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大气污染治理 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工业废气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瞩目。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却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粗放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下,工业废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大气污染现象十分严重,酸雨等空气污染所导致的灾害甚至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了对大气污染现状进行有效治理,避免环境污染对人们带来灾害,需要从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治理效果的基本因素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工业废气处理的控制,产业结构的改变,人们环保观念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等等。而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上来分析,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因素包括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多个方面。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即是指工业生产中的工业发展规模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规模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甚至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以工业为经济增长核心产业的地区,规模效应十分突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得工业废气的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让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般需要忽略或者抑制规模效应,让规模效应不会对污染治理的进行造成阻碍,更有利于对工业废弃的控制。
2.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指的是工业的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可以让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每年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有着较久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区,比如说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产业中,生产经营往往需要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如果不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则对大气环境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而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结构效应即是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后对污染情况改变的一种直接体现形式,对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通过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工业结构模式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的方式,可以让大气污染情况得到一定的控制。比如我国现今许多工业城市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就会将传统的,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改变来实现对当地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工业生产工艺、废气排放前的处理技术、当地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等等,是当今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最常考虑到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就是受到技术效应的影响。随着当今环保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完善与改进,从技术上可以让大气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许多地方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比如说在原油生产工业中,脱硫加氢技术成为了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列入了工业企业生产的相关法规,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
通常来说,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中,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所治理产生的正面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结构效应,而规模效应则一般对大气污染治理没有正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建议
根据对大气污染治理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制定治理措施的要点,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在不同影响效应的分析基础上,针对于我国工业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等物质的现状,可从多个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首先,从工业生产技术上完成减排与排放前处理的工作。从政府部门入手,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的生产工艺与废弃处理技术作为研究的重心,在新技术领域投入资金,让工业生产的技术以及设备上能够保障废气的少量排放或者经处理后排放。其次,改变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评判增长水平的标准,不将工业所带的经济水平增长作为单一的标准,还需要对工业生产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看作经济增长评价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最后,从控制结构效应的角度入手,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让工业生产中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降到最低。通过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配与控制,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当今生态环保生活模式深入人心的基础条件下,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控制大气污染,恢复大气环境,成为了当今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由于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通常为了保障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可以从技术效应角度入手,优化工业生产的技术与设备,完成从粗放式发展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岳立.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1.
[2]应瑛,杜伟杰.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做法及启示[J]. 浙江经济,2013,15:22-23.
[3]王春玲,付雨鑫.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3,08:144-148.
【关键词】工业污染治理 SE-SBM模型 效率评价
一、引言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是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最多的部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在污染排放总量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却未能实现同比增长,污染治理效率偏低。效率是基于一定的经济成本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即成本收益之间的比较,是一种经济效率,是对于“怎么做”问题的回答,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得到最大的收益。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是指在污染控制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率,是对投入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一种反映。对污染治理效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配置治理资源、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在污染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分析。
二、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
(一)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E-SBM模型来对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评。相对于其他DEA模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E-SBM模型更能真实的反映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的本质。
鉴于方法的选择,紧密结合工业污染治理活动的投入、产出内容,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指标选取如下:
1.投入指标。本文选取工业污染治理设施作为物力投入指标,包括废气治理设施和废水治理设施;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率与“三同时”环保投资率作为财力投入指标,即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与“三同时”环保投资额占GDP的比率。相对于投资总额,用比率能够动态地反映污染治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规模和力度。
2.产出指标。工业污染治理的产出主要从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控制程度和治理完成之后的工业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即工业环境效果来分析。因此,本文选取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烟尘去除率、工业粉尘去除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COD去除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这些变量来衡量污染治理过程指标,即期望产出;另外选取单位实际工业总产值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来衡量污染治理效果。
(二)效率测算结果
本文采用1998~2013年我国大陆各省市区的数据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测算,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定基化处理。其中1998~2013年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三同时”环保投资用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各年份的GDP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GDP指数进行平减。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某些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与移动平滑法进行补充。由于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故剔除(下同)。本文采用DEA-Solver软件对我国1998-2013年各省份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并根据三大地区与全国的效率均值,画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各年份全国平均效率值均小于1,表明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上是偏低的,并且无效率的省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平均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水平最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超过1,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是有效的;而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效率水平较低,并低于全国平均效率水平,长期处于无效率状态。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我国省级地区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的地区分布和差异情况,本文采用stata12.0软件对我国各省市的治理效率进行最短联结法聚类分析,将各省市的效率结果分为高、中、低三类,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禀赋,海南省的污染治理效率最高;辽宁、河南、湖北等大部分东部和中部以及西部的青海、宁夏等21个省市的效率处于中等层次;而西部地区的广西、陕西、四川等其他省份的效率值最低,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由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效率最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还是西部地区,污染治理效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对此差异有一个直观的展示,画出东部、中部、西部与全国的污染治理效率的变异系数的变动趋势图,如图2所示。从图2的变异系数趋势图可以看出,1998年至2013年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收敛趋势。从横向上来看,东部地区内的效率差异最小,中西部地区内的效率差异最大。
三、结论
本文运用SE-SBM模型对我国1998~2013年30个省市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了测评。总体来看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偏低,较大的差异性是各地区污染治理效率的主要特征。各年份全国平均效率值均小于1,表明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上是偏低的,并且无效率的省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平均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水平最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超过1,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是有效的;而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效率水平较低,并低于全国平均效率水平,长期处于无效率状态。中西部地^的部分省市不能对污染治理的投入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其污染治理效率长期偏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贾瑞跃,赵定涛.工业污染控制绩效评价模型: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
[2]于文超.公众诉求、政府干预与环境治理效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
[3]Wang H,Di W.The 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township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3.
[4]Li H,Fang K,Yang W,et al.Region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the Super-SBM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J].Mathematical & Computer Modelling,2013.
[5]周泽炯,胡建辉.基于Super-SBM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3.
关键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改变正严重的损害着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等,其中大气污染是和人类联系最紧密的。近些年来衡水市的大气污染愈加严重,污染严重的影响了衡水市的环境,同时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不仅是我国各个城市环境中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对衡水市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1 大气污染的特征
大气污染不仅是影响衡水市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需要环境治理的重点内容。由于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不完善和治理过程中的困难,没有得到显著的治理效果,衡水市的大气污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污染物较多
随着衡水市工业新区和其他一些工厂的发展,大气污染源在逐渐增加,工厂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气,以及私家车产生的尾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染源,PM2.5是近期各个城市中雾霾天气中的主要颗粒,雾霾天气更加剧了大气污染的速度。
1.2 污染范围较大
由于空气的扩散使污染物漂浮,同时受到风向和气候的严重影响,增大了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
1.3 污染治理困难
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需要完善的治理措施和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很难准确的控制污染源,并且没有完善的治理措施和监管制度,使整个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存在很多困难。
2 衡水市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污染的来源可以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类。由于衡水市工业新区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活动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和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属于固定污染源;由于衡水市机动车的发展,私家车大量使用产生的汽车尾气属于移动污染源,两种污染源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并严重的威胁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但是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十分困难,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衡水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衡水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生产,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染物,产生的废气和污染物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
当前衡水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多数居民认为只有工业废气才导致大气污染,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生活中产生的废气也污染了大气,比如汽车产生的尾气、烟花爆竹产生的气体和生活垃圾等等,都污染了大气。
2.3 治理措施的不完善
由于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缓慢,且环保部门的治理措施不完善,使现有的治理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环保部门没有实时的对污染进行监测,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监测范围不合理,导致一些容易控制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对大气治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 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
改善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和人们的健康很重要,但治理大气污染是改善环境重中之重的举措,为了尽快改善衡水市的环境,能更好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造成衡水市大气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居民对环保意识的认识薄弱是重要的因素,应通过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使居民提高对环保的认识,明确知道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和重要原因,进而正确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废物,自觉保护环境。
3.2 完善衡水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进一步完善治理措施,衡水市的环保部门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手段对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进行限期整理,并通过限制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方法要求工厂企业进行整改;市政府应该加快餐饮行业的油烟净化装置的安装进度,减少油烟的排放,加大力度取缔或者整改露天烧烤;在完善治理措施的同时,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治理考核活动,将日常大气的督查情况应用于考核结果,并定时定期的公布衡水市大气环境的质量和排名。
3.3 采用科学技术减少污染物
在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的源头做好净化防治工作,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烟尘的排放量,使污染物扼杀在污染源的摇篮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排污大户工厂的整理建设工作,并大力推行洁净且无污染的技术,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排放。
3.4 调整工业布局,搞好城市绿化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应将排污量大的工厂企业设置在城市的郊区,在郊区和城市之间建造防护林,并在城市中种植能吸收一些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有针对性的植物,以起到净化空气和保护大气环境的作用,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3.5 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衡水市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针对环境问题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方案,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降低工厂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努力使污染物数量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并严肃处理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工厂,从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遏制工厂的违规行为,确保衡水市相关部门的执法质量,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4 结束语
我们对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形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治理大气污染是衡水市改善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治理大气污染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想真正的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应需要衡水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密切配合,认真分析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综合治理对策,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衡水市的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何静华.有关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29).
[2]陈智.浅谈城市大气污染极其综合防治[J].科学时代,2013(4).
[3]袁丽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J].科技资讯,2012(35).
关键词:环保投资;工业废气;减排;影响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22
0 前言
近年来,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环境问题的困扰,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环保投资以其自身科学性、合理性等优势,成为政府控制工业废气减排的有效方式,加强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产生影响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其积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1 环保投资概念界定
现阶段,就理论角度来看,环保投资概念并没有明确规定,学者对概念各抒已见,但多数学者认为一切形式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都是环保投资,环保投资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或者企业等主体,更是整个经济社会积累的基金用于该方面的投入都可成为环保投资。
2 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产生影响分析
笔者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我国工业废气排放的总效应划分为规模、结构及技术三个方面效应,并通过构建实证回归模型,研究得出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产生影响如下:
2.1 环保投资增加,工业废气规模效应降低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在特定时期内,资本存量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用于实际物质的产出;第二,治理工业废气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物作为经济发展的特殊产出,对人类社会发展将会产生消极影响[1]。随着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作为其附带产品也会随着增加,治理工业废气的环保投资将会对实际产出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得实际产出产生的附带产品,即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减少。由此可见,环保投资增加能够降低工业废气规模效应。
2.2 环保投资增加,工业废气结构效应增强
就经济结构来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数目与性质的变化。企业能够在治理工业废气方面增加资金投入,表明其具备治理污染的能力,随着对工业废气的有效处理,企业将逐渐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产业也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清洁产业将在整个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因此,治理废气的环保投资主要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受到不同产业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污染排放密度最低。由此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增加环保投资,能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最终实现通过结构的变化提高环境治理有效性。
2.3 环保投资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技术效应增强
技术效应是治理工业废气的环保投资增加最直接的表现,环保投资增加能够使企业获得政府资金补贴,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人才及新技术,新技术参与企业工业废气质量,不但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减少企业工业废气产出,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物排放密度。根据LMDI分解法分析来看,规模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较高,而当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技术效应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目标[2]。综上所述,环保投资对于工业废气的减排具有积极影响,前者增加能够促进污染物减排,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投资速度应结合GDP增长速度,以发挥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积极作用。环保投资的出现,一方面,能够缩小经济规模实现污染物减排;另一方面,使得产出中消费份额减少。基于对二者之间关系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够过度追求高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以避免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 相关建议
根据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产生影响的研究,为了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协调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针对工业废气的减排,环保投资增长速度应快于GDP增长速度,只有这样,经济规模扩大产生的污染物,才能够在环保投资控制范围内,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仅如此,由于影响产出的因素较多,单纯依靠治理工业投资对经济规模挤出的影响较小,需要适当扩大环保投资规模,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工业废气减排目标。
3.2 加大对研发投入,引进新设备、新技术
在研究中,不难发现,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环保投资的重心应放在技术研究方面,研究和创新更多新技术、新设备,对现阶段工业生产产出的污染物进行针对性研究,投入新设备、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使污染物经过二次加工转化为绿色产出,最终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优化人们生活环境[3]。环保投资对于污染物减排的技术效应是具有直接性。所以,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重要主体,应将技术研发作为环保投资的关键点。
3.3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方式过度追求数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治理。而产业结构作为影响工业废气排放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应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优化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动第二产业朝着第三产业过渡,从而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量。
4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环保投资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充分结合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加大技术研究力度,提高污染物处理有效性,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彭熠,周涛,徐业傲.环境规制下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GMM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3(08):123-131.
关键词: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区域协同治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2-008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2.040
1 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空气污染问题凸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治理空气污染问题。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方案(试行)》,2013年9月,国务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1月1日执行的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于污染物排放等各方面都有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通过与法律配套的节能减排、新能源的应用等一些政策的推行,空气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 空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空气污染治理还需加强
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但在空气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激励政策等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完善的空气污染治理制度能够调动各方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共同治理,然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对各方的约束力不够。我国近年来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大气污染防治标准、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规定。但是,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地细化、扩充、修订。目前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给实际的执法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对违法排放的惩罚以行政执法、罚款等手段为主,没有形成长效的制约机制。此外,对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通过税收、贷款、政府采购等手段能够激励企业自主节能减排来治理空气污染,但我国目前以经济为主的污染治理机制还不完善,企业缺乏从内部提升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的动力。目前,政府在空气污染治理中开始尝试区域联防的治理方法。空气在地域之间的流动性也给空气污染的监督和管理带来了困难,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对区域内的重大环保相关项目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区域内空气污染事件实现联合执法,通过政府合作实现区域内对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对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权责划分还要有相关的法律为保障,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推动区域联防治理空气污染治理。
2.2 治理技术有待提升
空气污染的治理需要技术的支持,需要先进有效的空气检测技术及时监控空气质量指标,目前对空气污染的检测经常受到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未采用最先进省时的设备和技术,影响了检测的时效性,不利于执法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违规排放行为。
空气污染的治理和改善不仅需要政府的外部监管,更需要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通过先进的技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对于废气的处理能力,实现企业节能减排,这对企业在资金、科研能力和科技人才方面都会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到技术研发中去,同时技术研发、引入国外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以及吸纳优秀的科研人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资金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改进,靠企业自身实现技术提升困难比较大,很难通过技术的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废气的排放,这些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2.3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足
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还需要完善和有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对企业的监管仅仅靠政府的行政监管是不够的,更需要社会的力量。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是改进企业污染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公众的意见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传递,可以对相关事件展开充分的讨论,表达对于空气污染相关事件和政策的看法和见解,这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对空气污染的监督。但由于信息的公开程度的不足,向环境组织和公众公开空气质量信息的制度不健全,公众获取空气质量的信息并不容易。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公众对于违法排放企业的监督效果有限,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公众监督的力度。
3 治理空气污染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空气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治理空气污染的必要前提。在进一步完善、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专项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而且还要完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为公众参与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对于违反大气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违规排放废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政府应加大惩治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执法必严。此外,在区域联防治理空气污染中,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协调区域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探索这种模式的有效推广。
关键词:污染物; 减排; 成效分析;安阳市
中图分类: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54-03
1 引言
2015年,安阳辖区1市、3县、6区(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污染源调查对象分别为:工业源491家,农业源559家,集中式17家;除农业源没有变化外,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较2014年均有所增加。 “十二五”期间各类污染源调查对象逐渐增多,2015年与“十一五”末相比,工业源增加67家,农业源增加118家,集中式增加6家。
2 废水
2.1 废水排放情况
2015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6049.84万t,较2014年减少1178.8万t。其中城镇生活源排放量为13021.26万t,所占比例为81.13%,较2014年增加7.85%;工业源排放量为3021.93万t,所占比例为18.83%,较2014年减少7.85%;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为6.65万t,所占比例为0.04%,与上年持平。
2.2 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1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4705.21t,较上年减少2308.07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505.33t,所占比例为10.05%,较上年减少2.41%;农业源排放量为38946.84t,所占比例为60.19%,较2014年增加1.4%;生活源排放量为19245.3t,所占比例为29.74%,较2014年增加1.01%;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为7.75 t,所占比例为0.01%,与2014年持平。
2.3 氨氮排放情况
2015年,氨氮排放总量为7471.73 t,较2014年增加26.22 t。其中工业源排放量为369.26 t,所占比例为4.94%,较上年减少0.77%;农业源排放量为3397.09 t,所占比例为45.47%,较2014年减少0.66%;生活源排放量为3704.49 t,所占比例为49.58%,较上年增加1.43%;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为0.89 t,所占比例为0.01%,与2014年持平。
2.4 “十二五”期间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城镇生活源废水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却未呈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除2011年与2012年变化较大外,其它几年保持稳定。整体来看,安阳市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
2.5 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原因分析
安阳市废水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所以消减废水排放量,首先要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
2.5.1 不断加大投资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全市污水处理率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投运了水冶首创污水厂、泰元水务公司、安东新区污水处理厂、汤阴东方环宇、林州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等5个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了林州污水处理厂二期、汤阴污水处理厂二期、洹北污水处理厂和东区湿地工程等4个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使我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一五”的28.7万t/d,达到了“十二五”的50.5万t/d,增加了80%。
2.5.2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完成了首创水务公司、内黄污水处理厂、林州污水处理厂、汤阴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全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安阳市污水治理水平和质量。
2.5.3 推进中水回用综合利用工程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完成了首创水务、明波水务、林州市污水处理厂、汤阴县豫源清污水处理厂及水冶首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中水处理能力达到18.5万t/d,到“十二五”末全市中水回用率已达到36.6%,大大减少了废水中污染物的排放。
3 废气
3.1 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02376.03 t,较2014年减少33934.33 t。其中工业源排放量为92270.62 t,所占比例为90.13%,较上年减少4.12%;生活源排放量为10105 t,所占比例为9.87%,较上年增加4.12%。
3.2 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94508.92 t,较2014年增加12036.51 t。其中工业源排放量为61170.18 t,所占比例为64.72%,较上年增加6.20%;机动车排放量为32074.30 t,所占比例为33.94%,较2014年减少6.35%;生活源排放量为1263 t,所占比例为1.34%,较2014年增加0.15%。
3.3 烟(粉)尘排放情况
2015年,烟(粉)尘排放总量为145707.13 t,较2014年减少5311.65 t。工业源排放量为135184.45 t,所占比例为92.78%,较2014年减少1.34%;机动车排放量为3113.26 t,所占比例为2.14%,较2014年增加0.07%;生活源排放量为7402.30 t,所占比例为5.08%,较2014年增加1.28%。
3.4 “十二五”期间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略有下降趋势,但烟(粉)尘的排放量却呈现轻微上升的趋势;城镇生活源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排放量近五年来均呈上升趋势;机动车保有量近几年呈较快增长趋势,以至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中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烟尘均呈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市废气污染物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呈现下降趋势,烟(粉)尘排放量有上升趋势,氮氧化物基本持平。
3.5 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原因分析
由近几年来的数据显示,安阳市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占很大比重,所以消减废气排放量,首先要从工业废气着手;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排放。
3.5.1 淘汰落后a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积极争取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制定限制落后产能企业生产、退出和改造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淘汰43个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13年林州市全面开展对铸造冲天炉的整治,共淘汰230台冲天炉。2014年全市开展印染行业产能核查工作,制定了《安阳市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全面促进染整行业转型升级。2014年底安阳市以环保部督查为契机关停取缔石料、石灰和“土小”企业115家。“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拆除10 t/h及以下燃煤锅炉483台。
3.5.2 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完成了2家电力企业6台30万kW机组的脱硫、脱硝建设和除尘设施的提标改造,以及一台30万kW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完成了11家钢铁企业18条烧结机生产线的脱硫设施建设,完成了9台球团竖炉的脱硫设施建设;全部完成了4000 t以上水泥干法旋窑企业的脱硝工程治理;完成了5家焦化企业的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完成了2家铅冶炼企业的落后产能的更新换代,大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5.3 机动车污染减排
自2012年起安阳市开展了限制外地车辆转入、机动车贴标、机动车在线监测、机动车限行、黄标车淘汰和加油站油气回收等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对53万辆机动车监测并发放了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淘汰黄标车31291辆,其中淘汰营运黄标车4493辆。全市共对6座油库、244家加油站和29辆油罐车进行了油气回收治理改造。经国家核定,安阳市2015年环保检验合格标志贴标率为70%。
李世华,等:安阳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减排成效分析
环境与安全
4 固体废物
2015年,安阳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49.45万t,较2014年(1091.86万t)增加157.59万t。其中生活垃圾67.246万t,较2014年增加18.574万t,处理方式为填埋,处理率为100%;工业固体废弃物1182.051万t,较2014年增加139.04万t,综合利用量993.422万t,综合利用率为84.04%,处置量为188.79万t,处置率15.96%;医疗废物产生量为1533.7 t,焚烧处置量1533.7 t,处置率为100%。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以冶炼废渣、尾矿、粉煤灰、炉渣、煤矸石为主,其中以冶炼废渣产生量为最多,其他依次为尾矿、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等。
2015年,市区59家医疗机构与医废处置场全部签署合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率达到100%。
“十二五”期间,安阳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冶炼废渣产生量为最多,其它依次为尾矿、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的产生量波动不大,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见表1。
5 “十二五”减排工作成效分析
5.1 污染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省政府下达安阳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
排目标任务是: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5.27万t、0.583万t以内,比2010年的5.77万t、0.67万t分别减少8.66%、13.43%;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2.36万t、8.46万t以内,比2010年的13.88万t、9.798万t分别减少10.90%、13.7%。
2014年底,安阳市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344万t、0.6008万t、12.555万t、8.828万t,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7.42%、10.81%、9.57%、9.89%,完成了“十二五”任务的85.7%、80.5%、87.8%、72.2%,基本实现了任务与时间同步。
5.2 政府目标责任书减排项目完成情况
根据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十二五”安阳市共承担各项目标责任书项目30个,其中国家目标责任书项目21个,省政府目标责任书项目9个。截至2014年底,全部完成建设运行任务。其中建成投运项目28个,因拆除设备不再实施项目2个(安钢两台105烧结机脱硫项目)。安阳市已提前完成国家和省政府目标责任书项目的建设和运行。
参考文献:
[1]程 欢,彭晓春,钟 义,等.我国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2]郝 昊.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0(16).
[3]海热提,武 晔.排放总量控制的相关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
关键词:工业污染;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4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05-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在我国近3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走的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恶果。据2009年《中国企业公民报告蓝皮书》估计,工业企业仍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以上,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这些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而从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未来西部的支柱产业。近几年,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二、理论与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e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Malmquist(1953)[1]提出,它利用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指数。1982年,Caves,D.L.&Diewart,E.首度把它应用到生产理论,并用来作为生产效率指数[2]。
本文根据 Fare等(1994)[3]提出的基于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to=Dto(xt+1,yt+1)/Dto(xt,yt)(1)
这里即为时期的产出距离函数,下标o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式(3)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了时间t的技术条件下,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同样的,我们可以定义在t+1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测度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ot+1=Dot+1(xt+1,yt+1)/Dot+1(xt,yt)(2)
其中,Dto(xt,yt)=inf{θ:(xt,yt/θ)St}=(sup{θ:(xt,θyt)St})-1,
Dot+1(xt+1=inf{θ:(xt+1,yt+1/θ)St+1}=(sup{θ:(xt+1,θyt+1)St+1})-1。St,St+1分别为t,t+1期的生产技术;xt,xt+1分别为t,t+1的投入;yt,yt+1分别为期的产出。对(xt,yt)St,有Dto(xt,yt)1,当且仅当(xt,yt)位于生产技术的前沿,Dto(xt,yt)=1。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可用式(1)和式(2)两个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该指数大于1,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即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小于1,则表明生产率恶化,构成该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实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是导致生产率水平降低的根源。
Mo(xt+1,yt+1,xt,yt)=
Dto(xt+1,yt+1)Dto(xt,yt)×Dt+1o(xt+1,yt+1)Dt+1o(xt,yt)-1/2
=Dt+1o(xt+1,yt+1)Dto(xt,yt)×
Dto(xt+1,yt+1)Dt+1o(xt+1,yt+1)×
Dto(xt,yt)Dt+1o(xt,yt)1/2
=EFFCH×TECH
=PEFFCH×SEFFCH×TECH(3)
同时,式(3)给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上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TECH)。技术效率变化测度在t期和t+1期中技术效率变化对生产率的贡献程度,而技术变化主要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表明了代表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若TECH>1,表示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反之,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FFCH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FFCH。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在变动规模报酬的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
三、指标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DEA方法的重点难点在于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不同的指标数据选取得到的相对效率会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决策单元DMU的数目大于输入输出指标之和的两倍对模型的求解比较有利。鉴于本文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进行评价,因此,选取指标时就要考虑到工业污染治理活动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使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对应。综上分析,本文的投入指标为: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万元),由于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投资在相关年鉴中没有用产出指标加以衡量,故本研究所指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只包括治理废水投资、治理废气投资、治理固体废物投资和治理其他投资。本文的产出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包括工业SO2、工业粉尘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万吨)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不全,故不进行分析)2001―2008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为样本,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本文根据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把工业污染治理看作工业企业的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利用Win4-DEAP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即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是指在技术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是在给定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或在给定产出情况下寻找最小投入,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2R模型求得。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整体技术效率比较低,八年平均技术效率值仅为0.674,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存在32.6%的投入资源浪费。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
从横向来看,就不同的年份来说,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如2001年,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值仅为0.446,0.219和0.182,而同期的广西和四川省的效率值则为1,技术相对有效;甘肃和宁夏在2002年效率值更低,分别仅为0.173和0.184,在2004年也不过仅为0.296和0.152,而同期的广西技术效率值都相对有效。2004年以后,随着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加大,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地区之间每年的技术效率仍相差较大。如2008年,广西、云南和青海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最优,而同期的贵州、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效率值仍低于0.5。从各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甘肃、宁夏和新疆七年均值均低于0.5,分别仅为0.352、0.428和0.444,而广西、重庆和青海都很高,接近相对有效的状态。其中,广西环境治理技术效率最高,七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环境治理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由此可见,同样是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西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比较高,而西北地区比较低(青海省除外)。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工业污染增长速度趋缓,有的出现负增长,比如重庆和四川。
从纵向来看,2001―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各年都呈一升一降循环变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从2001年的0.660上升到2008年的0.680。就各个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也都处于上升趋势,但内蒙古由于受规模效率递减的影响,其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到了2008年,内蒙古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才有所回升。
(二)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分析
1.2001至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各地区TFP平均变动及分解情况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1)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八年内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分别平均上升了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平均上升的幅度小于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深入,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然而,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仍然不够理想。(2)从技术效率指数(E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地区技术效率有所下降,这也是直接导致在技术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提高的前提下整体TFP指数却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把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从表4中可以看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纯技术效率指数(PC)小于1,主要有内蒙古、云南、陕西、宁夏和新疆。由于纯技术效率反映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当PC小于1,表示这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即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没能使效率发生改进。而规模效率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规模效率指数(SC)小于1意味着改变了要素投入,规模效率没能得到提高,即这些地区如果仅仅通过加大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而对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都小于1的省份,如云南、宁夏和新疆,这些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必须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以及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3)从技术变化指数(T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各个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变化指数都大于1,其中新疆技术变化指数最大,其值为1.158。由于技术变化指数(TC)表明的是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所以当TC大于1时,表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
2.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各年TFP平均变动及其分解情况分析。根据表1和图1结果,分析如下:
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9.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各个年度数据来看,2006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其中2005―2006年度生产率增长最高,达39.8%;2001―2002年次之,为14.5%。2006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快速下降,并且均低于1,2006―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为0.935,2007―2008年低至0.892,表明2006年后西部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逐渐恶化。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全要素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04―2005年,技术进步率达到了44.6%,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降低使技术效率降低而拉低了总的生产率。2001―2002、2003―2004和2005―2006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则得益于技术效率和技术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2006―2007年生产率的恶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降低造成的,尽管技术变化率达到了23.5%,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处于下跌趋势,故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大降低了。而与之相反,2007―2008年生产率恶化则主要是由技术变化引起的,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变化率的恶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下降了。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各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从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了其效率值,并且求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跨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判断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来源,基本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七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4。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就各个地区来看,广西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高,八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其次宁夏和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很低,七年平均值都低于0.5。由是观之,西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普遍低于西南地区。
2.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并且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幅度大于规模效率上升的幅度。对于各个省(市)而言,技术变化指数全部大于1,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指数仍小于1,说明西部整体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启示
以上结论对于西部地区控制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有以下政策启示:
1.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应为2%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应为1%以上。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仅为0.3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21%,显然,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其固定资产的投资、工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项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发挥好资金在工业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效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对于规模效益比较低的地区,要改进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对污染治理的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污染治理效益比较高的地区,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规模,投入更多的要素和创新资源,以到达污染治理的产出最大化。
3.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状况、环境状况来确定适宜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根据西部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有差别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Malmquist.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04):209―
242.
[2]Fare,S.Grosskopf.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3]Caves,L.R.Christensen,W.E.Diewert.Multilateral Compositi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关键词】普查;污染源;污染防治;对策
Analysis of the census resul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Jindong
Shi Xiang 1, Zheng jian-ping2, Jiang jian-feng2
(1.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JinHua, JinHua 321013,China;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Jindong, JinHua 321013,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first national pollution census data, summed up the total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Jindong District, analyzed the major pollutants of exhaust emission and the wastewater,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major pollutants,the main polluting industries and power source Consumption of every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sources. It summarized the produced volume and emissions of the general solid waste and hazardous waste production.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futr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indong existing main environmental issues.
Keywords: census; pollution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measures
1概述
1.1金东区自然环境概况
金华市金东区成立于2001年2月,现辖8镇1乡2街道,土地总面积661.8平方公里,人口30万。金东区东邻义乌市,南接武义县,西与婺城区毗邻,北与浦江县接壤。浙赣铁路复线、金温铁路、03省道、330国道穿境而过,杭金衢、金丽温、甬金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口,交通十分便利,区政府驻地为多湖街道[1]。
金东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为金华山所绵延,海拔多在500-900米之间。南部为仙霞岭余脉所延伸,为低山浅丘与溪谷平原相间地形。中部金华江(东阳江)与武义江沿岸及其支流下游为冲积平原。
金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象特征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富,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风。
金东区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人均水资源量2035立方米。我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一是水系较为发达,但人均占有量偏低,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3~6月是多雨期,7~9月是干旱期[2],我区缺水严重,受台风影响会有较大暴雨,水旱灾害往往交错发生。
1.2普查对象
普查工作总体时间安排为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全面普查阶段、验收总结阶段。普查对象的范围主要为金东区辖区,普查对象为金东区辖区范围内的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2普查成果与分析
2.1 各类源的汇总数
污染源普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具体分布如表1。
2.2地区总体情况及评价
本次普查单位数2074个,其中工业源1628个,生活源445个,垃圾填埋场1个。
2.2.1废水
一、废水污染物总体分析。根据普查结果,金东区废水污染物中工业源、生活源均相对较大。
工业源中,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为造纸、纺织业和乳制品制造业,根据主要行业废水污染物万元工业产值排放量对比表可知,主要行业中,乳制品制造业的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最高,而造纸业次之,纺织业与金东区整体水平基本相当。
生活源中,普查阶段金东区无城镇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染物排放量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废水的集中处理率较低。
二、金华江(东阳江)流域分析。由普查结果可知,金华江(东阳江)流域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和生活源,其中①生活源中,所有各镇区生活污水经直接排放到水体;②工业源中,排放的工业源比较分散,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造纸、乳制品制造和纺织业,所有这些行业均为未经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
三、武义江流域分析。由普查结果可知,武义江流域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和垃圾填埋场,其中①工业源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为造纸和电镀行业,这些行业均未经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②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未经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
2.2.2废气
由普查结果可知,金东区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为工业源中的原煤等能源的燃烧过程,金东区主要能源以原煤为主,废气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企业集中在水泥和砖瓦行业,其中:水泥行业占全区二氧化硫排放的7.97%;砖瓦行业占全区二氧化硫排放的35.08%。由于各企业分散使用燃煤锅炉和炉窑,使得燃煤烟气的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2.5.3固体废物
对于工业固体废物,金东区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炉渣、污泥和其他废物。其中炉渣主要来源于用煤量的企业,炉渣产生量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37.23%,污泥主要是金东区有较多的纺织印染企业和造纸企业,产生的污泥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17.69%,而其他废物主要是金东区区域内企业较多,有的废物普查表中不存在,因此列入其他废物,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30.57%。
对于工业危险废物,金东区工业危险废物主要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主要来源于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行业(电镀行业)。
对于医疗废物,金东区100%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对于生活垃圾的清运主要分无害化填埋、简易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金东区的垃圾处理主要为无害化填埋和简易填埋。
3普查对策建议
3.1主要环境问题
3.1.1水环境
根据普查资料分析,影响金华江(东阳江)和武义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由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构成,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污染负荷较大;(2)小流域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3)产业结构不合理,历史环保欠账多。
3.1.2大气环境
据普查统计,工业源是我区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排放量最大来源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粘土砖瓦制造和水泥制造)。
根据调查,金东区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来源主要为原煤燃烧产生,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粘土砖瓦制造业、造纸业和水泥制造业。由于各企业分散使用燃煤锅炉和窑炉,使得燃煤烟气的处理效率相对较低,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2对策建议
3.2.1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强监管
(1)调整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根据金东区环境容量现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现有污染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合作,技术改造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相应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对排放的废水等污染物进行治理,确保废水等污染物稳定达标。
(2)严格审批制度,禁止新建污染企业
对于国家禁止的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化学制纸浆、印染、染料、制革、电镀、炼油、农药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严格审批,政府把关,更应从法律法规和地、市政府文件上予以规定。对新建污染企业,一旦发现,坚决取缔。
(3)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计。
3.2.2水环境
3.2.2.1点源污染控制
(1)继续开展金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工作;(2)城镇污水管网的建设和完善;(3)大力推行中水的回用,根据工业、农业、市政用水、景观用水的标准要求分别进行回用(4)进行金华江(东阳江)和武义江流域的环境容量测算和总量分配;(5)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工作及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建设,限制和淘汰高能耗水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工艺设备落后的企业实施关停或搬迁工作;
3.2.2.2非点源污染控制
(1)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提高生活废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2)采取农田生态系统措施,在化肥和农药使用上,充分考虑农田土壤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状况,根据农作物对养分和农药的需求量、对养分的吸收和需求季节安排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时间;(3)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4)小流域治理应点、线、面结合,鼓励使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运行稳定可靠的治污新技术。
3.2.3大气环境
(1)推行集中供热和电窑的使用。(2)加强对各企业的废气吸收装置的调查管理,对废气处理实施落后、效率差的进行更新改造,加强日常废气处理装置运行维护工作,确保废气治理效果。针对废气治理率低尤其是二氧化硫处理率低的问题,应督促企业进行脱硫设施建设,结合节能减排工作和总量控制工作,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提高脱硫效率。(3)加强对生活源废气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城镇餐饮行业的油烟污染的治理,减少餐饮行业油烟的污染。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工业废水 污染治理 技术发展 需求
当下,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需要进过一定处理才可以排放或是继续使用。但是当下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设备都处在发展阶段,再许多工厂没有认识到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忽视了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这就导致工业废水污染严重,也为其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一、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现状
当下,我国对于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采取了较大的力度。不仅每年有十几亿元的资金进行工厂污水处理,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限制工业废水的产生,并制定了随意排放工业废水的处罚条例。但是,对于工业污水的处理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较为复杂,使用单一的污水处理方式难以处理。而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其中所含的杂质也比较多,重新利用率较小。许多工厂甚至不对污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虽然工业发展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多种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治理工业废水污染,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损害环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较低。水资源在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对于一些山区来说水资源极为匮乏。对工业废水污染进行治理,一方面需要控制工业废水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当下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从科学出发,关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的长远利益,从加强管理与防治两个方面应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
二、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发展
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学两种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其优点是不会改变污水原有的化学性质,也不会在治理的过程中产生其他污染物质,缺点是处理污水的效率较低,对于污水中难以用物理方法除去的有毒离子等无法除去。化学方法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其优点是污染治理效率较高,缺点是改变废水化学性质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质。
(一)工业废水污染物理防治方法
使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能够在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净化工业废水。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物理吸附、物理分离以及电解三种方法。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活性炭、明矾等物质,将工业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吸附。物理分离则可以利用水和污水中的其他杂质沸点不同的性质,对污水进行加热,使纯水和污水得以分离。最后,还可以使用电解水的方式,将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最终实现净化。
(二)工业废水污染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中,主要有中和法、氧化法以及混凝法三种方法。中和法主要通过对工业废水中的酸碱度的调节,改善工业废水的酸碱性。这是由于呈现出强酸性的废水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使用碱性物质将其中和可以减少污染。使用氧化法主要针对的是废气污染和废水污染。特别是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氧化剂出现为氧化法提供了有效的原材料。诸如光学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一方面,通过氧化,工业废水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经过氧化的废水可以循环使用,提升了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后,混凝法主要是将污水中的物质聚集,然后与工业废水分离。由于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不容易沉淀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表面通常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带有相同电荷的例子相互排斥,很容易形成胶体,既不容易沉淀又不容易被除去。因此,使用混凝法利用混凝剂促使废水中的电荷中和,帮助不沉淀颗粒物聚集、沉淀。
三、结束语
当下,随着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况的不断加剧以及工业发展、生活对于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成了关键。但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这些废水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是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浪费水资源。我国水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在设置了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具体来说,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可以对工业污水进行净化,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大鸣.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方法的新进展[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4) .
[2]何锦英.佛山市禅城区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