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张榕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特邀顾问楼志豪,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晋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等到各展区参观并看望了各地的代表。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晋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主持,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程路做了讲话。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的负责同志;温暖工程项目实施县的领导同志;中华职业教育社各级地方组织领导及在京常务理事;新闻界人士等,共计1500余人。
程路副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展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配合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为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贯彻中央统战部关于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和其他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为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做贡献的指示,充分展示实施温暖工程13年来特别是“双百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促进项目实施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彰显温暖工程公益伙伴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善举而筹备举办的。
温暖工程项目实施县代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孙旭东在发言时说,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自2007年初被确定为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实施县以来,全县已举办4期培训班,共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2000人。在已接受培训的农民中,大部分通过订单衔接就业或自主择业实现了转移就业,另有667人结合所学实用技术,自主创办了食用菌培植、蔬菜栽培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已结业各类班次农民学员总计年增收6900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2.3万元。
郭祖琴是一名来自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腾冲县的普通彝族妇女,作为“温暖工程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项目”的受益者代表,她在开幕式上向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的实施,从关心边疆各族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悉心地教会我们各种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培训全程免费,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实际情况,特别对我们少数民族农民子女给予了无偿资助,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类专业;渗透式教学
1引言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与此状况相矛盾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薄弱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羁绊。黄军利(2016)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理与欲、公与私、群与己、身与心之关系等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人际交往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轫于三代、勃兴于东周、定型于秦汉、延续于明清,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专业、进课堂,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2旅游类专业传统文化培育的核心内容
张介凡(2011)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结合重点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2016年9月-11月之间笔者针对旅游行业各类企业进行了旅游类从业者所需职业素养的调研,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素养包括三类:一是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二是专业核心素质,如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微笑待客等;三是专业拓展素质,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培育结合了上述调研结果,形成了如下传统文化培育核心内容:
2.1正心笃志的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教育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位列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兼“儒”“释”“道”思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以“仁义”为核心提倡“修身养性”的儒家,还是提倡“无为而治”“修真炼性”的道家,抑或是提倡“涅槃重生”“明心见性”的佛门,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对人的品性的约束,强调个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完善。将这些理念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将对职业道德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勾勒了人格教育的具体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培育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升职业道德,特别是强化对旅游行业的认知,明确自身在旅游行业中能发挥的作用和前进的方向,正心笃志、服务社会、兼济天下。
2.2仁者爱人的服务精神
古代人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仁”与“爱”,“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传统文化构筑了以“爱”为起点、“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系统,它展开为“仁者爱人”“孝悌忠恕”“尊师敬长”“尊老爱幼”诸层次的伦理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推己及人、乐于助人、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适应旅游业工作。
2.3崇和尚礼的待客之道
“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扩展开来包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其次,“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衡量过度与不及的尺度,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为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克制自己回归礼仪,才能坚守仁爱之意、表现和谐之心。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接触形形的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崇和尚礼的精髓,培育学生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恰当的礼仪礼貌,学生与顾客沟通方能张弛有度、进退得宜。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多数旅游类专业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传统文化在专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厘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问题,方能更好地设计实施传统文化渗透相关举措。
3.1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只有少数院校探索性地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礼记》《弟子规》《论语》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模块,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占思政课中很少的一部分,此外课程内容枯燥、学术性太强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2传统文化教材不够鲜活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性强、内容结构合理的精品教材。许多传统文化教材看起来佶屈聱牙,学生无法领会文化本真的意义内涵,挫伤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精品多媒体教材的缺失,不能迎合当前“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
3.3传统文化教学不够灵活
首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微课、视频、案例等并没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没有开展起来。实践教学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堂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开展活动数量少、缺乏精心设计、经费与时间无法保障等问题。
4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通过反思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不够鲜活、教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我院着力构建了传统文化基石阶段、提升阶段、实践阶段“三阶段”,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类课”,使学校、学生、企业“三主体”都参与到传统文化渗透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来。
4.1传统文化基石阶段
新生始业教育阶段,首先,通过诵读《经典诵读文化读本》《传统文化故事读本》《二十四节气绘本》(学院搜集编著),强调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真理价值的持续坚持、对道德境界的强烈关注,使学生正心笃志。其次,通过参观金华传统古村落如琐园等,利用家规家训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最后,通过旅游行业能人志士的讲座,开启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对前景的笃定,如金华本地金牌大厨楼师傅的讲座《匠心,一种温柔的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求真等人文精神。
4.2传统文化提升阶段
(1)“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课渗透传统文化:开设通识选修课。结合地域文化、旅游文化开设9门传统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以乡土文化为起点,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具体选修课列表如下表所示:(2)开设学院平台课。基于文化、礼仪、民俗等视角构建了如旅游礼仪、茶文化、旅游文化等平台课程。例如,旅游礼仪课程在职业礼仪基础上增加传统礼仪模块,包括“何谓礼”“礼与修身”“孝敬父母”“尊贤敬长”等内容,教师精选“冀缺待人以礼”“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礼仪小故事进行分享,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礼仪形式将我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道德观付诺实施。又如茶与茶文化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茶道礼仪,进行模仿,融会贯通,并在学习和演练中,体会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凝神养气,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3)开设专业课模块。引入“7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专业课每次授课前10分钟的传统文化精华讲授,进一步在旅游类专业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布置团队作业:选取一项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对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或影响,如儒家“仁”为内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法家“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的激励原则等。如在饭店情景英语课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分享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Country,MyPeople)、《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等。(4)教学方式手段灵活、教学评价涵盖传统文化学习成果:首先,教学方式选择上除了常见的讲授法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团队作业、头脑风暴、课堂测验等。再次,充分发挥蓝墨云班课、微信群等信息平台的功能,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再次,课程评价中赋予传统文化学习成果一定分值。学习成果表现一方面是书面考评,如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搜集了相关资料,是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性、辩证思考,是否表现出文化创新意识等。另外,行为考评,如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仁、义、礼、智、信”,如同学友爱、尊敬师长、有礼有节等。(5)建立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丰富有趣的课外学习资源的建立,是课堂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有效方法。首先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既普及和激发了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通过选手对决和特邀嘉宾的精妙解读,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传播。其次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电视剧,如电视剧《琅琊榜》剧中主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人生价值、家国天下的宏伟心志。
4.3传统文化实践阶段
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更持久、更深刻。(1)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活泼。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括了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调研显示大学生在对所列举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调查中,选择“传统节日”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传统建筑”、再次为“传统服装,接下来依次为文学经典、传统手工艺、儒释道文化、传统乐器、传统歌舞等,可见大学生对形式活泼的传统文化载体更感兴趣。(2)精心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学院开展了成语接龙、诗词大赛、猜灯谜、书法赛、辩论赛、传统舞蹈大赛、传统服装展示秀、礼仪大赛、茶艺技能竞赛等丰富活动,使传统文化360度无死角渗透学生课余生活。其次,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在学院楼宇、教室等环境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要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了“书院制”寝室建设活动,通过张贴床头语、读书海报、读书排名等形式营造寝室读书环境。(3)顶岗实习践行传统文化理念。我院的合作单位众多、管理规范、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例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坚持“亲情一家人”服务理念,也是传承“家”文化的典型案例。在酒店与消费者关系上,“海景人”视顾客为亲人,员工与顾客的关系由的货币交换关系转变为亲情关系;在服务效率上,“海景人”服务在客人开口之前,满足客人哪怕没有表达的潜在需求;在服务理念上,重视“满意+惊喜+感动”,坚信多一位客人就会多一个值得传颂的故事。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鲜活案例、工作环境、师傅领导的教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知行合一”。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精髓中与旅游行业职业素养紧密联系的部分,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沟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发展课程,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传统文化深入课堂。在第二课堂构建丰富多彩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黄军利.把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2]王四达,董成雄.从“文以载道”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与体系开展[J].哲学研究,201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
[4]张介凡.试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5]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6]杨天宇.礼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曹瑞明,冉清文.大学生传统文化精华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9]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4).
[11]戴瑞卿,吴海燕.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J].当代电视,2016(1).
[12]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关乎幼儿教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环境下,积极进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优化,并解决现阶段学前专业课程问题,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同时也是未来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结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复杂,内容涉及文化、心理、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阐述,是为更好地进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工作科学性分析,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问题得以有效突出,为学前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部分基础建议[1]。(一)教学结构。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主要分为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及艺术教育三个方面。学前教育,作为开发和儿童思维逻辑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要求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教学方面也能将与幼儿阶段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做有效教学传播,以此保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综合质量。另外,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对知识理解能力有限,且对知识的接受强度相对较低,因此,需采用娱乐化教学手段,开展深层次的教学工作,通过幼儿教师对舞蹈、绘画及声乐等艺术表达形式的掌握,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模块,为幼儿更好地融入学前教育阶段,创造有利的人才培养环境。(二)课程结构。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文化课程部分,例如,政治课程、英语课程、高数课程等,该类课程设置主要用于丰富学生个人文化积累,使其在后续阶段的岗位工作方面,更好地发挥自主性优势。第二,艺术课程,基础内容有音乐、手工、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设置,在于更好地对儿童开展教育,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融入岗位工作环境。第三,心理学课程。该类课程多用于掌握儿童心理活动,通过分析儿童学习需求,制定科学的学前教育项目,使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能与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可行性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的可行性,主要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应用,是否能在学生后续的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又或是是否通过课程精简与信息化教学对接等方法,减少部分多余的课程教学内容,使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一)教育可行性。教育可行性,是对学前专业课程的选择合理性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的是学前教育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对接工程,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输送,为启蒙教育发展做铺垫。因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选择,必须将学生个人意愿考虑在内,本着人性化教育推广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育才思路,做好科学的学前教育课程规划,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切实保障。其次,要了解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分析教学形式、课程内容等要素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影响,优先解决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个体问题,从个体教育向群体教育逐步靠拢,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学习诉求。最后,需改变的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增强学前专业课程设计整体性,注重各主要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优化现有的学前专业教育课程应用细节,使学前教育课程选择,能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教学主体优势。(二)实践可行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可行性,是阐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否被学生有效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将舞蹈、声乐等课程作为研习内容之一,是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群体,主要以幼儿儿童为主,必须满足幼儿儿童的娱乐化教育发展需求,方可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个人能力。故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便成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当前,学前专业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课程选用相对合理,但在专业课程教育应用方面,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信息陈旧及课程教育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近年来高校学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有所下滑,学前教育对学生个人品格的束缚能力也随之下降,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饱受社会各界诟病,这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必然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总体而言符合现有专业教育标准,但在教育课程选用及内容应用等方面,仍有部分细节问题待解决,需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教育标准、专业教育管理以及专业教育兴趣教学引入四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使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内容陈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陈旧,主要指教育结构的优化先进性不足,未能根据时展需求,及时地对部分教育信息做更替,教育课程的选用,也难以充分地突出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特征,不利于现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此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将趣味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模拟教学等内容,纳入学前专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掌握多种儿童学前教育方法,一方面,便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学前教育综合效率,提供新的教学捷径,改变传统枯燥的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教育循环,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长效化开展,夯实结构性教学基础。(二)学前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管理能力不足。近年来,学前教育安全问题频出,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品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不仅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高校专业教育管理、课程安排控制等各个方面。高校虽无法改变学生个人主体行为,但有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学生素质教育做出进一步改变,不应一味地将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归咎于行业发展及教育组织方面。所以,学前教育素质管理尤为必要,应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课程比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弥补学前教育专业素质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与现代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育才育德教育思想理念的运用,强化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能够合理安排,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育行业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部分基础性教育帮助。(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不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繁复,不同地区的教学文化特色不尽相同,使各个地区均有不同学前教育课程应用标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多地区的教育实践岗位,仅能在本地区开展专业就业工作,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一定的实际阻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确保学生能在不同教育发展环境下,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不统一的教学实施标准,则易对学生学前专业知识内容的运用产生部分程度的环境限制,使外界对学前教育教师形成教育水平不足的错误认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要统一各地区教育标准,充分考虑学生未来阶段就业需求,在突出地区教学文化特色的同时,建立系统化的教育实施标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环境融为一体。(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兴趣教育实践。兴趣教育,并非是小学、初中教学应用的专利,对于高校人才教育而言同样适用。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儿童教师培养的摇篮,也应通过兴趣教育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兴趣教育的基本特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做进一步教学铺垫。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忽略对兴趣教育的应用,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高校对兴趣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未能根据专业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群体对学前教育认识,便成为无休止的理论学习,不利于长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使专业教育水平大打折扣。第二,高校对兴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将兴趣教育列为低级教育策略,仅在课程安排方面注重面子教育,而脱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导致高校学生始终在低迷的状态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策略及问题解决路径
一、引言
目前,我国致力于实现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目标,各个旅游目的地也不断地进行着品牌的推广。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服务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性关爱、服务冷漠,降低服务标准及收取回扣等不诚信行为,这主要是由导游人员道德感的不断弱化所导致的。为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源上遏制旅游从业人员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
二、导游人员的行业服务现状
我国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导游人员在带团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缺乏诚信、缺乏道德的现象,主要表现有在带团中缺乏服务意识、不按合同约定提供相应标准的服务及为强迫游客购物面嘲讽游客等不行为,而且这些现象越来越有严重的趋势。这处缺乏诚信、道德的服务行为致使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达不到较高水平。
三、导游人员缺乏诚信、道德的主要原因
(一)旅行社管理模式的趋利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凸现出来,这不只表现在导游人员层面,如果更深层次挖掘的话,其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对导游服务诚信、道德缺失的默许。旅行社管理人员为实现竞争优势,纷纷在价格方面推行低价策略,而为保证利润的实现,即会默许甚至促使导游导游服务诚信、道德缺失的发展,这也表现为旅行社管理人员价值取向的趋利性偏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育培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各高校为实现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专业适用的应试教学,而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提倡层面,并不太注重道德素质的实际培养。这种教育现状致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效果并不明显,无法适应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行业需求。
四、融传统文化教育于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措施
(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以提高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觉悟。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基础课程体系。尝试在基础学科中设置《中国传统文化》 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从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角度,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道德感及自信心,这样可以提高未来旅游从业者对西方价值取向的免疫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管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及《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更多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内化于心,这才可以为未来旅行社管理人员与导游人员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塑造。当然,这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活”起来,才能实现德育效果的渗透。
(二)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则是对课堂德育培养的良好补充及延伸。学校可以有目的性的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融入到校园实践活动中,这种活动能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最终形成顺应行业发展及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这对提高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行业的高质量服务,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五、结论
一、转型期煤炭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
随着煤炭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及煤炭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处于转型企业的煤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较强的竞争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等成为了当前时期企业员工的主要特点。面对复杂的行业发展形势,企业部分员工开始产生了信任危机,这就给煤炭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型期的煤炭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
面对严峻的市场发展环境,煤炭企业将企业工作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了成本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而对于员工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炭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为了节约成本,部分煤炭企业对负责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部门进行裁员,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稳定团结,非常不利于煤炭企业的成功转型。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发展,煤炭企业进行内部人员的更新和优化配置,年轻人占企业职工群体的比例明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仍然采用讲座、集体教育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缺乏活力,传递的思想、理念等也不能为广大职工群体所接受,严重打消了员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还容易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激化企业内部矛盾。
(三)职工心理压力大,工作积极性不够
煤炭企业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高危险性的工作要求职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规范操作;对于业务人员来说,面对煤炭市场下行的经济发展趋势,来自经营业绩的压力以及可能下岗的危险难免会带来思想上的波动。另外,在国家要求和指导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强烈要求下,会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煤炭企业面临整改或关闭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心浮气躁的现象,会担心工资和工作问题。面对去产能带来的职工心理问题,企业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去产能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二、做好转型期煤炭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凝聚力
处于转型期的煤炭企业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容易出现内部波动,诸多不利因素都会对员工的思想观念造成消极影响,威胁企业的内部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关注和关心,完善制度保障,及时了解员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职工办实事,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表达企业与职工同在的期望,减小职工在思想上的波动,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还有助于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二)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处于转型期的煤炭企业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强与职工群体尤其是年轻职工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思想、精神上的需求,抓住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和新思想的特点,采取年轻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利用微信、QQ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交流群,让职工自由的发表观点,提出建议;还可以通过举办员工喜闻乐见的政工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形式来宣传企业的核心思想和发展理念,增添员工对煤炭企业成功转型的信心,这样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安全文化教育
煤炭企业职员的工作具有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煤炭企业更要注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对安全文化思想的渗透,从思想观念上引导职工认同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比如煤炭企业政工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大会,宣传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向职工普及安全生产的基础知识。还要充分利用企业网站向职工宣传安全文化知识,还可以依托网络环境举办安全文化知识竞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帮助全体职工树立安全意识,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四)缓解转型期煤炭企业员工心理压力
在煤炭行业去产能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处于转型期的煤炭企业员工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做好员工心理安抚工作。首先要帮助员工树立环保理念,使其明确去产能的意义,进而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其次,国家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去产能可能造成下岗的员工除了要给予政策、经济方面的补偿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员工缓解此项改革带来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避免员工由于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过激行为危害企业的稳定发展。
价值。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CB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52-02
0 引言
根据CBE教学模式,运用DACUM分析法针对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旅游职业进行岗位分析,从岗位能力入手,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对指导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探索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BE培养模式
1.1 CBE培养模式简介 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重点是教育教学体系设置,教育教学即人才培养,本文就直接称CBE培养模式。CBE模式是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课程形态,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开展CBE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开发(DACUM),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DACUM模式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为主线、服从于企业需要、岗位需要和工作需要的课程设置。在西方职业教育领域,DACUM被公认为一种经济的、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DACUM的理论核心是“适用于特定岗位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设立初衷不谋而合,故而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并被投入到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划中来。
1.2 CBE的特征 CBE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中,“能力”指的是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含四项内容:①知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领域;②技能、技巧,指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态度,指动机、动力、经验、历练,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④反馈,即对学员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领域。将四项内容整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专项能力”,通常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个“专项能力”(通常是6-30个),构成一个“综合能力”,一般8-12项“综合能力”构成一个“职业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现将CBE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列表比较。(见表1)
2 CBE培养模式的指导价值
2.1 培养目标“具体化” 以CBE培养模式为指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情况下,可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文化教育“功能化” 旅游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就业导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运用CBE/DACUM模式,既考虑面向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旅游教育质量的提高,既考虑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求,同时兼顾旅游管理专业长远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任务、旅游职业技能培养任务,在实际职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具备旅游职业工作能力,实现学习与旅游职业工作“零距离”。
2.3 专业教育“实践化”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迎合了现代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最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以CBE/DACUM模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整合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遵循旅游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系统设计开放性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旅游专业教育实践化。
2.4 教学过程“活动化” 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鲜活”的教学课程设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设计项目化,并根据课程设计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根据CBE/DACUM模式,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旅游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按照认识规律、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旅游项目任务,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完成向旅游职业人的转变。
2.5 质量评价“社会化” 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要求,可以描述为“岗位零距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与企业岗位对接,其质量要由社会来鉴定。运用CBE/DACUM模式,积极推进以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与分析,收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反馈信息,准确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及时反馈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提供较为详实而完善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传伟.CBE/DACUM模式的教育学特点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20-21.
[2]李隽.浅谈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模式(CBE)[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21-22.
[3]李友华,邱运亮,刘振湘.CBE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33-136.
[4]潘琳琳.CBE模式下旅游高职教育实践类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四个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重任。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一线劳动者,作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目前中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普遍重视专业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科学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缺失。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则尝试将“四个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找一条更适合、更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一、“四个文化”
从广义角度而言,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义,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简单概括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不同的地域、行业、社会历史范围和区域范围内,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行业文化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管理理论,是指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是企业思想管理的一种方式。优秀的行业文化可以成为行业发展的可持续基本动力,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做贡献和遵守行业规则,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当今生产生活中,行业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展其外延,被当作是一条新时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途径。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多面向本省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可以对各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种补充作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也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与地域文化目的一致。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空间为校园,主要价值导向是“育人”,主要内容是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会在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强大的推动力。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校园氛围和丰富的校园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素养、开拓自己的眼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具有极其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去芜存菁,古为今用,不断赋予它新的活力。
二、“四个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化教育是它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职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充实到各行业的劳动第一线,是生产活动中的基层劳动者。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他们将来进入生产领域的准备阶段,应该让学生尽早的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的特点、以及本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增强学生对行业的文化认同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行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而一些高职学生缺乏秩序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所以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易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合格职业人才的教育环境。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域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学生为主,毕业之后大多数也是留在本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愿意留下来为家乡的发展奉献自己。学校则可以为本地区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类优秀人才。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必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于当今社会一些负面言论或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部分在校大学生思想空虚、颓废,毫无政治热情,功利色彩浓厚,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连最基本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都不知道。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鉴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培育学生良好的伦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有利于书本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具体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可反作用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缺点就是理论经常与现实脱钩,不少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具体的学科,应付考试为最终目的。没有把它当成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条途径。校园文化则可以通过具体的校园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更好的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
三、“四个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途径
以“促进就业为办学导向,立德树人为办学根本,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为目的,通过以下方法形成“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富有‘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人才素质教育”三者的良性互动。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相融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学生成才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尤其是相关行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本校的有关专业进行职业岗位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行业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备课时,可根据岗位要求,结合教材的相关章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从社会适应、职业性格、自我完善等方面入手,初步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关键词: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船舶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64―02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然而却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实践教学场所和有效的培训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各行业的复苏,我国许多地方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有的甚至造成了“用工荒”的局面,面对行业需求与职业教育不相称、不衔接、不融通的情况,探索有效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有三种典型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德国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联邦模式(英国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美国模式),三种模式的特点如表1所示:
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与借鉴是:三种职业教育模式,行业企业可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例如,在德国模式中,编制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计划及考核要求,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提供资金等;在英国模式中,开展合作教育;在美国模式中,企业直接参与校领导班子等。
江苏省船舶行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与船舶行业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形式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工学结合。以江苏省元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五年制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工学结合模式中行业在不同阶段中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例如,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森自控一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参与到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方式有:从初级与中级阶段――提供参观、认识实习,高级阶段――生产实习,到实习阶段――轮岗实习、顶岗实习。这一系列多元、紧密、逐步加深层次的合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做”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标、有方向、具体到岗位的学习知识、技能与技术,与就业岗位最大程度地实现“无缝对接”。
行业可按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以及弹性安排等多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也可综合应用。
(二)订单式。订单式模式一般都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行业或企业根据实际需求,与相关专业学校沟通,签订目标明确、内容宽泛、实用性强的教学与实习协议,其中包括专业设置、培养人数、教学计划等;第二阶段是校企双方遵循双赢原则,就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达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协议,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轮岗实训等,双方共同管理学生,校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第三阶段是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学生与企业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签订“订单培养与就业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积极为教学实训提供生产场所与资源,学校在专业自我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企业意见,使培养的毕业生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
(三)产学研结合。行业是职业院校的强大后盾,商职院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源泉,行业可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职业院校,而高职院校则可为行业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运作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开发与应用相结合,企业和学校合作,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
(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行业职工素质是知识经济及高新技术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也是促进企业与生产发展的动力及基础。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也可使职业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职工进行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岗位培训,还可以使民工、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更新,满足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船舶工程系,2005年至今,开展了多期OTC、CCS、船舶放样中级与高级、焊接中级与高级等技能培训与鉴定,为船舶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社会残疾人员、农村贫困人员等积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甚至推荐就业。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行业参与方式有两种:一是行业可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与培训,传授最新的技术与技能;或者该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直接担任实训教师;同时融入企业的文化、岗位职能、岗位的技术或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行业标准等;二是行业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机会,使职业院校教师们能不断地、有计划地去实践,让专业教师学习与更新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掌握最新的企业人才和岗位需求。不少船舶行业企业如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等,定期与不定期地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船舶专业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培训机会,通过提高教师教学与技能水平的方式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六)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行业有很多设备、技术、人才、文化及环境等要素,都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而职业院校要完全复制这些是很困难的;行业不可能都去招生办学,还是要依靠各行业职业院校来完成招生、培训及考核的任务。因此。行业与职业院校要定期进行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互通信息,不仅是促进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培训学生能达到船舶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例如,长航集团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技能比赛,共享行业规定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服务,同时也交流了行业专业技术。
(七)企业知名度及文化宣传――设立奖学金。不少行业企业选择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能了解与熟悉企业,更重要的是在众多学生、家长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以及宣传企业文化,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与技能人才进人该行业企业就业。例如,江苏柏伦宝船业有限公司、江苏长博集团有限公司、宇杰钢机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在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
以上论述的江苏省船舶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多种模式,在其他行业职业教育中,也都能见到。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如德国汽车行业企业巴登符腾堡州的安通・海瑞恩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尝试了24名学子的跨国工学结合;在订单式模式中,如电信行业企业中天科技集团给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订单,培训装备电缆的学生;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如海尔集团、春兰集团、华中数控等行业公司,均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形成合作伙伴,进行产学研合作;其他模式也都不乏各种应用实例。由此可见,这些模式对于江苏省内其他行业也是同样适用的。
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但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形势发展,仍将会不断完善、多样化、推陈出新,因此,这对学校、行业、学生和社会都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明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棵素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3]唐昕.职业教育与企业无锡对接的关键举措[J]科学教育家,2008,(12)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刘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杨卓舒
卓达集团创建于1993年7月,现总资产500多亿元,净资产420亿元。企业员工达4000余人,已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大型城市运营商。
卓达集团以房地产业为龙头,业务涵盖港口建设、市政建设、工业园区、现代商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五星级酒店、大型餐饮、物业管理等产业领域,项目遍布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海南等地,并正以强劲发展势头进军全国。
在石家庄,一个投资30亿元,年产值200亿元的新型材料厂已经完成立项,老厂已从固安迁往藁城,新厂选址高新区,世界领先的技术,使产品已风行中东、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目前已有订单上百亿美金。在石家庄,近200万平方米太阳城正全力打造民政部和中国老龄基金会的中国养老样板区,总二期300万平方米及新民居建设已启动。
在天津,卓达集团积极推进京东卫星城的建设,与民政部合作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中国养老样板区。同时开发总规划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一期已交付使用。1000万平方米的京东温泉镇正建设中。
在山东,在国家蓝色半岛经济大特区,卓达张家埠30万吨级国际大港、规划4000万平方米蓝硅谷临港园区、规划2000万平方米香水海旅游商住新城三大项目正全力推进。卓达山东蓝岛科技产业园暨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已隆重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年产600万平方米新型生态环保材料房屋建筑,成为亚洲最大的集成产业化住宅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低碳环保建筑产业化的新革命。
在海南,建筑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的国际健康养生城正在快速推进。在五指山,60万平方米的新项目今年6月份准时开工。
跟着国家战略走是卓达发展的核心理念,卓达养老社区、卓达文化产业园区、卓达临港产业园区、卓达新型低碳建材产业、卓达健康养生产业、卓达绿色农业等产业布局其实都是在为国家着想,也是在为企业未来着想。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卓达集团积极投身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共捐助善款达9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