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防灾减灾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灾减灾调研方案

第1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城市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1-03

一、开展防灾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建筑增加、 人口稠密,交通堵塞、 资源稀少、 环境恶化等问题给河北省城市的防治灾害带来极大的压力。当前,城市灾害主要包括大风灾害消防、洪水、建筑结构变老、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潜在的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难、浅埋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等的灾难,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城市群或典型城市如北京、天津、河北、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根据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有医疗、应急避难所。 [1]

河北省市民的灾害教育水平如何?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 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以廊坊市为例展开调查,调查主要研究居民灾害意识及与防灾教育之间的关联度。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廊坊市民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认知,但市民没有形成对灾难的科学认识,零散和肤浅,获取的知识及渠道不专业。防灾减灾知识、意识、能力三者脱节,防灾自救的医药等物品十分匮乏。

防灾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2]

(1)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防灾教育是综合防灾减灾风险管理的根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忧患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提高灾害来临时的避险应变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的关键,构筑防灾减灾安全屏障,能有力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抗灾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进行防灾教育,从单灾种到综合的防灾减灾工作,系统、全面、有效地提升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水平、能力和意识。

(3)防灾教育有利于降低社会脆弱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城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量人口及激增的社会财富,日益暴露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重视城市灾害预防教育,能有效减少社会脆弱性。

(4)防灾教育有利于创新维护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防灾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创新发展我国传统和民俗防灾减灾文化,建立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文化,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二、防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防灾教育应包括“灾害知识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和灾害文化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

(1)灾害知识教育包括各种灾害的种类、发生原因、特征及造成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救灾物品的准备等等。

(2)防灾减灾技能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就是市民具备应对灾害的各种基本技能,包括如灭火器等救灾设备的操作,临灾时逃离及躲避技能,伤后自救及相互救护的基本医疗技能等。

(3)灾害文化养成教育自然灾害具有社会性,重大灾害往往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相互作用。灾害文化,即一个群体对待灾害的思想、理念、态度、行为、习惯等的总称。我们应该培养市民的灾害文化,树立科学的防灾理念,从被动的受灾到主动的防灾、减灾,进而避灾趋利。

三、河北省防灾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防灾教育引起逐步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防灾教育已有所涉及。如1997年的《防震减灾法》,2000年的《气象法》,2007年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10年9月1日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到了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开展防灾教育。另外,从教育指导纲要到中小学安全指南,政府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河北省也出台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法令,如《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2016年石家庄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这些法规法令防灾教育都有所涉及,如《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规定:每年定期开展灾害防治知识、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定期组织群众的基层组织和知识的骨干培训,加强防灾知识教育,并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8月5日下午,河北省召开的“7・19”特大洪水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措施,不断市民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现阶段的防灾教育模式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河北省防灾教育主要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下进行,其极大程度地保障了防灾教育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另外,政府通过文件要求相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防灾教育活动,社会积极响应。近几年,许多社会组织及单位在政府和社会服务事业的鼓励下,开始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支持防灾教育活动。

(三)防灾教育形式多样

近几年,河北省大力加强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防灾教育,形式多样,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传统媒体中的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等在防灾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电视媒体在近几年的突发灾害报道中都起到核心作用。另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防灾教育力度大幅提高

近几年,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城乡社区都择时大力开展防灾教育活动。例如,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纪念日,开展防灾演练、知识宣传等防灾教育活动,社区防灾教育力度加强。至2015年12月,全国共创建了139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河北省63个位列第6,这些社区举办了大量的防灾教育活动。它们作为社会防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另外,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受到关注,新建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77家单位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4],其中河北省6个,分别是唐山抗震纪念馆、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唐山地震遗址 、邯郸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石家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培训基地 、河北省科技馆防震减灾展厅 、河北省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五)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升

社会公众全面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公众主动开展或参与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投身防灾、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社会各界踊跃参加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尤其近年来经历南方冰冻等重大灾害后,河北省公众对灾害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公众的灾害意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进而显著地影响到减灾决策及行为效果,如廊坊市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目前,廊坊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有多项工作在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

四、河北省防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防灾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应包括:防灾教育目标、防灾教育课程、防灾教育教学、防灾教育评价等要素。河北省关于不同受教育对象如何开展防灾教育没有系统规划,更谈不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实施。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教育素材离散地分布在相关学科,没有形成系统而有规划的教育形态。以地理课程为例,自2001年教育教学改革以后,“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已经明确写入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而在对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防灾减灾相关要求只字未见。

(二)防灾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河北省防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教育资源亟待整合。基础教育中,涉及到防灾教育内容的课程中,涉及个人行为的教育内容以及对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的内容相对较少,相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在高等教育中,也缺乏普及性防灾教育课程。目前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有这类性质的课程,如防灾科技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自然灾害概论”和“地震概论”两门必修课。华北理工、唐山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也开设的一些公共课程和讲座也涉及一些。在市民公共教育中,缺乏体系设计,零散分散,防灾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市民对防灾减灾宣传与教育满意率低。

(三)防灾演练效果欠佳

防灾演练时防灾减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河北省仍然存在演练次数少、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基本依靠政府组织,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汶川地震后,河北省重视加之公民灾害意识有所提高,很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防灾演练,但大多没有常态化坚持。从演练开展的规律来看,每年“防灾减灾日”和“消防日”所在的5月、11月最为集中,自2008年至今,这两个月份的演练数量逐年递增,5月的数量变化非常明显。但是河北省防灾教育演练,没有长期规划,受政策影响大,同时,防灾演练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评价,活动的组织、内容安排、效果评价等没有规范。

(四)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防灾减灾专业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灾害预报预警、抢险救灾及专业救援、防灾减灾工程、灾害损失与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等多个领域。目前河北省明显缺乏从事防灾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使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没有抓手,也没有实际执行力。

(五)社区防灾教育效果有限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大大加强了河北省社区综合防灾教育力度。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在教育效果、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尚存在局限性,主要问题包括工作随着行政命令走,稳定性、持续性差,社区活动的受众面窄,以老年人为主等。

(六)防灾教育基地利用不够充分

近年河北省防灾教育基地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不少场馆管理不善,未能达到设计效果。《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在宣传方式上应丰富多样,宜采用图片、录像、实物、演示、讲座等形式,解说词、说明应通俗易懂,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以求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要加强基地的建设工作,不断对展出和活动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同时要做好对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工作,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更新慢,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力度不大,利用率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防灾教育基地的存在。总之,各市防灾减灾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才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

(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教育有待重视和激励

以政府为主,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公益性教育,已难以满足全民需求。近年对灾种灾情和防灾自救的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升,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参与已呈必然趋势。而现阶段河北省这方面的自发社会组织还为数较少,如何调动和开发传统民间组织防灾减灾的社会潜力,尚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实际上,积极开展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八)地区间防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比较而言,河北省城市的整体财政资金较为充沛,防灾减灾设施较为完善。从另一方面看,不同城市存在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也要有对应的教育资源的补差。这样,那些灾害风险程度高的城市,就应该获得更多的防灾教育资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调研结果来看,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防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其他城市则相对缺乏。同时,石家庄等教育科研资源丰富的城市,其开展防灾教育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也远高于其他城市。

五、河北省防灾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以廊坊市为例

(1)结合廊坊市的特征制定防灾教育目标

从战略角度看,灾难教育应该建立减灾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立足防御各种自然灾害,重点加强灾难教育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使用方面,使用法律、人力资源,行政、市场和技术等各种手段,达到全民减灾素质明显增强,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全面升级,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降低。

(2)廊坊市防灾教育的路径

①组织编制“防灾教育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防灾教育体系要想真正落实,国家应出台纲领性文件,对防灾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首先需要确定其对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确立防灾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要原则,将防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机制体制,明确个人、社会、政府的角色定位、责任和需求,提出防灾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②创建纵向长期减灾教育链模式。学校是防灾教育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常规、系统的教学,使年轻学子具备防灾意识,掌握防灾技能,并由他们向家庭和社会传播防灾知识、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与防灾素养。因而,主要应针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创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垂直链的长期防灾教育。

③开展防灾教育“高等教育工程”。在建设防灾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廊坊市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廊坊市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各种高等院校有几十家,仅三河市就有燕京理工学院、交通干部管理学院等六所大学,在校人数近十万人,其中一些院系的专业涉及防灾教育,可以聘请从事防灾教育的教师在全市举办讲座,各级讲师团也可以增设相关的教育内容,各院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科研项目、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进行市民的防灾减灾教育调研及宣讲,走向城市、服务市民。

④创建横向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创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的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通力合作的防灾教育研究中,如何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分工协作,是三者通力合作培养体系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⑤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将防灾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北京-天津-河北区域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及水资源作为约束,严格定义以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强调协调的发展合作,以促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生态走廊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在廊坊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机会协调发展将公民的灾害预防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这将大大提高廊坊灾害预防教育水平。制作规划时三方应协商沟通,面向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设计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 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0985.shtml.

[2]刘胜男汪行舟. 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5.

第2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一、应对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寒冷等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大力组织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着力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1994年参照香港天文台的做法,率先在国内实施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十多年来预警信号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为更好地把防灾减灾建立在政府各部门有效组织和社会自救互救的基础上,自2004年起气象部门着手研究各种灾害发生影响的行业范围及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方案,于2005年形成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试行,此后,结合对《*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次修订及组织修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以市府办发文,明确气象部门升挂预警信号以后,市、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应根据不同灾害性天气种类、预警等级,自动启动相应预案,实行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形成了在市应急总预案框架下的“政府组织,预警先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

(二)实行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手机小区广播,积极探讨防灾减灾精细化服务

地处华南沿海的*靠山面海,东西狭长,气象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的东西差异和海陆差异十分明显,全市统一一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地方在灾害等级上的空报和漏报。为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气象部门在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今年八月按照“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的原则,实施了以台风、暴雨、雷电为重点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根据灾害天气影响范围全市、分区预警信号;分区预警最小单元精细到街道办辖区(最小范围约60平方公里)。当只有部分区或区域达到预警标准时,仅对这些区或区域预警信号;或在全市统一信号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或区域,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同时对气象灾害易发区、敏感区向有关防灾部门进行重点提示;并根据实时监测资料和追踪识别系统推断,对将出现异常灾害天气的局部地方(街道办事处)给予重点提示。分区预警信息除了通过现有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台、电台、12121电话查询、网站和订制手机短信用户外,还与中国移动*分公司合作,向了预警信息区域内的公众实行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免费将预警信息直接发到相应区域范围的市民手机上。

在今年“帕布”、“圣帕”台风等重大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成功实施了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小区广播,显著地提高了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二、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加快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年初建成首部简易应急移动观测车,*年月23日,建成移动气象应急监测车,年底将建成移动雷达探测车。这使得市气象局具备了现场气象观测、实景观测和移动通信的能力,这些气象观测系统已经为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救援工作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完成了市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的《*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市“*”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中气象部分的编写,将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建设融入到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应急工作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组织机构的建设,新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气象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对原有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的组成和工作职责做了更具体、更合理的分工。明确了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为应急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三)坚强应急管理工作

在局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应急演练,应急统筹、应急规范制定、应急方案落实等各项管理工作。

(四)制定具体的应急实施方案

2005年制定首个《*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年8月对方案作了第二次修改。《*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明确了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目前应急响应机构由应急指挥组、现场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等三部分组成,每个应急服务小组都分A、B备份,做到责任明确、人员落实。《方案》紧扣全市各专项应急预案中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应急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产品及服务方式等,保证了应急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年5月31日,蛇口水域“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8月3日的龙岗南澳月亮湾码头海上救援,我局都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派出应急移动监测车进行现场应急气象观测,预报预警人员实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专题气象服务报告。*海事局就“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特别发来感谢信;*海事局张局长表示:交通部副部长在听取*海事局抢险救援服务汇报时,对气象部门到现场提供实时气象观测服务表示了赞扬,称气象提供现场贴近服务,为海事救援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3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一、解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课程的内涵

中学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属于学习应用地理,共分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防灾与减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研读《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活动建议: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分析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教育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恰好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将课题研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二、确立“中小学防灾减灾体系”课题研究活动的载体作用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学校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深入调研当前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编制适合各校的防灾减灾教育读本;收集、整理防灾减灾教育的相关活动案例,并提炼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的体系。

自然而然,“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载体,共同承担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任务,对于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作为地理选修载体的四项子课题,分别是:“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长乐文岭中学);“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福州外国语学校);“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永泰三中);“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福清上苍中学),以实际课题研究活动案例,探讨以“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融课题研究活动的地理选修课有效教学

选修教学体现个性与特色,应该充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咨询、查阅、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调查周边环境获得答案,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开拓思路,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深入探究。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重实践活动”的宗旨,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灵活运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选修课程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中小学防台风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结合刚刚过境的“鲇鱼”台风为案例,全校各班级都开设了一次以“防台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猜谜、知识竞猜、观看实况录像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防台教育,而且在中学地理课的相关章节中也注意渗透讲解传授台风的知识,并告诉学生防台减灾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点,以地震生还案例(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等),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邀请有关专家把关,在全校进行以防震减灾为内容的校本教育。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通过2008年“凤凰”、2009年“莫拉克”到2010年“莫兰蒂”等强台风案例开展防台风知识普及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并及时总结演练经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明确指出:“有对自然灾害知识的了解作为基础,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难度小的防震减灾常识。”

2.依托研究性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选修教学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专题班会、避难训练、夏令营活动,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和调查、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或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长乐沿海农村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研究”,组织“追风”活动。每天在学校广播电台对台风及防台风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台风及防台风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防台风知识宣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天气进行跟踪记录,在台风来临之前,学生在家里对家长和邻居进行防台风知识说明,准备必要防台物资;在台风过境后,对减灾自救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策略研究”,重视开展防震减灾实践活动,使防震减灾教育不断延伸。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专题广播、班刊、校刊、播放录像、开展逃生演练与救援演练,组织学生上街下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号召学生制作宣传板报,配合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扩大防震减灾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组织防震自救兴趣小组,成立专门地震救援志愿者活动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收集防震减灾、互助自救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有针对性的组织紧急避震、疏散演练,运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及紧急应变能力。

3.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开放式学习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跨度广、深度大,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课堂,要多采用开放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中小学防台教育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引入“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台减灾教育体系。学校注意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检查工作,加强防汛防台知识宣传和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学校以问题质疑、专家详解、特别提示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防台风教育宣传材料,进行《防台防汛暑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学校安全协议书》以及《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建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防台风知识,让家长参与到防台风教育中,共同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

“中小学防震教育研究”,鼓励学生把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带回社区。将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延伸到附近社区,参与社会防震减灾工作,通过组织类似“小手拉大手”活动,根据家庭居住环境,制订演练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全家总动员开展一次防震演练,辐射整个社会,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4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534556912”为你整理了这篇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地形起伏较大,山峦耸立,沟壑纵横,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存在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

2019年2月胡毅同志从县民政部门调任古蔺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开始了他的应急之路。

面对古蔺县极易多发的自然灾害和繁重的救援任务,胡毅同志勇于担当,在局党委研究任务分工时,他主动申请分管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用一句“让我来”,主动承担起繁重的任务,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自承担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以来,胡毅同志走遍了全县23个乡镇(街道),每每顶着烈日督查森林防灭火,冒着大雨到地灾点、洪涝灾害区域研究防治措施,一心扑下身子,深入学习调研,带领专业队伍到各类灾害现场勘察,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每到一个乡镇,他都会细致地了解每个区域灾害特点、防范措施、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各种情况,认真收集各个单位建议和意见,把全县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情况牢记于心,想方设法理顺应急救援体系,探索防灾救灾的有效措施。

作为古蔺应急管理局年龄最大的班子成员,胡毅同志工作干劲很足,默默奉献,从无怨言,常常都是“五加二”“白加黑”,正常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障。今年法定轮休期间,胡毅同志原计划陪同家人回家探亲,但汛期提前来临,他主动向组织报告,放弃了休假,立即投身防汛救灾工作。关键时刻毫不退缩,面对危难险阻情形都是冲锋在前。

2019年7月31日凌晨,古蔺县椒园镇中山村二组发生一起山体滑坡事故,导致一民房垮塌,1人被困。胡毅同志刚从应急指挥中心回到家睡下不到3个小时,他接到指挥中心报告后,立即翻身出门,拖着疲倦的身躯向事发现场赶去。

“群众的生命财产大于天,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救出被困人员。”在赶赴椒园镇的途中,胡毅同志对救援工作进行安排。

到达现场后,他认真地查看了事发现场情况,村民屋后的石坎被泥石冲断,房屋被滑坡带来的巨石压垮掩盖,已听不到被困者的回声,凌乱、破败、复杂的事发现场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他心情愈发地感到沉重。

灾害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胡毅同志当机立断,立即带领救援人员仔细勘查被困人员位置,了解被困人员生命体征,观察周边环境,充分发挥各救援队伍专业力量,立即对现场救援做出危险评估,现场制定了救援方案。

“地灾监测员一定要时刻观察周围环境变化状况,及时传递环境变化信息。”

“救援要从侧面进行,创造更大救援空间,防止被困人员二次伤害......”

“同志,挺住,我们来救你了......”

胡毅同志果断下达了救援命令,指挥救援人员充分利用气压支柱支护起安全救援空间,他一边指挥救援,一边呼唤被困群众,希望被困人员看到希望。紧张、有序、全身心的展开了搜救。经过2个半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人员成功救出。看到伤者被送往医院,胡毅绷紧的脸上终于慢慢舒展开来。

事后,有人问胡毅同志,当时房屋已经坍塌,雨水不断冲刷,完全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此危险的救援环境,一旦发生救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您作为指挥员,假如发生事故,您将会承担响应责任,您怕不怕?

“当时我只想到快速救人,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就晚了,至于后果没有考虑过。”胡毅坚定的说道。

心中装着群众,危难时刻就能勇往向前。胡毅同志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救援经验、科学的环境研判、细心的现场部署,成功地处置了东新镇东新村、大村镇中乐村、皇华镇石祥村等山体滑坡险情。参与和指挥“9.7”暴雨造成的双沙镇、永乐镇等多个乡镇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急难险重的应急救援、群众转移安置和救灾物资保障工作。

第5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定时、定点、定量”成为气象预报的主要方向,更高时空密度的地面气象数据是其必然要求。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指导意见,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密度根据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的需求,雨量观测站距应小于10KM,重要服务区要达到5KM,温度和风的观测站距应小于20KM,敏感区域应进一步加密。建设乡镇自动雨量站对于增强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水平、防灾减灾、促进农民增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使天气预报更加及时、精确。乡镇自动雨量站的建设是实现精细化预报的基本条件,项目建成后,信息量扩大近5倍,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市各乡镇雨量情况,基本实现短时天气预报“定时、定点、定量”。二是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防汛决策的科学水平。全市乡镇自动雨量站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水平,实现全市各流域面雨量的精确测量和定量估测,从而准确地预测洪水水位,为防汛的科学调度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有利于为各级政府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气象情报服务。尤其是在汛期和抗旱的关键季节,自动雨量站加密监测时次,最快可以实现每10分钟定时监测一次,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全市的雨情、汛情和墒情。各级政府根据防灾减灾救灾的需要随时确定加密监测时次和调用监测资料。四是有利于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乡镇自动雨量站建设可以科学地调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检验作业效果,从而为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工作提供翔实的监测资料,发挥长远效益。

二、明确任务,加快进度,确保雨量站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一)建设目标:按照一次规划、一步实施的要求,全市145个乡镇各建设一个自动雨量站,同时建成市级雨量站数据处理系统。

(二)实施步骤:

1、规划阶段。制定自动雨量站建设技术标准,按照数据准确、网络便捷、易于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自动雨量站建设安装选址工作。同时,对自动雨量站仪器设备进行调研。

2、实施阶段。做好自动雨量站安装场地改造,确保环境符合技术要求。统一采购仪器设备,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仪器布点安装。

3、调试应用阶段。市气象局建成市级雨量站数据处理系统,着力提高数字化、标准化、实用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水平,集中进行处理处理分析,连入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服务。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乡镇雨量站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乡镇雨量站建设工作,要把乡镇雨量站建设作为防灾抗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各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自动雨量站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第6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一、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技术要点。在围绕“救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写第一期技术要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林业科技救灾减灾技术要点》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围绕“灾后重建”工作,以科技人员在救灾减灾阶段深入灾区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并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为依据,结合现有科技成果和技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又编写了第二期技术要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技术要点》。《要点》从种苗生产恢复、南方主要造林树种恢复与重建、林下植被恢复及利用、受损林木清理利用、受损林木抚育、竹林复壮、自然保护区修复、野生动物灾后种群恢复、森林火灾防控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应对方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指导灾区搞好恢复重建和促进林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组织专家开展网上“坐堂应诊”活动。在组织编写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要点”以解决“共性”问题,并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受灾一线指导救灾减灾工作,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服务的同时,根据这次灾害涉及林业的面积大、范围广,不同地方的受灾情况多种多样,有很多地方没法组织专家开展现场指导等情况,科技司联合局办公室,充分利用现达的互联网技术,组织专家以“坐堂”的方式定时在网上解答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遇到的“个性”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操作技巧。这不仅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技术指导,也开辟了科技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

活动每周开展1-2次,每次2小时,每次重点围绕1-2个主要树种,选择2-3位权威专家“坐堂”。目前,已分别于3月3日和6日成功举办了两期,分别围绕“用材林防灾减灾技术与生产管理技术”和“油茶灾后重建与恢复技术”,通过邀请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针对网友们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非常详细、具体的解答,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第二期油茶专题中,短短2个小时内,网友提问多达50多个,专家都逐一给出了具体、详细的答复,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表示,专家的回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他们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

第7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一、2014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市局接待来访群众8人次,开展交心谈心活动95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10条,经党组会议挖掘问题30条,梳理归并“”方面的问题85条。聚焦作风建设,坚持边查边改,在提升工作效能、精简会议和发文、压缩“三公”经费、改进基层调研、办公用房清理整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实效。

(二)气象防灾减灾与气象服务得到好评。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市共经历13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影响。我局启动气象灾害预警Ⅲ级应急响应命令2次、Ⅳ级应急响应命令2次。各类决策服务材料50期,暴雨、冰雹、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01次、378县次、60万人次,并在第一时间将预报预警信息呈送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向全市防汛责任人用户气象预警短信475县次、27万人次,向社会公众免费群发重大天气短信1300万人次。联合市国土资源局共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8期,4700多人次。召开各类媒体通气会3次,接受电台、电视台、报社、新闻网等媒体记者专题采访46次。召开了2014年旱涝趋势研讨及部门联席会议,与防办、农业、国土、交通、民政、安监等部门加强联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工作。常宁市、衡南县、衡东县政府相继修订出台了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6月3日,邓柯副市长亲临市局检查指导气象服务工作时,称赞气象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气象部门为全市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2.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在市石鼓区角山乡茅茶亭村曾大屋组建立了市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全市收集到种粮大户3700户,涉农企业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8个,烟叶大户321户相关信息,共开展农业气象田间调查20余次、为“双季稻”、“蔬菜”、“寿枣”、“提子”、“雷竹”,“贡茶”等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直通式服务。衡南县局成功争取了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项目。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完成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运行调试和短信平台机升级改造。联合省局气候中心开展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开通了市局到南岳机场的气象数据线路,为南岳机场的航测和试飞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受到地方政府的好评。参与了《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订。联合市林业局制定了《旅游景区森林防扑火能力建设方案》。今年1月7日首次人影作业,帮助扑灭衡山县店门镇燃烧了10多个小时的山林大火,得到老百姓的好评。目前,全市有11门高炮、17门火箭炮,5个人影标准化作业基地,人影作业能力得到加强。

(二)现代气象业务全面发展

1.综合观测能力稳步提升。全市观测和网络业务系统运行稳定,基础业务质量普遍保持较高水平。全市测报错情率为0.00‰。太阳辐射、农气和酸雨观测、发报继续保持无错情。市局投入23万元购置区域站配件,保障区域站通信及时率平均在99.3%以上,较去年有了较大提高。

2.预测预报能力得到加强。加强预报预测业务能力建设,投入6.6万元,出版了《预报员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城镇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城镇天气预报用语。开展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上半年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排名全省第三名,参加了全省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获得第六名。

(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2012年,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塔楼项目立项,今年6月雷达塔楼主体已动工,目前,雷达桩基础已完工,进入钢结构施工阶段。

(四)气象行政管理依法开展。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对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雷电灾害防御、预警信息、人影作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开展了2014年气象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巡查200多个单位,覆盖防雷管理、气球管理、探测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配合省气象局对全市防雷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

(五)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有所改善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今年市局投入科研经费15万元,共下达科研项目15个,争取到省局8个科研项目,配套资金6万元。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文件,引导和推动干部职工提高学历、职称层次,今年有23人报考专升本,10人报考研究生班,10人竞聘到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六)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强。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第13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局长上廉政党课、观看警示教育片、召开党员廉政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十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大力开展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全市没有出现违风廉政建设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点项目推进缓慢。雷达塔楼附属设施(消防水泵配电房)和气象预警中心业务楼用地置换工作未及时落实到位,延误了建设工期。

二是气象灾害监测站网、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的业务维持经费没有列入市财政预算,运行保障压力大;人工影响天气人员经费和维持保障经费不足。

三、2015年工作打算

1.全力以赴提高业务运行质量,切实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一是要继续保持观测和信息网络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充分发挥气象设备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气象自动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质量和数据可用性,加强大气云水资源、土壤墒情的监测。

二是要积极做好高温、干旱、台风、局地强降水、寒露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强化气象灾害的部门联动,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在衡南、耒阳、县率先建立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基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推进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推进南岳山、岣嵝峰、天堂山、岐山、竹海人工增雨森林防扑火系统建设。

2、以“局市合作”为契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气象预警中心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塔楼要投入业务试运行,启动气象预警中心业务楼和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第8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一、2012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注重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认真筹划“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规定,编制了《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建议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十二五”时期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对《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后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报市政府重新印发。

组织市、县(区)地震部门对《省防震减灾条例》修改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并和市法制办共同研究提出21条修改意见,配合省法制办、省地震局完成防震减灾立法调研工作。

加大对县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全市防震减灾目标管理工作,逐级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考核细则,加大定期督查力度,增强了全市各级政府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严格落实震情跟踪监视制度,做好分析研究工作

今年以来,市地震局不断加强对地震台网软件和设备的维护,确保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的不间断运行。制定了《2012年全市震情跟踪方案》,坚持做好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完成2012年全国地震目录及前兆、测震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了地震预报月会商和半年会商,做好震情跟踪和分析研究工作,完成《2013年度市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注重加强地震宏观测报工作,按我市地震带分布情况,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合理调整,建成30个骨干宏观测报点,并对宏观测报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

注重加强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地震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11月3日,市地震局在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会议室举办地震行政执法培训班,市及各县区地震局共31人参加了培训。

不断创新行政执法管理模式。一是加强督查检查,定期到四个城区巡查是否有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先后对江淮盐化有限公司开发的同科-汇丰高层建筑、海滨疗养院3万平方米扩建工程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问题,上门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法律法规的宣讲、教育,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二是省市联合执法检查。11月17日,省地震局与市地震局联合检查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使用情况,对苏宁置业有限公司、蓝天置业有限公司、金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其工程设计单位进行了检查。

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小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市、县地震局加大督查推进力度,参与选址,提供图纸,举办农村工匠培训班,提供技术指导等,在四县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建设。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经过评审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部达到市级验收标准。

扎实做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以“5.12防灾减灾日”和市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共投资10余万元制作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图板130块、地震知识宣传材料12万份、地震科普光碟200套、科普书籍2000套、挂图160套分发各县区,推动科普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相继开展送地震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和进家庭活动。

突出抓好学校地震科普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我市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13所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举办了全市青少年地震知识作文竞赛,全市共有230多所学校参加,收到竞赛作文5.7万多份,指导相关学校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

市地震局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深入到县区政府、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小学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抗震科普知识讲座。在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举办全县中小学校园地震应急演练及安全工作培训会,邀请省地震局专家邓民宪为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人防办、县消防大队、县红十字会领导进行培训,组织与会人员观摩了学校地震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通过新闻媒介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在广播电台开设了“地震科普知识之声”栏目,在市电视台播放中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在苍梧晚报开设了“防震减灾,避险自救”专栏,借助手机短信平台,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地震科普知识,每月定期向全市防震减灾助理员和联络员发送地震信息和地震知识短信,利用庙会开展广场宣传活动。

(四)扎实推进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市地震局制定了《2012年度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规范了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为基层应急疏散演练有序进行具体指导。

强化学校演练。在“5.12”前后,市、县(区)地震局会同教育、民防部门指导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并对部份中小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

组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市地震局联合团市委,在大中院校学生中招募防震减灾青年志愿者近100人,市政府董春科副市长为志愿者队伍授了队旗,市地震局为青年志愿者配发了服装,组织了培训等。市地震局与市体育局共同努力,以市无线电体育运动爱好者为骨干,组建了1支市无线电地震应急通讯志愿者队伍,并参加了全国、全省无线电演练和比赛,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名和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

加强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市地震局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组织新浦区、海州区所辖的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防震减灾领导、防震减灾助理员以及新浦区浦南镇、新海办事处和海州区锦屏镇、洪门办事处所辖的44个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约100余人开展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活动。11月15日,市地震局组织开展全市地震应急实战演练,以赣榆县罗阳镇、东海县白塔镇,新浦区新海街道办事处、浦南镇,海州区洪门街道办事处、锦屏镇以及所属学校、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等和市县区地震局作为参演单位6800余人,重点演练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局及各县、区地震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市地震局应急指挥系统收集灾情信息;各县区灾情速报员进行地震灾情速报;无线电志愿者队伍利用无线电台进行灾情速报、图片传输;各县区有关中小学校、村(社区)开展避震和应急疏散演练;各县区所属有关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队、抢险救灾队、医疗救护队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抢险演练。通过本次地震应急演练,检验了全市地震系统工作人员的应急反应和指挥能力,检验了基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了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检验了灾情速报员队伍和无线电通讯队伍的通联能力。

二、2013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推进市级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及县级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小区建设。

(三)继续做好震情监视和分析研究工作,确保地震监测台网安全运行。

(四)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县、乡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第9篇:防灾减灾调研方案范文

市辖三区一县,共28个乡镇,54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约11万户,35万人。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有所增强,但总体设防比率依然不高,存在较大的震害隐患。为了全面准确的了解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现状,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我市农村民居建筑年代来看,砖混结构房上世纪90年代后所占比例较高,砖木房类型集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由于我市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目前上世纪80年代及80年代前各类型房屋仍占一定比例。

从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情况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土坯房和土窑洞抗震性能差;上世纪80年代及80年代以前建成的土木结构房,上个世纪80—90年代建成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普遍抗震性能较差;2000年以后新建房屋的抗震结构较为合理,地基做了较好的处理,85%的房屋地基作了夯实处理,但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15%左右的地基还加设了底圈梁。从房屋结构看,84%的砖混房屋屋顶采用现浇屋顶,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部分偏远农村房屋类型仍以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房和窑洞类型为主,以宜君县所调查村镇为例,砖混结构房仅占房屋总量的40%,不足所调查房屋总量的一半,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和土窑洞仍占一定比例。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民居场地环境、地基和基础不好。但因所处环境等原因,也有部分民居选在滑坡、采空区和河岸、沟边等不利于抗震的地段。

二是房屋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砖混结构房屋,窑洞在大开间,大进深,门窗洞口过多,过大,致使被门窗洞口分割的墙段尺寸太小,形成薄弱部位,二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屋头重脚轻,底层为会客厅,形成大空间,抗震性能较差。

三是大部分村民的抗震设防意识不强,缺乏房屋抗震设防常识,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部分村民只重视房屋表面美观程度,不重视抗震设防现象,表面贴着瓷砖,但没有底梁、圈梁等关键抗震物件,大部分农村民居未设防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

四是农村工匠缺乏建筑抗震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房屋建设整体没有施工图,有的房屋建筑生搬硬套,部分砖泥房屋仍应用混凝土预制板构件,墙身与柱间没有拉结筋,形成单片墙,部分房屋阳台、雨蓬等外挑太多,配筋和施工工艺存在较多问题。

五是为节约成本,一般在农村工匠带领下,由亲戚朋友帮助建房,部分房屋采用废旧钢筋,含泥土、杂物、沙石影响混凝土质量,特别是新旧砖混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房屋施工时随意性大,随意改变施工工序,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养护不够,其施工队伍技术较低,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事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广大农村减少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我市目前虽然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调研,取得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和艰巨任务。

(一)加强领导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涉及部门多、层级多、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区县级是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责任主体,尤其要落实乡镇领导的责任,乡镇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抓,保证工作管理到村,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发改、财政、民政、扶贫、建设、地震、统计、金融、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责任、规范程序、加强沟通协调,把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真正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把握原则

1、必经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与减轻其他自然灾害结合起来,与扶贫移民、避灾移民搬迁、沉陷区治理、工程移民、新农村建设、农村安居工程结合,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

2、必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广大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风俗民情、经济水平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稳步推进。

3、必经坚持经济适用、抗震安全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物质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加固改造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抗震防灾性能好、功能实用、造价合理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4、必经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民居建设工作管理,全力规范建设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乡镇在群众审批庄基地,办理相关手续时,要提出民居抗震设防的有关要求,达不到要求的暂缓办理有关手续。在此基础上提出钢性的农村抗震设防标准,建设部门应不断完善施工队资质与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工匠抗震设防知识培训,努力改变农村住宅建设普遍存在的设计图纸不规范、施工队伍无资质、技术人员不培训的现状。地震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的覆盖范围;有条件的区县应协调建设部门对农村的建筑工匠进行抗震技术培训,建立农村工匠抗震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建筑工匠的整体技能。

5、必经坚持“四统一”、“三要求”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村庄规划要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单体建筑抗震措施符合技术要求,施工质量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

(三)强化措施

1、加强农居抗震设防的宣传教育。地震是低概率自然灾害事件,破坏性地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发生一次,群众防震减灾思想有所麻痹、意识逐渐淡薄,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加大抗震设防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防震减灾意识,真正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建设地震安全工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提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水平要求,转变为广大群众建设安全的自觉行动。

2、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一是加强农村民居普查工作,逐户做好农村民居鉴定普查工作,综合评价各地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明确抗震防灾工作重点。根据普查结果,收集农村民居基础数据,为科学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对普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并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水利、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分段目标、建设内容、技术指标和保障措施。三是根据地震动参数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居实用抗震防工作,按照“抗震、节能、环保”的要求制定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结构、不同经济条件的抗震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方案,编制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实用施工图集及施工技术指南,指导农村民居开展抗震防工作。

3、进一步加大扶持支持力度。一是除省财政补助资金外,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实际,加大补助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实用技术研究、设计图集编制、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工匠培训和示范工程补贴等。二是引导社会各界捐赠和对口帮扶。对口帮扶单位要积极帮扶农村实施地震安全工程,对帮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先进单位、企业或个人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