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教育信息化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案例

第1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电子档案;理想模型

为落实教育部与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部署,结合鞍山市教育师资现状,在这里浅析鞍山市教育师资信息化管理与设计。

一、目前鞍山市教育师资管理方式与新要求

鞍山市教育师资管理是指鞍山市行政辖区内(包括城区及海台岫三县(市))教师队伍的资源统筹、调配和行政运行的管理。目前鞍山市内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师资管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市教育局、学校、教师,三级管理模式,二是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三是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教师,三级管理模式。对教育师资管理的行政职能包括教师招录、岗位设置、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工资升档、奖惩及师资调配,此外还有教师信息查阅、教育师资统筹等。目前这些日常管理工作是依据文件、政策来实行,用纸质文件、档案备案记载,作为日后查证的依据。

鞍山市现有在岗教师2万9千余人,各级各类学校800余所,每天因师资队伍管理产生大量纸质文档,再累加上历史文档,致使师资查阅、统筹工作难以解决,现有的教育师资管理方式,便于施政,而不利于统筹。便于施政是由于上面所述三种行政管理方式组织严谨,布政有序,行政有据,但一切工作开展都是用纸质文档记录,就会导致难于查阅、统筹师资信息。例如要知道某县(市)区内某位教师的个人情况,用现有方式查询,就要通过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本人,查找,再由本人、学校、县(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回馈过来,过程复杂重复。且查询环节过多,会导致查询耗时,不确定因素增多,出错可能性加大。如县(区)人事科工作人员已出门开会,或学校人事生病,或本人出门学习等等情况,导致查询工作难以开展,不能及时得到所需信息。由于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过多,而且这些单位地域分布广泛,势必导致此统计的工作过程会复杂漫长、易出错,不能及时准确完成,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又要增加新的统计要求,则又要重新通知有关人员再次统计,综上可知目前统筹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机动灵活。所以改善我市教育师资统筹方式是目前教育师资管理新需求。

二、目前信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当代信息技术的数据管理已从单机数据管理、主从数据管理、intranet数据管理(基于局域内网数据信息管理),发展到目前的分布式多层跨平台(计算机、手机等不同操作系统的数据管理访问)跨internat网络的数据管理模式(以下简称b/s结构)。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IPAD等终端登设备录合法账号,利用internet网络直接访问教育师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所需信息。

教育师资信息化管理是通过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者之间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日常工作,实现教育师资信息化的。例如某学校某位教师要办理转正手续,由学校人事带所需的文档材料到教育行政人事部门办理手续,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所不同的是,学校人事去到教育局人事部门前,要用师资管理信息系统在internet网上向教育局人事部门提交教师转正电子信息,之后教育局人事部门审批学校人事提交的纸质手续,审阅信息系统内的收到电子信息,并将审批结果登记在该教师电子信息中,生成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内可提供的办事预约功能,使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调度多学校间工作顺序,合理安排时间,改善办事效率。实现教育师资信化息管理势必能满足教育师资管理新需求。

三、理想化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型及教育师资信息化设计

理想模型,是指在完成原有模型的功能基础上,改正原有模型缺点,完善原有模型功能,提高原有模型的工作效能。我市现有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式,是便于施政而不利于统筹的,行政指令通过各级单位传达给每位教师容易,而获得回馈信息比较难,并且不够及时、灵活、准确,现在想要建立的理想化教育师资管理模型就是在利于施政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统筹回馈问题。其实在第二节后面的信息化管理的论述中已经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具体怎么实现信息化模型建设,在这里要详细介绍。

教育师资信息化模型建设首先要根据现有行政管理方式来设计,才能保障原有模型的行政职能的施行,根据第一节中三种管理模式结构,师资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的文档材料就要首先信息化,要建立县(市)、区教育师资数据节点和市级教育师资数据节点(教育师资数据节点以后简称数据节点),来存储纸质公文、文档的数据信息。其各级数据节点应具备如下逻辑关系:(1)市级数据节点可以访问所有县(市)、区数据节点;(2)市级数据节点的数据可以由市教育局和直属单位的合法账号访问;(3)县(市)、区不能直接访问市级数据节点数据(如果需要查询,可由市教育局授权查看);(4)各县(市)、区间的数据节点相互不能直接访问(如果需要查询,可由各自行政部门授权查看);(5)各县(市)、区数据节点可由本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的合法账号访问。这样的逻辑关系即保证各级教育局的业务工作的独立性,又能便于市教育局对全市教育师资的统筹管理。

教育师资信息化模型是理想化的教育师资管理模型,是以各个数据节点为基础,以数据节点间访问逻辑关系为准则,通过教师、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来访问、处理数据节点中的电子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在这个模型设计中要保障合法账号及对应权限的创建外,还要强调信息安全问题,在其实际管理软件开发中必须要从硬应用件安全防护、软件安全防护、逻辑安全防护三方面来保障信息安全。

第2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档案管理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趋势,实现对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教学工作开展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对现代教育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

信息化技术为各类工作的高效开展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再加上档案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校管理人员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导致教育资金分配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但从当前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受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就存在较大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上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的完善度上来看,其都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档案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度较低,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信息共享不畅,这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1.4教育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网络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进行频繁的联系或者说是信息输送,传输的信息可能包含较多机密信息,这些机密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但很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将会给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教育机构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各教育机构都存在大量信息,如果利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保证教育信息处理的效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满足教育需求的,因此,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

3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树立对工作开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使各个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分配教育资金,及时购进相关设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准备条件;最后,完善教育档案管理体制,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统筹管理。

3.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就必须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建立考核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加快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帮扶制”“激励制”等方案的制定,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档案管理团队。

3.3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是企业招聘人才时的一项重要依据,实现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分有益。首先,为教育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教育档案的数量较多、种类不一,如果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档案查阅、编辑难度增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防止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系数。最后,在对教育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应该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信息的交互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更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

3.4提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安全系数

首先,在进行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进行信息传输时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程度和保密性。其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保证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最后,教育机构在传输保密信息时要慎重,保证教育机构内部的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相对隔离,杜绝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而且能有效降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

[2]姬鹏华.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第3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触发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28-03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经过多年发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存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分散,多种异构数据库系统并存的现象,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保证数据加工的标准化以及整合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我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标准规范,包含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管理软件规范四个大部分,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化信息系统的整理加工、集中存储、整合、交换和应用等各环节提供了指导。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导致系统无法完全遵循标准来开发。如某些系统在标准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发并应用,如果要使底层数据库符合标准,则必须对系统进行源代码级修改,这在很多情况下都难以实现,但如果不采取措施,则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将会越来越多;另外,当前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可能存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没有叫确规范的情形:标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修订,现有的符合标准的系统,如何尽量做到向后兼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解决的方案,例如采用ETL(Extraet Transform Load,数据抽取、转换、装载)技术,不但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转换为符合标准化规范的数据,而且ETL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需要较长的运行时间,因此一般是按周期(每周/月)来执行,无法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另外一种方案是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截获应用程序/系统对数据库的各类操作,并映射到标准化的数据,但这方案对于应用/系统有较高的设计要求,而且对于已有的应用/系统,往往需要进行源代码级的修改;还有一种方案是对数据库的日志进行分析,但每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日志格式都不相同,因此这样的方案缺少通用性。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触发器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实现方案,用于解决标准化的高级形式与语义级实现方面的问题。

二、基于触发器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实现方案

1.体系结构

基于触发器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整个体系分为三部分,主要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数据库与标准集方面,因此应用程序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改动,有效地避免了对以往系统及程序的修改。标准集为多类标准的集合,以国家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及地方标准为主,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自定义标准,作为同家标准的补充,形成一个标准集。

(1)元数据

无数据是指数据库本身已有的一些信息,在这里主要是指数据库中各个表的描述,字段的语义与编码。标准集与元数据都是三组的集合,其中field_No为字段的编号,如果此字段为非标准化的,则为空,field_name为字段的编码,field_describe为字段的滑级描述,例如,即描述了文件编号的一个标准。

(2)非标准库与标准库

这个划分是逻辑层面上的,并不是在数据库中进行物理划分。对于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如果表中的每个字段都是符合标准的编码,则将其放入标准库中,否则放人非标准库。对于非标准库的表,进行统一的映射,映射后对应的符合标准的表,放人到标准库中。

(3)触发器生成模块与触发器

根据所输入的标准集与系统中的元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自动生成触发器,并检查各个触发器之间的兼容性、

在数据库启动或者标准集有变化时,根据输入的标准集与自身的元数据进行比对,一方面将库中的表划分为非标准库与标准库,另一方面根据算法生成触发器。当有应用程序对非标准库进行操作时,触发器将对这些修改进行捕获,并执行触发器中预先定义好的SQL语句,将修改映射到标准库中,从而在不影响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将非标准的数据标准化。

2.触发器生成算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方案中最重要的是触发器的自动生成算法。触发器(Trigger)是个特殊的存储过程,它的执行不是由程序调用,也不是手工启动,而是由某个事件来触发,比如当对一个表进行操作时就会激活它执行,常用于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业务规则等。在本文中,使用触发器米保证非标准库与标准库中数据的实时一致性。算法的描述如下:

输入:标准集三元组集合S与元数据三元组集合M

输出:触发器集合

Begill

For each tin M

//对于元数据三元组中的每一个三元组

if(t.fieldNo!=null)continue;//如果是已经标准化的字段,则小进行处理

if Match(t,s)==1GenSimpleTrigger(t,S);

//如果此非标准化字段与标准集中的某一字段定义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则生成一个触发器,这个触发器捕获非标准库中此字段的所有操作,并映射到标准库,这也是最简单的情况。

else if Match(t,S)==2 GenlToNTrigger(t,S);//此非标准化字段需要进行拆分,对应标准集中的若十个字段,此时生成的触发器将捕获此字段的所有插入,删除,修改操作,并映射到标准库中所对应的若干个字段中

else if Match(t,S)==3 Add(t,tempArray);//此非标准化字段需要更为复杂的映射,因此先加入到一个临时数据tempArray 中

EndFor

Fm each t in S

//对于标准集三元组中的每一个三元组

if Match(t,tempAn'ay)==4GenNT01Trigger(t.s):

//如果是若十个非标准化字段组合而成,对应标准集中的一个字段,则生成一个触发器,只要这些字段中的某个字段发生改变,则进行捕获。并映射到标准集的这个字段。

EndFor

End

3.实现方案的优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的实现方案,本文

所提出的基于触发器的实现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

第一,在不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实现了非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并日,这种标准化是实时的。当应用程序升级或更新时,可以直接使用标准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以直接重用之前的数据,而且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第二,将标准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块,在标准发生变化时,不需要对系统进行改动,而只需要对标准集中的标准进行更新,系统就会自动进行标准库与非标准库的切换,并生成触发器,不需要人工干预,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鲁棒性。

第三,非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过程具有实时性及一致性。

三、实验与性能分析

为了对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进行验证,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一针对不同非标准化比例的数据库中触发器生成算法的运行时问,其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一方面,触发器牛成算法的运行时间随着非标准化比例的增长而增长,但非标准化比例到达某一阈值后,增长速度变缓,另一方面,触发器牛成算法的运行时间也与数据库中表的总数目相关,表的总数越大,执行时间也就越长,对于2000个表的大规模数据,非标准化表的比例占到60%的情况,算法也能够在88.4秒内执行完,即使是较为极端的情况:非标准化表比例占到80%,算法的执行时间也在132.7秒左右。

由于触发器要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因此实验二对触发器的执行时间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触发器的执行时间所占系统时间的比例不超过3%,对于一般的情形:非标准化比例占到40%-60%的数据库,执行时间占系统时间的比例能控制在平均1%左右,因此慕本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效率、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过程中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触发器的标准化方案,并进行了实现,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案能在不改变已有应用程序/系统的前提下,对非标准化数据进行标准化映射,并具有实时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研究触发器的自动生成算法,并剥触发器的运行与调度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S].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张宁,贾自艳,史忠植数据仓库中ETL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4).

第4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一、传统农业档案的管理及方法

农业档案收录农业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实施的具体措施,起到服务好农业生产的作用。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实现生活美好,生活小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农业档案资料的科学保管方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农业档案管理方法是采用的手工录入的方式,也就是将档案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将档案立卷装订。一般来说,分类方式有按年度、科室和保管期限三种。归档过程包括编制卷内目录、增加文件页码、书写案卷题名和封面,最后装订成卷,供人们查阅。

二、传统农业档案的管理方法的缺点

传统农业档案管理中,信息的采集是手工写在纸张上,然后分类存放。纸质档案存在易损坏的缺点,主要是纸张质地质量、保管环境要素的不当等都容易导致纸质档案资料的损坏;另外,由于档案查阅都是人工查阅,档案管理员要求查档人员到保管室当面查阅,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员检索档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是有事急想调阅档案却遇到管理员不在时就很不方便资料的查询;最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在同一文件被查阅时,只能等上一借阅者归还后才能再有机会借阅,无法实现同一资料的及时共享,在资料借阅登记上的反复登记也加重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档案管理员的工作量。

三、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国家出台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办法之后,按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工作的部署要求,同时也为更快改变我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面貌,开展农业系统的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积极探索农业档案管理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考虑到传统农业档案管理存在上述几点不足,进行农业档案电子信息化改革也显得更为迫切。

农业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一来方便库存档案查询,从而大大简化档案管理员的工作量,二来电子信息管理也提高了农业档案的利用效率,体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利用档案检索电子化工具,能准确快捷的提供给档案查阅者所需要的档案材料。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分类清晰的档案归档目录,在抓好农业部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农业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块与档案专业管理软件接口的无缝衔接。

四、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作流程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各项信息从管理到公示等过程都通过网站建设的大力推广,实现了电子化的办公网络。在此基础上,农业档案信息的录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所产生的电子档案在相应信息化管理软件支持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实现了查阅、录入的简单化和人性化。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农业档案管理规范化流程

农业档案信息资料繁多,分类目录的建立都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方便工作管理。在工作中只有系统地管理好农业档案才能使农业技术在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农作物新品种等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都能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档案与科学研究的二者有效统一。农业档案在系统地进行规范化整理后,一方面在农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实现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指定专职责任人负责档案管理规范化流程工作的监督,从而使农业档案管理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档案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二)加强专业人才技术培训

农业档案建立后的规范化管理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的不仅要档案管理制度上来加以明确,还要贯穿在农业档案从资料收集、整理、分类、组卷、编目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中,资料收集要突出重点,主要围绕科技兴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中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上。加强农业系统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方式方法,同时对相关进修人员组织档案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相关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从而不断优化农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作到农业档案资料的教字化和公众的在线查询,使农业档案资料的使用者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看到资料的电子版本。

(三)同步做好纸质农业文档的管理与保护

第5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 信息化建设 管理

一、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当今社会,人类正在迈进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日益增长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发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工作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对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更不用说是比较完善的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建立健全我校教师业务档案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教师的业务档案主要包含教师的教学过程记录、科研过程记录、进修过程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它们动态性强,信息量大。它既丰富了人事档案的内容,弥补了人事档案程式化描述较多、记录单一的不足,又全面记录个人业务全面发展的轨迹,展示个人特点。从现在档案管理情况看,手工管理方式和简单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要求,急需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和方法。因此,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存储量大,查询速度快的特点,建立起符合高校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全校师资及教师个人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管理,已成为我校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的基础构成

1.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职称、职务、任职年限、参加工作时间、来校时间、专业、学历、学位、修业年限、毕业学校、主要工作简历、社会兼职等材料。这部分材料是教师的“外包装”,也是其它材料的基础。

2.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校内职称管理、评审、聘任条例;通过人员名单公布和聘任文件;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及聘任职时间、专业技术资格证等材料。

3.教学材料。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卷等材料,如:教师历年的任课情况、授课名称、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计划进度表、教学事故记载、班主任工作等材料。

4.科研教研教改材料。包括教师公开发表或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交流(宣读)的学术论文、论著和自编或合编的教材登记表,以及科研、教研成果鉴定书等材料。

5.奖惩材料。包括教师获表扬、奖励或处罚的文字记录,如:获奖的时间、地点、颁奖单位级别以及背景性材料;教师本人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的奖牌、奖杯、照片、声像资料等。

6.考核评价材料。教师任职期间的考核情况。如:教师的学期和学年教学计划、教学小结、教学效果、同行评价、组织考评、学生评教结果等材料。

7.进修培训材料。包括外出考察报告、脱产或在职进修计划与进修报告、进修成绩等材料。

8.廉政自律考核材料。包括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状况、个人财产状况、住房等材料。

三、教师业务档案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和过程

1.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主要涉及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实物档案的数字化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一般通过扫描得到纸质档案的图片文件,然后进行转换和校正,将图片文件中的文字部分转换为文档文件,而将插图仍转化为图片文件,并插入转换后的文档文件中,最终形成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而声像档案则通常通过各种转录设备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各种转录软件如realplay系列软件进行转录,最后形成相应格式的音、视频文件。对于实物档案,一般通过照相、摄影等手段形成影像、视频文件,然后按照片或声像档案的处理方案来处理。

2.档案信息编目。档案信息编目的过程一般来说,应在完成了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但这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档案实体并未完成数字化,但为了达到尽快利用计算机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取得管理实效,首先进行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即在传统编目基础上,首先进行计算机编目管理,档案实体的数字化暂时搁置。这种方法工作量小,操作性强,容易达到实效,对于像我校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数字化理论和技术构架的单位,尤其适合。档案信息编目所采用的技术构架,一般是利用关系数据库对档案实体的编目信息进行管理。关系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排序、索引、检索能力,因此对于档案编目信息的管理非常有效。

3.档案信息检索。档案信息编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检索能力。档案信息检索是档案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表征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检索的要求体现在检全率和检准率。由于档案分类的局限性,互相关联的档案常常分散在不同的信息门类中,因此,要提高检全率常常需要跨门类、跨全宗查询。在技术上则表现为跨表、跨库甚至跨网络的分布式查询。检准率的要求更加复杂。满足检准率的要求,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将档案信息组织成具有完美结构的“档案知识”体系;二是如何提供最适合检索目标的检索词及词序或者检索语句。

4.档案信息编研。档案信息编研就是对档案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它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对文字型、图形图像型、声音型的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图文并茂的电子版档案信息编研成品。

5.档案信息传输。档案信息的传输有很多种途径,网络服务模式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档案编研工作相结合的最新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研究的热点。具体来说就是将档案信息编研成品通过网络以电子文献的形式提供给决策者,为决策者提供服务。

四、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深远意义

1.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益。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一条超级通道, 凡是能上网的职能部门和教师均可查阅自己权限内的个人档案信息, 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查询大量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的集中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

2.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借助网络查询档案信息,既可节省时间,也可节约经费,从而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3.可以减轻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利用网络技术传播档案信息,可以相应减少实际到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人次,从而相对减轻档案馆在阅览条件、接待人员安排、检索工具建设等方面的压力,便于档案馆工作人员利用更多的精力从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为学校决策提供更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4.可以扩大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借助于网络技术使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及时出现在教师面前,有助于更多的教师了解档案,认识档案,进而实际利用档案,如此将有助于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扩大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 健:《关于档案数字化优化模式的探讨》,《档案学通讯》,2007.1。

[2].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信息人文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先进设备引人其中,深人进行信息开发,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要求。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学校工作的关键程序和环节。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与发展的依据,高校教育环境中的档案是机关工作者查考的依据,是生产建设的丰富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多种积极的甚至不可缺少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的历史上,我们以前强调较多的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似乎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重在强调档案的原始凭证性。档案信息管理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档案载体与档案信息在一定时空下是可以分离的。所谓档案信息化狭义理解是使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内容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不仅要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档案信息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高校信息化改革中,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档案管理的数字和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快高校教育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必须涅意以下几点:

1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

否则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高校教育环境下更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干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普遍都需要接受现代信良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中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者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拓展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3高校档案部门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自觉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动适应、不断从创新中求发展

档案信息化,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档案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与发展善干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教师、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信息化档案的预期效果表现为: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学校的各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补与整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开放相关文件、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等。

第7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1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

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

3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4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 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 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

第8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建的,代表了国内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综合协同创新体的一流水平。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和卓越的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双方合作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由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了一支国际化专家团队。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特尔公司、新媒体联盟、智慧学习环境协会等国际组织和协会以及合作伙伴的广泛交流与协作,经过一年多的协同合作,项目组收集和分析了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撰写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遴选和分析了12个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撰写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按区域和专题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撰写相应的发展动态,编写了《全球视野下的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报告(2013-2014)》(英文)。

会上,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对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两本中文著作将于今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英文著作将于今年10月份由Springer出版集团出版。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主要面向教育管理者,遴选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的19个国家和地区,以概述的形式、专题的方式分析了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行动计划、研究计划、创新教育应用的新进展及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并首次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量的国际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和学术组织纳入专题分析。《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主要面向教育实践者,遴选了12个典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案例,包括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印度等亚太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众多欧洲国家。这些案例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在线学习、教师教育培训、在线社区等多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大专题,每个案例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成效等都有着深入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趋势与动态,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实施范本。

《ICT in Education in Global Context: Emerging Trends Report 2013-2014》主要面向国际读者,邀请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以专题方式评述了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进展,分析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方面的经验与教学,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书涉及基础教育信息化、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等四大领域的共计十五章的内容,重点关注了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希腊、德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近些年实施的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及进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分析深刻,可以为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同仁提供重要参考。

第9篇: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媒体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软件稀少,导致西部现代教学手段落后,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高校的扩充,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事实出发,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学业有成,高人一头,适应社会,今后才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备课时“投入”较低,相关资料整合研究很少,传媒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利用)仅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学信息的设计几乎看不到。

二、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容包含“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2)。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必须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行动。加强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西部普通高校解决一些诸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实际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广大中青年教师采用离职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考试制度,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能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 等多媒体著作工具来制作课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事实是教育技术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问题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时数等亟待解决。

在西部,普通高校与一般中小学之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学课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师使用PC机、数码投影仪、VOD等先进的现代传媒进行上课,但进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师范大学,目前还是利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媒体很少在课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少于中小学,或者老师不会使用PC机的问题,而主要是教师思想观念和学校制度问题(如高校的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大众化教学实践中,好多教师提出,加强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教育目标来说,这显然存在重大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从普通高校学生的求知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轻视公修课、教育性失业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即使这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学识渊博,他们的厌学情绪也不会降低。而一些被他们认为较好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强学科,即使教师的水平低下,教学环境不好,而他们也乐意学习。为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网络世界、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的发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学子目光看得更远。也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求知心态,这里不再赘述。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课件教学,并满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移植到电脑上,100分钟的教学内容,他在50—80分钟内讲完,其余20—50分钟的时间学生看书。学生不满意。

案例3.丙教师由于感到利用多媒体上课,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自己备课内容不够讲解,故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进行上课。学生不太满意。

案例4.丁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学生意见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说,以上四种案例是当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助学还是助教,作为课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时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现行的政策法规滞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规、制度是健全的,为了防止个别教师不正常上课,故要求所有教师必须遵守,这务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缺少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到位,缺少评判人才和评价标准。

3.加大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西部不仅缺乏优秀教师,而且也缺乏新型专业教师,尤其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专业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进修,教师带回了许多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所学专业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由于资源库、设备、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转贴于 四、影响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师的流动与学校的扩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宽松,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近几年,各级学校教师流动增加,从根本上看,教师是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流动。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的流动相当明显。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扩充带来西部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从而增加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惰性,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又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推广。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缺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资金的缺乏,各种教学设备投资不到位,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简则简。

3.教师之间的模仿,也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

4.学校对教育与教学的态度。

五、如何推动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培养教师养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行为,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的走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凭良心上课、备课、管理学生。为此建立教育行业自律,或许教师良心行为会受到遏制。如何培养年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仅仅会操作媒体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学会对教学信息的设计、整合、评价等等。

2.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就是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增加,为此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在教学内容不压缩且增加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课时量。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另一个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投资,根据实际使每个教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是推动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学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备不同电教设备,方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调查使用情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4.增加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晋升重要条件,这无疑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防止继续教育形同虚设,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保证。若继续教育与专业结合,需要大量的经费、时间的支出,对于西部普通高校来说压力较大。

5.建立高校间标准的免费共享资源库。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老师,所以西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仍然是教师。任何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传媒对于学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六、结束语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但可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西部普通实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硬件、软件与潜件地互建、互帮、互带。

注释:

⑴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页.

⑵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页

【参考文献】

[1] 郭炳.21世纪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传播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2第21期,5-6

[2] 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试方式,促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