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契合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四川将陆续投入10866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力争2020年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届时出川大通道将由现在的15条增加到41条。四川省将逐步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现代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在加快城乡沟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交通建设与公路运输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
[5]徐生明,吴晖彤,罗来兴.“专业+名企+校中厂”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04(67-68)
1.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领域和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绿色管理要坚持 “五项”原则:一是研究。就是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二是消减。就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再开发。就是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用“绿色标志”;四是循环。就是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五是保护。就是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2.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2.1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建立绿色管理模式,从绿色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去规范组织的绿色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过程控制从粗放型的经挤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满足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绿色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体现了清洁生产的思想,实施此管理模式会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对污染进行预防。企业通过设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质,减少像排污费、罚款等环境费用,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3.实施绿色生产
3.1绿色生产的概述
国际上,工业污染控制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以原先西方发达国家“末端处理”式的先污染后治理方式转化为以污染防范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这种新战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环境活动中心称为“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概念并无太大差别,我们可以把绿色生产定义为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过程,创造出绿色产品,以满足绿色消费。因为以往清洁生产的概念较专注于工业生产,所以绿色生产在某种意义上内涵比清洁生产更广。
3.2绿色生产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绿色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可大致分为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
准备阶段:
3.2.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企业只是预定一个大致努力的方向,目标的具体化将在以后阶段完成。转变观念可谓实施绿色生产的首要问题。更新观念的关键是各级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要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绿色生产的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掌握操作方法。建立强有力的行动小组,是顺利推行绿色生产的组织保证。
3.2.2调研阶段
进行调查分析是任何解决问题做决策的必经步骤。调查分析的内容一般涉及:企业的基本情况、环境背景、生产排污情况、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排放要求、污染治理现状。进行现状调研与分析,要进行物料和能量核算,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和预测是指对收集的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最后,经过分析和预测,把结果整理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作为行动的依据。
3.2.3制定方案阶段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确定目标。通过第二阶段的调研分析一般即可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最为薄弱和最易突破的环节,从中选中若干重点采取行动,同时综合考虑企业在人、财、物及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标。之后,企业应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对若干可供选择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评价,从中选出最可行(或最佳)方案。
3.2.4实施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通常包括四个步骤:(1)方案的实施。包括筹集方案所需资金,进行设计、申请许可证等等。(2)成效评价与反馈。方案得以实施后,若生产进入正常状态,设计也达到要求,则可收集数据,检查方案的实施成效并加以评价和反馈。假如未能达到原先制定的目标,要“返工”或修改原方案。这种追踪评价的结果对于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完善非常有用。(3)验收。(4)进一步提出新目标。由于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及其他,绿色生产是一个“不进则退”的不间断的进程。企业需时刻密切注意环境变化,不断提出新目标,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一致。
上半年股市低迷,投资者更盼望政府出手,今时则宜想想政府会出什么手。
投资者第一个考虑的是出手时间。虽然中国经济影响到13亿人,但要处理中国经济,不能靠13亿人去举手投票,而必须去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然后为这些企业排忧解难,才可以让这些企业有所作为,搞好生产,让13亿人受益。这好比是医生医病,病人家属可以给医生一些意见,但不可能吩咐医生这一刀怎切,那一刀怎割,病人进了医院,就只能听医生的。如今这个经济“病人”已入了国务院议程,欲知国务院“医生”会怎样做,是否要先听“医生”的诊断会议结果?
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日前已经到各地去调研。这三位总理都对中国上半年经济摸了个底。可以说,国务院“医生”已为这位经济“病人”照了X光、验了血,不日就将公布医疗方案。
由于这位经济“病人”不是过肥,而是身体瘦弱,故应会打补针,会刺激股市。这些补针,不是像减息、减存款准备金率那样突发性施针,故不用拣周五、周六、周日之类的日子来个迅雷不及掩耳式的行动,而是会像吊盐水那样细水长流般操作,因此要事先做好公告,不使市场产生误读才是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周二、周三、周四去公布。
投资者第二个考虑的是用什么药。投资者当然最希望国务院用的是“猛药”,再来个4万亿元大放水,不过,今次国务院可能是用固本培元式的十全大补丸,会慢慢治。为何?各方“医生”会诊后开会去制定医疗方案,大家是不用等到“医生”从会议室出来才知道医疗方案,而是在“医生”未入会议室前,听各“医生”对病情的意见,已可知道九成的医疗方案内容。
比如,赴四川调研后讲:“经济发展基本面未变,鼓励民企做大做强,适当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在江苏调研后指出:“稳投资、扩内需、抑房价,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在湖北调研后强调:“推进城镇化,解决好不同收入群众安居问题,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在江苏调研后提出:“稳外资,支持企业走出去,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因此有关方面必然会提“稳增长”,但未必会提“保增长”。“稳”与“保”是不同的。经济不太差时,“稳”已足够,但如经济比较差时,就要“保”。所以在看将公布的下半年经济调控方案时,要先看中央是用“稳”还是“保”,用“稳”则仍可持股,用“保”就要先放货。
如是“稳增长”,则可以用在7月9日和11日的两次经济座谈会后指示来窥探这个下半年经济调控方案的主要脉络:“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要拉动出口,只有靠人家的需求。欧美需求不振,今时只有靠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结果如何,要等到看见之后的出口数据才可有所定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节约土地、乡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改革开放的重点行业,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但能改善我国农村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更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最小一级的行政单位,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本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村庄编制规划,营造适应新时展的农村布局和农业发展秩序。相关规划主管部门应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努力做到克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开展村庄治理活动。
村庄规划编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完善村庄布局,改善村庄环境,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由于我国早期的村庄规划编制缺乏科学性,造成了目前我国村庄建设与布局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编制规划缺乏科学性。很多地区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普遍未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规划编制方案与农村实际脱轨,从而影响了规划方案的执行。除此以外,由于村庄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专业素养不高,也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
二、对村庄编制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首先由于规划编制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工作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村庄规划项目积极性不高。其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长期重城市轻乡镇、重乡镇轻村庄的观念导致编制规划部门对村庄规划的重视度不够。最后,规划编制人员综合能力较弱。很多规划人员虽然有较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缺乏农村规划工作经验,又不积极深入农村调研。
三、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薄弱。村庄规划基础薄弱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是缺乏基本资料以及指导依据不足。由于各地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一,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地图等必要的村庄规划依据。
四、脱离农村实际。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要目的为方面群众的生产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环境。但是很多地方在进行村庄规划过程中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过程中农民参与也较少。如果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缺少与农民的互动,将会造成农民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再加大部分规划编制人员对农村情况缺少全面认识,势必会影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但能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更能节约建设资金,同时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
1、 改进规划编制方案。
对于村庄规划编制来说,编制方案是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基础工作。如何改进规划编制方案,主要可从三方面做起:1.改进编制内容。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政策和乡镇布局不断调整村庄规划编制内容。规划编制内容必须以村庄分类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规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地位位置等实际情况,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改进编制方法。村庄体系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村庄体系规划不但能给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更能保证政府决策得以有效落实。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从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完善现有的运行体系,以便于更好的处理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3.规划编制过程的改进。如何改进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主要可从明确编制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及重视动态规划等三方面做起。
必须指出的是,对规划编制方案的改进是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的,如果在改进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如缺乏对村庄编制历史资料、地形地貌以及农业发展特点的调查也研究,将会影响对村庄规划方案的改进。
二、结合地方实际,服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符合地方特点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的村庄规划和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经济服务,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展开规划编制工作。有些地区山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特点,比较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体现这一特点。
比如就广东省而言,珠三角地区(惠州、深圳、东莞等)地形多为平原,而广东北部则以山区为主。在民俗文化上,同样也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之分。按产业特点划分,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粤北地区由于山脉众多,其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最后从城市化发展阶段考虑,珠三角城市化程度较高;粤北部分地区还处于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基于以上特点,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珠三角应以产业发展用地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而粤北地区在规划中则应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特点、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不应盲目进行大规模建设。
对于相关规划主管部门来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是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各地规划单位各自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规划编制,可能会造成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等情况,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以统筹指导,以增加地区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三、集约利用土地,严控无序开发。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做好土地控制,严格控制农民生活用地,合理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因此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宏观上应特别注重控制用地规模,在微观上则应把精力放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上。
(一)控制用地规模。
把集约利用土地观念体现在村庄规划编制中,主要有以下目的:1.通过控制用地规模,促使农民树立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从而推进农村实施拆旧建新和土地复垦。2.防止农业用地随意转化为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适当的规模经营能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农业用地被侵占。3.为新一轮的规划调整提供指导。
(二)加强配套建设。在微观上,村庄规划工作应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体现地方特色以及加强公共安全为重点。
四、体现文化特色,提高公众参与度。
村庄的文化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文化宝藏,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村庄规划编制应充分发掘各地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建筑更应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我国在广大乡村遗留着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古村落遗址、特色民居等,比如广东石湾、中山古镇等,还有更多这样的文化古迹散落的乡村中。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亟待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但能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更能丰富农村的文化内涵,提高村名的文化素养。
除了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外,还应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提高村民在村庄规划中的参与积极性,加强村民主体地位,以保证村民意愿在规划中的体现,从而确保了规划的有效性,为规划的实施加下坚实基础。目前有些地区在进行村庄编制规划过程中存在村民参与度不够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调研进度,也无法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新时期村庄编制工作新理念。
五、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管理。
一、负责工作情况
(一)在政府任职工作情况
2004年1—7月份,我在旗政府分管常务工作,为确保旗委决策落实,推动政府工作健康发展,我重点抓了三件事。
一是办公室工作。主持制定了《乌中旗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接待工作制度》等规章规范,主持起草了《政府工作报告》、《旗委扩大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受到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的高度评价。重点规范加强了办公室工作,制定了《办公室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例会制度,实行挂牌上岗,公开接受监督。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会议和文件数量。重新制定接待标准,创新接待形式,使接待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乌拉特宾馆成功升级为国家二星级宾馆。二是财政税收工作。全面调研、论证并主持实行2004年财政零基预算和苏木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在提升财政运行质量、调动苏木乡镇增收节支积极性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在担任旗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组织开展了税收秩序整顿工作,查补漏税款1300万元,不仅规范了纳税行为,做到了应收尽收,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旗矿业秩序整顿进程。
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执法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进行了从严治理。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56项,发文取消57项。并于7月份正式启动了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审批项目89项。为推进政府公开、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在旗委任职工作情况
城镇经济工作:
1、抓服务,力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是按照旗委、政府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年工作首要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意见》,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对现有企业分类排队,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分析研究,查找问题,搜寻症结,提出对策。二是先后多次深入重点企业了解情况,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三是组织研究论证供热公司转制方案,成功实施了公开拍卖,完成了供热公司国有转民营的体制改革。四是充分协调金融、税务、工商、电力、邮政、电信、国土资源等部门,努力促使各条管部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五是狠抓城镇和中心集镇的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规划,论证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先后聘请专家对海镇、甘其毛道口岸建设进行了规划编制;对金泉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基地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完成了蒙古国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的配套规划工作。六是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组织研究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教师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和《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实施方案》,共撤销学区4个,中小学17个,分流教师803人,新录用222人。同时积极探索卫生系统、自来水厂等公益事业改革。
2、抓调整,力求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并重。一是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优化资本结构,重点培育了电力、焦炭、高载能、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努力构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三优”联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以矿业秩序整顿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我担任旗矿业和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组长,对全旗的矿点和矿山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制定实施了《乌拉特中旗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实施方案》,依法对全旗81个矿点和企业进行治理整顿,打击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2处,对12户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为地方财政增加可用资金2800多万元。积极整合铁矿资源,提高了高载能工业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低水平的项目进入,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二、身建设情况
一年来,我从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入手,重点抓了“学习团结、作风、廉政”四个环节。
(一)加强学习,创新领导能力
在认真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自觉地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同时,利用早晚、周末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不间断的自学,坚持从实践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理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本年度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学习论文6篇,读书笔记近5万字。
(二)讲求团结,创新领导方法
一是搞好与正职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服从而不盲从。二是搞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支持而不拆台,分工而不分家,通气而不封闭。三是搞好与基层的关系,做到了“二不”,即信任而不干予,爱护而不庇护。四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不同意见,指出不指责,帮助不讥讽;对自己的不足,剖根寻源,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批评。
(三)求真务实,创新领导作风
一年来,针对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战略性问题、热点问题、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基层和分管各部门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全旗矿产资源开发、税收征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摸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本症结,应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对各地、各部门典型经验的挖掘研究,并有意识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一年来,共深入基层调研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篇,形成指导性文件6件,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15次。
(四)勤政廉洁,创新领导形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税源经济为主,以商务楼宇和功能性板块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各类企业入驻楼宇,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效益高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完善我区楼宇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商务楼宇入驻率和入驻企业质量。通过多种政策机制,提升业态水平,突出抓好商务楼宇的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做优产业、做强特色、做精服务,发挥楼宇集聚要素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我区经济模式转型。着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品牌性酒店;重点引进规模型企业总部和设计、中介、传媒、广告、动漫等行业企业总部入驻,提高楼宇经济对我区税收的贡献率,力争打造“亿元楼”。
三、发展措施
1、组织领导
2、明确职责。楼宇招商工作协调办公室负责全区楼宇招商管理服务工作,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实施、督促各成员单位楼宇招商工作。协调各部门解决楼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各司其职、协调推进
经贸部门做好楼宇经济协调工作,协助做好楼宇物业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楼宇入驻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财政支持措施并落实优惠政策兑现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企业入驻注册及跟踪服务工作,做好招商工作,加强楼宇内企业的属地“经济户口”监管,为楼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有序环境;
国地税部门要快速办理税务登记工作,及时提供企业税收数据供领导小组查阅,做好企业税收征收及核对,为兑现优惠政策做好数据统计工作;
区社发、城管、质检、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要求,加强协调,主动服务,简化手续,配合做好企业各项手续的办理;
各街办(管理处)、社区负责收集楼宇招商、建设等信息,及时掌握动态,抓好楼宇推介、招商、项目对接等工作。
3、提高服务效能。办公室积极开展楼宇招商宣传工作,为有意进驻企业提供我区各楼宇的详细信息,为企业入驻我区提供优质服务;对入驻企业登记注册提供“一门受理、内部运作、限期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相关手续,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对招商入驻企业做好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做好安商工作;要逐步完善楼宇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公布政府相关规划、政策法规、企业信息、最新动态等信息,及时提供楼宇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楼宇资源供求信息情况。
4、建立重点商务楼宇、企业联系制度,完善配套服务。对重点商务楼宇、企业实行挂点联系制度。各街道(管理处)、社区、村(场)及相关部门要确定专门联络人员,负责辖区商务楼宇、总部企业的政策宣传、数据收集和信息反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5、加强综合治理,强化治安环境。各级各部门应开展平安楼宇创建工作,将平安楼宇创建作为现代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楼宇“治安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安全”四个环节,全力打造平安楼宇,加大保障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楼宇经济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发展。
四、工作措施
1、成立楼宇招商工作协调办公室,明确办公室工作经费,确定办公室成员和职责,明确各成员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2、调研摸底。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楼宇经济工作卓有成效的地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结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形成调研报告;各街办(管理处)、社区、楼宇三级联动,对辖区内楼宇进行调查摸底。一是要明确各楼宇物业部门的联络人和联络电话,摸清每栋楼宇的招商业态;二是要掌握辖区楼宇入驻企业的基本信息和纳税情况;三是要确实掌握辖区楼宇入驻企业的流动情况、无证无照户情况;四是各街办(管理处)每季度要对辖区楼宇入驻企业进行登记造册,并报送楼宇招商工作协调办公室备案,信息资源与区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实现共享。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强工兴市”战略的实施,深入推进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促进发展,根据《关于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的通知》(浙纠办发电〔20*〕11号)、《关于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的实施意见》(金纠办发〔20*〕3号)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的工作方案》(兰纠办发〔20*〕1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现就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主线,牢固树立“强工兴市”发展理念,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以优化纳税环境为重点工作目标,以为企业减负为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确保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落实优化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优化税收环境,支持企业创业创新、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服务企业百日活动”具体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由办公室对现行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程序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制作新的办理涉税事宜流程图、涉税事项审批程序一览表上墙公布。
(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创新税收管理方法
1、落实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后劲,为推进“两创”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A.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全面支持生态城乡建设,提高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C.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D.发挥税收服务“三农”政策作用,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
E.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F.用足用好出口退免税政策,促进产品出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G.用足用好新企业所得税法,鼓励我市企业发展总部经济。
2、规范行政管理,强化作风建设,为推进“两创”战略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
A.进一步加大税收宣传培训力度
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税收政策宣传。通过建立立体的纳税宣传、咨询服务体系,通过短信、电子信箱、税收宣传刊物、咨询电话等手段加大日常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面向各级政府、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
B.加强自身建设和部门协调,提供透明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
管理员送政策上门。管理员加强对纳税人开展日常税收宣传,对辖区内企业分类摸底,掌握辖区内企业减免税情况,使纳税人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优惠政策未落实到位的,应告知其适用的优惠政策,使纳税人充分了解。
公开办税、推行阳光税务。大力推进国税部门信息公开,进一步实施“全程服务,阳光国税”品牌建设,对各办税事项的办理程序、内容、要求等进行全面公开,进一步推进办税“八公开”制度。
由政策法规科结合实际,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制订《*市国家税务局关于为推进“两创”战略做好税收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相关企业。
(三)强化中层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服务好经济发展大局
加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专题性分析,做好税收政策调研,认真研究实施新所得税法给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走向、地方财力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分析国际市场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变化对出口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的措施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党政领导决策当好税收上的参谋。实行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重点纳税企业制度,对全市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130户企业由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分工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和服务需求,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层干部每季至少一次到所联系企业进行调研,认真听取纳税人的呼声,并写出调查报告。
(四)对办税大厅功能进行整合
对办税大厅各窗口功能进行整合,实行“一窗统办”,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一、榆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产业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榆林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尤其是矿业生产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据2008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期间,榆林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80.24亿元、1438.86亿元、1959.97亿元、2661.55亿元,而能源支柱产业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6.01%、92%、90.29%、91.57%,可见能源产业在榆林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产业的不长久性,所以榆林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仅仅处于短期利好状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2、利益均衡机制缺失榆林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就利益纵向分配而言,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相对较低;就利益的横向分配而言,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严重,如榆林天然气管输营业税均由输入地收取,神华和长庆两大集团以及延长集团等大型国企的所得税全部缴入企业注册地,造成税收向区外、省外转移,这对资源输出地显然有失公平;就省、市、县利益分配而言,市、县两级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均在下降,同时还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行政区域交叉、职责权限交叉等问题,造成管理体制不顺、事权财权不统一。
3、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本地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由于自然资源的国有性和开采难度,使得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驻榆林。这些企业同占用着榆林的各种经济资源,在榆林市场上对于本地企业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家已明确的榆林市煤炭资源准许开采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神华集团占有资源106.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21.58%,陕煤集团占有资源60.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2.38%,其他国有企业占有资源311.15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48.81%,榆林地方企业占有资源84.73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7.23%。
4、生态破坏严重随着榆林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愈益艰巨。据榆林市政协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仅神木全县因煤炭资源开采形成的塌陷面积达87.67平方公里,集中表现为部分地区地表下沉0.8-2米,房屋损坏,道路变形,岩层错落。造成2782户,10213人,4842间房屋,3762亩水地,24778亩旱地,90425亩林草地受灾。从理论上讲,依现在的开采模式,全市矿区范围终将成为采空区,若干年后这些地区很可能成为塌陷区。
二、榆林经济发展的出路———循环经济
榆林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抓好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积极落实重点项目需要的相关资源、建设资金和各项建设条件。实施方案规划到2012年初步使榆林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构建资源再生、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使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将榆林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三、榆林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1、确立循环经济意识榆林要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以引起各级党政部门、企业管理人士及广大群众的重视;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需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外地及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就榆林来说,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循环经济搞得比较好,市、县应重视加以总结,归纳出几种属于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榆林应建立重大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榆林要出台严格的新建项目准入评价制度,采取筑高准入门槛的手段,划定节能、环保、土地、税收、安全、投资强度、生态治理、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硬杠杠”,以节能降耗、环境治理、集约用地、安全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作为遴选项目的标准。同时,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地方企业,对地方企业应当实行适当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减弱国企对于地方企业的排挤效应。
3、改进信贷管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榆林应该改革信贷管理,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对能源重点项目、企业在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新能源研发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深加工项目以及重大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地增加其信贷投入资金量。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基础上,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高,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型能源企业、新能源研发企业、重点推广项目实行有倾斜、有区别的支持政策,促进区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领导班子联系点及重点调研方案
为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遵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示精神,合肥市土地储备中心党组研究决定,建立制定中心党组成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及重点调研方案。
一、联系处室及调研课题
党组书记、主任高国忠,联系处室:财务资产管理处、招商信息处。调研课题:合肥市土地储备问题研究(重点是对土地储备如何推进全面实现“141”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
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勤标,联系处室:土地收购处、土地征收处。调研课题:如何研究拆迁新机制,推动城中村、旧城改造;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解玉龙,联系处室:储备规划处。调研课题: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储备法规基础;
党组成员、主任助理张小青,联系处室:行财处。调研课题:如何发展土地银行的作用,支持工业、社会经济发展。
二、对联系点的指导
1、活动期间,指导联系处室的学习实践活动。
2、审阅联系处室的分析检查报告、整改落实方案等文件材料。
3、根据中心党组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4月30日前完成)。调研报告要有内容、有见解,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为推动我市土地储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有关要求
1、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党组成员要带头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把指导联系处室开展活动作为自己参加学习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认真履行联系职责,加强指导,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