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学校特色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特色建设方案

第1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 浅析中国特色大学校园安全工作管理模式 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专科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初探 大学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华西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礼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探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2014-04-15.

[3]: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新华社,2013-01-05.

http:///ldhd/2013-01/05/content_2305247.htm.

[4]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

http:///politics/2014-03/26/c_1263183-

53.ht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afety Contro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O Shuang-p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225,China)

第2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建 公安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34-02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想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树立“特色立校”的发展理念,强化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和目标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对特色专业进行了概括: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也可以理解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新建公安本科院校都应抓住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尽快缩小与公安部属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着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使特色专业在校内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省内外成为有影响的名牌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建设起步晚,专业建设的经验相对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科烙印较深。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专科办学历史较长,在专业建设上没有完全摆脱专科教育的影响,部分沿袭了专科教育的培养理念,表现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科化;二是特色专业设置缺乏长远的规划。有的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不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只注重短期利益,把专业建设定位在专业数量的增加上,而不是专业特色和内涵的建设上,致使一些新增的专业由于不具备办学条件和有效的实现路径,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三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准确。有的公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只是学校整体培养目标的翻版,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四是“特色”不够突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普遍缺乏特色专业建设意识,人才培养与公安实战需求脱节,未能准确反映出公安工作对人才的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人才缺少特色;五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浓厚氛围没有形成。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到位,加上多数学校没有有效的机制激励,教师参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六是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室、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软硬件条件的建设不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七是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不到位。教学内涵建设任务重,工作繁杂,教学管理者往往忙于“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对特色专业建设没有认真研究的精力,管理跟不上。八是指导与监督机制缺乏。立项后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导致特色专业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在很大范围内存在。

三、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途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打造一支符合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制订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采取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二是强化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利用公安院校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与公安机关的校局互动,聘请公安一线业务骨干、办案专家承担专业相关课程,开办讲座等。聘请省内外有关高校和同类高校的优秀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的扎实开展。四是实施师德工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内化教师忠诚于公安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意识,自觉把主要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去,形成特色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构成。一是培养目标的制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警务改革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进行确定,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突出专业特色。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具体实现培养目标的计划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把握三个要素。首先,选择培养方案的主线。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其次,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可考虑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跨学科教育课程整合在一起,适应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开放机制。依据公安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安人才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人才培养的措施。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是落实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措施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校局互动、警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优化课程体系、培育精品课程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把优化课程体系放在重要位置,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特色专业的理论课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体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需求。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以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及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视频课程,以此为引领带动特色专业整体课程建设。

(四)内涵的创新和提升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高等学校实施特色战略的生命线,是保持特色活力的源泉,是特色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一是要强化专业内涵的创新。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要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科研等内涵方面进行创新,并由此带动专业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专业的科学发展。二是强化专业建设。重视专业之间的融合与资源共享,努力培育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新的专业增长点;三是注重专业教学条件建设。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平台、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等专业基本教学条件,这是保障特色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四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贯穿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改革解决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办学与公安工作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五是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精细管理,营造一流的特色专业建设氛围。

(五)建立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和系部层面都要成立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规划,保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健康开展。二是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特色专业建设实施项目负责制,要达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统一,提高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三是建立反馈机制。对于特色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应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专业教学单位,并同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学单位一起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确保特色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四是建立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一体化的机制,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注重学科专业发展与师资培养提高的有机结合,让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使其服务公安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保持一致,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投入特色专业建设之中;五是建立学习交流制度。根据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加强项目负责人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公安机关实战部门领导、业务骨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秦升阳.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9).

第3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的基础,直接反映高校办学的水平和办学特色,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性不够紧密,社会声誉好、特色鲜明的专业不多等等。而地方高校,和部属、省属的高校不同,是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建设经费上大多依靠地方财政支持,这些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更应体现区域经济特性,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与地方产业关联密切的专业,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竞争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特色体现办学质量,以特色彰显办学活力,不仅能较好地促进教学建设,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一、特色专业内涵解读

所谓特色专业,指的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优于他人的特点,有较好的建设能力,良好的社会声誉的专业。如果把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过程看成企业产品产出的过程,那特色专业的建设类似于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暨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优势,需要在产品的设计或服务上实行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错位经营。体现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暨培养的人才在行业的某个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优势,与同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差异性。

二、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应着眼于本地,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遵循建设规律,按照建设内容,从而指导专业建设。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协调发展原则。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走进社会、走向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起薪已经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就业率,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原则。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办学条件、经费水平以及发展潜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不搞平均主义,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遴选那些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联系、人才培养质量高,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给予优先发展,把专业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强化建设,认真分析自身特色,有异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3.实行立项管理,加强检查验收原则。对于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来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从管理的角度看,首先,需要做好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调研、论证,从学校的办学定位、特点和办学条件出发,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深入调查研究,详尽地统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超前预测将来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论证人才培养的方案,做实做好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对经过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审议评定的专业进行立项管理,在建设上给予经费支持。其次,对于立项的特色专业,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加强过程检查,重点对照检查各个专业的年度计划,注重建设期限内的过程检查。通过检查,对于建设效果好的专业给予表彰,对其做法进行推广,在招生指标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对于建设效果差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实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效果仍不好的专业取消特色专业称号,停止拨付经费,并通报批评。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4.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求,专业建设要体现与众不同,本身就必须改革创新,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于他人的特性。改革创新,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思路上,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最终呈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培养的人才贴近社会需求,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的就业率、企业满意度都很高,办学效益自然就高。因此,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

5.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学校把发展特色专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扶强带弱的作用,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6.动态调整,相对稳定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一个长期建设、慢慢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专业建设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课程体系需有动态的调整,但专业整体的建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方向、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动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联合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与教学环境建设。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学习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的共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形态更为多样化。增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成融资源数字化、教学互动化、运行机制联动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3.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具备必要的学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大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倡导自主选择性、协同完成性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4.高水平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在人才引进上应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才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要注重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行业、企业中兼职教师的聘请,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造就一支爱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5.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专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建设中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和实验。

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丽水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校于2004年5月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十大学科,学校升本10年,已从原来的师范类院校慢慢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近几年学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丽水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上突出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关联度,建设目标是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着重关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与行业密切结合、社会需求量旺盛、特色鲜明的专业,促进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既具备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富有前瞻性,又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改革示范专业,着力培养适应产业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在特色专业遴选立项过程中,重点从适应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作性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适应性侧重于考察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性侧重考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突破性,是否凸显专业特色,具有一定创新性;可行性重点考察项目方案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切实可行。合作性则强调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培育遴选,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专业,例如其中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高校开办,是与中国电光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光源制造企业、2012年浙江省政府质量奖获得者、博士后流动站―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标志,是一个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匮乏。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是对特色专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对困难。

2.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特色专业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它的评价除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培养人才的过程来考察,更重要的是专业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满意度,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的评价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学投入力度不够。地方高校教学经费的现对短缺,对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造成了影响。

六、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优先引进特色专业的专业负责人、省级以上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刚性柔性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第4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正努力创建学校特色——剪纸。并形成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发展优势成特色——发展特色创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树品牌。

为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制订实施方案。

二、创建背景

我校把剪纸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作为学校主导特色的背景是:

1、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为了保护剪纸文化遗产,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全力完成中国民间剪纸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2、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所以通过剪纸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3、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都喜欢创造,学生具有这样的天赋和可塑性,就应该让学生的这一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成立特色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结合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校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动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形成一个积极的创建氛围。

2、全员参与,扎实训练。

为了加强特色建设,形成学校特色品牌,我们将抓好以下几项工

作:

(1)抓普及,促提高。我们将特色建设集学校、班级、学生于一体,学校成立剪纸班,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班级成立剪纸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以点带面,将剪纸推向全校,以形成学校的特色项目。

(2)抓训练,提高剪纸水平。

1、学校成立剪纸班,全体教师每星期安排两次集中学习,每星期交一幅剪纸作品。

2、学生成立剪纸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是兴趣活动时间。

3、举行各种形式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4、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并评出等次,既促进教师自觉提高理论水平,又增强了竞争机制;每月举办一次剪纸作品展,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将建立下列保障措施:

(1)加强特色项目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工作,保证特色项目师资,保证优先安排上述人员参加学习培训。

(2)加大特色学校的建设投入,确保每年有足够的特色建设经费,以保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校领导及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中,要把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学校的特色。

(4)要有专人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六、预期成果

1、特色项目——一年内剪纸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力争在内形成较大的影响。

2、学校特色——三年内形成在我镇有一定影响的学校特色。

3、特色学校——力争三到五年内成为特色学校。

第5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特色学校建设; 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3-002

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优质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发展应是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责任与追求。

一、打造办学特色:传承、发展

学校特色的确立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成熟的。学校特色应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特色项目或学校办学方式上。赣榆县柘汪小学写字教学特色、城头小学艺术特色,都是历经多年,多任校长的打造,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的特色学校。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从最初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开始,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将科技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开发实施,将科技教育纳入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有活动内容,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科技教育方案,变科技、环保实践活动为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拥抱绣针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2006年获省三等奖,案例评比2007年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科技部“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校等。

二、建设特色文化:一致、吻合

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我校坚持“点燃科学火种,成就科学梦想”的办学理念,以“科学育人,特色育人”为办学宗旨,践行“手脑相长,自主立人”的校训,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坚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推进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课题研究延伸,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凸显,形成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行知文化,努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优化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学校文化特色总是通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一些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对全体成员的观念能起到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重庆考察学校中印象最深的是谢家湾小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内外张贴着师生的笑脸,校园建筑、栏杆,小到螺丝钉镶嵌一朵朵梅花图案,廊道中到处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开放性的综合大课堂连在一起,开放性的各专用室,设计独特,处处为师生设想,尊重学生,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体现谢家湾小学领导的智慧和办学理念,环境成为了隐形课堂,“以儿童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在这里充分显现。”

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方面也在努力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统一。校内“百果园”,近百种的果木栽培基地,科学探究活动基地“行知苑”,内设科技展馆、报告厅、科学“做中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等12个专用室,百科知识长廊、环保知识长廊、海洋大博览、星空奥秘长廊,建设行知广场,塑陶行知先生头像,“做中学”理念石,二十四节气图,建小气象观察台,中国古代杰出十大科学家和近现代十大杰出科学家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介绍长廊,象征师生不断创新精神的“飞天”雕塑,班班有科技角等等。学校是花园,学校是果园,学校是实践、创新的基地,学生学习的乐园,师生幸福的家园。

我校根据市科学探究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将添置天体模拟装置、天文观测、各种机械原理演示模拟装置,新建科学体验馆,建设天文气象观测基地,建设“科学探究”专题网站,筹建柘树人工培育中心等,让校园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洋溢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积淀学校文化底蕴。

四、开发特色课程:相融、相通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学校可开发与学校特色相融、相通的特色课程,可作为活动课程,可作为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域或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开发,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如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展的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校内活动,成立、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助推学校办出特色。

我校一直注重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把科技实践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科技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拥抱绣针河》,特色课程推动我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大奖,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助推我校特色发展。

我校在进行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时,在一二年级增加一节科学“做中学”探究课,探索农村小学实施科学“做中学”策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体验、科技创新的能力,我校先后多次成功承办市县科学“做中学”研讨会,编辑《科学“做中学”案例选粹》已在全市推广。科学“做中学”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相融、相通,开拓科技创新教育途径。

第6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郝杰(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3-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应基于目前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加强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工作是“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评估、预警、退出机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专业综合改革”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目前高校专业建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亟待研究与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明确。大多高校有非常明确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与指导思想,但在专业层面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尚需进一步明确。二是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专业负责人的权责有待进一步明晰,为专业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三是专业的内涵式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专业建设的评估与预警机制有待建立。

二、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1.突出学校特色,优化专业结构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应性强、优势互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型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社会竞争力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2.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设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3.加强评估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逐步建立“五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机制,即通过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自评、校内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1.理顺组织机制,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工作

(1)成立专家组织。学校应设立专业设置与建设评议委员会,由专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发展需要、现有专业办学质量等情况,对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为学校提供决策和咨询意见。

(2)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教务处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职能部门,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专业建设以学院为主,各学院应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本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成立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设置申请、专业认证等事项进行审议,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质量监控与指导。

(3)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负总责,其基本职责是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工作。各学院应出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聘任办法、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在学院层面构建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体系,为该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

(1)进一步提升行业主干专业建设水平,突出办学优势与特色。依托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继续加强主干优势专业的建设,开展综合改革,形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社会竞争力、在国内或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优势专业,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通用专业建设力度,提升整体专业建设质量,稳步推进通用专业的建设。鼓励通用专业借鉴优势专业及国内外同类优秀专业的办学经验,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在学科优势互补、增强学生就业优势、彰显行业特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有价值的示范性成果,逐步提高办学质量。

3.明确建设内容与标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培养方案建设。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确保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及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设专业优质课程及课程群。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改进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4.以评促建,完善专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

构建高校内部专业办学质量评估与预警机制意义重大,通过开展相关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各专业明确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通过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可以逐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以及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与预警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应在校内构建“五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机制,通过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自评、校内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专业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1)专业状态数据上报与监测。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定期采集专业在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数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

(2)专业自评。建立专业教学自评制度,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在自评基础上形成专业教学工作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学校开展专业评估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参考。

(3)校内专业评估。定期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依照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依托校级教学专家组,通过自评报告评审、教学档案查阅、专家现场评估、结论审议与公布等步骤对专业进行考查与评价。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专业应调减招生数量或停止招生,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再恢复招生。

(4)专业认证。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参与国内专业认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明确专业建设标准与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育,促进专业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5)国际评估。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聘请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专业的国际评估。积极组织优势专业接受国际专业认证,加强与同领域国际先进高校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主干专业办学实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5.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

第7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全市普通中小学校

二.评估类别

1.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起到带动、推广作用。

2.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创建并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在市、区范围内发挥出示范、引领、辐射效应。

三.评估内容及办法

(一)评估内容

本《方案》共设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评估总分在80—89分之间为先进校;评估总分在90分以上,且A5指标≥8分为特色校。

评估体系如下:

B1组织领导(5分)

A1制度文化建设(15分)B2制度管理(5分)

B3经费保障(5分)

B4学风建设(6分)

B5师德建设(6分)

A2精神文化建设(25分)B6班风建设(6分)

B7校风建设(7分)

B8生命健康(6分)

B9文明礼仪(6分)

A3活动文化建设(30分)B10科学人文(6分)

B11民主法制(6分)

B12爱国主义(6分)

B13自然环境(6分)

B14人文环境(5分)

A4物质文化建设(20分)B15配套设施(5分)

B16资源整合(4分)

A5特色建设(10分)B17特色呈现(10分)

(二)评估办法

评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区、校实际与工作基础,采取资料查阅、实地查看、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四.评估程序及推荐名额

(一)评估程序

1.校级自评。各中小学校对照《*市新一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评估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估验收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形成自查报告和自评表。

2.区级推荐。各区教育局在对申报学校提交的自查报告、自评表进行认真审核、实地评估的基础上,按市教育局分配名额择优向市教育局推荐。

3.市级评估。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小组对各区推荐、申报的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进行评估、验收。

4.社会公示。评估结果将在*教育信息网和有关新闻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5.认定表彰。对达到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评估标准的学校,市教育局将予以认定,并授牌表彰。

(二)推荐名额

中心城区原则上每区按3—4所推荐申报。新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视自身实际,按每区1—2所推荐申报。局直属中小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区教育局按条件推荐申报。

五.组织实施与管理

1.此项工作在市教育局徐定斌副局长领导下进行,由基础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

2.各区教育局要形成相应工作格局,按照《方案》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认真做好辖区内新一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的评估、推荐工作。

第8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中缺乏一定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建设的效果评估,很多管理模式都采用以往的管理方法,忽略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当产生学生不满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老师全面放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很容易造成学生走弯路,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在其中的作用,老师和学生相互结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2.完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凝聚学生的潜力,推进班级发展的可持续进行,实现班级的管理的长远发展。

2.1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2.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具备更多的保证,文化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结束语

第9篇: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质建设;内涵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目标。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已不再是主要任务,实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已经现实地摆在面前。今后一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在内涵发展中承担着先导和关键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

一、专业品质建设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分学科知识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型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抓学科还是抓专业,学科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点,而专业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点。正因为这样,专业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关键和前提。

1.专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在动态发展着的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中,人们一般会不断关注学校的水平、实力和影响。对于本科学校而言,人们一般会关注名师及其带领下的学科,以学科水平衡量和鉴定学校水平。作为高等教育新类型的高职教育,由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化专业人才,因此,其虽有学术也有理论,但考查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个面向职业岗位、面向行业需求的专业,专业水映了高职教育办学的水平,一定数量的优势专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高职院校的水平和地位。一个学校如果有8~10个高水平有影响的专业,这个学校无疑将成为高水平的学校。

2.专业的竞争力水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的实力和水平。因为专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专业水平在划分学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学校发展从粗放的规模发展进入相对精细的内涵发展阶段,总量管理必然要被结构和专业管理所替代,一所学校既要有综合实力和规模水平,更要有专业水平。形成一定数量、有特色、有水平、有竞争力的专业,则会成为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在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品牌和优势,会成为学校重要的优势和基础。专业竞争力强弱和水平高低,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地位。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就成为增强学校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抓手之一。

3.专业是考生和家长及社会选择的重要依据。衡量一所学校水平既有学校的概念因素也有专业的具体因素。随着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深入,让学生有较自主的专业选择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体制框架内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的特色和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对社会而言,用人单位有一个对某校某专业的认同问题,决定着该专业毕业生能否拥有顺利入职的机会;对学校而言,学生对某专业的认同,决定了其取舍和选择,从而也会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在微观管理进入精细化阶段,专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在近10年的高职项目评选中,虽然有学校的因素,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高职建设就是以专业为龙头的项目建设,2008年的国家资源库建设更是以专业为单元,2011年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更是直接以专业为考查标准。

二、专业品质建设的若干要素及运行机制

专业品质建设,实际上就是以更高品质为目标,规范化地设置和推进专业建设和运行,以切实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创新、创特树优。具体而言,有以下要素。

1.专业名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问题历来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但至今没有完全梳理好。虽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修订过多次,但考虑到历史延续等因素,始终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水平。如何协调专业设置的学校自主性和行政管理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学理上的科学性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性的协调等,很值得研究。如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一个“金融管理与实务”,这个专业始终认为名不副实,也不通俗。至于金融与证券、金融与保险等专业名称显然也不尽科学。但至今仍十分热门、津津乐道。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名称必须体现职业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且与本科乃至更高层次接轨,与社会观念对接,口径可以宽一些,让学校有设专业方向和特色培养的空间。

2.目标定位。这是指高职院校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定位问题。从科学意义上讲,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其基点是专业人才,以区分于学术型人才、纯操作性人才。其特征是职业化专业人才,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要求我们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练。其追求目标是高适应性,即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来之能上岗、上岗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实际水平高。在此前提下,每一个专业有具体的定位方向和领域。

3.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在总体上要体现以下几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根本和前提;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这是重要彰显点;育人能力,这是学校区别于一般培训的重要特征。为了保证培养出职业化专业人才,教师队伍除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以外,必须做到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融合,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社会联同,课堂与实践融通。其中,每个专业拥有1~2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十分重要,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必不可少。

4.建设内容。实际上就是指教学内容及其组合排列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了课表、课程、课堂、课本、课余、课外等,涵盖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质的课程、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高效活跃的课堂和丰富的课余安排和课外拓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引入国内先进并适用的、国际通用而又可行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以课证结合和融通的方式组织教学,那无疑将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

5.条件建设。条件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除了教师队伍以外,条件保障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建设等。这些年,各个学校都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也显得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纷纷研究出台“校内实训生产化和校外实践教学化”的机制,影响长远。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网络和条件建设亦相当重要。在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意义重大。在全社会重视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下,加大就业帮扶创业支持的环境建设也显得相当重要。

6.质量保障。这主要是指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包括学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毕业条件等。除此之外,我们要研究引入第三方来评价培养效果,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此来综合反映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率、校友满意度、毕业生创业成效、学校美誉度等,通过健全的跟踪反馈机制,考核专业建设成效。从今后长期发展来看,学习借鉴本科学校学科排名办法,推出高职院校专业排名也是一个可能之举,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专业品质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齐抓共管,也需要从考核体系上采取有力措施。

1.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这是学校层面要做的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内是一张施工路线图,对外是一个公开承诺。它是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纲领,其水平高低反映出学校的水平,其特色所在反映出学校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调研和市场分析基础上,反映出高职特点、地域特征和学校特色,要以专业系部为主,综合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以及校友和合作企业综合力量进行系统设计,通盘考虑,力求完整科学,有特色,有实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事实上,2006年开始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就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充分证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2.构建一个以专业建设绩效为重点的考核机制。就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当按照分类指导、特色办学的思想,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推进特色化办学、培养特色化人才,少专业、多特色、高水平,尤其鼓励优势专业做强做大做特,并给予必要倾斜。对学校来说,要坚决防止和在克服平均主义思想,坚持从学校特点出发,鼓励办好数量不多、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专业,形成一批专业高原乃至高峰,以此来彰显学校的实力和水平,防止小而全、大而全、多专业、低水平现象出现,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3.创造条件建立高水平专业带头人考核激励制度。提高专业带头人尤其是重点专业带头人在学校事务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品质的重要措施和路径。一方面,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是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高品质专业建设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之间是良性互动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一定要怀着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崇敬之心,切实改进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其地位,让其更受尊重,更倾心工作,带领整个团队集中精力把专业建设得更好。同时,我们要重视和不断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专业带头人整体质量和水平,以此来促进专业建设品质的提高。

4.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年报和质量制度。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985工程”建设高校陆续了质量报告,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也了质量报告,这是一大进步。我们认为,从推进内涵发展、提升专业建设品质的角度看,我们应当鼓励各学校选择若干重点专业专业建设年报和质量报告,并逐步形成制度。以此为契机,开展专业建设评比、排名和考核,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