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治理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SQL数据库;CDIO;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29-03
[作者简介]黄春华(1985―),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工信学院计算机专业讲师,武汉大学2014―2015学年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SQL数据库教学。
一、引言
“SQL数据库”是我院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是其他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前导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笔者从2012年春季期开始承担“SQL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因教学经验不足,且所选用的教材比较偏重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反思和总结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数据库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分析和借鉴他人的方法,以及结合学院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决定采用项目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求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后来笔者看了一些关于CDIO的文献资料,再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将CDIO教育理念与项目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并将之应用于2012、2013级计算机类专业“SQL数据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
二、CDIO教育理念及案例驱动教学法简介
CDIO是英文单词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的缩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从2000年起经过探索研究所创建的一套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注重工程环境对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性理论和专业知识、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2]
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SQL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就是在案例的驱动下,结合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精选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深入学习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的完成以实现学生对SQL数据设计思想的建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案例驱动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载体,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然后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3],让学生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的总体设想
传统“SQL数据库”教学方法中存在诸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被动的实验课程、缺乏动力的习题课程和机械式的考试过程等现象[4, 5],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经常处在一种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加之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不知道学习SQL数据库知识有何用处,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了解SQL数据库是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怎么做,而不是对着课本纸上谈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的总体设想如下:
1.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SQL数据库课程学习不再抽象
在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中,首先通过举出现实当中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了学习SQL数据库知识的用处何在,然后围绕教学案例去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动手实践,最后在获得自我实践成果满足感的基础上完成SQL数据库课程的学习,让SQL数据库课程学习不再抽象。
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SQL数据库的教学不再被动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学习,纵使加以简单的上机操作,因为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因为通过案例的驱动教学,一开始就告知学生学习知识的用处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增强师生互动性,让SQL数据库的教学不再沉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因感觉学习SQL数据库知识枯燥无味,总是难以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上的互动性,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致使教师教得没心情,学生学得没激情。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课堂教学气氛不再沉闷。
4.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及素养
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职业能力及素养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及素养。
四、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SQL数据库”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授课对象为大一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比如C语言,所以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抽象难学。为了消除学生这种畏难的心理,帮其建立起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首先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当中有关数据库方面的应用实例,告诉学生何为数据库,数据库有什么作用,学习数据库有何用处,以及目前数据库技术的社会发展趋势等;其次选用一本以项目案例驱动为主、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材;然后将学生按班级分小组开展教学。
根据上述的总体思路,并结合我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均直接安排在机房授课,且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实际教学条件,给出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SQL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思路:
1.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总体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
在开始SQL数据库相关知识学习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或作用等。本门课程所选的教材是以设计一个“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为主线串起来讲解SQL数据库的各个知识点的,为了与教材相对应,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始SQL数据库知识学习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区内某高校开发的学生选课系统的各种功能,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数据库的作用,让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兴趣。在演示系统的过程中,对系统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避免单纯讲解理论的枯燥性。
2.按班级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次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不同专业班级的实际人数分小组进行教学,每个小组由2~3个学生组成,每次上课都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可以同用一台电脑也可以各用一台电脑共同完成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3.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特点采用1+1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所选教材采用“大案例,一案到底”的思路,以一个“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为主线串起全书知识点,围绕该系统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将大案例分解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详细介绍SQL Sever 2008数据库应用技术,并且每个项目后都配备有相应的项目实训。1+1方式就是指第一节课由教师简单讲解知识点及演示操作步骤,第二节课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或方法完成项目实训题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精讲理论知识,让学生多上机操作,通过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的作用,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4.采用阶段性的考核方法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中有关学生考核的指导思想[1],本门课程采用阶段性的考核方法,其具体的考核环节设计如下表所示。
该考核方式将传统的理论考核变为日常课堂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四个环节,其中日常课堂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它与实验考核构成形成性考核,而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终结性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使课程考核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案例驱动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我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均直接安排在机房授课,且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实际教学条件,给出了该方法在高职“SQL数据库”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思想。该教学方法被应用于2012、2013级计算机类专业“SQL数据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毕佳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探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2.
[2]熊春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5):119-121.
[3]张晨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12):141-142.
关键词 黄堡小流域;综合治理;GIS;遥感影像;水土流失;监测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19-02
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治理所引起的系列变化,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经济工程[1-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理示范,一方面要解决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水利部下发的《综合治理项目管理示范实施方案》,依照实施方案要求将重点治理项目不同阶段治理措施图斑进行上图,实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图斑化和精细化管理目标[3-4]。
研究通过监管实践,将实施方案里不明确的内容和实际与方案不符的情形进行分析,解决了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结合2期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对治理进度、状况达到了及时控制的目的,较好地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情况,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可行的手段和技术力量。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黄堡小流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所属葫芦河流域,总面积41.60 km2。地理位置为东经105°58′38″~106°6′41″,北纬35°45′35″~35°49′10″,所属水土流失类型区为土石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坡面和缓。土地坡度组成以5~15°的坡面为主要组成部分,占51.5%;大于25°的坡面仅占5.5%。局部呈黄土梁峁地貌,黄土覆盖较厚,能够满足水平提条修建要求,海拔高程在1 939~2 351 m之间。黄堡小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多年平均气温6.2 ℃,多年平均降水量478 mm,80%集中在5―9月。年平均风速2.7 m/s,无霜期120 d,流域内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沟岸重力侵蚀严重。
1.2 社会经济情况
黄堡小流域涉及原州区张易镇黄堡、闫关2个行政村,总人口3 300人,人口密度为79人/km2,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11‰。人均土地面积1.3 hm2,耕地总面积1 673 hm2,人均耕地面积0.51 hm2;农业人均年产值6 214.4元,流域内农村各业生产总产值1 214.40万元,人均年产值6 21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884元。
1.3 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0.7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8%。区域年平均侵蚀模数4 500 t/km2。截至2013年底,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达到4.3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0.8%,其中:水平梯田276.4 hm2,营造灌木林50 hm2,乔木林59.3 hm2,人工种草53.3 hm2。以上数据通过图斑复和卫星照片核对属实。黄堡小流域范围内以前水土保持项目进入少,退耕还林草工程在该流域内也未涉及,故治理程度和林草覆盖率均较低。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均基本农田少,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且不稳;造林经济效益不高,现有林全部为生态林,经济效益不明显;流域内上游山坡地面积大,坡面洪水对下游村庄造成一定的危害,道路也因洪水危害常常被破坏。
2 工程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该流域自然条件、治理现状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设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5-8]。以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发展水平梯田、生产道路、田间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条件;通过生产道路绿化林、坡面乔灌混交林、沟道乔木林建设,为粮食作物生产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有效改造农田生态环境。其中,黄堡小流域新增水平梯田面积430 hm2,分布在村庄后面的南山上和村庄前的缓坡地上,位于黄堡小流域的西南部,共计14个图斑。保土耕作主要布设在村庄前的旱平地和缓坡地上,分布在黄堡小流域的中北部,共计11个图斑。沟道乔木林布设在小流域的中东部,共计2个图斑;坡面乔灌混交林布设在小流域的中东部,共计5个图斑;道路绿化林面积按道路长度折算为16.2 hm2。封禁治理布设在小流域的东南部,共计6个图斑。
3 水土流失监测
3.1 技术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GIS是一项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的有效技术,其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入、存储、分析、处理、制图、查询、检索等方面的功能,适用于水土保持监管示范。
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遥感信息中,航空遥感数据具有很高的几何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为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的本底数据库提供精确的监测对比基础,即提供阶段性状态数据。在遥感技术中,解决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现实性和动态性的问题主要依靠具有多光谱、周期短等特征的航天遥感技术。因此,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区域土壤侵蚀、耕地、植被的状况,可以得到准确的变化数据。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为2015年、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以及非遥感GIS数据(1∶1万宁夏乡镇行政界限图、黄堡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图)。
3.2 监测准备工作
3.2.1 投影坐标系转换。坐标系统是用于表示地理要素、图像和观测结果的参照系统,是GIS数据中重要的数学基础,坐标系统的定义能够保证地理数据在GIS软件中正确地显示其位置、方向和距离,缺少坐标系统的GIS数据是不完善的,有时会导致2个表示相同位置的图像不能重合,因此在ArcGIS软件中正确定义坐标系统以及进行投影转换的操作非常重要。
步骤一:在ArcGIS界面中打开内容列表,右键单击图层后打开属性,在数据库属性中将坐标系更改为WGS_ 1984_UTM_Zone_48N。步骤二:加载原州区遥感影像,右键选择数据中的导出数据。步骤三:打开导出数据界面后,在空间参考中选择数据框,同时选择好路径新建一个文件夹,将导出的数据保存到新文件夹内。此时即完成了遥感影像投影坐标系的转换,今后将从该文件夹加载遥感影像。
3.2.2 地理配准。遥感影像与行政区矢量图是带有地理坐标的,工程总布置图没有地理坐标。地理配准的目的是实现工程总布置图与遥感影像和行政区矢量图的叠加,叠加后即可通过工程总布置图勾勒图斑与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
步骤一:在ArcGIS界面中打开内容列表,右键单击图层后打开属性设置数据框属性,将投影坐标设置为transverse Mercator,地理坐标设置为GCS_WGS_1984。步骤二:加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总布置图、宁夏行政区矢量图和变换了投影坐标系的遥感影像。步骤三:在工具栏的空白处右击,在弹出的工具框中选择“地理配准”,此时会调出地图配准的工具。步骤四:在遥感影像和总布置图上选取能匹配上的控制点,例如明显的道路交叉口、通过地理配准将遥感影像与工程总布置图叠加。本研究共选取了4个控制点。步骤五:单击地理配准工具查看链接表按钮,查看链接表中每个链接的残差及RMS误差。如果满意则配准完成,如果不满意则删除链接(可通过链接表删除)再重新添加,直到满意为止。步骤六:单击地理配准工具下拉菜单,单击更新地理配准保存数据,到栅格数据目录下会自动生成一个XML文件保存配准信息。至此操作完成。
3.3 措施图斑上图
步骤一:在ArcGIS目录中选择一个文件夹新建shape文件,要素类型选为面,空间参考将坐标系定义为WGS_1984_ UTM_Zone_48N。
步骤二:在工具栏中点击编辑器的开始编辑,在创建要素里选择面,按照配准好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总布置图或者将CAD图转化为线性shape文件开始矢量化图斑。
步骤三:完成小区边界和38个措施图斑上图后,在内容列表中右键点击shape文件,选择打开属性表编辑属性,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选择通过Excel表一次性导入。
3.4 图斑解译
解译标志是指在遥感影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是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基础工作。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和图像的色调、纹理、结构、形状、分布等信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专题信息。
解译按先整体后局部、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可采用直接判读、对比分析、信息复合、综合推理、地理相关分析等方法。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纹理、大小、形状、影像的颜色、亮度和饱和度等差异来判别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将判别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立数据库,用来进行结果分析。
3.5 结果分析
同时加载矢量化后的shape文件,2015年、2016年的遥感影像,结合图斑解译成果进行比对分析,查看综合治理完成情况。可以分析得出近1年水保措施综合治理的完成情况,对治理的进度和实际情形进行控制。
4 结语
研究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下发的《综合治理项目管理示范实施方案》,以农发项目原州区蒋口项目区黄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试点,基于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选用GIS手段,对黄堡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水保措施完成情况的监管方法进行探索,解决了实际遇到的但在实施方案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大力推进农发水保项目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小流域管理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今后的水保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5 参考文献
[1] 蔡国军,张仁陟,柴春山.安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J].草业学报,2009(6):23-30.
[2] 黄志霖,傅伯杰,陈利顶.恢复生态学与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3):122-125.
[3] 陈建刚,侯旭峰,吴敬东.北京北部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北京水利,2002(6):18-20.
[4] 吴卿.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 赵帮元,马宁,杨娟,等.基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精度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2(4):154-157.
[6] 卜崇峰,蔡强国.GI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4):162-164.
一、工作目标
全省交通行业要通过这次的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达到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全省交通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的工作目标。
二、对象和范围
专项行动的对象和范围为交通行业和领域的水上运输企业、道路运输企业、公路养护施工单位等。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和打击非法经营的情况。
三、实施步骤
我省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整个工作由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牵头,交通部门积极参与并具体负责组织、指导本系统、本领域的专项行动。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共分六个阶段进行:
一是安排部署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中旬):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于6月上旬前,研究制定本地本行业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并督促企业认真落实。
二是企业自查自改阶段(6月上旬至7月中旬):7月中旬以前,各类交通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认真开展自查,全面治理事故隐患。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立即整改,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列入计划,落实措施和责任,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加强监控。企业要将排查治理情况及时上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安全监管和交通主管部门。在此期间,各级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要对企业的自查自改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是市州、县检查整改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组成由政府分管领导、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督查组,对本行政区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县(区)一级的检查工作7月底前完成,市州一级的检查工作8月上旬前完成。各市州交通局(委)和厅直各业务局将本地本行业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于8月10日前报厅。
四是省政府督促检查阶段(8月上旬日至8月中旬):省政府将派出督察组,对全省各市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
五是接受国家督促检查阶段(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将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包括综合组和专业组),对我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以及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督查。其中专业组主要督促检查道路交通、铁路、水上交通、民航等行业领域的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六是“回头看”再检查阶段(10月至12月):为巩固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成果,确保取得实效,省将在第四季度结合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回头看”再检查。主要检查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是否治理到位,隐患排查监管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等。
四、工作要求
一是细化措施,有效指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厅直各业务局及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省政府的部署,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对交通企业自查自改的重点内容进行细化,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督促和指导企业落实到位。
高速预警精确称重
方案要求通过对试点站实施规范化建设或改造,积累实践经验,检验和完善规范性研究成果,引导和推动检测站点建设标准化、设施永久化、运营制度化、装备精良化以及治超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一体化、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化、管理规范化。
同时做到软(件)硬(件)结合,同步建设,先简单后复杂、边摸索边总结。在《治理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布局规划研究》初步成果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实际,整合资源,逐一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试验中不断完善。
通知要求,根据《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设计指南(试点工程版)》的原则要求,参照其相关技术规定,合理设置检测车道和布局检测工房,统一配以醒目的警示标志。设置主线高速预检系统,安装先进、精准的高速动态和低速动态称重检测设备。
交通部在《关于加强治超站点管理规范治超执法行为的通知》中要求,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在治超工作中要继续坚持确保交通畅通优先的原则,一是在货车流量大特别是超限超载车辆流量特别大的路段,要配置动态称重设备进行预检,凡预检显示车辆未超限超载的车辆,治超检测站可免检放行。
在《*年全国治超工作要点中》,也提出合理设置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在新建公路时,要结合国省干线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布局规划,将检测站点作为公路附属设施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公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对现有的公路,要根据检测站布局规划进行调整;站点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要及时增设必要的固定和流动检测站点。确保交通畅通,在治超工作中,对于货车流量特别大的路段,要配置动态称重设备,提前识别超限超载车辆,减轻检测站的工作量,减少治超工作对正常行驶车辆的干扰。
这些都使得具备高速预警、低速称重检测的产品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一些企业已经有成熟的高速预检测、低速称重的产品,部分用户反映,由于产品价格较贵,暂时难以承受。
信息化建设是关键
实施方案中提出,规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照明设施;充分考虑消防、给排水、供配电(包括应急发电)及绿化等附属工程;保障必要的洗浴、供暖、空调等服务性设施;配备其它诸如对讲机、便携式检测仪等辅助设备或机具。合理布局检测区、停车场、卸货场、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规范设置站内站外引导性、指示性、警示性标志、标线、路牌及其它安全设施,优化场区交通组织和工作流程。
实施方案同时提出,对于治超,信息系统建设是关键。依据《全国治超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标准(试行)》的技术要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检测站点级信息管理系统和省地(市)级综合管理系统(两级系统,省、地、站三级设置),以及省级治超数据库。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路网监控网络的省(市),应在路网监控网络的平台上建设省级综合管理系统。站点级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检测信息实时登记录入;打印现场处罚决定书;超限超载记录查询(车辆、司机);超限超载许可查询;上报本站基础数据等。省地(市)级综合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辖域内治超情况汇总;为路政、运政、公安等执法部门提供基础信息作为处罚依据;形成违法车辆和司机黑名单;对各检测站点实施监管;治超信息统计、分析和查询;向上一级治超办提供治超相关数据等。不同层级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连接,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交互共享。
此外,《关于加强治超站点管理规范治超执法行为的通知》中要求,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治超监控网络建设,加快治超站点信息化进程,尽快在本省级辖区内的治超站点配备统一的治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车辆检测、登记、处罚、执法文书等一线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料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自动化汇总报送,以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实现治超工作政务公开。郑宗杰
链接
组织实施按部就班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年1月底前,完成工程项目设计;*年2月,全国治超办组织技术审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年3月上旬,完成工程和设备采购招标(或议标);*年3月下旬至*年7月,完成所有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年8月,试运行(主要是信息系统测试和设备调试),同时组织竣工验收及总结。
全国治超办负责试点工程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具体承办相关技术工作,试点省份的治超办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流程:定方案——全国治超办下达试点工程方案,试点省(市)进一步细化组织实施方案并报送全国治超办。设计——试点省(市)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安排工程设计,报全国治超办审查。实施——试点省(市)治超办依审定的设计方案,组织招投标、监督工程实施并组织交工验收;同时建立健全治超站点管理制度。试运行——规范化组织业务运转;试运行信息网络系统(部规划院组织系统运行测试)。总结验收——试点省(市)组织竣工验收,编写经验总结材料并报全国治超办。
链接
对称重设备安装有要求
交通部在收费公路试行计重收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规范称重设备的安装,加强其使用管理。
对联网收费的高速公路和其他封闭式收费公路,称重设备应统一安装在收费站的出口车道上,并在安装称重设备的前方设置必要的车辆减速装置。
一、普查工作目标
(一)全面掌握我省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建立全省各级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建立省、州(市)、重点县(市、区)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建立滇池流域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掌握我省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
(四)提高我省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
(五)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省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1)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3)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滇池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按上述重点污染源与一般污染源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普查。
2.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和其他作物种植业(包括谷物、油料、豆类、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园艺作物种植业、茶果类和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普查针对流域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和抽样农户,主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源调查。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摩托车维护与保养业)、医院行业的产业活动单位;(2)具有非社会化运营的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含大中专院校),包括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相对集中居住区(家属区)的供暖设施;(3)以州(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4)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5)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镇区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的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6)滇池流域城镇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滇池流域主要普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置)场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州、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工业源
对工业源中占省、州(市)、县(市、区)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同时采用现场监测、物料衡算和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抽样比例按国家规定执行。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农业源
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生活源
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采用现场监测、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3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年2—12月):成立省、州(市)、县(市、区)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动员;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开展重点污染源监测,对普查对象组织摸底调查;州(市)与县(市、区)签订责任书(报省普查办备案);开展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培训;发放普查表,组织部分地区开展普查表试填报演练。
2.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1—7月):各县(市、区)组织对排污单位和企业进行清查,填报普查表,开展数据收集、校核与录入,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各州(市)和省污染源普查办组织数据审核、验收、汇总,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与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3.总结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上报普查成果;研究开发和利用普查成果;迎接国家验收;表彰奖励。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省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经省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省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指导开展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动员和培训;
4.对各州(市)、县(市、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普查报告,根据省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设立行政区域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按照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强化部门分工协作。
省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有关技术规范实施细则,组织普查工作培训,组织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
省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及各阶段工作计划,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经贸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建设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卫生部门配合做好医院污染源普查。
国税、地税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普查对象的基本登记信息。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提供有集中供热锅炉的机关事业单位信息。
农垦部门配合做好本系统农场污染源普查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本系统、本单位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军区和武警****省总队按照总后勤部的统一部署,负责驻滇、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四)培训
1.培训对象
包括省、州(市)、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普查培训教师等。
2.培训分工
省、州(市)、县(市、区)分级负责普查人员的培训。省级负责培训省普查办管理人员,州(市)、县(市、区)普查办负责人及骨干,省、州(市)普查培训教师等。州(市)负责培训州(市)、县(市、区)普查办管理人员和普查培训教师,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普查负责人及技术骨干等。县(市、区)负责培训其余普查人员。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3.培训内容
****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包括普查范围、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组织及实施等内容),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4.普查人员的组成
普查人员原则上由专业公职人员担任,也可临时聘用部分工作人员。重点工业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农业源的普查人员可从环保、建设、农业、统计等部门抽调,一般工业污染源、生活源的普查人员可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师、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
(五)污染源监测
污染源监测工作包括重点污染源监测、伴生放射性污染源监测和抽样监测。
1.重点污染源监测
严格按照《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技术规定》(普查办〔20****〕1号)和《关于污染源普点源监测工作的补充通知》(普查办〔20****〕5号)的相关要求进行。
2.伴生放射性的污染源监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20****〕37号)、《放射性污染源普查监测技术规定》(普查办〔20****〕1号)和《关于印发〈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普查监测有关问题的说明〉的通知》(普查办〔20****〕4号)要求进行。
3.抽样监测
主要是针对一般工业污染源、农业源、生活源的监测,按照国家规定的抽样比例,进行分类抽样监测。
(六)宣传动员
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制定****省污染源普查宣传方案,明确普查各阶段的宣传重点,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统一安排,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采取经常性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落实全省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各个阶段的任务,为入户普查登记做准备。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省级经费主要用于:国控、省控重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监测,重点放射性污染源监测,省级技术培训与宣传动员,数据库建设,全省普查数据的审核、汇总、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各州(市)、县(市、区)经费用于:各地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宣传动员,普查培训,普查人员聘用,入户登记,数据录入、校核等。
各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质量保证及考评验收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手册和相关规定,制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实施办法,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并采取现场检查、资料审查、随机抽样监测等方式,加强对监测、培训、登记工作的指导,审核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对各州(市)、县(市、区)的污染源普查数据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省及各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为确保普查任务的完成,各州(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要与县(市、区)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对普查人员选调和培训、污染源摸底调查、现场监测、普查表填报、普查数据审核汇总、处理和上报等重要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州(市)普查工作进行考评。
七、预期成果
(一)全省各级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
(二)省、州(市)、重点县(市、区)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三)滇池流域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一、督查目标
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部署,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建立健全农机隐患治理和危险源监控制度,加强事故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努力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督查形式
此次督查专项行动由县农机主管部门综合指导、协调,各乡镇农机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专项督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农机户要按照长政办发【2012】16号文件要求,全面深入地开展好自查。各乡镇农机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农机安全生产实际,在对督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础上,确定督查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督查要做到务求实效,不留死角。
三、督查内容
(一)贯彻落实农机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规划情况。
(二)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情况。
(三)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完善情况,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建设情况。
(四)农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情况。
(五)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市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情况;农机“隐患治理年”活动第一、第二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落实隐患排查、登记、整改、监控情况。
(六)贯彻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对农机事故责任者追究处理的落实情况,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打击农机事故瞒报的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乡镇农机主管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本次督查专项行动作为减少隐患、遏制事故的重要举措,作为当前农机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与当前正在开展的“隐患治理年”第二阶段工作和农机年度检验工作结合起来,扎实细致地排查拖拉机无牌行驶、驾驶人员无证驾驶、违章载人、年检不合格继续使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将排查情况报县农水局,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并做好整改情况的跟踪督导。
(二)周密部署,明确分工。各乡镇农机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订具体督查工作方案,明确督查内容、要求和责任。要建立和落实督查工作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要提出防范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制订应急预案;严重危及安全的,要立即责令停业整改。
(三)突出重点,全面深入。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要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既要全面发动,督促各村彻底排查隐患和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又要重点检查事故频发、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地方,特别是黑车非驾、非法载人而引发的重大农机安全隐患等,把农机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程序;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TK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只有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下面,就主要探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规定
《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第十六条规定,“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水土保持设施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确定为验收合格:
(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完备,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财务支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等资料齐全;
(二)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三)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技术标准
;(四)水土保持设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且能持续、安全、有效运转,符合交付使用要求,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维护措施落实”;第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参加现场验收”。
这些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法律基础,确定了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形式(监测阶段报告、监测总报告)和具体程序(建设和生产全过程),也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出了要求,即从前期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工作程序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贯穿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作为建设单位、监测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了解自己在各阶段的主要职责,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实施,主要工作程序见图1。
图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程序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要点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过程监测,监测时段应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建设生产类项目还应在生产运行期进行监测。
3.1 施工准备期
(1)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应及时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本底值,编写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项目业主报送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的依据。
(2)建立水土流失本底数据库
工程施工准备期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内容是水土流失因子本底数据监测,具体包括: ①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土壤容重、有效土层厚度、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典型抽样调查;②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相关资料的收集;③对已经开工的项目,应进行项目区现状水土流失调查,对施工中遗留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整治建议。
(3)进行监测点布设
项目开工后,监测单位应按照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安排监测人员,确定监测的重点区域,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点,建立监测设施。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一般有弃土弃渣场、取料场(包括采石场、取土场)、土石方临时转运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便道、特殊地质地段以及跨河施工区域。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的面积、涉及的水土流失、土石方堆积形态、植被状况、水土保持设施及其布局,以及交通、通信等条件综合确定。每个监测点都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对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和监测重点要有代表意义,并注意原地貌与扰动地貌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2 施工期
(10了解工程进度
在每一监测时段,监测人员应对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重点是项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主要通过查阅施工和监理进度报告、环境监测报告以及与各参建单位沟通等途径来了解。
(2)现场监测
施工期现场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监测以及水土保持各项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调查。
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施工期每个监测时段对工程各扰动类型区的扰动地表面积,挖、填、弃土(渣)方量和堆放、运移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对定位监测点水土流失量进行量测,对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重点监测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及方法见表1。
表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内容及方法
注:打“√”的为可选方法。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量测、查阅设计资料等方法,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对主体设计中已考虑的各项措施和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取料场、弃渣场、拆迁安置区等区域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质量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及方法见表2。
表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内容及方法
注:打“√”的为可选方法。
(3)提交阶段报告
根据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监测工作告一段落后,应定期编制监测阶段报告,提交项目业主。阶段报告中应评价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落实情况,对本阶段遗留的水土保持问题提出建议。
监测阶段报告由业主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机关和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主要发生时段,阶段报告在土建工程施工期应分季度、年度报告编写,土建工程完工后可只作年度报告。
3.3 自然恢复期
(1)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情况调查
土建工程完成后,监测单位应在对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定位观测来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情况。包括: ①林草措施布置情况,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②防护工程自身的稳定情况;③弃渣场拦渣墙、排水沟等的实施效果;④土地生产力恢复情况。
(2)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各项内容的监测,在施工末期计算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6项指标,判断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中拟定的目标值。
(3)编写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
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监测单位汇总所有的数据和资料,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对各项水土保持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工作的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强调的是项目建设前、中、后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监控。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而本文只是对现阶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探索,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水土保持各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将更具有可操作性,监测成果也将有效地指导同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将更有力地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为目标,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进行一次火灾隐患全面普查,摸清隐患存量,分类建立档案。依法督促单位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网络,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打击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查处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邱晋雄
副组长:李朝君、李永权
成员:由县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消防大队负责。
三、火灾隐患整治时间
*年12月—*年4月
四、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范围、重点和目标
(一)整治的范围
在我县城乡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生产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整治的重点
按照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印发<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督办及立销案办法(试行)的通知>》(公消[*]194号)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GA588-*),重点普查整治以下四类火灾隐患:
1、设施方面: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和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缺少、损坏以及安装、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等问题。
2、建筑方面: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不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等问题。
3、规划方面: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公共消防设施不足或不适应实际需要等问题。
4、区域方面:“城中村”、成片毗连市场群或集生产、销售、储存、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多合一”建筑群,存在的耐火等级低,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堵塞或不足、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通道不畅、消防水源缺乏等问题。
(三)整治的目标
通过普查整治,加强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增强单位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员工防火灭火知识普遍提高,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努力做到火灾隐患“不增新量、减少存量”,稳定地区火灾形势。
五、火灾隐患普查整治步骤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采取单位自查整改与依法督促整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按照整治标准,在不增加新隐患情况下,坚决消除存量火灾隐患,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制定方案(*年12月)
各镇和机关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消防安全实际,加强工作调研,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治理重点、方法和要求。要明确责任,将普查整治工作落实到各部门、落实到个人,采取集体负总责、个人分片包干的负责的方式,由政府和职能部门人员包干到镇、到社区、到村。各镇、机关各部门的实施方案要抄送县公安消防大队和安监局。
(二)动员部署(*年12月)
县政府要通过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形式部署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下发实施方案,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张贴通告等方式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范围、标准、措施和要求。同时,各镇要设立隐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整治期间,各镇、机关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普查整治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参与整治工作。
(三)调查摸底(*年12月至1月)
各镇、各部门要对所有列入整治范围的场所进行全面清查,逐一登记,分别建档造册,通过调查摸底,及时摸清基本情况,切实掌握底数,找准本地区、本部门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措施。
(四)自查整改(*年1月至*年3月)
自查整改要坚持边查边改、以查促改、检查与整改并进的原则,各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按照整治工作标准要求开展自查自改,消除火灾隐患。同时,有关监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并积极
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对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督促当场整改。
2、对不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应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责任人、整改标准、整改期限和督促责任人。
3、对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要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4、对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依法予以取缔。
5、对确定的重大火灾隐患,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并立案建档,报请政府挂牌督办。
6、对拒不整改火灾隐患或限期整改复查仍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或动态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违法行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予以处罚。
7、对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整改或拒不执行停产停业等处罚决定的,有可能发生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按照职能分工,积极采取封、关、停、迁、拆等强制性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8、对火灾隐患整治中出现的重大、难点问题,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协商解决,并落实专人负责,有关工作情况要建立专档备查。
9、在一些无法满足国家现行技术规范和规定的场所,强制安装和使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简易自动消防设施、独立式(家用)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多用途消防救生梯、新型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等技术装备。
(五)验收总结(*年4月)
各镇、各部门要由领导带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组成验收检查和督导工作组,适时组织对本行业、本系统开展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总结经验,并形成书面报告,于*年4月10日前报县消防大队。县政府将适时对各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在检查验收和督查中,对自查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要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对存在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落实。
六、职责和任务分工
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公安、安监、建设、工商、监察、劳动、质检、教育、民政、交通、文化、卫生、体育、旅游、人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公安部门负责:(1)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普查整治工作进行督导;(2)对参加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明确火灾隐患判定标准和火灾隐患整治要求;(3)重点加强对各行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非重点单位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的督导、核查和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流通和使用情况的普查整治工作;(4)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逐一登记录入,建立火灾隐患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追踪并及时上报;(5)依法对拒不整改或者逾期不改正的给予相应的处罚,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决定;(6)公安派出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内各行业所属单位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安监:负责易燃易爆行业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建设:负责燃气企业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工商:负责个体工商户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依法吊销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企业的营业执照、查处无照经营行为。
质检:负责消防产品流通和使用情况进行普查整治。
教育:负责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校办企业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交通:负责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文化:负责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影剧院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卫生:负责医院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旅游:负责宾馆、酒店行业以及旅游景点、景区火灾隐患普查整治的督导和核查工作。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对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本行业、本系统的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普查整治过程是遇到的具体问题,可及时向县消防大队反映。
七、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此次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实抓好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
(二)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整治合力,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消除场所存在的各类火灾隐患,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要认真吸取以往屡经治理、多有反复的教训,切实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治理
2016年4月,为深化政务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政府在继《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推出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具体阐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大力推进了中国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政务服务不仅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系统性的惠民计划。将“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系统能最大力度的促进简政放权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政府服务的趋势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互联网+”的引入毋庸置疑驱动了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方案》的推出反映出大数据时代政府服务模式的发展新趋势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大数据作为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随着它的广泛应用,政府服务模式展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集中化
与手写记录的分散化不同,互联网平台能够将政务服务体系中相关证明信息数据化和集中化,并逐步构建庞大的政务服务信息库。统筹的信息库中将包含人口、地理、证件照等各种基础信息,有利于完善政务信息目录并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共享平台能够整合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并实现信息资源的互享互通。
(二)标准化
一直以来地域差异是阻碍政府数据实现标准化的关键。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政府数据公开透明化与标准化的进程,有利于促进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实现规范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将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核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与管制标准化,进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
(三)精确化
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平台的构建,信息平台将彻底落实数据整合与共享。政府部门将原来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通过主动地搜集与分析用户业务信息,解决人民群众“找谁办”、“去哪办”以及“怎么办”的难题,并满足他们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运用为政府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活力,政务服务将从粗放型供给升级为精确型供给,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政府整体性治理
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问题被不断放大,“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峻。各级政府、各大部门以及各业务流程间信息资源无法互享互通导致政府重复建设与严重浪费,拉大了各部门间距离。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政府治理方式正被时代所淘汰,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才是基层群众的期盼。新治理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即通过对各大部门以及政府与群众关系的整合,搭建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依靠机构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构建一个全新的具备包容性的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推广消除了政府部门、区域与阶级的限制,为政府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优化平台。该模式的出现为提供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奠定基础。“一网式”平台的构建能有效集中孤立、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真正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天候受理与“一站式”办理。高效优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并实现政府整体性治理。
(二)有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
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组织亲民、互动与包容,即构建开放性政府。开放性治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透明公开、满足基层群众需求以及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等。“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落实有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首先,“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公开。信息透明公开是开放性治理的重要前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开放往往是建立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之上。假若群众不能获取政府政策以及执行结果的信息,就丧失了监督权与决定权,因此开放就无法得到彻底落实。其次,“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满足基层群众需求。开放不仅要求政府能够主动分享相关信息,还要求政府关注群众焦点,适应环境变化,解决社会问题,承担政府职责。最后,“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吸纳社会公众意见。政府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博弈过程。政府无权在只考虑自己利益情况下独自做出决策,霸占话语的制高点甚至实现公共资源垄断。开放性治理要求作为中间人的政府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政策共识。互联网平台是获取公民建议的重要来源,也是群众参与政策决定的主要手段。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推动政府开放性治理。
(三)有利于促进政府协同性治理
协同性治理指多元主体针对某一决策能达成共识,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协同性治理不仅能够解决中心主义政府模式面临的问题,还能改善制度规则,最大化治理效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实现协同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建立一个便捷灵活的交流互通平台,确保多方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进而实现协同性治理。协同治理打破了“信息孤岛”的限制,还能促进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完成业务。传统政府治理能高效处理固定步骤的简单政务,然而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业务已经突破部门内协同的约束,业务范围与流程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需要各部门间合作完成。单一部门或机构不可能独立提供政务服务,机构间的合作逐渐受到重视。
部门内业务转变为跨部门合作,不变流程转变为可变流程,静态管理模式升级为动态协作模式。动态协作模式是指跨部门跨层级的多系统合作,意味着组织结构分散、业务流程多变。随着静态管理模式升级为动态协作模式,政府业务流程必须引入“互联网+”才能将各行政部门信息互通起来,并进行合作。综上所述,“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但能解决独立的政务服务难题,而且能将公共服务流程的所有环节链接起来,便于上一部门的处理结果自动转到下一个部门,推动不同职能部门的政务合作,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方案》的推出彰显了国家政府大胆摒弃碎片化政务服务的勇气,显示了政府治理走向整体性的决心。为确保《方案》的全面贯彻落实,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
在推行《方案》的初始阶段,国家政府应该关注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业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各试点城市正式落实《方案》前,政府必需构建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推出相应的数据共享政策,标准化信息共享环节,规范有关技术和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各部门机构的业务合作与协同,领导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政务服务的紧密衔接。构建顶层制度设计总框架将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按预期实施步骤与实施时间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
(二)加强试点城市间交流合作
《方案》内容涉及“两年两步走”计划,在两个步骤中,成功完成第一环节肯定是完美踏入第二环节的前提条件。但是,假如各个试点城市只顾自己,闭门搭建本区内部的一窗、一网系统,那么就无法达到协同性治理的目标,不同城市间的证件照电子库、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政务服务体统将暴露无法兼容的问题,进而《方案》中提到的第二环节很难完成。为防止出现以上问题,政府必须加强试点城市间交流合作。试点城市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避免面临各自为政所导致的跨省整合难题以及陷入全国性推广困境。
(三)搭建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是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前提。电子证照库指将社会公众办理公共业务时所涉及的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建立相应的统一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和跨地域的数据共享,降低数据搜集、重复建设的成本。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政务服务信息采集与的电子化,强化各级政府机构间,政府与社会间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从功能来看,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平台与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存在重叠部分,并且后者的功能既涵盖又多于前两者的关系。因此三者间关系必须严谨处理。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作为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前提理应优先搭建,但当信息平台已整合统一为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之后,考虑到功能重合问题,电子证照库与数据共享平台应该取消。
综上所述,“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是大势所趋。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时,应构建顶层制度构建总框架、加强试点城市交流与合作并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勇.“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J].领导科学,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