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德育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调研方案

第1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需求调研;培训方案

一、研究背景

培训需求分析是一种研究培训意图、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及相互关系的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是通过收集组织及其成员现有绩效的相关信息,找出现有的绩效水平和理想的绩效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发掘组织及其成员在知识、技能、态度的差距,最终为培训活动提供依据。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首先可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确保用于培训的资源被保存下来并真正用于培训;其次从不同角度了解组织及其成员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对于提升培训的合理性、有效性至关重要,再次可以建立信息资料库,为培训后评估做准备。

本次需求调研以公司总部部门副主任及以上领导干部、公司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型重点供电企业领导班子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使用人类学研究的问卷调查、开小型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小型调查会的形式了解面上的问题;通过个别访谈的个案调查,了解特殊问题,以弥补问卷的不足,做到点面结合。

根据研究目的编制《公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采用分类数据样本随机抽样,将抽样误差控制在5%之内,确保p=0.5,t=1.96共发放问卷280分,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回收率95.4%。领导干部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填写不记名问卷,以确保被调查者尽可能真实自然的完成调查表各项内容,确保所填内容尽量接近客观真实。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

为深入挖掘领导干部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要,结合培训的关键领域,问卷调查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培训时间

37%的领导干部希望培训的时间仍然维持在10天就好;31%的领导干部希望培训时间控制在一周内;31%的领导干部希望的培训时间为15天左右。

(二)培训内容

1.希望的课程设置。

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公司领导干部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这一专题需求最大,其次为“能源发展趋势解读”,再次为“企业管理先进理念介绍”。位列第四的专题是“健康与养生”,第五是“文史哲理论学习”,第六是“领导力提升”,第七是“艺术鉴赏”,第八的是“公司战略与会议精神”;第九的是“标杆单位案例分析与研讨”,位列倒数第二的专题为“企业文化宣贯于传播”,最后一位的专题式“党校基本理论学习”。选择“其他”的涉及“国际形势”“法制”“新科技新发展”如移动互联网等专题。

2.课程重要性排序。

从专题重要性排序看,有173位领导干部(约占有效数据的73%)把“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这一专题放在第一位,有125位领导干部(55%)把“能源发展趋势解读”放在第二位,有53位领导干部(25%)把“公司战略与会议精神解读”放在第三位,有34位领导干部(18%)把“企业管理先进理念介绍”放在第四位,有32位领导干部(21%)把“文史哲等理论学习”放在第五位。

(三)培训方式

1.教学方式。

通过频次统计显示,位列前三的教学方式分别为“课堂讲授”(215次)“案例分析与研讨”(166次),“学员论坛与专题交流”(67次)。位列后三的教学方式依次为“在线网络学习”(17次),“小组讨论”(38次)“行动学习”(56次)。值得关注的是领导干部轮训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并非他们希望的教学方式。

2.分组研讨。

分组研讨是领导干部轮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最为有效的分组交流一次即可,且研讨题目由各小组自拟。

3.课程结构。

课堂讲授是领导干部最希望的教学方式,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每个老师4学时课程(半天)已经能够满足某一专题的学习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应尽量多安排不同专题的老师授课。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信息传递最大化为目的,不需要和学员进行互动和交流。

(四)培训师资

1.外内部师资比例。

66%的领导干部认为培训课程外部与内部师资的合理比例为8:2,33%的局级领导干部认为合理的比例为7:3,由此可见领导干部轮训的师资应以外部为主。

2.外部师资来源。

师资是培训的核心要素,外部师资是领导干部轮训的重中之重。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领导干部需求位列前三的外部师资来源分别为:某研究机构专家(171次)、中央党校教授(169次),国家部委领导(147次),接下来为大学教授(119次)、大型企业高管(111次),最不受欢迎的外部师资为个体职业培训师,咨询顾问。

3.内部师资来源。

内部师资是领导干部轮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领导干部需求位列前三的内部师资来源分别为:系统某一领域专家(182次),公司高层领导(98次),总部部门领导(68次)。

(五)教学支持与管理

1.培训介绍说明。

73%的领导干部希望在培训之前有具体详细的培训说明与介绍,16%的领导干部则不需要有,另有10%的领导干部则认为详细的培训说明与介绍无所谓,可有可无。

2.课余时间安排。

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局级领导干部希望自己安排课余生活(159次),其次为举办体育比赛(75次),最后为举办讲座或沙龙(65次)。

三、对培训方案的思考

如何针对领导干部这一特定人群、特有意识,在培训需求、内容方式等方面着力创新,打消领导干部的思想桎梏,激活学习动力,提高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一)做深教学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培训目标

1.积极主动,引领需求。

首先,宏观层面上引领。在深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公司发展战略和党组要求,积极主动引领培训需求,为公司人董、人资下一年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其次,微观层面的引领。“按需培训”已成业界共识,对需求的了解与把握是培训成功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创新方法论,采取观察、分析等方法,或借助测量工具,探明其深层次需求,亦即“需求什么,我们引领”。

2.把组织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

领导干部培训属于组织行为,而非个体学习。因此,我们的培训首先要有组织属性,满足组织需求。“按需培训”这个“需”应该定位于组织需求,而非个人需求,支撑组织,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才是立足点和最终归宿。领导干部轮训的培训需求首先应从公司发展需要,或是围绕公司党组对高层领导干部的要求来实施,其次要深入分析,个人需求是否真正符合组织需求,引导个人需求服务于组织需要。

3.将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统一起来。

培训需求分为三个层面: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满足组织需求,并非完全忽视领导干部的个体需求。人性化的把握学员个体需求,将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项目质量的现实要求与前提条件。如何将学员需求创造性的融入到培训内容中,从而服务于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并处理好组织需求与个人要求的关系,做到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并举,使轮训目标更加符合学员实际,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员需求,教学安排更加适应学员特点是培训方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二)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1.丰富培训内容,满足领导干部多层次多样性需求。

基于领导干部的培训需求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数据并结合访谈,启发我们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上,不但要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以满足领导干部多层次的多样性需求。更应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首先,课程设置重点需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相关专题,二是“能源发展趋势解读”相关专题,三是“企业管理先进理念介绍”相关专题,四是“健康与养生”相关专题,五是“文史哲理论学习”相关专题。其次,课程设置方面,如果时间允许,“领导力提升”“艺术鉴赏”“公司战略与会议精神”等相关专题也可适当涉及。第三,领导干部对于“党校基本理论学习”并不热衷,但是党校姓“党”,培训内容必须涵盖、并突出“党”字。

2.培训体系要“转型”,培训内容需“先行”。

目前我们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党性修养、开拓视野的前沿知识、贯彻公司战略与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性提高领导力的专题。“党性修养”和“开拓视野的前沿知识”是我们的长处,已成为“精品课程”,形成品牌,但“贯彻公司战略与解决实际问题”和“针对性提高领导力的专题”则是我们的弱项。因此要适当调整原有培训体系中四方面专题的相关内容,增加前两者的权重,减少后两者的权重。权重究竟是多少?需要深入研究,合理把控。培训体系要转型,培训内容先“转型”。

3.培训内容以目标定位为前提,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

首先,补充前沿知识拓展干部视野,将补充前沿知识形成常态机制。其次,提升党性修养与价值观教育。企业党校作为党校的一个分支,其本质属性仍然姓党,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可替代的。再次,贯彻公司战略意图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班子分工,划分归口,理出需要哪些专题,并分几年编制专题目录循环,依托先进测量工具和手段,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研究。最后,提升干部素质和专项领导能力。按照提出的领导干部六项基本条件,结合公司特点,对每个业务板块、正副职区分、按线条列出需要提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在此框架下精选测量工具,结合干部考察相关材料,锁定领导干部每项能力的提升需求,将培训定位在“一人一方案”的思路上。

(三)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效果

1.改进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增设互动环节,加强交流。

传统的课堂讲授,经过几千年的厚重沉淀,形成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仍是当前培训方式的主体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最希望的教学方式”中,“课堂讲授”以215频次的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位。课堂讲授一般较适合于专题理论的学习及方针政策的宣传,是目前培训中运用的最普遍形式,但从访谈、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即使是理论性强的课程,缺乏互动的单向传授已经受到质疑。增设互动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突出互动解惑是课堂式讲授未来创新的方向。以问题为中心,在课程设计上邀请学员参与,充分了解其需求,将大大提高课堂授课的针对性和需求导向性。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讲授、师生研讨结合起来,把知识获取和能力转化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组合设计,混合实施,进行混合式教学培训。

网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和教学管理手段,是现代培训不可忽视的教学方式,将网络化培训与传统面授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建立新型的混合式培训体系。混合式培训是教育培训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员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网络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从表面上看是在回归,而实际上是按螺旋方式上升的一种体现。

第2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一、辖区化工企业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重视不够,单位消防安全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的建(构)筑物、化工装置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擅自施工、未经消防验收擅自投入生产,没有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这些企业多数是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利用县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先上车后买票”、或边施工边申报,有的干脆不申报,依赖帮办单位协调关系。有的单位发生火灾事故或者违法行为被查处后,不是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整改隐患,而是多处找关系说情,认为火灾隐患不除是因为关系不到位,暴露出安全防范意识很差。

2、缺乏消防设施和消防水源。目前,辖区内工业园区化工企业、农村加油站、液化气站大多数因未接通市政给水管网,普遍存在消防给水不足,部分单位消防水池水量不足。一旦发生大火难以扑救。存在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单位舍不得消防投入。辖区化工企业多数是股份制企业或是民营、个私企业,这些企业以前多为在浙江或苏南地区因环境污染等因素被淘汰迁徙苏北的,落户我县工业园区后,业主不知何时再遭淘汰,故不愿加大消防投入。另一方面是城市市政给水建设存在漏洞,新建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而消防给水未能同步建设到位。

3、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安全机构或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缺少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单位虽有消防安全制度,但内部平时检查落实不够,多流于形式;企业老板多数在家指挥,很少时间深入企业内部检查指导,单位消防宣传教育甚少,多流于平时领导口头上讲讲、会议上说说,缺乏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对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整改不及时,对消防违法的人和事处罚不力,缺乏应有的消防监督制约和处罚机制;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停留在书面上,平时缺乏经常性演练。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只重视生产和经济效益,而忽视消防安全。

4、爆炸、危险物品经营场所火灾隐患突出。目前农村乡镇街道、城乡主要道路两旁,汽油、柴油销售点(销售有桶装、有罐装、有室内、有室外)、液化石油气销售点(其中有不少是瓶与瓶相互倒气销售)、烟花鞭炮销售网点(其中有持证销售、也有无证销售的)、氧气、乙炔气销售点等随处可见。这些爆炸危险物品家庭式经营场所大部分房屋简陋,设备陈旧,经营销售危化品无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一是场所建筑设计达不到规范要求;二是经营场所与周围建筑缺少防火间距;三是经营场所电气不防爆;四是混存乱放现象严重,家庭式经营场所危化品存放甚至靠近厨房生活用火;五是普遍缺少灭火器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把关管理不到位,部分发证

机关在其申请行政许可发证时忽视消防安全,只发证,不管理,不检查,不督促。二是因为利益驱动和季节和节日需要,不少个体工商户从不法商贩处购进廉价劣质商品进行销售,从中捞取较高利润。由于其经销具有点多面广,销售时间短,且带有一定隐蔽性,相关执法部门查处有较大的难度。二、强化辖区化工企业和爆炸危险物品消防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目前,化工企业已逐步成为__县支柱产业。银珠集团、南风集团、大洋化工、__化工等已成为全县骨干企业,其上交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近50%。氧气、乙炔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烟花鞭炮等危化品更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但是,如果缺乏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极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保障其生产、经营的消防安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化工企业和个体业主消防法制观念。结合消防宣传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的深入开展,公安消防机构和派出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深入辖区内重点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__省消防条例》、《__省农村消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案例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宣传教育,普及消防常识,大力推进辖区化工企业和爆炸危险物品经营业主依法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经营,定期对单位消防责任人、消防管理人进行必要的消防安全培训,增强单位消防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单位自防自救能力。

二是加大化工企业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力度,强化消防工作源头性管理。今后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各镇工业集中区;无论是进区新建的单位,还是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工程,公安消防机构首先要与县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联系,将其消防工作有关法规要求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立项发证许可的前置内容之一,公安消防监督人员做到超前监督,超前防范。其次,对单位报审的施工项目,公安消防机构应依法严格消防审核,对未报审的相关单位,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受理群众举报等形式,及时督促报审,坚决杜绝漏报漏审现象。再次,加强对已审核在建化工企业施工项目的监督检查和消防验收工作,坚决纠正单位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消防审核违法行为,认真做好事后监督,有效避免建筑工程未经消防验收而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和联合整治力度,确保化工生产和危化品经营依法有序进行。保障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爆炸危险物品安全经营、贮存、使用是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重要方面。公安消防机构和各派出所要将作为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细、抓实。要加强平时消防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安监、工商、质监、环保等职能部门,要对化工企业和危化品经营场所开展不定期联合执法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火灾隐患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照经营和假冒伪劣的爆炸危险物品非法销售行为。

第3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按照县委《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方案》精神和县人大《关于开展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就《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完备的服务体系》进行调研,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目标,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线,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内容

⑴“一站式”服务方面。一是行政审批事项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情况;二是县、乡(镇)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服务功能发挥情况。(行政服务中心、各乡镇政府)

⑵合同清查方面。一是合同基本情况。协议名称、合同双方当事人名称、签订日期、有效期限、标的额、是否有违法之处、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二是合同履行情况(合同当事人是否履行合同);三是有瑕疵的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情况(如通过补充协议完善合同内容);四是违法、违约的合同依法采取维权措施情况(如申请仲裁、提起诉讼);五是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情况。(法制办)

⑶行政许可行为方面。在行政许可中是否存在随意增设许可条件、变更法定许可权限,实施上级已经取消、转移的行政许可事项,以及搭车收费,推托、搪塞、刁难当事人和人为延长办结时限等情况。(行政服务中心、法制办)

⑷“绿色通道”方面。一是进入“绿色通道”审批的项目服务情况;二是审批项目收费情况;三是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衔接情况。(监察局、法制办)

⑸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方面。一是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情况;二是纳入电子政务网上平台办理的监察情况。如:行政许可审批、公共服务事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处罚和公共资源交易情况。(行政服务中心)

⑹ 公开方面。全县在政务、审务、检务、警务、校务、院务、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厂务、村务等各项公开工作情况。(监察局)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此次调研活动从2014年5月8日开始,2014年5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展自查(2014年5月8日—2014年5月11日)。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形成文字材料,材料电子版请于5月12日前发送至县人大科教办电子邮箱(ldrdkjb@163.com)。

第二阶段:深入调研(2014年5月12日—2014年5月20日)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就《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完备的服务体系》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调研。调研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形成材料(2014年5月21日—2014年5月31日)调研组将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形成调查报告,提交主任会议研究。

四、组织领导

组  长:

成  员:

五、有关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调研活动,严格按照调研内容,全面细致高质量的撰写情况报告,如有不详事宜可与县人大科教办联系(联系电话:3313715)。

第4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摸清全镇非煤矿山企业的现状,找准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总结经验、制定对策,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X月XX日至XX日,组织开展了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XX、XX等矿山进行现场检查和调研,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座谈交流、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等方式,对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非煤矿山基本情况、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一)XX镇现有正在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6家,其中露天2家,洞采4家,共有从业人员127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0名,特种作业人员44名,全部持证上岗,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农民。

(二)近几年来,随着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通过采取安全监管、检查、专项整治、安全许可、“打非治违”等一系列措施,全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逐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任重道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现象。部分现场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现场管理不到位等。

(二)存在习惯性违章现象,存在侥幸和从众心理。有的从业人员偶尔有违章作业,见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在平时作业中便不按安全操作流程,久而久之,把违章长期化、习惯化。

(三)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效能不足情况。有些企业虽然重视安全生产,但在管理过程中安排不到位,导致效果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四)存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现象,部分从业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隐患整改不到位。

(五)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安全设施配备不到位,设备配套不齐全,职业卫生防护不到位,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也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关于安全生产指示精神,让安全生产意识在从业人员中入脑入心;加强非煤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主要涉及法律法规、各项操作规程等,提高其对习惯性违章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质,让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二)加强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按照“五落实”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三违”处罚制度,发现违章作业问题从严处罚,督促企业立足于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生产人力和资金投入,及时制定和更新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第5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2)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受市教育局委派,荆门11人赴黄石八中挂职学习一个月。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这次学习培训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保证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管理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制定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一、培训学习目标

本次挂职锻练学习时间一个月,在黄石八中全方位考察、学习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我们带着自己平时工作的困惑,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从中得到经验与借鉴,反思与运用。结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虚心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请教,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学习内容

1、听取专家讲座《行动研究的特点与策略》,观摩学习行动研究的案例及专家点评视频,拟写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2、听取主题报告《八中校长介绍八中办学理念》、黄石八中管理者作“我所了解的八中”专家发言、教师代表谈对八中“务本乐学”办学理念的感悟;调查八中办学思想支撑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和黄石其他初中办学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学校办学行为,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3、听取《黄石八中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干部谈体会、党员谈体会、教师谈体会;调研八中三大队伍建设和其他初中学校三大队伍建设;反思自己学校的三大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自己学校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4、听取主题报告《以教立研显特色,以研促教创高效-----黄石八中以“教、学、练、评四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教研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专家发言《抓细节管理,促有效教研》;专家发言《“四合一”教改感悟》。参加八中教学教研的常规工作,参与各学科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推门课、集体备课、说评课等活动,写出调研报告。外出参观黄石城区其他初中和市区一级教研单位,形成自己将在本校实施的教研教改课题。

5、听取主题报告《八中的德育特色》和教师代表结合八中德育特色发言;调查八中办学理念下的德育特色和其他初中德育特色;反思自己学校德育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特色。

6、听取专题报告《八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和八中教师谈学校文化的感悟;参观黄石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理念。

三、培训学习措施

1、多观察,早融入。

尽快熟悉黄石八中的基本情况,如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色,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的向学校校长和老师学习,认真参与学校的管理,积累各项管理的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2、多参与,重积累。

参与挂职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如行政例会、年级组会议、德育和教学线的专题会议,各项主题活动,家长会,主题班会,教师的公开课等。通过学习、体验、反思、感悟、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3、多听课,勤交流。

本次挂职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力争每周至少听四节课,每次听课后要主动进行请教和交流。

4、多学习,重反思。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争取在这次挂职期间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写出学习笔记。结合自己观察、学习的相关经验,对照在原校时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5、多交流,重研讨。

定期小组研讨。采用多种形式与在黄石学习人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相互启迪,利于消化吸收。

四、培训研究专题

1、办学思想的凝炼

2、校园三大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路径

3、教学教研的改革与实践

4、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5、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培养

五、培训学习作业

1、制定个人行动研究方案

2、参加党政联席会和行政办公会的体会

3、完成办学思想的个人学习日志

4、完成“四合一”课题模式的调研报告

5、完成三大队伍建设的个人学习日志

6、完成校园文化的个人学习日志

第6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浙江省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和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中小学评价改革研究

1、加强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不断完善中小学评价改革管理制度,使全市中小学教学评价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2、认真做好全市93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实施工作,加强调研视导和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4、做好教育教学评价课题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发展对策并对现有研究课题进行分类、分层进行合作交流、调研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5、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包括幼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组织实验。全面推进学生评价改革。

6、联系市中招办参与中考、高中会考改革研究,协助市教育局直管处参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方案制定研究,做好普通高中课改前期的教学评价调查摸底及评价方案的研制工作。

7、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收集丰富网上教育教学评价资源。定期刊出“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专集。

(二)做好市教育局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结题工作

1、做好教育信息化总课题结题工作,在取得省20xx年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结题计划,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分课题、子课题结题检查和管理,注重下乡结题调研指导,及时推广课题结题的经验及成果。

2、继续以建模为重点,大力推广我市提炼出的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八种教学模式,组织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会,推广新成果,交流新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以建队为关键,继续通过教育信息化研修班的培训活动,培养和锻炼一支精干的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带动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确保教育部重点课题顺利结题。

4、继续办好《教育信息化研究》学员专刊和“教育信息化”学员网站,广泛交流学习研究经验及文章,不断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优化网上信息交流。

5、组织召开分课题具体负责人工作会议,落实结题新任务。组织部分研究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参加教育信息化研讨会,获取第一手材料,深化研究。

6、做好全市中小学德育网站(主页)及学生德育小软件的评比工作。

第7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笔者认为,设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结合几个环节进行,即进行市场调研、精心设置工种、制定工种考核标准、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并形成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

1.进行市场调研是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依据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方向。要想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向,就必须先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如此则课程改革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的改革,也就是说要求职业院校成立一个市场调研机构,或者是完善招生就业办公室的功能。首先要对学校所在城市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主要掌握企业的多少,每个企业工种的类型和数量,各工种的地位,各工种的人才需求量,男女的适合程度,每一种工种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难度、分别的待遇情况、都需用到哪些技能以及掌握技能的程度,然后逐渐掌握整个江苏省的人才市场需求,进而扩展到全国。将调研到的资料汇总整理出一个数据库,从中可以知道各个工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各个工种的考评情况,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依据。

2.精心设置工种有利于人才培养方向具体化

人才培养方向说起来应该体现到工种上,例如谈起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如何,用掌握的工种来说明他都能干些什么是具体的,可信的。反之,在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时,可以确定为将哪些工种掌握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根据市场调研中工种的情况与本院校的实际相结合,精心设置工种。设置工种时还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因为学生要几年以后才能学成毕业,而且在校的起码要有四批学生学习这个工种方面的知识。要想保证这些学生都能就业,就必须对这些工种的前景进行科学、长远的预测,保证该工种的可持续性发展或者及时转行。由此可见,工种的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向,精心设置工种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3.制定合理的工种考核标准,为该工种设置需学课程及相关课程标准

一方面依据技工考级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调研了解到的相关工种要求掌握的技能知识,制定合理的工种考核标准,该标准可以体现能加工出什么形状的零件,或是能完成什么样的项目。以工种为中心,研究要通过该工种的具体考核标准,应当掌握哪些技能的实践操作;而要掌握这些实践操作,又需要学习哪些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又在哪些专业基础课程中;每科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制定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应该是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服务的,也就是说每科专业基础课程只要达到相应标准,就有能力完成相应工种考核项目的要求,所差的只应是实训经验而已,这只需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就行了。而职业院校的优势就是能提供理实结合的环境,教材内容的改革也是趋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考核项目化,讲究让学生边学边操作,甚至有些项目的难点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各工种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多少以及相近程度,将几个工种协调整合形成一个人才培养方向,就形成了一个专业。而围绕这个专业设置的所有课程形成了一个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学习并掌握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知识,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呢?当然不是,所谓人才,尤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应该只是掌握了一些实践操作技能的人,而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尤其是德育过关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建设有益的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时绝不能忽略德育课程的开展,那么需要开设的所有跟德育有关的课程就构成了德育课程体系。人才既要有德行又要掌握实践技能。如果体弱多病也不够理想,所以开设体育课加强体质的锻炼也是有必要的。由此看来,为某个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以及体育三个部分,有些文化基础课确实要开设的,可以分解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德育课程体系中。

5.根据设置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统计出所有课程的学时,按理实结合科学分配到在校的每个学期,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考核目标,也就是说这个专业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技工等级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知应会哪些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身体健康如何?在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分阶段应该将学生培养到什么程度,如何分期考核?又如何进行总的评价?什么情况算达到要求?什么情况算没有达到要求?没有达到要求要如何补救?

二、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设置可以说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其教材内容的设置应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考核项目化的原则。我们可以根据工种考核标准将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作为一个个项目,然后将项目根据一定的特点分解成几个子项目,以加工出子项目为准加入适当的理论基础知识辅助讲解。可以是讲解一部分,实践操作一部分的模式;也可以是边讲边操作演示的模式。这样既可以掌握实际加工的操作,又能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要靠实践实习来保证。在编制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时,涉及到实践的部分课时分配要科学,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将所学操作练熟,又要保证不浪费时间。可是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尽相同,该如何因材施教呢?可以在每个子项目中加入一个或几个超出考核标准的练习,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同,又可以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进一步培养。

第8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二级管理;管理体制

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的实践成效

(一)重心下移,效能上升

高职院校中各二级学院既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又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由二级学院来处理自己的各种事务的优势凸现,因此,管理重心的下移促使了系部管理效能上升。二级学院根据工作职责,积极开动脑筋,全面把握主要工作任务,即做好一个系部建设发展规划,搞好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两个定位,做好教学、德育和行政管理三项工作,协调好与学校、与职能部门、与教师、与学生的四个关系,致力打造具有特色和亮点的和谐奋进系部。学院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计划、实习实训场所建设规划、教学计划和确定考核方式及学生就业指导和教师考核等方面具有了主体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德育管理方面,以安全稳定为根本,以常规管理为抓手,活动德育为载体,在学生处的指导下推进各项德育方案的实施。另外,为进一步探索二级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派出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到高校挂职实践锻炼,取得较好效果。同时,积极实施二级管理的全员聘任制,成功执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框架方案》及实施细则,实施了以系部与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二级岗位聘任制,初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条块结合,高效运行

“以块为主”不是块上的“自行管理”,也不是学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管理,管理重心的下移,二级学院承担了更多责任,也遇到了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职能部门给了极大的理解、指导和帮助。

如帮助各学院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各种政策,协调了各学院不能协调的关系,解决了各学院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的办公会议、德育、教学等专项会议以及校级领导联系专业学院等一整套的工作联络制度,都为各学院有效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的实践中,各学院成效显著。一是迅速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二级学院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二是在专业验收、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活动和一些突击性工作中忙而有序。三是各类竞赛成绩喜人,在学校的“五课”教研评比活动、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创业设计、艺术节、和舍文化建设中均取得理想成绩。四是与企业深入合作,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

二、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工作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缺乏。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习惯于系统地传授教材知识,而在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老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部分老师的专长和潜能没有充分发挥;有些老师只是做好授课者,而没有真正参与到调研、课程设置和研讨等课程建设工作中来;有时日常工作被一些琐事占满,这些都使得二级学院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二)专业建设中的关键性工作仍需推进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及其评价模式相对固定,而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学院更大程度上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变得更加灵活。但是,各学院深入社会的主动性和调研、开发课程等能力尚待提高。在课程评价方面,虽然接受了新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制度,但还没有主动地去与这些主体和制度形成合力。目前,学校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如技能大赛,是专业建设的外在推动力,应作为过程性评价,并且要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上学期财经系积极申报了“职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和“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会计技能有效教学研究”两个课题,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实践研究,争取做好这项工作。另外,学校在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体现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灵活性和优越性。但在专业调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中课程的整合与综合化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的很多环节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由于二级学院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的主体性得到增强,需要在人才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中更灵活地引用企业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一些系统的建设,目前所做的还不够。

高职院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它还涉及到人事、经费、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管理,二级学院将着重在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我们深信,只要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工作中不推诿,少指责,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方飞虎.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8(1):61- 62.

[2]黄华.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探析.理工高教研究,2008(6):146-147.

[3]谭小燕.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探析.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8-89.

[4]谭洁.高校二级学院院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2004 硕士论文:31- 33.

第9篇: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1.课题的界定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自然生长发育的态势;“生态园”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德育生态园’,是借用“生态’、“生态园’的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注、思考德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实践。生态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观念:第一,在对待空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肴问题,强调世界万物的依存性。第二,在对待时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生命过程的延续性。这些生态哲学观点,就是我们构建“德育生态园”的理论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生态园”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发展观下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施策略。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人类进入了追求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考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哲学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留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胚芽早就根植于古代的教育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不过,上述生态德育的概念尚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狭义上的理解。2006年《江苏教育研究》刊载的南京十三中张恒柱剖校长的《关于生态型学校建设的初步思考》一文中“生态型德育’的提法,已经涉及新的意义,但仅仅是初步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二、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德育生态园建设”这一课题,是克服传统德育弊端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传统德育存在诸多弊端

在德育目标上,具有明显趋高特点.、很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提出适时适度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会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忽略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也排斥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效介入。在德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在德育时机上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按制定的计划去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折。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的变革。

2.研究构建新型德育模式是时代的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是一致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广泛宣传生态校园的重要意义.创建和谐校园,让学生里身于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之中。1.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2.打造出一批观念前喻、师德高尚、具有高超教育技巧的名师队伍。3.养成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能力及品质。4.养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品行.使学生得到和谐、均衡全面的发展。5.养成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知难而进等优秀的竞争品质。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更新德育观念.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孤立的政治德育、人际德育整合成方式灵活内容贯通的有机整体。2.调整德育工作思路,创立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3.培养高水平的德育生态园教9稍队伍。4.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五、研究假设

通过对德育生态园的建设.达成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形成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使德育工作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