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

第1篇: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范文

整村脱贫工作推进情况调研报告

尊敬的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推动全县整村脱贫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1月中旬到3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贫困户、召开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座谈会、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贫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县**年实施整村脱贫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整村规划、整体实施,整合投入,限期销号,全县整村脱贫工作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县XXX个

“十X五”市定贫困村中,已有XXX个贫困村基本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基本完成整村脱贫任务;剩余XXX个贫困村,正在实施整村脱贫,并将于今明两年接受市级验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XX元增加到**年的7XX元,平均每年增长XX%。贫困村贫困人口共减少XX.X万人,较**年下降XX.X%。

(一)领导重视,思路明晰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脱贫工作,坚持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村整村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县领导和部门联系扶贫任务的通知》和《关于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县里统筹、乡镇为主、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贫开发、扶贫搬迁安置、教育技能提升、社会关怀扶助、特困家庭保障”六大工程,全县整村脱贫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全县XXX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两个部门定点帮扶,都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基本都有1—2个主导增收产业,形成了“党委政府推动、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方互动、群众主体行动”的良好局面。

(二)机制完善,措施有力

一是资源整合到位。坚持县委、政府统筹安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共同参与,将道路通畅、饮水安全、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牛羊、柑橘、蚕桑、黑木耳等优势特色生态产业,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累计完成财政投入XX.X亿元,撬动社会投资XX.X亿元,实施完工项目XXX个、在建项目XXX个,形成了扶贫项目建设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二是项目管理到位。坚持对项目规划、建设、验收各个阶段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项目规划实行乡镇初步建议,村民集体决策,部门联席统筹,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坚持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三是资金监管到位。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规范,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通报。

(三)重点突出,成效较好

一是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建设村社公路1022.8公里,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组通公路率均达到或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修建饮水工程461处XX.X万方,架设水管912.5公里,新修及整治渠堰136.7公里,整治山坪塘**4口,解决了XX.X万人饮水困难,改善了XX.X万亩农田灌溉;实施扶贫搬迁9XXX人,完成危旧房改造1XXX户,贫困群众住房基本实现了应搬尽搬,应改尽改。二是扶贫产业正在形成,贫困户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围绕

“两廊三带”空间布局的发展思路,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3+2+X”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柑橘、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新增山羊养殖XX.X万只、肉牛XX.X万头,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群众增收的问题。如**镇、双龙镇等乡镇大力发展柑橘产业,让贫困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清水土家族乡依托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通过扶贫搬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整村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村脱贫所取得的成效只是阶段性的,今后的工作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整村脱贫在客观现状、扶贫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我县属老、少、偏、山、穷地区,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较多,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目前,我县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配套很少,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全县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较多,但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互助资金”使用的面太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产业项目特色不明显

部分乡镇虽然重视向帮扶单位争取项目支持,帮扶单位也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但在引导和调动群众主动发展产业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多。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仍然突出。有的乡镇、部门在项目设置上没有充分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客观形成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有的贫困村在扶贫产业项目实施后,由于后续管理没有跟上,导致特色种养产业实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劳动力不强

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只能对耕作便道、灌溉用水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耕作,剩余的地方便无人打理,使土地荒芜的现象有所出现,在加上留守在家的普遍是老人和小孩,因此靠个人或家庭寻求后续发展困难较大,直接影响了整村脱贫工作实际效果。

(四)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我县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调查发现全县仍有很多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落后。近年来,虽然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贫困状态,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每年都会出现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群,由于脱贫基础不稳,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又重新返贫,由于整村推进工作重点在基础设施方面,难以顾及这部分贫困户,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统筹力度

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整村脱贫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脱贫项目,推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二)加大扶贫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

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县财政在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投入;二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建设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三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克服惧贷心理,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四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加强监管,规范运作,使互助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运行好、见效益”,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强化精准扶贫,坚持因户施策

要对全县现有贫困人口逐户逐村建档立卡,集中扶贫资金,落实精准扶贫到户。一是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到户到人。按照国家和市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结合我县实际,逐户建立台帐并录入扶贫信息管理网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对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监督。二是落实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措施。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扶尽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确保其衣食无忧;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三是要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贫困户进行劳务输出,实现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结合;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和培训一门技术,振兴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第2篇: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

为助推落实县委关于“提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战略部署,按照县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13日至15日,县政协组织农业界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蔡旗、昌宁等8个镇和天祝、榆中2个县,围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观摩学习,并召开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季度协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协商互动交流,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博采众议、建言献策。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环沙,光照强、降水少、积温高,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特别适宜冬春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夏秋露地瓜菜生长,是西北乃至全国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最佳区域之一。此外,我县地处西北内陆,无工矿企业,水体、土壤、空气等农业生产环境清洁无污染,农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病虫危害轻且宜防控,与周边的**、**、**、**等地相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风水宝地”。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蔬菜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加,“绿色消费”形成共识,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同时,我县生产的温室拱棚和夏秋露地蔬菜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期适逢南方蔬菜淡季,外销市场空间较大。经香港客商分析,按广州、香港的市场需求量,我县蔬菜规模可达到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效益明显。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平均高出4-5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与传统大田经济作物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如苏武供港蔬菜,年产四茬菜心,亩均产量1800公斤,亩均纯收入3125元,是葵花的近3倍;昌宁华建供港蔬菜,香菜亩均纯收入1.5万元、金丝王1.2万元;蔡旗月牙露地蔬菜,西兰花亩均纯收入3000元、娃娃菜5000元;薛百更名芦芛,亩均纯收入6000元;双茨科中路高辣朝天椒,亩均纯收入4000元;大坝王谋黄秋葵,亩均纯收入4000元;重兴上案拱棚蔬菜,棚均单茬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加之日光温室人参果、西红柿、沙葱等效益十分可观,扎子沟温室人参果达到每棚15万元,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大有可为。

——政策机遇良好。国家高度重视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规模化生产、贮藏保鲜、市场建设、技术培训服务进行资金扶持。市、县把绿色优质蔬菜生产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园区示范、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为我县绿色有机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产业现状

一是生产规模有突破。2019年全县稳定形成以人参果、西红柿、西甜瓜、沙葱、甜美南瓜、辣椒、叶菜等为主的瓜菜总面积达到16.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瓜菜4.78万亩、辣椒1.17万亩、西葫芦4000亩、叶菜类2600亩、供港蔬菜5800万亩,瓜菜产量38万吨,实现总产值9.48亿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打造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100亩,建成蔡旗官沟村韭黄等7个县级产业园和昌宁华建村绿色蔬菜示范点等21个镇级示范点。

二是种植模式有突破。大力推广“露地—拱棚—温室”等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示范推广秋冬茬、冬春茬、越冬一大茬、一年多茬等种植模式,建成坝区茄果类、沙葱,环河片小乳瓜、西葫芦温室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蔡旗、重兴、昌宁三雷、薛百、苏武、大滩、双茨科等精细蔬菜产业带和温室拱棚大田错峰上市、四季供应的规模效应,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品质升级”的周年生产目标。

三是产品认证有突破。制定颁布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0项,累计认定“三品一标”57个,其中绿色食品29个、有机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总面积达48.64万亩,注册“”“漠上花”“翠玉”等蔬菜品牌。2018年民勤沙葱、蔡旗管沟韭黄、薛百更名芦笋、双茨科人参果、苏武叶菜等企业(合作社)荣获首批“中国小产区产品试验示范基地”称号。“民清源”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民勤成为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蔬菜产业大县”,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四是市场营销有突破。瞄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高端市场,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产销模式,走出去搞好市场对接,宣传推销民勤有机蔬菜品牌,与阿里巴巴、京东、兄弟供应链等知名电商平合打造民勤电商模式,成功举办瓜菜全网发售活动,加快瓜菜线上线下销售。建成蔬菜保鲜库25家,总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培育腾盛、生平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

家,组建金惠农瓜菜、长炼沙葱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65家,培育发展日光温室、大田蔬菜家庭农场6家。

五是服务保障有突破。县委、县政府把“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制定落实奖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累计投入县级财政资金1亿元,有力支持瓜菜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储藏保鲜和市场体系建设。县政府还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成立吴明株院士工作站,拟建综合试验站和民勤瓜菜研究所,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突出问题

(一)产业推进落实机制不够得力。一是宣传引导服务不得力。有关部门未能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对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市场前景、对比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缺乏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普遍对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的概念模糊,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坚定信心,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二是品种结构布局不合理。生产布局比较分散,存在种植不集中、连片规模小等问题,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不强。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存在种植结构简单、品种单一、镇村类同的问题,品种种植规模与市场供需不平衡,缺乏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三是推进落实机制不健全。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正处于半坡起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县级层面整体发展规划不明确,镇和职能部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不明细,县、镇、村专门机构和目标责任不到位,组织指导、联系包抓、限时推进、奖惩扶持、责任考评等机制尚不完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推进措施不够得力。

(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的蔬菜示范园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部分镇受资金困扰储藏保鲜库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按时投入运行;部分日光温室标准不高,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卷帘机、棉被等设备配套不足,改造维护费用巨大。二是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蔡旗镇引进的一家蔬菜企业因不能解决建设用地而不得不将储藏保鲜库建在了相邻的永昌县;昌宁镇引进的蔬菜企业金从玉公司也因无法协调解决建设用地而不能就地建设蔬菜加工厂和储藏保鲜设施。三是基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如苏武供港蔬菜产业园,全部使用喷灌节水设施,

造成土壤表层盐碱不能下渗,积盐严重,出现蔬菜死苗、轮作倒茬困难、土壤耕性变差、病虫害难防、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持续长远发展。四是种苗供应能力不足。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和季节性育苗温室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各产业园无力自建育苗基地,蔬菜规模化发展的种苗供应能力不足,大量种苗缺口从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外调,种苗成本大且良莠不齐。

(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短缺严重。一是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总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奖补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到位,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由于人工锄草采摘、有机认证、土地流转、耕地整理、种苗、水电、生物杀虫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蔬菜种植投入高且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市场疲软或遭遇自然灾害,种植户很难收回成本。三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蔬菜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明显不足,品种、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够,高标准示范园区数量少、档次低,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贷款融资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一是重点龙头企业匮乏。县域内缺乏加工、购销、储藏保鲜集于一体,牵引带动能力较强的蔬菜重点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有的企业在蔬菜加工运销环节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加大、效益下滑,甚至亏本经营,长远发展难以为继。二是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形同虚设,

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方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蔬菜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蔬菜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重收购、保鲜、贮存,轻加工、包装、品牌,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和精深加工率不足,“民清源”等集体商标影响力不高,“民勤蔬菜”品牌没能真正叫响叫亮,导致我县品质好的蔬菜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配套不到位,不能适应蔬菜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需求,难以发挥蔬菜供求调节和“淡吞旺吐”的功能。

(五)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短缺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蔬菜发展不可忽视的瓶颈。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有限。我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有技术力量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及时,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产业大规模发展需求。二是本土产业工人缺乏。蔬菜生产从集中采摘、统一包装到保鲜上市,时间短、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我县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余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蔬菜生产技术及年龄偏大、报酬要求高,加之技术培训跟不上,产业基地的采摘、包装基本是外地人口,本地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在蔬菜采收旺季用工紧张。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蔬菜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中间环节多、管理人才少、产品质量监控不到位、运行成本费用高等许多难题,有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管理、搞加工、促营销、拓市场的专业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不到位。

四、发展建议

1、搞好规划布局,推进规模集约发展。一要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各镇各部门年度实施方案,分区域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品种布局,避免镇村之间种植类同和无序竞争,持续扩大基地规模,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二要合理布局。区域布局上,环河区的昌宁、蔡旗、重兴要重点规模化发展;坝区的三雷、苏武、双茨科、东坝等镇要选择适宜村社适度发展,其它区域小面积试验示范,不要规模生产。品种布局上,对应深圳、广州、香港等市场需求,优先种植精细主体品种,如芥兰、学斗、菜心、红芥兰、银丝王等;适度种植大路品种,如甘蓝、西兰花、娃娃菜、胡萝卜等;探索种植其它品种,如香菜、芹菜等;低档蔬菜不宜种植。三要创新模式。种植模式上,扩大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示范推广大中小拱棚“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技术,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提升均衡上市能力。生产组织模式上,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模式,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建立基地自主生产,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农户生产为主体,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发展。四要准确定位。以绿色蔬菜为主体,有机蔬菜做引领。加快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选定区域、确定品种、定实面积、严格标准,分区域开展有机蔬菜生产,实现优质优价,逐步引领民勤绿色有机蔬菜上档次、提效益。

2、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一要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集中资金、技术、人员,选择有条件的村社,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从蔬菜标准园环境选择,到功能分区、田间配套、生产技术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要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严把种苗、用药、用肥、用水和销售五个关口,全程监控基地耕、种、管、收过程,形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三要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县级人参果育苗中心为龙头,在蔬菜生产重点镇村扶持建立商品化蔬菜育苗基地,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从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等过程全面实行标准化。

3、注重品牌打造,助推产品高效畅销。一要精心打造民勤蔬菜品牌。坚持“品牌就是利润空间,就是购买欲望”的理念,以“绿”为主,以“特”取胜,以“新”引人,有关部门组织专人或请专业人士,对民勤绿色蔬菜产业进行精准研判、品牌规划和商标设计,依托“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真正做精打响“民勤蔬菜”自己的品牌。鼓励引导蔬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定登记和产地认定工作。二要积极推行“双单”产销模式。大力推行“订单+保单”产销模式,通过订单保销售、保单防风险,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蔬菜政策性价格保险和灾害保险,增强蔬菜种植抵御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要及时搞好信息。建立县级蔬菜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和蔬菜数据资源库,组建县级信息采集分析专家组,构建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蔬菜发展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及时或提前蔬菜的生产、需求、预警、贸易、认证等信息,帮助菜农及时按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规避盲目种植风险。四要走出去推介拓展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定期赴大城市开展联谊和产品推介活动,主动参与蔬菜展销对接会,开拓外部市场和高端市场。适时举办各种节会、赛事,邀请外地客商来民考察,大力发展“互联网+蔬菜”业务,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网上交易,提高民勤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蔬菜“种得好、产得出、销得快”。

4、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一要培育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带动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一批蔬菜骨干龙头企业,组建科技企业联盟,规范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我县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二要新建改建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完善县级蔬菜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集中扶持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保障蔬菜集散流通顺畅。三要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设施。以精细蔬菜产业带和重点示范园区为主,积极扶持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蔬菜恒温气调库,加强分级、包装、冷藏设施建设,发展保鲜、冷链运输,提高蔬菜的“旺吞淡吐”、均衡供应和避峰上市能力。四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蔬菜基地道路、渠道、电力设施,规划建设尾菜处理利用设施,大力推广膜下沟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和自动化灌溉技术,提升蔬菜作业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