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网络普及情况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素养教育
导言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觉醒与渴求程度,信息能力是识别、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信息设施和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就研究者们已做过的对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的信息需求非常旺盛[1,2],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意识很强。但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信息条件等的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却整体比较低,从而使得他们大量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在开展“农村书屋”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络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构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全部含义。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使用网络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
1影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因素
1.1自身原因
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经济收入是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两点,本世纪最初十年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研究者的调研得到印证。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3](下称文1)显示,51.1%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4](下称文2)显示,38.7%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素质较低都可能是没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无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关于经济原因,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同期,笔者参与的针对山西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也显示,有13%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被访的有效人群60%为纯农业家庭,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较大,约为65%。在最想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中有43%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脑网络,但最常用的方式中他们选择了电视。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很低,可用于信息消费的比例相应也低。经济原因是他们最想用和最常用的获取信息方式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到60%以上。但这部分人大部分在城镇务工,并未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真正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还是处在偏低的水平。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但农民的消费重点放在住房改善上,用于信息消费的很少。智能手机消费也是集中在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人员身上,传统的纯农业家庭在信息消费上的开支比例依然很低。
1.2外在原因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依信息条件而定。文1调查结果显示,35%的农村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文2调查结果更是显示,有近67%的人每天看电视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期对山西省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456名被访者中371人有手机,占到了80%强,电视和座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95.2%和50.88%的人分别选择电视和手机短信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说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最为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主要是电话和电视。而由于目前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网络的农村居民更少,被访的456户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不足被访总量的1/5。其中上网用户数只占到被访总量的1/4,只有不到1/3的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意识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息能力全面提高了,反而暴露出了更多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由于内在的文化与经济条件所限,迫切需要农村图书馆作为外力来促进与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但由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尚未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网体系中,所以,虽然农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白,但成果并不乐观。对山西省300余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1/10的村子设有图书馆。其图书来源主要依靠各种不定期无规律的捐赠,表现为没有针对农村居民需求捐赠,而是由捐赠者意愿决定的。所捐赠图书大部分是捐赠者将他们不需要的图书捐赠至农村图书馆。另一个表现是捐赠的无计划性,甚至完全依捐赠者的兴之所致。农村书屋建设规划性差、随意性大以及样子工程特点的缺陷,使信息能力薄弱的农村居民虽有信息需求,却一直处于无助的状态。
2农村居民信息素教育内容
2.1培养信息能力、兴趣和习惯
信息素养基本的含义是信息能力、兴趣与习惯。能力是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基础。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备一般的阅读能力基本之后,重点转移到培养他们的信息兴趣和习惯。培养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入手,逐步带动,慢慢培养他们的信息习惯。对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不能想当然地界定。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中,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中,“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信息高居第一、二位,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粮食市场”和“国家和地方农村经济政策”却位居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对“想通过图书馆读到哪方面的书”的调查结果中,有农业经济方面的,但最多的还是文学类的,尤其是小说、军事类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在具备一定上的阅读能力、养成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必备条件。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信息兴趣与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信息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尤其是信息识别能力差,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更谈不上。因此,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道德教育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完成。
2.2学习网络使用基本技能
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必然包括使用网络。培训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远程通信(电子邮件,QQ及微信等即时会话方式的使用,语音视频会议),应用多媒体(媒体简单制作与播放),查找网上信息,使用农业网站,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等等,而且依照一定的前后顺序来学习。
2.3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数字环境下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其核心内容。网络是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环境,决定了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特点[5]。因此,培养农村网络信息用户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可帮助他们认识并避开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欺骗、信息污染,并从一开始使用网络就成为维护网络道德的卫士。
3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实现
3.1全面建设并发挥农村书屋作用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图书室、网络是基本的外部条件。图书室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阅读能力的最好场所。集中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读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农村书屋建设发展多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萎缩状态。农村书至的建设要实现突破,需要在资源建设多样性上有所改变。首先,在图书来源上要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发放,自外而内的捐赠这些被动方式。由村集体支出,自主购入适用图书,满足村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经济需要。同时,要将网络引入书屋建设,提供网络资源服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工具。电话光缆的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已经具备了上网条件,但正如文1、文2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像支持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样在电器下乡中对电脑下乡和网络费用方面给予农村居民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村集体可以将网络引入书屋,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有经济条件的可购置农业经济与娱乐类数字资源供村民使用;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可充分发挥村中大中专学生的作用,在网上选择合适的免费资源,并在假期对村民进行指导,教会他们使用免费资源。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有能力的村集体可以发挥智能手机作用,利用微信平台等免费推送服务到村民手机,作为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延伸。
3.2借鉴图书馆总分馆制思想保障农村书屋长期发展
囿于资金与人员的不稳定,依靠分散的单一村集体经济,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长期性可能会出现波动。如果能够至少以乡镇为牵头单位,做到一定范围内统一管理与规划,将有利于农村书屋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图书资源建设上实行统一采选加工,既能降低购置成本,又能统一加工标准,有利于图书在各书屋间的流动,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功效。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更能体现出总分馆制的优越性。在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上,总分馆制模式在农村书屋健康发展中起着更明显的作用。对于各农村书屋来说,图书规范加工人员与网络资源服务指导人员尤其缺乏。借鉴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乡镇一级配备图书资源专业人员,各书屋在业务上接受乡镇总馆指导。
3.3培训方式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意识较差,识别信息和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网络的利用能力都较低,要求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要采取有组织的形式。农村居民日常居住与劳动生活的特点为分散分布,劳动作息时间有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时间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即错开农时,集中培训[6]。在具体培训中,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及参差的现实,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具体可采用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一来是因为孩子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来是在家庭成员间开展学习对家长与孩子来说都是宽松的环境,避免家长怕被外人嘲笑的窘境,也有利于督促孩子学习。继之以后,可以采用带头人带动普通人的方式。带头人指在当地从事种养殖业、运输业等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一来比普通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好,另外有信息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也有能力投资电脑及网络,进行信息消费。而普通农村居民由于有了前期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也不忌惮与别人的交流学习,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培训方选择上,任务驱动法是值得推荐使用的好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需要出发做一个案例,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例,让学员学习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其中,制作适合的教案是这个方法的关键。在前期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使用现有市面教材进行。在后期的普通农村居民与带头人共同培训学习中,选择与当地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案例,选取与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进行示范性解决,非常直接而又感性地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信任,让他们体会到网络对自己实际的用处。有研究者提出了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的SPOC模式[7],也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与劳动特点而设计的。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学习模式,通过准入的限制,来保证接近水平的学员在一起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线学习作为一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容,只有在基础培训完成后,学员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才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它在后期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
3.4培训承担者
在目前我国的基层一级文化组织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服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前,国际上有一些志愿者组织从事信息援助工作。他们从国内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不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具有教学经验,组成为一支人才结构多元的团队。在援助活动中,他们多与被援助地的学校(或其他文化团体)合作,实现针对一地或一个领域的信息素养志愿服务。这种志愿者组织的工作系统性较强,从前期的调研到信息素养培训,再到项目结束的跟踪,从资金到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
4结束语
在农村信息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素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和消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这一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最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永健,赵艳涛.对山东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传播实务,2007(3):45-47.
[2]蒋子春,张振国,姬志刚,等.农民信息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34(28):5438,5440.
[3]方允璋,林敬,金美丽,等.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40-51.
[4]邬卫华,王龙,金美丽,等.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52-63.
[5]明冬艳.网络道德教育浅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7-39.
[6]原小玲.农村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135-37.
行政主持人:张润叶
学术主持人:彭娟莉
主要参加者:薛挺、彭娟莉、马平、、李宁、、拜萍丽、苏荣斌
二、课题研究设计论证
1、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研究目的: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关注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结合国际国内教育的先进理念,积极吸纳国内外教育的先进思想与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避免家庭教育误区,努力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显得极其重要。
研究意义: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家长落后的、甚至错误的教育理念。为当前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和具体实用的教育解决方案,帮助学校更有效的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
研究价值: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作业,自觉检查,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习惯。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学生和家长互动学习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1)家校结合,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利用家庭开放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3)通过家访,咨询,座谈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4)依托学校阵地开展各种家校互动活动。(感恩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 担当意识等)。
创新之处:关注新农村家庭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误区,从根本上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为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随着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的不断研究与完善,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1)家校通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预设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电教资源等有效资源。
(2)家长委员会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预设利用家长委员会,开展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先后开设“课改与家长同行”“让我们一起伴孩子前行”“让好习惯伴我们一生”“今天培养一个好孩子,明天送你一个好家长”等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课;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好习惯,好方法”“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等专题课;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和不同情况,开设“做最好的家长,培养更优的孩子”“把握关键,化解症结”等分层交流课。在这些活动中,有专家、名师讲座,有校长、教师的服务引领,有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广大家长增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认识,掌握学习型家庭的理论知识。使他们懂得生命因学习而精彩;投资教育就是购买幸福,激发很多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的欲望。
(3)榜样推介、 交流引领
家长委员会推选树立典型,学校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进行榜样推介,交流引领,展示学习的成果,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学习型家庭规模。
(4)家长开放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在课题研究中,每学期我们预设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为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到校任意观看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随处观察学生行为、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课后,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共同评价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和家长从实际教学中感受到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5)家长寄语,学生寄语,参与课业
评价
学习型家庭,我们要求家长参与学生课业检查、评价等活动,写家长寄语,使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激励监督下不断努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总结表彰:
学校为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适时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评优树模,普及推广,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四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3、9-2013、10)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1)成立项目研究组织机构,进行不同年级的问题的前期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确立研究问题。(3)制订实施方案,设计问题行动计划。(4)构建学习型家庭目标体系。(5)确定不同年级的研究对象。(6)确立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11-2014、6)方案实施阶段。根据预设方案做到:
(1)开学后,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教育,充分利用家校通、网上论坛等有效资源与家长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和家长互动学习习惯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2)一个月后,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专家引领”“名家讲座”等活动,更新新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学以致用。(3)利用两个月,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跟踪典型性家庭各方面进展情况,深入家庭,进行了解、及时进行可行性引领、指导。
(4)本学期内,在校适时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听报告、参与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进行德育、诚信等专题教育。(5)利用月考 期中 期末考试,邀请家长学生互相寄语,将每阶段学习情况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对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6)完善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4、7-2014、8)普及推广,反馈阶段。
关键词:职校学生;互联网;娱乐性
作者简介:潘正明(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中学一级。(江苏 扬州 225235)谢革新(1960-),男,江苏江都人,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江苏 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10-02
一、调查动因、对象与过程
现在的未成年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互联网的运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而未成年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上网变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在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较普通学校学生而言,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不当问题越发突出,职业学校学生群体已成为易受网络危害的高危群体,因而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运用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于2011年9月以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互联网运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苏北J市职业教育集团全校7000余名在校生为母本,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随机抽样匿名问卷法进行调查。共随机抽取全校39个教学班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作为样本班,发放问卷1245份,回收问卷1197份,有效问卷1118份,样本有效率为89.80%。其中,女生共499人,占总样本的44.63%。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即分组情况如表1所示。
注:一、二年级包括中职和高职,三、四年级全为高职
样本中学生家庭在农村的有896人,占总样本的80.14%;独生子女有883人,占总样本的78.98%;父母中一方在外地打工的有366人,占总样本的32.74%;而父母全在外地打工的有110人,占总样本的9.84%,即有近一成学生属于留守孩子。本次问卷主要要了解学生网络的运用情况,网瘾对学生的危害情况,以及学生和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父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等。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既最大限度保护了调查对象的隐私,又最大限度反映了调查对象的真实信息。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校生在互联网运用的内容上以“娱乐性”为主
“你上网都做什么?”这是一条多选题,选择玩网络游戏的占24.1%、选择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占40.7%、选择交友聊天的占24.1%、选择无聊解闷打发时间的占19.1%、选择看书与查资料的仅占13.2%。其中,男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网络游戏占37.8%、听音乐和看电影占35.1%、交友聊天占25.8%;女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听音乐和看电影占47.7%、交友聊天占21.8%、无聊解闷打发时间占21.6%。男、女生各年级组在“上网都做什么?”问题调查中选择的前三项与选择“看书、查资料”的比较如表2、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运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上网所占比例偏小,“娱乐性”运用偏多,运用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权威机构和教育界、学界还没有对运用于学习和娱乐各占多少才算合理做出界定,但可以与2010年2月的《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作比较,该报告称,中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查阅资料”(32.3%)、“聊天”(31.0%)、“下载音乐和图片”(29.4%)、“网络游戏”(19.8%)、“通过网络解闷”(18.7%)。并非说上述报告公布的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结构就是属于合理的、理想的结构,只是说明职校生的互联网运用结构尤为不合理。可以看出,职校生在网络游戏和网络音、视频运用(音乐、电影等)方面都远高于中学生的平均值,而用于帮助学习目的的运用却远低于中学生的平均值,在“通过网络解闷”方面两个群体具有相似的百分比,这可能是青少年的共同诉求。从表2、表3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都是以娱乐性为主,说明完全杜绝娱乐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娱乐性活动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会导致未成年学生现实交往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社会化功能被削弱,影响未成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成长。
2.职校生“娱乐性”上网频率偏高,且随年级增高而增加
调查显示,职校生“作娱乐用途”的上网频率偏高,有48.2%的学生每星期至少上网“娱乐”一次,其中男生占49.9%,女生占46.1%;男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49.4%,花3小时以上的占21.0%;女生每次上网花1~3小时的占53.7%,花3小时以上的占11.8%。有近二成的学生承认每天都上网(19.6%),具体统计如表4所示。
表4统计结果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职校生上网频率偏高。每天上网比例显著高于《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每天上网占12.0%”这一数据。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上网频率也进一步增加。主要由于一年级才入校,多数学生还保持着初中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到了二年级虽不是新生,但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仍能继续保持,且二年级阶段基础课已经结束而专业课全面开始,学习任务较重致使较多的学生不能每天上网,到了三、四年级专业课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陌生,由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入以技能学习为主,因而较多的学生有空余时间和精力能每天上网。
3.网络成瘾男生高于女生
在“如果非常想上网时不能上会有什么感觉”一题中,有8.1%的男生和4.2%女生选择了“很难受,什么也做不了,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在“如果觉得自己有了网瘾问题会想办法克制吗”一题中,有9.7%的男生和4.8%的女生选了“不会”。选择“很难受,想尽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上网”的比例与选择“不会克制”的比例基本吻合,这说明由于对网络“娱乐性运用”上的过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使部分职校生呈现出了“网瘾”或称“病理性上网”的特征。男生中的8.1%和女生中的4.2%可以认为是有网瘾表现的学生,男生约是女生的两倍。他们不会克制,也克制不了这种网瘾,调查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网络成瘾的学生,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4.网吧是造成职校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场所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职校生上网的首选也是家庭电脑上网(51.8%)。在农村家庭电脑上网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职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而网吧和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他们重要的上网途径。男生上网以玩网络游戏的居多,因而选择网吧的较多,占27.9%,女生很少上网吧,仅有5.8%;但选择手机上网的男生有22.8%,而女生却有46.1%。网吧上网进行网络游戏及其他不健康网络活动更刺激,更易成瘾,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在2011年3月份笔者做调查时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均未满18岁,本次调查显示,未满18岁而经常进入网吧上网的职校生占职校学生总数的19.8%,在这较庞大的未成年职校生群体中一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网络成瘾者,因此,应加强网吧的有效管理,规范该类场所,防止职校生网络成瘾。
5.与人沟通不畅是造成职校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成因
职校男生是网瘾危害的重灾区,19.5%的男生承认“曾因为上网耽误了学习”,而女生仅有7.0%表示曾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与沟通。“在遇到难题时你倾向于向谁寻求帮助?”这一问题中,男生有35.9%向父母双方、5.7%向父亲、10.3%向母亲、26.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22.9%不求任何人,有13.4%声称没有朋友;而女生有35.3%向父母双方、5.4%向父亲、18.4%向母亲、32.5%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有10.8%不求任何人,有6.4%声称没有朋友。与人沟通,特别是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母亲的沟通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女生与母亲的沟通远高于男生,男生遇事不求人的比例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声称没有朋友的比例同样约是女生的两倍,男生遇事不愿意求人与我国社会的性别角色有关,男性要依靠自己,而女性则较多的依靠家庭、依靠亲人。遇事不求人和声称没有朋友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网络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与人沟通不畅是职校生沉湎于网络,受网瘾危害的重要成因。另外,职业学校来自于农村的留守学生较多,在家缺少与父母交流,在校又没有朋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群体也是网络运用不当问题的高发群体。
6.缺少爱好、生活单调和父母监管缺失是职校生沉湎网络的重要诱因
在“除了上网你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一题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其中男生有9.4%,女生有5.0%。可以看出,网络运用不当、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缺少其他的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少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16~17岁正是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且勇于探索和求解的年龄,职业学校的技能学习并不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职校学生的业余生活需要自己打理,没有兴趣爱好课后就无事可做,加之职校教师的粗放式管理或疏漏,从而使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处于真空状态,致使沉湎网络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
调查显示,在“父母对你因娱乐目的上网的态度”问题上,持“反对,因此我有控制的上网”的占48.8%,持“反对,但他们现在管不着”的占4.3%,持“无所谓”的占36.8%,持“支持”的占9.7%。可见父母反对并能有效监管的不到一半,而持“无所谓”和“支持”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大,虽然这里的“无所谓”和“支持”是从学生的口中说出与父母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误差,但如此大比例已经反映出部分职校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这和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关系,职校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且家庭经济较困难,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忙于生计上,因而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互联网运用上缺少监管或疏于管理。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和社会方面
一是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制定严密、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制,从源头上扼制住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
二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教育机构都应针对未成年人和各类未成年人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办公益性的专门网站,这些针对未成年学生的专门网站应不插入任何广告。以期通过这些网站对各类学校的未成年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进行全面而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2.职业学校方面
一是要用爱的力量,注重对弱势同学的关爱,关注和解决网瘾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排查和关爱没有朋友、不与人沟通、有困难不求任何人帮助的同学,重点关注处于留守的及父母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的学生,安排教师和班级骨干同学组成帮扶网络,和弱势同学结交朋友,帮助他们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来。
“三农”网络书屋的目的是帮助各县(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科协)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选择应用,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及信息引导;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基层农民提供实时农业信息及实用技术,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并正确使用适应本地的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科学种植养殖。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建立并推广应用“三农”网络书屋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的活动,其科学有效的传播过程离不开5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促进。
1.1传者分析传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亦被称为“把关人”。1947年,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其《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对流经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流经他的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而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三农”网络书屋通常为三级构架:第1级书屋为市(州)科协所属书屋,第2级书屋为市(州)科协下属县(市)科协及学会所属书屋,第3级书屋为各县(市)农技协会所属书屋。三级书屋的管理者先从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简称CNKI)里检索并选取信息资料,然后下载并配置到自身建立的网络书屋当中,最后再按需求传递给下一级传播组织或个人。因此,他们既是传者,同时也是受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具体内容,可被视为“三农”网络书屋的“把关人”。对于传者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为受众提供及时有效、准确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并为受众提供实时咨询与指导帮助等,努力为打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做出历史性贡献。为此,传者必须保持与受众的联系或随时掌握来自基层受众的反馈:①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特别是手机与受众保持联系,提高传播的时效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简称CNNIC)的《2011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9694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71.3%,手机正成为农村网民最主要的上网终端。②调研并掌握受众的实际需求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按需选取和组织材料,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例如,刘敏等人的调查显示,农民需要的农业信息主要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54.9%)、优良品种信息(49%)、田间管理技术(47.1%)、农产品供需价格信息(46.5%)、养殖技术(41.3%);而农民用户需要的个人或家庭生活科学常识信息主要有:孩子教育(51.3%)、自我保健(45.9%)、衣食住行(41.3%)、安全生产防护(37.4%)、创业(25.8%)、优生优育知识(21.9%)、气象预报(17.4%)。而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农户的信息需求包括涉农信息、生活医疗信息和培训务工信息三大部分。③调研并收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和培训,提高传播的实效性。例如,张耀钢、应瑞瑶调查分析得出[8],有效的技术培训不但能够使农民当时受益,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其他技术服务的需求,以及继续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其就有可能步入“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要把技术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手段。
1.2内容分析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从传播者角度来说,他们都希望生产出合格的或者是高质量的“产品”——内容,这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从受众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获得满足多重需要的“产品”,这是其主动选择和消费传播内容的基本价值取向。传播内容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好坏。“三农”网络书屋的传播内容主要来源于由CNKI提供的约7565种期刊、516种报纸、2000部工具书、2021种年鉴及一些视频资料等;其次来源于由各级、各类涉农机构或个人等提供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求购等信息,如农业技术协会名特优农产品信息平台、保靖县蜜蜂养殖协会、丁国顺网络农家书屋等。对于网络书屋的传播内容,我们应当注意:①传播内容应当经过传者的整理与加工,并按照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和传播。其目的是提高适用性,便于农民群众的检索利用。②传播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具备科学性。由于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要素不尽相同(如气候条件和土壤农化特性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播的内容必须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再者,由于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复杂多变,因此,传播的内容必须因时制宜,其目的是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从而实现致富的愿望。③传播内容应通俗易懂。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这一客观事实,对于收集并传播的各种信息资料,传者必须对其所含有的专业术语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并尽可能转化为受众易于领会和接受的白话。
1.3媒介分析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的开篇中写道:“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他的观点强调了媒介形态和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传播活动的巨大影响,这一观点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同时,麦克卢汉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传播媒介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认识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把握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将大大提高我们使用传播媒介的能力,充分扬其长、避其短。勿庸置疑,“三农”网络书屋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鸿沟,是人类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输和获得方式。这些信息与传统媒体上的信息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别:一是信息呈现数字化的特点。数字化使得信息易于检索和查找,同时也利于传输,信息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数字化还能使网络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多媒体的手段,这都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二是信息在网络中以超文本的形式进行组织。超文本就是考虑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需要,在数据中包含有其他数据的链接,这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差别。然则,我们还必须注意克服网络传播中的一些问题:①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由于网络本身相对有传播自由、内容易于复制、难以控制等特点,因此我们要自觉防范并抵制网络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②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问题。由于监管不到位或存在一定的困难,当前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钓鱼”网站和形形的虚假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受众提高鉴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坚决杜绝“坑农、损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如“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虚假求购和销售信息等。③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黑客攻击”、“电脑病毒入侵”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确保信息传播活动正常运转。
1.4受众分析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被称为“受传者”。“受传者”侧重于接受信息的个体,而“受众”主要是从“受传者”整体的角度定义的。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接受的被动者,信息的主动权不再由传播者掌握,而是由受众自己控制,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信息内容,还可以在网上自由信息;信息的传播由推变成拉,受众的主动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协会人员、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参与“三农”网络书屋推广应用的建设者来说,他们可以主动利用CNKI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查找知识信息,也可以自由真实有效的信息。对这部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业已经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未来他们将架起网络书屋与“三农”之间的“桥梁”,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者的双重身份。然而,对于作为“三农”网络书屋最终传播对象(目标受众)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讲,他们还无法自由利用网络书屋主动搜索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信息,仅能浏览极其有限的部分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信息。因而,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受众,更谈不上掌握信息的主动权。2012年6月25—29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中国知网“三农”网络书屋经验交流会总结提出,将来网络书屋的服务对象要由原来的“三农”拓展到城镇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未成年人及企业人员等几类人群,实现由“三农网络书屋”向“全民科普网络书屋”的转变。因此,未来对目标受众的开发利用将是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对农民进行相关网络应用知识的培训,并尽可能降低上网成本,以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CNNIC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满足受众对知识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积极引导受众提高学习利用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的自主性。例如,原小玲等人的调查发现,山西省农民的信息需求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生活医疗信息、生活娱乐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共六大类、29种。
1.5效果分析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三农”网络书屋建设尚处于普及、推广、应用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传播效果的总体评价尚缺乏整体客观的依据。但从一些已有的客观事实报导当中我们仍可以预见传播效果,这说明“三农”网络书屋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例如,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陇木洞村索源果业技术协会会长彭运江利用“三农”网络书屋查找到了日本、巴西等国驯化蔷薇莓的技术,并带领村民发展蔷薇莓等各种野果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2010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该村作为农村信息网络助农致富的典型进行了相关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另外,对胶东半岛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胶东农民的增收是随着在生产中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并验证了运用先进技术有助于农民增收的规律。所以农民依赖农业科技,通过现代农业生产也能致富奔小康,那么农业生产就不愁后继无人,“明天谁来种田(地)”就不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为了便于对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价,笔者试着推举以下几方面因素作为参考依据:①“三农”网络书屋访问人次情况。对访问总人次和人均访问次数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分析。②农民思想、精神面貌情况。对学习科技知识的认同感、学习的积极性、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长等进行调研和总结。③利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情况。对农民的种植和田间管理、养殖和栏间管理等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其科学性和科技含量进行评估。④农民增产、增收致富情况。对人均亩产量、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作统计分析。
2“5W”传播模式的局限及突破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电信业 普遍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1]
1、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 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 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 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2、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 社会层面
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 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 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3、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 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 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完善应急体系,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传染病防治法》对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继续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按照法律的有关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工作,重点做好疫情报告、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业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检查指导,并联合卫生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制度,尽早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卫生应急准备及现场处理。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并组织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做到“人员、技术、物资”三到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疫情监测前哨作用。
二、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疫情预警、预测、控制能力
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要继续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直报单位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加强疫情预警、预测工作,切实发挥疫情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各类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在人员、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疫情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落实加班换休、上网补助等劳务待遇,稳定疫情队伍。各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岗位如有人员变动,应提前写出人员调整申请报区疾控中心备案,以便区疾控中心及时掌握疫情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保证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二级以上医院要保证至少两人专职从事疫情管理工作,镇卫生院、厂企、民营医院要配备一人专职、一人兼职的疫情工作人员,且工作要相对稳定,并要专门配备疫情上网设备。
做好疫情报告审核,加强疫情通报工作。国家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单位要在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准确性和填报质量的分析,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反馈疫情信息,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并定期通报。做好对疫情信息的预警、预测工作,对重要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疫情报告工作,并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报告区卫计局,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对辖区内的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发现异常报告(疫情报告突然增多或减少、传染病的暴发等)要及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按规定逐级上报。为及时分析研判疫情,确保疫情报告质量,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区疾控中心继续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例会制度(每月16日)。
三、加强疫情监测,落实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各项防控措施
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2016年要继续加强SARS,人感染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季节性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及时调整相关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疫情处理小组等。制定疫情处置工作流程,明确人员分工。做好控制各类传染病暴发的技术、物资储备;继续加强辖区内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指导,完善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加强培训,提高业务人员诊断、处置及控制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1、各级医院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的要求,继续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及时做好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排查和处理工作。对发现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和核实,同时电话上报区疾控中心。对病人多批次采集呼吸道标本(重点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双份血标本(血清和血块),送市疾控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区疾控中心及时将调查处置情况上报区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同时要加强对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发现人感染H5N1、H7N9、H5N6以及其它型别的禽流感确诊病例的地区,要立即开展流感样病例、环境和禽类标本的应急监测工作。要高度重视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监测工作,完善与有关部门的联防联控,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意识和报告意识,发现曾前往中东国家或近期有疫情发生的国家的发热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详细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要加强对朝觐归国人员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或处置疑似病例。全区每年至少报告1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处理率、网络直报率、个案调查率、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均达到100%。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建设与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要加强大众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抓好组织、人员、物资的落实,定期组织人禽流感、非典防治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出现疫情,立即通报相关部门进行联防联控。
2、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禽流感病原学监测:严格按照中疾控印发的《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2011年版)》的要求,开展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工作。今年继续由大桥镇和桑梓店镇卫生院承担监测任务,大桥卫生院完成15份职业暴露人群血清采集及单月份15份环境标本的采集任务;桑梓店镇卫生院要完成双月份15份环境标本的采集任务,采集标本的同时要进行问卷调查及标本登记,并正确存储,及时上送区疾控中心。
3、猩红热疫情处置:各单位应密切关注猩红热疫情动态,区疾控中心如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填写个案调查表及密切接触者调查登记表,对发病3天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应先进行初步分离培养,疑似菌株上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复核鉴定。对每起聚集或暴发疫情,发病3天内的病例全部采集标本,密切接触者采集10份标本。疫情处置结束后,写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规范的疫情要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1)聚集性疫情:同一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内发生3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暴发疫情:同一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四、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腹泻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建立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完善有关预案和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及各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按时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2016年5月1日前,区疾控中心、市立四院、省交通医院、山大二院按要求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各机动队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要做到物资装备齐全、整洁、实用、有效和便于携带,组织现场疫情处理演练,增强实战能力。为便于霍乱流行时隔离治疗病例,指定市立四院感染性疾病科作为我区临时收治病例点。各单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中心,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霍乱的水型和食物型暴发。
(二)切实加强腹泻病门诊管理和督导
1、腹泻病门诊设置要求: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区县级医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乡镇级医院设专桌,要求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
2、腹泻病门诊工作要求: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省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和《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对就诊的腹泻病病例,逐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例登记簿”。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联系方式等。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推广口服补液疗法,改善腹泻病例处理。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
3、加强对腹泻病门诊的检查指导:区疾控中心对驻区医疗机构腹泻病防治工作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指导,腹泻病门诊开诊前、后要进行专项检查。同时接受市疾控中心检查、督导。
(三)严格疫情报告和管理,科学规范进行疫情调查处理
1、霍乱:把及时发现病例、早期识别暴发、规范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作为工作重点。发现霍乱疫情,要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的具体要求迅速进行调查处理,及时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
2、伤寒与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区疾控中心对发生的伤寒与副伤寒疫情要及时调查,规范进行疫源地处理。流调及疫源地处理应于接到报告3日内进行,并于次年3月份之前进行疫源地二次处理。要密切关注细菌性痢疾疫情动态,严格按照《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规范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区疾控中心对首末例菌痢病例、重症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上报。
3、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制定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的要求,做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制工作。区疾控中心应积极开展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接种推广工作,按时收集、汇总上报接种信息,每月5日前上报。
4、O157∶H7大肠杆菌感染:发现O157∶H7感染的可疑病例(如血便、血性腹泻的病例)要登记报告,并及时采样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O157∶H7感染按乙类传染病的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发现疫情,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四)认真开展霍乱疫源检索工作
区疾控中心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疫源检索工作,尤其是各级医疗机构门诊腹泻病例的检索。
1、腹泻病门诊就诊病例检索:腹泻病门诊是发现霍乱病例的前哨,要重点抓好腹泻病例监测,特别是霍乱弧菌(O1群、O139群)的检索,所有腹泻病门诊均应具备霍乱O1群和O139群快检条件,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对就诊的可疑病例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对快检阳性标本,立即增菌和培养,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迅速送至区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复核;无培养条件的单位(乡镇医院)可先进行快检,快检阳性的将标本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后立即送辖区疾控中心检测。要求每单位全年腹泻病病例快诊率达60%以上,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达10%以上,推广使用口服补液盐。执行全省首例霍乱病例处理制度,一旦出现首例疫情或暴发疫情,迅速核实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继发、蔓延。实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资料上报:大学第二医院、市立四院和省交通医院应于4月27日前将本单位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名单上报至区疾控中心。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诊期间,各医疗机构应做好肠道门诊旬报表,每月28日将上、中、下旬报表报至公共邮箱(),并于5月5日前上报开诊情况总结,11月5日前上报肠道门诊全年工作总结。区疾控中心每周一12点前将上周霍乱疫情周报告(电子版)发至市疾控中心()。每月5日前做好肠道门诊月报表及霍乱疫源检索报表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五)部分肠道致病菌监测工作
区级及以上医疗单位要加强腹泻病门诊细菌病原监测,提高腹泻病例标本采集的数量和质量,微生物实验室除对腹泻病例标本继续做好痢疾菌株的培养外,还要同时开展伤寒与副伤寒及其它沙门氏菌、O157∶H7及其它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还可进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病原菌的检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至少分离5株肠道致病菌,并完整填写全市统一的菌株送检信息表,连同分离的疑似菌株,及时上送辖区疾控中心进行初步鉴定,后报送市疾控中心做进一步鉴定。
(六)菌株管理
菌株保存、运送和管理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区疾控中心应设立菌株登记本,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和销毁)。霍乱、布病、炭疽等菌株必须逐级送省疾控中心。
(七)手足口病防制工作
按照“抓早、抓主动”的防控策略,早部署、早行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技术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方案的各项措施,规范开展手足口病流行规律、病原学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工作,加强技术培训、疫情处理、健康教育和督导检查,提高手足口病防控效果。
1、加强疫情监测分析、研判和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诊断重症死亡病例时,除进行网络直报外,要立即向区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同时做好病例标本的采集,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调查处理。医疗机构手足口病病例网络直报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和疫情订正及时率达100%。托幼机构、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要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及时向区卫计局提供准确信息,提出防控措施。同时将疫情动态、病原学检测结果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等,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控工作。
2、规范开展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及时、规范开展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规范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将个案调查资料分别录入数据库(普通病例数据库、重症病例数据库、死亡病例数据库、暴发疫情数据库),撰写调查报告。重症(含外地病例)、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包括个案调查、标本采集)率应达到100%。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发生聚集性疫情,区疾控中心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每起暴发疫情均要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率应达到100%,所有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均需撰写调查处置报告。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区卫计局及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按时上报手足口病病例数据库、《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发病情况统计表》和《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信息调度表》,邮箱:。
3、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继续做好每月至少5例普通首诊病例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工作。为了增加病原标本在时空分布上的均衡性、代表性,标本采集应避免在个别月份突击采集、采集地点较为固定的现象。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流调和采样。每季度至少开展一起聚集性疫情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对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标本应在病例发病后尽早采集,做到当月发病,当月采集,当月送检(具体要求见《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济天疾控〔2016〕3号)。此外,根据市疾控中心要求,每年应采集2例手足口病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逐级送检(10月份以前完成)。所有采样的病例均要进行个案调查,送样同时要附个案流调表,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
4、强化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5、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和能力。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加强对托幼机构、小学、高发地区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查,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坚持晨午检制度、缺勤缺课登记制度,落实消毒措施;督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建立辖区内0至7岁儿童登记簿、手足口病患儿随访登记簿、宣传单发放登记或记录,指导0至7岁儿童家庭落实粪便消毒措施,指导家长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立即带患儿去二级及以上医院、症状较重者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止延误救治时机。督导、检查和指导要有通知、文书或记录,做好文书资料的档案保存。
五、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强化艾滋病防治措施
2016年,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以国家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五项常规“任务”(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检测、随访管理、治疗关怀),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努力向“零艾滋”迈进。
(一)加大全民宣传及教育工作
1、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五进”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重点场所),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普遍提高全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
2、广泛开展农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按照《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农民工输出地、工作场所及返乡后等环节的宣传工作。继续深入建筑行业开展艾滋病防控宣传活动,提高建筑工人艾滋病防治意识。
3、不断加大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年学生防艾知识的警示性教育,继续在大、中学增加健康教育课程,预防性病、艾滋病。
4、大力开展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根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防治项目要求,妇联等机构要开展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大桥、桑梓店两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
5、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在组织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同时,制作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资料和宣传品,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二)着力推进重点人群行为干预
加强对男性同性人群和暗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的优势,使各部门间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干预工作。借助社会组织,建立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外展服务、同伴教育等活动,切实提高高危人群的干预覆盖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鼓励宾馆、饭店、招待所等服务场所的经营者,采取适宜方式,保证顾客自主选用安全套,切断经不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三)全面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治各项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继续做好暗、肾透析人群的国家级艾滋病、梅毒和丙肝哨点的监测工作。区疾控中心、济军总院要根据统一方案要求定期运转,完成监测工作,动态掌握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性病患病率和危险行为发生情况,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完成监测工作,上报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逻辑错误,监测血清要保存一年,以充分发挥监测作用,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各单位要继续做好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每月5日前上报HIV检测份数,确保网络直报及时、规范,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同时,区疾控中心要加大审核力度,避免重报、误报和漏报。各医疗单位要准确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确保联系电话、姓名及身份证号准确无误。《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中确保户籍地址详细,接触史、感染途径及样本来源等信息完整准确,并妥善保存报告卡(至少3年),区疾控中心每月下载历史卡片并做好数据备份。定期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动态,为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要做好数据质量评估,定期分析数据,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处理。
3、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提高随访质量,完成国家考核指标。继续做好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对新发现和既往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每年至少检测1次,检测率不低于90%,对新报告和既往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结核问卷调查并对结核筛查胸片进行留存,筛查率不低于90%。
4、要继续发挥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作为整个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入点的作用,全面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高我区基层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利用率。区疾控中心将逐步引导咨询者就近接受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服务,以提高各基层咨询门诊的质量和利用率。山大二院、市立四院要完成每年200人的咨询检测任务。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我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工作督导和管理,保障其工作有效运转,确保全年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工作有效率达100%。
5、依托婚检、孕检,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从2015年开始,艾滋病初筛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婚前检查项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亦正式在我区实施,该举措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早管理、早控制,提高艾滋病筛查率,遏制艾滋病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6、完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管理,健全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及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医学和心理上的帮助,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和CD4水平,使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及时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使其得到有效治疗,规范填写转诊证明材料,同时开展单阳家庭的抗病毒治疗,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五)全力做好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
2014年6月,国家卫计委确定我区为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周期为5年(2014年-2018年),我区积极申报的《职业中专艾滋病宣传干预项目》获批,今年即进入项目运转阶段,区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项目方案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做好项目工作,以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六、贯彻《结核病防治规划》,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结核病防治要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以及《2015年中央补助省结核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规范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2016年免费实际检查数不低于任务数的90%;实际发现和免费治疗数不低于计划的90%;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0%以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病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的水平。
七、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全面落实以“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进一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2013年版)》要求,加强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监测的同时完成30份(上下半年各15份)鼠肺标本采集任务,并及时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严格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对新发病人要在72小时内完成首次流行病学调查,完整个案调查率要求达到100%,要做好《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录入、审核和每月报送,新发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认真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处理率要达到100%,做好鼠情监测及鼠肺上送任务(上下半年各送15份),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布病防治:继续做好我区牛、羊养殖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做好既往疫点(2013年以来)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工作。每个新发疫点高危人群监测数不得少于30人。布病病例的个案调查率要达到100%,加强与畜牧部门的沟通,落实以“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狂犬病防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以“动物和暴露人群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做好疫情处理、暴露人群规范化处置和狂犬病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工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各单位要按照《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方案(2015版)》要求,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可疑病例要及时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逐级上送,以筛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如确诊应按照报告规范填写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报告。
登革热防治: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中疾控传防发〔2014〕360号),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各单位医务人员一旦发现疑似、临床或实验室诊断病例,应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采集急性期(发病5天内)和恢复期血标本各5ml或脑脊液上送。区疾控中心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初步个案调查。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技术方案修订版(中疾控应急发〔2014〕453号)和省卫计委技术方案要求,做好埃博拉出血热(归国)人员的追踪、健康监测与管理工作,做好病例密接者的判定、隔离观察和管理工作,一旦发现留观病例立即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运转,并进行网络报告,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寨卡病毒病防治:按照国家疾控中心下发的《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要求,认真做好寨卡病毒病的监测工作,发现病例及时规范报告,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和蚊媒监测工作。
八、强化措施,落实地方病防治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省碘盐监测方案》,加强对我区碘盐监测工作,完成户盐及非碘盐用户尿样采集碘含量监测任务;认真组织好“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活动,继续落实好中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常识“一堂课”。
九、多措并举,落实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积极开展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疟防管理和“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检,密切关注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口和自疟区返回的居民和出国劳务人员。二级以上医院(山大二院、交通医院、市立四院、黄河医院、重汽医院、医科院附属医院、医院)、两镇卫生院分别完成100份、50份的血检任务,染色合格率达90%以上,并于每月2日之前上报上月疟疾血检工作月报表(邮箱:;传真电话)。如发现阳性病人,检验科一定做好血片(涂制5张标准血片,上送4张,自留1张)、血膜(2份2-3滴直径为1cm的滤纸血膜)、5ml抗凝全血(EDTA抗凝、-70℃冷冻)的保存与上送。并于每月月底,上送本单位当月血检数10%的血片(附名单)到区疾控中心检验科进行复检。2016年,继续严防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与流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4.26疟疾宣传日宣传工作。
十、加强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知识宣传,提高病媒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电子商务通常缩写为EC(ElectronicCommerce),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互通性,实现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据OVUM(电信、软件、IT服务咨询机构)报道,Internet电子商务目前在全球发展很快;平均大约每九个月其交易额将翻一番。据美国行政服务部及国防部联合主持的跨12部的联邦电子商务项目小组测评:到2002年美国国内的Internet网上电子商务逾3000亿美元,2003年~2004年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全部交易额的9%,达13000亿美元,到2006年全球网络上的年交易额达到18000亿~20000亿美元的规模,Internet电子商务的市场达到5000亿~8000亿美元。
2.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户、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电子商务的有效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结合到一起,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问题,促进了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转化应用。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国内已有涉农网站5000余家,其中有4500家左右基本能保持运行,涉及农业商务的网站有400余家。各省市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信息网,还涌现出类似“中华十亿农副产品网”、“南京白云亭”等一些大型网上市场。农村供求信息服务系统、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年来已有注册会员35000家,每月颁布信息8000条,内容详查达25万条。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核心问题。若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定。加入了WTO,我国农业已向世界敞开市场,在机遇与压力中,更多的是压力,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高效现代化,电子商务的作用不可忽视。
1.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使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以经验来进行生产,这种被动产销局面使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做到及时沟通,依据市场信息情况合理定产,避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下的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方面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让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3.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长期以来,现代商品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环节与手段并没有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将有利于带动起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商务意识是根本,创新意识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对农业电子商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的接受它,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信息化,就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2.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然而农民只占1.4%。网络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农民可以方便、价廉的用上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迫。
3.优化、重组传统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电子商务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的作用,提高数字化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的便捷优势。
4.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党校现有远程卫星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
5.重视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对比,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6.建立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我国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创建高效、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库网络,是优化农村自身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生 互联网功能 定位偏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心(CNNIC),2008年4的数据信息 ,截止到2008年3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2.21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①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 58.3%、30.3%、28.4% 、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 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正确的引导高校生,使其提升使用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校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既需要加强高校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完善,又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使高校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当然,这些观点的具体操作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通过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所获得,样本总体是L大学(国家重点高校)1、2、3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分,回收率为91%,其中废卷6份,有效问卷共540份。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网络使用基本现状、网络与学习、网络与游戏、网络与交友、校内网等等。本文引用的统计表、统计图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数据资料均来自于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其中相关分析中检验系数G、Eta值时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为0.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刘惠芬,张平锋:《BBC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吕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人民不禁惊叹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有的土地长期干旱,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天灾不得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思索带来巨大灾难的缘由,因而生态环境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本村有较大经济收入的工厂进行查看,同时结合居民调查,是以入户调查方式为主展开调查。并通过记录厂房旁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工厂的排污情况,并结合老一辈描述的以前的环境进行比较。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为水污染、烟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农村污染的主要有工厂的排污、数目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
中国于**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农村也相对的进入了新的发展路径。虽仍以农业为主体,但农村同样也兴起了其他不同的行业,慢慢的向城市的发展模式前进。工厂慢慢的建起来了,然而农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发展相当的慢。当城市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工业的时候,经济也与相应的速度发展着,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的相对的落后,而且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工厂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进一步完善,更没有可能考虑到环境。也其他资金用来处理污染物,而器械的落后更加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今,农村工厂虽少,产生的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发展都不成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为了奔小康,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一切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由于早期对环境的不够重视,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城市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控制了环境污染的扩大蔓延。查中我发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需求,且农民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任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不加以控制,导致污染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农民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环境这种虚的东西,也无人还在平时聊天中提及环境。观念上根本就没想过,更由于人的本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农民对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报以漠视。
人类是自私的,在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当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时,人们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更不愿损失自身利益投资到环境中。对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个人要拥有较强自觉性。农村欠缺环境方面的教育,上街的时候垃圾一般都是随便乱扔,即使前面不远处有垃圾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多走几步。面对小利益,很多人都不愿错过,更何况工厂面临的是一笔金钱。走访中我发现,工厂是都直接排污。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应该当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完美。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二)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三)
实践报告主题:浙江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棠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 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我们村之所以称为棠村,是因为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前身为塘村,池塘主要用来养鱼。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池塘已经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大型的垃圾场。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里。尤其是这几年,柑橘的价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将一车车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里。现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烂桔子。还有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里。于是,路过池塘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
建议: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
二 白色污染
在农村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议: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 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建议: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
四 农业污染
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来源于农业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它们的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带入水环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是其根本来源。一些不可分解的农药还会随蔬菜等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尸体直接丢弃在土壤里,他们携带的病菌,病毒进入水中,土壤中则产生生物污染,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