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

第1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第2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修订本)》(川发改投资[2009]280号)和《*省*地震旅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明细表》文件确定了我县旅游灾后重建的项目和中央投资分类控制数,为顺利完

成我县旅游业灾后重建任务,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旅游项目按计划、按县情实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灾后重建工作,建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领导的旅游灾后重建组织机构,认真执行国家批准的

《**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2010)》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我县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并要求县级各职能部门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开辟旅游灾后重建项目“绿色通道”,对旅游灾后重建项

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快项目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作为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牵头单位,我局也成立了以县旅游局牵头,涉旅(乡)镇、部门配合的旅游灾后重建工作机构,做到了有部门牵头,专

人落实旅游恢复重建工作。

(二)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省*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2010)和《*省*地震旅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明细表》下达后,我局在市旅游局的指导下,充分认识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任务的重要性,从县情

和景区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旅游业灾后恢复工作,分别以《关于*-*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项目的立项报告》(旺旅(2009)3号)、《关于旅游景区步游道、旅

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项目的立项报告》(旺旅(2009)4号)、《关于鼓城乡场镇风貌改造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立项报告》(旺旅(2009)5号)和《关于鹿亭溪茶文化、温泉乡村

旅游带灾后重建项目的立项报告》(旺旅(2009)6号)向县发展和改革局申请了立项,县发改局立即对上述项分别以旺发改(2009)56号、旺发改(2009)57号、旺发改(2009)58号、旺发改(2009)

59号文进行批复,同时对上述项目进行了招标事项核准。

重建项目经发改局批准后,我局立即按照川府发(20*)21号文件精神在县招标办的监督下,经比选确定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景区步游道、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鼓城乡风

貌改造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了上述重建项的规划和目施工图设计、地质灾害评估和地勘工作;委托*省环科院完成环评报告;委托成都理工大学高标准编制《*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鹿亭溪

茶文化、温泉乡村旅游带概念性规划》,规划已通过了县政府组织咨询会。为加快灾后重建项目的推进力度,我局一边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边通过公开比选,确定了重建项目的招标机构,

由招标机构通过*日报了*景区步游道、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公开招标公告,该项目将于5月26日开标,与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该项目8月30日完工;鼓城乡场镇风貌改造工程,包括房屋

新建或维修、室内改造和房屋外观改造。政府只补助房屋外观改造资金,并且补助资金不得超出以上三项总投资的50%,通过老百姓委托乡政府联系,采取群众投票比选的方式确定了施工队伍,该项目已

开工,预计8月30日旅发大会前完工,我局将对该项目的资金,进度进行全面监督,*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项目已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工程概算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已送县评审中心评审,预计6月底进

场施工,8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力争旅发大会期间接待参会代表;鹿亭溪茶文化、温泉乡村旅游带项目力争在2010年5月完工。

(三)存在的问题

灾后重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多,手续复杂,加之现已进入雨季,施工难度大,导致了项目进展慢。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旅发大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成立了由县级领导牵头,相关乡镇、部门和企业为成员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组委会,明确责任。组委会办公室专门负责旅发大会的筹备和检查督促工作,对鹿亭温泉、*、大茅坡、木门寺、城

、*等景区项目的开发规划、项目编制、工程进度等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提出了承办旅发大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切实可行,详细具体的工作初步方案,制定了细化到每周的倒排工期表,目前各项工

作进展顺利。

三、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创A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景区

根据广元市2009年度A级旅游景建设任务,*—*景区将在2009年10月完成景区的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任务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承办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将创A工作和灾后重

建相结合,决定举全县之力,以负重自强,勇争一流的精神完成*—*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并力争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

1、强化领导,健全机构,锁定目标任务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是保障创A工作完成的前提,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在我县的召开,两次召开县委常委全,专题研究旅发大会和*—*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并提出了

力争创4A旅游景区的目标,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委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3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县

旅游局,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按各自的职能成立了创A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对照标准,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县委、县政府把创A工作作为成功召开旅发大会的首要工作来做,县旅游局、县米仓山管理局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2003)细则总体要求,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省*县*—*省级风景名胜总体规划》为依据,制定了《*县*—*景区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和景区建设计划》,方案对每个涉旅单位

提出了具体的完成时间和工作目标,做到了目标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人员。

3、资金落实及现阶段进度

自景区开展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创A工作,灾后重建,旅发大会相结合,整合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的灾后重建项目,决定投入5100万元,完成*—*景区创建国家3A旅

游景区工作,现阶段已完成了游客中心综合楼、景区大门,停车场主体工程,核桃树坪服务点,景区部分步游道及小龙潭景点的打造工程。

(二)鹿亭溪温泉景区

洗浴中心改(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正着手编制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

四、明确任务,增添措施,圆满完成半年目标任务

(一)、承诺目标进度

1、景区建设

*—*景区:*景区步游道、景区导视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已进行了招标工作,确定了施工单位。9月20日前将全面完成*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及外观装饰、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

核桃树坪停车场、景区步游道及导视系统建设、鼓城乡场镇市政设施建设、场镇风貌改造和配套旅游设施建设。*景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业主加快建设进度,景区已基

本完成慈竹坝停车场的场地平整、接待站木楼主体结构及吊桥建设任务,景区步游道完成工程量的65%,基本建成景区休息亭3个,景区厕所正在选址,民主村中心停车场地已基本平整,完成接待大楼部

分外墙安装,完成供水工程,已解决民主村搬迁的土地问题。鹿亭温泉景区:洗浴中心改(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正着手编制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木门寺景区:协助文体局对景区受损房

屋进行了维修,制定了恢复重建方案。

2、宣传、促销

按照广元市2009年整体宣传促销方案,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制作了《*县09年度旅游宣传促销方案》,按照促销方案,成功参与了成都宽窄巷子剑门关蜀道旅游年启动仪式宣传活动,全国百城旅

游宣传周活动,在成都召开的第六届旅游中国论坛活动和灾后重建旅游高端培训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8000余册,《旅游地图》10000余份,接待咨询10000余人次。通过参加旅游促销周活动,对外宣传

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收到了良好地促销效果,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旅游发展经验。

3、旅游星级饭店建设

进一步加强了对米仓山大酒店创建3星级旅游饭店工作指导,并聘请了省内旅游专业院校的老师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对米仓山大酒店进行了初评和明查验收,米仓山大酒店分别以235分和229分通过

了市星级旅游饭店的初评和*省星级旅游饭店评定委员会的明查,现米仓山大酒店创建3星工作已全面进入了暗访前的整改阶段。同时配合市星级旅游饭店评定委员会加强了对*宾馆创建4星级旅游饭店的

指导,现*宾馆前期改造工作已基本结束,已进入营业阶段。

4、乡村旅游发展

初步完成了全县乡村旅游带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投入40万元聘请了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对我县乡村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现已完成了鹿亭溪、茶文化乡村旅游带的总体规划的初评。同时对全县乡

村旅游接待点的接待环境和接待设施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接待质量和能力。

5、经济工作

全县共接待游客30.94万人次,同比增长29%;实现旅游营业总收入20434.3万元,同比增长3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其中一日游客27.27万人次,占总数的88%,过夜游客3.67万人次,占总数

的12%。门票收入1.293万元,同比增长42%。游客主要来源于浙江、重庆、南充、巴中、南江、绵阳、成都及广元市周边地区。

6、其他工作

一是结合旅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对全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工作,完成了旅游线路上8处旅游厕所、旅游线路、宣传广告、汽车维修点等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二是在县城

新华街已设一处米仓山珍旅游商品购物点,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购物场所已进行了规划设计。三是配合文体局对景区解说员进行了培训,并在*—*分别举办了一场具有地方色彩的文艺表演和篝火晚会

。四是按要求完成涉旅政务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完成了政务服务的项目的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的制作。五是对全县涉旅企业进行了多次执法检查,加强了旅游执法管理,杜绝了景区的违规开发。

(二)、公共目标完成情况

1、约束性目标

局机关内综治、维稳、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健全,确定了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制度和《公共安全预案》。2009年社会稳定,综治、旅游安全运行良好,无安全事故发生。认真开展清洁城乡行动,做

好了责任区清洁、保洁工作。已与档案局取得联系,将请档案局专业人员对我局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按时完成了地方志编纂工作。单位职工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例,无参加的行为。旅游工作没

有造成事件,更无群体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按时足额缴纳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保证性目标

干部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及旅游工作目标进展有序,建立了干部普法、学法制度,开展集中学法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并要求学以至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认

真加强了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大力弘扬清风正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三个严禁”,无行政违法和单位干部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以创新的手段加强政治思想、宣传、党建工作。防邪工作做到“三零”、

“三无”。

(三)目标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旅游产业涉及领域广,部门多,相互制约,责权不明,有效工作时间多用于协调之中,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和发展速度。

2、业主配合不力,投资力度受限,既影响景区建设速度,又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五、旅游工作重点

我县旅游工作主要是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三个重点”,抓实“七项工作”。

(一)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年初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旅游工作目标任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定期对照工作进展情况,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各项目标的完成。

(二)牢牢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重点。狠抓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以旅发大会为重点,切实做好旅发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会议的成功

召开。三是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为重点,对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扎实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创A工作一举成功。

(三)抓紧抓实“七项工作”

1、认真做好旅游发展大会的相关工作;

2、加强灾后重建旅游项目的推进工作,切实加大工程的推进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质按期完成;

3、扎实推进*景区创建国家3A级景区的各项准备工作;

4、加强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星级饭店工作的指导;

5、加强宣传促销,提高*的知名度;

第3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第4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第5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一、着力推进全面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二、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五、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业

第6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一、引言

2013年,《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把乡村度假旅游提升到与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并列的海南未来三大旅游产品。海南利用热带海岛优势,在滨海旅游方面已经先行一步。而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乡村游开始异军突起,成为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走在国内旅游行业前列的海南,也逐步开始把乡村游作为“主菜”来经营。

在这种大背景下三亚也应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发展方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寻求更好的出路。以往各地的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带动农村的各个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业、住宿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增强相互了解,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三亚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状况

2009年7月,三亚市政府通过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新型产业的成长,开辟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并进而延伸来三亚游客的旅游空间。

按照规划设置,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在总体上要形成“东西两翼蝶形伸展、中部纵向点片镶嵌”的发展格局。围绕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开发,依次打造“亲近三亚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将美丽进行到底”三大特色乡村旅品牌。

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角度,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坚持“巩固中部、开放东部、拓展西部”的战略,即以西部地区热带高效农业展示为基础,开发旅游胜地周围乡村特色旅游项目,逐步搭起连接东、西部乡村生态景区的桥梁;带动东部的乡村旅游线路从沿海向农场、种植园、产业基地延伸,建立开放型度假区;拓展西部乡镇旅游发展路径,挖掘地方文化的渊源,设计风格独具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按照09年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算,现在三亚的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已到中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预想得到的效果还很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全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并不多,包括亚龙湾玫瑰谷、老马驿站户外俱乐部、新农村农家乐、槟榔河文化旅游区、小鱼温泉景区、凤凰花海以及三亚周边一些乡村开展的采摘项目等。(阳光海南网)

三亚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分布在三亚市区周边的各个乡镇,这些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分流着三亚部分游客。每到过年、寒暑假、五一、十一的小长假都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市区周边的乡村去游玩。比如五月份这段时间正是三亚芒果成熟的时候,五一期间及周末都有许多游客到荔枝沟南新农场的芒果园或者到海棠湾林旺的果园去体验采摘的乐趣。眼下迎来了六月份,荔枝即将成熟,又会有新的一波采摘荔枝的没有的来袭,果农们也要为接待游客们做足了准备。

(二)经营规模小、景点少,经济效益差。虽然早在2009年三亚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三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至今已五年过去了,但是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没有形成一条统一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目前三亚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企业或者农户自发组织经营的,尚处在发展初期。各个景点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组织,也没有旅行社专门提供的旅游路线。客源要靠自己去寻找,或者静等旅客上门。所以有些知名度小乡村旅游项目就显得比较被动。其中原因除了自身问题外,还有就是被三亚滨海旅游的光环所掩盖。近年来,三亚的度假酒店和海滨度假区发展很快,逐渐形成了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和三亚湾度假群落。大多数人所知道三亚都是三亚的海,对于三亚的乡村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在滨海旅游的阴影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举步维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宣传关注度上得到的支持都比滨海旅游项目要少得多。

三、三亚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说到三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碧海蓝天。都以三亚的海为出名,所以三亚的乡村旅游被海洋旅游的名气所掩盖,在夹缝中生存,对三亚不了解的人很少知道三亚的乡村旅游。我们上各大旅游网站或者三亚的旅游官网看到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滨海旅游度假信息,很难找到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信息,信息传播不出去,当然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二)统一的规划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目前,三亚乡村休闲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的为主,缺少统一、整体规划,设计项目时没有经过周祥的市场调查,没有发挥本地的特色,出现许多类似的项目相互抢夺游客资源。

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三亚农家乐旅游项目主要在市区周边,近年来三亚市政府为了支持旅游发展也修了不少连接周边乡村的道路,但是乡下的餐饮、住宿设施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比如餐饮上都是路边小摊贩为主。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期待不仅是观自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也不仅仅是体验到种田采摘果实的喜悦,更应该要完善住宿、餐饮、卫生、安全防护、停车场、标示解说、露营装备等配套设施。

(三)没能充分发挥热带农业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优势

随着三亚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三亚,对他们来说,来三亚不仅仅是来看海,除此之外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少数民族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也是能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游览景点。三亚不仅是有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这些大都分布在农村,但是这些优势并没有完全加以挖掘来发展乡村度假。三亚市的建设是按照现代城市的模版来建造的,到处都是毫无特色的现代高楼。在乡村很多原始的、有民族风情的民宅也拆了建起现代化的小洋楼,毫无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缺特色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宣传投入。需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宣传,比如在旅游网站或官方网站上做一个乡村旅游的专题板块,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亚不仅有海,还有美丽的乡村。

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等活动进行吸引游客,扩大宣传效果。比如三亚的热带水果比出名,其中种植比较多的是芒果,一到芒果成熟的季节可以组织果农们举行“三亚芒果节”的节庆活动等等。

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东起海棠湾西至崖城,打造一条或几条完整的乡村旅游路线,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三亚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应该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来制定发展方案,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省外城市老年人群体就开发生态疗养度假型产品,城市居民期望回归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明的就开发农事体验型产品,增强旅游活动的互动性。逐步完善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设施。

乡村游不像长途旅游,省时、省钱、又方便,周末就可以轻松出行,但游人大多选择景区就是因为其有着更完善的服务。乡村度假的游客少,除个人偏好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家乐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游玩项目比较单一和老套,同时也缺少特色。在这方面乡村旅游单位就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搞形式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应该创办有特色的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和特色娱乐等等。[3]

(三)开发热带农业旅游,展现黎苗民族风情

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的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水果,充分发挥海南热带资源的优势。三亚的旅游者大多来自温带和寒带地区,比如国内游客以东北三省和四川省的居多,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的高纬度的国家。对于这些客人来说,热带风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是热带海洋,也包括热带农业和雨林。

三亚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是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所以如果开发好这些民族资源,将会对乡村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保护好民族特色不丧失,民俗风情不被破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五、结束语

第7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全民动员,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精心培育,努力将安家河、两村打造成省级旅游名村,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创建原则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科学规划,项目优先,群众参与,分步推进。

三、方法步骤

(一)项目申报

1、确定创建对象,首批将乡村、镇村作为省级旅游名村创建对象。

2、申报创建项目书,旅游局负责编制项目书并按时上报省发改委、省建设厅和省旅游局。

3、编写安家河、两村推介文稿、拍摄照片。

(二)投票推荐

召开动员大会,传达创建文件精神,动员公众投票,并安排投票任务。

公众投票方式:

1、剪报投票:剪下日报上刊登的选票,寄往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日报记者部吴小姐收,邮编:。

2、网络投票:登录()评选专题投票。

3、手机短信投票:手机用户编辑短信“A+参选村序号”(如:安家河村:A056;),发送到。

4、电话投票: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拨打118312按6号键根据语音提示投票。

活动咨询电话:活动详情请登陆

(三)项目实施

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安家乡、镇具体组织项目实施。

四、保障措施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创建旅游名村工作领导小组,任组长,任副组长,为成员。

第8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理;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8-002

一、旅游地理课程开发背景及其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本地没有大型的旅游景点,但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上进行了大量的开发,新建了中央公园、滨河公园等绿色生态公园,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成立更是成了张家港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锦丰――沙洲新城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除了在课堂欣赏世界各地旅游名胜,感知模拟旅行带来的乐趣,还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参加以旅游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集体活动。同时,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跟随家长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如何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这方面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旅游地理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为学生成为遵纪守法、文明游客提供帮助,并激发其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旅游地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适合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旅游地理是学生经验与地理学科知识、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

1.通过多媒体采用大量旅游图片、录像和音乐形象直观地展现各地主要自然风景、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民族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

2.旅游活动常识。如出发前整理行囊的诀窍;野外旅游注意事项;意外受伤后的简单处理办法;旅途中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选择合适的旅游线路;随团旅游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

3.旅游路线的合理选择。包括随团旅游和自助游,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4.旅游活动的设计方案。如张家港市一日游活动设计方案;邻近地区的旅游活动方案;国内及其他地区的旅游活动方案。鼓励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进行交流和评价,根据学生方案中涉及到的比较集中的旅游景点,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设计产生一些思考,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三、旅游地理课程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从起步到开发,不仅是在校内教师独立完成的,它也是由学生、家长、社区代表、专家和领导广泛参与,校内外合作、探究,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开放,既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又符合国家培养目标的需要。

2.自主探究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3.合作、交流原则

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的旅游课题的学习讨论,组间比赛等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4.趣味性、生活性原则

校本课程知识源于课本,而又有别于课本知识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兴趣。例如乡村、城市聚落,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乡村、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地域类型的分布及条件等。在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市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开展调查本镇城乡规划的情况,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家乡规划,再作一次旅游方案设计。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运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四、旅游地理课程实施条件

1.场所:地理专用教室。

2.时间:每周一课时。

3.参与成员:旅游地理课程开设年级主要集中在初一、初二年级,本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

4.主要活动项目:旅游名胜视频欣赏、学生PPT旅游地理课件展示、学生景点介绍及交流、旅游线路设计、学生旅游心得及小论文评比、教师对地理知识的分析介绍、走出课堂参观学习本土旅游资源。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两部分:作品展览和个人学习评价。

1.精品展览:在地理专用教室的板报区域,定期张贴学生制作的世界各地著名景点的PPT课件作品、旅游感悟、地理小论文并作等级评比。

2.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六、课程反思

1.在我校实施“健”文化背景下,旅游地理有助于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技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把校本知识与地理学科内容有效结合,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感受世界和祖国的千姿百态,学会与地球进行终生的“谈话”,努力成为未来活跃的、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2.在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努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建议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方案,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以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这样也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活动过程中,多展示学生设计的旅游方案或者是旅游心得,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同时也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总之,我校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讲座稿),2006

第9篇: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