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产业发展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有:
首先,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的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其次,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协议;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再次,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前景,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将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将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将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的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等优势,但人力、土地和商务运行成本较高,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走出一条适合上海特点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2009年《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聚态势。其中电池组件领域集聚了晶澳、中电、神舟、超日等企业,生产装备领域有理想能源、空间电源所、汉虹、森松等企业,集成服务领域主要有航天机电太阳能科技公司,检测认证平台领域有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微系统所等。目前上海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4.5GW,在薄膜电池及装备领域形成技术研发领先团队,全市光伏应用规模达到30MW以上。
受国内外市场因素等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太阳能企业产值、利润等大幅下降,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停工停产等风险。上海航天机电等克服不利因素,坚持加强研发、优化管理、提升产业链价值,今年上半年航天机电出售光伏电站150MW,实现收益3.4亿元,位居国内光伏企业第一位。其具体做法和发展优势有:
一是,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发展。航天机电2007年来大规模投资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电池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国家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二是,上海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可扩大40%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是,上海以集成服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10位。
此外,上海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要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图。2010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还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在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而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此外,上海要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关键词:屋顶光伏;
>> “太阳能屋顶计划”欲拯救光伏产业 太阳能光伏技术运用及发展分析 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 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 太阳能光伏屋顶与幕墙经济性分析研究 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解决 浅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 浅谈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普及 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转型策略分析 浅谈太阳能光伏电站投资分析 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应用分析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计应用分析 关于屋顶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探讨 小户型太阳能瓦片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专访李仙德:中英能源合作将如何发展?
[2]大唐上海综合保税区光伏项目,大唐(上海)电力能源有限公司
[3]Long-term monitoring of photovoltaic devices, E.E. van Dyk, E.L. Meyer, F.J. Vorster, A.W.R. Leitch ,Renewable Energy 25(2002)183-197,
[4]Van Dyk EE, Scott BJ, Meyer EL, Leithch AWR.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output parameters of 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 modules. South African Jsci 2000; 96:198-200.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78页)
[5]IEC 1215. Crystalline silicon terrestrial photovoltaic modules- design qualification and type approval, 199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61-02
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面对“缺煤少油乏气”,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应用难度较大的现实,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光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我国的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江苏、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湖北省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省内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仅三家。近几年,我省日益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即在未来数年内,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在全国1 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如珈伟太阳能(武汉)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我系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 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资队水平,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98-200.
[2]陈蓉,赵静,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01(5):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7):127-127.
[4]宋伟杰,杨晔,王维燕,等.光伏产业:现状、前景及研究需求[J].太阳能,2011(3):15-17.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SWOT;发展;宁夏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宁夏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已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新能源产业正步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亟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优化产I布局,开拓区内外市场,形成建消契合、资源互补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清洁能源的助推作用。
一、宁夏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行业发展政策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传统能源污染环境的压力,加之传统能源不可再生,宁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详见表1。
(二)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宁夏新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变化。由表2可知,宁夏新能源生产量由2008年的29.2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5年为171.8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3.10%;新能源消费量由28.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64.7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90。详见表2。
(三)新能源装机规模
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1131.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其中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822.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20.65%,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36%;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309.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详见表3。
(四)新能源发电限制出力情况
截至2016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量为181.07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2932小时,弃用电量为23.35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2.90%;其中风力发电量为128.69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594小时,弃用电量为19.32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3.05%;光伏发电量为52.38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338小时,弃用电量为4.03亿千瓦时,弃用率为7.15%。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过快,社会用电需求增长放缓,制约消纳能力提升,详见表4。
二、宁夏新能源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一是地理位置较好。宁夏地理优势和地貌特征蕴含丰富的光能、风能,具有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承接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因此,宁夏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先天区位优势;二是发展速度迅猛。2015年,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到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6%,成为全国新能源外送基地。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096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06万千瓦,超额超前完成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的目标。另外,宁夏已与中民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盐池建立2000兆瓦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站项目。
(二)劣势(Weakness)
一是新能源自我消费及外送能力不足。宁夏地域范围小,人口少,新能源自我消费有限,近年来外送电量也持续快速下滑,弃风弃光限电的形势严峻,新能源再建项目审批受到限制。2015年,新能源发电消费仅占全区全社会用电量的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2016年全年,全区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为13.05%和7.15%;二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与售电价格错配。由于新能源核心技术尚不成熟,装机成本高,发电成本亦高,而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断下调,影响了新能源实现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此外,因价格补贴机制不完善、补贴资金征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参与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一是政策导向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并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能源生产布局继续西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宁夏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太阳能,有序开发风能。上述政策导向将有力助推宁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作用,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能源合作,围绕《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园建设总体方案(2016~2020年)》,利用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阿科技园推广光伏利用模式。
(四)挑战(Threats)
一是周边省份同质化竞争。近年来,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新能源发展较快,光伏、风电装机不断扩容。从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之后,甘肃是宁夏的近2倍;从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内蒙古、新疆、甘肃之后,内蒙古是宁夏的近3倍;二是可能产生新的污染。风能、光伏在能源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带来隐性、间接污染。如光伏产业链附属产品硅晶电池的使用会产生污染,风车的应用会增大雾霾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多元化。目前国内新能源除风能、太阳能外,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也较快。从清洁性和产业链延伸度看,生物质能等更具优势。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宁夏新能源本地消纳和外送能力
一是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制度,提高风电、光伏电力消纳比重。为加快绿色能源消费和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标,政府应出台新能源优先消纳政策,鼓钗仪工业优先消费风电、光电,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宁夏自身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二是加快电网联通,促进区内外新能源消纳。加快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形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新能源互联网,保障新能源本地并网和跨区跨省输送。
(二)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助推宁夏新能源电力平价上网进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和《〈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意见〉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宁党厅字〔2016〕38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积极开展PPP融资模式,多渠道探索绿色金融助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和实现装机设备“本土化”为抓手,从“供给侧”降低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同时,政府应完善并网价格补贴机制,多方合力加快实现新能源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
(三)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增强宁夏新能源多元化竞争力
立足于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宁夏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应合理限制风力、光伏装机规模的增量,实现最合理的清洁能源发电规模,发展重心向“建设、消费同步”转移,提高利用效率;统筹协调电源电网建设及区域布局,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强化新能源环保机制,增强其多元化发展的竞争力,逐步形成高效、清洁、经济、互动的现代能源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君言,陈梦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再生能源走廊――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1).
[2]秦艳.产业发展与能源足迹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宁夏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01).
[3]郭立伟,沈满洪.新能源产业发展文献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07).
[4]徐枫,陈昭豪.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08).
[5]许小平.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价格的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4(10).
一、全球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球光伏行业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继2011年、2012年的行业不景气后,2013年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714万千瓦,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2003年至2013年51.9%的年均增速,扭转2012年的负增长(-1.38%)。其中,欧洲新增装机1025万千瓦,同比下降41.68%,美国新增装机515万千瓦,同比增长36.54%,其它地区新增装机10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57%,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
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来看,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37亿千瓦,同比增长37.0%。其中,欧洲地区累计装机7995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增速为10年最低,美国累计装机1352万千瓦,同比增长61.6%,中国累计装机1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18%,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13.2%。
(二)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2013年,面对行业低谷,多数光伏企业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上游制造企业的洗牌,全球性产能过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根据NPD Solarbuzz的研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为4500万千瓦,产量为397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88%,相比较2012年65%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提高。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00万千瓦,产量约为26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76%,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在Solarbuzz最新的2013年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除日本的夏普太阳能、京瓷与美国的Firstsolar等3家海外供应商外,中国供应商占据7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晶澳等在内的7家供应商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30万千瓦,约占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三)全球多数光伏企业重回盈利轨道或缩减亏损,中国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恢复盈利
2013年,随着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启动及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行业扭转了自2011年开始的颓势,多数企业实现全年盈利目标。光伏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显示,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First Solar(第一太阳能)全年运营收入4.55亿美元,毛利率为26.1%,较2102年的25.3%略有提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 World AG 税费前亏损额2.66亿美元,较2012年有所削减。晶科公司2013年总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实现利润3110万美元,而2012财年亏损2.48亿美元。阿特斯2013年实现利润4560万美元,而2012年亏损1.95亿美元。天合、晶澳、英利分别净亏损7790亿美元、7050亿美元、3.21亿美元,分别较2012年的2.66亿美元、2.75亿美元、4.92亿美元的亏损额实现大幅度缩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市场份额下降,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出口量1600万千瓦,占产量的61.5%,出口额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洲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约65%下降至2013年的30%,对日本出口约2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10%、5.2%和4.5%,我国对亚洲市场占光伏产品出口的44%,取代欧洲市场成为最大出口市场。2014年1-2月,亚洲市场出口占比52%,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比34%,对欧洲市场占比22%,未来新兴市场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弱化我国光伏产品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降低贸易摩擦可能性的同时,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
二是光伏组件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受全球光伏行业供求失衡及欧美“双反”等影响,光伏组件企业逐渐转变单一销售组件的盈利模式,开始向下游电站拓展。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统计,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在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700万千瓦,约占70%。根据北美光伏市场季度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市场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在新型项目中占比超过80%,其中地面电站占约70%以上。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因此,未来光伏企业向下游拓展将成为企业获得新盈利模式,加快推动高端技术和终端电站结合,实现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动项目,提升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为组件销售提供更加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投资建厂,突破国外市场封锁。江苏昱辉阳光自2012年起开始规划在波兰、印度、日本等国家开设代工厂,通过中国设计、境外生产方式应对国外“双反”等贸易壁垒,其中2013年3月签约成立的波兰代工厂已经投产。中电光伏为规避欧盟“双反”措施,积极寻求在土耳其设厂。晶科能源也计划赴葡萄牙投资建厂。国内光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助于企业规避高额关税,减轻经营压力,缓和日益激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宏观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文),“国发24号文”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在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意见。继“国发24号文”后,财政部、发改部、工信部等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发挥效力,将为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内市场供应过快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扩张趋势。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闲置产能陆续复产,光伏产品呈现量价回升局面,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呈现集体回暖态势。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容乐观,其中欧、美市场需求提升空间有限,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在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国内产能持续扩张,如果不断提速的市场供应得不到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重演。
二是光伏行业技术落后产能仍然偏高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能与中低端产能同时并存,高端产能表现不足,中低端产能占相当比重。从上游多晶硅材料制造来看,国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120千瓦时/千克,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20-30%。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用的大部分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根据德国研究机构PvXchangeGmbH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产品价格上扬、欧洲与日本产品价格下滑的前提下,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仍较欧日光伏产品价格低18-25%。未来加快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由重视规模效应向重视技术效应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光伏行业整合难度较大造成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压力。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举步维艰,未来行业整合推进难度较大,行业面临着“大”“大”兼并、“大”“小”整合难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型光伏企业量级多在吉瓦级以上,由于实力相当,且受到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难以通过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推动行业整合。此外,现有大型光伏企业由于品牌、产品售后差距等因素不愿意吸纳整合中小型企业产能,导致大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淘汰,未来光伏产业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速度将有所放缓,进一步延缓产业整合速度。
四是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造成未来行业整体性风险犹存。随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受阻,面对外部市场压力,我国光伏企业在2013年经历了目标市场的重大调整,由2011年90%以上产品出口调整为2013年的60%产品出口,即国内市场由承受不到10%的产量跃升到支撑约40%的产量,从对外依存度过高转而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这种过度依靠单一市场容易造成行业整体性风险,单一市场需求变动对行业影响显著,一方面单一市场整体需求呈现的季节性上涨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非常规性外包生产,产生光伏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补贴需求增长过快,行业面临无序发展压力。未来由于光伏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偏高,行业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三、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预计全球组件产量有望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部分闲置产能将继续启动,全球出货量和新装容量将形成中国、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四分天下格局。
但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定、国内市场发展过快、行业整合推进较难、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贸易摩擦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均对产业规范和市场应用发展带来挑战,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 改革境外投资制度,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光伏产业国别投资环境调研,及时各类投资风险预警信息,避免产业盲目投资;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融资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灵活信贷政策,改革融资担保结构,支持光伏企业参与境外技术创新等投资项目;三是改革光伏产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通过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光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 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坚持内外市场相结合
一是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发展产品、项目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份额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积极市场策略,选择市场前景好、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光伏产品出口;三是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光伏市场应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三)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一是继续加大光伏技术的投入力度。重视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光伏产业在技术、设备和工艺方面不断进步,实现高端设备国产化及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推动企业产品创新。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三是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具备核心品牌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并购中小企业,加快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外通知,规定在今年7月1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前能够建成投产、发改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1.15元/千瓦时。
7月1日,成为了中国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分水岭。与此相呼应,这一天也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抢跑的“大限”。
“企业8月份拿到的省发改委的批文,可是落款的日期却是6月份的。”一位接近五大电力集团高层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类似的项目在最近批量产生。国家原本规划5年的光伏装机容量,短短一个月就几乎完成了。”
7月玄机
8月1日,《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出现在国家发改委官网上。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通知”在一周前的7月24日,已在发改委系统内部下发。
依据“通知”,光伏发电项目以今年7月1日为节点,划分了两类价格标准:7月1日前核准、今年年底前建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统一确定为1.15元/千瓦时(含税,下同);7月1日后核准建设的,以及7月1日前核准但截至今年底没有建成投产的,上网电价均按1元/千瓦时执行(除外)。
光伏标杆电价以如此身姿出台,普遍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2009年3月,发改委主持了“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公开招标,中标价1.09元;同年10月,发改委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标杆电价将在1.1元~1.2元/千瓦时之间,比“敦煌项目”中标价略高。
2011年,新一轮的光伏招标即将开标,据参与招标的人士透露,由于光伏成本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报价大多数低于1元/千瓦时。
此时,发改委突然将标杆电价定在了1.1元/千瓦时之上。
“光伏招标瞬间乱套了,就像有个富豪在大街上摆满了燕鲍翅的宴席,谁会再去饭店吃四菜一汤?”一位接近招标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于是,企业纷纷转身将关注投向了项目审批的时间,力争能够搭上光伏高价的“最后一班车”。
2011年4月28日,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在会议上讲话时表示,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的内部统计显示,7月底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而截至8月中旬,这个数据已近500万千瓦。光伏发电“十二五”的500万千瓦目标,因为新的价格政策“被实现”。
细节争议
“好的开端,问题不少。”8月12日,在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下称“路线图”)会现场,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如此评价光伏标杆电价方案。
同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一样,标杆定价也逃脱不了业界的诟病和争议。在促进光伏发展的大方向上业界虽一致评价颇高,但在细节问题上的争议并不小,方案细节模糊、补贴标准不明确是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方案,7月1日成了一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此前核准与此后核准的光伏项目享受到的待遇将截然不同。但截至目前,发改委并未公布项目核准名单,哪些项目可以得到补贴、哪些项目不可以,依然是云遮雾罩。
“市场方向很混乱,不清楚发改委对补贴项目限定到底是怎么样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有项目已经拿到补贴。限定标准太粗略、太模糊,应该进一步明确才好。”绿点战略咨询副总裁鲍伟鸿评价说。
现行方案中“一刀切”的做法,也遭到了行业内部的异议。“中国幅员辽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光照条件差别巨大、用电负荷不一样、输电成本也不一样,只确定了全国统一价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有问题。” 阿特斯太阳能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瞿晓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根据现有的行业发展水平,1元/千瓦时的光伏上网电价水平,在部分西部地区已具备了比较不错的投资收益率。宏源证券的研究报告称,在1800有效利用小时数的地区,1.15元/度的电价对应内部收益率是9.84%,已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元/度对应的内部收益率也达到了7.44%。
不过在东部等日照条件不佳的地区,1元/千瓦时的电价水平下,企业只能实现微利或者亏损。
根据“路线图”的测算,假设内部收益率压低为5%(常规电力项目的基准收益率为8%),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在14000元/千瓦及以下、有效日照小时数高于1600小时,上网电价才可以做到低于1元/千瓦时。
不过,在现有情况下,发改委能拿出1元/千瓦时的电价标准已属不易,很难期望光伏上网电价还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未来的价格只能比这个标准低。原因很简单:高额补贴的钱从何来?
依照现行政策,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的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目前的提取标准为,每度电抽取4厘钱。2010年,全国大约征收了100~110亿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相比实际需求,缺口在10~20亿元左右。
分享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的,不仅是光伏,还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多种新能源,用于光伏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如果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启动,缺口将会进一步增大。
按照“路线图”测算,如果2020年光伏装机目标达到5000万千瓦,补贴金额需要700亿元以上。
“电价附加需要提升,否则不能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按照我们的计算,如果电价附加增加到每千瓦时一毛钱,到2020年累计就可以提取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6430亿元,就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王斯成建议道。
不过,这样的建议能否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采纳,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在物价高涨、防通胀难度不减的大背景下,提高电价无疑会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通胀压力。
光伏补贴的资金缺口,可能成为今后光伏产业发展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隐忧
对比国外的发展经验,光伏标杆电价是促进光伏产业大发展的有效措施。例如德国,在2000年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案》,给予光伏0.99马克/千瓦时的电价,极大刺激了德国的光伏市场,使德国的光伏发电量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在中国推出标杆电价后,压抑已久的光伏市场有望就此启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国内光伏市场很可能会掀起一波建设热潮,“搞起来万人大会战,市场可能短时间就拉动起来了”。
实际上,受标杆电价出台刺激,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已开始行动。8月12日,江西赛维太阳能有限公司(Nasdaq:LDK)宣布,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601991.SH/0991.HK)签订了工程总承包合同,将在青海开发一个20兆瓦的太阳能项目,一期10兆瓦将在本月开始动工,整个项目将在今年9月底建成。
“西部地区已经在启动,之前停止不建的、跑马圈地的、观望的,都开始动起来了。拿到路条的,希望赶在12月31号前建成;没有拿到路条的,希望建起来造成既成事实。我们了解到是,好多地方都在开始招标,市场启动得非常迅速,规模比以前大,区域范围也更大。”塞维LDK光伏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薛怀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在瞿晓华看来,政策明朗化后,光伏市场的启动是早晚的事情,尤其是自然条件较好、投资收益率高的西部地区。“我们已经在重新布局,调整扩大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计划,此前积累的一些项目也要加速。”
2010年,中国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比2009年新增16万千瓦增长了3倍多。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的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内容,光伏“十二五”装机目标已上调为1000万千瓦,2020年上调至5000万千瓦,这与此前的目标翻了一倍有余。
业界预计,光伏标杆电价如果补贴到位,新目标达成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片欢腾声中,光伏产业的发展酝酿着新的隐忧。“”之下,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加剧,不计成本的压价、恶性竞争等屡见不鲜的老问题,也将对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新的伤害。
2010年8月,发改委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光伏特许权项目招标,13个竞标项目的最低价均不可思议低于了1元/千瓦时,121个标书的报价均值仅为1.036元/千瓦时,中电投旗下公司甚至一鸣惊人地报出了0.7288元/千瓦时的地板价。
“光伏产业千万不能在标杆电价出台后再度疯狂起来,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政策推出的意义。如果是再拉动新一轮的扩张潮,就会逼着政府政策转变。意大利、德国就有前车之鉴,行业疯狂迫使政府采取削减补贴措施。”李俊峰警告说。
实际上,发改委标杆电价“通知”中已经为下一步的政策调整预留了“后门”。“通知”明确指出:“今后,我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上网电价)”。此外,“通知”也并未对电价补贴的年限做出硬性规定,如果发改委缩短补贴年限,光伏投资收益也将大打折扣。
“明年光伏项目的申报量肯定会更大,就看地方政府怎么来调控了。需要良性发展、有序建设,无论是大公司、小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分享到光伏产业的发展盛宴。如果是短时间内发展过剩,也就透支了行业发展的空间,受损的还是光伏企业自己。”薛怀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国内市场的启动,是一座大金矿,未来会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有大约120平方公里的戈壁和荒漠,开发利用5%就可以安装超过50亿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可以达到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2010年年发电量总和的1.5倍。”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摘 要 新能源产业是保定市重大支柱产业。自2011年以来,新能源产业遭遇发展寒冬,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风电产业重新洗牌;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试探讨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继往经验教训,进而对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展望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国电谷 新能源产业 保定 风电 光伏
2006年,保定市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战略,依托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优势,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但自2011年以来,面对欧债危机、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全欧美“双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新能源产业增速放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主要是全球光伏市场迅速萎缩。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呈现全行业亏损,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价格不断跳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再加上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令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挑战,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二是风电产业重新洗牌。受运输成本、风场资源及市场影响,国内风电产业重新洗牌,风电企业经营困难。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市场的过度竞争、行业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风电产业仍处于调整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市新能源产业仍然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走访了保定国家高新区,对我市新能源产业进行了调研,并梳理如下: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保定市充分利用以国家、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向好环境,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的创造力,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效控制产品成本,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光伏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英利集团为龙头,相关企业70余家的聚集态势。拥有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光热发电、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领军企业英利集团,建成国内唯一的全产业链晶硅电池生产体系,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全年组建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随着六九硅业项目投产、天威薄膜实现量产、巨力集团1G瓦光伏电池项目启动,中国电谷在光伏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风电装备产业形成完备体系。已形成以国电联合动力公司、天威风电、惠德风电为龙头,由30多家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系统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组成的产业集群,在叶片生产规模化的带动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保定・中国电谷近年来建成了多个风电整机及叶片研发检测中心。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以世界著名的超大变压器制造商天威集团为龙头的输变电产业、以风帆锂电为龙头的新型储电产业和以三伊电子、天河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同时加强战略合作,吸引了日本三菱、美国江森、中国国电、中国兵装、中航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入驻,电谷产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创新能力突出。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高新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取得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专利超过3000项,多项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新能源领域多项第一。政策平台形成强大支撑。“太阳能之城 ”、“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经成为保定市亮丽的城市名片。中国电谷的辐射带动优势,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高度评价与支持,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等8个国家级称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保定市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启动城市等。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高新区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把创新作为赢得竞争的核心动力,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一)攻坚克难,全力推动主导产业
保定国家高新区全力推动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明确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支撑来培育。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高新区经济增长,成为保定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针对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为应对挑战,扭转不利局面,高新区多措并举,开展“百家企业大调研”、“重点企业走访会诊”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保持主导产业实力稳定增长,在全球光伏产业大面积关停的情况下,英利集团保持了正常生产,实现全年全球发货量第一。
(二)项目带动,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保定高新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连续几年省市重点项目数量、总投资居全市第一,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考评奖罚制、目标责任制、党政领导责任制、互看联查制、重大项目承包责任制等八项制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百家院校、百家央企项目惠阳科技工业园和中国乐凯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都进展顺利。重点项目的建设带动了高新区经济发展,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保定高新区于2011年启动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按照建设方案稳步推进,同时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培训、宣传、引导等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取得各类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00多项,专利400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跨越升级
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式启动。华电、河大、农大、金融学院和软件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入驻,创立了一园多校、联合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电谷”又一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目前入驻企业70家,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光伏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风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得国家能源局授牌,并成功试运行;中科院国家光伏检测实验室正式交付使用。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保定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关键技术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进一步发挥新能源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与奖励,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端环节拓展。针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降低补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措施,着力推进新能源及能源产业,在科技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完善产业链条和构建产业体系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促进产业聚集实现集约发展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加快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构建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在智能电网光伏应用方面实现率先发展,引导高端要素向新能源领域集聚,全力打造保定新能源之城。
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尽管新能源产业目前遭遇发展瓶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和风电仍然是最具市场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因此,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我省光伏和风电产业在行业洗牌、整合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优先支持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电谷光伏、风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建议省政府在采购新能源设备过程中,对省内企业、产品给予全力支持。
(二)加强对重点创新平台
建议省政府对重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给予重点支持,将其列入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并给与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内蒙古光伏产业两头大,中间小
光伏产业是一个从硅材料、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电站应用的产业链。我区光伏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硅材料生产为主,如神州硅业、国电晶阳、锋威新能源、盾安光伏、包头三晟、晟纳吉、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基本都是以生产多晶硅或单晶硅为主;第二部分是以光伏电站建设为主的终端应用,像内蒙古大友、内蒙古香岛、神州光伏、中环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盾安光电以及国内央企新能源行业的五大四小等,几乎都在内蒙古建有光伏电站。
目前,我区光伏产业发展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国内目前在产的多晶硅企业有16家,内蒙古就占了5家,年产能22000吨左右。同时还有晟纳吉、中环、日月等生产单晶硅棒、切片的企业。电站建设发展也很快,截至2013年底,我区累计光伏装机达1405兆瓦,成为我国五大光伏装机大省之一。特别是山路集团、香岛公司以光伏发电和现代农牧业、蔬菜大棚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区光伏产业发展中最缺的就是组件生产企业和逆变器企业。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一家生产组件和逆变器的企业。内蒙古山路集团是光伏产业链比较全的光伏企业,但该公司的组件生产也不在内蒙古。所以说,未来,如果能够把国内组件企业和逆变器企业引进来,那么自治区的光伏产业链就比较完善了。
企业融资难、利润空间小
据了解,除了产业链不完整,我区光伏产业还存在着融资难题,这不仅包括硅材料企业,也包括电站建设企业。在产硅材料企业中,由于在技改、设备、成本方面投入较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资金困难。以内蒙古盾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盾安光伏”)为例。盾安光伏一期年产5000吨多晶硅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9月建成投产,2014年度公司多晶硅制造成本在11万元/吨左右,加上利息、技改等财务成本,再加上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不稳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如果不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差,而扩大规模,首要面临的就是融资困难。同样,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00吨多晶硅,整个装置虽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但由于受国外原料倾销影响,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造成企业连续两年亏损,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升级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要扩大再生产,首先面临的就是融资问题。由于前几年光伏产业出现的过剩和“双反”等问题,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不仅是硅材料企业存在融资难题,电站企业也同样存在。根据《关于重新报送2014年光伏发电项目年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截至2013年底前我区已核准备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共有123个地面电站项目,累计容量为3510.305MWp,而这些项目多数没有按期建成。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太阳能电站的补贴政策改变,而企业自身又融不到资金而导致的。为了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能源局先后于2009年出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和“金太阳工程”两个支持文件,纳入这两个文件的电站项目,国家将给予资金补贴。随后,国内的光伏电站建设随之启动。随着市场的变化,2013年,国家取消了这两项政策,改成度电补贴。如此,就给企业的前期融资带了压力,也造成很多已经拿到配额的项目不能按期建成。
光伏电站企业土地使用费用高
光伏电站建设是光伏应用的终端,只有光伏电站建多了,才能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而要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首先就是要有利可图。目前,国家出台了度电补贴政策,光伏电站大约有15年的利润期,但由于电站的维护费、土地使用费过高,企业盈利空间实际并没有多少,严重打压了企业的积极性。据介绍,在内蒙古建一个50兆瓦的光伏项目,政府按项目总占地面积收取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征地补偿费、生态建设补偿费、水土保持补偿费、草原植被补偿费,另外根据土地证面积(取得国土厅批复的建设用地面积)收取土地出让金、契税等国家规定的土地各项税(费)方面的费用,税收标准全部按建设用地标准收取,除土地使用税每年收取外,其余一次性收取,仅这部分土地费用,企业就要支付3.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若干意见,但相关税收、用地等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影响了光伏发电企业正常经营和投资积极性。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参考风电企业的税收政策,只对光伏电站已征用并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征收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和植被恢复费,其余土地按租赁形式为宜。
并网难,补贴周期长
为了扩大国内应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政策,鼓励用户侧发电上网,国家电网、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配套政策。但现实情况是,内蒙古和其他地区一样,分布式发电发展缓慢,主要原因除了融资难、屋顶少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并网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政策,各地电力公司要无条件为光伏发电免费提供接入服务。而实际操作中,多数分布式发电好几年并不了网,屋顶的光伏板成了摆设。很多项目基本都没有并网,有的即使电上了网,也没有履行完供售电合同。
同时、电站补贴发放周期长也是一个原因。据了解,新建项目并网后,至少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办理购售电合同、完善土地、环保、水保、消防、发电业务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办理完毕后才能申报补贴,上报到下达补贴的周期太长。而已经列入补贴名录的项目补贴也没有实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按月全额结算的规定。相关企业建议,新建项目只要发电,电网调度机构有电量计量,就应该及时给予补贴,不应设置许多发放补贴的前置条件,而已经列入补贴名录的项目实现按月结算补贴电费。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第一,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地方税收、就业贡献不大,地方政府不重视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解决问题中不够积极主动。第二,用电企业和投资方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分布式项目的补贴标准全国一样,没有按地域电价差异制定分布式电价补贴额,忽略了分布式项目投资收益对地方基础电价的依赖性。在蒙西地区,大工业用电0.487元/度,分布式项目优惠节电收益即使达到0.2元/度,对用电企业每2000平米厂房产生的效益每年也只有不到2万元左右,很难有吸引力;而投资方的收益只有0.7元/度,且投资回收期要超过1年以上,同样没有太大吸引力。第三,电网企业积极性不高。分布式发展模式对现行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一种冲击,是对电网垄断经营电力产品的一种突破,因此,电网企业从思想上就不愿意推进,更不用说主动解决问题。第四,银行积极性不高。由于分布式项目的收益对用电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结算电费的诚信度依赖性很高,而银行对此风险的防范手段远远不足,因此相比地面光伏电站,放贷意愿不强。
当前,在国际国内对环保和节能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发展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共识。我区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基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光伏产业也是一个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