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产业链研究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研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链研究方案

第1篇: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2012年3月份的尚德2011全年财报显示,这名“中年男子”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

创业十年,出货量全球最大,亏损亦为行业之首――全年净亏损10亿美元,这头把交椅好比架在炭火上的一口锅,好不灼人。

事实上,在行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的2010年,尚德的主业已陷入亏损。越来越多关注尚德的人开始发问:尚德怎么了?

产能飙升,价格崩溃

尚德崛起于“超常规发展”。当“阳光首富”施正荣作为“中国制造”新形象的代表出现在国际舞台时,关于“尚德奇迹”、“尚德神话”的解读大量出现。

2002年9月,尚德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

2004年以前,尚德产能不超过100兆瓦。

2005年圣诞前夕,尚德成为首家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这一创举的远期示范效应是,日后出现了十多家中国光伏企业集体登陆北美证券市场。

2006年,尚德的产能从150兆瓦增长至 270兆瓦,增幅为80%。

至2007年,尚德的产能扩张至540兆瓦。5年时间,尚德完成了一般企业可能30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在国际金融危机前,施正荣扩充产能的脚步一直未停歇。2008年8月,前富士康高管江宗宪“空降”尚德,成为首席运营官。施正荣给江宗宪的任务就是要扩充产能,以追赶未来3~5年的市场计划。

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尚德的出货量已超过美国同行,排名全球第一。

其时市场无限大,只要出货就能赚钱。抢占市场的关键就在于供应商的产能。多家在美上市光伏企业的财报显示,2005年前后 整个光伏组件行业的毛利率均高于20%,部分企业甚至超过30%。

各路资本在财富神话的刺激下汹涌进入光伏行业。2001年施正荣创业时,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为3兆瓦;到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已达到1088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360多倍。此后5年,行业的生产规模每年增长近150%。

“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都来做光伏了”,北京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告诉《望东方周刊》,“山东一些做纺织的,温州、南方许多原来做服装、皮革、皮具甚至还有做眼镜的企业都进来了。”

资本的狂热带来了行业的非理性繁荣。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行业利润迅速被摊薄。

技术研究出身的施正荣似乎并不擅长性价比优势的比拼。尚德的净利润率在2004年达到23. 2%之后便持续下跌。即便在行业繁荣的2005~2007年间以及2009年,尚德也同样维持着较低净利润率。与此同时,尚德的资本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

“蓝海行业做成了红海格局,光伏的暴利时代永远终结了。” 原无锡尚德CFO、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CEO张怡对《望东方周刊》说,“过去这些年很多光伏企业的产能扩张都已远超过利润与现金流的支持,每年产能扩张超过100%。90%的产能扩张靠的是现金流加上银行融资。”

2011年,受欧洲下调光伏补贴、美国债务危机、多晶硅价格暴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光伏产业步入寒冬,用南玻集团太阳能事业部负责人姜维武的话来说:“五成的企业处于停工状态,三成企业减产一半,其余的两成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这个多年来狂速扩张的产业直面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尴尬。

行业标杆尚德也不得不放慢步伐,转向降低生产成本,计划在2012年底组件目标成本降至每瓦0. 65美元,较2011年下降一半。

产业链协同困境

正如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所言:当企业处于超常规的加速发展阶段的时候,一切的危机都会被速度所掩盖。可是,当进入持续稳定期后,所有的弊端和矛盾马上会一一地暴露出来。

毛利率低下一直困扰着尚德。高成本主要源于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的缺失。

长期以来,光伏产业内部一直存在着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之争,以英利绿色能源为代表的企业坚定地做垂直一体化,以尚德为代表的企业则信奉专业化生产。

国际金融危机让光伏企业遭遇了首次行业“洗牌”,硅料从每公斤500美元的高价跌落到几十美元,中小型的组件厂或硅料厂纷纷停产、倒闭,大多数工厂毛利呈负值。而垂直一体化工厂“风景这边独好”,天合光能和英利等厂不但蝉联了行业毛利率的冠亚军,还获得“最低成本”之誉。

这让施正荣陷入反思:“在一个产业没有成熟的时候,甚至是非常初级的阶段,全产业链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供应链本身不健全,如果你自己能掌握供应链,就能够控制利润水平。随着产业慢慢成熟,再转向专业化可能会更合适。”于是尚德决定自产50%的硅片,剩下的一半依靠采购,这样既可起调节作用,又能为专业化转向预留空间。

为加强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尚德一度尝试建立光伏联盟,曾与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硅片合资企业,并耗资近1亿元收购了硅片供应商顺大控股。这两项投资都不能用成功来作评,至少还不能说施正荣商业整合经验的丰足。

但尚德并未因此放弃对产业链上游的延伸。 2009年,尚德出资640万欧元购买多晶硅料生产商亚洲硅业的少量股权。2010年底,尚德收购硅片生产商荣德新能源。2011年底,山西长治市政府多位人士证实,在以煤炭资源换取投资的承诺下,尚德已投资当地一个3万吨的多晶硅项目。

在此期间,施正荣还进军下游,在卢森堡合资成立了一家太阳能项目公司――环球太阳能基金,尚德承诺出资2. 58亿欧元, 占基金规模的86%。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一基金的贡献是尚德财报上最大的亮点。

尚德电力公关总监陈晓东告诉《望东方周刊》:“尚德一直都想要保持专业化生存,但会根据不同阶段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尽管全产业链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相关企业的包袱也较大,已经可以看到例证。尚德一直想做专注的事,但外界干扰较大,这是对尚德的考验。”

分歧

成本高企的另一大原因归咎于用人制度。

为储备国际化人才,尚德曾有两次人事大变动,大量引进拥有跨国公司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人才。

新人与老人之间、国际化人才与本土人才之间矛盾较多,沟通成本成倍上升。一位尚德离职高管表示:“很多简单的事情被弄得很复杂,内耗很大。”

2010年6月,尚德基层员工的离职率从6%突增到12%。后以全员涨薪20%~30%为代价才得以平复。

管理层在用人和扩张上的分歧已近公开化。不止一位老员工对公司过快扩张导致负债率高企提出异议。

2011年,从CFO张怡到高级副总裁蔡世俊,再到跟随施正荣多年的副总裁邵华千等创业元老接连离去。

选择离开的还有海外高管。2011年7月,尚德电力美国业务总裁陈立志离职。2012年1月21日,尚德的首席运营官兼产品管理副总裁DavidHogg“由于个人原因”辞职。

高管离职潮的上演与行业颓势亦脱不了干系。由于光伏股价集体低迷,自2011年以来,天合光能、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昱辉阳光等多家美国上市光伏企业的CFO、审计委员会主席都相继离职。

现在,施正荣开始了另一种尝试。他成立了领导力学院,培训中高层职员;选拔有潜力的经理,派往尚德在全球的分公司参与国际化的运营。

技术研发与生产力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代表,尚德的科技研发能力一直为人所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尚德在世界各地有400多名研发人员,科研经费年均投入3000万美元左右。尚德还专门制定了《科技项目奖励办法》,最高奖项达到100万元人民币。

为证明尚德的技术领先性,冥王星(Puto)技术的成功研发近几年被不断宣传。“冥王星”被称作世界上最强大的多晶硅技术,由尚德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开发。后者是施正荣的母校。

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就被宣布研发成功,当时,应用该技术的单晶和多晶光伏电池转换率分别达到约19%和17%,“堪称革命性突破”。施正荣很快就向各界高调谈论此事。也许由于尚德过于急迫要将此研发转化为产品,导致忽视了一些影响产品25年寿命的指标,不得不倒过来补做。

2012年3月,经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的证实,该电池效率被提高到20. 3%的世界纪录。尚德方面估计,最短在6个月后将可以看到21%的转换效率。

尚德的尴尬在于叫好不叫座。陈晓东承认此类产品“还未大量投放市场”。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何时量产要看市场需求。尚德做好了量产的准备,包括设备及技术稳定性。但由于阶段性成本的限制,转换率高的未必为客户所接受。客户选择的总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望东方周刊》说:“(光伏业)国内所有的企业都没有核心技术。”他认为,核心技术不是说的,而是要在市场上见,只有市场才是试金石。

《光能》杂志曹宇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行业现在已经有点限制新技术的发展,因为大家都在求生存,研发却非短期可以完成,初始阶段一定会涉及成本的提高。”

尚德的老对手英利集团将在2012年为德国IBC SOLAR AG提供180兆瓦多晶和熊 猫单晶组件。英利集团自主研发建立的国内首座光伏隔音墙也将采用熊猫组件。英利的“熊猫计划”同样致力于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经常被人与尚德的“冥王星计划”相提并论。

徐征的看法是:“尚德不能说是国内最领先的光伏企业。英利、天合、南京中电都有类似的研究方案。但光研究出来没用,还要产业化,还要看成本、成品率、稳定性,还有很多路要走。”

转型

相比目前尚德以制造业为核心,未来的尚德可能不会局限于此。

施正荣计划以供应链为核心展开新一轮公司调整,并邀请了知名的IBM咨询为尚德设计方案。

在尚德和IBM联合举办的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高峰论坛上,IBM全球咨询部张居平提到了光伏业的两个转型,一是业务转型,从单一的专业化生产转型为全产业链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管理转型,从硅片、电池、组件到电站建设、电站运营,不同板块间的协同能力将是管理上的一大挑战。

施正荣已悄悄完成对尚德控股母公司构架的重整。与大家熟知的尚德相比,目前的尚德电力已远远超出无锡尚德的范畴。

无锡尚德以外,尚德电力的母公司近年来在海外成立了近20家分公司、子公司甚至孙公司,这些公司形成了尚德在海外运营与扩展业务的平台,尚德在日本、欧洲、美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业务,以及尚德将重点发展的能源工程公司都被注入其中。

无锡尚德作为制造中心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开始削弱。

转型成为系统集成商被视作光伏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1年2月16日,尚德电力和匹克国际贸易(天津)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未来三年内,双方将向联合国提供价值8000多万美元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个项目标志着尚德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的升级,包括产品供货到安装及售后服务。

施正荣表示:“我们不仅要占据‘微笑曲线’的下端,更要快速向曲线的两端拓展,特别是向应用端――项目开发市场进军。”

尚德已承建了一系列集成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北京国家体育场130千瓦光伏项目,世博会中国馆和主题馆3. 12兆瓦光伏屋顶一体化项目及坐落在无锡的1兆瓦的光伏系统一体化建设的尚德电力总部大楼。

更具标志意义的举动是环球太阳能基金的成立。该基金为研发太阳能项目的非上市公司,目前项目基本集中在欧洲。以基金形式去运作电站并辅以组件生产,国内目前只有尚德一家公司。

尚德模式

有消息说,为帮助尚德渡过难关,无锡市政府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但施正荣对此予以否认。

用施正荣自己的话来说,尚德与无锡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无锡市政府诞生了尚德,又再生了尚德。”

当年,在无锡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无锡当地的8家国有企业“七凑八凑凑了650万美元,才使尚德能够成立”。在2004年8月,政府支持尚德顺利实现了国有股退出,并为尚德公开上市铺平道路。

在光伏寒冬之前,尚德经历过两次生存危机。

第一次是在2003~2004年,最艰难的时日尚德曾两个月发不出工资,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渡过难关。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08年。尚德因国际金融危机实施裁员,股价暴跌、资金链紧张,一度传出破产消息。有消息称,时任无锡市主要领导亲自带着施正荣拜访当地四大国有银行,获贷款30亿元才渡过难关。

第2篇: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当然,江苏省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实践,具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五年一贯制高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中职、专科高职课程成为一个整体,中职至专科高职无需参加高考,高等教育招考机制已提前至中考,是一种有效彻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不过这种一贯制模式,目前只有专科高职层次。另一种是单招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中职、专科高职或本科分两个阶段,中职至专科高职或本科需要统考统招。这种模式打通了中职接续本科的通道,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中、高职两端分离,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本科阶段教育没有在技术和技能方面继续发展,基本沿袭学术型本科教育。二是中职产生应试倾向,教学内容应考而定,技能训练明显削弱,影响中职目标实现,也制约学生继续学习能力提升。单招模式的另一种形式是高职注册入学,无需入学考试,不过注册入学目前还主要由民办高职实施,高职与中职的课程也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必须探索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本科高职内涵界定问题,是应用型本科,还是技术本科,抑或本科技师,这关系到由哪一类本科高校来承担本科高职的任务。不过,本科高职应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属性应该是一项基本特征。目前,新办本科高校主要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其中技术性较强的一类专业被称为技术本科,培养定位是介于工程师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承担工作现场技术应用或工艺工作的人才;本科技师定位于培养具有本科学历水平的技师人才,目前还没有规范学制,也颇有争议,不过,从本科高职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来看,技术本科和本科技师应属于本科高职范畴。二是本科高职如何对接中职问题,是一贯制模式,还是单招模式。如借鉴江苏省五年一贯制模式,采用“3+4”分段七年一贯制,则中、高职课程无缝衔接,中职设高职预科班,通过中考报考,中职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而无需统考统招,高职、中职、企业合作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由于中、高职专业接续、课程衔接,高等教育入学实行直升是可行的,这与学术性高等学校统考统招基础性、通识性教育的普高毕业生应有区别。

本科高职也好,中高一贯也罢,确实需要更大程度上的观念和理念上的突破,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常州市作为省政府确定的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教育部确定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构建中、高职衔接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积极思考,研究方案,并组织地方本科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充分调研论证,设想于全省总体单招体制框架下,在地市范围内,就中、高职衔接模式上有所创新,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试行地方高等学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等全过程合作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体制,重点进行“技术本科”、“本科技师”等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当然,起始阶段只能少量试点进行探索,通过加强研究和总结经验,逐步发展。

一、“技术本科”培养模式

1.内涵界定。选择本科高校中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明确为“技术本科”专业,实行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常州“一核八园”产业链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急需的专业。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技术、工艺、管理等岗位,承担工程设计向产品生产转化工作、工作现场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导向和技术应用培养要求,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开发相关教材。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本专业中职阶段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无缝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实行“7年分段一贯制”。

6.招生机制。高等学校在对接中职校设置本科预科班,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高等学校与中职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完成中职学习,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

8.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开发有别于学科型本科专业的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工艺设计能力培养。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或研发、工程、技术、技能多个领域“跨界”人才。

二、“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1.内涵界定。纵向本科与中职课程一体化、横向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常州“一核八园”产业链发展,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急需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业。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生产和管理等关键岗位,承担生产、检验、设备调试维修等工作。也可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采用职业分析方法,根据双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兼顾学科性和技术性,突出职业资格标准和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任务式、课题式教学,开发相关教材。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本专业中职阶段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无缝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体制。

6.招生机制。高等学校在对接中职校设置本科预科班,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高等学校与中职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完成中职学习,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

8.培养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接技师职业资格(行业执业资格)标准,开发本科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方式,采用任务式、课题式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职业资格与创新训练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逐级晋升至技师水平,学生毕业取得本科文凭、学士学位、预备技师资格,工作实践满两年即可破格鉴定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师人才,或技术、技能、管理多个领域“跨界”人才。

第3篇: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成本管理 石油销售 燃料油

重组后的我国石油工业经营业务包括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炼油化工一直到各类油气产品的销售。随着中国入世后一系列变化,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全面接轨,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强成本管理,实施低成本战略是石油销售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会计部门用正确和科学的方法计算成本,为加强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在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需求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几乎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带来市场经济环境不太稳定的条件下,加强石油销售企业燃料油的成本管理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成本管理活动,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管理水平、成本意识、经济效益、竞争能力。

2.成本管理的特点

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类型的特点、生产的产品、工艺技术过程、人员素质、企业的规模都不相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但共性的成本管理的特点有:

2.1 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价值表现多元化。

2.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

2.3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过程成本。

2.4 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增强产业链优势,贸易成本降低。

二、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成本核算是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的销售费用和成本的形成进行核算,具体地讲就是对各项销售费用支出进行控制、审核、预测,并将应计入成本的销售费用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成本核算的任务

成本核算的任务具体来说,包含以下方面:

搞好成本预测,正确编制成本预算,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达到降低销售耗费的目的;监督成本开支范围,准确及时计算产品和工程成本,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搞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本工作,加强定额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检查各项定额和费用预算的完成情况;根据成本构成,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提出问题,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考核成本的依据,定期考核和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实行奖惩,促进成本责任制度的有效执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成本核算的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对成本核算要求如下:监督成本开支范围,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按照支出的性质和用途归集、分配费用,以规定的核算方法准确计算成本;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正确划清成本计算期和支出的界限;成本核算资料必须正确完整,如实反映石油销售企业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凭证、账册、费用汇总和分配表等,内容必须齐全、真实,记载和编制必须及时;成本核算方法必须遵循一贯性原则,前后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及时提出成本计算的结果,反馈成本资料信息,为加强管理和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成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分级管理原则,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三、石油销售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费用攀升不降

企业分工过细,不能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加;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低效率成本,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分工层次及协作环节的增加,信息在企业中传递时间延长,不必要的停留环节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同时造成信息反馈难度的增加,这就可能使企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误成本增加。

2.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差

长期以来,成本管理一直由领导和成本负责人掌控,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过问不多,关心不够。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成本控制。为使费用处在低水平,使各项消耗持续降低,必须在日常活动中加以严格控制和调节。按照国际惯例、核算方法和先进水平,从投入和提取两个方面规范成本核算,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随时调整生产方案,制定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

3.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低

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体现在:包括计算机、打印机、软件和其他技术设备硬件设备过时;效率低下的文件管理、不必要、没有重点的会议制度;电子邮件和移动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造成的私事占据大量工作时间,分散员工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干部与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干群关系不和谐,心里失衡造成的工作热情缺失;财务人员的学历差异、工龄差异、社会经验差异和对成本管理的意识理解的差异带来的业务水平差异,影响了财务工作的质量。

四、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

就成本缩减的方法分,成本降低大体有下列几种:

1.强制降低法

在预期利润目标下,规定成本限额,然后指定人员,研究方案,以达成任务。成本数字,必须在规定期间内递减至规定的数额。这种方法只能作为救急的对策,而不能作为经常的措施。该种方法,又可分为根据预定利润目标,强制规定成本和利用原始方法制定成本削减目标两种。

2.经验降低法

此方法,根据过去经验和目前成本趋势,制定适宜可行的目标,加以推行。该方法以过去的经验作基础,较强制降低法进步,而且易于执行。不过,经验未必适合将来,盲目服从,容易发生偏差。

3.计划降低法

该种方法,有时也叫综合成本降低法,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和持续性的成本降低方案。这种方案,包括整个企业内各主要业务机能和经办人员在内,并以计划、执行、考核方式加以办理。计划降低法,必须以预算或标准成本作为一定的目标,否则就无执行依据和考核尺度。计划降低法是一种最优秀的方法。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1.节约企业的各方面的成本开支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来继续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开支。

1.1把职能性费用降到最低水平。

1.2把所有权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应该做出一定的利益退让,以便满足客户的要求。比降低成本和财产的最小化更重要的是,公司在发展的开始就要注意经营管理各方之间的平衡。

1.3进一步降低企业销售增值成本。

1.4降低与最接近的贸易伙伴有关的企业内部附加值成本。

1.5 把交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1.6把向最终用户交货的供应链成本降低到最低。

2.建立健全企业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升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那些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的财务人员要加强培训。让大家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以效益求生存、图发展,自担风险,参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从石油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看,其成本费用的岗位责任与利益、内部承包、按劳分配有机结合方面有待改善,石油销售企业应当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建立以利润、资本回报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的业绩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了约束与激励的结合,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公司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企业还应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奖惩。这不但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大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公司的管理做出贡献,解决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内部竞争。竞争是推动企业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锻炼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作业队伍的整体水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资源;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要解决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就要做到建立完善的新酬管理制;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建立和实施多层次,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的适应时代的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精神激励机制;精神激励的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精神激励。

只有建立起与成本管理目标一致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因此摆在成本管理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层和广大员工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更多价值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的成本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程先民.加强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10).

[2]徐昭宇.浅析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0-09-05.

第4篇: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海水淡化;盐分;处置方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salt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troduces the disposal method of salt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including direct method and usage of tw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ous disposal methods for salinity condition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detail, and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nuclear seawater desalination salt recycling disposal method applicability and economy, and introduced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desalination plants, plant coupling industrial chain perspective.

Key words: seawater desalination; salinity; disposal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407.23

一、概述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沿海城市人均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决我国沿海城市的水资源问题,除了传统的节约用水、废水利用、远途调水等方法外,利用现代技术大规模开辟新的水资源则首推海水淡化技术。利用核电站的排出热能可为海水淡化提供大量的廉价能源, 一方面可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提高核燃料利用率; 另一方面使用核能可避免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1]。

全世界现有13座核电站和海水淡化装置联合建设,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蒸馏法与反渗透法,蒸馏法又分为多级闪蒸、多效蒸馏、压汽蒸馏等几种方法[2]。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水淡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海水淡化在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其过程对环境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中浓盐水对排放地的污染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浓盐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含有海水处理时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如果排放不当就会对土壤、地表水、海洋环境等造成污染。因此,根据淡化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盐分处置方法对减小环境污染、降低处理成本都十分重要。

二、盐分组成

盐分的组成取决于海水的水质和海水淡化采用的工艺。其中海水水质和核能海水淡化厂的选址密切相关,各个核能海水淡化厂的海水水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水淡化采用的工艺对浓盐水有影响的操作包括海水加氯消毒、调节pH、海水絮凝和添加防垢剂等,工艺过程中所加入的化学物质和高浓盐分常常随着浓盐水一起排放,从而对排放区域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核能海水淡化后盐分的组成不是由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决定的,因为添加剂的用量相比海水来说比较小;而是主要由海水的组分决定的。一般来说,海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组分水溶液。海水中各种元素都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形态存在,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见表1 海水成分表。

表1 海水成分表[3]

海水淡化后排放的浓盐水浓度是自然海水浓度的好几倍,海水的浓缩对于盐分再利用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

三、盐分的处置方法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盐分处置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排法,如排入海洋、污水处理系统等;第二类将再利用法,如制盐和提取化工原料等。

选择盐分处理办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盐分的排放量、组成、排放地的环境特征、公众接受度、投资和处置费用等[4]。其中公众接受度和处置费用是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浓盐水的处置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公众接受度来决定的,在公众接受的前提下,费用取决于盐分组成、处置方法以及排放地的环境特征。处置费用约占总淡化成本的5%~30%。总的来说,邻近海洋或湖泊的淡化厂一般将浓盐水直接排入附近水域,而考虑到能源的有效利用,盐分再利用法更有广阔的前景。

1.直排法

(1)排入核电站周边海洋

相对于核电站周边浩瀚的海洋来说,海水淡化后所排放的浓盐水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它们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将浓盐水直接排入海洋可能是核能海水淡化厂当前最为廉价的方法。

但海洋对排放物的消纳能力并不是无限的,高浓度的浓盐水和淡化过程中引入的化学物质可能对排放口周围的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另外浓盐水可能快速沉入海底并危害敏感的深海环境,影响大小取决于排放地的水力及地理因素。某些地区水流交换较快,化学物质不易聚集,是理想的浓盐水排放区域;而某些封闭水域水流交换慢,化学物质很难分散、稀释,排放浓盐水容易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破坏。

在实际设计中,为了确保环境及进料水不被浓盐水污染,淡化厂要尽可能的使排放口远离海岸及进水口,在淡化厂建成运行后要跟踪监测和报告排放口周围海水性质和生物群落种类,数量变化,从而为日后改建或兴建淡化厂提供依据。

(2)排入核电站处理系统

目前,有一种思路是淡化厂将浓盐水排入核电站的污水处理系统,与核电站的生活污水共同处理。浓盐水首先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消除对水体水质的不利影响,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排入核电站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采用该方法的优点是:建设与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仅适用于小型核能海水淡化厂,因为浓盐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对污水生化系统有种种影响,排放量大时还可能超出了现有污水体系的处理能力。二、浓盐水对核电站污水处理设备及管道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2.再利用法

将浓盐水进行重复利用既可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可以降低淡化成本。海水淡化后排出的浓盐水其温度及浓度都较高,将浓盐水排入盐场晒盐和提取化工原料有可能降低系统费用,达到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但盐水大规模的应用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应综合加以考虑。

核能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中主要包括了NaCl、MgSO4、MgCl2、Br2等物质。对浓盐水进行再利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见图1。

图1 浓盐水制盐原理图[5]

一般来说,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有效利用充足的太阳能,将浓盐水储存在蒸发池中让其逐渐蒸发,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已经较大规模地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处理浓盐水。用蒸发池来处理浓盐水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但蒸发速度低或浓盐水处理量大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核电站周边地区土地较多,在核电站安全性能达标的情况下,周边土地可以用来建造蒸发池。

蒸发池如果建造不合理浓盐水会渗透入地下而改变地质,可通过设置收集系统或密封衬套等措施来保证蒸发池的密封性能。通过正确的选址,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海水淡化厂采用蒸发池来处理浓盐水有着明显的经济和环境优势。

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的耦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核电站为海水淡化工程提供淡化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如蒸汽与电力;海水淡化装置可以使用核电站的海水取水、排水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从而降低海水淡化厂的工程造价;海水淡化厂的浓盐水作为盐厂的原料,减少了盐厂的能耗,降低了盐厂的蒸发时间;盐厂的制盐也减少了海水淡化浓盐水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核电海水淡化厂对浓盐水的再利用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和搞好的操作性。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的耦合图可以表述为图2。

图2 核电站、海水淡化厂、盐厂耦合图

四、结论:

核能海水淡化后盐分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及有关人员的关注。大多数国家不仅仅满足于从技术方面去解决污染问题,而且开始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对盐分的处置。我国核能海水淡化产业尚属起步阶段,目前还看不出浓盐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随着核能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规模的不断增加,盐分处置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在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及早考虑并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山东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

[2] 赵河立,初喜章,阮国岭,核能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海洋技术,V21,No4.

[3] 张方检,我国的海水,海洋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