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天辟地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生教育;语文教学;德育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时的共识,尤其在当前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人们更需要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来升华精神境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功能。本文将从“三生教育”的角度对语文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进行阐述。所谓“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语文教学中隐含着“三生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明显的影响。可以说,“三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教师与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材中的“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命美育、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教育以及关于人生观的教育。关于“生存”,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教育学生学会热爱和珍惜生命;关于“死亡”,教师则应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生死”的观念。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开天辟地》一文为例,课文讲述了人类祖先氏创造世界的全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化万物这一情景,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奇妙,让学生在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震撼,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基于开天辟地这一创世神话,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到生死的自然规律,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价值。
(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其实质上是一种文明道德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爱莲说》一文为例,文章主要讲了人对于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描摹出了莲花的美好形态,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一副美妙的自然画卷,让人产生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思,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增强学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生活教育
所谓“生活教育”,便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使其掌握生活常识与生活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如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达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口语教育练习”,一种生活技能的展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资源中充分渗透
“三生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如此便可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语文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教师讲述一些英雄故事,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选择一些见义勇为的事迹来讲述,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崇高,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其价值。关于“生存教育”,教师可以收集关于伟人的故事或者现实中具有引导性的事件,使学生意识到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坎坷、天灾与人祸,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前行中的种种困厄,养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具有非同凡响的价值。关于“生活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宽容的心性,同时借助相关课程的教导、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改变其自私、淡漠的性格,使其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从生活中发现快乐。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以“授”为主,而结果通常是教师费尽心力,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缺乏激情的课堂往往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与“三生教育”的教育要求相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符合“三生教育”的教育要求。
三、结语
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相通点,将二者融通起来,以实现无声的“三生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2]张杰,杨在宝,杨亚河,等.浅论小学“三生教育”的内容及教学设计[J].教学与理,2012(33):150-151.
一、激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
1.精彩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一节有效地历史课堂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导入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入有语言和创设情境两种,精彩的导语给学生鲜明的情绪感染,创设情境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述“亚历山大东征”时,我采用了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世界古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据说他在11年里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今天他被写进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他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他是谁?他做过哪些事情?该对他如何评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内容。”这段颇具煽动性的话语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借助影视资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久远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我在讲述“敦煌莫高窟”一课,精心选择了十二张图片,把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在低沉舒缓的配乐中,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更引人入胜的还有那段解说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学生们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震撼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春风化雨般的达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课堂生活的幸福体验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下列知识点很模糊:1.郑和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2.郑和对这些到过的地方产生了哪些影响?3.如何理解“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以前,先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每四个同学一组,绘制郑和远航路线,运用资料或者图片来说明郑和远航的影响; 学生在绘制地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航海路线和影响有所了解。课堂上,设计了 “小小航海家”的活动,选出一名同学在屏幕前演示路线图,“途中”由几个同学分别讲述“郑和宝船”“三宝殿”“赠送长颈鹿”等故事,轻松突破难点。
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节假日的历史作业,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七年级暑假,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请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下列影片之一:《开天辟地》《》《建国大业》。请围绕其中一部影片,写出你的观后感,并把你的所思所想在班级QQ群内与大家交流,老师将选出十篇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海报栏内推荐阅读。
这份作业,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QQ群内与大家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十篇推荐阅读的作业注重了学习的效果与评价。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留出机会,让学生追问。每节课结束以前,我都会追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产生问题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热情和勇气,在他们提出幼稚的问题时,不打击不嘲笑他们,尽量挖掘他们问题中的合理性。在我讲完《对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为什么前面学过的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这是个很典型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做评价;在分析了学生给出的答案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战争当中?这几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谁?
2.这几次战争分别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3.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民族英雄”吗?
然后放手让大家去做,在思考辩论中帮助那个孩子理解了“民族英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师,从初出茅庐的茫然新手,到经验老道的骨干名师,往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新手教师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点和帮助,或者选择了恰当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方名师。那么,新手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快速地成长呢?以下几点经验总结或许能够为新手教师指点迷津。
一、从模仿名师开始
新手教师在初涉教坛之时,虽有理论指导但欠实践,虽有知识积累但缺经验,虽有想法但不够成熟,常常会对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束手无措,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教师应当积极借鉴、模仿名师,汲取其成功之处。
名师,指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娴熟、教学效果显著、声名远扬的教师,比如霍懋征、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吉林、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师,也可以是在当地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教学高手、教学骨干等。名师们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执著的钻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同时他们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张。比如霍懋征、于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钱梦龙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魏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窦桂梅突出对教师、教材、课堂的尊重与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诗意语文”和“语文味”。名师的课堂反映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渗透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管是名师本人,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都有足资借鉴之处。
新手教师通过了解身边及外界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欣赏名师外在表现与内涵底蕴,细心观摩名师的课堂,从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中发现其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模仿、借鉴名师们的成功之处,为自己积累教学实效、谋取快速成长。
二、教学注重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细察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予以实施;教师要从语文的学科角度出发,注重实效,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手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狠下功夫,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取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新手教师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进行教学反思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积累好词好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进而有效地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主学习,形成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手教师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多一些师生互动,少一些“满堂灌”“满堂问”,并巧妙利用教学经验和课堂生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地引导,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三、准确解读文本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视野开阔、趣味性强、灵活实用……语文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内容涵盖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手教师首先要搞好阅读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新手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从容、放松地慢品、慢读文章的主旨句、关键语段、充满哲理的语句等。新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而陷于误读。那种把“一股强大的力量”解读为“伟大的母爱”(《麻雀》)、把学会称赞身边的人理解成“保护野生动物”(《称赞》)、把欣赏翠鸟的形体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对翠鸟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赏的解读,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计划,既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读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等书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敏感度,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悟,形成多角度、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
四、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某位新手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这一课时讲道:“麋鹿在17世纪的时候被国外的偷猎者抓捕到了国外,这是非常悲惨的命运……”这时,一位学生忽然插话道:“老师,我觉得这些麋鹿一点也不悲伤,应该会很开心才对,它们终于可以到外国旅游了。”对此,教师训斥道:“有什么可开心的?老师上课你应该好好听课、做好笔记,插什么嘴!”学生们看见教师发火了,一句话也不敢说,随后整节课都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氛围当中。
而另一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巧妙处理,则非常值得借鉴。
教师在教学S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我的战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句话时,一名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比作千斤巨石?”教师没有责备学生的插话,而是通过提问引发全体学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结果,学生思考并发现:他(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是顽强不屈”……教师顺势发问:“那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学生回答:“‘一动不动’显示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教师再问:“隐蔽在草丛中的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却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学生恍然大悟:是为了突出的伟大、崇高。
两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同处理,导致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新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设备可以用于对文本中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用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把抽象的知识、事理具象化,使教学内容成为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珍稀动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和物种的繁多,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教学教科版语文第八册《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开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将身躯创造成世间万物,从而领悟创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过多炫目的画面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体课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食多不化,难以迁移转化为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课件的设计宜针对重、难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为了展示教学效果而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关键词:辅助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
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板书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对于理论问题的讲解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素材有机地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个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入,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符合现实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学科的授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可以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将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协作意识及信息交流能力)。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时,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总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高效,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最佳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在英语教学中,必修2 Unit 5 The Silver Screen,这一单元主要是关于电影方面的内容,但课本上只有几幅电影画报。在讲这一单元进行warming-up的时候,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制作一个英语课件,让学生根据不同种类的电影用英语去描述,如: What kind of film is this?Why do you enjoy this kind of film?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or what can you get from this film?
Warming-up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制作课件时可以直接和网络进行链接或事先从网上下载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并加上声音,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训练听、说、练的效果,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使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通过创设最佳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因此,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以交际为目的,实现英语语言活动情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形成快节奏、高密度、多信息的课堂互助教学法。
如必修2 Unit 3 Computers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脑发展的相关知识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了解电脑产生、发展的状况,并提出问题:Is it im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computers?What makes you say that?先用课件提供电脑发明前后人们生活各方面变化情况的词汇,给予学生足够的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机会和时间,激发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的欲望。课文的重点单词、重点句型、段落大意等都可利用多媒体快速展示。进行课文整体教学时,还可对课文进行改写,将重点单词、词组挖空后要求学生填空,为将来写作提供良好的范文。
另外,还可用图表形式进行教学阅读课,如Unit 2中显示古代、 现代奥运会的不同点及相似点,Unit 3中按时间顺序描述电脑的发展过程等。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的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也明显增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适度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可谓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感觉数学内容过于严肃、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如果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