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1999年至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
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
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潞西市;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07-2
1 潞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潞西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该市农业产业化显露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至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3.8%。200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0.38万亩,比2005年76.32万亩,增长18%。其中粮食作物面积为60.56万亩,总产达到18.19万t,比2005年粮食总产13.66万t增长33%;经济作物面积29.81万亩,总产71.59万t,比2005年经济作物总产64.48万吨增长1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6元,比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654元增长87.78%。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各类协会9个,成员总数1800户,带动农户11981户。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18家,带动14.93万农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每年增收4.5亿元,每户平均增收3014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初具规模,组织模式以“公司+农户”和“合作社”为主的,对当地农户的就业与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户结成租赁反承包和合同式。所谓租赁反承包,是指农户将土地租赁给企业,企业将这些土地进行统一、合理的种植规划后,由抽签的形式将土地反承包给农户去种植和管理,产品所有权归企业。而农户根据土地的品质与管理成果的差异,获得一定的种植和维护费用,一般土地租价在30-50元/亩,种植和管理费平均能达到每人25元/月/亩,一般一个农户能管理20亩左右,那么这样的农户,仅管理费收入每年就能达到6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的承包费,年收入能上万元。这已经大大超过2009年当地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3106元。
2 潞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
尽管该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制约其发展速度与进程
2.1 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较弱
龙头企业处于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分布散,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1)龙头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多是农业初级产品或涉及初加工的企业,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附加值低,缺乏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获得市场效益有限。(2)农民参与合作的形式单一,虽不少龙头企业都与农户之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但在调研中,发现农户都是以提供自家土地的形式与企业合作,目前还无其他如提供资金、技术等形式的合作方式。受到土地资源有限的限制,农户参与合作的比例不高,且获得收益也受到一定的抑制。(3)缺乏资金和专业性技术人才,尤其在产品营销、市场推广、品牌运作方面缺乏有力支持,市场拓展缓慢。如德宏祥祥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奶水牛研究开发、养殖和水牛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其产品口味香醇,比起畅销全国的乳业大品牌来说一点不差,而且奶水牛的营养价值更胜一筹,但由于缺乏市场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加上资金匮乏,市场拓展面临较大困境。2007年便尝试进入昆明市场,但到2010年4月底,据该公司的董事长介绍,目前昆明只有少数几家超市有售该公司产品。
2.2 缺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企业与农户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关系,但由于经济实力与地位的悬殊,农户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一方面,尽管企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对于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时,农户却很难有与企业谈价的能力,一般只能按照预先签订的价格销售,无法获得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尤其是近两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涨势迅猛,头年签订的协议价,都要比市价低。另一方面,农民参与合作的资本有限,仅仅停留在产品的生产与初加工环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无法参与到产品的营销、管理等更高的产业链中,因此只能分享到最小的价值。
3 潞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 发挥政府职能,提供有效支持
(1)政府应做好龙头企业规划与布局管理,对深加工项目,进行统一论证、严格把关 这样可以确保产业化项目合理分布,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做好跟踪监测和动态管理,对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效益情况及带动情况等,进行跟踪抽查,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标准的降低扶持甚至取消扶持,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
(2)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就财政扶持而言,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编制规划,集中力量,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优势项目中,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项目,实现农产品多系列、大幅度的增值增效。就金融扶持而言,对于一些骨干项目,可由政府出面担保,降低信贷的门槛,简化信贷手续,缩短审批放贷时间,适当降低信贷成本,缩小发展需要与实际放贷的差距。
3.2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一方面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并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对外宣传,吸引外部资金。另一方面可吸引农民投资入股。利用相关经济和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把闲散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实行股份制,使农民也成为企业的股东,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使得他们分享更多的利益。
3.3 完善利益平衡保障机制
3.3.1 企业在保留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的同时,制定多种收购价格协议方式 如固定合同价、随行就市价、固定合同价加浮动价的模式,供农民选择,从而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利益。
3.3.2 免费或按优惠价向农民提供良种、农膜、化肥等生产资料 为农民提供急需生产资金,缓解农民资金不足的矛盾,扩大参与农民的范围,增强带动作用。
3.3.3 在生产过程中免费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 如定期集中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或是分区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技术咨询与服务提供工作,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益。
3.3.4 积极探讨与发展农户参与合作的形式 除传统的以提供土地使用权、劳动力为资本参与合作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资金、技术、管理等为资本的合作方式,并实行股份制,使得各方参与者利益关系得以协调。从而充分调动产业化生产参与者的积极性,有效的衔接产业链各个环节,使农业产业化顺畅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EB/OL]..
[2] 魏国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于河南省发展产业化的思考[J].种业导刊,
2009,(10):10-12.
[3] 崔贵芹,王健,赵宪军.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7,(9):26-27.
[4] 欧志文.规范农业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EB/OL]..
1.农业净出口总额数
目惊人阿根廷在谷物方面是南美洲唯一一个净出口国,出口总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第六位。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阿根廷在农畜产品出口上,一直以绝对优势领先。农业迄今依然是国家在出口方面能够创汇的核心产品。农牧渔业产品以及与其相关的加工品的出口数目,据不完全统计几乎能够达到全国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
2.农业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的农业发展开始呈现出较大波动的特点,在增长速度上,阿根廷的农业增长甚至一度落后于巴西、墨西哥等国,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外部市场不景气,阿根廷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波动。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下降的同时,农产品出口依然具有绝对优势
20世纪末期以后,由于政策倾斜,阿根廷政府着重发展本国其他行业,导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仍然在国家外汇收入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4.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在拉美国家稳居榜首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阿根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农业机械,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农业增产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扩大种植面积才得到有效提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主要动力则转变为本国农业技术的改革创新,就目前发展来看,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阿根廷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5.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以及生产专业化端倪初现
伴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种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阿根廷农业种植区域已经慢慢向潘帕斯草原之外的区域进行扩张,伴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地区专业化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发展势头,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地已经呈现出依照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分布等因素,划分出以下几个综合农牧业区,一是位于东北部地区的高温高湿地区,该区域的生产重点作物为水果、棉花以及深受阿根廷人们喜爱的茶叶,该地区的林业以及畜牧业也获得了十足的发展。二是位于西北地区的干旱农作物生产带,主要生产甘蔗、烟草以及水果。三是位于安第斯山区的农业生产区,当地人充分利用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能量充足的优势,在山间谷地以及山麓地带着重建设葡萄以及其他水果为主的种植业。四是位于潘帕斯草原的农业生产区,鉴于当地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的客观现实,可以为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提供绝佳的场所,在这一区域畜牧业尤为发达,此外,该地区粮食以及油料作物也占到全国的九成以上。五是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生产区,优势行业便是养羊业,该地区是阿根廷重要的羊毛生产基地。
二、阿根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1.将立足点放在农村,是阿根廷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经验
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将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设置在农村,并且通过在乡村集镇成立各种一体化公司或合作社,为当地发展带来最大的利益。阿根廷就是这么一个典型,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将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农场看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单位,通过设立各种合作农场,服务当地生产。农业生产中关于农产品产量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种子,一个是肥料。为了在这两方面把好关,阿根廷政府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努力对其进行改善。首先在选择培育以及应用良种上,政府对农产品育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不完全统计,在阿根廷全国有近20个私人种子公司以及30余所农牧业技术研究所专门开展农产品育种工作。为确保新品种质量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政府还专门组织专家通过考察,颁布《种子法》,明确规定孕育的新品种一定要经过3~6年观察、鉴定之后,达到合格标准才可以被允许大量生产和出售。在政府的努力下,阿根廷的小麦、玉米、高粱生产基本都达到了良种化,这为保障单产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提高牛的品种质量,阿根廷政府大力推广人工授精,通过加强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为保障畜牧类产品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2.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障农业产业化顺利开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首先,阿根廷政府十分重视对产业关联效应的发回。在市场需求的外部刺激下,阿根廷政府成立了以畜牧业尤其是当地最大产业奶牛饲养业为核心的畜牧业产业结构。由于饲养业相对较强的关联效应,当地与其相关的种植业以及食品加工业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当地的食品业转变成为产业一体化经营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次,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在阿根廷,符合生产、加工以及流通各环节的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项目,相当一部分全部都完成了一体化经营的转型。在经过一体化经营的改革之后,当地的农业已经摆脱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链条通过无缝隙链接,本国的农业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
3.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阿根廷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进行的外在保障
为了确保农业产业化可以顺利开展,阿根廷政府还在以下3个方面下大工夫,试图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好地促进本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对于出口贸易来讲,当地政府充分运用谈判手段,积极为本国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表现,阿根廷政府在国际组织间,积极通过各种谈判,为本国农产品和畜产品可以在出口的过程中,最低限度地受到外国政策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贸易壁垒对本国农产品的限制,为本国农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阿根廷政府积极与南方共同市场、美洲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国家开展着卓有成效的会谈,当地政府甚至将政府间的经贸谈判专门交给外交部管理,并将其看做是一项重点工作。在口岸政策上,当地政府不是采取取消就是选择降低出口税,这样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出口成本,农民生产成本降低不仅仅为本国农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还为提高本国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创造了条件。同时,鉴于运输系统在影响阿根廷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作用,阿根廷政府对本国的运输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对河道进行疏通,创造条件让大吨位越洋货船能够直接到达内河。为了保障本国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真正地获得国家支持,阿根廷政府还通过不断的定期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各种服务。
4.政府积极有效地进行引导以及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以及国家在法律层面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外部保障。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非常普通的大型农场为例,该农场主在1000余hm2的耕地中,农场主种植着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场除了正常生产,还会开展一系列的休闲观光活动。由于机械化的大力推广,面积广阔的耕地中只要四五个人就可以进行农场管理,并且从容应对游人参观。此外农场主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充分发挥本农场近郊的区位优势,不仅仅会定期举行马术表演,让游客们亲身体会到阿根廷人们的热情,更会在表演参观过程中,让游览者真正体会到阿根廷的农产品美味,扩大影响力。更引人注目的是,阿根廷政府通过对具有稳定的合同契约关系的积极鼓励,以及构建起各类市场风险防范基金,确保国家能够依照保护价格对农场以及农户原料进行收购,这就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创新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民小额贷款 信用增级 龙头企业 大用集团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03-01
一、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它关系着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来满足农民自身发展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以大用公司为例的“五合一”模式研究
1.“五合一”模式的发展及历程中的问题:
通过调研,大用公司“五合一”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的历程。
通过公司与农户签订散养合同,按统一价格收购,解决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农户因无组织地盲目生产和自营销售,而难以与经常变化的市场供求形势相合拍的问题,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由公司承担市场风险。
2.“五合一”模式的运作形式:
“五合一”发展模式是“龙头企业+农民养殖合作社+农业保险+银行+担保公司”五位一体的肉鸡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简称。是河南大用集团在20多年的养殖产业化实践中,继“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后,根据我国国情,汲取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经验,在养殖产业链中引入小额贷款、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等金融工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
“五合一”模式中,大用公司是产品生产、流通的枢;农民养殖合作社是微观生产单元,连接养鸡户和养殖小区,为养殖户提供“统一放养、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五统一服务;银行为合作社的养殖户统一发放贷款,保证养殖需要的资金供应;担保公司为企业、农户提供贷款担保,防范信贷风险;保险公司为养殖户提供养殖保险,对养殖户的养殖风险进行防范和补偿。
该模式的创新性在于通过对农户的信用增级,从而解决了由于农户个人信用情况获取成本高、农业风险较大、管理困难等问题而导致的农民小额贷款难的困境。我们创新性实验项目组主要对该模式中的农户信用增级过程加以研究,以期为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1、减少市场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原本分散的个体养殖,农户的生产规模小,经济力量薄弱,难于抵御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农户小批量的分散生产难以满足市场均衡供给的需要,而且农户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对市场信息反应微弱、滞后更增加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2、实现了规模经济
原来农户分散的个体养殖,不能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限制着专业化集约经营的形成,阻碍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难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的生产,可以突破农户小规模生产瓶颈的约束,在农户和龙头企业结成的共同体内部实现规模经济。
3、降低了交易费用
龙头企业采用“五合一”模式,除了可以从总体上降低交易成本,具体来说,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率。企业在产业链中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和银行,就可以不用直接向银行贷款,而是通过把分散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加上发挥担保公司的担保作用对农户的信用升级,让农户可以向银行贷到款来进行前期的鸡舍建设等投入,不仅节约了企业前期的资本投入,也节约了资本成本,充分发挥了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1]
四、结论和扩展
鉴于龙头企业的特征和重要性,在科斯的企业是市场的更有效率的替代物,张五常的合约理论,周立群、曹利群的案例研究,周立群、邓宏图对内蒙古塞飞亚公司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河南大用集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这一成功模式,可以推测,如果土地可以永久性地转让承包权,土地交易的成本将极大地降低。[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河南大用集团成功经营模式的案例分析,龙头企业+农民养殖合作社+农业保险+银行+担保公司经营模式还将长期存在,但如果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消失、农地承包权可以长期或永久性转让,现代的大型综合农业企业将会大量涌现。[4]
参考文献:
[1]刑成举、李圣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展示[J]中国社会学网2006
[2]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14-19,93.
如何发展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实现“一化促两化”发展战略,我们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发展策略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全国、全省,特别是东部发达的省市相比,我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二是小、散、弱、低的问题突出。目前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我省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我市目前符合国家级标准的尚无1个,全省现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个,而我市符合省级标准的只有1家。同时,在我市现有的49个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现代科技要素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如在我市现有的9家以黄姜为中药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中,以水解物为终始产品的6家,占67%,以皂素终始产品的3家,占33%,而以双烯为终始产品的只有1家,仅占10%,而以黄体酮为终端产品的没有1家。在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及干鲜果加工方面也十分落后,尚无一家规模加工企业;三是企业布局问题突出。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由于缺乏对全市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造成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如在全市现有的49个龙头企业中,以医药加工企业居多,尤其以黄姜加工企业更为突出,几乎县县都有,有的县甚至多达几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四是利益机制不健全。我市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关系,但双方履行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整体合力;五是管理体制不顺。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如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融资贷款等方面表现突出;六是产业基础不牢,受我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也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思路与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兴市、强市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设想经过各方努力,到2005年,全市力争建成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5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户20万户,户均增收200元,初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2010年,全市力争再建设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年加王销售收入20亿元;户均增收400元,带动农户40万户,使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经济主体水平都达到新水平。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5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农业“三增”的有效途径。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管理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创新体制、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强带动、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其次,要制定落实中、省、市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要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要积极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强带动、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同时要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龙头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特别是学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资本运营的本领;第四,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要善于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另一方面要对我市现有的企业家培养提高。今后要把对企业家的培训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只有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正的企业家队伍,我市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望做大做强。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山林草,塬粮果,川经药,城郊菜(畜)”的区域布局,走“小群体,大规模,强产业”的产业发展路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
首先,强化药、果、畜三大产业开发。一是要积极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以十大药源基地为重点,以现有科技先导型医药企业为龙头,以国内外中医药大市场为依托,努力集合商洛中药材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制剂技术,加快新药研制与开发,实现中药材发展产业化,药源基地建设规范化,医药企业集团化,中药加工现代化,使药业成为我市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发展以核桃、板栗为重点的干果产业。坚持规范化建园,标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同时要将工作重点转向果品贮藏、加工、市场销售上,着力打造商洛果业品牌;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三元瘦肉型猪、肉羊、肉牛为重点,按照“南羊北牛,川道猪鸡,城郊奶畜和特养”的布局,突出无公害特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大户,发展畜牧小区,扩大专业化养殖规模,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其次,要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要充分发挥我市无污染的资源优势和地处大中城周边的市场区位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农产品。一是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规模。要在抓好现有的3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蔬菜、茶叶、水杂果,小杂粮、畜、禽、蛋五大类特产品,实施规模开发,扩大基地面积。使优质农产品比重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气候、资源条件出发,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强产业”的路子,真正形成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三是推行标准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推广标准化技术,加大投入投入品管理,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严格按照部、省颁布的生产标准和规程组织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要按照部、省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制订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使农产品品种、生产、包装、保鲜和贮运等环节都有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十五”末,全市要初步形成以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大中小配套,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结,统一开发的市场网络体系。要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和信息网络延伸步伐,尽快形成市、县区、乡、村四级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特色乡村的信息网络,为农民安排生产,进入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首先,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次,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第三,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
首先,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践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农村工作,就是要坚定不够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就是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大局,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省、市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和扶持措施,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都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要带着对农业和农民的浓厚感情,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和龙头企业,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扰解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版权所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库存管理;库存控制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13-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对库存方面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存储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后引入供应链角度研究库存控制和管理。徐贤浩、马士华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张得良、刘树明研究了供需双方在订货数量折扣下,如何运用连续价格折扣和非连续价格折扣的形势,确定经济订购批量问题。周家务分析了购买费用滞后支付对库存系统库存补充策略的影响,建立了带有两种不同滞后支付规则的库存系统的库存补充模型。陈学对需求率符合产品寿命周期变化规律的库存模型进行了研究。国外对库存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库存控制方法和理论。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累托研究了ABC法,即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1931年雷蒙德・费尔菲尔德写了论经济订购批量一书。
二、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库存控制问题分析
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植物油加工和贸易的综合性企业,盈成油脂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油脂生产企业,扎根农村,情系三农,盈成油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辐射全省农户积极种植油菜,不仅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且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近6亿元。2004年公司在湖南菜籽、棉籽主产区澧县收购了湘北油厂,2005年在澧县经济开发区征地320亩,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12万吨精制食用油、年罐装9万吨中小包装油和6万吨冬化分提设备的油脂加工基地。公司仓储设施齐全,油罐容量4.8万吨,原料、油粕库容6万平米。是湖南省最大的植物油加工企业,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菜籽和棉籽共线加工企业。
1.油脂生产企业库存影响因素分析。对于目前的油脂生产企业,库存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原材料和成品库存两方面。(1)原材料库存影响因素:采购对于原材料的库存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油脂行业,其原材料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原材料的采购有一定的季节性,当初夏到来时企业需要在短短几个月把全年的原材料准备好,所以在收购前需要根据各个公司的生产能力以及市场行情,做好采购计划,并计划时间不致过长。原材料入库之后,为了不影响公司全年生产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保证原材料不会遭到损坏。(2)成品库存影响因素:需求预测不仅是企业制订生产计划的基础,也是企业制订采购计划和库存计划的重要依据,预测的误差必然导致计划误差,以及接下来的采购误差,预测误差引起的牛鞭效应是库存超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对库存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物料得以畅通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相关部门进行物料控制和预测的基础;销售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销售渠道、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以及市场反应灵活性。
2.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库存影响因素。(1)原材料库存:在原材料方面来说,油脂行业是一个季节性的生产企业,其原材料的采购具有季节性,在原材料产出的旺季,企业大量地采购原材料,就会造成库存的大批量增加,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另外,由于现场操作人员缺乏库存控制意识,为了应对生产过程中由设备、人员、原材料供应等引起的不确定性,保持生产系统的连续性,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经常采取提前投料和过量投料等办法,以此掩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大量余料、滞料积压。(2)产成品库存:一是需求预测准确性差。需求预测准确性差是企业各类库存积压的重要原因。由于需求预测的误差大,导致成品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库存就理所当然地产生了;二是成品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加大安全库存;三是市场灵活性不足。一方面是因为销售渠道本身就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线缺乏灵活性;四是生产旺季计划混乱。油脂企业是生产季节性很强的企业,原材料收购旺季,此时将加班加点生产,此时使得库存严重积压,而当收购淡季,可能就使得不能及时交付订单,还导致产能浪费。
三、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渠道的库存控制
1.销售渠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采用是区域总经销制和协销制相结合的渠道模式。这种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采用区域总经销的模式;二是企业在全国各区域都建有销售分公司和区域销售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当地的渠道开发和终端销售担负责任,协调与经销商的关系。区域总经销制和协销制相结合的渠道模式不但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同时还非常有利于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使得渠道可控性不强。
目前企业整个销售渠道的库存信息传递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具体表现在:(1)中小零售商大多数没有做进销库存账,订货随意性比较大;(2)批发商进销存账大多是手工账,库存信息可靠性差且无法进行分析;(3)各地销售中心每天都是直接从总部库存得知订单信息,导致了下单过程中业务员无法看到库存的实时变化;(4)对销售渠道的信息储存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牛鞭效应”就是在这种因为经销商存销信息失真,销售总部只能通过批发商的订单来推测销售终端的出货情况,错误的了解终端需求库存信息而产生。
2.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渠道库存控制对策。(1)渠道成员多元化。渠道成员要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组合、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结合转化,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便利店等综合运用;销售渠道要根据各地区情况和产品规格不同来进行选择。具体包括:在同一地区对同一规格产品同时使用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在不同地区对同一规格产品采取不同渠道;对不同规格的产品采用不同销售渠道。渠道成员的多元化有效地改善了单一渠道带来的不足,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多方面的效益增加,因为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产品的声誉得到提高。为了解实际销售情况,通过批发商上报的各零售商的名单,与零售商直接建立联系,并协助零售商对店面进行装修、推行促销活动以及派驻促销员等等。在新的模式中,企业保留了价格、促销、服务等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终端销售,并且提升品牌效应。(2)推行SAP项目。推行SAP信息化项目的在于提高渠道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加强对渠道库存的控制。SAP主要负责工厂和销售渠道库存管理以及产品销售环节的物流配送。其中在渠道库存管理部分主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一是经销商进销存信息管理,包括对一、二级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的进销存管理。SAP项目对进货、出货、存货、在途数据进行管理,其入库数据为SAP系统中企业发货到该经销商的出货数据,存货量通过进货量与出货量的差值得出。二是渠道销售管理。主要包括了产品、中转仓库和经销商管理系统。产品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类别管理、价格管理以及订单流转监控等;中转仓库管理主要对日常出入库进行监控、盘点库存、进行产品仓储管理等;经销商管理针对信息的维护、进货价的维护以及对客户关系的维护。
四、结语
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盈成油脂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代表对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对企业的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改善,希望以此也能给其他龙头企业带来经验和教训。从原材料和成品两方面对油脂企业库存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导致企业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需求预测不准确、企业销售渠道问题、采购计划不准确,从而为企业库存控制的改善指明了方向。针对盈成油脂作为季节性生产企业这一特点,论文在对企业需求进行改善的基础上结合销售渠道库存控制方面对企业的库存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控制的改善,达到降低企业库存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美玲.家电生产企业库存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邢建荣.禽蛋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3] 王赛.基于价格变化的库存控制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86.
[5] 李云峰.植物油市场[J].粮食形势,2009,(3):36-38.
[6] 肖军.2009年上半年国内油脂行情回顾与下半年展望[J].饲料广角,2009,(16):17-19.
[7] 黄鑫.制造企业库存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8] 吴媛媛.家电生产企业销售渠道管理研究[J].经营谋略,2008,(7):72-74.
[9] BechtelC,Jayaram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strategic perspectiv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原名长乐县,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198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土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7%。五峰自然环境独特,素有“仙源”之称。境内峰峦叠翠,碧水长流,水能、矿产、森林特产、旅游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五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年产白肋烟8~10万担,是全国白肋烟出口供货县;境内生长中药材195类812种,年产700~800吨;年产香菌200多吨。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五峰水能资源和矿产丰富,拥有可开发利用的河流13条,理论蕴藏量达3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的矿种有20多种,其中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硫铁矿、石英石、高岭土、原煤等非金属矿都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其中方解石储量6,000多万吨,可年产30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的稀有矿泉水。经江汉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队勘探,初步确定五峰为建始等八县市贮油中心地带。
五峰更是“纯天然”旅游胜地,境内青山秀水,气候宜人。被誉为长江三峡后花园的百里柴埠溪,集大小景点122处,奇山异石,山水相依,风景秀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植物基因库”的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于第四纪冰川时期,距今约1.3亿多年,其内珍稀树种群落被称为生物活化石,保存着几十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以长生洞为代表的神秘地下溶洞群遍布全境,被国际洞穴组织誉为“溶洞王国”。神奇的白溢寨暑天冰穴,冬天热气蒸腾,夏天冰冻三尺,为地球同纬度地区所罕见。
五峰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来,以水能和山地资源开发为先导,形成水电、林特为机翼的经济起飞格局,使今天的五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林特资源得到利用,财政收入达到7,000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40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3元,城乡居民储蓄2.2亿元,人均存款过千元。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五峰经过全县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集中反映在:工业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后续财源项目严重短缺。今后一个时期,五峰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全县“一龙两翼三角四县”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开放活县、调整强县战略,着力打好财源建设、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攻坚战役,使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一个繁荣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五峰全面推向21世纪。
二、五峰农业现状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包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八五”时期,随着该县粮食生产能力的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念好粮、烟、茶“三字经”的农业发展战略,种植业结构开始得到有效调整。进入“九五”时期以后,农林牧副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粮经作物产值比达到35:65,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达到70%,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五”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主导产业日趋明显、生产基地逐步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连接机制得到重视并开始探索。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12家,年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7%,提供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县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基地100多万亩,90%的农户进入产业链,每年可获取收入2亿元以上。但就总体而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周边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和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切入点把握不准。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发展不起来。一些地方,对产业化经营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在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确立和培植上,停留于相同产业布局调整和量的增减,开发和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名优特产品的力度不够;在龙头企业建设上,思路狭窄,畏难发愁,缺乏用改革的思路探索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办法。
(二)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说,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产业化载体缺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以高效率的组织载体为依托,有赖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受多方面因素限制,该县缺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真正能够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把分散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的中介服务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依据市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形成产业化格局。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按照“大、高、外、多”要求,采取“改、建、扩、联”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群体和产业化经营集团。加快龙头企业建设,要突出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整合资源相结合。集中抓好五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营销、经营等项目,积极推进山山林业集团、采花中心茶站等龙头企业的改制,加快民营化进程。三是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对外招商引资,把渔洋关食品加工工业园区、五峰镇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采花名优茶加工工业园区“盘大盘强”,发展板块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一是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二是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档升级。三是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国现行农业税制,主要由对农民就其应税农业生产活动成果征收的农(牧)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构成。
我国现行农业税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地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税收。按照现行农业税条例规定,不论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商品率如何、效益如何,只要农民使用土地,都必须将其农产品总量中的一部分缴纳给政府。因此,现行农业税就其本质来说是农民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纳的“租金”,它既不是针对农业生产净所得征收的所得税,也不是按商品流转额征收的商品税。
现行农业税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不能根据农业生产的丰歉状况和农民负担能力进行自动调节。农业税原为实物税,1985年改为折征代金,但仍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这种计税方法,导致农业税对农业经济运行呈现逆向调节作用:当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增加时,农业税并不能相应增加,农民实际负担相对降低;而当农业减产,农民歉收时,农业税也不能相应减少,农民实际负担相对提高。在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农业税的逆向调节作用导致农民的实际负担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增收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现行农业税以核定的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且只在生产环节,而不是在商品流转环节征收,即不是对转化为商品的农产品征收,因而其计征基数中包括了农民的自食口粮,农民要为自食的口粮纳税。更为严重的是,农业税不允许扣除必要的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的生产耗费(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得不到足额的补偿,影响了农民投入(包括资金和劳动力)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活动萎缩,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一些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效益差的贫困地区,甚至出现农业税收负担接近甚至于超过纯收入的现象。
如果把对农业课税与对企业所得课税进行比较,问题就更加突出。现代企业所得税是就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生产经营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征收。同样道理,农民使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除了土地这一资本品外,还要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这些投入物实质上就是农民生产农产品的资本品投入,理应在征税时扣除。但是现行农业税却不允许作这种扣除,农民要为自己的资本投入承担较重的税收,这与“税不蚀本”的基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税制,课税制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通常不对农业单设税种,经济欠发达国家中也只有少数国家对农业单独设置税制。而且外国农业税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1)对农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给予专门的税收照顾;(2)对从事农牧生产的农牧场主和工人一般只征收所得税,不征收间接税。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税制改革对策
(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商品征税的原则。现行农业税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税制体系,坚持对商品征税,实施农业轻税政策,从而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2.所得征税的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农民征收所得税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因此,在农业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应把对所得征税作为农业税制的主体,放弃过去那种按土地田亩及产量征税的陈旧做法,坚持按所得征税原则。
3.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则。长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多、加工业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中央提出了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因此,改革现行农业税制,要充分体现出对与农业相关行业的鼓励,要有利于“订单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进程。
4.遵循国际惯例的原则。多数实施增值税的国家都对农业采取优惠税率的办法,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例如,欧盟对农业采取零税率的办法,消除农业增值税负担。为了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非常有必要在我国也采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办法,彻底解决农业负担增值税的问题。
5.农业税制改革必须与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必须有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做保障。乡镇一级事权与财权的严重背离是导致农民负担重、农民负担反弹的根本原因。为了在广大农村建立现代税收分配制度,必须同步推进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此,取消乡镇一级财政,乡镇一级的收支统一纳入县级财政,不足部分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2000年,全国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基本费用为1800亿元,其中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335亿元,约占18.6%,其他约81.4%的资金属于各种收费。如果改革后通过税收筹集300亿元资金,各级财政转移支付1500亿元,应当说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而且这也是真正、彻底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1.取消农业税,统一实行所得税制度。对农业统一征收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取消现行按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征收的农业税制,改按农业净所得征收所得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所得税制度,允许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等的扣除,仅对净所得征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当前农民分散经营的特点,在所得税制运行的初期,可以考虑在农产品的收购、加工环节征收。
2.完善与农业相关的增值税制度。(1)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为了解决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中增值税的转移负担问题,可以采取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在农业生产资料进入农业生产环节退还各加工环节的增值税,使农业生产资料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农业生产领域。(2)降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税税负。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走美国的家庭农场式的经营模式,也不能走日本的小农户、高补贴的模式,而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即“公司加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资金投入、市场培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扶持等手段,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的发展。这个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按现行增值税的规定,对农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但这一政策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同时由于免税农产品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加工环节只能按10%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存在抵扣不足的问题,增加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即使工业加工环节没有实现增值,即原价进、原价出,也会缴纳4.53%的增值税[价格÷(1+17%)×17%-价格×10%]或1.5%的增值税[价格÷(1+13%)×13%-价格×10%],由此可见,农产品加工业的税负明显要高于其他加工业。据调查,浙江省一般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在4%左右,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负在6%以上,税负明显偏高,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为了消除农产品进入工业加工环节的税收障碍,减轻工业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应当对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税政策作统一调整:取消对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对进入工业加工环节的农产品在收购环节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可以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实行即征即退的政策,同时对工业加工企业取消按农产品收购价格的10%抵扣的政策,改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13%税率作为进项抵扣。
3.对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开放市场中的竞争力及加入WTO后的应变能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较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在上述农业增值税政策调整的同时,对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
近年来,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以醴陵市为例,全面分析其作为一个农业科技相对滞后的县级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瓶颈,积极探索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醴陵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5102
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将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道路。总理在考察江苏家庭农场时就指出,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会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醴陵市作为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一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来抓,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运用新思维,采取新举措,以突破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瓶颈,实现优化发展。
1 醴陵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1 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达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4%,以金巢、湘洲、吉泰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粮食、畜禽养殖及加工的产业链逐步形成。2011年全市共有29家休闲农业企业,总投资规模达5972万元,年经营总收入为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750万元,比上年增长38%。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不断壮大
截至2011年,全市有496家涉农生产加工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涉农专业合作社317家。2011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41969万元,实现利税3023万元,建立农产品基地13.78万亩,带动农户1.79万人。
1.3 特色产业发展较快
截至2012年,醴陵市已建立优质稻基地63万亩,油茶基地4.7万亩,蔬菜基地18.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7.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
1.4 农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17个,业务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服务、流通加工、休闲娱乐等五大类,入社农户8.4万户,农户入社率42%,合作社已覆盖全市21个镇街。2011年醴陵市合作社销售产品总值8.4亿元,为成员带来纯收益20113万元,户平2663元,人平增收609元。
1.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醴陵市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力度,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达到了10753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8262万元,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491.8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4.1万亩,使项目区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00多万元。
2 醴陵市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2.1 政府参与
醴陵市积极开展良种化、规模化、特色化、大户化、体系化的“五化”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优化营造了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醴陵市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及市场建设,以及农技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县级农业网站建设。
2.2 科技支撑
按“一个主导产业、一名首席专家、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套考核办法”的模式,醴陵市启动了专家团队建设,以“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劳动技能培训”为载体,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2.3 企业带动
醴陵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4 农户实施
农户致力于生产经营,提供初级农产品,输出劳动力,并依靠龙头企业进入市场,分散市场风险,分享产业化经营过程的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主要做法有:(1)充分尊重农户经营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驱动,积极引导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2)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给企业并从中获益;(3)鼓励、扶持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3 醴陵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
醴陵市农产品加工涉及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农产品化工等8大行业及其23个行业小类,共77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非常弱。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只占农业经营单位数的4%,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还不到2万户,与广大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卖难”要求不适应。
3.2 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从加工的层次看,“四多四少”特征明显: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例如,大米加工近几年来虽然神农米业等龙头企业在清理、砻谷、碾米、分级、抛光、色选等方面的工艺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在提炼米糠油、谷维素、方便米粉等形成系列品牌方面仍然进展不大;竹木加工主要以一次性竹筷、生产指接板、普通木板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增加的附加值有限。
3.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首先,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不长,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22.6%,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其次,企业管理落后,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专业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一般都是靠原始积累,逐渐扩大。
3.4 经营组织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有市场无基地、有基地无市场的问题并存,使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难以提高。龙头企业重加工、轻培育,重流通、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合作机制。
3.5 科技发展滞后
目前,醴陵市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都处于高消耗、高成本、强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据统计,每年有60%的农业药剂流入水中,造成了水资源大面积污染,农业排水已经成为了环境三大污染源之一。归根到底,这是由于科技水平低造成的。农业管理部门对生产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小,相关科研单位资金匮乏,大量科研项目因资金问题一度搁浅,新科技难以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很慢。
4 优化醴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该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神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
4.2 稳步实施名牌战略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醴陵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的优势,以水稻、生猪、柑桔、蔬菜等传统主导产品作为重点,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内涵,调整产品内在质量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
4.3 大力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是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流通服务。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需提供优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全市各行各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已制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要坚决落实到位,同时加快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用电、用水、用地、贷款、人才引进、科企对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通道。
4.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
其一,以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采取“派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市乡符合条件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深造,同时聘请涉农专业专家、教授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进行现场教育和指导。其二,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教学和现场指导,并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到发展前景较好的基地参观学习,了解种植、养殖、加工、两种培育等先进的科学知识。其三,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完善乡镇一级技术推广机构,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建立村、组两级技术推广组织。其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专门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用于奖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工作成绩突出者。
4.5 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各个相关部门,单一的职能部门难以强力推进,建议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由市乡镇企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办、市国土局等部门予以配合,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其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责任制,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绩效考评办法,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指标纳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杜绝相关职能部门在农业产业化问题上互相推诿、不作为等行为;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看法[J].浙江学刊,1995,(5).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白人朴.农业产业化时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4]薛亮.关于农业产业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管理世界,1997,(5).
[5]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