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与科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根据需求,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从根本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被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想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结合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开放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
为了便于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仪器的充分利用,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定为每年的下半学期,以此来避免毕业论文实验和研究生论文实验的高峰期。开放对象则主要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大四学生并不是作为学生参与实验,而是以实验室管理人的身份对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大四学生选择的人数不宜过多,8-10人即可,同时,必须确保这些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经验。
3.1.2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四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环境科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来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制定并进行实验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参与实验的大三学生,需要根据具体人数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已经设计好的几个实验方案中选择一个,在大四学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验开展的具体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第三阶段,大四学生将每组的实验撰写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员对此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效果进行分析,对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3.2 开放实验室创新的效果与问题
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由高年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则作为监督员对实验开展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在课堂上,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来,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②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个略微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希望参与一些实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了解。此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期,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选题、材料准备、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实验操作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自主完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③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文中提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都是以基础实验为依据开展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④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内容较单一,且操作性不强;实验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使本该1天完成的实验,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开放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管理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介绍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该管理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的带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阶层的教育教学中。大学英语教育如何在多媒体应用这样的课堂环境之下,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所谓自主学习,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管理,具体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这些都是一种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自主学习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脱离老师,变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并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知识的发现,并且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精神。
(二)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多媒体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评价,不断以过程的形式性进行评价,并在科学、客观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过程以及成效的评价,并不断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构建课堂环境的因素
(一)物质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静止的环境,而是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相关物质的因素所产生的环境,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有形的硬性的环境,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的物质基础。例如:教学场地、相关设施、班级规模等。
1、 课堂的设施。课堂设施具体包括教室的大小、以及教室内课桌、黑板等的设置和规模。其中,课桌的摆放形式,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英语的辅助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上,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2、 课堂的空间。课堂空间的设置也就是空间中设备的摆放。通常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群体都会有适合自己的群聚度,如果出现不适当的密度就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英语课堂这样比较注重实践的课堂。事实上,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一定的教育学思想。例如:行列编排的方式主要表现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思想;而圆桌式座位的编排方式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班级的规模越大、环境就会更加拥挤,而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权利就会越来越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对英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少。
(二)精神因素
从教学角度看,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而这种位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并帮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英语能力。
1、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应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对内容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并且创设一定的语境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2、组织与制度的因素。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在运行,英语学习的特性决定了英语课堂的组织应该是多样性和开放性以及灵活性的。因此,英语老师应该全方位地传递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信息,不断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促进与学生多元化的交流。
3、情感因素。通常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依赖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内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该真正理解情感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这样一来,一个和谐、充满爱意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可持续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出发,进而说明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构成因素,由此可见,大学课堂的构成环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和作用。说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首先要注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设置。
参考文献:
[1]何明霞.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余丽.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自主性研究:课程创生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 指标体系
利用CiteSpace对以往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与课堂学习环境共现的关键词有“教师支持”、“合作学习”、“课堂参与”、“生生互动”、“信息化环境”、“多媒体”等。鉴于此,本文将课堂学习环境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主观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客观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如表1所示。
2.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了封闭式问卷,共18道题。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现状,以及不同年级、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笔者分别选取了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北京市第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九中学4所中学,兼顾初、高中,示范校、非示范校,完成有效问卷309份。最后,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检测问卷的信度,我们将三级指标平均分输人到SPSS中,发现Cronhach's Alpha值为0.793 ,说明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细分为6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3道题。为精确量化结果,采用五点法依沙对“不符合”、“不太符合”、“不大确定”、“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按1-5分赋值进行统计分析。将杉验值设定为4,对三级指标进行单个样本t检验,得到表2。
由表2可知,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纤环境、时空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各个学校在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中的H;空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相较而言,设施环境还有待改善。可见,当前课堂设施质量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的一大因素.
3. 北京市初、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科学是一门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资源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资源管理保护科学等等。本文就环境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科学,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概述
1、 环境科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科学,主要指的是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三个部分的以研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它能够用定量、综合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环境系统的研究。对环境科学的研究大部分都涉及到人类的活动,法律、经济、人伦等社会学知识也常常应用在其中,因此,环境科学也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它同环境演化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持续发展、协同演化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2、 环境科学的学科构成
环境科学主要是由以下几类学科构成的,即
1)大气科学。主要以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及它同其他系统之间关系为主。
2)生态科学。主要是通过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研究生态系统。
3)环境化学。主要是研究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涉及到化学领域的环境问题。
4)地球科学。主要研究土壤环境学、环境地质学、地壳进化以及火山现象等等。
3、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背景值、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源监测、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环境规划以及环境政策、标准等的制定。
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
所谓“共生”,主要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物在其生理上的相互依存度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的真菌学家Antonde Bary最早提出来的,并被人们引申到各个学科当中。环境科学中的“共生”,主要指的是人类发展同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发展之间能够相互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其目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人类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到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生,且最终以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其前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人类在进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必须要对人类发展规划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否造成改变,是否会对环境容量造成突破,是否会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等情况进行慎重的审视。当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就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作用结果。
2、 环境系统性理论
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包括着诸多的子系统,它们虽然级别不同,但都具有着相同的原理和性质,这一理论就是环境系统性理论。
环境系统性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1)环境系统的多样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为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
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非生物和生物构成的。非生物主要包括水体、大气、岩石、土壤等各种各样的天然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物质等等;生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
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河谷、高山、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貌结构;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生物结构以及乡村、城市、郊区等各种人居结构等。
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随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2)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起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环境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圈层,即大气圈层、土壤圈层、水体圈层和生物圈层。这四个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圈层出现变化,都会对其他圈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
3)环境系统的动态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性质改变。例如,在城市工业化当中,某一地区的最初工业化水平会较低,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数量也较少,并且通常是以生活污水为主。但随着该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量会不断增加,生活的污水排放量也会不断加大,其该地区的水体环境质量就会出现恶化,当污染物的排放数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就会出现质变。
4)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中不停的获取有用能量和物质,同时,又不停地将其生产生活中的多余能量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3、 环境容量理论
环境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突破了自然环境的容量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决定了环境容量的大小,结构组成越复杂,其容量就越大。
自然环境容量的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即可调控性、变化性和有限性。
1)环境容量的可调控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内部结构、内部功能、变化规律等基础上,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些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对整个自然环境容量进行调控,从而让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转变能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2)环境容量的变化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是定值,随着空间和时间的改变,会对环境容量造成影响,进而使其发生变化。
3)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任何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个范围之中时,其自然环境能够同人类和谐发展,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了这个范围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质量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进行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立法等的基础理论。
结语:
总之,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危害情况,根据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及环境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四大方面,即人与环境共生理论、环境系统性理论、环境容量理论以及熵理论。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严格遵守基本理论,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永銮,曹军建.中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及发展[J].环境科学,2011(04)
[2] 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3] 仝致琦,谷蕾,马建华.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网络学习;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1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3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教育领域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传统英语教学在这一轮变革大潮中,既迎来了全新环境与机遇,也面临着未知的冲击与挑战。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效促进英语教学,让网络技术成为构建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发酵素,已成为当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 . 相关概念的阐述
1 . 1 网络学习环境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观点指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即在将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之中;也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多媒体应用软件实现课后师生实时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等等。
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体。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管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设计和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确保教师与学生、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益互动;努力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
2 . 1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与传统课堂比较,网络课堂环境下,网络中的各类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其最大优势。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师交流研讨教学心得,实现教学课件、教育信息、教学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后检验学习效果,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2 .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很多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藩篱正被逐步打破。由于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方便快捷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得原有的课堂情景创设和知识获取手段发生变化,催生出了网络探究式、师生互动式、协作学习式、分层辅导式等多种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 . 3 英语课堂管理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固定,没有考虑到由于地区差异、学习习惯等原因造成的高职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老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很难达成“因材施教”。而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能够依托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口语、听力训练,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的不足。
2 . 4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相比,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弥补课堂上输入的不足,自觉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查找学习内容和辅助资料,并完成教学信息的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英语兴趣小组或学习互助小组,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家庭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优势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 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还未充分做好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媒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文科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文科知识的学习一般集中在理论知识和阅读相关的书本知识上。而且在一般的观念中,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常见教学手段,这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文科人才。文科各科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文科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打破文科学习主要依赖于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教学的局限,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高校需要借助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的探索实践,形成适合高校教学实际的系统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一、加强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必要性
1.课程发展的需要。“文科”就是指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以及专业,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这类及其下属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有理科、工科类的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才需要实验,文科教学只需要教材和粉笔,只要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集中采取的就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市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今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要求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满足专业性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市场中却比较缺乏创造型、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在高校的文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开展不足,学生缺乏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在就业后,面对市场中的一些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就出现很多企业拒绝高校的人才,却选择知识程度不高,创新能力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高校学生的就业难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形象。
3.文科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虽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已经开始重视文科实验教学在文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校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投入不足;其次,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文科实验室管理系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科目之间缺乏系统性,也不符合文科教学未来的发展;最后,具有专业性较高的文科实验性教学的教师较少,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高校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科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考核标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文科实验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高校的文科实验教学渐渐得到了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在文科教学实践应用的同时要对校内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使文科实验教学能够将市场、学校实际和文科教学发展的需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文科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要想不断发展实验教学,提高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水平,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贯彻到文科的实际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高校文科实验的重要性是开展文科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文科教学中只依赖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将“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共享、专业实验教学注重方向、综合实验教学注重个性”的新型教学理念应用到文科实验教学中,并结合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文科实验教学管理同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学校的相关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对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视。
2.创新和完善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在文科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文科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发展需要,对学校的文科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实验室面积、实验室内的设备、实验室的技术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系统的文科教学实验的教学中心。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学校就如何创新和完善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对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条文规定,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并在实践中使文科实验教学各个学科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就使得文科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得到了保证,文科实验教学可以良性、有序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构建其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在文科教学内容中增加创造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时代的需求,构建起实验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提高文科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使文科实验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3.优化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在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保证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关键的。因此,为了能够不断的提高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优化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且能够熟练的使用富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教具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为了加强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可以大力引进新型的人才,可以要求刚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研究生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在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并根据其在实际的工作表现来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最后,可以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中,根据教师在文科实验教学中的业务进修、专业素养培训的表现来有所倾斜,优化实验教学的岗位配置,提高文科实验教学教师的待遇,优化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并及时更新教学所需的教学技术。
4.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高校在多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文科实验教学体系,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来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促进文科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要在保证日常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考核。可以成立专门的文科实验教学监督小组,将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有侧重的考核,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计划、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进行不定时的随机抽查。要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对实验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要使教师能够及时的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正并完善。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社会工作 介入
一、企业管理的现状
笔者对某市7家规模较大(资产均在5000万元左右)的股份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的管理仍沿用着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即管理主要采用工作定额、标准化、职能匹配、差别计件工资制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这一套方法。当问及企业在管理中有关社会工作问题时,其中6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社会工作是政府的事;只有一家企业的高管表示虽然企业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但企业将在未来的管理中对此加以考虑。
从企业管理方面看,所有被调查的企业均采用古典科学管理方法――即通过科学的工作流程、合理分工、工资激励等方法――对企业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管理者大多忽视环境和情感因素,这也是造成企业不重视管理中社会工作的除经济以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古典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
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使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这得益于有着“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科学管理理论重要代表人物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的贡献。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企业家们对员工们‘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相对于“受雇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这一人性假定而言,“经济人”假定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一假定及基于此假定的科学管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忽略了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社会人”这一人性假定。
梅奥(George E. Mayo,1880~1949)教授通过其主持的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证明了“社会人”这一人性假定。经过实验发现,人是有社会需求的社会人,如果组织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使他们在组织工作方面获得满足感,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行为管理及行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让职工参与决策、上下级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能相互协调、实施提案制度和面谈制度等。行为管理主要是从协作的目的和人的社会需要各方面出发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不再把人单纯地看作被动的接受管理者、一个经济动物,对人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评估,把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人性的“社会人”假设,是管理的突破性进步。
三、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
1.社会工作及其功能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其功能既有针对社会的,也有针对服务对象的:对于社会,社会工作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对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可以促进其正常生活,并可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社会工作的特点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社会工作必须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社会工作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而非经验意义上的随意性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而不是要对其实施控制。
3.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
正是由于上述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来从事,而且又与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构成的管理活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在管理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既不划算,也没有必要。
不过根据社会工作的功能我们也会发现,社会工作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其功能之一是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与协调。而在管理活动中,传统的科学管理的弊端就是把人视为单纯的经济人,不重视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建设。梅奥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人在环境中”,致力于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不恰当互动,并通过专业手法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以重新达成人和环境间的适应性平衡。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企业管理中引入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达成个体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改善个人的情绪,提高劳动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环境更加和谐,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四、结论
当前我国众多企业管理者仍沿用着古典科学管理模式,把企业员工视为“经济人”,因此不重视社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社会工作不仅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等社会功能,也有针对服务对象的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和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功能。企业管理中如果适当引入并加强企业社会工作,可以使企业更加和谐,促进管理环境的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刻在费城的泰罗墓碑上的文句。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35
[3]参考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p35~36
作为小学教学的管理人员,首要应集中精力,不断地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为教职员工构建友好、和善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当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增添教学器材,充分发挥器材协助教学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个性特征,为学生创建和善、友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过去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只重视对结果质量的考查,严重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教学的质量并不是考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创造的,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整个环节加强管理。当前,我国对小学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统一规定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各科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科作业的均衡度;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调整管理,还要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布置任务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
关键词:医改;思想政治教育;医院管理;作用
一、引言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医院内控管理环境的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一手抓医疗服务、一手抓党政建设,全面夯实医院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医院管理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医院管理先导,践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全面部署、科学谋划,实现医院改革发展的新格局。立足管理现状,谋划发展布局,医院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此,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夯实医院管理工作环境
改革是当前医疗体系现代化发展的主题词,如何在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夯实医院管理环境,是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就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稳定的医院环境。医院科学管理建设,是实现“教”、“管”统一的重要突破口,以“教”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管”规范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意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医院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力量。医院在党建工作中,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在“两学一做”、“党建+”等系列活动中,扎牢思想政治教育的“藩篱”;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践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为主体,将干部职工的切实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关切职工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热情,与医院建立“生命共同体”,以甘于奉献、勤恳工作等的热情态度,更好地投身医疗事业。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管理中的保障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医院科学管理,是适应改革新环境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医院管理存在“交织”,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为科学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在条件。医院科学管理建设,不仅仅着力于规章制度的建立,更应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医院道德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教”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管理科学化进程,既契合了新时期医院改革建设的内在要求,也进一步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环境,发挥其在科学管理中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