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生态学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的基础

第1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基础教育是有机的整体,是个动态系统。这符合生态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 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自 然、社会和教育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增强。可以说,当生 态学上升到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 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 [1]。基础教育的生态适切性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整体性

生态学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挑战和突破了传统思维所设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的二元对立。基础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它是整个教育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一个节 点。从纵向结构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 展 状况。当高等教育在招生、就业、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变革的时候,基础教育应 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规划人生的能力。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纳什均 衡形 成时,这种均衡将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形成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追求的纳什均衡[ 2]; 从横向结构看,基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结构和社会结 构相互联系。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够跟社会结构合拍, 而不是脱节。

2.动态平衡性

生态教育是一个不断运动和生成的过程,不能把基础教育均衡理解成一个静止的文本。 雷尼尔(robert Reginer)批判了教育上的形而上学和缺少对整体相互联系的重视,提出“神 圣循环"的方法,它象征着和谐以及对生命形成于一系列的循环运动中的信念[3]。 在生态系 统里,所有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赖,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物质流和能量流,这些生态的循 环犹如回馈的环线。基础教育系统中,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之外,还包括 信息流和价值流,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换和相互影响,保证能量的输入和输 出平衡。它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 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

3.开放性

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必须海纳百川,要有包容的心态,跟系统外的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借 助一些平台,及时争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同时,系统也应该敞开大门,让社会能共享 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就教育系统内部来说,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不能固化在 一个部门,需要构筑一个能让它们自由流动的渠道,这样才能使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

4.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就是指系统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我发展和自我运动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组织 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管理和社会等,但是当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因 素作为外因所产生的影响效应会逐步递减,渐渐让位于系统内部的生态因子。这些内部的生 态因子整合在一起就是教育结构。因此,自组织性就是让教育结构充分的优化,发挥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二、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分析

1.基础教育供给和需求失衡

为了维系基础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特定的、充足而持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 入,也就是教育资源的输入。它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 和价值 交换的基本内容。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在相对不变的“输入—输出”比的作用下才能建立“ 稳定态”[4]。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飞速扩张,广大群众对基础教育 的需求无 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较为强烈,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却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 1997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开始由2.5%增至3.41%,可是这仍没 有实现《教育法》规定的至2000年末达到4%的目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 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 中相差最悬殊的[5]。教育质量是靠教育资源来保障的,而教育经费不足已经成为 加剧我国基础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矛盾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2.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现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其二,投资结 构不合理。所谓结构是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合理的结构有利于 基础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怎样在区域、城乡、学校和群体之间进行配 置,成为了影响教育均衡的最主要的因素。这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就教育经费而言,根据《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 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129.11元,其中城镇1244.00元,农村1013 .80元,农村比城镇少 230.20元,是城镇的81.49%;而东部小学生人均2262元,中部小学生人均104 9 元,西部小学生人均1142元,东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别高出1213元和1120 元[6]。

3.教育质量失衡

生态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无从谈起;质量是关键,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 也没有任何意义。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已经跃升到一 个新的层次,正逐步从外延式向内含式发展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从追求教育机会和权 利的均 等到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构均等的转变,这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质量均衡使然。可是从一线 教育 教学实践来看,与实现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宏观来讲,由于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 的原 因,优质教育资源已经被优势群体和优势学校所垄断,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陷入了恶性循 环 发展的怪圈,更谈不上创办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了;就微观来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 生的 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被埋没,变成一个个只会学习、不会思考、缺乏创新和实践 能力的读书机器,素质教育最终沦为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盾牌。这是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 教育质量最深层次的失衡。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对策

1.运用耐度定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谢尔福德(She1ford)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 各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7] 。就 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也要符合耐度定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 的发展明显存在着失衡的现象。有的学校非常豪华,堪比贵族学校,而有的学校甚 至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适当地调整 教 育资源配置,让教育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给予它们适度的补偿,使它们的办学条件能从“ 不及”向“适度”提升,获得基本的生态承载力。当然,这种生态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 ,人为地遏制优势学校的发展,而应是“造峰扬谷”式地发展,要千方百计把薄弱学校扶上 去。

2.运用限制因子定律,改变学校的限制因子

所谓限制因子定律,又称木桶理论,指限制因子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即最短的 那块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8]。这个定律经过拓展和完善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就 形成了教 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 子,如经费、师资、教育结构和政策等。当前,对基础教育研究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 找 到影响本地区学校发展的限制因子,对症下药,尽量消除它们的限制作用和影响,变限制因 子为非限制因子。

3.运用自组织原理,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并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数量和种类的均衡,而是更高层次的 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内含发展,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内含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自 组织的过程。自组织原理强调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 量达 到某种均衡状态。其中,教育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是自组织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调整教育 结构跟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基础教育能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保证 系统内外信息畅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调整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层次 、各个类别学校的前后和上下的衔接,让所有的生态因素都能发挥作用,形成整体的合力 。

4.运用输入和输出定律,加强教师队伍和网络建设

教育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系统外的生态环境需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也就是经过“输入一输出",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就基础教育来讲,我们觉得 可以从 人力资源(教师)和网络资源入手去探究生态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在目前情况下,要建立教 师 自由流动机制,使教师不再是“单位人",而是要成为“系统人"和“部门人"。从当前 我国 教师流动管理的现状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可分为短期交流、柔性流动和刚性流动三 种模式[9]。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使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在区域和城乡之间自由 流动,这是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大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充分整合优秀的师资 资源,使优秀教师能在网络上成为一个地区所有学生的教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这是实 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刘贵华.试论生态学对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

[2]杜东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何绍福.论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

[5]杨兆山.标准化学校: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路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 ].教育研究,2007(2).

[7]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所谓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自己,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使成绩不断提高。

一、分层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时,教师要对新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中考体育成绩等进行摸底,并一一分类,建立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成绩进行分层设组。

针对学生实际,要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身体素质差、掌握技能慢的学生采用低起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用分解学习法和辅助练习法,把目标订在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标准上;对身体素质好、掌握技能快的学生则允许他们超过《课标》的要求,掌握难度较大的动作,在教学中使用完整法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力求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好的矛盾。

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好、中、差生的情况,做到“提好促差”、因材施教。上课时要做到既合又分,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在具体操作中,多采取集体讲授、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和集体小结等方式,做到既符合全体的一般需求,又适合各层次的特殊需求,实现合而不死、分而不散,妥善解决好各层次间的矛盾。

二、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分类辅导

1.定点式:这种方式针对成绩较差、在教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将他们集中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里由教师重点辅导、帮助,以解决他们在学习技术动作时遇到的困难,直到完成预定的任务为止。

2.自由式:这种方式主要面向成绩中等的学生,尤其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疑难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每周按时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3.提高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运动队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以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作业法: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课外练习,以辅导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布置作业时做到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

5.检查评比法:为了督促学生能自觉完成作业,教师应及时对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这种检查是针对性的,并且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这样会使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6.重点帮助法:对待差生,教师实行重点帮助,为其提供正确的条件刺激,在教师的帮助下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以促进他们成绩的提高。

第3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课堂出现了非生态因素,许多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很被动,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活动一旦出现非生态情况,势必影响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学生缺乏主体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构建,师生关系也陷入不健康的非生态状态中。

二、基础教育课堂非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的非生态现象

(1)尚未摆脱长官意识。当前,众多基础教育课堂并未摆脱填鸭式教学以及长官制作风。长官一声令下,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许多教师仍坚持认为,学生配合与否,是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堂依旧沉闷、枯燥。教师往往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和相应的评价来震慑学生,以达到促使学生听从指挥少说话多做事的效果。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更应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如学习内容的重演、简单问题的讨论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观点分析等。

(2)未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生态中的重要生态因子。如何发挥这一重要生态因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作用,值得众多教师思考。受国外先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得不说,这是对新时期基础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做好引导者,发挥引领作用,做好学生的引领者,使学生从自由学习转变成为自主学习。

2.学生的非生态现象

如前文所述,学生在法律课堂的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自由学习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只爱听课, 不爱讨论。沿袭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课这一课堂主要生态行为。二是缺乏互动交流的欲望。教师不断地进行信息的输入,这种信息能量在课堂生态环境中流动,只进不出,学生不互动不交流,信息无法反馈,则法律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呈现单向性,能量逐级递减。因此,这样的课堂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失衡,甚至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此外,迫于教师所扮演的长官制,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扮演听话的盲从者。学生的惰性导致在进行案例探讨环节,他们不思考,不动笔,随大流。这样一方面会导致自己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获得成果;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也得到了认可(分数)。

3.师生关系的非生态化

教师以及学生属于高职法律课堂中的能动因素与主导因素,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生态效果实现。而高职法律课程中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情感交流。高职法律课堂中师生关系所具有的非生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运用填鸭式以及 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对话。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情况下会过度重视课时计划的顺利完成,而忽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缺乏情感交流。情感投入的缺乏不仅会降低学生课堂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进而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优化基础教育课堂生态的若干策略

课堂生态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第一, 课堂生态外部因素,即外部环境与课堂生态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形成的课堂;第二,课堂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的动态的、生态的课堂。

1.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态课堂的构建

目前,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老师能通过课程传授的,这种能力在于平时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是主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讲授知识,并作出示范分析或从提出思考方法的角度,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态课堂。目前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年轻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可挑剔,但在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时,年轻的教师们需要考虑在课堂中建立由自己主导的课堂,而非控制或放任。以政治课为例,教师们可以适当地在课堂活动中加入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评判。当然,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平时注重个人知识的培养和积累,且对社会上、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较高的敏锐性,如此一来,在基础课堂的构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律高职生态课堂的构建

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上课之前,各中小学可以通过微视频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是上课中。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给予学生辩论以及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上课 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习结果的检验环节,对教师来说是评价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从学生角度出发,检验环节是对预习效果以及课堂知识的最终获取量进行检验的必要因素。

第4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生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reate teaching process of dynamically generatio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Huang Junwei1,Fang Dongju2

(1.Shangqiu College,Shangqiu476000,China;2.Xuchang ceramic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Yuzhou46167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is dynamically generated b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dynamical generation,the inner structure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Keywords:Fundaments of computer;Generation;Teaching process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首次提出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过程观的重建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更多地关注过程的动态生成与价值。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需要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内在展开结构、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叶澜教授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1]。因此,“动态生成”的实质是在课堂上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动态和创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得以充分表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教师往往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让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计算机基础课的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结构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2]。在此以“准确地搜索信息”的学习为例来说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展开过程。

(一)开放导入,开发原始资源

师(导入):再过几天就到清明节了,如何获取有关清明节的信息呢?

生:从网上搜索。

师:那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下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活动等信息。通过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生成原始资源。

(二)生成新问题“生长元”

通过学习,学生有了对搜索引擎的基本理解,能利用它搜索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放弃对各个搜索引擎的详细讲解,转而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的搜索信息。

(三)形成“方案性资源”,过程生成

“新”的教学目标生成后,教师开始重组教学过程。教师总结学生所查找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搜索到的信息不全面,这时教师调整教学过程。通过抢答比赛的教学方式,最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得到结论:搜索信息时,要掌握搜索技巧。

(四)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新的教学资源给了教师新的灵感,通过对搜索技巧的归纳过渡到信息的时效性。一个新的教学目标生成,又一个教学过程开始。在整节课的教学尾声,“网络信息的泛滥”又给了教师新的启示。教师可增加“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这个内容,以辩论的形式展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总之,动态生成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调整的。

三、互动的师生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各个因素之间是共生、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在互动中体现教育目的。与传统教学的传授固定的知识相比,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点,以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四、结语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被规定的过程,不是以完成预期设计的方案为目的的,允许有干扰、有质疑、有错误、有突变、有偶然等现象的存在,甚至要将这些看作是教学中与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相伴出现的现象,并且它们有可能成为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新契机[3]。因此,面对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把握生成的制高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还要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实现彼此精神境界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20-22

第5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玩”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到科学知识获得的严谨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对实验目的的学习、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掌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方法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是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让孩子在玩中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在汉语词语中,对孩子的基本解释是儿童。儿童,古代指除了婴儿之外的未成年人。现代含义比较复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既然是孩子,就要选择一套属于他们、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教育的对象不可能是单一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如何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握住课堂,这也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难题。要使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唯有做到“挖掘个性,关注共性”。

怎样使“学”和“玩”这两个似乎矛盾的状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想必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因为初中生物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要“肯玩”

“玩”虽然是学生的天性,可是不同心智发育层次的学生对玩的内容的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肯动起来,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初中生物教科书上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的素材,可以充分让学生“玩”起来。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教科书,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玩”的素材,我们都应该开发,而这些素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如,在初中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节中,教科书上用的实验材料是鼠妇,考虑到有的女学生较为害怕和鼠妇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较难找到等原因,把它换成了“不同水温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学生对实验材料不陌生、不害怕,实验也易操作,教学效果很好。

二、学生要“会玩”

玩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瞎玩,玩得出彩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要让学生在你的掌控下玩,而不是像脱缰的野马。你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获得哪些收获?玩的目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作好正确的引导。如,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相关内容,因为生物探究实验中显微镜是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显微镜的操作和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安排在学生刚进初中不久,可见其重要性。万事开头难,不过要是从一开始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喜欢生物,就需要我们颇费一番心思了。

笔者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选取两个班作为对照,在一个班中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处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显微镜是全新的东西,为学生所不了解,所以先带领学生逐一认识各结构的名称、作用,然后告知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像,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写有“上”“下”字样的临时玻片标本得以印证并掌握相关知识。在另一个班中,加入了“玩”的元素,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了解和发现显微镜的相关知识。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科书,认识显微镜上各个结构的名称及通过自己摸索,猜测该结构的功能,然后小组汇报,其他组学生质疑,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对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写有“上”“下”字样的临时玻片标本,自己归纳得出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像和如何移动玻片标本等知识。从比较的结果来看,不管是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还是教学效果来看,无疑是后者的班级效果更好。既然新课程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肯学,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充分体会在玩中学的乐趣。

三、学生要“懂玩”

玩只是让学生体验过程,要想有所收获,后期的总结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毕竟这是从外在转化为内在的环节。操作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学生课堂归纳总结、教师提问、课后习题巩固、练习检测、默写、知识竞猜等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检测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有关“花的结构”部分内容,在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注重花从外到内的解剖过程,不管是以教师手把手带领学生同步解剖,还是以学生先探究、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对后期知识的总结,我们往往选用课堂归纳总结或者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取得的课堂效果也不错。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最后知识总结的部分,让学生尝试着用课堂解剖中分解的各部分花的结构重新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朵完整的花,取得的效果更好。这不仅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检测,而且更好地让学生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科学认知观,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要想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即“玩”的意义),只靠初中生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

玩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正确的玩不会是阻挡学习前进道路的绊脚石,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剂。当然这更离不开教师课堂的精心预设和正确引导。

第6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造就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较为单一的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规划学生固定的思维,让学生严格的按照自己的预设发展,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呈现出的是静态的,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学生发展。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作为教师应充分的运用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教学计划,并就实际需求不断的调整教学计划,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动态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互动开启动态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文学性、工具性、语言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方面的对象元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初中语文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追求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的个性化等等,无疑是给予了学生思维空间及课堂动态的平台。同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互动的方式来开启动态的课堂教学。即:笔者从学生、自我、阅读文本三方面来开展互动式的教学,引导多元化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

如:在学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改变自我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将阅读文本改编成剧本,并分角色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诸如: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扮演角色人物的形象、语言特点等,改变原有静态的阅读文本形式为动态的,活跃了课堂氛围。而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深入的了解阅读文本,并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师生、生生、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互动,活化了课堂教学本身。

二、以问题带动动态的课堂教学

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话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很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势必会出现诸多不在预设范围内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增加了“重量”,对此,教师不能够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一定的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动态课堂的有效生成。笔者在教学中,鉴于初中生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启发,促使学生独特的了解阅读文本,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如:在学习《死海不死》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题目中提到的两个“死”字,他们的内涵一样吗?具体是什么意思?题目这样写是不是存在矛盾性呢?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阅读文本,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笔者升华问题: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触?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等,讨论文章中“死”的含义。这样,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空间,在强化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入了解的同时,促使了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

三、以活动深化动态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每个章节都添加了活动实践课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动态生成需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等。而活动恰恰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初中语文中涉及到上百篇的阅读文本,其内容都是个性鲜明的,教师可以运用阅读文本的这个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笔者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

如:在学习《夸父逐日》时,笔者就夸父的逐日行为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执着的一种表现;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对此,笔者开展“执着与愚蠢”的辩论会,学生结合现代的时代特点进行辩论,诸如: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的年轻人身上缺乏这种夸父逐日的精神,对事情过于不负责任;有的则以现在社会竞争力为背景,指出夸父的这种精神不适合,过于执着某种理念,不能够很好的认清事实,接受新事物,只会灭亡等等。整个辩论活动,学生都各自施展本领,灵活的、创新了语文相关知识,学会了用时代性的语文眼光去分析问题,有效的展示了别开生面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动态生成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之上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巧妙的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的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优才教育研究院 主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第7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态;农村;寄宿制初中;构建;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14―03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产生由来已久,伴随着新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陆续出台,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逐渐在农村迅速推广开来。寄宿制学校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到底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学生文化在学校生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生存环境,又会催生什么样的学生文化生态环境,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访了河南省某县三所公立初中。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的构成与特点

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该县所有的公立初中都包含两部分群体:走读生和寄宿生,其中以寄宿生为主。三所学校中一所位于县城旁边,也就是城关镇,另外两所位于乡里。

我们走访的学校在全县的考试排名均处于上游,而且三所学校在管理上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三所学校不论是半封闭式(所有学生中午可自由出入)还是封闭式(只有走读生可以凭证出入),都在时间管理上极为严格,学生的一日生活从晨读、吃早饭、上午上课、午饭和休息、下午上课、晚饭、晚自习,整个流程下来,全天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午饭与午休时间合计约一个半小时,不少学生中午直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晚上就寝前的时间看似是学生最自由的时间,实际上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将班主任的津贴与学生熄灯后的表现联系起来,因此,晚上熄灯后的宿舍也很快沉寂下来。

不过,这三所学校在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同,这些差异恰恰为学生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提供了不同的环境。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虽然都有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图书馆,但是,其中一所乡镇初中的设施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平时图书馆并不对学生开放,有限的体育设施也并非学生可以自由使用,体育课完全针对中招考试的项目训练,美术、音乐被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挤占。位于城关镇的学校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美术、音乐课程同样是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占,体育课同样为中招考试而设,不过不同的是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使用体育设施(各种球类、跳绳等)。第三所学校虽然同是位于乡里,但是情况相比之下好很多,尽管藏书量有限,但这所学校的图书馆平常对学生开放,每个班级设有小书架,陈列学校购书与学生自愿提供书目,供学生自由借阅,自主管理,体育设施的种类和场地虽然有限,但是学生可自由使用。学校为学生正常开设美术课、音乐课,每周各1节,体育课每周2节,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也有助于释放青少年多余的精力,缓解高强度学习带来的压力。

这三所学校均要求学生遵循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周考、月考都是惯例,这在以学习成绩和学校排名论成败的应试教育文化氛围下几成公认的管理模式。尽管我们看到不同的学校在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校园生活条件上有所不同,但是,课外阅读资源的缺乏和艺体方面课程的变质很难作为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调剂。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循规蹈矩,触犯校规校纪的学生会因严重程度受到相应的处分,严重的将被劝退,可以说严格的管理大幅度减少了学生硬性对抗教师或学校的行为。不过,受访班级的教师反映,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上课睡觉或是走神等消极的形式对抗学校的管理体制,表达其对成人社会规范的不服从。

因此,尽管生存空间不同,但是学术型、玩乐型和违规型这三种学生亚文化类型是天然地存在于初中学生群体中的,这也构成了寄宿制学校学生文化的基本生态系统。不过,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追求学业成功的动力并非内源性的,多来自于想使父母得到安慰或是获得教师的肯定等外源性因素。表面上看,离家寄宿使得大多数学生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应该能够增进同辈之间的交流,激发不同类型学生文化的生长空间,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极为脆弱的学生文化生态。正如正常而健康的自然生态一定是丰富的、充满了差异性的状态,校园的学生文化生态也应该给不同的学生文化类型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助长违规型亚文化,而恰恰是严格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剥夺了青少年发挥潜能、丰盈个性的空间,反而更容易催生违规型亚文化,只是表现形式是软性的,甚至会令教师感到麻木和无奈。当学校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成绩排名影响到校长的晋级、名誉及地位等切身利益时,当所教班级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排名已成为学校考核与评价教师的一项基本依据,进而影响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奖金、晋级、名誉及地位时,一切以文化课学习为重(确切地说是考试课为重)的管理模式必将造成学术性亚文化一家独大,其他的亚文化类型或无生存空间,或者被压抑扭曲地释放出来。

由于学生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学生在学校的社会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不能代表所有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发展的状况,但是,以军事化管理闻名全国的“衡中模式”被那么多学校所追捧也反映了这种状况可能并非单一的现象。本应在学习、体育和文艺活动当中绽放青春活力的学生形象却成了不少农村寄宿制初中稀有的风景,我们看不到十几岁少年的青春活力,也看不到同辈之间深入的交流与碰撞,日复一日埋首苦读的背影充斥校园,被学校所鼓励的只是一个个学生追求学业成功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甚至使学生失去了非寄宿情况下本可以从家庭、社区和大众传媒获取多方面信息的可能,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

作为学生个体,其价值观念可能呈现出复杂的融合,即追求学业成功,在文体活动中放松自我,追求同辈群体的认可,抑或不适应学校生活,被动或主动地违反校规校纪,以的姿态标榜青春的独特性,这三种亚文化类型基本上代表了学生生活的三种维度或是倾向。校园环境天然地存在这三种学生文化类型,只是不同类型的学生文化在整个文化生态中所能得到的生存空间不同,而且这种畸形的失衡的状态对于学生发展的不利已无须赘述,因为多年来学术界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屡见报章。

抛开那些宏观的大命题,人们很容易想到的理由是,不少农村的学校受制于办学条件,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不过,这个理由也需重新加以审视。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县级财政收入,而河南省不少县级财政的支撑能力难以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我们所走访的正是一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的县。2004 年以后,教育部提出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不少学校的校舍得到改善,该县也曾有所受益。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制定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15年)》,除了提出加强基础的校舍标准化建设,还专门强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要求各地装备教学实验仪器、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器材。走访中不少教师也提到,由于面临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压力,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这些简陋的设备和藏书量少而陈旧的图书馆更多的是作为摆设,只有空架子,利用率很低,平时都是门窗紧闭,学生无缘使用。因此,大家反复提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如果与10年前、20年前相对比,我们会看到农村教育硬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充实。因此,在宏观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艰难推进的大背景下,以办学条件作为理由似乎并不令人信服。

实际上,功利的教育理念和非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学生文化生态失衡的根本性原因。一提到农村,人们首先想到的贫穷、落后、封闭,但是,各级政府多年来的投入已经使大部分学校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而图书馆、阅览室(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均无阅览室)和体育器材的闲置、社团活动的取消,多半是因为追求学校排名、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当然,这是关涉不少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之所在,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非一日之寒,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不过,学校能否并愿否尝试另一种发展路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却是身为一线管理者的校长应该考虑的问题。访谈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对比是,同样是位于乡镇,一所学校的校长信奉“严就是好,严才能好”,学校实施全封闭式管理,课堂上学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除非教师提问,自习时间更是寂静一片,因为自习时间也有教师值班看管学生。有限的体育器材在课余时间成了摆设,更不用奢谈开放图书馆、增设选修课、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校长不喜欢师生活跃”,这样一句话可以想见学校的师生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这所学校的排名在县里一直名列前五,校长将之归功于严格的管理。学校引以为傲的是考进县一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不过访谈中某位教师也提到,学生习惯了被管得过细过多,不少高分进入县一中的学生由于不适应高中自习课无教师专门指导的情况,分数下滑的不在少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在后续的学习阶段暴露无遗。另一所学校则显得人性化很多,半封闭式的管理使得学生可以利用中午有限的时间自由出校活动,同样是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但是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每个教室也设有书架,体育设施可供学生在课余自由使用,学校还非常难得地组织部分教师为学生开设多领域的选修课程,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这所学校在全县的排名与前一所管理甚严的学校不相上下。当我们在抱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质量难以保障等困难时,是不是应该着眼当下的实际,尽可能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既尊重并释放了教师的潜能,也能为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导。这样一种既考虑升学率,也尽量发挥办学自主性,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也许更值得学习。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的构建策略

原因的分析内在地蕴含了问题的解决方向。宏观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善学校教育质量,滋养健康的学生文化生态的大背景和根本性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关注的是作为行动者的学校和教师。因此,接下来将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自然的、丰富的、差异性的学生文化生态。

一种策略是做减法。即减少学生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改变学习变异为重复性训练和考试的做法,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保障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微机房、操场、体育设备等,让音乐、美术、体育课回归其本来面目。要做到上述要求,除了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外,还需要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评估和过程管理作为保障。这里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也默认一些学校的做法,这些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谁来追究?如果学校愿意按国家的教育计划开设相关课程,有没有专业的师资作为保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安排新进教师计划时,是否充分考虑到专业的艺体类课程教师的紧缺问题?如果缺乏此类课程的师资,学校可以请有此兴趣爱好的教师暂时担任,即使难以与专业的师资相比,但是至少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滋养了学生的身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违规型行为的发生率。

另一种策略是做加法。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开设校本课程的权力和机会。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以来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突出标志,是以满足本校全部学生或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旨趣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应受到同样的重视。尽管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吸纳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校长、家长代表、课程专家、社区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集体审议,民主决策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如果学校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选修课,同样值得肯定和提倡。广大的教师群体中不乏对学术研究(任教专业的深层次的钻研)、文体娱乐、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训练等方面有心得体会之人,若有学校的激励,相信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将充满活力,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于多方都有益而无害。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一、被试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清远市田家炳中学、清远市清新县三坑镇初级中学的初中学生作为被试对象,通过自编的《 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三个维度(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四个维度(学习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教师的教学和家庭教育)进行调查。该问卷计分方法采用Likert 5点自评式,即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5个等级计分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每个学校各测300名学生,初一到初三每个年级各100名。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其中男生184名,女生292名;城市学生336名,乡镇学生140名,回收率是79%。并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二、调查数据分析 [2]

1.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一般特点

表1结果显示,广东清远市初中生在“学习认知”维度上得分最高,在“学习行为”维度上得分最低。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行为。这表明被调查的广东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认知发展比较好,但在学习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性别”对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学习认知维度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差异极其显著;在学习情感维度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差异极其显著;在学习行为维度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差异显著。总的来看,男生的学习态度低于女生,且这种差异是极其显著的。

3.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用“生源地”对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初中生在学习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乡镇学校的初中生,且差异显著。在学习认知、学习行为以及总的学习态度上,城市初中生和乡镇初中生的差异均不显著。

4.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用“年级”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通过表1可以发现,广东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在学习情感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经事后检验分析发现,初一学生的学习情感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学习行为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经事后检验分析发现,初一学生的学习行为极其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二学生的学习行为显著高于初三学生。而在学习认知和总的学习态度上,年级差异不显著。

表1 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表

5.影响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发现,影响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教师的教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结果见表2。

表2 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表

由表2可以发现:① 男女初中生在“学习成就动机”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学习成就动机低于女生;② 不同生源地初中生在“学习自我效能”因素上有极其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高于乡镇学校学生。③ 在“教师的教学”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男生得分低于女生。④ 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家庭教育”因素上有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初一学生在家庭教育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

三、美术课学习态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不同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十分常用的统计方法,是描述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在本研究中,主要讨论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教师的教学”“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与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因素指标的相关关系。

1.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与各影响因素的总体相关关系

将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总分及各因素与影响学习态度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从表3可见,初中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与其影响因素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初中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教学和家庭教育均与初中生学习态度的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达到了0.01水平。

表3 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表

*P<0.05, **P<0.01

2.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O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基本的分析模型,模型考虑的变量包括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各因子与影响因素各因子,以及性别、选科、年级、生源地等因素。先将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学习态度的3个因子作为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教师的教学、家庭教育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符合以上假定(见表4)。回归方程的各项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p<0.01)。

表4 清远市初中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对其影响

第9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

围产期大出血可短时间大出血而致休克,危及孕妇生命。对此WTO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措施,而我国也曾向世界宣布因产期大出血而死亡的孕妇人数要比90年代下降50%的目标,而我院即由1999~2004年5月的608例围产期大出血的孕妇由于应用全身麻醉技术而全部存活的实例与近5年在吉林地区因产期大出血而死亡的孕妇在其分娩过程中均未采用任何麻醉相对比,我们看到了全麻对围产后大出血期孕妇应激状态下提高生存率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围产期大出血期是按WTO国际卫生组织规定围产医学概念从胚胎形成至产后1周与妊娠、分娩有关的内外出血总量≥500 ml者,与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不同,包括了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弛缓出血、胎盘滞留、阴道静脉窦破裂出血、产道损伤等。围产期大出血是妇产科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科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妊娠分娩总数的7%~10%。围产期大出血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有关,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孕产妇生命。1990年全球产科质量调查中认为我国孕产妇病死率在部分地区居高不降。对此WTO专项提出了对产科出血防治等一系列方案及措施,中国政府曾向世界宣布,在每5年内,将产科出血引发孕产妇病死率与90年代以前相比下降50%目标,说明产科出血防治已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是产科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麻醉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妇产科垂危患者抢救中更加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院自1999~2004年5年间共收治围产科大出血患者608例,应用全身麻醉技术救治患者全部存活,现将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28岁。异位妊娠212例,占发病总数34.9%。宫内妊娠前出血(前置胎盘13例,胎盘早剥8例,妊娠晚期阴道静窦破裂1例)计22例占患病总数的3.6%。宫内妊娠产后血(胎盘粘连26例,胎盘残留10例)。计36例占患病总数的5.9%。产道损伤(宫颈裂伤及宫颈糜烂面出血106例,阴道裂伤30例,产道血肿4例)计144例,占患病总数的23.7%。产后子宫弛缓出血94例,占发病总数31.9%。

1.2 出血诱因:

1.2.1 感染 212例异位妊娠取阴道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率占92%。

1.2.2 滥用宫缩剂 本文统计的产道操作,宫颈裂伤所发生出血者全部在分娩过程中使用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占100%。

1.3 出血量 按国家统一标准,出血总量≥500 ml。本课题研究病例中,出血量最少者1000 ml,最高者4600 ml。

1.4 出血统计方法 ①计血弯盘。②吸引器口袋。③血Hb每下降1 g按400 ml血量统计。④产前出血根据化验RBC+Hb值。

2 方法

2.1 建立绿色通道

2.1.1 电话通知麻醉医师进入产房 对急性大出血休克口才不易搬运搬动的状态下,麻醉师到产房就地抢救或急救车上抢救,多用便携式麻醉呼吸机。

2.1.2 危重急诊患者直推手术室,边做术前处置边做麻醉,边抢救用药。

2.1.3 开通大静脉通道,以有经验的护士用套管针穿刺开通2~3路静脉通道,输血输液,以保障有效血循环量及抢救用药。

2.2 用药选择

麻醉用药选择: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用药。

常用药物有:氯胺酮10 ml、异丙酚100 ml交替用药,维持麻醉状态。

2.3 做无创辅助呼吸。

2.4 气管内插管,对大出血≥1000 ml开放气道。

2.5 麻醉机选择

2.5.1 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机)德国产。装置:呼吸囊、给氧管、接头、面罩、压力锁定。

主要功能:人工呼吸。

2.5.2 台式麻醉呼吸机 美国产 机名:欧美达 型号:Excel210

主要功能:麻醉、人工呼吸、自动呼吸。

2.6 其他准备 ①吸引器、院内装置墙壁负压吸引器。②气管插管 ③静脉套管针。

2.7 妇产科专科处置 ①急性显性失血者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②套管针立即开通大静脉2~3条备输血输液。③麻醉生效后,针对不同出血原因进行相关处置。

3 结果

全身麻醉下对围产科大出血608例患者抢救全部存活,抢救成功率达100%。

3.1 随机抽取吉林市9县(市)区国家围产期统计报表数字显示近5年吉林地区分娩总数为122653人,产科出血发生人数2554人,死于产科出血23人,产科出血病死率为9.4‰。

3.2 查阅死亡地点均为医院妇产科,调查医院妇产科抢救条件及设备时发现,孕产妇死亡地点均具备手术室、麻醉机、抢救设备、药品、输血、穿刺技术及中高级医资力量。

3.3 死亡资料中记载无论是手取胎盘或宫颈缝合,或产道裂伤缝合包括宫腔填纱条等操作均未采用过任何麻醉。随机抽取5例产科大出血死亡病例,在死亡前可查到的指标(血压、脉搏、失血量、血Hb值)等与试验组中同等指标,见表1。

3.4 再随机抽取1998年之前5年之内,本院发生4例围产科大出血死亡病倒,与近5年内围产科大出血零死亡相对照,差异有极其显著性,同等条件,同样技术力量,产生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直观结果即可表明差异有极其显著性。由于结果显而易见,故本文未做统计学分析处理。

4 讨论

麻醉(ansthesia)一词源自希腊文(an negative aesthesia Sensation)即感觉失却,有15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麻醉一词已不单是消除疼痛,而且还含有保障患者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和扩大到对某些异常病情,如产科镇痛,无痛操作等进行治疗,危重患者的病情况监测,抢救和复苏,疼痛治疗以及某些诊疗工作等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本麻是通过使神经系统中某些部位受到抑制的结果,麻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使周身都感到不痛,是抢救急、危、重症,确保安全有效,在最短时间内,最快捷的选择,符合产科大出血的抢救原则,查阅有关文献表明,T、P、R、Bp,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对急性大出血降低应激反应,见表2。

发生急性大出血应激性表现出血压一时性升高,脉搏加快,短时间内体温即或降低,均是加快出血造成失血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而传统的抢救方法往往影响产科医生只顾局部,不顾全身,只着急止血操作,不顾及患者是在清醒状态下全身反应的痛苦,看到现象,忽略本质,孤军作战,不懂相辅相成。

尤其需要提出关注是为了查找出血原因而不顾患者痛苦,反复多次进行重复的产道检查等,甚至于缝合、侧切等无任何麻醉。

面对刚刚经过分娩创伤或宫外孕破裂所带来产妇痛苦未消之余,再忍受医源性检查,操作给产妇造成的痛苦刺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产妇极端的不配合,往往得不到配合,不能有效止血,抢救时间延长,出血得不到控制,短时间内患者进入休克,导致死亡。

本文608例围产科大出血救治成活,生存率达到100%,关键在于采用了镇痛、镇静、快速输液补液,为抢救围产期大出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