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环境监测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监测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监测调研方案

第1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一、大力推进了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2004年青岛市在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职能,今年,我市在原来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职能以及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设。为了保证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局在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已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将实验室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选派了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率达57%。

二、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保经费的投入,确保海洋环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004年青岛市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累计达到1043.2万元。其中,奥帆赛区的海洋浮标系统建设投入573.2万元,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投入350万元,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投入120万元。海洋浮标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浮标系统、一套波流测量系统和一套常规单要素监测系统。监测仪器设备上添置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在监测上主要的投入为:海洋环境监测经费38.5万元,渔业环境监测经费11.5万元,奥帆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前期经费35万元,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建区监测、调查经费10万元,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和巡视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调研的经费5万元,各区(市)海洋及渔业环境监测经费约20万元。

三、我市开展的环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1、进一步完善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青岛市地方性海洋环保法制法规。起草并送审了《青岛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完成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和草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青岛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办法》、《青岛市胶州湾海域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结合青岛市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在青岛市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海洋大学拟定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准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海域环境容量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为手段,进行《青岛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制定了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为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因养殖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2004年青岛市重点制定了《青岛市无公害食品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菲律宾蛤仔底播增养殖技术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了已有的现行标准。

(二)认真组织落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1、建设了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准确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

为了保证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满足国际帆联关于奥帆赛对海洋水文的专业需求和对水质的要求,青岛市积极组织开展奥帆赛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数据通信系统改造扩容和“波浪骑士”浮标的电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改造,进行了通讯试验。自2004年8月1日起每天小麦岛监测站的部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并应奥帆委的要求,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和残奥会期间同步向奥帆委提供小麦岛监测站逐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工作全面加强

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政府、公众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今年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工作有: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水浴场的海洋环境状况,暑期在新闻媒体、浴场显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场的现场监测数据;向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报送了12篇海洋环保信息;筹建了青岛市海洋与渔业网海洋环保专栏,专栏内将定期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信息,目前该网站已投入试运行,市民可以上网查看;在各类报纸上了20多篇青岛市的海洋环保信息;在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展奥运会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等内容的大量海洋环保工作信息。

3、强化了对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随着海洋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实施,青岛对涉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对7项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审、审批,对在建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开展了施工期监测,实施了对涉海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004年,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公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护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对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开始选划长吻虫珍稀动物保护区和胶州湾特别保护区。

5、海洋标准计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公布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三)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进一步强化了海洋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

加强了海上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海上执法的力度,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涉海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起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视举报信息网和联动共管机制,重点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我们今年开展了保护海洋国土“蓝箭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出了多起围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查处沿海一线的乱圈、乱占等违法养殖行为,对与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相抵触和违规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的海水养殖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打击,爆破清理了在青岛前海一线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鲍(参)池。通过执法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树立了海洋执法部门依法管海的权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严厉打击了非法采挖海砂行为,保护了我市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在海砂执法检查中,我们坚持长期检查和阶段性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从严打击。自开展示范工作以来,共查处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为。

2、强化了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开展了赤潮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工作,编制并实施了《青岛市赤潮监控方案》,建立了青岛市赤潮监视信息网,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为避免赤潮对2008年奥帆赛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编制并开始实施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赤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反应预案等内容。

3、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力度

我市已经建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新建了常规、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养殖产品药残监测和贝类残毒监控等工作,初步发挥了监测机构为奥帆赛区服务的职能。制定并实施《2004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水浴场泳期环境监测预报、胶州湾底部重点底播养殖功能区等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小麦岛污水处理厂、青岛碱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视性监测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监测,重点加强对奥运帆船赛区的监测,目前,各项监测已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2004年青岛市近岸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也已编制完成。

4、如期了青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以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完成了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同时将质量公报上报了市政府、国家海洋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保证。

5、开展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了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2名技术人员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内审员资质,并组织多人参加了培训;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和北海监测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实行边监测边建设边发展的原则,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预报中心和监测中心来开展。与省计量认证委员会签订了计量认证咨询合同,由对方指导进行计量认证申请工作,正在积极申请进行我市海洋环境检测、渔业养殖水质的监(检)测和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计量认证资质,

(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在“两会”召开之际和“海洋节”开幕前夕,我们通过青岛日报、招商周刊等新闻媒体,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等为标题,分别以6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宣传效果明显。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我们还多次在开展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时,邀请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向群众直观、详细地介绍监测的方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对海水养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

(五)积极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

1、开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整治恢复工程项目

根据历年对胶州湾东岸青岛碱业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监测结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治理胶州湾东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单位进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议,力求通过“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生态恢复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建立了我市范围内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自去年开始筹建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委托海洋大学编制了《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组织专家对论证报告进行了评审,并通过了评审;协调了市环保局、市规划局、青岛海事局、部队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获得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市长办公会,并获得了市领导的支持;今年又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省政府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获得了省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8月10日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面积61.81平方公里。文昌鱼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保护区申报工作的完成,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始,成为我市范围内(包括陆地)建立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我市积极开展开创性工作

1、推进了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建设

为做好奥帆赛区海洋环境保障工作,青岛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积极磋商,于今年7月8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签署了《共同开展奥运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安排》。通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奥帆赛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和整治,为使青岛承办一届最出色的奥帆赛,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将产生积极作用。这是全国沿海地方政府首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协议签署后,为保证该项合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又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合作具体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论证,编制并上报了《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实施方案》,准备在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同意后,尽早组织实施。

2、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面积赤潮的监测、科研及防治项目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前海海域环境质量,杜绝赤潮的发生,根据青岛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科研单位编制和上报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准备在前段赤潮研究和监控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我市赤潮研究、监控资源和力量,联合开展“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立项。

我们针对目前青岛近海赤潮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布设37个站位,进行了大面积的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环境指标。据此,我们编制了《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浮山湾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专题报告。

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海洋赤潮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地对奥帆赛区的重点区域实施了不间断的监视和监测,并对近岸海域发生的两起赤潮现象进行了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对赤潮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3、开展青岛奥帆赛区海洋监测预报系统建设项目,建成我国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奥帆赛区的海洋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浮标站建设、高频测流站(地波雷达)建设、移动监测车和监测船定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海洋预报中心建设、前期海洋环境基础调查。该系统将成为我国目前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第2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给排水行业一线的分析化验、运行管理、设备保养维修、施工等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为适应企业用人观的转变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启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适应江苏环保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项目经理、安装调试员、运营管理员等。毕业生能充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企业目前运行状态和运行工艺为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动态为前瞻,构建“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和职业生涯拓展问题。

2、以环保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基于典型的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争取将这两门课程建成学院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同时,完成该课程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网络自学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完成“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完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按照环保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企业真实运作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运行状况一致的实训环境。建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教学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一)“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环保行业和工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承接环保工程设计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与工艺革新、职工培训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做到“校企互融”。

专业教师利用院校的科研优势,查询资料,参加专业会议,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治理设施,进行研究和放大性研究,将污染治理理论研究变为可能的生产实际,引领环保设计企业;或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水、气、声、渣污染治理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于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典型工艺设计和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把学与教、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断“能力递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坚持课程体系符合环保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将来自企业一线的鲜活工艺案例贯穿其间,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导入、模块化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遵循“先会后懂”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及实习条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每一个等级职业资格培养的模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中级工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明确其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逐级开发出课程,制定出符合中级工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开发出为其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搞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参与下,通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按照学习探究、综合渗透、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将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产学结合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新颖,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GPS技术、环境监测、应用、未来展望

一、GPS技术构成原理的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就是GPS,GPS技术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产物,它是一种利用新型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解决大地测量和信息空间定位问题的空间技术。GPS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空间的卫星系统、地面的监控机构以及分散的接收机用户等。现在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环境监测中主要被应用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GP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应该逐步加深,环境监测本身作为一项保护环境的基本手段,应该广泛被应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对地面的现场调研、中低空的航空照片以及大气外层空间的卫星资料剖析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但是由于环境本身具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复杂性,具有不同地地域性等特点。我国现今针对环境监测所采用的监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图像系统等。实现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化,必定将成为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针对GP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方法综合有以下几种:

(1)城镇中环境监测的应用

在城镇中环境监测是从城镇规划和城镇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方面开展工作的。城镇规划监控,GPS技术主要是对城镇的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从中得到可以科学利用的数据依据。城镇环境状态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运用GPS技术可以有效的针对城镇环境动态全天候的进行监控分析。

(2)工农业中环境监测的应用

GPS技术在工农业中环境监测的应用,可以从项目拟建土地的适宜性、生产潜力和持续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监测。除了对土地的表观性能进行实地定位监测外,还需要对于土地以往的地质状况与现监测的地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准确判别土地土质的变化情况。

(3)林业中环境监测的应用

GPS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的防治工作中,对于森林资源荒漠化、森林火灾预防等等都可以做到有效的监控。利用GPS技术对森林原有的地理要素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综合数据构建完善的数据库,便于林业环境监测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各方面的预防控制工作。

(4)草原及荒漠治理中环境监测的应用

草原及荒漠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是复杂且具有多层次的,同林业环境监测一样,需要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数据库根基,才能够在平常的环境控制中及时准确地做出调整。我国目前针对草原及荒漠的环境监测主要从宏观航天遥感监测和地面地位监测两方面抓起。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方面同时实施工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并相互验证,这样一来对于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准确性都有了很好的保障。

GP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意义及未来展望

3.1 利用GPS技术监测环境发展趋势的意义

(1)GPS技术为环境保护监督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工作是对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情况及排污允许执行量等情况进行控制监察。GPS技术可以通过对污染源及排放污染物进行监测,综合采样分析的办法对环境污染发展状况进行了解,环境保护监督部门可以依据应用GPS技术得到的数据,对症下药制定措施方案,宏观调控。

(2)GPS技术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GPS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

其中应用GPS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以及调解环境污染纠纷等情况可行有效。

(3)GPS技术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排污收费工作。环境监测应用到GPS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污染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得出准确、有力的数据依据,使得排污收费工作真正意义上成为环境保护管理有效、经济的管理手段。

3.2 环境监测对于GPS技术应用的未来展望

虽然环境监测已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必然,但是在我国毕竟才是一项新型任务。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变化特性及存在问题的监测研究将会更为广泛的应用到GPS技术,相比以往的环境监测多侧重于定性描述灾害、污染等方面,未来GPS技术将会针对环境监测建立起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环境动态监测模型,运用定量分析表述。GPS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开启一个新纪元。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GPS技术的原理、应用的分析和探讨,GP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将在未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精益求精,加强完善GPS技术,力求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项目化教学;实践;优势;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56-02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工作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为此我对水环境专业1024AB班水环境监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水环境监测项目化教学实践

1.教学工作项目的确定。确立教学项目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调查,目的是找到适合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分析是教学项目确立的基础,工作项目主要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教学项目是将工作项目转化为可实施的教学载体,其转化的桥梁是工作项目中的能力、素质、知识分析,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项目都能转化为教学项目。我利用寒暑假对企业进行调研,对课程涉及到工作岗位、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对象、监测仪器、方法、要求等调查,提炼出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项目的岗位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我把水环境监测分为四个项目,即水环境监测工作流程所具备基础知识、地表水质监测、城市污水监测、化工废水监测。每个项目由具体的任务组成。如项目三——城市污水监测,我们就选择离我院比较近的贵阳市金阳污水处理厂作为我们的学习研究的基地。通过调研,同时根据金阳污水厂污水的来源和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要求确定项目任务,即污水中COD、BOD、NH3-N、T-P、SS、T-N的测定6个任务,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获得够多的专业知识,形成过硬的职业能力。

2.各种资料准备。要很好完成好项目化教学,须准备以下资料: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教案)、项目所用的参考素材、项目评价素材、项目实施过程课件、课程所用的统编教材、项目考核标准、各项目涉及到的材料图片、项目拓展用各种案例、项目涉及到的实训条件准备、网络资源准备、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环境等。

3.项目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工作组。每小组4~6人。由学生自己给工作组命名,如水之天使、轩博毅韧、很深的脑海、智慧5+2、爱情连连看组等。小组成员间知识、技能和素质各有所长,通过互相学习、评价,让好的学生发挥示范、辅导作用,互相讨论与切磋,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实训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建立工作情境。以授课教师为项目委托方,授课班级工作组为项目接受方的工作情境,并就项目内容签定任务书,借此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并构建师生行为动作与结果的分解图,明确师生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头脑灵活、好奇心强、勇于探索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项目实施。每个项目按项目(任务)布置查阅资料、现场资料调查和收集方案拟定PPT汇报师生点评教师总结方案修改方案实施项目报告等过程加以实施,并在课程结束前对所有项目所涉及到理论知识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归纳。

6.项目评价。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学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水环境监测中级工),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并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项目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实践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记录、工作报告、操作过程、文明操作、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即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水环境监测项目化教学思考

(一)项目化教学优势

1.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水环境监测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以项目为核心,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来完成教学项目。如项目二——地表水的监测,教师布置项目任务书给每个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自主选择观山湖、南明河、花溪河等地表水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首先对所监测地表水进行实地考察分析,然后拟定工作方案、PPT汇报、教师和学生讨论、监测方案修改和确定、监测断面的确定,采样、样品处理、样品监测实施、项目报告、水质评价和建议。这一系列工作过程全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工作组独立完成。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突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项目化教学更有利于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项目三——城市污水的监测,学生工作组选择了贵阳金阳污水处理厂作为项目完成的基地。在污水处理厂,工作组首先了解城市污水监测岗位的职责、污水处理工艺、处理方法和手段。然后确定工作任务并实施完成。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项目中获得的知识更贴近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项目化教学所凸显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概括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从整体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确立工作的信心,并培养对职业的热爱。从而有利于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

3.项目化教学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率。项目化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从课堂组织形式来看,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些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员工的基本素质。如项目四——化工废水的监测的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完成。我们选择了贵州瓮福集团作为实施基地。学生亲自深入到企业一线,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做到与企业的磨合,提高了就业率。

(二)项目化教学建议

1.完善师资队伍。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项目教学法的引入,教师的职业经验凸显不足。教师在课程项目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教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做到“教最新的”,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2.完善教学内容。要组织教师和企业的团体来共同开发适合项目化教学的优质教材和教学项目。更好的使企业项目与课程转换。水环境监测教学中的项目任务主要是从各类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中心实验室及技术监督部门中从事水质监测等工作中提炼出来的,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差异性很大,对众多不同企业,要用统一的工作任务来涵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企业收集来的项目任务并不都能够简单的转化成教学项目。所以需要不断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3.完善教学条件。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项目化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保障项目更好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应开放实训室,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多个生产企业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让每个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和了解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从而完成和企业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之,《水环境监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业技术,2009,(111):44-45.

[3]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4]王衍.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1).

第5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155-2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目的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对于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是为实现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目标。通过对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目的可归纳为4个方面: (1)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判定污染源,为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积累监测资料;(4)提供环境管理依据,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综合。

1.2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摸清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 (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技为依托、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 (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过程与分析方法

2.1环境监测过程

目前监测的一般过程为针对需要监测场所,按照监测程序首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应对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指导。如《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等,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无误;另从信息技术角度可概括为:监测是对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四个过程,通过对监测信息进行解析和综合,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方能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做出正确评价。

2.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份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二种:化学分析法中常用的有重量法和容量分析法,如:重量法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近几年以来,国内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范畴。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统一授控状态工作作业。由于实验室的各种分析手段不同,必然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统一准确,在建立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另外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规定,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正确性。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以目前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Ⅰ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5.结束语

由于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对象也从工业污染源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从最初的点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另外环境监测仪器发展具有将实验室搬到现场的趋势,逐渐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方向发展。不管监测技术怎么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第6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LIMS系统;业务流程;模块功能

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繁琐且不容出错的工作,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资料归档后数据的统计、查询和调用比较复杂。它通常指对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检测,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和综合分析等过程,从而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发展西安市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我站于2010开始环境监测LIMS系统的建设工作。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为LIMS)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快速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的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质量管理科学与分析技术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应用技术。它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数据管理(采集、传输、处理、输出、)、报告管理等要素为一体,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检测质量监控体系,既能满足内部的日常管理要求,又能保证实验室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可代替繁琐的手工书写等工作,能较好地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要求。

1.1 LIMS系统的调研

目前,市场上LIMS的软件产品很多,但相对来说国内的LIMS还不是相当成熟、完善。大多则是直接引进国外的成熟的LIMS所设定的污染源和环境的现场采样、分析检测过程。因此,在选择LIMS和实施方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软件的二次开发和定制的灵活性,同时还特别看重实施方在环境监测领域已有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调研,听取了其他不同用户对软件、后续发展潜能和服务满意度的第三方评价意见。

最终,不断比较各地的LIMS软件产品及咨询已采用LIMS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实施体会的基础上,所选用的软件产品为STRALIMSV10.12,其系统实施方为美国STARLIMS公司,该软件产品的二次开发工作大部分由其国内公司在完成。

1.2 LIMS系统的测试

为保证LIMS系统的顺利建设。我站实施项目工作组例会制、项目实施进展督办制。每天召开例会,例会由主管副站长主持,各科室主任、系统管理员和软件开发工程师参加,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人员为保证当天进度的完成,经常加班。软件公司设专人负责项目的进展实施,每周召开一次总结会议,查找总结问题,落实解决问题人员和时限,设专人督办每一项任务,保证了LIMS系统建设在预计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在实验室海量的基础静态数据整理输入或导入系统后,如监测方法依据、分析项目中实验步骤的拆分、原始记录信息量的确定、评价标准基础数据、大环境例行基础数据、仪器设备基础数据等等,我们对LIMS系统反复进行各种日常监测任务测试,对于此过程中发现的系统不明稳定性、静态数据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LIMST系统顺利进行。

1.3 LIMS系统的双轨运行

系统双轨运行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也是成败的关键。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与LIMS系统相关的人员使用不熟练、对系统流程不了解有很大关系,更为严重的是,在面对LIMS系统这个新事物时,稍遇问题,如某类项目无法实施、报告中的一些错误无法解释,引起大家的反感甚至于产生质疑。我们的系统管理员在站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反反复复地、耐心地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经过了非常艰难的问题高发期和使用磨合期,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目前已进入了稳定运行的阶段。

2 LIMS系统的功能简介

根据西安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和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西安市环境监测站LIMS系统的功能主要分成三个功能:系统管理、资源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

2.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是对用户、使用权限等进行管理。

2.2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对持上岗证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与分析项目、原始记录表单等相关联的信息等进行管理;②对仪器的基本信息以及维修、信用、报废等进行管理;③对化玻材料的采购、领用、库存、统计和查询的规范化管理;④对站内文件的修订、借阅、发放、回收、查询等进行管理。

2.3 业务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是管理是LIMS系统最具有核心功能的子系统,如图2,系统所提供的界面总体感觉清爽、简单。该系统采用纯B/S结构,站内所有用户只要能够上到站内指定的网址上,就可以随时访问系统,在系统中完成各种监测任务的登记,任务安排,现场踏勘,合同评审,费用计算,采样安排,采样确认,样品接收,结果录入,同岗位审核,主任审核,报告自动生成,报告审核,电子签名,报告打印。

第7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第8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质量管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更造成大部分人的担忧,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是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凸显了保护环境的重大决心。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阻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了环保治理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一、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2015年1月1日起,新《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对未来的前瞻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体系结构和环境分析框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4级环境监测体系,具备较高的环境监测能力,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能够针对本地区的特点有效开展监测工作。例如在河流湖泊发达区域水质监测技术发展迅速,污染源监控预报准确;在城市近郊区域着重对机动车尾气化学组成成分、噪声污染等进行监测;而在工厂密集区对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的监测力度大。近年来,我国在饮用水、重金属、放射源、空气污染和有机废气等方面的监测已取得重大突破,环境监测工作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环境监测的现实困难

环境监测工作攸关企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不过,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检测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监测标准更新不及时,监测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应急监测设备不能完全地发挥作用,很多监测数据只能够进行半定量使用;监测方法并不科学,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落后,既没有进行充分的现场分析,也没有采用相应的分析仪器来进行监测,后续的实际监测工作管理较为松懈,不能真正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对于新兴产业中重金属污染、微量有机物排放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环境监测部门缺乏评估手段,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难以达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培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管理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经验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限制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环境监测的影响因素

环境监测受到监测点位布设、采样、分析、数据统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监测点位是反映区域环境实际情况的关键,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所以点位布设应具有代表性;现场采样包括容器选择、样品处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等,较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必须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及规范进行采样;测试过程中,分析方法、仪器设备、试剂纯度、环境条件、操作习惯、分析水平等都容易导致产生系统误差;分析方法要尽可能地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另外,监测人员素质、责任心、工作态度、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的创新路径

1改善环境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就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及时改善环境监测设备。各级环保部门要尽可能地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把环境监测站的经费开支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的经费预算中,增加资金投入。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根据仪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监测实际情况,完善购置仪器的调研、审批手续,系统地购买相应的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以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核对和调试仪器的灵敏度,并不断改进环境监测技术,加强人员运用和掌握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最大化发挥仪器设备的功用,使我国的环境监测更加标准化和国际化。

2改进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需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充分了解监测技术的前沿科技动态,积极改进监测的技术方法,提高自身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科学技术规范化、监测方式多元化、信息资源网络化。在工作中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污染形成的初期及时判断污染物,并确定污染物来源,快速对样品进行分析监测,以及时处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应急手段,快速提升现场分析能力。对于流动监测车,应提前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采用预先确定的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实施全程序的质量控制,来保证监测程序的规范有效、监测数据的科学可靠。

3监测标准与时俱进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污染物不断被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横亘在我国社会经济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现行的监测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等,有一些年代已远,甚至有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监测体系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和环保专家要及时梳理监测标准,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使其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确保有关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等受控且现行有效。

4加强监测数据管理

环境监测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而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为此,应根据不同污染的监测内容,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合理确定监测项目,科学制定监测方案。在监测过程中,必须认真核实使用仪器的检定情况,确保监测的规范性和监测的时效性,仔细确认数据的原始性、数据的合理性、信息的完整性等,在监测的各个环节消除数据误差,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标准性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记录数据时使用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表格,按照时间顺序严格记录,做到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并仔细检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表格图形,筛选切实反映环境实际情况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审核、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各类数学模式评价方法,深入剖析监测数据所蕴含的规律性,为环境保护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环境监测部门的能力,影响到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所以监测部门要立足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制定各自的长远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补充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使监测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有战斗力的团队;其次,要设立人才培训的机制,落实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和考核,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技术标准,建立质量监测目标责任机制,把质量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6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是一项全面、系统、严谨的工程,所以应该采用系统论方法,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对此,首先要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使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把质量管理的内容充分地融入实际操作中,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和完整性;其次,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工作规划,并在工作中具体落实,确保管理程序化、技术规范化、监测自动化;另外,要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并针对履行职责的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

结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繁重、严谨的工作,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工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环境质量关联至深。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在实践和操作中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张建.我国环境检测中的弊端及改进建议[J].北方环境,2013,25(10):119-120.

[2]潘衡.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162-163.

第9篇:环境监测调研方案范文

摘 要:大气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M2.5监测工作的逐步高调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事实上,除了群众关注的PM2.5之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分子状污染物,降尘、总悬浮微粒、飘尘及酸沉降等颗粒状污染物都是大气环境监测项目。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前言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关系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更加清新舒适的环境中,有必要加大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使其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囚此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更好的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要先进行监测计划的编制,同时也要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同时对分析测量系统也要进行明确。环境质量检测要保证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同时也是最终产品,监测数据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环境监测数据一定要保证具有精密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来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在进行实际监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要对产生的原囚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监测的数据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样的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内的污染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比较。

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1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监测数据出现了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国家环保部门对监测网络建设在逐渐的重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2数据科研目的性不强

近年来,民间要求整合一个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呼声逐渐增强,不少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及著作,提出统一的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大气数据监测系统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来说形成该大数据整合的投资来源无从获得,且项目为纯公益项目,无法为投资人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率。所以,目前的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不同的部门,在气象部门汇总,然后通过气象信息通道面向全国。这些数据对于大气治理科研工作的指导价值不强。这一状态值制约我国大气治理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

3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4 环境监测人员综合能力差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是最重要的,但在具体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业务操作能力不足;二是对人员的培训缺乏,环境监测人员参加培训太少,导致操作技术掌握不到位;三是监测工作较为特殊,人员的流动性小,缺乏高技术人才的引入,导致新技术和新理论应用效果较差。

三、如何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2 建立健全独立的信息体系

大气污染指数通过气象网站和天气预报面向公众的现状来自气象部门对于各地大气环境监测部门的管辖权。此举使得监测部门和稽查部门分属两个部门管辖,其业务传递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隔阂。所以,建议国家进行机构调整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和环境稽查部门的业务相关性,而并不是仅仅考察大气环境监测和气象监测的技术相似性。将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等环境污染监测部门在各自的技术职能部门中划分出来,统一归环境稽查部门管辖,这一方式可以使得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内的所有环境监测工作渠道更加畅通。

3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

4提升监测人员综合能力

监测人员是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部分,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需要加强的,这对环境质量控制水平有一定的促M作用,首先通过技能培训等模式来提升监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强化职业教育,让监测人员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作风,加强监测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最后是建立监测人员考评体系和奖励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对监测人员要进行严格要求,并鼓励监测人员的创新和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应适当采取奖励措施,激发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监测分析综合水平。

5充分发挥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功效

随着我国能力建设、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机构所使用的设备同样不断更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效率。在维护设备方面,要指派专业的维修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和保养,为了避免仪器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损耗,还要对设备进行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保证设备在运行中完全发挥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水平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破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日常健康带来了极大地威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调研,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从全局出发,对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化和实时化进行了展望,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