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

第1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

1..长春市普通高校休闲体育现状分析

1.1长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分析

休闲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休闲体育运动并不科学,呈现出“闲而乏味”的特征。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比较充足,大都在一个小时以上。第二,从调查的年级来看,一年级和四年级同学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而二、三年级同学由于课程安排相对集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健康度”也比较低。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它当作“无用时间”消耗掉了。

1.2对长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时间现状分析

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从大学生活动的总体频率来看,有7%的人没有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均为女同学;经常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有85%,其中男同学占65%、女同学占20%;偶尔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人有15%,男同学占10%、女同学占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休闲体育对男生吸引力更大,而女生在思想上不能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休闲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仅仅是健身而已。

1.3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长春市各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配套的场馆设施却没有增加,这就使得人均占有场馆的面积越来越小。有的学校挪用或占用体育场地来建学生的教室和寝室楼;有的学校正在建设中,根本没有体育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显示24.3%和1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满足其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锻炼的环境氛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证场地的充足以及完备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客观条件。

2.影响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因素

2.1学习压力因素

调查显示如今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参加各种学习班、上自习等是影响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当今社会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使休闲体育时间被压缩。

2.2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有三方面,一、上网;二、朋友聚会;三、体育运动。现阶段的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已不单单是为了增强体质,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是大多数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它使这部分学生对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2.3场馆设施因素

体育场地、器材是影响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大小、状况、开放程度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组织规模、参加运动的次数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能够完全的满足他们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需要。例如网球运动在近几年来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了网球选项或选修课,但由于网球场建设和维护费较高,所以有的学校场地不足,有的学校不对学生开放,这都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3.1.1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学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时间和频率都相对较少,有的同学把它当做无用时间浪费掉了。学校应该加强休闲体育运动的管理。

3.1.2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人数越来越多,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同学休闲体育运动的需要,学校应该挖掘内部潜力以及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3.2建议

第2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家校联合;适应力

一、身体适应现状分析与建议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校医院对本科新生(包括2+2飞行技术专业)4721名进行了入校体检,无异常结果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4.52%。与往年数据相比较,有既往病史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而入校一月内因水土不服等原因就诊的新生人数较往年也有所增加,从本质上来看,是当代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是当今社会公民身体素质状况的一种反映。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习压力

在高强度的学生压力下,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必要的运动时间。虽然国家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是以考试为重,而家长和老师也是以追求高成绩为主要目的,所以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来减压,很容易诱发各类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

(2)网络沉迷

结合我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来看,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自高中就有沉迷网络游戏的苗头。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滋生,懒于起身运动。长期的维持坐姿会导致脊椎等多处骨骼变形,沉迷网络本身又会带来学生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3)各种辐射污染

各种辐射污染无疑也是当代社会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学生也在无意识中成为了受害者。电脑、手机、等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都对学生的听力、视力产生了一定的损害。而其中大量的辐射也成为各类疾病的诱因之一。

面对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的现状,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帮助调整心态,放松心情。而家长则可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劳逸结合。

二、学习适应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报到本科新生4464名,学校随录取通知书寄出新生调查问卷4456份,回收有效问卷3357份,回收率为75%。问卷涉及到新生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大学认知状况、社会认知状况等方面问题,能够真实地反映新生的价值观,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发放新生家长调查问卷4456份,回收问卷3205份,其中有效问卷2435份,有效率76%。问卷涵盖了家庭环境、专业志愿、学习能力、网络使用、兴趣与性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充分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14级新生中,有61%的独生子女,较2013年略低,超过76%的学生主要成长环境为城市和乡镇,因此学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4%的学生高中阶段月消费不超过700元,其中,月消费300元以内的学生比例为15%,300-700元的为39%,700-1000元的为33%,高于1000元的仅为12%,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家庭收入非常高的学生不多。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控力较弱、理财意识缺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消费失控的现象,因此学校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理财宣传,而家长则应关注学生的消费动向,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3%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54%的学生说不清是否有长远的打算,究其原因,长期的“填鸭式”教育让部分学生习惯于接受家长的安排,因此家长应多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同时学校加强生涯规划方面的宣传和引导,使学生重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家庭环境良好(50%以上父母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经济条件较好(80%以上家庭未因孩子读书受到影响),对修读专业认同度较高(77.9%新生了解专业),对未来规划明确(78.4%的家长都希望本科阶段结束后继续深造),高中学习受班级气氛影响较大的占63%,受老师关注度和同学朋友影响的分别占20%和10%,68%的学生成绩稳定,从影响因素、学习能力类型、高中成绩稳定性三方面可发现,南航新生的整体学习能力较高,但仍存在自主能力差带来的潜在学习危机;31.6%的学生暑期选择在家休息上网,相比较2012年的51.3%有明显的下降,而选择社会实践和打工的比重明显上升,上网时间较往年有所增加,每周上网实践在2小时内的比重由2012年的21.9%上升到51.5%,19.2%的学生上网以打网游为主,由此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互联网带来诸多便利和优越的同时,必须正视网络潜在的有害作用,家长和学校应该坚持合理引导和科学规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明辨网络信息真假,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而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好学生的陪伴者。

三、心理适应现状分析及建议

开学一月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全部2014级新生做了一次心理调查,资料完整者共4369人,采用SCL-90量表和一般情况表,如果以SCL-90任一因子分≥3作为划分有无心理问题的标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总数的4.81%,与往年相比相差不大,而主要的心理问题分为强迫症状2.68%、人际关系2.31%和敌对情绪0.96%。

强迫症状和敌对情绪往往发生在环境转变后自身适应不良的情况下,由于环境的转变,在新的环境下,人的神经会处于一种防卫状态,对周围环境不放心,不信任。如果能在新环境中得到正确的引导,顺利渡过适应期,尽早融入大学生活,强迫症倾向就会逐渐好转;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再加上性格敏感、脆弱,就有可能发展为强迫性神经症。而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未完全渡过青春叛逆期,因此在大一学生中,敌对情绪的发生率会偏高。

第3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护理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指导体系,而我国还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在尊重我国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创新性的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就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护理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每年都有不少护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护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这是当前各个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第一,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在多家用人单位之间犹豫徘徊,毁约率因此呈上升趋势;第二,护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范围很有限,就业单位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县市以上单位就业,选择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生较少,有限的择业范围也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就业资源相对缺乏,很多学生的就业信息仅仅来自学校,不善于利用其他途径来获取求职信息,缺少积极主动的精神,因此由于学生主动性不足造成的就业渠道相对单一也是带来就业形势严峻的其中一个原因;第四,学校以及社会在就业服务方面的指导不足。刚刚离开学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在这样一个适应转变阶段只身一人去参加激烈的竞争面试无疑是不具备优势的,难免会求职失败。上面这些只是客观因素,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能完全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普遍认识不清,又没接受过职业规划与指导,因此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对护理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学业生涯和职场生涯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同时,由于专业的高强度高压力,医学专业对学生的身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理生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照顾好病人。

(二)家庭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很多大学生在未迈进大学前,多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三)学校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谁拥有的信息、资源越多,谁就走的越远。学校可获得的资源最多,这些资源包括图书馆、教学资源、社会实践、奖学金等众多物质和精神的资源。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对护理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对护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每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职业构成以及主要价值观无疑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社会上对护士存在偏见,对护理工作不认可,认为护理是可以替代的体力劳动,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使得护理生更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分析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要素和社会因素,并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试,从而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但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有待我们去运用与发展。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从而逐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从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伴随着教育的改革,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但目前我国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刻板的围绕考试知识点学习。学校应从“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应试教育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把职业生涯规划同素质教育二者有力的结合起来,并把它们逐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新时期。面对学业、感情、交际、就业等各种问题时,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及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解答种种困惑,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个人理想的目标。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购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其中测评软件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测评软件的开发经过了多方的比较试用,功能比较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接受测评人员的性格特质及职业倾向。但测评软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在快速发展,软件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但囿于经费有限,高校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软件测评也就不能确保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供学生参考。因此,学校应帮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身的阻碍因素,找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关键问题,给予适当的处理,减少护理生在面临职业生涯障碍时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促使其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进而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林田,于杨.护理本科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08年8月第22卷第8期.

第4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查看更多《四川体育科学》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四川体育科学》编辑部

        体育论坛

        (1)体育在实现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研究 张朋 张勇

        (4)体育法学研究方法之研究 孙国友

        (8)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剖析 李健 乔德旭 王忠喜

        (13)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合作与发展研究 高雪梅

        (16)四川省户外运动中自然灾害的安全管理 李中华

        (19)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博弈 鲁林波 龙佩林 赵立勇 王美芬 舒秀陵

        运动人体科学

        (22)江苏省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赛前期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 赵飞 孙景召 程广振

        (27)体育舞蹈对中老年肥胖与超重女性身体机能影响 康娜娜

        (31)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整合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杨守民

        (34)健康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健身规划研究 齐家玉 刘艳明 张崇光 刘瑞峰

        运动心理学

        (38)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11分新赛制的比赛中心理状态调控 郑长弓

        (43)试论如何克服跳水运动员站台恐惧心理 李玥 刘品权

        (46)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防范策略研究 孙健

        (49)棒球守场员比赛时心理调控方法的初步探讨 李星 冯飞

        运动训练学

        (53)伦敦奥运会亚洲区女子手球资格赛中国队与日、韩两队攻防能力的比较研究 傅银鹰 吴军 蒋先军 虞臻

        (58)2011年世界举重锦标赛成绩分析 龙腾 汪安瑞 杨棠勋

        (62)青少年步枪射击运动员选训结合的探讨 严毅 刘佳鑫

        (65)影响竞技武术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李小红

        (67)试论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永良 徐尊华

        (71)定向运动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空间能力比较研究 郑裔军 林儒

        (74)摔跤运动“个人绝招”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陈星强 郑拉格

        全民健身

        (78)体育消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 张学军

        (82)论瑜伽文化与中国瑜伽 王洪 王雅静

        (85)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陀螺的训练研究 刘 阳源

        (88)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团决赛得失对比研究 曹瑞化 王冬慧 敬继红

        学校体育学

        (91)广东省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模式的研究 郭希

        (96)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裁判能力培养研究 郑兆云

        (100)“体育游戏”在成都市中、小学课改中的运用研究 黄绵成 李方姝 付晓蒙 姚利娃

 &n

bsp;      (105)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系构建 徐家林

        (110)贵州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与教现状分析 李长东 马胜毅 赵军 谭黔 肖阳

        (113)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管慧香

        (117)健美操锻炼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佀黎明 费发洲

        (12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经费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继军 毛晓荣 张波 朱斌

        (124)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阳源 宋友林 刘

        (129)免费师范生个体意识对教育信仰的影响——以体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为例 王福平

        无

第5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素养培育,尤其是人文素质育成,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发挥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意义启迪和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拘泥于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视野狭窄,文化意识薄弱,而英语教学的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阻碍人才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各种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实施,各种教学目标的设立和制定,都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更有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

(一)社会倾向

长久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存在“重科技轻人文,重人才职业选择规格、轻人才人格教养”的问题。对于专业大于工具的传统观念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随着时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英语的素质育成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对于从业者的英语素质要求越发提高。

(二)学校倾向

四级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标准导致了英语教学中以应试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实施,偏重外语的工具性价值。各方压力导致唯考试论,唯成绩论,学校的教学倾向不可避免的向考试倾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应试辅导强化训练方向,现在这种趋向正在逐步调整。

(三)个人倾向

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学生不明白语言学习对于个人素质提高的潜移默化作用,从主观到客观都忽视人文素质育成。

(四)师资倾向

教师在专业素质、知识文化底蕴、知识素质和国际视野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加强。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和专业方向。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素质育成。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现状分析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从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重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平衡,特别提出将人文教育引入英语教学环节,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应当担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杜时忠的《人文教育论》里也在强调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融于语言之中。

此外,罗荷香的《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之策》章黉的《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主要探讨了通识英语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席风的《外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探析》和韩彩英的《人文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讨论了人文教育融入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二)本校现状分析

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在我校大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根据试卷调查我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个人素质育成关系的理解,取样尽可能广泛,涉及各个学院和专业。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课堂内容难易,兴趣点,资源利用,西方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辨识能力,自主?W习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水平等方面。调查将问题细化和量化,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统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结果,分析量化结果。实践调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以问卷调查和调查分析为依据。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以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分析教学实践阶段性的成果和问题反馈。

结果表明,学生的素质育成从大学英语教学中获得甚少,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支撑其了解学生想要了解的国际信息输入,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知识输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通过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体的英语素养明显提升。

三、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策略研究

总结之前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新的以人文素质育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几方面的改变。

(一)积极转变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变英语技能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

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各项具体指标,并在日常教学中抓好落实。要树立技能培养只是手段的思想,明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并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自觉地在教学实践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以“学习为中心”,运用英语教学逐步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源头理清指导思想对于整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魍车慕萄?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设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文素质育成。展开对比,感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意识;设置问题,启迪思维,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渗透美育,体味语言魅力,培养鉴赏和审美能力;探究主题,学以致用,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多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大大加强。

(三)重视通识英语教学,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程设置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中专门提到重视通识英语教学,旨在实现其教学目标中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通过了解,才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一方面对专门用途英语中的术语英语和职业相关英语有极大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对有英语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知识学习的资源。实践证明,相应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促进专业技能学习,在学习专业中提高英语水平。

(四)提高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教学的意识

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和精神文明的传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工作。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更应是人文精神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素质育成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该极大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创建丰富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圈子,冲破教材内容的束缚,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一体。采用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式,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和广播等媒介都是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

第6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难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既有社会性因素和经济性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往的就业工作中,我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这对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制约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和构成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愈发丰富,包含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适应就业的基本素质。可以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开发自身潜能,获得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的构成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基本能力,个人基本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基本能力等方面,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恰恰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由于专业设置等原因,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多持应付态度,直接导致了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进而造成了专业能力的不足。同时,很多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只学不用或重学轻用,理论与实际脱节,为了应付考试,忽略实际应用,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

2.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大学学什么?学的就是怎样学习。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多数的教育存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问题,这种教育虽然让学生们顺利的考取大学,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而少有举一反三和无师自通。

3.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即需要学生有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理论型需求转向实践型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将实践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条件,企业希望新入职的大学生能入职即上任,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却一直困扰用人单位。同时,因为以往的高校教育倾向于理论教育和应试能力,忽略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加之校企之间缺乏合作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也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

4.个人基本能力不足

个人基本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除了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考量,还会把毕业生个人基本能力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就业工作中,一些大学生缺乏这种基本能力,各方面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致使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无法顺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符合自身意愿的工作岗位,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举步维艰。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调整人才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中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固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是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要了解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社会现状适当调整专业学习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结合模式,针对高校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优化,尽力避免供需脱节等现象。第二,调整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全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特殊需求、异地求学学生就业需求,也要分析热门和冷门专业、中长期人才需求趋势。第三,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固有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更多的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由灌输式应试教育转变为研讨型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2.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首先,高校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实际的机会,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成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正确的选择实习单位,鼓励学生进入到企业中锻炼自己,增强社会适应性。

3.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个性,养成优良的品格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学生群体多样化的自我个性和品格的差异性日显突出。企业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个性和品格也成为了重要标准之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品格,首先,需要高校改变固有的单一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发展兴趣和爱好,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能力和自我能力;其次,高校应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把大学生的品格养成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2008.

第7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88-01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就逐渐上涨,但全国的整个就业市场是不乐观的,在就业市场越发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之下,就业形势也会越发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在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渴求、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凸显。这些是大学生就业现在的积极方面,但是消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服务基层的意识薄弱,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地点总是向“高大上”的地方倾斜,不愿意往西部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大学生们都拥挤处于人才饱和状态的大城市,而对人才紧缺的农村或是基层却无人问津。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盲目性高,目标不明确。大学生从专业的就业统计可以感觉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目标的学生为之甚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大多以谋生为目的,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考虑在内,对未来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再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滑严重,对就业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下一家更好就跳槽的心态,在就业中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学校和招聘单位带来麻烦,还影响着同一届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是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块。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带有功利色彩、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严重的偏见性和盲目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在聘用时明显的向男生倾斜。二是从高校层面来说,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成绩好、专业能力强,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在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面前,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脱节性就逐渐凸显出来了。三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家长对孩子都寄寓了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态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就业愿望值偏高。

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就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多属于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抗打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这些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就业情况。加上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找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与依赖性。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匮乏,随着高校人数的扩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的支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石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区域倾向等各种问题,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协助大学生打破地区壁垒和性别差异,以积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此外,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树立典型的宣传活动,促使整个社会对创业的改观,并且积极呼吁用人单位改变就有的招聘观念,在对高学历人才招聘与男女比例招聘方面能够公平、公正,不能有失偏颇。

2.高校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刺激因素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与就业观的教育,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考查考试科目中,从源头上提高就业课程和规划课程的地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个性规范的就业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家庭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力后盾

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只有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转变陈旧的、固有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理解。同时,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家长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

4.自我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转变自己身上的惰性,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于就业不能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总的说来,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心和关注的话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姚贵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26.

第8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礼仪素养是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关键,大学生礼仪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对赤峰学院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礼仪教育需求,旨在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对策,以期对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及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礼仪修养;礼仪教育;大学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36-03

基金项目:“双改”模式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践—以《大学生礼仪》课程为例(JGXM201454)

中国自古尚礼,古代把礼仪作为安邦治国之本,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也因其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而称为华夏[1].礼仪是大学生个人良好形象的体现.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和粗鄙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伦理道德淡薄、礼仪意识薄弱和礼仪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明确大学生礼仪知识需求,探讨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是非常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赤峰学院在校学生500名,涉及教育、文学、历史、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医学、生命科学等12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自设《大学生礼仪调查问卷》,问卷由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及言行举止满意程度、礼仪学习途径及学习内容要求、礼仪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维度构成.问卷的KMO检验系数为0.672,说明样本量充足.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收回问卷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8.4%.

1.3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Excel进行比重分析.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掌握程度在不匮乏以上的比重只占到30.3%.这与姚礼平[2]等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言行举止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为53.3%,非常不满意占到3.3%.这与卫以诺、杨虞娟[3]等的研究结果: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礼仪修养现状满意度喜忧参半,其中,对礼仪修养现状不满意的单项比例最高,高达35%,十分不满意的比例为4.4%,总体不满意程度达到四成基本上是一致的.

3.2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水平较低、满意度差的原因

3.2.1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 礼仪修养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习得的.礼仪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师的行为影响.父母、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传递正确的礼仪信息,没有成为学生践行礼仪的榜样,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4].当今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点,传统的道德思想意识、社会伦理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交叉并存,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认知也受到影响[5].社会人群说脏话、随地吐痰、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欺骗,不讲诚信等恶习,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感.

3.2.2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自古至今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从而不注重礼仪修养的教育.由于晕轮作用的影响,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都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坏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大多数学生希望成为家长、老师认可的佼佼者,专心学习考试知识,使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礼仪修养的提升,完美人格品质的塑造等重点被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状态压抑,追求完美人格的情感不能被充分激发.这是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罪魁祸首.

3.2.3 传统礼仪教育的低效性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阵地,作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6].传承礼仪文化逐渐被高校所重视,这种理念的更新已经让人感到欣喜,但是从观念的更新到找到有效的实施方法需要一个尝试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3.3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

3.3.1 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近1/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礼仪课程是提高礼仪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既是“摇篮”,也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7].大学生课程设置中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是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现在高校礼仪课程的开展已经非常普遍,但重要的是建设一门能切身满足学生需求,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将礼仪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现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最终把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礼仪素养的礼仪课程.

3.3.2 创建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校园应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礼仪实践活动.25.6%的学生认为礼仪实践是学习礼仪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评比“文明之星”,“最佳文明示范班级”,“最佳文明示范院系”等活动,激励学生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在校园的宣传屏幕里播放礼仪示范视频,让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用餐排队,文明用餐,见到师、长要问好,节约水电等文明礼仪行为,在学生的思想里扎根,在学生的行为里发芽.

3.3.3 利用社会媒体的礼仪宣传资源 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14.7%的学生是认可媒体宣传在礼仪教育中的作用的.礼仪教育可以从社会现实出发、从新闻视角出发、从时事形式出发,利用“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乡村医生”、“我的父亲母亲”等电视专题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8].

3.3.4 发挥教师示范礼仪的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得体的仪表、文明的言语、优雅的举止,乃至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9].教师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视.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修饰得体的仪表,成为践行礼仪的正能量.

3.4 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的启发

3.4.1 引导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践行礼仪意识 虽然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待提高,但有些礼仪知识学生是掌握的,但学习礼仪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去实践,在生活中去应用,有些学生觉得难为情、觉得做作,甚至不屑于去表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践行礼仪.

3.4.2 关注学生需求,建设大学生礼仪课程 本次研究对学生的礼仪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中显示排在学生需求前五位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社交礼仪、仪容礼仪、服饰礼仪、求职礼仪、仪态礼仪,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应加大这些内容的教学设置,满足学生需求.

3.4.3 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综合比例占到70%左右,只有33%的学生选择传统的讲授法.所以在大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

3.4.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人体雕塑法、绘画、舞蹈、演示法、反示教法等受到学生欢迎,可见学生更喜欢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适应于礼仪教学,值得尝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进,张力沣,芦军.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7):62-64.

〔2〕姚礼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素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69-74.

〔3〕卫以诺,杨虞娟,张晓欢.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5):195-196.

〔4〕方年根.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J].成功(教育),2007(12):8-9.

〔5〕于亚美.大学生礼仪现状及规范应用[J].科技视界,2011,8(24):85-86.

〔6〕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52-56.

〔7〕沈亚军.秉持国防使命,培养科技英才[N].光明日报,2007-10-17.

第9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被世人所熟知。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事关学校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依据就业问题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一般性就业问题。在精英教育阶段,一般性就业问题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承担着继续培养精英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劳动力的任务。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平衡的,但却出现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出现一般性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分析原因,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无关系。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制度,诸多岗位长期被不合格人员占据,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第三产业比率还是过低,加之大学生创业观念低下等,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低,无法实现毕业生的大规模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力的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进程采取的措施是,扩大精英教育范围,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是为培养社会精英服务的,其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精英培养为目标的,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必然导致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结构性就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制和户籍制度,也是限制人才合理流动、无法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上述制度有所松动,逐步实行了小城镇、农村统一户籍制度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进步固然可喜,但力度仍不大,无法解除其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此外,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个人职业选择性问题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表现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就业。如高校周围考研大军的出现,由于不愿到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仅把求职岗位限制在大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好的自我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个人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难。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采取的精英教育扩大化式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的明确,导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比较突出。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和政府方面。就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英教育模式。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扩大高校办学自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可拥有办学权利,还包括扩大已有高校的办学自,减少高校行政干预和控制,让高校办学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渠道的畅通。其次,淡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促进人才能合理流动,保证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利用人才。再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后,提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条件,扩大就业岗位;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二)高校办学方面。就高校办学方面来说,首先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所需人才。各高校应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积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弹性专业,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意愿灵活选择学习专业,如:双学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最后,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实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创业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三)用人单位方面。就用人单位来说,首先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应本着竞争意识选才、用才,以任人适才为标准选择、使用人才,努力促进单位发展。其次,把人才利用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需要创办培训学校,以此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求。最后,选聘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高规格人才,应当以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以能胜任工作为基本要求。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就大学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说,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转变为一般性人才。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当代大学生要彻底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