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经村范文

诗经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经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经村

第1篇:诗经村范文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增长方式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农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农业市场竞争也逐渐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市场,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步伐,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科学、协调、可持续。

(一)要不断更新思想

大力发展“适度”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时期所提出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已经进入小康,农业市场经济也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要使中国农民依靠种植的农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分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竞争优势,因此“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在充分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适度要求,根据两个市场的需求量制定种植计划,真正做到遵循市场,审时度势。

(二)发展特色农业

培育优良产品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变,物产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应地制宜的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培育优良产品。例如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拥有先天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可以发展园林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杂粮杂豆和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可以以长白山的林业为依托,建设中药材的培育基地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发展品牌中药材。在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和温度优势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并将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绿色产品种植业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依托经济作物优势把杂粮杂豆、牧草和淡水养殖业发展成主导型的产业经济。

(三)深化市场开发力度

建设培育市场农产品的种植基地消费者都希望获得质量好、食用无害、价格便宜并且供货充足稳定的产品,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在优势地区建立一些优质产品的种植基地,专门对口国外市场培育优质绿色农作物产品。以吉林省为例,其松辽平原是最佳的玉米种植地带,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土质、水质和气候的优势条件建成玉米种植基地,在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该地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品市场化的销售,给予产品出口关税、征地和产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尽可能的划入生产种植基地的范围之内,真正的建成国家粮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

(四)使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体系农产品要到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期间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流通。当前,影响我国市场流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少精通外贸业务的人才骨干;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规范;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制不健全,市场上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培训工作体制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尽快建立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建成农产品检测的统一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建设规范的市场竞争体系,将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环境。

二、结语

第2篇:诗经村范文

我的悲伤就在你的口袋里

随时付给来回的车票

就像沉睡于春天的灵与肉

一样沉睡在我的肩膀上

村庄的木柴门,推开顺势而安的春天

直到被离乡而去的人们

掏空村庄的炊烟、庄稼、贫穷

直到疲惫的眼光彻底沦陷在五月的时光里

让百万卑微的肉体在泥土里

长出俯首故乡的月光与流水

那些本该生长泥土的地方

那些脱去粗衣的农民

在小城,就是钢铁与水泥

热爱草或者羊

热爱母亲或者父亲

热爱今夜按耐不住的疼痛

不被故乡的泥土灼伤

那些来自于胃部的

在肉体里切除火的根须

取出秋风里浓稠的苦水

在城池里,来一次悲壮涅磐

在村庄,我留下

那些年,我让自己轻轻放下

在村庄,山头的莜麦,用很诚实的气息

把我包围

就像我的青春包围着一个人的心

有谁说出,铜黄的岁月,年轻人

来了,放下,就像自己放下江河

没有发生内心的洪流

让自己在心的远方

彼此走进各自的黄昏

我们属于各自的城堡,在青春的身体里

发酵各自的太阳与月亮

我们各自怀揣各自的佛

在默念里,说出相遇

说出,体内蓝色的秘密

走在乡下的路上

八月,就这样过去

屋子里,满是灰尘,电灯昏黄

今天晚上,有些人的幸福,依然是幸福

而我的幸福,暗含忧伤

那些君子,今夜该回家收拾八月的粮仓

没有血的骨头与肉体,在冰冷的秋雨里

降到零度,伪善从来没有终止于生活

我们从土地上开始行走他乡

用瘦骨在纸页上写下想念的名字

包括,幸福睦疵挥欣垂

我清澈的河流已经干涸

寂静的村庄

我像虔诚宿命的星星,摇摇欲坠地活着

在覆盖白雪的冬天,我看不清阳坡塔村

那条弯曲的路,间隔着多少季节的心思

那些发霉的、鲜亮的,甚至光滑的生活

从开始就注定,平淡无奇

散落院子的羊粪,在白雪中一点一点

仿佛一个人的忧伤

在整个冬天不能把劳苦放下

那些白如大雪的羊,在雪中呆望着

无从下嘴的草料

在风里,露出抗拒寒冷的姿势

那些默默无闻的木栅栏,倾斜、腐烂

第3篇:诗经村范文

一、从细处着手,严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当前各地旱情严重,为确保今年粮食的丰收,及时检修水利站点;现我村有机井60眼,面对地多井少、旱情严重的局面,村两委决定将再填几眼。对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充分利用广播,大力宣传计生政策,对育龄妇女建立档案材料,进行跟踪服务。打在本村“阳光财务”管理,实行限额管理、明确财务支出审批权限、实行备用金制度、严格执行报账制度、要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审计。保持办公场所环境卫生,充分利用资源,做好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为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村内设三个巡更点,村干部带领村民轮流值班。为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村委决定建立农家书屋,设立农技课堂,为村民联系农技参谋。

二、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漏报、不瞒报

粮补资金发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村实行村干部实地丈量各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及时上报,并对各户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张榜公示,建立专门档案。做好计生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对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的村民给予奖励。

三、2011年主抓项目

1、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村将继续对丈樱路董杜庄路段进行再建设。现在,商贸一条街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本年度将对路段进行绿化、整修。对本村商贸街的卫生,进行聘任制,专人负责,清理街道。

2、继续加大对大棚种植户的扶持力度。结合我村实际,利用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系统和致富“带头人”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全村,实现规模种植。

3、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利用我村交通便利和人口较多的优势,吸引企业来我村投资建厂,提高农民收入。

四、未来三年我村发展规划

1、董杜庄村商贸一条街建设完成,村内主要道路整修完毕,社区建设规划初步完成。

第4篇:诗经村范文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进城隔代教养的祖辈老人生活困境与干预模式研究”(17YJC84004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精准与有效:社会扶贫的理念创新及其实现路径”(201610304010Z)阶段性研究成果;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 一、优势视角的含义及基本理念

优势视角是美国查尔斯?拉普教授及其团队于1982年在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介入过程中提出的。该研究团队采取全新视角看待那些精神病患者,认为他们虽处于困境、具有疾病或人格缺陷但仍具有优势,而以往这些优势通常被他人和患者忽略。在治疗过程中,拉普研究团队不但充分挖掘精神病患者自身优势,而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帮助他们成功融入社区生活[2]。后来,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丹尼斯?塞勒伯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将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优势视角是在反思传统问题视角的弊端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弥补了传统社会工作中放大案主问题而对其优势、潜能关注不足的缺陷,认为所有的案主都是有潜能的,即便是处于困境中的案主也有改变的可能。优势视角对于案主优势和潜能的关注,在社??工作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优势视角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开发并利用人的潜能,协助案主从挫折和不幸的困扰中挣脱出来,最终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3]。

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可以用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概括:第一,优势。优势视角不再是专注地集中于案主的问题,而把目光投向优势和可能性,认为任何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都具有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即便是处于挫折、压迫、困难中的案主仍具有内在的潜能。“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4]4第二,赋权。“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4]14赋权概念强调:助人者要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第三,成员资格。某个个体或群体,若没有成员资格,就可能有被边缘、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优势取向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是某一种类的成员,并享有随成员身份而来的自尊和责任。第四,抗逆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抗逆力是一个过程――源于迎接自己世界的需要和挑战的关于能力、知识、洞察力和美德的持续成长和阐明[4]16-17。 二、优势视角运用于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优点

优势视角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能有效弥补传统问题视角扶贫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减少贫困的负面标签效应,让贫困群体获得应有的尊严

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大多只关注贫困者面临的问题,对其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关注不足,长此以往,贫困者很容易忽视自身优点,给自己贴上“问题标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吉林大学的万艳对488个贫困者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725%的人认为贫困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953%的人认为低保户的身份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542%的人认为外界的人轻视自己且不愿与自己合作交流[5]。这种“标签”效应下的不健康心理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越发变得消极、悲观,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优势视角强调为案主“赋权”,认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介入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体挖掘自身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他们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找回自信和尊严。同时,突出贫困群体的优势可以改变外界对于贫困群体负面刻板印象,使外界认识到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对他们表达尊重和平等相待。

(二)有利于发挥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避免其被“客体化”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帮扶模式,也就是“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主要是向贫困群体直接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资金的援助并不能真正改变贫困群体的现状,贫困群体更应该实现“能力脱贫”。虽然我国近年来的扶贫模式逐渐从“输血”模式向增能型的“造血”模式转变,但“问题视角”下的“增能型扶贫”也只是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兴办当地教育、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开展,其间扶贫对象的主体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具有“盲目增能”“被动增能”等缺陷。吉林大学教授李文祥对东北贫困山村――河村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以所谓的“增能”扶贫为核心的河村大搞农业科技、小额信贷、就业培训,但在2005―2009年间的脱贫率和返贫率都达到了80%以上,呈现双高现象,并没有真正实现脱贫[6]。返贫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过程中村民只是被动地配合扶贫项目行动,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后来,李文祥等人在河村已有的“增能型”扶贫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型”扶贫,既通过资源合作实现了增能,又在管理合作中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从而实现了有效扶贫。正是在积极的参与管理中,村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养成了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才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并且这种积极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效应,能使他们最终真正意义上彻底摆脱贫困。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优势视角注重挖掘案主自身及其所在社区的资源优势,并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往往只看到贫困者的问题,而忽视对其资源和优势的挖掘。比如许多扶贫项目经常会对扶贫对象进行“一刀切”的某种技能培训,而在培训之前并未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能力、资源、优势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等人对云南绿寨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之前基层政府在绿寨反复调整产业结构,传授给村民换种新品种(甘蔗、洋芋、青刀豆等)的多种技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村民的生计状况并无好转,甚至许多农民负债累累。后来,张和清的扶贫团队竭力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从当地居民最擅长的老品种水稻种植入手,帮助村民大幅度提高收入[7]。可以看出,绿寨后来的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从村寨既有的优势入手,而不是盲目引进农业科技。优势视角要求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有足够的了解,充分重视在地资源,将外部资金、技术与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历史、优势有效结合,保证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优势视角下农村扶贫社会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优势视角专注于从案主内部建构自我支持,同时从外部建构社会支持,形成双向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

1.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受自身弱势的经济状况、边缘化的社会处境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大多从“问题视角”看待自己,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甚至不少人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影响下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陷入“精神贫困”。这种“精神贫困”会成为一种精神桎梏使贫困者裹足不前,甚至自我贬损,消极退缩,影响外界扶贫介入措施的实施效果。若要使扶贫工作精准有效,首先要开展“精神扶贫”。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精神扶贫可以从赋权和抗逆力训练着手。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赋权就是“将案主视为?e极的能动主体”并“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尽管最初这样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人们不但获益于成功经验,而且获益于受到的挫折[4]72-73。上文还提到,“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基于这些对人的优势、潜能、战胜逆境能力的乐观假设,扶贫者对贫困群体开展精神扶贫时首先要学会接纳和聆听,案主的故事和叙事都包含着他们的优势、兴趣和愿景。要为受助对象创建一个充满关怀和信任的环境,通过积极的设问,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从中获得自豪感,进而激发其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比如可以问一些“生存问题”:当你必须面对无数的挑战时,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面对这些困难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哪些困难给了你特殊的力量?你需要依赖哪些特殊的品质才能战胜困难?还可以问一些“例外问题”:生活中哪些时候感觉状态还可以?你是怎样进入那种好的状态的?生命中的哪些时刻或者事件曾经给了你特殊的抗逆力和指导[4]77-78?通过这些问题的询问,引导扶贫对象看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并非总是束手无策,还是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而有信心实现从自我怜悯到重生、从失败到复活、从抗争到抗逆的转变[4]74。

2.挖掘优势,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扶贫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类问题的设问来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和资源:首先,问一些“可能性问题”:你所追求的未来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做哪些事情?我如何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第二,问一些“评价问题”:当人们表扬你时,他们一般会表扬你的哪些方面?第三,问一些“支持问题”:什么人给了你特殊的理解、支持和指导?这些人给了你哪些不寻常的东西?在过去的日子里,什么样的社团、组织曾经对你有过特殊的帮助[4]75?通过“可能性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询问,可以帮助案主发现其被忽视的优势。比如案主想要改变贫困处境的意愿;对扶贫工作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等。通过“支持问题”的询问,可以挖掘扶贫对象可以利用的资源。

在对扶贫对象优势和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技能培训。一方面,分类培训要结合每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特长等因材施教。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要结合其特长、优势进行一些技术性强、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培训。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虽然不适合开展高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但要结合其自身优势开展一些针对性培训,比如有些女性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动手能力强,可以对她们进行一些手工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扶贫对象的技能培训要与其所在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配合,使个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社区的发展也要充分重视本社区资源和优势的挖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若登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资产建设理论。他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主要是指货币储蓄、金融债券等经济资产)与无形资产(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8]。下面着重从中观的社区层面探讨如何挖掘社区的物质、文化及人际资源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1.挖掘社区物质优势与文化优势,促进社区“有形资产”建设。社区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资源。社区发展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并重视在地资源的挖掘。“社区建设催化着扎根于本地生活和优先性的变迁过程……社区自己的优势或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视为核心所在。”[4]16比如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就应在农业发展方面做文章,挖掘当地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既有优势,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培育和提升。张和清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绿寨的扶贫就是成功范例。在以渔业为主的渔村,则应充分发挥当地渔业优势,并进行一些产业化的运作以锦上添花。比如在广西北部湾的渔村,有人建议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休闲渔业[9]。若是在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村庄,则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资产建设。比如台湾地区一个名为“桃米里”的村庄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方向,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农村向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教育基地转型,目前与日月潭一起被大陆游客所了解,成为大多数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必去之地。[10]

除了社区物质资源的挖掘,在扶贫工作中,还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化,增加社区有形资产――经济资产。“优势视角在扶贫方法上更加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贫困群体实际需求成为衡量扶助方法专业性的重要指标[11]。文化资源的挖掘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有较多实践,大多数以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及民族舞蹈、音乐等形式呈现,尤其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做得比较好。其实,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可供挖掘利用,或者即便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也可以盘活在地资源进行“文化深耕”。在此方面,日本的“造町运动”及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值得借鉴。无论是日本的“造町运动”还是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都特别重视“在地性”和“文化性”。比如?_湾地区山楂脚社区挖掘了红茶文化,再造了传统的红茶产业;桃米村重新认识到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利用青蛙、蜻蜓、蝴蝶等在地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2.提升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无形资产”建设。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中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社区中的无形资产就是指社区成员所拥有的上述资本。社区成员的人力资本等内容在上文已经加以讨论,此处着重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连结,以及伴随而生的规范和信任。”[12]1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决定地区政府是否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是结社生活是否有活力,以及在这个区域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12]7类似地,要想促进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提高村民个人的人力资本,还必须加强社区的人力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连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政策更有效地执行,资金更高效地利用。那么,如何加强社区民众之间的连结和信任?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帮助村民组成多种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在组织内的互动、交流,协商社区事务,共同探讨脱贫致富之路,同时还能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多例实践案例已经证明了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对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钱宁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的扶贫实践中,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社区文化夜校、妇女小组和农业技术小组、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等多种草根组织,由村民自己推选负责人,自己组织活动,管理资金,协调生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村民们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消极被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商讨社区事务,自己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13]。社区居民最了解自身需求,只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使扶贫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至于出现服务与需求脱节错位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在农村社区人力资本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乡村精英对地方内在资源与文化底蕴了解充分,在农村内源式扶贫,特别是关注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探求地方特色反贫困路径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4]。

(三)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

除了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以及促进社区资产建设,还要发挥社会工作链接社会资源的功能,帮助村民建立外部的社会资源网络,推进村民与政府、社会、市场间进行有益互动。

第5篇:诗经村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必须对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整体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实际上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与我国农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关,因此要想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将会困难重重。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未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3.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队伍不专业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硬伤。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上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顺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变化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也非常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及时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成新型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试的D变。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利用规范的方式管理各项工作。现阶段国家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定期举办农业管理培训及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培训合格才能正式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清楚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从外地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对原料的生产与深加工,切实将原料加工基地规划工作与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做好,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需求。农业龙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利用政策指引促进其发展,将专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未得到建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不高,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总之,经济管理必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05:23-28.

第6篇:诗经村范文

1一级经销商的生存现状

1.1厂家的控制力度加大,经营风险剧增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基本实现了向大品牌集中的趋势。大品牌厂家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终端客户的服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就会利用它的品牌的强势地位,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厂家会要求经销商更加专注于它的品牌,极力排斥竞争品牌,还会从销量、资金、人员、配送车辆等方面提高对经销商的要求。于是,一级经销商经常被厂家压货,造成资金紧张、库存加大,经营风险剧增。

1.2分销商议价能力提高,经营利润锐减

随着竞争的加剧,一级经销商都已经从坐商转变为行商,其代价是购置货车、雇用司机、送货上门,致使配送成本急剧升高,利润日渐稀薄。但二级和零售等分销商对一级经销商的苦衷并不买账,往往还会提出压价、压款、要促销品等要求,一旦要求不给以满足,他们随时都可能转投竞品帐下,因为二级经销商和零售商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的,更何况现在的市场同质化是非常严重的。

面对经营风险的剧增和经营利润的锐减,一级经销商何去何从?

2一级经销商的发展趋势

2.1专业化趋势

一级经销商要通过对自身的优劣势分析,学会从细分市场差异化和垄断性经营中赢得竞争优势,即从产品品类选择到目标客户选择、从业务流程到管理方式、从经营目标定位到硬软件配置等各方面入手,把整个系统从如何“做大”调整到如何“做精、做细、做专、做强”上来,在专业上下工夫,以实现在区域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2.2专销化趋势

专销是指一级经销商只卖一个品牌的产品,如立白公司在深圳和东莞的两家专销商年销售额都已过亿元。对厂家来说,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一级经销商有多种品牌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扶持和增加专销商是必然趋势,因为专销商对厂家忠诚度是最高的,他把自己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集中在一个品牌的推广上,真正做到了与厂家的荣辱与共。因此,厂家往往会对专销商在价格、返利、费用支持等各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这将成为专销商在市场竞争中的坚强后盾。由此可见,一级经销商向专销商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

2.3联盟化趋势

由于我国目前的一级经销商普遍都是规模不太大,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独自经营时往往被上游品牌厂家和下游大的二级经销商、零售商欺负。例如,面对大品牌厂家的压货,大多数一级经销商都只能忍气吞声如数购进,因为如果不进货就可能被取消经销权,反正市场上有很多同行可供厂家选择。又例如,一级经销商到乡镇市场送货,不仅要花过桥过路费、烧油等费用,还要面对二级经销商或零售商压款、要促销等多种刁难。因此一级经销商如果能与同行化敌为友,实现战略合作,结成战略联盟或成立行业协会,将壮大自己的实力,加强与上游厂家和下游二级经销商、零售商谈判的优势。同时,可以整合人力、运力、资金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合作各方的多赢,进而维护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4延伸化趋势

延伸化趋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上游业务的延伸,即向上游厂家进行委托加工,甚至直接建厂生产,这样经销商就成为生产厂家了,但这需要经销商具有很强的实力,中小经销商做不到。另外一个就是向下游业务延伸,这是一级经销商可能普遍采取的方式。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一级经销商开始转变经营观念,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原来上游厂家的利益代表,转变为下游渠道利益的代表。他们通过向下游垂直延伸、整合下游的渠道资源,帮助下游合作伙伴来了解市场、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提供业务资源和分享信息,进而稳定和控制下游渠道,从而利用下游网络的优势,增加与厂家的谈判筹码,争取更多的厂家资源。

2.5品牌化趋势

品牌化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级经销商开始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维护和升级,并以此实现与上游厂家和下游二级经销商、零售商的长期稳定合作。例如在开封市场,只要提到化妆品经销商,很多消费者都能说出三秋日化和天俏的名字,因为这两家是做得最早、做得最大、分店最多,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较高。很显然,他们在与厂家的谈判中占据较为强势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指一级经销商借助自己的渠道强势,采用外加工的形式推出自己品牌的产品,这样能够掌控产品的流向,杜绝窜货,从而稳定各级渠道的价格,保持市场的稳定增长。当然,一级经销商推出自己品牌的产品是有较大的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冒这个风险还是值得的。

2.6服务化趋势

一级经销商的分销功能包括渠道的销售、仓储运输和资金垫付等方面,这是厂家依赖一级经销商的基础,但一级经销商只有超越这些传统的分销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分销价值。例如,一级经销商长期深耕区域市场,对该市场的供需状况、竞争态势、价格走势等市场动态,往往比厂家了解得更细致、更敏锐。一级经销商可以将市场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反馈给厂家,使之成为企业产品、营销手段改进提升的依据,甚至提炼成为厂家在区域市场的营销方案,以此增强厂家对自己的依赖程度,进而提高自己在该区域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第7篇:诗经村范文

1 概述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在农村,环境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导致了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要做好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为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2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开展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实际要求相比较还远远不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在总量上,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远远大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当前存在的农村环境污染有以下问题:

2.1 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在进行农业活动生产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的不恰当使用不仅加速了水体中藻类的快速生长,而且水源不能正常流动,长年累月,水质逐渐遭受破坏。同时农村农业生产过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土地硬化,土壤肥力下降,另外在种植稻谷、玉米和甘蔗等农作物时所使用的土地薄膜由于用量不当也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土壤污染。

2.2 畜禽养殖业的持续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渐由个体户向集体产业和规模化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固定畜禽养殖场所,无法统一规划,各式各样在水源旁边圈地散养,缺乏环保观念等原因,导致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2.3 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

随着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以往的农村生活垃圾多数容易被降解或者是可循环利用,而现在的生活垃圾大多是塑料、电子产品等难以降解的固体废弃物,环保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定放置垃圾的地方,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农民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

3 循环经济下农村农业生产的一般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农村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以及所相关的副产品,利用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关系,共同协作发挥价值,当前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四种:

3.1 利用沼气进行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产业生产的中心链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活可降解垃圾的结合模式,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循环链。将可降解的废弃农作物和家禽类粪便导入沼气池,经过发酵形成沼气用于生活照明和代替柴火的燃烧,另外沼池液可以充当肥料拿去浇灌农作物,从而生产更多更高效的绿色农产品。在农村,可探寻家禽类+沼气液+果林、猪牛+沼气+燃料等循环经济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农村被广泛实践使用,同时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独特优势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

3.2 将农作物秸秆再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

在农村,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再循环综合生产无疑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直接有效措施。秸秆用途较为广泛,可以加工制作成禽类饲料;可以开发秸秆能源发电;可以投放到沼池转变成沼气用于生活燃料、用电;可以进行粉碎充当农作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可以积极开发附在秸秆生长的可食用菌类,因此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可以降低生活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循环,为农民群众造福。

3.3 提倡绿色生态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提倡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积极发展?r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实践,是对无污染、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例如,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舍弃化肥和农药、利用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实地考察积极运用基因工程。这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约农村稀缺资源、保护水体资源;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走向深度和广度。

3.4 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农村生产活动主要体现在种植农作物、果类和养殖禽类,而将种养相结合无疑是极佳的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林间种植与养禽,一方面能为果树草木提供天然的生产环境和土壤肥料;另一方面禽类吃害虫保障果树的正常发芽生长,既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可以发展无公害天然绿色果类,带来经济效益,这对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成功地实现双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

4 循环经济下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较低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环保手段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第一,可以是村委广播,普遍发放环保宣传册或是台历、台账等,让村民了解当地环境受到的危害,给村民敲响警钟,在潜意识里想要保护环境、保护生存家园;第二,可以采取召集村民开环保会、环保知识讲座、进行环保知识演讲比赛等形式,对村民进行解说教育生态环保知识,通过家庭知识分子(孩子)影响家长,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全村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第三,将绿色环保、有机种植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教授给村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提高农村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环保意识。

4.2 完善环保的政策和规划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污染的治理方案要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要尽可能地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努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持续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同等的位置,切实抓好水资源源头控制、注重过程管理,重?屠?用废弃物资源,建立起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家家户户以身作则,共同改善农村面貌,向环保政策看齐,共同完善环保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3 积极投入环保资金和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必定离不开坚定的资金基础和科学技术。农业科技在运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基因的遗传知识、生态管理知识、有机农产品技术知识以及沼气利用知识、病害防范知识等方面。农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持续实验研究农产品生产创新技术,更应当到实地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头、山间树林,结合实地材料积极探索出新科技、新产品,并帮助农民掌握技术知识,进行层次性、规模性的培育农业技术人员等,以人带人,手把手教授。另外,在资金方面,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才是持续引用正确除污技术的有利支撑力量

因此要扩充环保的财政支持渠道,了解国家农村扶贫政策,积极申请国家在农村和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立的资金支持,积极与上级政府做沟通,申请专项环境污染资金,申请专项养殖技术及污染治理资金等,另外,多呼吁鼓励社会企业、公司单位积极加入环境保护队伍中来,提倡公益基金的投入,从多方面、多形式进行环保的筹资,以保证农村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提倡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

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作物地膜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因此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必是首选。要正确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提倡农民使用测土配方的施肥方法,引导农民使用污染较少、化学药品材料相对较少的农药。在生产技术方面,加强农业技术的支持,建立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将禽类养殖与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工业园,每年进行有机无公害农业产品展示博览会,提高生态农业号召力,在对环境污染影响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引进外来技术支持,发展无公害的产业食品链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5 发展农村垃圾处理产业经济链

过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如无法自然降解的废弃物、塑料、电子产品等容易导致白色污染。在传统的燃烧方法上无法根除治理生活垃圾,甚至加剧污染的升级,因此应当提倡农村的垃圾处理产业化。一方面采取垃圾的分类回收;另一方面采用高科技来对白色污染进行循环利用,为了走出一条科学的农村垃圾处理之路,就需要呼吁企业单位合资,以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建设垃圾的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探讨企业运营方式、利用工业、农业相互借鉴的链接模式,使农业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原材料,而工业经过加工生产新产品以及产生的废弃材料经过深加工、再循环重新用到农业肥料当中,形成农业、工业相互循环和再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工业的合作共赢。

4.6 发展农村的节能和再利用资源

发展农村节能主要体现在节水、节电和节油等方面,致力于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运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和用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合理的基础上不过分浪费资源,对有效的农产品、土特产和水产品进行具体分析成本,经过对比借鉴研发出新的无公害天然产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特色品牌产品或者是以此产品为主题的农家旅游资源,在保护环境、资源再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节能比拼,每家每户在月初和月末分别记录家用电表用量,评选在同等条件下家用电量最少的家庭,给予特色产品作为奖励,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第8篇:诗经村范文

二、三季度之交,在政策紧缩效应逐渐叠加的背景下,需求和价格都将出现下滑,企业会经历一轮主动去库存的情况,导致生产的放缓。

企业面已先于宏观指标

出现恶化趋向

目前,国内实体需求下滑幅度超预期,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和失业人数增加。

我们判断,微观企业面已先于宏观指标而出现恶化趋向。

首先是通胀背景下生产成本上升已经抑制到需求扩张和企业盈利提升,其次是政策紧缩和地产调控对相关行业需求打击明显。这种恶化趋势估计会持续到二、三季度。

但地方投资冲动、消费升级等中国特色因素会使宏观指标下滑幅度低于微观面恶化程度。

CPI同比可能在6、7月份见顶,这前后会有一段政策“观察期”,需要进一步确认房地产和通胀调控效果,观察欧债危机进一步发展情况,目前应该是向“观察期”过渡,政策进一步趋紧的可能性下降,但谈“政策放松”还有点早。

考虑到流动性压力和负利率状态,数量型回收流动性工具和利率、汇率工具仍会继续使用(我们仍然维持年内进一步上调2次基准利率的预测)。

我们认为年内可能会看到政策放缓,但从时点来看可能也是8、9月份以后的事情。

在现在这段时间,库存的下滑已经开始,工业产品库存同比指标显示,季调后的环比增速从2月开始出现下降,同比增速也从2月开始放缓。

政策紧缩首先影响下游需求

库存的决定因素一般有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正常生产需求的库存保有量;另一方面是由于预期价格上涨,企业或贸易商主动囤积库存的投机因素。

在经济过热面临政策紧缩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需求的放缓,其次是价格的下降,在这期间,企业会因为需求和价格两个因素的下降而主动减少库存。

由于消费者工资收入的刚性,无法迅速转嫁成本,所以,紧缩政策最先打击的是下游的需求。如房地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参考2007年政策紧缩的情形,耐用品行业的订单库存比先于2007年10月(当年已加息5次)开始下滑。

1到2个月后,企业因需求下滑开始主动减少生产,造成库存增速慢于订单增速,订单库存比又出现上升,这一阶段是需求因素主导的去库存。

到了2008年2月CPI见顶回落,价格因素亦减弱,企业进入价格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去库存阶段。

但因外需萎缩过快,订单下降速度明显快于企业减库存的速度,导致订单库存比持续下滑。

与耐用品类似的,生产资料的订单库存比从2007年11月开始出现下滑,2008年2月企业开始主动减缓生产。

到了2008年8月,PPI见顶,价格和需求因素导致生产资料的去库存一直持续到2009年初。

2011年,耐用品行业的订单库存比首先出现下降,体现在微观层面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终端消费的下滑。

而生产资料中的煤炭、钢铁、化肥等需求仍然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这和紧缩政策的传导顺序有关。目前处在下游需求放缓向中上游传导的过程中。

第二波可能去库存的行业

从最新公布的工业产品库存数据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库存同比增速从3月开始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

库存增速放缓的结果也在4月部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下滑中体现,主要有黑色金属采矿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通信设备、交运设备、塑料橡胶业等。

从库存同比下降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一致性来看,上述行业应是工业行业中本轮最早开始去库存的行业。

在未来整体经济需求下滑概率较大的背景下,目前处于价格开始下行,且库存同比上升较多的行业可能成为第二波去库存的行业。

库存调整时期,一般都伴随着企业盈利增速的下滑,一方面,库存水平下降伴随着生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价格下降,而成本仍是几个月之前的价格,挤压了利润的空间。

第9篇:诗经村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007年11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宏观上指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原则、方针和目标,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但是,由于城镇化规划落后于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障碍,妨碍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削弱着后代人缩小城乡间不平等的能力。“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长期农村调查中发现,为70%的农村人口服务的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农村生态破坏严重。他认为,农村生态破坏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农村,更有可能是全中国。可见,正确认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2.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2.1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 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2.2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在我国广大农村, 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 降雨时被冲刷进入水体, 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露天堆放, 不仅占去了大片耕地, 还可能传播疾病, 污染环境。

 

2.3农村垃圾污染呈现多元化

 

过去农村的垃圾一般都是有机垃圾, 能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自然循环降解,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现在, 塑料袋、塑料餐饮具、废弃电池、化肥包装袋、农药瓶、废旧温室薄膜在农村随处可见, 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环境净化设施短缺, 环境净化机制尚不存在, 对垃圾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以至于垃圾比比皆是, 白色污染四处“开花”, 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 对农村生态系统的损伤更是不言而喻。

 

2.4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地力下降, 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 还有就是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 且综合利用率低, 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3.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危害

 

3.1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质基础, 致使农业生产减产, 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1.1水污染触目惊心,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为: 导致农业减产, 甚至颗粒无收; 导致农作物有毒物质富集, 降低农产品质量, 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导致渔业受损, 如2004年7月, 淮河发生重大污水事件, 污水所到之处, 鱼虾绝迹; 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如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多年来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 但由于灌溉的是奎河污水, 出产的水稻质量差, 有怪味, 当地农民只好改种小麦, 但小麦也无法逃脱污染的厄运。

 

3.1.2土壤污染加重,作物受到显著影响

 

目前, 全国约 13×106—16×106h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 近 1/4 陆地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 25% 的土壤处于警界状况,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占 5%。土壤污染使作物遭受严重污染,由于土壤污染, 全国每年粮食减产 1×1010kg 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达 125×108元。

 

3.1.3草地破坏严重, 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我国草地退化严重, 生态功能下降, 生态承载力减小。2004 年, 全国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均有不同程度地退化, 且每年以 200×104hm2的速度递增。

 

3.1.4土地沙化迅速、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面积减少

 

截至 1999 年底, 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 174.3×104hm2, 占国土面积的18.2%。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104t, 折合化肥 2.7×108t。水土流失遍布各地, 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按目前治理速度计, 全国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一遍, 东部地区需 30年, 中部地区需 50年, 西部地区则无法预期。

 

3.2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3.2.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 导致多种疾病爆发

 

我国近 3×108多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 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

 

3.2.2农产品农药残留广泛存在, 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尽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强制性标准已是食品安全的最低标准, 但仍有大量的食品达不到该标准。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 全国大约 10%的粮食、24% 的农畜产品和 48% 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动物的各种疫病更是令人担心。与城市食品安全监测相比, 农民的自产粮食农药残留几乎无人关注。

 

3.3扰乱农村稳定

 

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在国家内部, 某些个体或群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在生产和消费中过多排放污染物, 导致了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 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的权利, 从而引起群体间的社会矛盾。如2005年, 东阳市画水镇因污染导致严重冲突, 造成30多人受伤,数十辆汽车被砸, 学校停课,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结语

 

农村环境问题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加剧“三农”矛盾。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多方面寻求综合对策, 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村和谐, 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