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陕西 云南 区域旅游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49-02

陕西是旅游大省,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陕西的旅游行业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发展速度与资源不符的缓慢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一、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纵向比较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内涵给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早在1980年旅游业刚刚兴起之时,陕西就凭借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资源成为当时的旅游大省,享誉中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陕西省旅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壮大。然而近年来,同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其他省相比较,我们明显已不能相提并论,远远落后于昔日并驾齐驱的北京、海口甚至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四川等地。

(二)陕西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关中地区。

以西安为中心及其毗邻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该地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汇集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占陕西高级别旅游景点总数的90%。

(1)发展优势。西安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古老”为特点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西安旅游业后续开发优势明显,管理体制有潜力可挖。其三,发展思路准确,带动作用明显。思路新,发展快,旅游业已完成了从“接待产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升级过程。其四,旅游资源挖掘潜力大,开发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更多的宝贵资源将逐渐被发掘出来,西安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旅游业即依仗上述的各种优势,进行粗放经营,简单再生产,在客源空间结构及市场空间拓展中面临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①旅游生态环境缺乏保护,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西安旅游业一直遵循“一次性投入,持续性消耗”的发展模式,不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②由于不够重视管理,经营者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差,服务秩序混乱,大大破坏了西安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③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来分析,西安偏离了经济发达、旅游需求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城市化水平低、居民出游率和旅游花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影响开发该区的旅游市场。

2.陕南地区。

汉中地处陕南南部,北倚秦岭,南靠巴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气候、地貌特征,使汉中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同,形成了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汉中地处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1)发展现状。汉中以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发展一直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旅游产品风格独特。旅游景区景点离中心城市较近,汉中市辖十县一区,旅游精品线及环市休闲度假旅游村以汉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2)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汉中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甚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设计落后。②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方式不灵活。③精品线路打造缓慢、资源利用率低。

3.陕北地区。

延安是陕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朵奇葩,红色旅游已成为延安的一张名片。据调查显示,陕西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总共有486个,延安就占360个;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总数、五级红色资源数量、四级红色资源数量、三级红色资源数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74.074%、100%、85.71%和86.87%。延安旅游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延安的革命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其吸引力优势、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二是延安已成为我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延安一直是游客向往的革命圣地,国内外认知度非常高。

二、陕西旅游业与云南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一)从营销角度对比陕西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个外延比较大的产业。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旅游业也符合现代营销学的4C原理,即:旅游产品、旅游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的方式。只有把旅游业的4C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好的赢利模式推动本地区GDP的增长。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在全国及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已在不断上升。云南省为了提高自身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提出了4点对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在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具有垄断性民族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实践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富有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能力。目前,全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重心西移,旅游区域内的联合发展都是云南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旅游业区域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3.进一步调整形象定位。把云南省的旅游资源与中国西南部的其他省份及其相邻国家相比,云南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多样性的,云南省全年舒适的气候就占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

4.进一步重视市场研究,增强促销力度。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认真研究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游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游客喜欢的产品,才能扩大客源市场。

三、加强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中地区

第一,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国际化、文明化的重要标志。第二,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西安旅游业转变优势的关键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软件因素对发展西安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陕南地区

第一,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激励整体的框架体系;第二,投资应多元化,首先,投资环境要宽松;其次,投资方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入,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集中力量开发旅游线,在客容量不成问题而资金成问题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名牌旅游线,是最佳有效途径。

(三)陕北地区

第一,认真定位和包装延安的旅游资源,开发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关键就在于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层认识。第二,改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延安应从全局考虑,优化整体优势,发挥所长,建立能有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三,设计“体验型,参与型”系列旅游产品,通过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从而转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第四,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景区首先要改善经营体制,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的实质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而拓展并稳固旅游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陕西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陕西各地域旅游业的发展。再通过三的合作,使得陕西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实现旅游业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辉,刘联党.陕西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7.

[2]韦鑫.陕西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7.

[3]郁广健.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2006.

第2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业;现状;前景分析

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门旅游日渐成为了 “生活必需品”,这就刺激着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尽管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旅游资源缺乏,但却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会议中心和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这就引起我的深思。

一、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新加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新加坡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期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本国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发展会展旅游;各旅游公司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及进行周全的宣传;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讯业的发达、完善的法制建设系统等紧密相连。

1.游客数量的日渐增长

1982年新加坡旅游业接待外国游客达280多万人次,已然超过本国人口。而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到2012年,游客数量更是高达1442.28万人次,客房住用率达到86.4%的高比率,不论是游客到访人次还是旅游时间都达到历年来最高,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为新加坡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入。

2.会展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的成熟发展

新加坡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会展中心,曾在2008 年、2009 年连续两年当选为国际协会联盟(UIA) 评选的世界第一大会议城市。并且新加坡依靠本国的地理位置条件,变国土狭小的劣势条件为优势条件,迎合游客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成效显著。

3.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其他产业繁荣

日前,有83条定期航线连接着新加坡和60个国家约189个城市,且国际航线在继续开辟,刺激了航空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酒店、饮食、购物点等都被很好的带动起来为新加坡坡经济发展做贡献。除此之外,新一轮的政府售地计划的成功施行,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不难看出,有着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加坡旅游业,已经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但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旅游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新加坡的旅游业在这样的坏境下,前景是一如既往的繁荣,还是会出现波动下滑?下面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加坡旅游业发展进行前景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国家财政上的支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旅游服务的优质,“新――马――泰”旅游路线的宣传;此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热带资源等都造就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劣势(W)。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名山大川,无法通过土地等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淡水资源有限,没有天然河流与湖泊,虽降水丰富,但能够储水的土地稀少;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建筑物、旅游景点建设成本都比较高;此外出入境管理较严,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游客的顺利到访。

(3)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而随着更多国际航线的开辟,宣传活动的影响等都将为新加坡旅游迎来更多的消费主体。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新加坡旅游业可以利用这有利的时机加强与中国等的合作。

(4)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由于旅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利润空间大、回报期短等多方面特点,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在意图寻找到最独特的旅游方式,这也就使得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

2.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展望

新加坡旅游局称,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期望到2015年,旅游收入能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达到300亿美元,游客人数可以增加一倍,达到170亿人次,并能为服务行业创造100000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未来十年内,希望这些目标在20亿美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而鉴于旅游业的乐观前景,新加坡旅游局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另外,关于发展战略性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展览与奖励旅游(MICE)、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IR)等都是深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圣淘沙度假胜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将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旅游胜地,这些都可以带动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加坡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开辟新的天空。

三、总结

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在国际上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游客的多样需求,使得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无形中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新加坡旅游市场虽对此作了较好的应对,但如果固步自封,不继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无法更进一步地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升级,带来旅游业发展新的曙光。中国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更是应该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中吸收经验,得到启示,借鉴新加坡旅游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所面临的环境等加以改造、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期打造精品”国际旅游岛“。

参考文献:

第3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三农”

一、生态农业旅游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狭义和广义上的两层内涵。其中仅用来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农业行为属于狭义上的;而广义上的生态农业旅游涵盖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自然景观以及农村人文文化资源的范畴,通过以旅游为载体的内涵式规划、设计与构建,把农业建设、高效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科学布局,让广大消费者充分领略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及生态农业文化的独特情趣与魅力。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态农业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包括观赏、美食、购物、亲身务农体验、乡土文化交流等;二是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开发传统旅游景点周边的生态农业区域,使其成为景点的一部分;三是观光性农业分布多数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遇到新机遇的同时,由于开发者和消费者是通过外在干扰的手段进行开发和经营,因此,一旦生态旅游管理不当或者干扰程度超出农业系统本身所能承载的阈值,则会对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其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从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当前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景。

1.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模糊

目前,我国许多开发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有的乡村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他们仅仅从效益观入手,盲目花大本钱改造硬件设施,大规模改造自然农业系统设施和环境,过于粉饰农村房屋,添置娱乐设施等。这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使原有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更会让广大追求原生主义的消费者失望,本质上扭曲了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而有的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亮点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模式只是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本质上却让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貌合神离,忽略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深层次含义,效果得不偿失。

2.特色不明显,产品过于单一

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其本质上的独特性,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就使得它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上,如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中心等,许多地方都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产品雷同,过于单一,品位不高,并没有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有的甚至落入了“春季看花,秋季摘果”的套数。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系统,开发的种类、广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政策却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缺乏执行力;同时,缺少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来起指导和规范作用,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上的盲目性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生态环境得不到切实保护。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开发者都是私营民间资本,因此在行业竞争、标准划定、科学布局、有效管理等出现混乱局面,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4.负面影响日益严重

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及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质量伴随着正在涌入的游客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随意丢弃废弃物,自身经营者造成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旅游区的河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农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缺乏合理规划建设、娱乐场所、游客随意破坏旅游地植被和采摘农产品,都是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的罪魁祸首。在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乡土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传统文化可能会被裸地商品化、舞台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遭受破坏,这些都将会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缓解多方面的压力,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城乡经济健康循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晚、底子薄,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引导“三农”问题,且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广阔。

1.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薄弱环节。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传统粗放型道路显然已不再适应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而是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旅游以其与自然贴近、低耗能、低污染的特点,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从大多数成功经验看来,生态旅游和农业资源的结合,效果显著,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该类区域在发展中引导消费者由城市到郊区,同时消费也会倾向这些地区,使农民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非农业产值就会上升,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副业和农产品也会一起协同发展。

2.利用丰富的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区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生态农业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雨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和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明和文化,如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等,不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消费者都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特色美食以及古老建筑等都以独特风格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3.优化农产品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成本低;另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建设周期短,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其中就包括农业生产值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本身优于传统农业。比如,产品在采摘、观赏、销售等旅游活动中就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此过程中就免除了运输、加工、上市等成本,同时其价格本身也会高于市场价股,为农民朋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项低成本生态农业和高消费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物,发展前景巨大,只要广大开发者和参与者能深刻挖掘其本身的独特内涵,分析需求,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开发建设,就能在旅游业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熊丽辉.长沙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第4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方向,更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让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展。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根据国内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指导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从而让河北文化旅游能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一、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型的可持续的资源,目前旅游产业在国际大背景下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同时还让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一)提高了我国旅游大国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05年之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次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入境的旅游人次从之前的180万增加到1000万以上,整体增加了将近60倍,旅游外汇收入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在2005年,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在国民收入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随着旅游人次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旅游资源被全面的开发,也让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使得我国从旅游大国逐渐转变为旅游强国,并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好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而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在前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容易出现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无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的旅游业也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方向发展

目前,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国旅游业主要向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发展为主,使得我国的旅游资源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根据旅游的人群来提供相对应的辅助旅游,让旅游资源能够全面利用。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探亲访友等形式,而特色旅游资源则是作为辅助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主体结构中的比较特殊的内容。

二、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资源存量现状分析

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河北省均在全国其他省的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并且有3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占全国文化遗产的1/9。因此,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与世界旅游资源接轨。目前,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共670处,而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8处,因此,河北省也是最大的著名文物省。此外,河北省还具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的十大风景名胜共有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地质公@3处,从整体而言,河北省的品牌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七,河北省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各省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河北省的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在“十五”时期,河北省的旅游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次,获得的旅游创汇将近8亿美元,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旅游创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还与京津地区相互联系,其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而且消费人群比较集中,市场潜力比较大,因而有利于发展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在两种旅游模式相结合,河北省的旅游市场将会有很大的突破,还能利用周边省市资源,其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在“十五”时期,河北省接待国内的游客达到31000万次,在国内旅游的收入达到1400亿,无论是游客接待次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比“九五”时期有很大的增幅,其中游客接待次数增长10.7%,而旅游收入增长15.1%,特别是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三个城市的旅游接待超过千万人次。因此,无论是国内的旅游市场还是入境游客的人次数量,河北省整体的旅游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需要河北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发展做好长远的规划,进而促使河北省能在旅游产业中有很大的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产品机构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出现了旅游产业一体化服务。目前,就河北省的旅游产业机构而言,其数量非常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文物宝藏和宗教朝圣文化。此外,河北省旅游业结构中的种类也比较多,如: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的塞外滑雪,有修身养性的民间工艺,以及神秘与历史文化结合的名城古迹,还有观光旅游、舞蹈艺术、雕刻杂技等领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自“十五”规划以来,河北省对全省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让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结构式的组合,最终让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十大旅游产品系列结构,主要有自然生态旅游结构、历史文化旅游结构、红色旅游结构、工农业旅游结构等。这些结构系列的旅游资源为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河北省旅游资源的竞争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在我国推行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并且,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在品牌旅游资源的排名中,河北省在十大旅游品牌资源省之列,并且根据上述的陈述,河北省在品牌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非常强。

此外,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其毗邻山东,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又位居前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交通便利。但河北省同时与北京、天津相连,北京、天津两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商业优势给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河北省的旅游业资源向资本转化方面任务比较艰巨,再加上河北省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开发,经济方面的竞争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国家提倡发展旅游产业资源的情况下,许多省市将旅游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发展与周边省市地区的竞争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加剧,如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在竞争压力下让旅游资源发展走向弯路。因此,河北省相关部门要在提高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党提出的发展方针,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结语

目前,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国际大背景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我国其中的一个省地区,其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旅游模式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北省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其综合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对其旅游资源发展做合理的部署,进而促进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1]王鹏,张有山,王会娟.论河北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运作[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贾绍宁,刘奇,王华彪.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品牌,2014(06).

[3]李美,杨芝华,庞瑞芳,祝晓明,周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4]王闻道,吴倩.河北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

[5]刘新霞,王蕾,.河北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邯郸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25).

第5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用地; 土地利用; 桂林

一.旅游业用地界定

(一) 旅游业用地概念

从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旅游业用地是能够形成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业各级单元建设发展需要,并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

(二) 旅游业用地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土地利用的现状、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对区域国土资源进行分析规划,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土资源利用的政策方针和资源分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调控性。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项目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等多方的支持,遵循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管控和指导。而旅游城市所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应从考虑实际情况,为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措施和用地规划指导。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湘桂黔交界地带,市区坐标东经109°45′~110°10′、北纬24°18′~25°41′,总面积565 km2。桂林市旅游业用地以桂林市区为对象,范围包括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5城区。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至今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500多万人次,综合接待能力、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

2010年,桂林市GDP为1108.63亿元,财政收入121.0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2246.33万人次。其中,国内人数2097.71万人次,入境人数148.6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8.30亿元。

三.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桂林市土地利用现状①

2005年末桂林市城市土地面积为56106.6公顷,其中农用地38303.2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0332.07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470.83公顷2。农用地占绝对比重,建设用地存在较大的扩展空间,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有待挖掘。

(二)旅游业用地分类

对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的分类,参考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和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划分为风景游览用地、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旅游生产用地三大类别[1]:

(1)风景游览用地:包括了观光农业用地、城镇旅游用地和水域旅游用地。

(2)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主要为休闲保健用地和购物商贸类用地。

(3)旅游生产用地:主要为旅游土特产、工艺品生产等工业用地。

(三) 旅游用地现状分析

1.风景游览用地集中化

从图1桂林市区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图看,旅游用地集中在市区漓江西岸、两江四湖区域,如象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靖江王城、叠彩山公园、李宗仁故居等,用地集中化程度高。

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分析

在桂林市区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中,风景游览用地比重最大,占81.27%。其中公园、植物园占52.87%;历史人文遗迹占17.88%;旅游设施与管理用地集中在饭店宾馆和旅游道路用地,占13.91%;旅游生产用地仅占1.88%。说明市区工厂企业较少,切实保护了桂林市区生态环境。

3.用地空间和类型呈动态化发展

随着桂林市旅游发展,原有景区和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统筹下,桂林市要实现新区建设和老区功能转换,用地逐渐向郊区和周边县区拓展,既减轻主城区旅游压力,也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如灵川县、临桂县)。旅游用地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城市旅游景观用地(临桂新区世界旅游城、一院两馆等);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加工厂的外迁与整合等而增加的旅游生产用地。

四.桂林市旅游业用地存在问题与探讨

(一)旅游用地分类的界定

旅游用地的分类标准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用地分类不明确,容易产生土地利用规划忽略对旅游业用地的指标分配和利用指导,导致旅游业用地建设指标过少,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时期里,只能限制旅游业用地,用地空间过度集中,无法实现旅游业的空间拓展,极大限制旅游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旅游用地分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用地现实当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二) 未利用地与旅游用地的转化

桂林市城市未利用地总面积为7470.83公顷,其中荒草地面积2594.75公顷,河流水面906.14公顷,滩涂231.97公顷,沼泽地、沙地、裸土地等其它未利用地3737.97 公顷。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未利用地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一般作为耕地后备资源或其他使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对于部分不能为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所用的土地资源是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价值巨大(如沼泽地、溪流、溶洞、岩石等)。应做好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种规划的衔接,实现未利用地的潜力开发与旅游用地的转化,明确使用性质,实现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讨旅游用地规范性政策法律

我国现行有比较完善的国家土地管理法,旅游用地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属于空白,多以违法用地、房地产开发、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案件和事件出现,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规范的旅游用地政策法规需要深入研究,以保障旅游业用地需求与区域土地规划利用的协调统一。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05年桂林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数据仅采用官方公开的年份数据。)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桂林市旅游用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工学院.2007

[2] 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J].旅游规划与发展,2000

[3] 霍黎.昆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J].经济研究,2010

[4] 梁栋栋. 不同类型旅游用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示范大学,2004(5):2

第6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旅游一体化;战略规划

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国家发改委也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也为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针对《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大力落实产业政策,依托有利的地缘优势,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业以及海洋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步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绿色旅游经济也日益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并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战略,深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发展调控能力,不断提升规模集聚水平,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势必会给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现代旅游业过程中统筹整合全省资源,以青岛、潍坊、烟台、东营、滨州、日照和威海为发展腹地,依托沿海37个区县“岬湾相间、山海相依”的优美环境,大力发展滨海城市旅游业。作为山东半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旅游业在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2011 年山东省统计手册》为例,区域内旅游业收入已占据了服务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以上。2011年,整个经济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1600亿元,占据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旅游业外汇收入14.7 亿美元,占据了全省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七成左右,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从地域内部的划分看,地区发展相对不平衡,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也更是一枝独秀,在接待国际游客和外汇创收方面大约占据了整个经济区的一半,构成整个经济区境外旅游收入的主体,威海、烟台两大城市紧随其后,其他发展相对缓慢的四大城市也在迎头赶上,迅速发展,以2011年为例,四大城市在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和收入方面分别较上一年增长了69.88%和 93.03%,区域协调发展趋于合理。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地区旅游业发展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一定要认清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优势以及威胁、劣势,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规划,才能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2.1 机遇和优势

从发展机遇方面看,政策引导是关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对打造海洋生产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该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海旅游服务业也势必争当旗帜和先锋;在体制改革上,作为国家统筹海陆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滨海旅游服务业发展上有所创新,如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为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行业发展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必将带动整个旅游产业进入稳步增长期,甚至起飞期,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结构方面调整与变革,也能很好的适应时展需求,为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从发展优势看,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对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省分管旅游市长局长每年都要参加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相互交流借鉴,着力解决好旅游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方向。在地缘特征上,山东半岛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缘地貌特征,“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是区域的共性特征,海滨风光和丘陵山岳形成了典型的区域特色,加上文化的趋同,也导致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具有同质性,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2.2 威胁和劣势

地缘地貌的相似,文化内涵的趋同,在有助于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条块分割或者行政区划的原因,也导致旅游资源的人为分割。以昆嵛山开发为例,作为北宋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号称“海上仙山之祖”,但与道教全真派具有密切联系的旅游资源还有圣水观、三清宫、圣经山、崂山以及栖霞等,在具体开发中因行政区划分问题,致使威海市和烟台市的资源开发问题未能得到统筹协调,导致昆嵛山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再以海洋主题公园开发为例,继青岛海底世界以后,在烟台蓬莱和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又相继开发了极地海洋世界,虽然在产品定位和功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但产品服务趋同,分布过于密集也导致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微妙,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从经济区开发利用来看,存在大量的海洋资源闲置,旅游资源产品单一、整合不足、区域联动开发较少,缺乏“合作共赢”的整体开发意识,规模集聚效应较差,虽然在经济区七个地市中,青岛一枝独秀,但却未能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空间资源的布局看,旅游资源过于集中于沿海一带,呈现“南稠北稀”的分布特征,既不利于区域整体接待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这些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束缚了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建议

3.1 战略规划

在战略规划指导思想上应以“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着力点,深入贯彻海陆统筹发展理念,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合理布局区域功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产业集团兼并,实现规模集聚效应。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着力做好发展转变,即在体制上由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发展,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产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发展,从资源招徕型向品牌化发展,由单一资本液态向多元资本液态发展,由数量增长性向多元复合型转变,构建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本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目标定位上,围绕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旅游产品资源,积极打造极具休闲、观光、康体、文化特色的旅游主题,交叉发展,避免同业竞争。在空间布局方面,紧紧围绕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发展规划,开发海上、滨海、内陆三种旅游产品,打造海岸、近海和内陆旅游观光带,充分发挥青岛在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碧海、蓝天、岛屿、沙滩的资源特色,大力推进青烟威、潍坊日照和东营滨州黄河三大区域旅游集聚区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3.2 发展对策与建议

结合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要求,在推进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3.2.1 抓规划指导,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依托经济区特殊的环境资源优势,在发展旅游资源时,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全面发展。所谓突出重点,即大力推进海洋特色旅游产品,做好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海岸旅游带规划,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优势项目,集中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充分发挥海洋旅游的带动引领功能。所谓全面发展,即在充分发挥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还应全力推进区域特色旅游,如民俗文化旅游,以萝卜会、风筝节、开海节等为典型代表;宗教古迹旅游,以佛教造像群和全真派系列为主要代表;山水景观旅游,以蓬莱阁、坊子九龙涧以及崂山等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共同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架构体系。

3.2.2 抓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在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推进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推进区域旅游集聚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实现规模化效应。在地域旅游产业规划中,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鼓励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区域发展体制,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限制,协调整合区域内的公共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各行政主体之间的金融、技术、产权合作,促进各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内实现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给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技术、资金、经验以及开发模式等领域实现互通有无,通过相互参股、连锁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培育发展一批特征鲜明,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蓝色经济区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3.2.3 抓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互通互联,构建海陆空一体化运输体系。对此,需要着力做好如下三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半岛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合理布局区域机场,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构建城市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推进油轮码头和海上运动基地建设,借助奥运会、亚沙会以及城运会带来的资源优势规划推进相关项目尽快落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功能,如完善咨询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平台等等,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查询和信息及时共享,在纪念品展销、紧急求援、形象宣传等综合服务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引导旅客进行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营环境。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通过内引外联、内部市场共享等不断扩大经济区的综合影响力。

4 结语

总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分析了其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优势和威胁、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开发规划设想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思路,旨在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广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03).

[2]张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

[3]司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第7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71-01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通过对安徽部分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的得出如下现状。

1 安徽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安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流于形式、不成体系和实践性差等特点。

1.1 旅游信息化配套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低

安徽省大多旅游景点都有一些信息化设施,但配套系统功能应用不完备。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旅游目的地的触摸查询系统等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没有配备。三星级宾馆建有网站及采用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仅占30%左右,一、二星级宾馆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

1.2 旅游信息化兼容性较差

各旅游企业服务和技术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业务单调、陈旧,旅游信息化停滞。客户信息混散,无客户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监控漏洞多。

2 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状况分析

考察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状况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2.1 安徽旅游产品、基础设施现状

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08年为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17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142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宾馆433个,旅行社791家,旅行管理机构115家,旅游车船公司25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2.2 安徽人旅游消费水平

2008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平均每人总花费为739.59元,比2007年增长3.6%。随着安徽省人均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2.3 安徽信息化现状

据安徽统计年鉴(2009)得知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总平均为3台,高收入户达到8台,电脑渐渐成为家庭普遍设备。未来5年,中国电信将在安徽投资180亿元,用于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并加快推进安徽电子政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九大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3 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分析

安徽省的旅游发展空间巨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为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提供了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3.1 经济条件

安徽整体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安徽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12990.35元。比2007年增长了13%。2006年到2008年,安徽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旅游消费只占可支配收入的5.7%,即使收入增速下降,旅游消费也不会对人们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3.2 时间因素

2007年国务院对节假日做了新的调整,使假日分布更为合理,更有利于人们出行旅游。根据2008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况通报中反应安徽中短线旅游增长快,“城市近郊一日游”、“农家乐”旅游成为“十一”黄金周的热点,自驾旅游渐成潮流,家庭式、朋友式的结伴自驾游占居主流。

3.3 旅游信息设备的建设

在当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在几乎每个旅行社都配置了网络电脑设备建立各具特色又具有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已在部分城市建立。截至2008年底,黄山移动已成功建设黄山风景区GPS定位系统、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黄山风景区门禁系统,并均已投入使用。

4 结束语

当今国外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成熟,其利用较高的旅游信息化的水平进入我国旅游市场。这些进入我国的国外旅游公司和我国的旅游企业进行不仅仅是传统的旅游竞争,而是利用其较为娴熟的电子商务技术,同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较量。安徽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常青之树,必将陷入这场残酷的战场。因此,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不仅是安徽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旅游业面临国际旅游业挑战的必需,它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楚雄州;旅游;现状分析

一、引言

旅游业是当今潜在影响较大且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1],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对于旅游业发展相对迟缓的云南省楚雄州来说,研究其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楚雄州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楚雄州全称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服饰、建筑;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奇花异石、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随着国内外旅游人数和平均消费的增加,楚雄州旅游业也在迅速攀升。目前,在楚雄州有13个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国家4A级景区有6个: 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彝人古镇、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姚安光禄古镇; 国家3A级景区有5个:黑井古镇、楚雄紫溪山、南华咪依噜风情谷、大姚石羊古镇、元谋人博物馆;国家2A级有永仁方山;国家A级有牟定化佛山[2]。

整个州区的旅游景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娱乐设施逐步改善,接待能力上了新的台阶。至2014年底,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名店56家,旅游相关商品制造及经销企业27家。2014年接待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3.52亿元。

自2004年至2010年,楚雄州旅游收入逐年上涨,然而之后的几年提升缓慢,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冷不热。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楚雄州未能深度开发旅游相关产品,相关配套服务及设施还有所欠缺,游客数量、质量、及重游率都较低,所以导致了综合效益低的局面[3]。

三、楚雄州旅游资源特色

(一)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秀丽的自然风光

楚雄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四季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常年适合旅游。全州年平均气温16.3℃,年温差较小。各景区四季长短不一:比如元谋,没有冬季,春天和秋天相连;永仁、禄丰,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常年四季各地有各地的美景,四季如画,游客不管哪个季节到访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全州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长2446.7h,平均每天6.7h,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量都是全省较好的区域,这种舒适的环境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独具特色的气候景观和五彩缤纷的高原风景造就了楚雄州独特丰富、层次多样的自然风光。典型的林柱状地质景观元谋土林千姿百态[4],元谋土林是流水地貌的一种形态,是元谋盆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和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土林;紫溪山森林风光是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在该区域独特的气候影响下植被生长茂盛,并生长着多种珍稀植物物种。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楚雄是元谋人的发祥地,经过170万年的沉淀和积累,在楚雄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诸多光辉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聪明的元谋先祖们不仅创造了历史,更留下了厚重的文化产物: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古生物、古人类生活的痕迹、古代文化遗产等。优越的历史资源构成了楚雄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其美丽的服饰、绚丽的歌舞以及丰富的民俗都是无价的宝藏。

楚雄州具有众多文物古迹与独特的彝族风情,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很大潜力[3]。楚雄州民族文化为楚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也是楚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部分[5]。

(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

楚雄州在云南省中部,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重镇。如今320国道、108国道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横穿州区,也是由昆明及外地进出滇西七州市的重要通道。现在,楚雄州正在极力相应国家重大机遇,努力把楚雄建设成为桥头堡战略大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云南省旅游大省目标的逐渐完成,楚雄的交建设将不断完善,整个州区的交通优势也就不断展现,届时,整个滇中经济乃至东南亚、南亚合作发展的桥梁和通道将被打通,楚雄州定能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力宣传楚雄旅游资源,一举成为云南省的旅游强州。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讲,楚雄州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欠缺,相比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联合性差,产业链不完整等。结合地理人文等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楚雄州多样的资源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楚雄州的旅游资源很是丰富,然而却没能让楚雄州成为旅游胜地,其首要原因便是开发不到位。譬如说元谋土林,它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及路南石林并称为"云南三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然而,和二者相比它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前来观光的游客也少之又少。

其次,整个楚雄州的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数量少,资金实力薄弱。在旅游业的建设方面,与云南其他州区相比,明显处于的落后地位。诸如武定狮子山、元谋土林、古人类遗址、禄丰恐龙化石群等优秀的旅游资源几乎鲜为人知,都源于其开发不到位。因此,其旅游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和开发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楚雄州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公共服务水平低,无法给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行享受。最近几年以来,楚雄在这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民间资本对旅游业进行大量的投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国际化程度低、公路标示少、公共厕所不方便、部分路段交通不便、住宿饮食不方便等。

最后,诸多景区尚未形成商业合作的态势,独立作战,不仅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存在一定的内耗。一方面,楚雄的名气没有周边昆明、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的大,无法吸引远方游客,想要接待更多远道而来的旅行者,应当尽快与周边景区形成商业合作,为楚雄带来更多的观光者。另一方面,楚雄州内部各景区之间也没有深度合作,交通上彼此互通不便利,宣传上彼此间没有互助,使得楚雄优越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学爽,王力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3(10):153-154.

[2]杨丽君.楚雄州4A级旅游景区导游讲解技巧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63-66.

[3]王仕莲.楚雄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45-50.

第9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崇礼县;滑雪旅游业;资源开发;品牌建设

一、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气候及区位优势明显。崇礼县地处燕山山脉西端,桑洋河谷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为中低山。冬季降雪早,雪量大,雪质优良,滑雪期长达150多天。冬季平均气温为-12℃,平均风速仅为二级,非常适合滑雪活动。崇礼县的位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地处京津冀和晋冀蒙两大经济圈,境内铁路横贯东西,京藏、张石、张承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从北京可全程高速直达崇礼,随着京张高速铁路竣工通车、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各条航线全面开通,将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使京张两地实现同城化。

(二)滑雪设施相对完备。目前,崇礼县已建成万龙、云顶等数家高度集中、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滑雪场,各类索道和魔毯24条23公里,雪场总运力达到每小时4万人次。崇礼县的服务设施也日趋完善,已有星级酒店11家,规模以上饭店20多家,农家旅馆100多家。各雪场自身接待能力也很强,仅云顶大酒店建筑面积就达13.6万平米。

(三)品牌知名度较高。近年来崇礼全县上下全力打造东方“达沃斯”,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滑雪品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雪联高山滑雪积分赛、国际远东杯滑雪赛等高规格的国际国内赛事纷纷在此举办。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崇礼县冬季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吸引全国、特别是以京津为代表的张家口周边地区的滑雪爱好者。

二、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滑雪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足。崇礼县滑雪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相对陈旧,开发内容个性化不足,开发手段单一。各个滑雪场服务设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没有竞争特色,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低水平重复和雷同等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在财政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的重复浪费及同向争夺,也削弱了崇礼滑雪旅游品牌的识别度。

(二)滑雪旅游业品牌建设个性化不足。目前,崇礼滑雪旅游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许多营销行为是模仿其他旅游领域的做法进行的。旅游开发呈现的多是非本地文化,旅游产品均属浅层开发,能代表品牌核心理念的标志尚未成熟,特色文化不明显。

(三)区域服务质量较差。近年来,崇礼围绕打造旅游精品城市,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业。但是旅游环境提升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由于大部分游客缺乏相应的滑雪技能,而且得不到专业的滑雪教练的指导,从而导致游客的体验度较低。同时,随着游客量的快速增长,景区内的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造成景区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降低游客的服务质量。由于崇礼县尚不具备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服务接待设施、服务接待能力差,游客租用雪具、到达雪场流程存在多种不便。

三、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维度。在巩固滑雪旅游产品的同时,崇礼县要应积极开发非雪期的经营种类,努力发展观光、滑雪、购物、保健、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把滑雪、温泉、葡萄酒、草原风情和民俗文化等组成短、中、长相结合的最佳旅游线路,丰富崇礼县现代旅游产品内涵和结构,优化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通过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维度更好的带动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提升滑雪旅游业的品牌个性化。崇礼县应加强冰雪文化与当地民俗的融合,突出民俗的历史特色。根据滑雪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深入挖掘冰雪文化以及自然、人文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品牌。融合“打溜子”、“秧歌”、“跑驴”等崇礼社火,结合崇礼滑雪、沽源湿地、赤城温泉、坝上草原等旅游资源。使得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与冰雪旅游统筹规划,建设独具崇礼特色的滑雪旅游品牌。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采用。崇礼县应主动与京津旅游市场对接,抓住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政策利好契机。与时俱进,注重利用新兴媒介进行宣传。与百度、搜狐、新浪等知名网站合作,并开通崇礼旅游网,及时旅游信息,形成强大的网络宣传攻势。坚持主攻大台大报,以央视、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报刊为宣传重点,采取新闻广告、专题片、专版等形式,集中力量宣传造势。充分利用各种滑雪赛事、旅游商品交易会等节庆、会展活动进行宣传营销。

(四)提升滑雪旅游业区域服务质量。加快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扎实抓好旅游公厕、标识标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安全救护措施,合理配备救护设备、救护人员。配有免费表演教练、滑雪技巧咨询处,交授游客滑雪技能在饮食区、休息区发放宣传册、画报,播放视频,或配有专门讲解人员,介绍崇礼旅游业的发展、崇礼文化。建立旅游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氛围建设,贯彻旅游景区服务标准。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崇礼也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深入挖掘开发崇礼的滑雪旅游资源,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提升崇礼整体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借着冬奥会的契机,推动城市的基础建设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英敏.河北省滑雪聚集区优势分析与发展思路[J].经济论坛,2012(12):14-16.

[2]黄敏.山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崇礼县为例[J].商业经济,2010(1):114-11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