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生态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2000年环保部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省、市、县以来,目前全国已有1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山东蒙阴县,发挥地区优势,开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其做法在省内推广;四川双流县以“七大”环保、“”生态示范工程的“双流经验”,在西部第一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浙江安吉县“生态立县”,成功实现从“污染大户”到首个“国家生态县”的转变。
蒙阴县:生态乡村建设“四种模式”
5月23日至25日,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在蒙阴召开,推广该县生态村建设做法。蒙阴县是山区县、库区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近年来,蒙阴县发挥山水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实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蒙阴县11个乡镇有6个成为省市级文明生态乡镇、7个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464个行政村中有312个生态文明村,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蒙阴县特色文明生态村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风景名胜带动型。依托蒙山、孟良崮等风景名胜,大力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自然风光、购农家特产”的农家乐旅游。二是乡土文化传承型。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在红色文化方面,如在野店镇烟庄村规划实施“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三是特色产业主导型。实施“一园一社三对接”,即农业精品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与市场、企业、旅游对接。四是庄园经济开发型。对村庄的荒山、荒地进行承包经营,由农户集中连片开发,在房屋周围栽植蜜桃、苹果等果树,在房前或庭院发展长毛兔、獭兔等畜牧养殖,规划建设一批农户庄园式的文明生态村。
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强调,要把构建生态高效的产业体系摆在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和低耗低排的乡村工业、服务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相互促进。
双流县:“七大”环保工程,“”生态示范
2010年10月,四川省双流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并于2011年4月通过国家生态县公示。今年5月22日至3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中央媒体总结包括双流在内的全国6个生态县(市)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2007年以来,双流县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水准投入、高标准打造,全面实施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置、河流综合整治等“七大”环保工程;完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等“”生态示范工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境教育“三大”全民环境友好行动,形成了环保与发展并驾齐驱、环保能力建设全省第一、推动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个“全覆盖”等一系列“双流经验”,先后荣获四川省生态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等荣誉。
2010年,该县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并制定了《双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拟投入近10亿元资金,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强力推动双流县生态建设大提速,文明建设大攻坚,城乡环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把双流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县。
安吉县:生态立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关键词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18-01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更多地获得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政治与宗教参与联系在一起的,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探讨
2.1指导思想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张家界、桂林和贵阳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要机遇,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发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特色,基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安全阈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黔东南州资源开发、生态保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区域和流域一体化发展,通过系统地开展水源地保护、重点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建立面向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确保区域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保障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2.3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2.3.1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针对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确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建立以城市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
2.3.2优化城市绿化体系
建设城市环城林带,加大郊区和农村的绿化力度,引森林进城市,让园林下乡村,形成集城区和郊区绿化于一体,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绿色生态圈,建设环城林带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景观多样的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2.3.3推进生态示范建设
加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县(市)建设,巩固和推进黎平、从江、榕江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凯里市三棵树镇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试点的建设和实施,并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在生态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进上述三县的生态县建设,切实把区域生态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协调发展。
2.3.4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重要地段、历史街区的生态设计,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设生态社区,优化生态人居环境,至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的生态住宅小区和绿色小区,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基本处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而言,即是将城乡发展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行为等都要奠定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对物质建设与心灵建设、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法律制度和道德培养、硬体结构与软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生态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创造新文化,并在新创文化中体现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Yanitsky O. The City and Ecology, Nauka, Mostkow.1987,1:167-174.
__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方针,坚持“全面护、重抓封、大力造、突出管,合理用、努力节”的林业发展思路,先后荣获了“全国乡村林场建设先进县”、“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先进县”、“安徽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中国祁红之乡”等称号,尤其是林业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推进“山权不变,>!
一是调整布局,加快生态林业区域经济的建设开发。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从深化林业体制入手,落实和搞好森林分类经营,把全县连片的天然林,申报为不同级别的生态公益林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进行全面养护。公益林以外的人工林和残次林山场,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规模、加深力度、加快速度,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和油茶、干果、竹类以及中药材等经济林基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做到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场一品,形成气候,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二是调整政策,加快搞活乡村股份制林场、国营林场、采育场的建设开发。首先是下决心、花力气在稳定山林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以现有的乡村股份制林场为依托,以自愿为原则,以连片为基础,积极引导和林农继续重新入股,尽力把已分到户的各类山场都能联合进股份制林场,扩大规模、完善责任、规范林场。完善扩大规模后的股份林场及时重新登记造册,发给林权证,列为县营林总公司指导下的工营林单位,等同享有国有林场待遇,可自主经营,编制经营方案和作业设地,上级及时审批并下达各项生产任务和指标。同时,针对县情和林业生产规律,划定育林期、森林防火期和木材采伐期,一定几年不变,走采、育、加、林、工、贸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的路子。对不愿入股和联合、且又有荒山的农户,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可按《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限期绿化,不执行者可不给木材计划、收取荒芜金,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处罚。此外,这些乡村林场,还可加大人工中幼林转让和“四荒”拍卖的力度,以多渠道开发利用,多门路筹集资金,加大护林和营林的投入,实现林业的良生循环。
三是调整理念,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的建设开发。要在集中精力、多形式抓好现有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精心规划,盘活资源,开辟新点。可以联手合作,挖潜项目和内容,提高品味、提高知名度,也可围绕旅游、立足特色,把县内古树、大苗基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和花卉、盆景基地扩大规划,提高档次,进行培育和建设。此外,在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发本县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祁红茶、食用菌、中药材、矿泉水、小型木竹工艺品、根雕等等,以旅游牵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应在“五点”上下功夫,即:挖潜老点、培育新点、盘活支点、开发商点、打造亮点。
四是调整职能,加快林业行业队伍的建设开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服务的行为。鉴于这样的林业定位,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势在必行。针对__现状和山区特点,现行的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县营林总公司为龙头,连接乡镇林业站、乡村林场、国有场圃等组建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开展科技培训、普法学习、病虫防治、信息传递和开展自身各项林事活动,壮大和夯实行业队伍。乡镇林业站是乡镇林业行业的牵头单位,也是行业组织活动的中心,除组织指导自身和所在地股份制林场的各项林事活动外,还要根据县政府下达的年度木材采供限额,按资源状况分配到股份制林场和其他尚未入股的村、组及农户,并发给木材采供许可证。近几年,木材采供的重点侧重于乡村股份制林场的人工林,尤其是山场即将到期合同的人工林地块,更要优先考虑和安排,并给倾斜政策,指导及时更新还林。林业部门对今后的商品材采伐要明确为块状皆伐,皆伐后要按采伐证所指定的山场、树种和数量进行验收并打钢印,发给流通券,凭流通券进入本县市场自由交易,凭流通券和交易发票、税票在林业部门开证外运出口,实施源头管死、总量控制、活跃市场、违规处罚的原则。木材加工企业一般要有自身的原料基地,利用自己的木材加工出售,不足部分,可挂靠林场,进行采购予以补充,全县还要继续实施不准原木外运出县的规定,以多层次增值。总之要“绿山富民活行业”,充分发挥林业行政队伍在全县林业生态经济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另一块是林业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林业执政,遵照《森林法》的明文规定,建立林业基金制度,林业资金除直接用于林业外,对“三农”进行的省柴节能、沼气推广应用等与林业相关项目,也同样要给予资金扶持,切实改革和改善林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林业资金效益,把林业行业管理和林业资金管理、使用推向新阶段,为兴林强县、绿山富民做出新贡献。
一年以来,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以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和长效治理为目标,切身做到“五个确保”,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开展村庄整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达到家家创业、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目标,全面改善了我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将我乡一年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本着彰显X特色,突显生态魅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长X同志为组长,人大主席X同志为副组长,X等同志为成员的X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稳步推进了我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我乡还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整治纳入乡对各村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为营造浓厚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氛围。在年初就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张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有关警示用语和宣传画页,悬挂宣传横幅和办宣传专栏,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四纸上墙,两桶落地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悬挂标语X条,张贴宣传画X张,发放宣传资料X多份。为全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紧紧围绕“五个确保”,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工程。X、确保有清扫保洁队伍。(X)按照《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要求,每个行政组配备X名保洁员,乡督促各行政村建设好保洁人员队伍。并与保洁人员签定责任书,完善保洁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全乡共有保洁员X名,保洁车X辆,确保乡域范围内无陈年垃圾。
X、确保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X)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乡购买垃圾桶X余个,户户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X)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个行政组平均配置X-X个垃圾池,每个行政组配置一辆人力三轮车。(X)各行政村建设规格模式统一的垃圾收集房。(X)乡配置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由乡运输到X场镇统一处理。(X)对于边远且交通不便的行政村,采用就近就地进行卫生填埋等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禁止垃圾暴露和露天焚烧。
X、确保有再生资源回收点。(X)结合我乡村级再生资源回收少,分类工作起步晚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本次迎接国家十部委验收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工作,(X)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乡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X处,对废品进行回收分类处理。(X)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栏,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让农村居民自觉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减量的良好习惯。
X、确保有资金投入机制(X)建立起“村民适度缴费,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X)乡财政所经常督查各村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维护修缮经费。(X)由乡政府统一按照X万元的标准建垃圾收集房X个。(X)积极引导群众缴纳适当保洁费,按每户每月X-X元标准缴纳清洁费,县财政对每个行政组按X元的标准补助保洁人员经费。
X、确保有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将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增强了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工程。生态文化建设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精髓。我乡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是抓好机关文化建设。文建明工作法、廉政文化等上墙,全乡党建文化氛围浓,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古树名木保护。二是配齐配全文化设施。全乡X个村都建有规范的农村文化书屋,实行户借阅登记管理制定,建村宣传栏X个,建村活动场所X个。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施乡风文明评议,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行农村文明新风尚,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全面实施完成了全乡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工程,电视网络覆盖率达X%以上,提升了全乡形象。
(三)加强低碳建设,培育健康环保生活观念。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乡、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建沼气池X口,实施改厕X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站X个、回收点X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达X%以上,推行一三五七工程(一天一次庭院打扫,三天一次白色垃圾清理,五天一次环卫督查,七天一次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清扫,)良好的习惯培育了良好的生活观念,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问题。今年来,我乡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措施扎实,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从我乡情况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五、明年工作安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能职责,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村长要亲自抓、负总责,驻村干部督查抓,其他成员要具体抓、负主责。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发展在现在社会很发达,但是也是一个很存在挑战的事宜。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也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大多是青山绿水,只要好好开发都会十分吸引游客,政府也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中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要想将中国生产总值再次提高,只能选择改革农村社会的体系。但是乡村旅游能发展好也面临许多挑战,各个地方的农村会有竞争意识,会更大力发展自村的旅游事业,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正在发展旅游的产生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化成矛盾,所以要发展好农村旅游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迎难而上,大力支持与开展农村旅游事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1)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心灵上的放松,旅游事业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事业,现代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即将跨入全面小康,旅游事业绝对是有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的。当然发展旅游业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要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达到双赢,城市的工作者压力大,无心工作,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城市工作者们到了建设好的乡村旅游,愉悦身心,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放松了精神,不在紧绷与劳累的工作,旅游完回到城市就能更加专心投入于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城市的工作者们的专心工作能使城市工作得到进步。农村也有了固定收入,旅游业蒸蒸日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好,许多农民也不用只局限于种地,收入少投入高。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城市的经济也能得到推动,农村有了固定收入,由此可见,只要能发展起农村旅游业就能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
2)当然每件事都是有利有弊,旅游事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许多益处,当地物品引入更多种类做到品种多样化,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局限性影响,旅游服务更完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会受到影响,吸引的游客越多,游客区打扫的难度也就越大,清扫的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可能会更严重。因此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地居民为了取得利益,增大旅游必须品的价格,使得来旅游的旅客得到物价上的不公平对待。也有可能当地的居民为了增加景点,把不应该设立为旅游景点的地方开发成景点区,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也有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忽略了其他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全面发展经济。当地的乡村文化可能受到外地人员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旅游业,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利弊,传扬优点,尽力避开缺点与弊端,相信旅游业的优点能代替缺点,传扬文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突破相关思路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许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各种企业项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型事业之一,只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镇选择了这一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家乐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制的农场,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迅速的发展下去,中国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趋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改革已经指日可待了。
(二)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的乡村都在向着城镇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乡村当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缺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承,要想保护中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保护中华文化的遗产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会迎难而上,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比如物价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标准价格并进行实时调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环境问题,可以加派人手,减轻每位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中国的传承文化。
(三)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融合一起发展,就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加强:1、研究生态性存不存在乡村生态空间边界,怎么判断乡村生态系统是不是完整的,怎么判断它的安全性,怎么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确定适合旅游发展的方案。2、研究乡村性,只有保持完整的乡村性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将乡村拆并,对乡村进行整改,一些整改措施如:改厕改水,用机械进行播种,将家禽进行圈养,是不是会将乡村改的过于城镇化,影响其乡村气息。乡村变得现代化和乡村性还有关系吗,如果出现居民诉求过于现代化,会出现中国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只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不发生冲突,能最大化的提高国民经济,可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加快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经济建设搞好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会紧跟上去,便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一发展方向上会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与全国的专业人士相互讨论,全面完善其中的相关管理制度,再配合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中国的旅游业推动到一个顶点,将中国最美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相应融合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应推动着商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一)主要成绩
1水利基础设施保证能力全面提升
比“十五”期间增加8.437亿元,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市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投资达11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保证能力全面提升。
2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综合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堤防工程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乡村防洪工程、县中潢圩堤局部竣工验收。基本完成全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市局部地区水旱灾害严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四年累计损失达116亿元。同时,防灾减灾也取得显著成果,防洪减灾效益达107亿元。最大水平地减轻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3民生水利取得重大进展
共建成饮水平安工程7036处,农村饮水平安工程建设效果显著。完成投资7533万元,解决约17.47万农村人口饮水平安问题;至2010年底可完成硬石岭、五湖等19座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水利血防项目建设,县、市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序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节水示范项目建设有序展开,完成了县白塔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恢复灌溉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完成中型机电泵站更新改造4座。
4水利服务绿色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平方公里,水土坚持生态建设卓有效果。十一五”期间。实施水土坚持生态修复115平方公里,实施了国家水土坚持重点建设工程、鄱阳湖生态区水土坚持重点治理工程。
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全市4个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制定公布了全市工业和乡村生活用水定额。完成了全市水功能区划、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农村水电迈上新台阶。全市新增农村水电装机近2万千瓦。
5水利改革不时深化
至2009年7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全市有改革任务的2个县(市、区)10个国有水管单位均通过省级验收。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区成立了水务局,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职能逐步得到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99个,农民参与用水管理灌溉面积6余万亩。
6行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开展了全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水利规划体系不时完善。编制完成了流域综合规划、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等40余项水利规划;水法制建设不时加强,制定《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暂行方法》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地方性配套水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公布,水利法制体系日臻完善;防汛抗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更加完善,36个乡镇成立防汛指挥部及其办公室,353座中小型水库设立了平安管理员,开展巡查报汛工作;水行政管理不时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及涉水事务管理等水行政执法不时加强,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二)存在主要问题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
无控制性防洪工程。二是堤防工程防洪能力缺乏。市城区总体防洪能力仍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防洪平安保证水平不高。一是区内无流域控制性工程。主要河流中。各县(市、区)重要城镇防洪设施普遍存在规范低、病险工程多等问题,防洪能力整体较低;大多堤防工程防洪规范不到10年一遇。三是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四是乡村和主要易涝区排涝能力缺乏。五是防洪抗旱基础设施较为单薄,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平安事件能力还不强。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单薄。
农村饮水平安问题仍较突出。污染水、局部地区季节性缺水等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不同水平存在全市预计还有约39余万人的饮水平安尚未得到解决。
规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单薄。现有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不少工程带病运行,效益衰减,特别是近年来呈现的水旱灾情,凸显水源工程供水能力缺乏,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十分单薄。目前,全市还有约15.7万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且现有灌溉面积中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缺乏。农田排水设施条件也很差,排涝能力缺乏,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繁重。
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仍然较重。全市有9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和196座病险水库亟待除险加固。
3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
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市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配置能力不高,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加上现有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基础设施单薄,工程型缺水普遍存在缺少应有的应急备用水源,难以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等引发的供水危机。
4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978平方公里;现有崩岗1000余处,据最新遥感资料统计。崩岗面积400多公顷,515以上坡耕地面积34平方公里。同时,由于修路、采矿、乡村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建设活动和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等不当的农业开发活动,以及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致使全市每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6万亩左右,局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现象仍然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湖泊行蓄洪能力明显降低,汛期经常呈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进一步加剧了水患灾害。
5水利投入缺乏。
制约了水利的发展。一是至今没有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市及市以下各级财政的水利投入缺乏。近年来财政预算内用于水利的投入增长缓慢,水利项目地方配套少;二是水利融资平台缺乏,投资渠道有限,融资数量少;
6水利改革和管理有待完善。
水价形成机制与水资源紧缺状况还不相适应。基层水管单位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缺乏,水利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待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还不到位。管理设施新鲜落后,基层水利发展后劲缺乏。
二、十二五”工作布置
(一)总体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坚持统筹兼顾。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证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坚持人水和谐。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坚持生态优先。把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坚持改革创新。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6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发展目标
市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维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证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证体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水资源的可继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水旱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降低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市区、市区、县城和重点地区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规范,防洪除涝:基本建成信江段防洪减灾体系。即市区防洪规范50年一遇、市区、县城防洪工程及县中潢圩堤堤防20年一遇、万亩以上圩堤堤防10年一遇;重点地区中小河流基本达到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市区排涝规范达到20年一遇,市区、县城、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规范得到提高,基本达到10年一遇以上。洪涝灾害损失率(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占同期GDP比重)降至1.0%以下。
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抗旱:重点地区、重要乡村、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发生中等干旱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重大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发生特大干旱时,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平安。
2民生水利目标
并解决新增农饮规划内人口饮水平安问题。农村饮水平安:解决规划内28.69万人农村饮水平安问题。
继续实施以小型水库为主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全面完成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开展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使病险水库(闸)比例进一步降低。
加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力度,农田水利: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步伐。逐步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以上。
农田灌排条件有明显改善。机电泵站改造:加快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步伐。
农村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村水电:积极发展农村水电。解决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重点维护区的小水电代燃料问题,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
3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有效改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供水平安保证体系。
提高供水平安保证水平;启动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乡村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全市新增总供水能力约1.2亿立方米,其中城镇供水能力0.2亿立方米。
4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目标
推行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节约:贯彻落实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市水量分配细化方案》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至201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2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0立方米,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乡村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维护: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证水资源平安,重点地区河段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体功能状况得到改善。2015年,依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全面实施水域排污总量控制,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应达到100%其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应在85%以上。
5水土坚持与河湖生态修复目标
逐步构建河湖及地下水生态维护体系,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水土坚持:切实搞好水土坚持生态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
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加强水生态修复。保证水资源平安,生态修复面积85平方公里。
6水利法制建设目标
水行政、执法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加强,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以抗旱、水资源利用与维护等为重点的水法规配套体系建设基本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法制化水平不时提升。
7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目标
构建与水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加强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土坚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与水环境监测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
提高防汛抗旱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水利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水利科研技术手段和能力。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保证能力建设。
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水利科学研究和科技效果推广,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8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标
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和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水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水管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水利管理:强化水利管理。加强农村水电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水能资源开发行为,实现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保证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把水利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布置的优先领域。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方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融资力度,拓展水利投资渠道,做到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偏重。
2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框架内,强化依法治水。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顺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高效运作机制,加大政府对涉水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工程平安、资金平安等,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3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科学、合理、充溢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评价、使用机制;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与水利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全面推进水利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形成水利人才工作与水利事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______镇位于__x东部,座落在浑江水库岸畔,距县城27公里。东经126.4度,北纬40.8度。东与吉林省集安市接壤,南与沙尖子镇毗邻,西同雅河乡,向阳乡,__x镇相邻,北隔浑江与北__x乡遥遥相对。全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地域总面积334.6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水域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82%。现有人口9004户,26488人,其中妇女__77人,有劳动能力妇女6731人,下辖6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6个社区居委会, 42 居民组 。全镇设有6个社区妇女联合会,6个村妇代会,1个非公经济妇委会,120个妇代小组,共有各级妇联干部 136名,其中进村(社区)两委班子28人。
(一)为引导全镇广大妇女和家庭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和家庭在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道德、创建生态文明中的特殊作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______镇党委政府对辽妇通〔2012〕15号下发的“绿化家园 巾帼行动”文件通知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______镇“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绿化家园巾帼行动”活动小组:组长有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副助长有镇妇联主席、林业站长担任,成员有各村的妇代会主任和分管林业的村干部担任;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镇妇联成立了“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7个,按照具体目标、标准开展了创建“巾帼绿色庭院”、“巾帼绿色示范村”、“三八绿色工程”基地活动。
(二)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根据“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各项创建标准确定:每年引导12户农村家庭参与“巾帼绿色庭院”创建,每年力争有2个家庭达到“巾帼绿色庭院”标准,到2015年实现10个家庭达标;以“绿化、美化、净化”为主要指标开展“巾帼绿色示范村”建设,每年引导2个村参与“巾帼绿色示范村”创建,力争到2015年有1个村达到“巾帼绿色示范村”标准;力争创建造林效果好、管护规范化、生态效益突出的、村(街)级“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镇村要组建实名制“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围绕宣传绿色生态理念、传播造林绿化技能知识、参与造林绿化实践等内容,组建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实行实名制管理,要有专门的活动记录档案。每支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造林绿化活动,扩大“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影响面。
(一)充分发挥妇女组织作用,转变部分妇女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我镇坚持思想教育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利用广播、板报和宣传单等,并依托远程教育网络、科技讲堂和专业协会,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导妇女树立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观念。提高现代生产技术水平,掌握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使“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逐渐成为妇女的自觉行动。几年来,累计发放传单1万余份、悬挂横幅标语20余条、制作宣传展板24块。
(二)将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村(社区)建设、“四进农户”、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和文明单位帮扶文明村(社区)共建、“绿化家园巾帼行动”活动相结合,使这些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满足人民群众建设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学习生态建设的基本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三)巾帼志愿者能够参与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建设“绿色家园”的主人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生活陋习,改善乡村面貌,创造景观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为我镇开展“绿化家园巾帼行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镇妇联能够从当地实际出发,精心策划活动
载体,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以围绕道德文明进家庭,把 “美德在农家”、“家庭美德建设示范点”、“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 “绿色家庭”等以家庭为对象的各类特色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了我镇城乡环境建设,促进了地区生态文明健康发展。(一)一是积极同林业部门协调紧紧围绕本地区造林绿化中心任务,开展各具特色的妇女造林绿化活动,如营建绿色通道、“三八绿色基地”或开展巾帼绿色庭院、绿化示范村竞赛评比活动;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动员巾帼绿化志愿者共同参与造林绿化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妇女造林绿化活动目标明确,突出了地方特点,体现妇女特色,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植树活动12次,村屯绿化3700延长米,栽植连翘1500棵、大杏树139棵、绣线菊3000棵,丁香700棵,樱花1000棵,天女木兰30棵,创建“巾帼绿色示范村”1个,创建“巾帼绿色庭院”12个,创建“三八绿色工程”基地1个,组建“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7个。投入10余万设置卫生垃圾箱80个;新建村文化活动室6个、村卫生室6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6个,高标准建设村(社区)“农家书屋”12个;投资800万元建成了6个行政村群众体育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投资60万元,修建了三处休闲式园林长廊,活跃了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家庭节能行动”“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投资63余万对四平中心村进行美化、亮化,硬化路面4700多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改善了350户村民的生活环境,结束了四平中心村无路灯历史。并充分利用农村柴草资源充裕,新建户用沼气池822户。
(二)积极开展环境文明建设。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制发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生态文明村(社区)建设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召开了2次现场推进会,在各村(社区)梯次推进,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点到面,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社区)活动。将生态文明村(社区)分为过渡型、普及型和示范型三个层次,确保每年都有一批村(社区)晋升到上一个层次。在重点推进的3个示范型生态文明村、2个示范型生态文明社区中,建设了1个生态文明样板村(社区)。充分发挥刘正花等典型的示范作用,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开展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家庭住户活动,培养和树立了一大批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典型示范户,领着其他群众学、做给其他群众看、带着其他群众干、引导其他群众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部分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城乡环境建设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商场、停车场、环卫设施、路灯、标语、广告牌设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
(三)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还要继续提高。
六、下一步打算
1、严厉打击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行为,对于滥砍滥筏严令禁止,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保护农村环境;
一、正确分析形势,客观估价成绩
近年来,国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沼气建设步伐。自2003年起,辽宁省开始承担农村沼气项目,至今已累计争取中央投资34741.24万元,使22.8万农户受益。截止去年底,全省已发展户用沼气46.7万户,并以每年8万户左右的速度推进(通过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全省年产沼气1.4亿立方米,折合9.8万吨标准煤。同时,可年向市场提供优质反季蔬菜、水果70.1万吨,出栏生猪467万头。促进农民增收节支23.4亿元,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先后启动了新增50亿元和80亿元的扩大内需沼气项目,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予以大力扶持,沼气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加快建设步伐、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切实加强建后管理与服务工作,保证沼气池的使用率,不能让国家大批项目资金“打水漂”,不能让老百姓对沼气再次失去信心,不能让沼气建设重蹈覆辙。
搞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沼气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做大做强沼气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2007年,辽宁省农委从省发改委争取了40万元,用于20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虽然钱不多,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质量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年活动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县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网点,在全省形成比较完备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网络”;制定了《辽宁省“十一五”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内容和目标,计划到2010年末新建沼气服务网点1200个。截止目前,全省累计争取部省级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233.2万元,建设县级服务站2个,乡村服务网点598个。各地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黑山县“县-区-点”三级网络化服务体系的站片式管理模式和凌源市服务站式管理模式等。全省初步实现项目区内沼气池建设、配件更换、进出料、技术指导等管理服务及时有效、物业化管理的雏形。
在充分认识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新进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部分地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导致了“三难”、“三低”和“两高”:“三难”就是沼气配件供应难、沼气池出料难、农户维修难,“三低”就是沼气池使用率低、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低、新技术推广利用率低,“两高”就是弃管率高、报废率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覆盖率低,发展不平衡;资金不足,人员不稳定;缺少组织协调机构;物业工业务水平不高;农户认识不足。
二、调整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针对当前农村沼气发展所面临的难点和瓶颈,我们要进一步调整思路,研究新措施,做到“五个转变”。
1、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沼气项目建后管理和服务,是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近年来我们不差普及速度和建设质量了,差在管理上。虽然我们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管理还是比较粗放,体制创新步伐还不快,跟沼气发展速度和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我们必须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切实把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由政府引导向自我发展转变。政府投资只能是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给予一种引导、扶持,在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是要靠自身发展才能保持长远的生命力。什么时候我们的服务体系不需要中央投资了,什么时候我们的体系就算真正发达了。在当前资金不足、沼气池覆盖面不高的情况下,服务体系建设要宁精勿多,与其建设10个“摆设点”,不如建1个“精品点”。要集中建一批规格较高、切实能发挥作用的服务网点,然后在3-5年内不断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不断去完善运行体制,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并实现自我健康发展。通过这些“精品点”的典型示范作用,来进一步带动全省服务体系的发展。
3、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目前全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较为粗放。要逐步向规范化管理迈进。一是要尽快出台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管理办法,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内容、标准、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使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章可循、科学实施。二是要逐步开展沼气物管员培训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三是要认真做好全省服务体系登记备案工作。对所有服务体系建设运转情况及群众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并登记备案,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四是要实行信息化和主动式管理。每个网点要给管辖范围内的项目户建立档案,对沼气池的使用情况、进出料情况、维修记录等等进行登记,有条件的地区可录入计算机管理,可以随时调档查询用户沼气池总体情况。适时主动上门为农户服务。
4、由单一服务形式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目前全省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还主要以网点的形式体现,只能提供简单的户用沼气池维修、大出料等服务。要不断强化服务体系自身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其具备技术培训、规划设计、物料采购、施工安装、质量监管、建后服务等多重功能,努力实现沼气施工专业化、管理物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把服务覆盖到千家万户。在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服务领域,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乡村物业结合起来,既更好地服务农户,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由单向服务向双向合作转变。农户的需求就是服务网点的职责,就是服务网点的发展导向。要急农户之所急,想农户之所想,努力由为农户服务转变为与农户双向合作关系,服务网点可以为农户增收节支,农户可以让服务网点盈利发展。
三、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扎实推进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抓手所在、特色所在。各地要把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当作政府促进沼气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完善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省农委将把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当作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其中,近期需要重点支持和配合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认识,争取扶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农村经济和沼气事业发展的一项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认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与沼气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在体系建立上保证沼气事业的 健康发展。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目前每个县级服务站中央投资10万元,乡村服务网点中央补助2,5万元,省级也给予了一定的配套,我们各级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用足用好这些资金,有效发挥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并积极争取本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确保建一个,成功一个,发挥作用一个。
2、科学制定建设规划。这是农委要狠抓落实的具体工作之一,关系到未来的工作方向。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或者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系统推进该项工作。要本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自我发展”的原则,争取利用5年时间,形成以省实训基地为依托,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点,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全方位一体化沼气服务网络,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运作方式,实现沼气服务体系的自我稳定发展,最终达到“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的目标。
3、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一要加强对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要与服务站、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层层签订服务委托合同,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沼气服务网点服务人员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二要抓紧制定完善沼气服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三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公开服务电话、服务承诺、收费标准等,规范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4、建立考核制度,严格奖惩措施。一要把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公益性基础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内容。二要严格奖惩措施。设立举报电话,对服务质量差、农户有举报且屡教不改的除通报批评外,收回国家投资购买的设备;凡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好的,要给予表扬奖励,并优先安排有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5、创新机制,多元发展。要分类指导,积极创新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探索创新企业领办、个人承包、合作组织、协会互助等服务模式,重点引导建立经营站和乡村服务网点,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