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生态环境宣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宣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宣传计划

第1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我办按照市局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通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上半年的各项工作均已保质保量的完成。

(一)有效落实了《年度生态任务书》。上半年我办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的具体要求,服从于、服务于《2009年度宁波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考核获优目标和“两创”硬指标;完成了慈溪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制定并下发了《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实施意见》、《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和《慈溪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完成了《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重点实事项目的公示;初步完成了《2009年慈溪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完成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初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二)稳步推进了“两创”工作。“两创”工作是今年生态建设所确定的中心任务。今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抓全面启动、抓组织发动、抓创建指标达标和抓资料的建档,使“两创”进入程序,力争创建活动于2010年一举成功。由于“两创”的指标是刚性的,也是动态的。国家和省对“两创”的考核指标是不断调整、充实、提高,以始终保持“两创”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为此,我们在“两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了高标准、高起点,决不满足于低限达标。一是有效开展了“两创”指南手册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二是继续开展了抓“两创”工作生态建设典型示范项目工作,对“两创”典型示范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收集项目,现已完成初稿。

(三)有效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一是完成了省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调研,初步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方案。二是基本完成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村环境现状的录相拍摄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试点方案》;二是完成了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中的饮用水源地源头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的制定;三是完成了灵湖水库任佳溪村湖墩片生活污水治理方案的调整,发挥了环保服务和监管职能,工程经费由设计概算的270万元降到60万元。

(五)广泛开展了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了《2009年慈溪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做好了“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策划、协调工作,现己完成《了慈溪市纪念“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方案》报批,开展了环保志愿者、机关干部环保公益活动日,成功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月活动。

(六)充分发挥了《慈溪生态建设简报》的作用。《慈溪生态建设简报》是一份推广经验、传递信息、探索问题、沟通情况、指导工作和开展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工作园地。因此,要办好把这份简报,达到“大家爱看、实在有用”的目标,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压力。

为了办好这份简报,我们定下了“四条基本标准”:一是有特色。就是围绕生态建设中心工作,贴近上级领导关注的问题,紧扣生态任务这个重点,及时反映我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动态,及时反映大的行动,大的典型,及时反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建议,及时通报上级指示、信息等。二是有质量。就是在内容上有较高质量,数量上有一定密度,形式活泼多样,文风精炼朴实;材料真实,事实清楚,全面客观,时效性强;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文题相符。三是有影响。就是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看了我们的简报后,对我市生态建设工作更加了解、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在省、市局和市政府那里有位置,在部门那里有影响。四是有效果。就是在我市生态建设上各地各部门能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争先创优的局面,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现已成功编发第一期《慈溪生态建设简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切实加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是对去年立项开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进行了检查,完成了3个村的初步设计审核。

二是对去年立项开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三是确定了2009年度2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名单的;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己完成第二次修改稿,转下月召开联合会审会议后发文。

(八)不断深化了基层生态系列建设。一是完成了宁波市生态村考核验收前的指导工作,成功创建了45个村,创建申报通过率达到82%。二是积极与相关局沟通协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相关配套制度、措施。

(九)有效落实了市人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一是完成了凤浦湖、窖湖、灵湖水库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普查和里杜湖、外杜湖、白洋湖三个水库保护区污染源的调查;二是切实加强了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己召开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部署和安排,并完成各项任务的整治方案。三是基本审了定岗墩村、尖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因该镇分管镇长不在位,评审会推迟于6月中旬召开。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抓好年度《生态任务书》的落实。按照主次分开的原则,对“有难度、需重点突破”的任务,确定为公示项目,将推进和落实情况每季见报、每两月上《慈溪生态建设简报》,增强抓落实的刚性;按照《2009年生态建设任务书》的考核办法,6、7、8三个月作重点跟踪,9、10月作重点督查督办,11月份结合年度任务调研作拉网式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12月上旬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年度分析报告;12月下旬抓好年终考核。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2009年度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中“一类目标”的工作(1+4),继续加大督查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系统和综合措施,密切把握工作动态,积极推动任务按期完成。一是对重点工作和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列出进度图表,推动工作落实;二是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以市生态办的名义,密切联系各地各部门,做好联系、衔接,加强工作通报和交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合力抓工作的局面;三是认真对照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不断寻找差距,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二)进一步加大“两创”工作的推进力度。对创建工作深入的调研,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制订详细的迎检工作方案,提升优势指标,缩短差距指标,切实提高评估创建达标度;

进一步细化“两创”方案,排出“两创”计划表,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一步接一步,步步紧逼。适时组织“两创”技术培训,编印“创模”手册和生态市创建手册;落实“两创”示范项目,抓好“两创”成就展的策划,今年7月前精选出“两创”的精品、亮点工程和“两创”技术核查路线,确定展示“两创”的精品、亮点工程并完成建设方案,迅速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形象直观、多功能的生态环境示范点(工程);(7-8月)递交创建申请,使创建进入程序,做好“两创”动员大会的准备工作,使“两创”工作实质性启动;有效开展“两创”资料整编工作,本着“全面、真实、细致、统一、规范”的原则,落实指导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补充性材料等支撑材料的丰富性整理;9月前完成“两创”技术核查路线内相应区域环境整治方案;着力营造好“两创”工作的“两个氛围”,即工作和舆论氛围;积极主动进位,防止在环节上出现问题,把创建工作抓紧抓实,紧紧把握工作主动权,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把“两创”的各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确保2010年6月前完成所有精品、亮点工程,沿途区域整治全面达到“两创”考核要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的推进力度。组织开展试点系列培训和专题辅导,帮助试点镇、村制定试点实施计划,组织试点镇村负责人到农村环保工作较好的地区进行考察。

(四)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重点开展梅湖水库源头污染治理试点工作,待市政府批文后,立即组织实施;二是于8月底前完成9个水库源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对9个水库源头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明年继续有效开展源头污染治理作好准备;切实将里杜湖、外杜湖、上林湖三水库建成合格饮用水库示范库。

(五)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以扩大环保“国策”意识为载体,开展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决定选择农村环境保护试点村、“两创”检查点(社区、企业)开展全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试点,扩大全民生态环境教育覆盖面,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环保宣传的主体,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二是进一步营造环保宣传氛围,突出抓好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以生态考核为引导,指导各镇(街道)开展环保公益广告宣传一条街活动,选择公路出入口竖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城乡(镇、村)显要位置、各类公众场所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张贴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画。三是加快“两创”指南汇编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四是抓好4个重点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工作。把市委党校建成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把全市50%的中小学校建成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把电视台办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把《慈溪日报》办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基地,利用他们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来引导建设,搭建一个致力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开发和推广,为社会公众环境提供教育的优势平台。

(六)进一步抓好《慈溪生态建设简报》的编发。一是每月要保证出2期以上的简报,对简报的重点内容列出计划安排,进行约稿。信息内容多时,适当增加发简报的次数。二是切实把握《简报》的特殊性。提高《简报》的时效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增强《简报》的导向性和可读性,做到《简报》的全面性、综合性、专题性,达到《简报》的反馈性、灵敏性和直接性。三是抓好《简报》的参考性。《简报》信息刊出后,对上级---要让领导掌握相关动态、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横向---可使相关部门、单位相互沟通信息、相互借鉴;对基层---应起到指导工作、推进工作的作用。四是抓好信息报送制度。使信息报送制度化、信息来源规范化。

(七)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经现场踏勘,在全市完成12个位于限养区、非禁养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拟定标准,指导龙山、掌起、观海卫、逍林等4镇2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有效开展污染治理试点工作;

对年存栏猪200头(牛20头)以上规模等畜禽养殖场、屠宰场进行环境专项全面普查。逐个登记,逐个检查,查清情况,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对污染现状要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治理整改意见,建立起畜禽养殖环境管理档案。

(八)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两创”示范点的建设。围绕亮点抓提升,继续健全完善各类亮点工程培优标准、措施、步骤,在各镇、街道创建亮点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精选精品工程,完善考察线路,按照做精、做亮的要求,加快建设和整治,全面突出生态内涵,真正体现我市“两创”水平,真正使“亮点”线路、“亮点”工程、“亮点”单位都成为创建的“精品”工程;办好“两创”成就展。要在“选好点、创亮点、有看点”上作文章,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领域培育生态示范点,坚持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竭力推出生产环境教育基地和生态系列创建、绿色系列创建中的典型。

(九)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抓好2008年项目的推进督查,力争完成50%的项目验收。对09项目开展每月一次的督查,督查情况在生态简报上,力争80%项目进入实施。同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确保进度督查的实际效果。

(十)进一步深化基层生态系列建设。积极培育天元镇创建省级生态镇,加强帮扶指导,确保9月底前申报;配合实施环保“国策”意识和“两创”氛围开展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抓紧制定《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管理办法》和《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标准》,抓紧下发《关于开展2009年度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为确保20个创建目标的如期完成。

(十一)进一步抓好市人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的落实。

做好迎接7月份人大代表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执行情况督查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有看点、有展示、有材料、有汇报”。

一是饮用水源村庄生活污水活理,要求:桥头、龙山、横河、观海卫、掌起五个水库的生活污水治理必须完成。其中:横河7月中旬完成,

二是城河治理:五条马路的餐饮业、横河小轴承油污染集中设施建设7月中旬完成50%左右。

(十二)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每月组织要开展一次环境整治明查或暗访,10月份召开环境整治现场会,11月前完成庭院整治复评,12月完成庭院整治验收考核。

第2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一)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围绕五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拟定了省生态环境厅厅2020年例行新闻工作计划。为增进社会公众对六五环境日的关注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六五环境日活动做好宣传预热,6月3日上午,省厅在省政府新闻办支持下召开新闻会,《2019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就全省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双十”工程治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等情况向新闻媒体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提问。

第3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地位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也就是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旅游的时候,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由此可见,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接受旅游环境税,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失去的家园,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以绿色管理为主,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环境税的背景下,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也有矛盾冲突,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薛明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第5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xx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xx乡整体面貌,对xx乡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有争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二、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xx乡建制于1984年,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564户6631人,距离寻乌县城50公里,广东兴宁市区62公里,是江西省南下广东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出口。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xx乡农业是以种植业、果业为主导,茶叶和油茶种植为特色。其中油茶种植面积有25500多亩,平均年产油茶24.5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有1800多亩,年产值达630万元。xx乡矿产和水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高含量的铀矿、稀土、水晶矿;境内还建有斗晏、大田、铁尺水、龙潭等8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计3.95万kw,被水电专家称之为小水电之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xx乡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目前xx乡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稀土的非法开采造成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对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到河流,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畜禽养殖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xx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xx乡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种植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xx乡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二)xx乡造成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原因分析

1. 环保意识淡薄,宣传程度不够。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 政府环保力量薄弱。一是xx乡没有专门的环保队伍和防保员。乡干部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二是乡干部人员常变。人员变动过快,使环保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 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xx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群众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例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垃圾随处扔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4.环保方面配套设施不足。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使得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三、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的新xx的要求,在全乡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乡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 落实环保乡村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村委会,固定村级环保员,确保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便。加强乡镇环保培训,完善体制,健全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打破部门行业的条块分割,协调各相关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

第6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5日

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大量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精神追求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居民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干预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产生了许多问题,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考验,由此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定阻碍。

一、调查概况

为调研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典型县原县进行调查分析。原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国道、省道、高速傍城而过,地势平坦,县域国土面积577平方公里,辖10镇4乡208个村。调查所覆盖的村庄基本均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旱地为主。涉及调查的农户共200户,居民80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在外务工,接受新思想同时提高了村民收入,也带动了村中经济发展。大部分村里没有集体打深井建水塔,村民自己打井,生活用水来源于地下水。没有专门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生产垃圾排放比较随意,不利于村庄环境改善。

二、关中地区典型原县村民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

(一)农村能源资源结构利用调查。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村能源利用由生物能向燃煤过渡。农村燃料使用一般以秸秆和燃煤为主,有的家户使用煤气,但占总能源使用的比例不高。由于秸秆自身发热量不足,加上秸秆的收集、贮运方面的原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秸秆使用量减少。由于缺乏合理的秸秆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带来局域空气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交通与航空环境。局部地区具有薪材使用条件,常年的薪材使用导致大量林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农民用煤质量较差,时间长、面积大、排放方式简单,对空气造成比较大的污染。沼气利用方面,基本是如果村中提倡的话,户户都通,不提倡的村基本上户户不用。(表1)

(二)农村生活污染排放调查与分析

1、生活污水排放。从被调查村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村子没有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1)厨房污水。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大量的动植物脂肪增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某村调查的一家农户,和几年前相比,人口未变,但食用油用量从每月1kg增加到现在的5kg。可知,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成分正在朝不利于净化处理的方向发展;(2)生活洗涤污水。农村居民的生活洗涤用品有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污水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在一户4口之家的农户里,一个月要用1~2瓶500g的洗洁精,很多农户直接泼在泥地上,部分建有下水道,洗涤污水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入河道。而当洗涤用水渗入地下,便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使以井水为饮用水的农村居民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表2)

2、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都相应增多了,如调查的陕西省原县,垃圾成分主要有:(1)居民生活垃圾:食物垃圾、纸、布料、木料、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燃料灰渣、碎砖瓦、废电器、废器具;(2)农业生产垃圾:化肥农药、杂草、果树枝条、落叶、废塑料、禽粪。农村生活垃圾面广量大,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汛期,各种垃圾随着雨水输入河道、溪流,严重污染水体,还造成河道堵塞。(表3)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向农民提问“什么叫环保”,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状况来看,关中的农村居民对“环保”有所理解,但仍存在误区,很多村民对于环保意识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卫生意识”层面上。所谓的“卫生意识”就是保持周围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的意识,而不是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意识。所以,出现了不少为了卫生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另外,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目前,陕西关中原县农村的家庭:(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家庭规模在缩小,总户数在增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得到基本控制的前提下,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户数增多是关中地区环境面临的又一个压力,这使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及资源使用总量增加,相应产生的废弃物增加;(2)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单个家庭的生产、消费能力增强。农村集体权利的分散和弱化是由家庭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引起的,个体的行为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机制也就随之弱化;(3)家庭关系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家庭权威结构发生改变。这对传统农业造成了冲击,例如粗放式、大量使用化肥的耕作方式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的耕作方式;(4)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青壮年常年进城务工,农事活动大多由老人及妇女操持,导致一些繁杂的但有利于环境的农事活动如秸秆的储运、利用,农家肥的使用被放弃;(5)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改变,农村中的年轻一代崇尚消费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取代崇尚节约的生活理念,形成炫耀性消费,传统节能、节俭、环保的田园生活方式渐渐被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取代。这些有关于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转变村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一)转变农民生活观念。保持适度生产,保持适度消费。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废弃物排放,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对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过度消费是一种使农村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的生活方式,势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崩溃。节约资源是保护农村环境的核心问题,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即减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村民。

(二)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予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通过以上措施,少生、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提高农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集中在人类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与急功近利的关系问题上。一是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广大村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村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二是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让农户积极参加培训,增加生态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三是抓中、小学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老师上课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向中小学生灌输环保知识,从小培育环境意识。

(四)引导农民建立民间环保组织。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能够确保农民的参与,使农民认识到农村环境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真正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层政府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生态效益的倾向,他们往往与当地的环境污染企业达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而民间环保组织则有利于将农民的环境保护心声呼吁给社会各界,引起社会舆论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关注,减少因“政府失灵”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加重。政府应鼓励农民成立自己的团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财政上给予鼓励。农民通过成立自己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先进步的农民教育落后的农民,互相影响,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是环境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的积极主动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洁.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化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分析,2010.15.

[2]陈希勇.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出路分析[J].农村经济,2010.

第7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关键词:贵州;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研究背景

贵州省地处我国两大水系长江和珠江的上游,在两江生态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生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周边省区和两江中下游人民的安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占7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山区省份(山地占83%)。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经济背景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区。因此,结合贵州特点和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由于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森林过度采伐,毁林毁草,陡坡垦植等,使贵州省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并不乐观,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1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解放初期,贵州许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30%,但到80年代中期迅速下降到平均12%左右,个别区域下降到不足5%。近几年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虽有所提高,但仍明显偏低。而且在现有林中,普遍存在林种、树种、年龄及水平和垂直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之林分质量差,从而大大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及经济效益,使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减弱。同时,也造成其它植被系统的破坏和草场的严重退化[1]。

2.2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

全有资源表明,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6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5%,仅乌江流域贵州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03万km2,占区内面积的75%,比80年代初增加23%,平均侵蚀量为2900t・km-2・a-1,最高者达13500~17500t・km-2・a-1,年均总侵蚀量达1.96亿t,约相当于8・7万hm2耕地10cm的耕作表层土壤被流失,每年至少有1.1亿t泥沙直接流失。赤水河流域泥沙含量达1.261kg/m3,坡耕地侵蚀模数达8000t・km-2・a-1。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土层瘠薄、泥石流频繁发生,泥沙毁坏农田,淤积河道和水库,进而造成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全省石漠化面积已从1975年的0.88万km2,发展到1980年的1.34万km2,目前达2.2万km2,而且每年仍以933km2的速度递增,大面积石漠化地区出现了丧失人类生存的无土、无植被、无水的生态环境[2]。

2.3旱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喀斯特地表渗漏,土层保水能力差,抗旱能力一般仅5~7d,形成一种特有的喀斯特干旱,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发生,给喀斯特丘陵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生态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因难,干旱灾害成了制约农林牧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喀斯特洼地排水系统特殊和水土流失,常引起泥沙堵塞洼地落水洞,致使洼地涝灾频繁发生。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人为的不合理干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贵州经常发生。

3、建设好贵州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逐步在贵州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2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保护力度。

3.3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在贵州省已开展了好几年,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新时期,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贵州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3.4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低、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能源,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5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与保障,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还应杜绝乱修路、乱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8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因为城市建设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极其重要。

2、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3、生态保护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3.1、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如今,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且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3.2、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3、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4、城市建设中加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立的建设目标中,通过分摊责任与义务而建立关于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严格实施环境考核机制,对城市环境进行考核,并且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展过程,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该由相关的科研单位对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鼓励科技创新,从而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加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使环境保护人员能够提高各项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4.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对于这项任务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级管理,促使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将环境保护的计划积极落实到实处,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4.4、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要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整个城市建设的关系,才能维系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5、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从普及环保知识做起,加大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其途径:一通过社会媒体,对环保加强宣传;二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对环境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三开展关于环保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还增加了人们自觉环保意识。

5、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5.2、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6、结束语

在今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环境宣传计划范文

一、基本现状

设县二十多年来,我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远没有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基础条件薄弱,金融总量难以做大做强,信贷投入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信用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或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债权保全难度较大;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不够协调,信贷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信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金融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银企关系不够融洽;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有较快发展。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已成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使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逐步实现县域货币政策传导畅通、金融法制健全、社会信用良好、银企关系融洽、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运行安全高效有序、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目标。

近期工作重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当前金融总量小、信贷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贷款难,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社会信用意识薄弱,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债权维护困难;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并以此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上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程序上,消除那些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和环节,充分利用金融联席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等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上级行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前瞻性科学分析判断,提高金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县域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货币信贷、劳动力价格、产业特色优势等情况的分析判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当地经济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提高金融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金融工作效率,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发展信用环境。首先,要加强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作用,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库,实现银行信用资源共享,监测控制企业、个人多头贷款,预防银行信贷潜在风险。其次,加强信用惩戒制度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三,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保护金融债权利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过程,建立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做好金融债权保全工作。

(四)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风险。形成由政府牵头,金融、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联手行动的依法收贷工作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或处置一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清理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执行情况,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行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利益,合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五)大力开展社会信用知识宣传,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要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信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加快制订和完善**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稳步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选工作,把企业的资信状况纳入金融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防范风险能力。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

(六)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服务中介组织,为信贷决策提供信息信用支持。要从政策上鼓励与支持与信用服务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如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促进银行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解决银行与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按市场化原则选择的问题,降低信贷风险,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信息信用支持。

(七)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努力维护辖区内金融安全稳定。继续支持和做好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增强金融主体活力,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能力。正确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建立金融稳定协调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好政府、人行、银监三者关系,共同维护好县域金融的安全稳定。

(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对外引资,进一步做大金融总量,努力保持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积极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扎实抓好反洗钱工作和“三防一保”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为上级行和地方政府决策做好服务,为县域经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四、政策措施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必须发挥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政府、银行、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科学稳妥的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金融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金融生态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过去形成、不利于金融发展的各种行业规章制度,摸清自已管辖部门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新措施。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金融生态建设相关工作要做出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各职能部门应研究制定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工作重点及要求。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评价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目标考核范围,落实奖惩责任制,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维护金融生态平衡。

(三)人民银行要把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积极主动地协助配合县政府做好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组织、协调、联络工作。要督促指导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