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对健康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简介:叶琳 女,42岁。
• 1992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 1992-2005唐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内科主任
• 1997-1998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
• 2002年-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 2003年在北京大学、2011年清华大学EMBA学习医院管理
• 2005年—至今海南现代妇婴医院院长
一、健康
1、 健康的概念
2、 健康的标准
3、 健康的层次
二、养生的自然规律
1、 顺应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养生。
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情志要根据节气变换而变化。
3、 春:春三月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逆之伤肝。
4、 夏:夏长
5、 秋:秋收
6、 冬:冬藏
7、 人的体质划分:
8、 十二时辰的规律:
9、 西医对饮食的理解
10、 中医对饮食的理解,根据不同的体质如何选择食物。
三、养心
1、 为什么要养心。西医对养心的理解
2、 中医对养心的理解。
3、 健康的心态
四、美容心得
1、 认识皮肤。
2、 保养皮肤。
目前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和界定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亚健康状态的内涵,还包括中医临床辨识、分类、中医药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均是临床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定义
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力在大生态环境下某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包括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1]。
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也是状态医学,只不过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医学。
亚健康状态的提出,标志着传统二分状态医学向现代三分状态医学演化。在状态医学的框架内特别是三分状态框架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属健康状还是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态。这有利于调摄、保养、防病和治疗。
在“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就健康与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亚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状态模式,必然引发了三种争议。①“疾病”状态继承并保留;“不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也细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状态”和“健康低质状态”。②亚健康状态上、下扩展而居中。中之上与“不病”状态部分重叠;中之下与“疾病”状态部分重叠。③“不病”状态继承并保留;“疾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又细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亚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3]。
王琦[4]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有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赵瑞芹,宋振峰却认为,亚健康状态也包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者;亚临床的带菌者、带病毒者;有免疫状态改变者……等[5]。
杨丽莎[6]提出“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一般被称作“亚健康状态”。但张全明,邓丽绢[7]之编著就赫然书名《亚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龄[8]也认为,亚健康的症状和体征由病变而产生,那么亚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龄解释说,要清晰地给亚健康定义,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给疾病定义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龄借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疾病解说,疾病是指“足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因为“亚健康”具有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也多有体征,如异常的面色、舌象和脉象,那么“亚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亚健康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程度较轻,但是也有程度较重的情况。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暂时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其病变,于是便不把它当成疾病看待。所以他们认为亚健康是非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在“二分状态”的基础上,深入细化的一种上下游移的中间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
前苏联学者N.Bec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体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第三状态”。也可称为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等等。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正式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
王育学[9]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主要指人体开始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状态通常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有各种身体不适的主观症状;包括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必须指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一大类。
可以预言,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扩展。
向上游健康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健康低质状态。其扩展程度体现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许多疾患在萌芽之时就能检查出来。
向下游疾病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疾病亚临床状态。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治疗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
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临床具体为一缓慢的伸缩过程;上下游移的动态过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从“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发展到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狭义“疾病”的范围缩小了;新“健康”的标准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邻的,现今被细化了的“健康低质状态”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共同组成“亚健康状态”。
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可表达为中间游移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1.1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广义疾病包括三类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习惯上,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故《医学源流·脉症于病相及论》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正是广义的“症”刻画出了广义疾病—三类疾病概念[10]。
①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②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此标准既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又包括中医诊断标准。
③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为狭义疾病。狭义疾病—“已病”,是最规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综合且又能区别诊断性疾病和主观性疾病。
理解了三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自然化解。王育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此“疾病”主要是指“狭义的已病性疾病”。而张全明,邓丽绢、王洪蓓、和傅延龄等认为“亚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则或是单一“主观性疾病”;或是单一“诊断性疾病”。因此“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现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疾病但无诊断性疾病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疾病但无主观性疾病是属亚健康。这一方面是现代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患在发作之前就能诊断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隐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病者,谓之因。”
亚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诊察的小病;且为非急性发作的小病。
中医临床既辨病又辨证。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40类疾病的诊断,都是主观、广泛地辨病;客观、标准地辨证。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才属亚健康状态。
③患有狭义性疾病或残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残疾是可弥补的;人们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是属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中国选手王楠夺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银牌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05年,27岁的王楠患了甲状腺癌。当时,王楠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施之皓说:“她走过了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运的是,王楠的甲状腺癌在她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治愈了,王楠和医学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笔者亦为王楠庆幸;同时也思量:“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此时的王楠是属疾病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呢?此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又该归属什么状态?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和影响基本生活的前题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矫正残疾,统统应属亚健康状态。否则驱使疾病状态的人登台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
刘保延[11]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时附有一条时间限制:“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其义就是强调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性或反复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时状态;也可能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而“疾病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作,“疾病”点点成线,就等同于“疾病状态”。[12]
借助三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人们不必嗫嗫嚅嚅把病人加上引号来表示亚健康了,径改称为亚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来界定的亚健康状态又适用于临床诊断,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在不病疾病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而“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人们称谓的“疾病”有三类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种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健康、诊断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诊断性健康若能应证并支持主观性健康,此时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态”[13]。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阴阳平秘协调的有机体。平人既是无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标准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问·调经论》定义平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脉有胃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心气充,宗气积于胸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这些均可为诊断性健康标准。
诊断性健康标准须充分兼容人类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牙齿紧固,腰腿灵便,二便正常,脉象缓匀。
心理健康的标志:精神饱满,情绪和调,性格随和,记忆良好。
这些均可为主观性健康标准。
主观性健康概念的相对性极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标准波动性很大。因此周边广大的、相同年龄段的随机人群为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时在[15]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这个多维度的定义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纳入健康的范畴,并强调健康与社会环境有关,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系。
1975年,WHO强调,健康是个体在一定环境、遗传条件下,能够恰当表达自身行为功能的状态。正式提出行为功能是健康的基础。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强调健康不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即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个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内容,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对WHO所定的健康标准,临床但作参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严格的健康指标下,则天下无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状态的标准。
仿“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的原理,现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健康但无诊断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健康但无主观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③诊断性健康若能映证主观性健康,则综合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规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属亚健康状态。同理,持续3个月以上的健康均时状态,才属健康状态。发作性疾病的认定,如癫痫病发作其反复或持续时间还得另作讨论。
⑤“健康”一般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生,“健康”点点成线,就等同于“健康状态”。
严格地说,“疾病”与“疾病状态”有所不同;“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健康”与“健康状态”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状态”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归属亚健康状态。王楠患有癌症仍带病坚持训练。我们只能说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时的王楠不属于疾病状态而属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有效的治疗控制了疾病;因为王楠还能坚持训练。简而言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疾病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所以疾病状态的诊断和健康体诊都须有一个“持续性或反复性的时态”标准。如某大学毕业生参加全国公务员招考,其成绩优良,可在公务员体检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该大学生一贯身体健康,公务员体检各项指标也都合格,所以该大学生规范的体检结果应是“健康状态”而不应该是“健康”。
人事部、卫生部2004年联合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六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1年内无出血史,1年以上无症状者,合格。”第十条“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此标准强调的“合格”须持续1年以上的健康状态。
在新《标准》中,肝病的检查指标得到区别对待,其规定为:急性肝炎恢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持续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复后,ALT和AST持续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状腺肿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体检标准将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门外。这种情况在新《标准》中得到改善: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这些合格的“健康状态”均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
2状态医学与体质学说的关系
日常生活语言对“状态”的表述很不规范。人们有时把“状态”特指为“持续状态”;有时又混同为“即时状态”。而“状态医学”中的“状态”,其一是强调“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有关健康体检的“状态”陈述更应是如此。因为处于健康状态的人也可能感病;伟人也可能犯错。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表述确实不同。二者应区别看待。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体质内涵、体质类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体质特征及演变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和稳定的固有特性。”[16]
体质强调了人体有生以来,综合、稳定的均时状态。
“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体的体质既包括“体”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17]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有关体质的分类,目前众多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体质之外,尚有病理体质。
何裕民[18]认为: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即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体质的调整、优化,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
匡调元[19]将人类体质分为六大类: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其中后五型均为病理性体质。
王利敏等[20]旗帜鲜明地表白: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亚健康状态虽为无病,但其体内的病机已启动,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或气血亏损,或气血疲滞,或有病理性产物的积聚。
病理体质其实就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王琦[21]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2]对体质的解释:“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难理解,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则表述着三种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除正常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外,应该还有一种体质类型—疾病体质。这种体质类型王琦教授已提出过,原称“特禀质”。“特禀质”基本对应着疾病体质。湖南“人鱼宝宝”,一个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鱼”男婴,世界上第三个“美人鱼综合症”患者,就属疾病体质。
王琦[23]认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证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质而转移”。
果如是说,“美人鱼”男婴体质类型还能辨别吗?若说不能,“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其根基何在?若说能,也只能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而特定为“特禀质”。足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别于健康体质和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的“特禀质”,若非特指“疾病体质”,能有其它乎?王琦[24]对“特禀质”的定义是:“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
“体质”定义如此一作调整,羞答答的“特禀质”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体质”自居。“美人鱼”男婴肯定属特禀质;但为何不直说是疾病体质呢?据报道,“美人鱼”男婴在他38天的生命中,历经了两次手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治疗与抢救;靠现代化仪器维持着生命。“美人鱼”重病男婴决不属病理体质。因为,“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所以“特禀质”必须另立门户直呼“疾病体质”。
体质类型有许多,但主要有三大类:健康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和疾病体质。严重残病,长年难控或功能无法弥补者,均属疾病体质。
健康体质的人也会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属疾病状态;病理体质和疾病体质的人几乎不可能有健康状态。除非体质转变,体质是可改变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人们研究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状态医学”,特指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从这种意义讲,“状态医学”就等同于体质医学;病理体质亦可称亚健康状态。
有必要设定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为短期的点型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还包括体质均为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
3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的关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在医学防治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内经》所谓未病“有三层含义:一是“病未生者”,即健康没有病变,此时应注重预防。二是“病未成者”,即自觉不适,但还没有形成诊断性的症状。三是“病未发”,即查有病变,因未发作而不自知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已深刻认识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亦云:“古人善为攻者,上医医未理之病,中医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灵枢·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显不适,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诊断性症状。此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说“未发”,亦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实际已有明显的诊断性症状,只是尚未发作、自我感受不明显而已。
龚婕宁、宋为民[25]评价:“《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并有相应的治疗大法,虽然尚较粗略和笼统,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既病防变;二是瘥后防复。
根据五行相传的规律,脏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变,则各传其所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阴阳毒要在疫毒未盛时及早救治,阻断病势的发展。热结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防止变证的发生。“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太阳证“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病防变,此处的“病”是复数概念,如伤寒的合病和并病。《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此中的“病”是单数概念。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伤寒或中风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气还没完全恢复时。正宜将息调理,瘥后防复。
宋为民[26]认为中医学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临床医学;二是养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态转化。
龚婕宁、宋为民[27]认为:“目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可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在内,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态为主。也就是说,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潜在的病理变化及轻微的临床症状,但尚无明显的“患病”依据时,皆可称为亚健康,这是未病范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未病学的范畴包容了亚健康的内容;未病学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学术内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瘥后防复等三方面必然归属于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未病学说与亚健康学说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学的根基是传统的‘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医学;而亚健康学说则基于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医学。
②传变未病态则无相应的“亚健康”表述。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对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干预。
4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亚健康状态又可称为第三状态、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等等。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模型并进行理论探讨。
4.1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分类
为形象揭示三者之间动态转化和相互重叠的过程,“灰色状态”、“欲病状态”、“绿色状态”和“瘥后状态”四个名称有必要启用。
主观性亚健康状态(Subjective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
诊断性亚健康状态(DiagnosticSubhealthStatus),简约为D。
健康状态(Healthstatus),简约为Hs。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s。
疾病状态(Morbidstate),简约为M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灰色状态”,读作“HsS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绿色状态”,读作“HsSh”。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欲病状态”,读作“SsMs”。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瘥后状态”,读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观性亚健康灰色状态。
如:D;SsMs表示诊断性亚健康瘥后状态。
这更能突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游移状态;动态地表达亚健康状态的转归。
4.2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分类
①生命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等;病理体质,包括先天性或遗传性亚健康状态,后天营养性亚健康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减低,需要医疗帮助。
②生殖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相对的异常、不应时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脑力疲劳和睡眠不佳;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绪波动;行为草率;过度关注自我。病理性格亚健康,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认知偏差。
④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
如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的集中表现。自然环境适应性亚健康。如地方病前、潜态;水土不服;时差不适等。内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如发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亚健康状态。
⑤交互型亚健康状态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环境适应性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亚健康状态。
4.3主观性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何裕民[28]将人群体质分型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中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和内热质,虚弱质又分为气虚质、阳虚质、精亏质、津亏质,且郁滞质又有肝郁质、痰湿质及瘀阻质之分,气虚质也有肺气虚、脾气虚及心气血虚之分。并对亚健康状态做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
根据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陈复平、李强等[29]强调,“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要知现象就现象;本质就是本质,二者不可混淆。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嘛!如果现象等同于本质,亚健康的命题那就太肤浅了。王育学[30]则谨慎地表明:“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虚弱与中医所讲的虚证在大的概念上有惊人的相似,虚证比虚弱的涵盖面还要广,而且自成体系。”
诚然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虚弱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
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学似乎意犹未尽。
笔者基本赞同陈复平、李强的观点,建议稍作修改:“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之虚弱,有虚证虚弱、实证虚弱和虚实兼杂证虚弱。虚证有虚象;实证亦有虚象,如“大实亦有羸状”。虚实兼杂证自然也有虚弱。“小疾”之虚弱,其虚证未必太虚;实证未必太实;是小虚小实兼杂的状态。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虚证宜补,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虚重在调补脾胃。因为①“小疾”之虚,其虚未必太虚。②弥散性状态之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未必太分明。③土藏万物,兼容四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
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主要归属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三大证型的划分,特别实用于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表明[31],在调补脾胃前题下的理郁、消导、开胃,为主观性亚健康状态治疗大法;疗效良好。
主观性亚健康之痰湿常兼夹气滞、血瘀,食积、水停。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行气、化湿、消积;痰、瘀并治。其实津血同源;痰饮同类也。当气、血、痰、湿、食等胶着壅结则积滞痞块是以成。“小疾”之痰湿,未必就形成了积滞痞块。但临床须充分认识其发展的严重性,严加防治。因为“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其产生大都经历了缓慢渐进的‘亚健康’过程[32]。”且五脏之疾患俱能生痰湿,然无不由乎脾胃[33]。治痰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总治六郁,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皆相因为病也。然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郁证多属正气虚弱,六郁错杂的模糊之候。临床当识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调脾胃。张锡纯云:“《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惜自汉、唐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胃之谓也。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气自和平也[35]。”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的状态。中医则称之为“未病”和“欲病”等,但从症状上看,亚健康与中医“虚劳”的某些症状十分类似。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人口的75%处于亚健康状态。美国已将亚健康和艾滋病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由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数目之大,加之亚健康状态虽然可以向健康转化,但如果调治不当也可发展为疾病。因此对亚健康的防治研究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中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为临床调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推拿按摩是中医最重要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既无服药之苦,又无针刺之痛,最适合于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本文现就目前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概况加以述评。
1 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概况
1.1全身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在前期的临床观察中我们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的研究方法,用以评价推拿疗法对亚健康人群主要症状及心理卫生状况的调理作用.运用全身推拿的方法调治亚健康状态。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调治1~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自拟的亚健康躯体主要症状(疲劳感和失眠)记分量表及国际公认的90项症状清单进行评定。结果发现,治疗前后躯体主要症状记分疲劳感(35.72±8.89,18.28±7.03)、失眠(22.65±7.31,17.22±6.91)差异有显著性(P
也主张采用常规全身推拿按摩。同时提倡配合心理治疗。作者所采取的常规全身推拿具体操作包括:①头面部:开天门、颈项部拿揉、头部督脉交替按压、推五经、拿风池、点按百会、点按太阳。颈部斜扳。②躯干部(俯卧位):直推膀胱经、直推督脉、掌揉背部、点按背腑穴、掌擦命门、胸椎扳法、腰椎斜扳。躯干部(仰卧位):分推肋弓、摩腹、震腹、揉神阙、指摩腹中、搓胁肋。③肢体远端:点按合谷、内关、神门、弹拨尺神经、挠神经点、动脉截按、指揉足三里、擦涌泉等。
黄铁银等人运用九种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分别在仰卧位、俯卧位、正坐位三种下进行全身推拿调治,并设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对照组。结果发现在总体治疗效果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但在调节疲倦乏力、头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上。推拿方法较中药内服更具优势(/
1.2辨证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和精髓所在。其主要体现在辨证用药上,辨证推拿在亚健康的调治应用上则少有报道,仅见于谢慧君等人所撰写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应当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辨证论治的推拿思路如下:所有证型均应对头面部进行按摩,但具体证型不同,操作部位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①心脾不足型。治以补益心脾,以胸部虚里、双脚、腹部及腰背部督脉操作为主。②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操作部位以腰背、胸和胁肋、小腹丹田及手足心的劳宫和涌泉为重点。③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操作以指揉胸腹部的膻中、章门、期门及少腹部肝经循行部位和搓擦两胁为主.同时配合脊柱胸段(多能找到偏歪棘突)扩胸扳法。④痰湿困阻型,治以化痰利湿,治疗重点在于腹部操作以健脾、脊柱操作以通阳,辅以头部醒脑开窍和点按天突、阴陵泉、丰隆以化痰。
1.3按摩足反射区调治亚健康状态根据足反射学原理,双足是人体的一个全息器官,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足部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射区。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如采用手法刺激双足的有效反射区,则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对全身阴阳气血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使整个人体回到“阴平阳秘、阴阳乃治”的健康协调状态。据此,有人采用足反射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其所取反射区重点在消化系、淋巴系等反射区外.同时注重对敏感反射区、头部大脑反射区和肝反射区的反复重点刺激。
1.4综合运用全身、足反射区推拿(按摩)和耳穴按压调治亚健康状态 罗仁瀚等人采用综合按摩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下失眠症68例(治疗组),并与普通毫针治疗52例(对照组)作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比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综合按摩疗法包括全身推拿(按摩)和足底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垂体、头部、甲状腺、肝区反射区以及磁圆针按摩耳穴之皮质下、交感、心、肝、脾、肾、内分泌、神门等。
1.5 自我保健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刘宏介绍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自我保健推拿方法。操作方法大致如下。(1)头面颈项部推拿:包括摩面、擦鼻、抹前额,营治城郭(用双手拇食两指挟持两耳,做上下搓摩拭擦)和鸣击天鼓,十指栉头,按揉风池和摩颈项等。(2)胸腹部推拿:包括擦胸、摩腹,揉胃脘,揉天枢和摩丹田等。(3)肩腰背部推拿:包括捶腰背,摩脊旁,揉腰眼,摩精门(以双手掌置腰部两旁之软肉处。按之摩之)以及擦腰骶部等。(4)上肢部推拿:包括捏上肢,按揉肩周,击上肢,摇腕,干洗手和摩上肢等。(5)下肢部推拿:包括摩下肢,击打下肢,按膝,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和擦涌泉等。
2 关于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手法选择
赵剑峰虽然也是采用全身保健推拿调治第三状态,但作者强调手法的轻重与具体不同手法的选择,认为在大多数的亚健康人群操作过程中手法宜较重(年体弱、骨质疏松者除外),按摩部位要全面,单次治疗时间至少要1个小时以上.并要重点刺激劳损部位;但如果伴精神偏紧张者可着重于按摩头部及运用各关节部位的扳法,偏焦虑者手法则宜沉稳柔和。偏忧郁者则以穴位刺激为主。
彭世贤则从脊柱节段和与之对应的组织器官之间生理和病理的相关性来认识亚健康,从而提出
应该采用整脊手法来调治脊柱相关性亚健康状态。作者观察了亚健康状态65例,该组人群除均有亚健康不同症状表现外,经x线、CT或MRI检查颈、胸、腰椎和骶骼关节,在排除其它骨质病变的前提下,发现均伴有椎体骨赘、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椎间盘退变及软组织钙化等影像学改变,其脊柱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和与之对应的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关性。因而治疗上采用整脊手法,具体包括整复手法和理筋手法。整复手法是根据不同的脊椎节段而使用不同的整复手法:对脊椎后关节的微细错动改变,即有偏歪、增高突起、棘间隙改变和有压痛的棘突运用手法进行矫正复位。理筋手法针对强,根据不同部位筋翻、筋走、筋出槽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推法、拿法、揉法、按法、弹拨、摇法、滚法和拍法等各种相应手法。
3 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机理阐述
从中医认识的角度.何氏等人认为。推拿按摩之所以能够调治亚健康,原因在于推拿按摩可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实现祛邪扶正、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从而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状态。至于足部按摩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魏氏等人认为足部按摩能畅通血脉,祛邪扶正,沟通表里,协调脏腑,安神定志,从而对亚健康状态产生良好的调理作用。
也有人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如认为按摩手法能够调节亚健康状态下的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消化系统功能,解除肌肉痉挛,消除身体疲劳,增强抗病能力,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有人从解剖学角度阐释推拿脊背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认为推拿脊背可以通过纠正失常的生理解剖位置。从而消除因生理解剖位置失常而引起的病变信息,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
4 综合评价
综上可见,目前关于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的报道相对较少,所见到的报道也是停留在经验性观察和描述上,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关于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的机理性研究近乎空白。这与亚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尽管目前关于推拿(按摩)调治亚健康的报道较少,但就其实际情况而言,推拿(按摩)对亚健康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可能缘于推拿(按摩)作用亚健康的重要干预手段多运用在保健场所而未运用在临床医疗当中,这除了与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尚未成为疾病而不愿上医院有关外,还与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重要关系。由此提示我们,有必要在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亚健康调理中心或亚健康门诊,医疗机构有必要由医疗为主型向预防、医疗和保健三者并重型转变,这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预防为主的现代医学思想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赵瑞芹,冯敬.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国外医学情报,2002;23(3):325
[2]尚颖,曹东平.亚健康的康复医学干预.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74―8375
[3]伦轼芳,庞军,雷龙鸣,等,推拿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
[4],按摩手法在亚健康中的应用.按摩与导引.2005;21(5):43-44
[5]黄铁银,梁铁,李振华,三位九法治疗亚健康状态120例分析.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8。1319
[6]谢慧君,奎瑜.亚健康及其推拿防治对策。四川中医,2004;22(6):20―22
[7]杨翼,李章华.“亚健康状态”的足反射疗法冲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734-735
[8]罗仁瀚,源援基,谭金庆.按摩治疗亚健康状态下的失眠症疗效观察.按摩与导引,2005;2l(2):6~8
[9]刘宏.推拿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72
[10]赵剑峰.浅谈按摩调治第三状态.按摩与导引,2002;18(6):26~27
[11]彭世贤.整脊治疗亚健康状态65例,按摩与导引,2004;20(2):18~19
[12]何以蓓,刘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研究展望.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2):791―792
1.1加强宣传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影响力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至今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手段,使得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其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如毒副反应、耐药性等,从而影响了抗病毒的治疗效果,也影响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另外部分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呈现低载量、低CD4等免疫重建不全、大量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由于目前不主张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处于一种无药可用的状态。这些状况就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契机。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注重调和阴阳,改善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患病后的不适,并且中医药治疗在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已经得到肯定,修护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无症状期,使感染者长期带毒生存,延缓患者发病、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出现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由于开展的时间较短,参与治疗的病例数有限,目前中医药治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渠道,如在艾滋病高发区发放传单、义诊讲课、多召开中医药在治疗者依从性教育活动等等,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了解到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状况,主动配合治疗。
1.2保密及不批判原则艾滋病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被大多数国人视为“脏病”、“见不得人的病”。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艾滋病患者被认为是道德败坏,不仅领导、同事另眼看待,甚至家人都会嫌弃。因此,艾滋病患者大部分十分惧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特别是就诊时的警惕性极高,需反复确定诊室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后才敢进入我们的关爱门诊就诊咨询,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充分考虑到艾滋病患者心理的特殊性,把诊室设置在人员流动少的位置,实行一对一的诊疗咨询方式,并对病人的资料进行加锁保存,更不能对外透露病人的任何资料,确保病人的隐私。对有些病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性性接触、吸毒行为、酗酒熬夜进行劝阻,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同性恋者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实行不批判原则。
2讨论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 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6.189
1 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
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
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2]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 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3]
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
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 中医是为人之道
何谓“养心”?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4]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5]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6]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 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 结 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4]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
1.1基本资料
1.1.1研究对象
某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共107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患者,排除恶性肿瘤和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医师的告知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1.2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年龄介于57~88岁,平均年龄(64.2±6.9)岁,病程介于1~8年,平均病程(2.8±1.5)年,患者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者42例,高中以下者13例;而对照组患者年龄介于55~87岁,平均年龄(63.9±6.2)岁,病程介于1~7年不等,平均病程(2.7±1.3)年,患者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下者12例。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由某院护士根据医嘱进行密切观察病情、评估训练、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其措施主要包括:(1)入院后护理。由某院专业医护工作者运用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病情评估,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辩证施护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如进食瘦肉、鱼虾、鸭肉等补肾益气的食物,同时结合中药方剂进行温肾益气、活血利尿,以及利用中医按摩技术来帮助排尿,均可使患者的排尿功能始终保持通畅,预防感染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还对患者进行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清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患者在治疗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2)手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耐心告知患者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耳针三焦、膀胱、外生殖器、内分泌等相应穴位以充分达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对于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3)手术后护理。针灸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位,或者对天枢、双侧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中药胃肠方剂的敷贴或予超声波透入治疗,在有效缓解术后膀胱不稳定所引发症状的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中医健康教育护理知识讲座,使其详细了解各个注意事项,生活细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对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情况。
1.2.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值越高,效果越好。而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评价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最后由相关护理人员汇总分析,共设置20个相关问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介于90~100分视为满意,介于75~89分视为良好,介于60~74分视为一般,小于60分视为差。总满意率=满意+良好。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并以观察组的提升幅度更高,两组间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
统计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度高达98.1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9%(χ2=10.227),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什么是“未病”?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概括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未病”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无病”,即肌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未病” 的第二层含义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肌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如间断的不适感、疲倦、头疼等。但尚未有任何临床实验室指标,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
“未病”的第三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即未从单一病变器官传至多脏器病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未病”的最后一层含义还可以理解为“病愈”后的健康维护,防止疾病的再度复发。强调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治未病健康工程及其现实意义
1.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的60%~70%。据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1/5,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患病导致死亡的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前十位死因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2%。现代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现代病种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而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中医“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缓解并提高生活质量。
2. 降低医疗费用
中医“治未病”的防治原则,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 “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一项社区预防与治疗投资效益比的研究表明:1元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8元5角钱。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期医疗费用的1/10。可见利用“治未病”的思想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相得益彰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进行预防,否则的话,就像口渴了才开始挖井,该打仗了才开始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里面蕴含着预防的思想,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方面。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则更凸显优势。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再如,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因此,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发生疾病。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食某些饮食,也不可过量或过久地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导引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曾提到远古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缘故而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不妄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
首先是增强正气。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肌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增强正气。培养正气,一方面要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规避邪气。《黄帝内经》指出:“邪气发病”。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避其邪气。措施就是顺四时避六。六、疠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通过采取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做到预防疾病。
肾虚多是误解
腰痛就是肾虚?内、外、妇、骨各科疾病均可以出现腰痛、腰酸。中医认为本症多因感受外邪、风寒湿热等侵袭引起,如坐卧冷湿之地,涉水冒雨,身劳汗出,衣着冷湿等;或由劳累外伤损害腰肌、脊柱、经脉引起;或身体虚弱,久病体虚,年老精血亏衰,房劳太过等所致。所以腰痛不一定就是肾虚。
怕冷就是肾虚?中医讲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故肾阳亏虚者,大多畏寒怕冷,肢体冰凉,小便清长。但怕冷畏寒,有表证与里证之分,又有脾阳不足、肾阳不足之不同,不可全归之于肾虚。
体弱就是肾虚?中医理论讲肾内藏元阴元阳,主骨生髓,藏精,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自然会体质下降,腰膝无力。可是,引起体质虚弱的原因很多,如脾胃受损,肺气亏虚,肝血不足,心阴亏耗等。体弱是虚症,但这并不等于就是肾虚。
阳痿就是肾虚?阳痿者,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之证。中医认为,其多由太过,即肾气大虚引起。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一些由心脾气损或恐惧伤肾引起的,还有的是由湿热下注、肝气不疏、气血瘀滞、气血不足等引起的。阳痿诱因众多,并非肾虚的代名词。
什么是真肾虚?
据了解,肾虚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说的“肾脏”并不是人体的单一内脏,而是一个系统,它涵盖了人体生殖、泌尿、神经、骨骼等多个组织器官,起着调节人体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元气”“原动力”的作用,是先天之本。直白地说,肾虚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功能单位,并不是西医所对应的那个叫“肾”的脏器。它主要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其作用之大,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西医学中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如果仅凭一两个相符的症状就瞎补肾,是不科学的。因此,肾虚的诊断必须由医生完成,而未经医生确认的肾虚存在着许多误区。医生提醒大家,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有问题,就应该到大医院去做出正确的诊断,切不可擅自施用壮阳之品,如鹿角胶、鹿茸、鹿角、海马、杜仲、人参及动物鞭类等,特别是儿童,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而对于广大的青壮年人来说,适当地增加体育锻炼,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肾虚也就不会轻易来烦你了。
真肾虚该咋办?
谭教授告诉我们,去年卫生部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居民中具有科学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只有可怜的6.48%。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的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是卫生部首次公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数据,就是65岁至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岁至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显而易见,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
据谭教授介绍,现代医学得到普遍应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疾病的图谱上,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病痛现代医疗技术无法彻底解决,比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等。而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食疗养生的倡导者。这就给了“养生大师”们很大的活动空间,有人因此就说:“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解决了!”于是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等等应运而生。老年弱势群体是这些健康养生“专家”的主要追捧者,这部分人缺乏医学知识,这也是某些“专家”、伪知识迅速火爆的重要原因。某位大师说只要每天用几斤绿豆煮汤喝,就能够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够防治肿瘤等等。这种所谓养生理论早已被很多专家所驳斥。从营养学来说,豆子都有它的特点,蛋白质比较高,在吃的过程当中它的一些膳食纤维和一些成分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也不是那么神。同时,对“患病不用服药”的论调,应予以坚决驳斥,因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合理用药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食疗养生只能调整机体的亚健康状态,不一定就能够治病,也就是起个辅助治疗作用。有了大病,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不能盲目拒绝用药,否则,会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谭教授强调,这些说法与大众息息相关,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的大问题。
现在食疗养生热,那么,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食疗,什么是药膳?中医把食疗又称做食治,就是利用食物的本性,来影响、平衡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能够达到恢复健康或者预疾防病的目的。比如传统种植的大米,味甘,可以健脾养胃。急症严重期或者大病初愈者,医生都建议患者喝点大米粥,养胃、易消化,这就可以说是一种食疗。而像黄芪鸡、冬虫夏草炖老鸭这些食品在烧制过程中加入药物,用药性补人体的不足,调节体质的偏颇就叫药膳。像产妇常吃的当归羊肉汤,产后体虚,要保暖,当归补血,羊肉性温,吃了补血虚、阳虚。食疗、药膳看似很神秘,说起来也不复杂。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养生界的火爆乃至混乱呢?怎样避免被误导、避免被忽悠,做到科学养生呢?
谭教授认为,目前养生界的火爆乃至混乱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一些并不科学的养生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是有传统的,而恰恰国人又相信传统。过去曾流行打鸡血,后来又流行一阵子气功热,众多的民间“养生秘诀”中,不乏实用的方法,但各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也一并流传。其依据就是许多说法,或曾听家里长辈零星提及,“再说食疗也吃不死人”――这是不少人的口头语。有这点做底线,大家都认为绿豆可以照吃不误。一方面,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学健康知识又太少。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识教育。可国人接触“养生、保健” 之类的知识不多还有点混乱,还有不少是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宣传,对群众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养生本身就是民间的、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的一个行业。中国正经历着科学养生的“初级阶段”,但凡规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养生业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难免缺位。
另外,谭教授特别指出,在学术界有不少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的专家,他们在有关食疗、养生走向科学化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要强调的是,即使是专家,也不见得是“句句都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我们一定要看他讲的内容,究竟有没有循证医学证据,就是说,要问一问这个专家,他所说的结论,有没有进行过动物实验;有没有经过临床实验;有没有做大规模、多中心(不是只有一个中心在做,以避免偏差)、有否对照组(就是分组实验,一组使用你的方法,另外一组不使用)的实验;他观察了多少病例、他有没有做前瞻性研究,这些都是必须拿出来的证据支持。不要轻易相信。好像有个什么专家说:“不喝牛奶,你们就等着死去吧……”牛奶营养丰富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中西部人口好多人喝不上牛奶也是事实,可是也没死呀。我们面对一些专家和新的说法时,首先应该问一个为什么,脑子里要时常有这根弦,这样才能避免盲从、避免被忽悠。食疗、养生切忌盲目,一定要以“科学为基础,临床实验为依据”,才能够达到真正科学养生的目的。
人们在追求科学化的食疗、养生时,除了达到健康的目的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求长寿。这是中国人寻找了几千年的梦想,那么有长寿的有效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