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

第1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现状与形势;就业率;前景;出路

音乐表演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是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综合类院校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前几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很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是一门较热门的充满特色的专业。可这几年随着社会人才构造的不断变化以及职业市场的饱和度增加,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前景面临一些困难,这可以从这几年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中明显的发现。音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声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分布在广东省内有音乐专业(包括表演类、师范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

一、从2个方面分析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与形势

1.广东的就业地区分布

A广州 (23) 44%;B深圳 (12) 23%;C潮汕地区(7)13%;D清远(4)8%;E湛江(3)6%;F惠州(3)6%

2.单位用人要求

A薪酬工资:2000-2999 占53%;3000-3999 占33%;4000-5500 占9%;5501-7999 占5%;

B经验要求:经验不限占63%;0-1年经验 占23%;2-3年经验 占9%;3年以上经验 占5%;

C学历要求:无学历要求 占36%;中学(包括中专、初中、高中)占9%;大专 占了19%;本科 占了36%;

D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无技能证书要求 占9;考级证书1至4级 占12;考级证书5至7级 占23;考级证书8级或以上 占56。

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以前总被形容为只会吹拉弹唱的“无用”才能,那些被形容为没实际意义的,不能赚钱的,不能谋生养家的音乐专业人士,已经被慢慢重视起来。基层的教育机构,类似琴行、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大家普遍认识到,培养小孩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型人才,比单一的学科成绩高,更加重要。家长更认识到,想要培养这些素质,很大一方面,应该从音乐艺术教育入手,从小就开始锻炼培养,早点拥有艺术思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社会需求,面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音乐方面的人才,正好是这些机构需要的人才。所以说,“吹、拉、弹、唱”的音乐人才并不是只是很单一的用人单位所选择。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对于音乐这种属于精神上层建筑的学科人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乐器、声乐及音乐理论教师:音乐教育方面工作;舞台音乐编导:电台电视台的舞台音乐编导工作;音乐制作:专业音乐团体和公司的音像资料制作者;音乐表演家:各专业团体声乐、器乐演员。

三、就业率低的本专科专业名单(排名按就业率最低算起)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榜上有名。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科来说,其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总结:就业率低并非没出路

第2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教师职业 职业能力 职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与专业化

1.教师是社会基本的职业之一

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归纳到一定类别职业系统中去,形成若干职业与职业群。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活动而出现、发展的事物,它直接发源于人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就是社会中基本的职业之一。

参照国际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并启动了编制国家统一职业分类标准的宏大工程。这次颁布的《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

教师(教学人员)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第九中类,教师是社会最基本的63个职业之一。在第九中类中又划分为:高等教育教师、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其他教学人员等七个小类。

2.教师职业描述

教师职业是教师在社会中从事谋生手段、获得相应的报酬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是教师获得的社会角色,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是专门劳动岗位。综合七类教师的职业描述,大致可以归纳为:

观察、分析学生;

制订教学计划、编审课程与教材、参与学校基础能力规划与建设;

承担教学工作(包括传授学科或专业知识、教授操作技能与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学生发展引导;

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或教育研究等。

3.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

教师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在教师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

具体地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五种职业能力。

(1)要有超前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通过阅读吸收各学科知识的营养,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成为全社会的榜样。

(2)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对所有教师而言,解读挖掘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常规技能,与时俱进。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3)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居于首位的应当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受学生喜爱欢迎的老师。当今的教师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要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要协调好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4)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从事科研,将是21世纪教师区别于以往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师只有由教育型向学者型的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善于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做科研型教师就要边教学边教研,对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理论升华,成为规律性的共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5)教师应具有反思能力。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应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反思,并通过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提高五种职业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重视。

(1)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课改意识,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审视、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更宽、更高的眼光设计教学,看待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只求获得一时的教学效果。

(2)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教法要提倡改革,鼓励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3)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和解决学法是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利用规律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

4.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关于《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进入21世纪,教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下特点(顾明远《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

首先,具有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是很复杂的,需要运用教师的知识和智慧。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它。

其次,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任何职业都要求创造性,但教师不同,更需要有创造性,并且有灵活性。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们,也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机敏性,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

再次,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因此,正如教师有如一面镜子,面对着无数的明亮眼睛,被学生所模仿。

最后,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教育的效果有些是立竿见影的,而大多不是立马起作用的,需要长期的工作。所以常常有人把教育比作“雨露”,所谓“雨露滋润禾苗壮”,就是形容教育的长期性和渗透性。教育还有长效性,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从教师职业规划与教师职业发展出发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专业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教育实践与管理的专业化。

二、教师职业现状分析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价值、专业精神,进而提升教学的成效,获得教师专业的成长。

专业化教师需要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学习,不断学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教师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也好,都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与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造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从上海某初级中学调查可见,17年及以下教龄(40岁以下教师)占67.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多。这些教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青年中的一个有知识的群体。和前辈教师相比:他们不仅具有学习现代知识与信息的强烈要求,希望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人生价值,积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还追求生活的丰满和完美,向往现代物质生活的心理比较强烈;他们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工作,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大多又不安于现状。总之,这一代教师是带有传统痕迹的时代潮流追随者。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实施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教师生存状况堪忧,减压势在必行。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

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

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

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调查结果还表明:教师中有超过50%的人对工作不像他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师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64.40%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而只有15.40%的被调查教师的满意度比较高。

通过调研,提醒教育管理者尤其要关注:男性教师;江苏、上海与山西等省市是国家应该关注的重点区域;初中与高中的教师,尤其是初中的教师。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不是一个个体职业,难以短时间产生效益,也就是讲教师工作难以划分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去其功利性。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体性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的个体性和协作性是有机统一的。从教育链的角度讲,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连贯一致,相互衔接,教育的成效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和教育团队的结合,在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教师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职业规划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个人特征分析:教师的个人特征分析就是让教师明确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分析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劣势。教师的个人特征分析可以包括教学、教研、管理、思想素质、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教师特征分析必须全面、客观。

环境特点分析:教师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学校的发展远景和学校为教师职业发展所提供的环境支持。对学校的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学校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的专业支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条件等。

职业前景分析:教师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思考,思考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发展,如何发展。既要思考教师职业的前景,又要思考所教授学科的专业前景。

职业目标:在基础条件分析(个人特征分析、环境特点分析)和职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师职业的总体目标,也就是教师职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社会需求和社会需求内涵。

职业发展目标:教师分解职业目标,把自己在教学、教研、思想品德、管理等方面想实现的目标细化成可以执行的具体目标。

职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人的力量实现具体规划中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现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地列出发展条件。注意教师个人规划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方案,落实步骤。

四、教师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中要明确:在什么组织和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在这个职业队伍中担任什么角色,在各个发展阶段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等等,从而确认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教师在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注意:

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并非是美好幻想或不着边的梦想,否则将会延误生涯良机。

适时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适应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连续性: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持续连贯性衔接。

为此,提供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以便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3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服务

做好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并要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辅导员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辅导员应明确自己是教育者、领路者,只要辅导员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一、以班级为依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1.树立良好的班风。好的环境能够激励人、改造人。学生要在一个好的班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风貌。这个集体需要有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辅导员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班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宿舍、团小组、团支部等多种组织,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座谈会、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教育是树好班风建立良好集体的重要表现。辅导员除了要求班级在学校集体性活动中树立班级的形象外,还需经常对学生进行“班兴我荣,班落我耻,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的教育。

2.组建学生信任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得力的班委会和团支部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班干部在班级中所起的作用应是核心骨干的作用,他们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班级的兴衰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班委会、团支部组成后,辅导员应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有些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担任过班干部,但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辅导员要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上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能力锻炼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同时更要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带头人。对表现突出,工作、组织能力超群的班干部,可以积极向系学生会、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其他部门推荐,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系和学校做好学生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应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在学习和平时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应当坚持采取表扬、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等正面疏导的工作方法,但又不能放纵学生;对后进生,应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对生病的学生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以知心朋友的形象得到认可,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提高辅导员管理的艺术性

1.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威严。威信体现的是一种信,而威严体现的是一种严,有信自然生威,有威不一定有信。威严让学生敬而远之,而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辅导员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容易把握不住尺度,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这种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辅导员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辅导员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

威信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令学生信服、让学生自愿接受某种管理说教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也是我们教师本身具有的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有威信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辅导员要建立威信,就应当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2.对学生应充满信心和期望。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工作中,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辅导员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例如,教育班的学生,第一学年要通过计算机考核和普通话考核。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底子薄,应对这些考试有实际困难。针对这些情况,作为辅导员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充满自信,并在这种积极的推动下去完成考核。

3.“硬管理”与“软管理”。“硬管理”一般用来形容是量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软管理”则指的是情感式管理和沟通式管理。在现代教育中倾向于提倡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分值显示。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学校制度、条例及与之相配套的检查等这些“硬管理”手段很齐备,但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而是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能够自律的人。那么,“软管理”就是对“硬管理”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第4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影视制作专业;实践模式

影视制作在我国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利润和人才需求空间。放眼目前全国的影视制作专业教学大多集中在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随着网络的发展,全民影像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专业早已不是象牙塔的专利。我国中职影视制作专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以江苏、上海为首的长三角一带。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中职教育的前沿高地,拥有高素质的师资人才和一流的教学硬件条件,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区,内可依托内地影视文化强劲浪潮,外可借鉴港澳影视艺术发展经验,因此在发展中职影视制作专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虽然珠三角地区在影视创作和人才的需求上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却显不足。以2013年全国中小学影视节的参赛和获奖单位情况为例,广东省的参赛作品非常有限,最高奖项金犊奖的竞争中仅有一个作品获得入围奖。主要原因在于广东地区中小学校园影视文化建设不足,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更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营。在这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发展中职影视制作专业是大有前景的。

1研究现状分析

在撰文前,笔者已对题目的研究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从两组大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本题目的研究较少,尚停留在研究起步阶段。在我国文献权威搜索平台——中国知网的搜索栏上分别输入“中职影视制作教学研究”和“中职影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两个关键搜索词句后,共搜索出有效文献36篇,其中内容为各省市中职影视后期竞赛试题分析的文献有12篇,内容为影视动画教学探讨的文献10篇,内容为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方法研究的有9篇,较为实际研究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的文献仅有2篇,且都是期刊发表短论文。在百度文库平台上搜索“中职影视制作教学研究”和“中职影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两个关键搜索词句后,粗略统计共搜索出有效文献约1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篇。而从国内大型购书网站当当网和亚马逊网上也没有搜索到与题目相关的图书,网上可搜寻到的现有的出版物均为影视制作教材图书。除了网上的搜索外,笔者也曾前往广州(广州购书中心)、上海(上海书城)、西安(大唐书城、陕西省图书馆)等地的大型书城及图书馆进行实地文献查阅,与题目相关的研究性刊物数量非常有限,且内容多为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研究或影视制作工具型书籍。总结之前的文献可将研究观点总结为:1)影视后期技能竞赛在推动中职影视专业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因为竞赛内容与实际脱节,造成在教学上过于重视软件技能而忽视了创意与艺术性;2)中职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方法中应重视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3)中职影视动画开展艰难,老师自身的技能水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该专业的老师应当多下企业实践,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综上所述,几乎能够搜索到的文献中只有对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的探讨。事实上,影视制作包括前期和后期,对于经济发达的省市,开展影视摄像等前期的课程是完全有条件的。但目前对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基础薄弱,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2研究要点分析

要讨论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探索这一论题,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1)地域性。中职教育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市场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否则学生的就业和实践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例如:上海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是很有优势的专业,因为凭借上海出色的艺术文化、广告等产业,市场对该方面的需求量十分庞大,在文化消费方面也有保障。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作为题目研究地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中职教育在全国走在前沿,随着该地区产业升级,政策调整,文化服务也兴起,影视制作市场逐步放大,进行本题目的研究是契合当地实际需要的。2)如何打造校内学生实践平台,如何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学生在校内只能完成基础技能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培养出合格职业人才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闭门造车,陷入盲目竞赛和考证,前往企业应聘遇冷的怪圈,对学生的培养不利。

3现有研究基础

以笔者就职的中等职业学校影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可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现状总结如下:1)目前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影视后期制作为主,教授的软件有:AdobePremiereCS6、AdobeAftereffects。学生能够掌握两种后期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并独立完成简单的剪辑任务。但学生对于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构成、色彩构成、效果设计,蒙太奇剪辑技巧等影视后期制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十分缺乏,导致学生的作品画面缺乏美感和创意设计灵感。2)本校成立了校园电视台,能够承担一部分影视摄影和摄像工作。但校园社团规模有限,只能容纳15名左右同学,无法满足所有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经过3年的教学尝试,由于学习了影视前期策划、编导、摄像等内容,进入电视台的同学在影视审美和对镜头画面构图和色彩,以及剪辑节奏等方面都较其他学生有很大提高。由同学们全程拍摄制作的微电影作品在全国中小学影视节中屡获奖项。这是影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的很好尝试。3)学校申请成立了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工作室旨在培养优秀的影视后期制作人才,可满足各类竞赛需求。同时,也希望以工作室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其价值最大化,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4研究内容及方向——改为探索模式小结

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影视制作专业学生的实践模式方向的确立,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市场人才需求的系统的学生发展实践模式方案,包括:学生职业规划、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校内与校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经过笔者多年的影视从业经验及教学经验总结来看,论题的研究需要从3个大的方面入手,可将研究目标总体框架设定为:1)完整的影视前期加后期校内实践模式。在有充分物资保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开展影视前期加后期校内教学与实践。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影视制作的前期(包括摄影摄像专业课程、编导艺术、影视鉴赏)等课程,在校内的第二学年学习影视后期制作和数码影视制作。其中的数码影视制作这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制作完整的影视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完成一部校内实践制品。学生在参与制作当中,自主分配导演、摄像、灯光、道具、演员、后期制作等工作,一个组以5—10左右人为宜。以一个40人的班级为例,学校需要提供的硬件器材有(这里提到的影视设备仅为满足教学用的基本配置):摄像机10台;灯光等摄影器材5套;轨道等大型设备1套;可完成影视后期编辑的电脑40台。总造价约为25万人民币。这样做的优势有:学生可以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体验,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便于最后一个学年中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2)细化专业方向,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地区影视制作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通过调研的方式,走访顺德区电视台及影视企业,总结出顺德地区影视制作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以指导学生实践为目的,根据企业调研总结出的人才素质需求来制定务实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同时认真做好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通过跟踪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企业进行毕业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总结出符合当地影视制作领域职业发展指导方案。以“微影社”、“校园电视台”等社团活动形式为新的课程实践基地,锻炼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成立“影视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满足学生在校内完成企业实践学时的愿望。校企合作的模式可定位为:企业派专业人员进校园指导学生校内实践;企业可将实际案例作为合作项目,引入合作教学环节中。被选为企业培养对象的学生,需与企业签订意向合同,在毕业时该企业有优先选择权,学生应首先考虑进入该企业工作。同时,学校负责提供校企合作中校内培训的场地和硬件、软件等设备。学生在校两年里,已经学习了影视制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根据之前的学习实践,学生根据意愿选择更为细化的专业方向,主要方向有:摄影摄像和影视后期。再第三学年中的前半年,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开展的项目培训,也可进入企业实习,如果企业的用工人数满额,其余的学生可在校内继续进行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学校作为实践课程组织,都以模拟真实的实践案例为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得到最实际的锻炼。

5研究的重点、(模式)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改为研究创新之处

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研究可以突破的重点是:找出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的新思路,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将人培养模式和顺德区影视制作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接,使教学实践模式有的放矢。主要创新之处为:打破以往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既符合中职影视专业教学条件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综上所述,本文以探讨的姿态,提出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研究(探索)这一命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但本文也仅仅简述了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为该命题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使之完善合理,仍需要进一步的开展研究工作,也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界专家及同仁共同探讨指正。

参考文献:

[1]崔长华.影视后期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姜大源,吴全全,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就业状况;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93-02

1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艺术类高校及艺术类的招生也在不断的升温。许多高校本着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发展思路纷纷开办艺术专业,艺术类考生每年的报考比例也在不断的攀升。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全省报名参加艺考的共87574人,但是据统计,山东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不足50%,不仅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师范类学生50%的就业率。一些艺术类名校,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就业率在广东省高教厅公布的数据中已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河北省的艺术类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也仅在27%~3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多年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也低于同期全国其他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面相对狭窄,每年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使市场供大于求,这些都加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高校必须从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等多种方式齐入手,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点

一是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生源却逐年下降,我省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艺术专业以吸收更多的生源,许多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艺考完成孩子的大学梦,没有经过系统的调研及对就业市场的前景分析,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扩招的大趋势下生源本身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加之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三到五年时间。

二是艺术类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与人力市场需求脱轨。目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个别学校只追求招生数量和综合型大学的专业数量,忽视对教学体制的研究和对市场的考察。个别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轻视能力培养,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直接导致企业有效上岗率低,用人成本的增加,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对毕业生的再教育、再培训,这也是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劳动力市场对艺术类人才需求量逐年缩小。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求职。目前,河北省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1万余个,但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高达70多万人,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左右。以河北日报集团、河北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集团,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也面临着改革和精简机构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逐年缩水,另一方面艺术类人才不断地增长,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远远大于求的尴尬局面,使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为狭窄,就业困难。

3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出现部分大学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失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更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有较强的“等、靠”的依赖心态,指望家长给安排工作,害怕参与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择业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为了进入心仪单位工作,不少大学生选择观望等待。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既面临着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共性问题,也因其专业特点而具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存在特点。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大致有4个专业方向,即: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综合绘画专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的公司例如装饰公司、演艺公司、工业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艺术品设计公司等均以私营或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机制和用人方式都十分灵活,即我们所说的“打工”,但是企业大多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有的甚至今天创办的公司,明天就不见踪迹。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签订灵活就业合同的方式参与就业,并且这也是目前河北省艺术类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式。

二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存在特点。艺术类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向呈两种趋势:一种是回生源地就业或是在生源地附近就业,这种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可以说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依托父母、同学、亲戚朋友的社会资源寻找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另一种是到大城市、相对发达的城市就业。艺术类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多为文化产业及服务业,这些行业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的城市发展的较为成熟,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机遇好、工资待遇高等都吸引着无数毕业生前往。

三是艺术类毕业生存在鲜明特点。尽管近些年艺术类招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但是对大多数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入学前要经过严格的艺术考试,因此在入学前他们就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艺术类毕业生有明确的专业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比较注重专业领域的自我认知和成就感。艺术类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自主性。他们不会盲目地跟从,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专业领域的自我价值。艺术专业以创新为特点,因此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求新求异的意识较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行业,喜欢迎接挑战,不喜欢墨守成规。这些特点使得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心态存在盲目性、不稳定性。

四是艺术教育自身存在特点。艺术专业需要从事的人具有一定的先天素质,另外还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训练。艺术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是“精英教育”,虽然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资质,但是艺术教育不论从教育的形式、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特别是对艺术类报考和就业前景的错误理解,大量学生涌入艺术类专业就读,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艺术专业谋求职业。艺术教育也从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精英式培养走向工厂式的批量生产,艺术教育“大众化”与艺术类人才需求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

4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大举措。要解决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转变就业思路,转变就业教育方式。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按照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市场的规律来办学育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一是强化就业教育,转变就业思路。将就业教育前移,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就业教育,使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继续推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专业化。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该阶段职业指导的目的与作用就是结合大学四年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使大学生具备“三大基础,四种能力”,以便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用实战的标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前“把脉”,对症下药。

二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学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重视,已远远超过对专业知识和学历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激烈和人才济济的时代,只有发展个人的竞争优势,才能抱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平台。依托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比赛,通过参赛促就业。实践证明,通过参加高水平的专业比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就业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用人单位多是慕名而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校友的资源优势,广开就业信息渠道。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从业者与相关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本行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在专业领域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的工作室,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另外,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更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主要参数。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打拼,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所学专业的领域里拥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高度重视校友工作,搭建校友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系”,帮助应届毕业生了解市场目前的状况,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反馈工作,这些反馈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涯规划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学校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的反思,从而对教育目标、教育的方案作出及时、合适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大众文艺,2009(1).

第6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90-02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培养的同时,积极探讨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将设计作品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教学效果也十分好。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其他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每个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模拟演练,将工作中的流程带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经验,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由实践带来的支撑和引导,代替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改变教学重点。改造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将动脑与动手能力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推广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他课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年前,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上,而现在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产品,而在于设计出好的全方位用户体验,服务和生态系统。和十年前比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多才多艺,善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够向前看。有很多新的因素影响着设计过程,比如说商业模式,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文化契合度,情感连接等等。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设计包括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现在除了传统技巧包括绘画,形式的建立和CAD工具应用,我们还教学生去提问,从而得到答案。学生通过设计产品雏形,测试,改进原型,经历很多失败去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学生在成为独立设计师的过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将来的角色是大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里面有社会研究人员,工程师,市场人员等。他要学会交流,倾听反馈,寻找机会。跨专业合作是我们项目的核心元素。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形成面向实际设计应用教学体系依据设计发展现状,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总体上来说,设计不分家,设计艺术不分家,文艺不分家。课程综合机械、艺术、材料、力学等基础性学科,捆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业务素养。2.教学方法的呈现除去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程效果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共同评价的评价方法。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与用有效结合,加大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整合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交流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际项目,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注重应用型人才输出。

四、结语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今天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四年中,要传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跨专业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要求。但也许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来自对设计本身的全新认识:设计可以最终被大众理解并以更社会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技术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应对这些变化。设计教育也要意识到,当世界非常需要设计时,它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性活动,随时准备着发挥它的伟大作用。我们要从基础和变化两方面看工业设计教育,除了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着未来技术,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增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应用才能,发挥天赋。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工业设计蓝皮书: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1.

[2]童慧明.工业设计教育新机遇[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

第7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理念与技巧;电脑科技

1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

角色造型在三维动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作为动画的主体部分,角色可以说是动画本身意义主旨传达的精神外现。故事中的背景、衬托等都按照角色的设定安排,故事的发展与演进都紧紧围绕着角色展开。角色的外型特征、性格特点、精神特质、情绪思维都会牵引故事主线,影响故事情节的波动与变更。一个没有个性鲜明,生灵活现的角色造型存在的动画作品是很难断定其价值所在的。

角色造型的风格类型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各类生命体和无生命体都可以通过设计师的灵感和创造力变成为角色造型的素材。如《马达加斯加》《米老鼠与唐老鸭》《玩具总动员》等动画作品中角色或是动物植物,或是人们凭想象构画出来的特殊另类形象。三维动画中的角色造型,以漫画性质形式展现的居多。设计师们赋予了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其所不具备的特征,以拟人化和夸张化的手法使其具备人类扭动、说话、神情表现的特点,使动画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能传达出作品的主旨思想,且更具亲和力。另外,角色造型还有一种写实风格。这类角色不管在外形、质感、神情还是动作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加之逼真的场景和虚假性空间的结合,极易给人一种错觉。

2三维动画角色造型的特点及设计

要制作一部三维动画,首先要明确其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在此基础上来勾勒规划角色造型的外型特征及性格特点。而动画设计人员的灵感也大多是源自日常的生活接触。角色设定要具备形象性,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名称性别、年龄外型、性格爱好及惯用语和惯有动作等,其既要与故事情节的需要挂钩,也要通过视觉冲击和个性表现来充分展现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以给观影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深切感受。为了创建出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设计者必须充分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其与剧中其他人物的搭配关系、出场情景、周边环境来描绘角色造型。其中,主要角色的设计尤其重要,主要角色是故事发展主线的牵引者,也是观影后给观影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角,是剧中的“闪光点”。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言语方式要具有稳定性,即使前后有差,也要平缓自然地过度,易于观众接受理解。

空间立体感是三维动画角色造型的最重要的特征。做好这一点不仅需要设计者和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也需要熟练掌握动画相关的软件的使用和制作技巧,这样才能使脑海中构建的动画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对于当今的动画产业来说,CG技术(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出现是具有革新意义的突破,虽然删减了手绘素描的繁琐步骤,但是电脑并不能完全完成动画绘制步骤,百分之百的电脑动画也要从素描稿开始。

角色外型确定后,通过粘土塑形或者电脑创建模型来构建角色造型的雏形,在电脑中创建远不如用实物直接造型,这样可以通过视感和触感做出对于动作状态更为精准的判断。色彩与表面质感的设定需要设计者模拟真实的人和物,尽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写实风格的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在漫画风格的动画设计中则相对比较自由。最后,为了使角色更具形体的立体感和充分表现形体表面的材质感,也要注意光的运用与表现、视角的转变与切合以及与背景的具体配合。

3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对于动画角色造型的选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绘画雕塑、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等无一不凝结着人们的智慧结晶;将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理解并把握传统精神内涵,创新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化和新视点,是现在复活延续传统文化的一项有效手段。

随着电脑科技的不断完善,三维影视动画行业的角色造型塑造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发展到能够用电脑完成纯数字电影的程度。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晚于西方,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制作手段都不及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发展水平,在三维动画设计领域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另外,高校中对于动画创作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科技在动画设计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动画创作人才是未来动画设计中最需要的资源,人才不仅要掌握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4小结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三维动画设计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投入。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三维动画的灵魂,是动画展现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财富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深入研究角色造型在动画中能够更充分地表现思想内涵的技巧和手段,使我国的动画产业愈发光彩。

参考文献:

[1] 吴荣生,李琳.动画制作专业构建对应教学体系的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10(09).

[2] 吴蒙.三维动画从业人员的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交际,2010(12).

第8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1 羌族刺绣工艺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我国的四大名绣是指蜀绣、苏绣、湘绣、粤绣,与之相比,羌绣没有前者的名气。但是羌绣的历史由来已久,盛行于古代明清之时。羌绣技法与四大名绣相比各有千秋,羌绣作品极富表现力,正所谓绣鸟鸟长翅,绣花花飘香,绣龙游四海,绣人走八方。羌绣以原始古朴的技法,精妙绝伦的构图、绮丽纯美的色彩、清新明快的画面、丰富多样的题材、秀丽生动的图案、吉庆祥悦的寓意而著称。

分布于四川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的羌绣,在2008年5・12地震中增长了名气,国家也加大了对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力度和措施,让世人了解并认识了羌绣。羌文化的典型代表羌绣也在2008年,出现在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羌绣在羌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现在随处可见羌族地区的人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这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这些羌族刺绣的服饰是勤劳智慧的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由于现代人们的好奇猎奇心理,追求不断地变化,羌绣也由乡村走进了城市,成为人们新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情趣。羌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也在时展的大潮下融入城市,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盛世的人们对富有、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的期盼融入了羌绣之中,羌绣这一民族工艺产品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和传承。羌绣的不断发展不仅提升了民族民间艺术,更增加了其市场潜力。 但是,在羌族人民和羌族地区社会生活不断现代化的今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羌族刺绣正在悄然消失。如何把羌族刺绣工艺纳入民族学生的手工教学中,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认同、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2 羌族刺绣的工艺特点

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间刺绣中有“南夷北羌”之说,已自成一体。羌族刺绣富有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精巧奇妙的传统构图、绮丽纯美的传统色彩,其针法多用架花(挑花)、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羌族刺绣题材大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生物,如花草、瓜果,动物及人物等等。羌族刺绣构图严谨,多见几何形状纹饰,图案无不秀丽精致,栩栩如生,其内涵多喻吉祥幸福之意,在羌族群众的服饰上随处可见。1997年,汶川县绵篪乡的簇头寨被文化部授予羌族地区唯一的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称号。2008年6月,“羌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绣富有原始古朴的传统技法;精巧奇妙的传统构图;绮丽纯美的传统色彩,其羌绣的针法除多采用架花(挑花)外,尚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挑花细腻精巧;撇花、纳花清秀明丽;织花蕴意奇妙,古朴精美;勾花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的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羌绣刺绣制品多以粗布、锦线缀成,黑底白纹,对比强烈,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衣领、衣角、鞋面等处的装饰。羌族挑花刺绣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与平绣等等。挑花精巧细致;纤花和纳花显得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

(1)羌族挑花刺绣。挑花颜色:选用的是纯色(黑、红、蓝、青、白)底布、色彩鲜艳的丝线或白色丝线进行绣制。挑花花纹:主要有满花、团花、角花、边花、簇花等。挑花图案:羌族刺绣多选取本民族的图腾和自然界中的万物为图案,尤其以动植物居多,如蝴蝶、孔雀、羊、虎、蛾、狮、凤凰、牡丹、、羊角花、杜鹃、石榴花、莲花等;有时,还会选取一些灵物作为题材,如金瓜、如意、元宝、日月星辰等。此外,羌族刺绣还吸收了字纹(寿、贵、)、云纹、夔纹等图案样式。图案意义:串枝莲花象征高尚、纯洁及对爱情的忠贞;缠枝牡丹象征富贵连绵不断;羊角花象征爱情婚姻;火盆花则象征着香火不断、人丁兴旺、世代延续;蛾象征自由和对家的眷恋。图案使用:头帕多选取“向阳牡丹图”之类的图案;衣裤多选取“如意回纹”“云纹”“字纹”和“火联纹”之类的图案;袖套多选取“盆花爱蝶图”之类的图案;围腰多选取“四羊护蝶图”和“八蝶护菊图”之类的图案;鞋子多以“云纹”为基本图案。绣品代表:挑花围腰和云云鞋。挑花围腰:从外形上可分为长、短两种,多贴有两个荷包,荷包缝于前襟下摆两侧处;从图案分布上可分为满花和散花两种,以黑色底布的质地最为普遍,黑底白花又称素挑,是挑花围腰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佳作。云云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故有“云鞋”“花鞋”或“勾尖布鞋”之称,羌民在喜庆的日子里都喜欢穿它。羌绣“云云鞋”工艺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将棉线织绣于鞋身易磨损部位,增强了耐磨性能,使鞋身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既显示了羌族云云鞋的工艺技能,又反映了它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生活的艺术特点。

(2)挑花刺绣的技法特征。但不同的羌族村寨,制作出的挑花刺绣作品,其针法风格与方法有些细微的差异。在羌寨中较普遍的挑花刺绣中的技艺和针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编挑”三种。十字挑: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精湛,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串挑:“串挑”又称链子扣,是以针线挽成链扣相连构成图案,用白粉画样挑串,“串花”粗针细缀,组成图案,挑缀较省工时,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挑花刺绣是羌族刺绣中的一种,在羌族刺绣中极具代表性。编挑:“编挑”多用彩色丝线,挑、编相兼,密扎排列,留空显花组图,编挑美观大方,但不经洗,多适用于飘带、鞋面、头帕。

羌绣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羌寨,各家妇女几乎都会“羌绣”,它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长期以来其传承几乎都为家族传承。

3 把羌族刺绣工艺资源引入手工课堂教学

羌绣作为羌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单一而传统的传承方式在灾难面前极易被中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对本来就面临消亡的羌绣艺术的传承无疑雪上加霜。许多羌绣传人在地震中的死亡,导致了许多羌绣艺术思想和技艺没得到及时地传授。同时,由于震后灾区的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紧迫,几乎每一个羌人都积极地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投入到了自己家园的建设中。羌族妇女几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刺绣挑花,使得羌绣艺术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如何通过手工课程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羌族刺绣教育活动。特别是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手工课堂教学,应积极利用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本地区羌族刺绣工艺资源,使我们的羌族刺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走出去、请进来”探寻羌族刺绣的本源。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第一,利用节假日让学生了解羌族刺绣的历史,参观汶川博物馆及刺绣作品,使他们先树立对羌绣的初步认识,并在理解过程中触发内心的创作冲动。第二,邀请羌族民间刺绣代表进入课堂,现身说教的展示羌绣制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那一针一线下羌族文化与艺术的魅力。第三,教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利用学校丰富的羌族文化资源,理解和熟悉羌族文化与传统,羌族刺绣的文化特色与工艺内涵,从而为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做出努力。这样是非常有利于手工课堂的教学,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手工课堂,不仅仅要传承我国优秀的手工艺术,更要结合所处藏羌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2)结合特色资源,开发手工教学校本教材。艺术教育是一种个性教育,藏羌民族地区丰富的羌族工艺美术资源,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有力平台。手工课程所教授内容实在庞大,信息资源非常广泛,如何在有效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状况下,开展有特色的手工课堂教学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那就是要充分挖掘羌族工艺美术资源,将其纳入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构建。这样的教材和教学才具有质感,才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融相近,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教学和学习的热情。特色资源构建下的校本教材的具体实施,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师围绕羌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开辟自己的科研与创作领域,提升学术价值。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开发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的途径,发挥地处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羌族刺绣焕发新的活力做出贡献。

(3)通过情景教学提升课堂魅力。手工教学的趣味性很强,情景教学模式很好开展。因此,可以把羌绣工艺引入手工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羌绣作品或作品图片。例如,羌族的传统服饰,男子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鞋帮;女子襟边、袖口、领边、围腰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飘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这些服饰上的花纹图案色彩鲜艳,精美绝伦。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羌绣手工的美,充分感受到羌绣艺术的独特美感,触发他们参与制作的内在动力,为后面教学过程的开展铺垫。

(4)利用课堂激励机制,培育传承创新的动力。手工课堂看似好玩,但实际上制作过程却是辛苦的,甚至是乏味的。通过对优秀羌绣作品的欣赏为教学铺垫后,还要通过构建课堂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动力。可以以开展课堂优秀作品展览和评奖的办法来做,每学期的学习和制作,在期末时举办学生优秀作品展,邀请广大师生共同欣赏,共同评比,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培育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易丽莉.让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羌年礼花》编辑部.羌族历史文化集(第三辑)[Z].成都:四川建筑印刷厂,1991.

第9篇:艺术教育的前景分析范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荷球文化的文化构成及其文化氛围,从而为研究具有高校特色体育文化构建提供路径参考。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需要体现更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全面教育性,高校在各种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会自主自觉地进行特色体育文化的选择,本文通过对荷球运动文化的特征以及郑州大学确立这一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构建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应从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入手,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完善训练和比赛机制;建设配套的软硬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 郑州大学 荷球运动 和谐校园 文化构建 契合点 分析

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扎实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学校体育是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大众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对学生踏入社会后的体育观念和意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为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荷球运动的溯源

1902年,在瑞典一个叫纳斯的小镇,荷兰中学体育教师Nico Broekheuysen为了使男女同场竞技,体现男女平等理念,从而发明了“Korfball”这项体育运动,又称合球[1]。荷兰于1903年成立了第一个荷球体育运动协会。在1923年正式举行了第一场国际荷球比赛。国际荷球联合总会(IKF)于1933年在比利时成立。第一届荷球锦标赛于1978年正式举办,此后每四年举办一次。1985年,荷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进入世界运动会,成为国际认可的运动项目。1993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荷球是世界上唯一一项男女团队同场竞技的团队球类比赛项目。1995年,世界荷球锦标赛首次在非欧洲国家的印度举办。荷球在欧洲及东南亚地区迅速发展,而且技战术不断提高。这些都反映了荷球发展迅速,逐渐国际化。国际荷联为了推广荷球运动,给予会员国物质帮助,并派遣优秀教练员前去指导,并邀请优秀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去荷兰进行交流。荷球现有67个会员国。

二、荷球运动的文化特征分析

(一)荷球运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荷球比赛中,攻、守方的划分使得场上队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攻时全力进攻、防守时全力防守、攻守转换时要求集体配合默契。这样,对于那些没有很好进攻能力但愿意付出努力进行防守的“防守型”队员来说,在攻守对抗中同样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当攻守转换之后,这些“防守型”队员又有机会在实战中提升自身的进攻技战术水平;同样,针对那些只愿意自己进攻而不愿意分享进攻或不愿承担防守任务的“进攻型”队员来说,这种强调攻守转换与团队配合的比赛模式,则更能促进其改善自身的弱点,取长补短,达到发展全面素质的目的。因此,这种比赛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进而大幅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荷球运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运动中的主体意识

荷球相对于篮球运动本身更加注重队员之间的配合。荷球不允许运球,因此,场上的每一名队员对于比赛的胜负都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攻守始终贯穿于比赛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为了能够赢得比赛,场上的每一名队员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这样使得队员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对于全队战术体系的重要性,加强了队员在比赛中主体意识的培养,真正使场上的每一名球员都主动成为比赛的主体。

(三)荷球运动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荷球重技巧、轻蛮力,不允许球员故意用身体碰撞如推人、拉人、抱人等,要求参与者在激烈的运动中保持良好的“绅士”风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学会尊重对手,也使得发生球场冲突和受伤的可能性较低,球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体格、陶冶情操。逐步使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荷球可以吸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男女在任何地点参与活动,不但克服了我国体育场地严重匮乏的困难,也使参与荷球运动的人群空前扩大化,从而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全民健身氛围和倡导文明竞争的思想意识,富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荷球相对于篮球来说攻防转换速度更快,需要队员根据场上形势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运用合理的进攻或防守技术,达到一定的攻守目的。这种既强调进攻也强调防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攻守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高强度的攻守对抗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当球从一个半场过渡到另一个半场之后,又能够使无球一侧的球员得到适当的休息,做到身心上的调整。这种强度适中、攻守平衡的比赛模式,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荷球可以吸纳任何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男女在任何地点参与活动,不但克服了我国体育场地严重匮乏的困难,也使参与荷球运动的人群空前扩大化,从而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全民健身氛围和倡导文明竞争的思想意识,富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四)荷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荷球比赛中,防守方在防守区域内只能通过传球的方式使球过渡到前场,队友间配合的默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团队的合作,以完美的团队合作形式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进攻目的。荷球“重技术、轻蛮力”,不允许球员故意用身体碰撞如推人、抱人等,比较“斯文”,要求参与者在激烈的运动中保持良好的运动风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学会尊重对手,也使发生球场冲突和受伤的可能性比较低,球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体格、陶冶情操,逐步使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全面提高[2]。荷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情势下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在运动中体会团队合作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荷球运动推动和谐校园构建的策略分析

(一)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每一种体育项目并非都适合在高校开展。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优先发展,积极营造自己的体育文化尤其是特色体育文化。学校及体育主管部门应勇于吸纳和引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华,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类别,强调对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突出主题,体现时代的特征、民族的特点及特色的教育。特色体育文化既是身体的教育,同时又起到对内聚人气,增活力,塑团队的功能,对外可以起到体现学校综合实力,折射学校发展潜力的作用。

(二)高层次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重视和挖掘本校人才资源,聘任具有较好业务能力的教师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同时,应重视引进高层次荷球人才充实教学队伍。其次,应积极选派教练员外出考察、学习和培训或通过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师和教练员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和竞赛的水平。应建设优秀的荷球教学团队,合理进行梯队配置,加强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并积极转化科研的成果。只有这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才有生存的空间。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发展高校特色体育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开设普通大学生荷球选修课,体育专业普修课、专项课、研究生教学,从各个层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普及和推广,加大了大众群体的参与率,培养了校本体育文化的氛围,可以获得更广泛社会认可度和接纳度。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运动队

体育竞赛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对外进行宣传的载体,创办品牌体育运动队伍是学校发展特色体育文化的重要保证。高校可通过参与高层次比赛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动学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积极国际竞技体育接轨,努力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运动队。因此,应加强教学、训练及科研团队的建设,完善运动队的管理和训练机制,更多地走上国际体育舞台,积极展现我国现代大学生的风采。

(四)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公平的竞争意识

荷球是一项合作至上、杜绝个人主义的团队球类运动,荷球靠与队友合作求胜是荷球运动的精髓。荷球运动规定队员不可以带球走,不准运球,只能通过传球来转移球的位置,是一项不折不扣的集体项目,运动水平越高的球队,队员间的合作、配合意识就越强。荷球运动的显着特点之一是“一对一”防守,异性之间不能相互防守。荷球运动倡导了一种真正公平竞争的方式。现实生活中也许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在荷球的比赛中这种“一对一”的公平竞争方式可以让球员超脱常规生活的干扰,使学生学会如何在面对竞争时将团队的力量发挥至最大。

(五)软硬件环境的建设

特定的环境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体育文化行为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渗透其中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心理,因此,必须建设好与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相适应的体育文化阵地,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营造校园体育比赛、活动、娱乐、休闲的空间生态环境。场馆的艺术性,功能性、开放性、使用率等因素都以无声的语言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拓展。

四、结语

大学是继承和弘扬世界先进体育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是孕育先进教育思想、创立和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摇篮。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选择与自己办学目标、人文精神相契合的特色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塑造校园体育精神,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品牌,通过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提升现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努力拼搏等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马襄城.荷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76-79.

[2] 马襄城.荷球运动特征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