导,排疑解难;第三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要求学生边做笔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解,根据,总结出知识重点,遇到疑难问题再由老师点拨,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有时间重点辅导。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培养对“分化”的免疫力。
4、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他们,不要动辄斥责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数学成绩下滑不全是学生的错。数学成绩不好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努力了就行。平时就多做一些课本的题日,争取考得及格就行。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这些学生要求太高,达不到要求而过多的责怪,学生不高兴老师也不愉快,导致恶性循环,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而对学生降低要求,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和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缩小两极分化。建议每位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试验,总结经验教训,来推动教学工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城居.对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提前现象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后进生 学习效率 途径
前言: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太难了,因此他们大多都不愿意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主要是由于有一部分初中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一学科的老师而努力学习该学科,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1]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造成数学后进生的原因
1. 后进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意志较为薄弱
学生要想学习好一门学科,一定要具备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学习意志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学习意志体现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与小学数学相比较,初中数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掉队。另外还有一部分初中生意志较为淡薄、情感比较脆弱,因此当他们面对复杂的计算步骤时,他们会选择放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难题就产生害怕的情绪,这种情绪最终会让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这门课。
2. 缺乏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学生连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系统性。其中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教材知识上的衔接。每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都为学习后来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初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无法掌握该知识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解决不同问题的技巧。然而在实际学习数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他们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这就导致他们最终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为后进生。[2]
3. 思维方式无法满足数学学习的要求
数学后进生形成最明显的阶段就是初二阶段。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初二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初二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那就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着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并且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一部分学生形成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速度较快,另一部分学生形成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速度较慢,这就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沦为后进生。在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4. 学习方法无法满足数学学习的要求
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课上听老师讲,课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他们并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不重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是一味的记忆课本上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定理等概念,当题目中稍稍变换条件之后,学生就不会解决这道题目。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a+b)2=a2+b2之类的错误,这种错误会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序。
5. 其它方面的影响
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任孩子顺其发展;其次,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社会风气,比如不正当的媒体宣传等会影响着初中生,初中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最后,来自学校方面的影响。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的厌学的心理。2、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家长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学习重点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一小部分学生成为了后进生。3、有一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并且教师的素质较低,这就给开展教学活动增加了困难。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
1.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有趣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要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后进生经常会走神,因此教师要利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扑克作为道具,其中红色代表正数,黑色代表负数,然后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一位同学抽两张,然后将两位同学抽出的四张扑克牌相加得出最终的结果,哪一组得出的结果大,那么该组就取得胜利。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游戏中学习到这一节课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授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为其安排不同的任务,并且教师要在课下辅导后进生,鼓励他们完成简单的作业。对于作业完成的好的后进生,教师要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果后进生确实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此时教师就要适当的为后进生增加作业量。还有一部分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死记硬背一些计算公式以及公理等,他们不愿意动脑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这就要求家长、学生自己以及教师这三方面一起努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关注,帮助后进生爱上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坚持不懈的指导后进生,让后进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1]. 江设伟.简析初中数学“后进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
[2]. 余军.浅谈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培养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 教师要通过采用一系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即是应用意识的有效渗透. 本文概述了数学应用意识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初中的各个阶段,论述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数学应用意识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数学计算相关的问题,大到城市建设,小到个人日常活动,无不与数学有莫大的关联. 而数学课程中的各种公式、理论以及概念,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由生活中的计算实例而抽象成为模型,即数学模型. 而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即是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联系生活,从而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阶段,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帮助学生摆脱课本知识的束缚,加强学生对各种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其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让学生做到知一万毕,充分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的内涵,从而加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初一阶段是渗透期
初一阶段是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数学应用意识,认识数学课程的内涵,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认清学习数学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进而应用于以后的社会建设. 因此,可以说初一阶段是数学应用意识渗透的关键阶段. 而渗透的方法主要由教师配合课程,加强灌输.
如“生活 数学”一课,大部分教师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都认定为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进而加强学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认识. 而事实上,本课还含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即是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渗透. 因此,教师可在本课中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我国的著名数学家为我国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2. 初二阶段是理解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同时,基于初一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的灌输,初二学生也对应用意识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初二阶段是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进一步理解阶段. 而数学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第一要进一步纠正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配合数学应用意识的深化渗透,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第二才是教材知识渗透,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掌握学习方法,结合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奠定数学基础.
3. 初三是应用期
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同时,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达到了第一高峰,监督力度随即增大. 在这样的氛围下,初三学生的压力不言而喻. 而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在这一阶段应当中断或停止,应着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即检验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认识程度,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照顾学生的情绪,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检验方法也应当区别于传统考试,应多与学生沟通,充分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辅导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慧心”留“息”,观察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状况,以期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知识与意识得以保持,并以轻松的心态去接受新阶段的教育.
4. 全程强化数学建模思想渗透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对于数学中的原理、定律以及公式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它们的结构,清晰其中的道理,还需通过探究认识它们的诞生背景,即这些知识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 ”而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第一,要全程强化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这一概念;第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起中学生参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数学,自主形成数学建模思想,进而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意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耐心以及制定长远的计划,要能够做到时时渗透,逐渐积累,帮助学生在三年的中学学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奠定扎实的知识根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将来的服务我国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认真贯彻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我校数学教学、教研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组风建设,狠抓教学常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2、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4、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努力解决厌学问题。
5、继续抓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
三、重点及主要措施。
1、加强组风建设,把数学组建设成师徳形象好,教研风气浓,协作意识和团体凝聚力强,特别是对学生、对学校发展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研组。主要通过组内讨论,与领导交流,师生沟通及自修师德,听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研组长配合教导处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导处的各项计划。
2、更新教学观念,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⑴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⑵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废除"注入式"、"满堂灌",挣脱阻碍学生主动发展的束缚,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动发展型”新模式,还学生主体参与的权力,实现学生主体、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
⑶、继续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思想观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⑷、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本学期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试验学年重点放在七年级、八年级。
⑸、继续协助班主任搞好学习方法讲座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并建立以班级单位的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和“手拉手”活动。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不断提升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数学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强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数学是学生学业成绩分化最严重的学科之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教师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记录,分析,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数学学习。针对数学学习困难生比例大的现状,可加强对他们的日常测试分析、改错和分类辅导分类测试,允许部分学生进行补测,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自我激励,改进学习现状。
4、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
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教师积极相互之间随堂听课、评课。提倡教师深入班级作业面批和个别辅导。
5、认真,负责的准备数学会考、中考工作。
6、加强与上级教研部门及同类兄弟学校的联系。
要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县镇公开课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研讨。
四、工作具体安排:
第一,二周学习学校的工作计划,讨论制订教研组计划。
第三,四周组内研讨如何开展本学期集体备课,制订个人的教学工作计划,检查作业及教案的开展情况。
第五,六周组织观摩课优秀课件,讨论、小结。
第五,六周学习、讨论新课标的有关教育理念,学习教改经验,教改课堂试行。
第七,八周组织开展七年级数学竞赛。
第九,十周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九年级中考备考交流,提出下一阶段的中考备考计划。
第十一,十二周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教学反思,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
第十三,十四周高爱萍老师初二数学教学。
第十五,十六周汪艳红老鼠初三数学教学。
1、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熟练的使用课件,将课件与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扣紧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科的特点:(1)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2)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夸奖学生,比如说:“你的想法很奇特”.“你很爱动脑筋”......
3、抓好练习。老师在讲完新课后,学生一般都听得懂,要落实到位,就一定要练到位。就要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做到:新知识及时练、易混知识对比练、主要知识加强练。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4)、每天让科代表找一题抄在黑板上。通过观察、提问、小测验、章节测验等方法,及时评估练习效果,通过评估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让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的程度。
4、让优生带差生,及时检查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尽量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师生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关系如果出现问题,会造成学生对老师没有亲近感,缺少信任感,甚至产生厌恶感。这样必然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产生被动感,在行动上偏离教育目标,甚至与科任老师产生对抗的心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要与学生建立好的关系,我的做法是多与学生接触、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在课后多与学生谈心等等。
6、作业及时批改,对于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课后作业是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反馈当天所学内容的最好方法,因此作业必须勤批改并做到有错必改的好习惯。
〔关键词〕超常;中学生;数学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8-04
我国的数学教学改革多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学观的转变就是国内外教育家、研究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变传统的计算、应答教学为真正的数学教育,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创造能力、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等[1]。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性质与数学学习过程的认知[2]。此外,还涉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意义的认知。数学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还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3]。这种认知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行为策略及成绩产生了很大影响[4]。
Schommer(1997)等对美国中学生的数学观进行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学生的数学观是朴素的、不正确的[5]。黄毅英(2002)等研究发现,学生的解题取向与策略极受其数学观所影响[6]。刘儒德等(2002)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数学学习性质观是朴素的、直观的、肤浅的,学习过程是不明确的[7]。那么,中国中学生的数学观是怎样的?其中参加国际、国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超常中学生的数学观又是怎样的?本研究旨在对超常中学生的数学观进行调查,试图了解超常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数学知识性质观、数学学习过程观和数学学习意义观的现状、特点及年级发展趋势,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以期为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点滴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为北京市某中学188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成绩好的超常学生,其中初一年级49人,初二年级48人,高一年级50人,高二年级41人;男生138人,女生50人。被试年龄为13~17岁。
2.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对优秀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焦点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根据国内外大量有关数学观、学习观测量的问卷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并在本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随机抽取10人进行初步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审阅后加以完善。问卷共35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每个项目分五级,即“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为“1、2、3、4、5”。维度一为中学生数学学习态度,有5个项目,如“学好数学需要持之以恒”“我对数学没有兴趣”等;高分者倾向于积极地、主动地、有趣味地学习数学。维度二为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性质的认识,有11个项目,如“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关系不大”“数学是严谨的”等,旨在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性质的认知,具体涉及对数学知识的精确性、严谨性、简单性、联系性等方面的认识。高分者倾向于认知是主动建构的、相对的、开放的、非简单的、来源于生活的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维度三为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有12个项目,如“数学难题可以运用猜测的方法”“学数学需要寻找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旨在考察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认知,具体涉及对数学知识的来源、学习方法及学习流程的认知。高分者倾向于认为学习是通过建构获得的、没有固定程序、需要运用各种方法积极主动进行自学;而低分者倾向于迷信权威、严格按固定程序学习、死记硬背、套用书上公式及法则等。维度四为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知,有8个项目,如“学好数学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学好数学就是为了升学”等。高分者倾向于认为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低分者倾向于认为学习数学只是应付考试、升学等。
3.调查过程
问卷施测是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在学年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超常中学生进行的,施测前对班主任进行了指导语的培训,以确保他们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暗示,完成时间在15分钟内。用EXCEL、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各年级超常中学生数学观四个维度的比较
对四个年级超常学生在数学观的四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ANOVA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分、标准差及四个维度的差异检验。超常中学生数学观在四个维度上总的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态度3.74分、过程3.48分、意义3.45分、性质3.13分。态度维度得分最高,说明超常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很好、自信心较强。初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观四个维度上的均分很高,说明初一学生具有较科学、先进的数学观。从初一到高一,态度、性质、意义这三个维度的平均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降低趋势,高一年级得分相对其他三个年级均较低,但有趣的是高二年级在四个维度上均反弹,均分较高。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在数学观的态度、性质及意义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这个维度上的均分高于3.36,得分较高,且四个年级无显著差异,说明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建构一致良好。
进一步检验表明,男女生在数学知识性质观、学习过程及学习意义之间无显著差异。只在数学学习态度上二者有显著差异。女生均数为3.83分,男生的均数为3.54分,表明女生学习数学比男生更加努力。
2.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四个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态度上的平均得分都在3.50分以上,其中,高二、初一的均数较高,都超过3.90分,高二平均分最高,为3.93分,这表明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都较高,且对自身的数学能力较有信心,对自己学习数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从初一到高一随着年级的增长,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出现降低趋势。对四个年级在态度维度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对四个年级学生的得分进行事后检验,可知高二年级和初一年级分别与均分最低的高一年级有显著差异。高二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又有大幅度提高,认识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3.超常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性质的认识
四个年级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性质上的平均得分都在3.01分以上,为中等偏上,与其他三个维度相比得分最低,均分为3.13分,这表明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性质观总的来说是倾向于建构的,但建构程度不深,总体上还是比较朴素、直观和肤浅的,且从初一到高一随着年级的增长,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出现降低趋势,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一、初二、高二、高一。对四个年级在态度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性质观存在显著差异。对四个年级得分进行事后检验,可知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存在显著差异。
4.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四个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上的平均得分都在3.35分以上,得分较高,说明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较明确,更多的不是表层的接收学习,而是较灵活、较主动、较深入的参与学习,即通过主动建构来学习数学。不同年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初一、高二、高一、初二,四个年级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建构一致良好。
5.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
四个年级的超常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意义上的平均得分为3.45分,得分较高。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意义上的均数从低到高依次为初一、高二、初二、高一,即从初一到高一随着年级的增长,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出现降低趋势。对四个年级学生在态度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年级实验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对四个年级的得分进行事后检验,可知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与建议
1.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及其发展
从结果可知,超常中学生普遍喜欢数学,并且对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很有信心,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态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但无显著差异,与初一年级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相比,高一年级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态度显著下降,这一点与刘儒德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研究发现相似[7];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态度越来越积极,且这种上升的趋势达到了显著。这种现象可能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以下特点有关。
第一,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年级越高,内容越复杂、越抽象,要求学生的逆向思维(如代数由方程到因式分解)、逻辑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如几何由线到形的变化),因而也就越难学,因此,高一、初二年级学习数学的态度比初一年级学习数学的态度要低一些。
第二,学习数学具有很强的累积性和内在逻辑性,前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学习。由于初一学生已提前学习了部分内容,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初一的学习内容充满自信,稍加努力便可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到了初二,即使初一基础好,并保持积极的心理努力和思维参与也不一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初一基础稍差一点,初二的学习就显得困难一些,长此积累,越往后差得越远,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下降,对数学学习的焦虑也越来越升高,直到高一这种加速度进行的变化就达到了显著。高一数学知识点(如函数)的数量比初中增加很多,而且内容难度也比初中高,有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高二的知识点对于大多数超常学生来说并不比高一多,难度有可能使学生觉得反而下降。因此,高二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显著好于高一学生。
第三,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初中到高中从学习内容的难度到学习方法,学生都存在着重新适应的问题。如高中数学的学习速度比初中快很多,用初中的方法学习高中的内容,即使积极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二学生来说,经过高一的学习,对高中的学习内容(如立体几何)和学习方法已逐步了解和适应了,因此,高二学生自信心有所反弹,升高,而且显著地高于高一学生。
2.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及其发展
由结果可知,超常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性质观总的来说是倾向于建构的,但建构程度不深,即认为数学是非确定性的、相对的、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具有能带来快乐的美。但他们的数学知识性质观在有些方面还是比较朴素的、直观的和肤浅的,且从初一到高一,随着年级的增长,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出现降低趋势,且初一与高一差异达到了显著。这一点与Schommer等人对高中生学习观的研究发现[5]及刘儒德小学生数学学习观[6]的研究不完全一致。
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得分较低的项目主要有“数学是严谨的”(1.68),“数学是精确的”(2.46)等。由此可见,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受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即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7]。这种观点影响了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观的建构。这与黄毅英等对中国内地中学教师的数学观的研究发现相一致。此外,通过对数学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也认为“数学是精确的、严谨的”,且认为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活动也对超常中学生数学知识性质观造成不良影响,这对于高一的学生影响尤为突出。这种过于强调数学严谨性、精确性的观念,带给人们的亦是古板、僵化的数学。过多的运算活动剥夺了超常学生交流、思考的活动,从而忽视了数学的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想像等解决数学问题中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会淡化数学探索精神、数学创造精神的培养。
3.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及其发展
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较明确,更多的不是表层的接收学习而是较灵活、较主动、较深入的参与学习,即通过主动建构来学习数学。四个年级间无显著性差异,四个年级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建构一致良好,主要表现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焦点访谈和问卷可知:超常中学生不拘泥于书上已有的公式和方法,会主动运用猜测的方法来解题(项目16的均分为4.34分,属较高水平);寻找数学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项目20的均分为4.30分);学习数学并非是主要记忆书本上的内容(项目18的均分为4.20分);数学知识不是只能通过课堂听讲和练习获得(项目6的均分为3.90分);数学没有人教也能学会(项目7的均分为4.0分);等等。可见,超常中学生敢于向教师和权威挑战,他们并不认为教师或权威是评判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的依据;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固定程式,不必按照课本编排或教师安排的程序学习;认为学习数学需要思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积极主动自学。这可能是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很好的一致原因之一。这同时也反映了优秀数学教师培养超常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正确、有效。
4.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意义及其发展
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较为深入、全面。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焦点访谈和问卷可知,超常中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可以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项目8的均分为4.20分);数学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项目30的均分为4.3分);学好数学可以为将来的职业打好基础(项目33的均分为3.82分);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除了高一学生);等等。高一数学知识内容是函数,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价值(高一学生项目8的均分为2.94分);同时,高一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就是为了升学(项目32的均分2.82分),这两点也是导致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超常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
四、结论
1.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喜爱的程度较高,且对自身的数学能力较有信心。这种积极的态度在高二、初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一年级。
2.超常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性质观是倾向于建构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初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年级,高二又回升。
3.超常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较明确,更多的不是表层的接收学习而是较灵活、较主动、较深入的参与学习,即通过主动建构来学习数学。
4.超常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了解比较深入、全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降低,高二年级与初一年级均数接近,初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一年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朝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2]Hofer B K,Pintrich P R.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7,6(7):88-140.
[3]詹明道.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1,10.
[4]Schoenfeld A.Explorations of students’mathematical beliefs and behavior[J].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s,1989,20(4):338-355.
[5]Schommer M.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89(1):37-40.
[6]刘儒德,陈红艳.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2):25.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过渡;衔接
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数学知识涉及面更广。初中的平面几何、代数知识较为简单,而高中的立体几何、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难适应初高中数学过渡。通过初高中过渡数学教学的衔接,学生会拥有学习的信心,能够认识到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差距。初中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步入高中时学习方法并不有效,以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让学生适应数学教学,渡过学习困难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率,能够避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向高中过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难度增加
高中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辨析和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涉及直观感知、归纳类比、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运算求解和反思建构。数学教学目标包括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意识。高一数学的函数模型、集合语言、坐标法和空间立体图形转换,比较初中数学逻辑推理更强、抽象思维高、知识难度大。学生们很难适应。
2.教学方法改变
初中教师讲述教学内容较为细致,归纳的完整。学生只要记住公式、概念和教师的例题类型,就可以仿照着进行答题。多数初中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而不会自我思考和总结数学知识规律。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较多,课堂教导知识较少,教师不能讲清题型和知识应用形式,只会讲一些典型题目,从而达到“三基”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之外,还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和思想的培养,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3.课程内容增多
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数学知识更为抽象,逻辑性、理论分析题目增多,特别是研究变量问题,需要很高的计算能力。近些年来,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初中数学教材难度有很大的降低幅度。由于高考限制,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并没有降低。市场上的高中数学教材不断增加,难度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材调整后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难度。
二、初中向高中过渡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1.明确初中、高中教材内容的断层
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提早让学生了解初中、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不同,重视数学叙述完整性和论证严密性,在教课时掺加一些高中数学内容。初中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数学语言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而高中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习题多较多,解题需要灵活的技巧。为了弥补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断层,初三教师应当注意问题的创设情境,要详细叙述数学问题的引入、提出和拓展。引导学生尝试和思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要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讲述重要的数学定理时,尽量创设情境,达到师生互动。
2.加大师生的互动交流
数学教学是师生彼此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相互的。升入高中之后,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初、高中数学过渡衔接的关键。教师可将作业讲评、知识讲解和试卷分析融入教学活动内,便于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数学难点上,教师可降低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勤学好问、及时复习、独立做作业。上课专心听讲并不代表学生懂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数学知识的“听”、“思”、“记”之间的关系。学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安排好时间。听课过程中,要了解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选择记笔记。解题后要总结和反思。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学生会自行拟定提纲,并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总结。
4.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
数学解题要用到定理、推论和概念,不同阶段的学生,解题思维训练也有差异。初一代数数学训练了学生抽象概括力、初二学生的形式思维能力有所加强、初三数形结合解题拓展了学生预见性思维。高中学生需要较强的逻辑运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组成知识结构图表。要分类总结数学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寻找联系和区别。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一数学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存在断层,逻辑性和理论性问题较多,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找出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解题思维,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高效的接受数学新知识,做到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渡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宽龙.关于中学数学向高中数学过渡的讨论[J].语数外学习.2012(8)
一、充分重视平几的教学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所谓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尽管可以通过数学各科和其它学科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平几对此所起的作用是独到的.因为几何知识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即应用前面学过的图形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有关的新图形及性质.这种逻辑关系的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平几的这种独特作用,搞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在几何教学中.
二、精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积极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能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素曾说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数学,而对数学的兴趣又来自欧几里德几何.这说明欧氏几何中蕴含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极有利因素.但不当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初学几何的学生望而生畏,一开始就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平几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平几导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并以极大的热情讲好导言课,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好平几的良好愿望.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奠基作用.
第二,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配合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几何方面的成就,使他们把几何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认真抓好平几入门教学
平几入门教学,就内容而言,一般指平几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这三章.现行中学平几教材的这三章内容已涉及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作图等平几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既是入门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形成中学平几入门难的主要原因是:
1.学科内容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平几入门概念多,而学生开始又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语言;
3.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
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了使初二数学课教学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计划,全文如下:
一、学期教学目标
1、提高认识,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力争全市前两名。
2、教育教学中,继续深化“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研究性学习和“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实验和研究,并贯彻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在教学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真正将“课堂”变为“学堂”,全面进一步落实“尝试性探究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紧扣“自主学习、集体探讨、合作完善”的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目标,提倡探索,使用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为什么和怎样学的老问题,达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现有学生500多人,分为10个教学班管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具体分析如下:
1、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认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所提高,成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2、初二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更趋于成熟,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的仍然欠缺、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经常出现种种懈怠学习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经常出现对抗情绪,所有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近年来,虽然我们不断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勿庸置疑,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解决两极分化的状况,一定情况下或在一定班级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忽视了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者转化不力,致使他们不能及时从后进生的阴影中尽快摆脱出来,越学越厌学,不想学,这仍是今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最大障碍。
三、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本备课组由贾海英、鞠秀香、王玉莲、裴玉梅、李世栋六位教师组成。六位教师配合多年,相互默契,都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有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有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一定能够继续在今
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圆满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继续取得数学课教学的好成绩。
四、教材分析
初二数学上册共有六章: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分式、样本与估计、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一章,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如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变量关系及其规律,认识图象的一些基本性质,继续学习怎样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重点是图象及其性质。
“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这一章属于多项式最常用的恒等变形
,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科书中注意突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和由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过程。
“分式”
这一章是二次根式、相似图形、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样本与估计”这一章,是前几学期学习的继续,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与学生一起通过媒体、调查与理论分析,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决策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选取调查对象和分析数据,如何发挥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有作用,如何有效地作出决策。
“实数”
这一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将掌握解决一类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是学习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一元一次不等式”
这一章突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转化等重要思想方法,重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备课组日常教育理论与业务的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观。
3、将教师的爱心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平等相待,以正确引导为主,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措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搞好“尝试性探究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六、教学辅导计划
如上所述,初二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他们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平衡和努力程度的差异,各班级不同程度出现优、中、差的分化,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培优、辅中、转差的具体计划如下:
1、各任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不同学识水平和暴露出来的不同问题,分层确定培优、辅中、转差目标。
2、确定辅导目标。根据优生、中程生、落后生的不同学识水平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辅导目标。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要进行优生优培,努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锻炼的机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更多的问题。而对于另两部分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掌握,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尽快赶上来。
3、在时间安排上,每个教师要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分别给予不同的特别关注,充分利用课上和课后时间进行检查、监督、座谈和沟通。使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4、建立辅导档案。对于被辅导的学生要进行跟踪分析观察,做好记录,及时总结,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在不断的不同水平的进步中快乐成长。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二)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本学期我代初二118、119两个班的数学,现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对初中数学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也已经有所领悟,但经过初一学年的学习和考试,我们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数的开方、整式的乘除、勾股定理、平移与旋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材简单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力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同时也编排一些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重难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和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
2、会用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法公式、乘法公式进行计算;会用提公因式、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掌握勾股定理、其逆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和其逆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4、认识平移、旋转的概念,理解平移、旋转的基本特征与性质,并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进行设计简单的图案;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
5、掌握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性质,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设计好课堂活动,收集相关资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补充。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精心选择好课堂练习。
3、虚心向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吸收精华,提高教学质量。
4、科学组织好单元考试、期中考试,认真坐好评卷工作。
5、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和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