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发展前景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典型应用 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一、几种关键的物联网技术
1.1无线射频技术
无线射频技术关键是用于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在没有通过直接接触就能完成数据的双向传输,从而完成识别目标和交换数据。运用无线射频技术能通过扫描物品或是商品的编码来完成物品的自动识别,再运用信息处理体系把信息实施处理后再经过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共享物品或是商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开放的状况下,企业就能实施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品或是商品。
1.2信号处理技术
物联网信号处理有云计算、多物理量检验、提取信号、调理信号、变换信号与分析信号等几种主要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形式是云计算,实质是对目前计算资源的一次再分配。它的重点理念是把计算能力或计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卖给需要它的公司,从而为公司节省硬件采购成本。云计算已逐渐成为信息服务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全世界有了普遍运用,未来将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1.3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依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信号实施输出的器件、装置。现代工业生产中,传感器无处不在,它们被用来监视整个生产程序,并得到有关的数据信息,经过这些数据信息来推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并对整个生产经过实施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例如茫茫宇宙空间的研究,要查看上千光年的距离,微观上要查看纳米级别的物体,查看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捕捉瞬间的改变都需要传感器技术研究的支持。
二、物网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热浪正在全世界迅速壮大,目前,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物联网应用正逐渐渗透至智能家居、交通、物流、制造等行业。
1、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集成有线与无线网络平台通信技术,包含综合布线体系、安全防范体系、背景乐/广播体系、控制灯光窗帘体系、空调VRV控制体系、以及家庭影院控制体系。智能家居能够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和家庭日程事务管理体系,把全部与家居生活相关的设施实施集成,实现远程控制,从而提高家居的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艺术性,建成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2、智能交通 。依靠物联网技术让交通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传感器能够把每一个范围的车距与车速信息输送到处理中心,方便及时监控、调整、远程调度和管理。各类温度、光照传感器在终端上加载还能够实时监控路面信息、汽车尾气等有关信息,以支撑大数据分析及有效管理。
3、物联网在能源管理和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根据估计,我国将在2025年将发展变成国际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之一。由于存在电网系统效率较低的问题,发电和输电存在严重的浪费。目前安装的计量器及发电机的涡轮都是以物联网技术对事物实施科学的感知和度量。其感知和度量能够帮助我们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收集,依据最新的分析工具实施洞察智能化,之后再对决策实施优良的决定。
随着仪表管理技术的进步,企业和个人可以依据能源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选择性使用,这也就为太阳能、风能等实施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4、物流管理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全覆盖,能够让整个供应链精准、透明与高效,达到陈旧物流所不能够完成的目标。依据物流行业协会的2013年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物流行业的物联网设备增长速度已超过60%,物联网技术设备已在物流行业得到普遍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配送的透明化管理与信息追踪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电子标签拣选体系出货量增长超过35%。物联网智能搬运体系在自动化物流中心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实现28%以上的增长率。
三、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已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搭建起基础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应用将延伸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便捷、高效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余额宝 投资价值 互联网金融 金融投资
总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反映出政府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将加大对其规范和监管力度的态度。互联网金融所体现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对余额宝――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最热门的产品的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了解余额宝类金融产品同时,深化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向等问题的认识。
一、余额宝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优缺点
(1)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和优势。余额宝是支付宝为实名认证客户提供的账户理财服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介,拥有储蓄功能,但其中的余额不能产生利息收入。而作为支付宝的附属功能――额宝的开发,使客户能通过转入余额宝的资金,购买天弘基金公司的增利宝货币基金并享有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作为货币基金,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和普通的货币基金类似,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有固定票息的债券等资产,风险级别较低。(见表1)。
表1 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资产组合情况
可以看到,余额宝超过90%的资产投向了银行协议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其中,协议存款是银行针对部分特殊性质的资金开办的存款期限较长、起存金额较大,利率、期限、违约处罚标准等由双方商定的人民币存款,其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密切相关。
余额宝2013年下半年的收益率约在4.84%,2013年6月底,由于钱荒背景,突破6%。2014年1月份,由于年底资金紧张,余额宝收益飙升,逼近7%。由于该收益率远高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因此余额宝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客户和资金。另外,与普通的货币基金不同,作为一款与电商结合的货币基金,余额宝还拥有如下优势:一是余额宝使用户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随时赎回,流动性更强。支付宝利用其信用中介的职能,可以让客户实现余额宝账户实时消费和向支付宝账户转账,虽然一般的货币基金也可以做到T+0赎回,但必须要等到当天收市清算后资金才能到账。二是余额宝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对接方式,借助互联网发现、连接和拥有客户。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产品,相比其他基金销售过程中所必需的身份证、银行开户账户等用户资料,余额宝开户流程十分方便快捷,最低1元起存。
(2)余额宝的投资风险。一是寄生性盈利模式的风险。余额宝超过90%的资产投向了银行协议存款,而这种单一化的盈利模式一方面带来了稳定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弱化了其自身价值增长的实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协议存款与Shibor的密切相关性使其更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政策变动、银行头寸变动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余额宝的收益也将回落。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协议存款套利空间的减少,余额宝高收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其收益率将跟随市场波动,使客户面临收益波动的风险。二是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险。最明显的缺陷就是,互联网金融缺乏对海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余额宝由于拥有数量庞大的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散户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当客户习惯了6%的收益率,一旦降到3%-4%的历史水平,余额宝就不能排除面临巨额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二、从余额宝投资价值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向
除了广为大众所了解的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产品,P2P网贷和众筹等模式的迅速发展同样促进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繁荣。从前述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中,可以看到监管层更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发挥其普惠作用,并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从余额宝的角度看,由于余额宝以协议存款的方式抬高了银行的成本,而银行为了对冲这部分成本而推升了贷款资金的融资成本,进而推高了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而言,目前余额宝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是,P2P网贷交易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期限长的问题,为其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长期看,一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众多企业选择到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而优质企业更愿意选择海外上市,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开展融资。另一方面,随着P2P等互联网融资形式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选择到互联网这些融资平台上开展融资,这些都对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未来银行的客户定位必须要向中小企业倾斜。这需要银行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起健全而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和风险定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和盈利空间。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不论是余额宝还是P2P,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都将会在适度的监管和引导下拥有充足的创新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并获得相应的市场需求和份额。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物联网 应用研究
引言
在我国举行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会议中,物联网的开发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事实上,早在2010年初,我国总理就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物联网纳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换言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显然,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物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它在物联网的推广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物联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20世纪末期,微软总裁便提出了物-物的概念。随后,这一想法得到了世界知名学府麻省理工的认可,并且正式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几年后,这一概念再度被国际电信进行补充,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就是建立一个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的网络,这一网络的建设需要借助多种电子信息技术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且对其进行转换,最终达到物体信息传输的目的。物联网的信息传输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并且能够进行自动化的系统管理,实现人对物品的信息管理,位置感知和实时监控等。
二、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作为信息产业的新兴产物,物联网的结构并不简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应用、感知和网络。
1、应用。在物联网的架构中,应用位于最高位置,它的作用是实现人对物体的管理和实时操控。
2、感知。和应用层相反,感知是物联网架构的基本,它与所有位于物联网的物体都有接触。
3、网络。网络是实现物联的根本,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物体之间相互通信。因此,它贯穿于应用层和感知层之间,它的作用是传递经过感知层采集到的物体信息。
三、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跟互联网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物联网具有延长性强,能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特点。物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有联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首先,物联网是需要部署多种传感设备,在感知技术中运用十分广泛。它的每一个传感器都有自己的信息源,感知的事物来自各个方面。
其次,物联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信息产业整个行业中,物联网都能涉及到,通信、传感、网络各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所以提供的服务也是多样化的,服务形态以及应用能够实现多种组合。
再次,物联网可以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物联网能够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处理,获取到相应信息后发出指令,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化处理。
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信息节点具有广泛性与移动性的特点,它的网络融合技术非常强。所以它的通信主要是以无线为主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在传输、管理、维护上都有专门的系统负责。所以移动通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方式是包括多方面的:
1、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节点移动,能够与互联网感知终端互通,它是互联网信息当中的通信节点,也是通信过程中的传输介质。
2、移动通信技术非常成熟,覆盖区域非常广,在物联网中可以作为传输网络来使用。
3、移动网络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功能都非常传输,能够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物联网使用移动通信功能来进行管理维护是绝对没问题的。
六、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近些年,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使用已经渐渐开始。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行业限制的,并没有完全的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中,如果要使该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就应当继续努力,抓紧实现物联网与移动技术相通的规范制度。还需要不断创新,把物联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快移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运用脚步,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并且把物联网运用到生活中。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网络出版影响发展前景
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1]网络出版引起了传统出版思想的变革,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活力,使传统出版迅猛的发展。同时网络出版也抢占了传统出版一定的读者群,进而影响了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
一、网络出版的特点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有明显的不同。传统出版主要指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将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传播。编辑、印刷、发行三个阶段是传统出版不可缺少的流程。网络出版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所催生的新型出版,是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组稿、编辑、出版、制作及销售的新型出版形式,其本质上也还是创作、编辑、加工相关的作品并将其传播给大众,应该归于出版活动这一大类,所以与传统出版有着相同的一些共性。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相比,网络出版还具有以下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息量十分丰富
不像传统的印刷出版物那样受版面、篇幅、印数的局限,借助于互联网,网络出版物不仅可以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与出版内容相关的详尽背景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内容的范围,通过一层一层的相互链接,在海量的信息中很容易找到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并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2、网上消费快捷方便
网络出版物的传播是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的,可直接面对终极用户,以在线或下载形式完成整个流通过程。因此,消费者(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消费,譬如在线看电子书、听音乐、看电影,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使用。整个消费过程只需要一个网络平台,可以不依靠任何其它物流配送手段,可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既快捷又方便。
3、与受众互动性强
网络出版单位的作者或编辑在完成或部分完成创作和加工编辑以后,就可以将作品放在互联网上,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作品,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与读者互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譬如有的作者甚至可以根据多数读者的意见调整小说中的人物或设计小说的结局。而传统的出版物却只能在作品上市流通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可能收到一些反馈,即使读者反馈的意见很有道理,但受制于编辑修改时间、印制成本、重新发行上市等很多因素,不可能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4、制作成本低廉
由于网络出版物是一种无形的数字化产品,并不以一种实物存在,省去了传统印刷出版大量的制作、制版、印刷、装订、发行等中间环节,出版社尽可利用网络,真正实现无污染的“绿色出版”。这种出版无需厂房、印刷机器、纸张、油墨等,可减少因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节约资源,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因此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还省去了用来存储实物的大量库存,不但没有库存费用,也大大降低了风险。
5、交易的电子化
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上来讲是数字化、从流通方式上来讲是网络化、从支付方式上来讲是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用户只能用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E-bank)实施实时付款,或者事先购买相关的专用消费卡才能进行下载,并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的电子化,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这也是网络出版的显著特征之一。网络出版不存在传统印刷出版的渠道、运输、分销等成本和风险等问题,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以及交互性强等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
二、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出版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基于网络平台,网络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相应的都对网络出版的传播带来了影响,网络出版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1、网络技术的制约
一是阅读器问题。网络在线阅读或者下载阅读都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方可识别计算机二进制代码,不同的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出版需要不同的阅读器,各个阅读器之间不兼容,这就使得读者想要阅读不同的产品,必须拥有不同的阅读器,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虽然目前国家也出现了很多版权保护的方法,如版权收费、底纹加数字、硬盘绑定等方式来控制版权,但现在网络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是没有一项很有效版权保护措施,所以很多著作权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供人阅读。
三是网上交易安全问题。购买网络出版物的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也制约了网络出版的发展,木马病毒等病毒的存在对网上交易安全是又一大隐患,再加上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较低,购买网络出版物进行网上交易目前也还是问题。
四是网络出版物的保存与收藏问题。网络出版物是数字化的产品,它的保存方式不外是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这种保存方式容易受潮、受磨损、计算机病毒等破坏而无法读写,网络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更不易保存,而且一旦受到破坏,是全盘信息丢失。传统的纸介出版物可以保存几百年,网络出版物即使也可保存那么长时间,也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硬环境的变化,很多以前网络出版物变得无法识别。
2、受众阅读习惯的制约
就阅读效果来说,网上阅读与传统书籍阅读相比较,人们更愿意看纸介读本,大多数网民认为长时间盯着网络屏幕容易疲劳,思维容易僵化,读书的效率不高。虽然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更多的人把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打发在网络上,但据上海艾瑞咨询有限公司在2003年的调查网民上网聊天的目的主要为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的53.4%,消遣解闷的16.4%,交友14.3%,探讨问题7.O%,情感宣泄为5.4%,学习2.0%,其他0.8%。但真正用来学习、看书的人并不多。网络用户80%为年青人,5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网络阅读并不习惯。[2]
3、网络普及率的制约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3]网络虽然其发展速度很快,但大多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普及率非常低,我国有70%以上的农村网络普及率几乎为零[4],中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数字鸿沟”。
4、网络出版收益的制约
在价格方面,一本内容相同的e-book的售价只相当于传统图书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而且大部分网络出版图书都是免费给读者看的。大部分读者也习惯了网络出版的免费方式,对于网络出版的收费还没有从心底接受。就网络投资商的投入与收益来看,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网络出版技术成本、版税等一系列的成本加起来也并不少。网络出版之所以没有出现亏本,是因为广告收入的补贴。网络出版的收费难度挫伤了网络出版商的积极性,影响了网络出版的发展。
三、网络出版的发展前景
尽管网络出版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从从长远来看,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除了我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外,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也跃居世界第一。CNNIC在会上同时宣布,截至7月22日,CN域名注册量以1218.8万个全面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这三项重大突破举世瞩目,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5]。随着中国网民的剧增和上网时间增多,广大网民对网络出版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先前的不了解到了解,慢慢地把网络当成了一个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好的平台。
因此,大力发展网络出版,不仅是出版单位顺应科技发展走向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据2005年上海书展上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08年,中国50%以上的网上书店销售电子图书;到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将出版电子图书;2015年,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会达到100亿元,利润贡献将达到50%[6]。不论它预测的是否完全准确,但都可以说明网络出版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前景是灿烂的,出版界将出现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平分秋色的局面。
总之,网络迅速的发展,带动了网络出版迅猛发展。网络出版的倔起对传统出版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带动传统出版思想与技术地变革,推动传统出版采取积极措施,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的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网络出版与传统的印刷出版正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新的出版模式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的出版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2002年6月27日.
[2]/article/yjbg/13/07/18148.html2008-02-25.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朱伟峰网络发展中的概念界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出版,2005(8),P44.
[关键词]物联网,ZigBee,GPRS,城市照明
中图分类号:TM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94-01
一、前言
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由IBM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确定物联网概念,同时报告认为物联网将带来一场通信革命,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互联互通[1]。
传统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由于大多使用独立的微电脑时控器、光控器、经纬度时控器等实现照明控制,在高耗能的同时不能实现照明的智能控制,分散的控制方式越来越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照明需求。在当前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嵌入式微控制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2]研究成果来解决当前城市路灯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也就成为当前照明控制领域一个新的和紧要的课题。
本文就物联网技术和城市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物联网在城市照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概述。
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物联网已经上升为美国国家创新战略重点之一;欧盟的14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韩国的IT839战略已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为了谋求将来的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物联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的进程[3]。
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了许多的突破[4]。
物联网的应用推广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5],不仅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方面获得不错的效果,而且应用模式也逐步的成熟化。在电力行业交通领域,路网车辆的监测、管理、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三、城市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
国际上的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照明控制系统。近年来,国际节电研究界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概念,即“在保证照明效果下点着灯节电”,它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在城市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中重要指导思想[6],核心理念都是利用先进的照明控制系统来合理的分配照明时间,在不牺牲道路照明的条件下实现节能,实现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完美的配合。
在我国,“路灯智能监控系统”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对它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被应用到城市路灯监控系统之中。当前国内外城市路灯监控系统的现状特点[7]为:
(1)控制监测的精确化。由原来的仅仅是一片或者一条线路的路灯控制变为了现在的要求能够控制到每一盏路灯,不仅能控制一条路上的路灯的状态,而且要求能了解到具体某一盏路灯的工作状态。
(2)监控系统的实时和动态化。路灯系统能够智能监控路灯,在需要开灯时,自动的使路灯发光照明需要关灯时,能准确的关闭路灯,做到按需开关灯。
(3)管理控制更加智能化。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照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改善照明效果,提高能源利用率,
(4)更加重视节能控制。大力推广节能政策,鼓励节能项目的研发,在保证道路照度能正常运行前提下,尽量节约电能的开支。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
随着国家对城市道路照明系统设计标准的不断提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发展迅速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上层GPRS通讯与下层ZigBee通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混合网络结[8]。整个系统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监控中心、道路两旁的路灯集中控制器以及单灯控制器组成[9]。
(1)路灯集中控制器:是整个路灯系统的中枢环节,通过集成通信模块实现与监控中心的通讯。路灯集中控制器和单灯控制器之间通过ZigBee进行无线通信。
(2)单灯控制器:是整个路灯系统的最底层,是一个ZigBee的无线接入点,安装了必要的开关电路和电压、电流等检测电路,直接安装在灯杆上。
(3)监控管理中心:管理人员通过监控管理中心来管理和控制整个路灯系统的正常、稳定的运行。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的通信过程为:监控中心计算机通过集中控制器向单灯控制器发送命令,单灯控制器对路灯设施的物理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ZigBee网络传给集中控制器,集中控制器经过分析处理后通过GPRS网络和Internet网络传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还原、处理后,在主控界面上同步显示;同时,将收到的数据存入数据库。监控人员还可以通过路灯管理系统发送控制命令,实现对远程监控终端的控制。
五、总结
当前,物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应用研究也将越来越广泛[10]。城市路灯照明的问题也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和城市路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将物联网技术及其优势结合起来应用在城市路灯照明监控系统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珊,刘望来.智能道路照明节电控制终端的设计[J].科技通报,2013,07:112-115.
[2] 冯玉如.城市道路照明的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10,11:195-202.
[3] Want Roy.RFID explained:A primer o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ies[J]. Synthesis Lectures on Mobile and Perasive Computing,2006:91-94.
[4] 董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新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16-18.
[5] 刘三梅.基于GPRS/GIS/SMS 的路灯节能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18-20.
[6] Twist,DavidC.The impact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on supply chain facilities[J]. Journal of Facilities Management,2005,3(3):226-239.
[7] 杨绪东.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远程终端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3:26-28.
[8] 平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D].苏州大学,2010:20-22.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也许是因为从高中进入大学,进入青年时代。最近,我对生活想了很多。每当想起4年后,将要面临工作或考研的我,不禁感叹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今天听了周小红老师的报告的介绍课,我对自己的未来少了点迷茫。
第1次上专业导论课时,老师就给了我很大的深思与启发,有以后的发展前景与专业的应用,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专业的发展以及应用,但是因为接触的专业课程很少,所以对怎样去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都不是很清楚,也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然而通过第1次专业导论课,让我大致的了解这个专业,学习和兴趣也大大的提升。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商务,现在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很多的就业选择,所以我也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未来,因此,电子商务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我们不能忽视特定技能的垂直发展,只在纸上谈论。
很多延伸到电子商务的技术发展,也激起了我对外国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除了专业的内容讲解,老师们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确立了一个目标和方向,我把学长学姐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教给我们,交给我。树立了风向标,坚定了我的思想与信念
老师还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理解,比如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在电子商务下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购物方式的改变,电子商务的推广,只要消费者打开电脑敲一下键盘,就能查看成千上万的商品,从中挑选自己想要的任何时间,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得到服务,以及银行业务,包括储蓄转账等等,还有教育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给人们带来的接受教育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推广网络学校,它也产生了其属于现代化远程教育的一种方式,还有人们最常用的娱乐休闲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网络与电子商务对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带来了改变,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购买观看各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欣赏的娱乐项目等等,所以说电子商务带给人们的生活改变,使人类有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我有了更大的激情与满腔的热情来对待这一门专业。
然后我回过头思考自己,既然认定了电子商务,那么我要怎么把它做好呢,怎么对待它才是现在应该做的呢,然后我就总结了以下的几点。
就我个人而言,我性格外向,对新事物感兴趣。同时,我对信息金融也有很大的兴趣。我有一定的凝聚力和组织性,但最大的缺点之一是缺乏耐心。我相信,带着极大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目标,我会在电子商务的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成功。结合自己的个性、爱好和职业理想,梦想未来能在电商领域成为一名电商平台的精英人才。
同时我的目标,我的最终梦想是,有朝一日建立一个中国有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同时当下我也发现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还有巨大的市场空白,也许这是一个契机去做出一番事情,电子商务是我未来的梦想,也是我的舞台,报效祖国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梦想和现实结合,所以我更要努力的为此逐步落实前进。
但电商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和企业的需要,锻炼技能和学习能力,就应该与社会联系起来,所以听完这个报告,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基本的电子应用技术,商业实践和专业电子技术以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就业,这是我们最重要的障碍,因此,我会努力学好这些知识。
2:多实践,多动手,多操作,多向第1线电子商务的前辈们学习经验以及积累自己的经验。
3.访问网上书店,参加论坛活动,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申请博客空间,搜索网上信息,参加网上拍卖等活动,在参与、我们将体验互联网业务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经常有老师问一些专业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些电子商务的资料。
4.争取最多的机会进入企业,为实践和积累做一些基础工作,通过企业实习掌握基本技能,通过企业的工作环境让自己快速成长。
5:在我看来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交际能力,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是创业必备的能力之一,最后兴趣是关键,只有爱行热行,全身心高热情的坚持与努力才会成功,阅历经验是加大成功几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索积累是一方面,但积极学习扩大知识面,有广又有精,才可以丰富自身的经验判断,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通过这次介绍,我认为在当前电子商务非常好,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只要我做好与社会的对接工作,找准未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现在开始,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实践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将大大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就业,我会坚持为之付出。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阶段,我会正名!
抢占物联网制高点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扩展了通信的服务范围,最终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被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物联网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交易、资金的转移。在多步骤完成交易的情况下,如在交易发生前提前交纳费用、交易过程中待支付、交易完成后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包括通过电子支付工具进行网上购物等。
在物联网支付环节中,包括各种现场、远程的电子支付方式,如手机(远程、现场RFID支付)、电话(远程支付)、电脑(远程支付)、储值卡(远程PC或现场支付)、电子钱包(远程PC或现场支付)、POS机(现场支付)。相对而言,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因此成为了市场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手机通票应用中,移动人员在手机支付RFSIM卡的基础上灌装通用票券应用密钥,用户更换RFSIM卡并开通非接触票券业务,商户平台生成并票券,用户利用手机菜单下载或通过WWW下载来获取通用票券,商家也可通过平台主动下发。在这一模式下,物联网的应用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相互融合,手机在物联网中承担了传感信息、处理转发信息、确认支付三大功能。
由此可见,手机支付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创新型应用,在未来更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所必需的基础支付功能平台,并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手段。作为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手机支付将是物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引爆物联网“第二春”
移动手机支付,就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允许手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同时,RFID也是物联网推广普及的技术枢纽。
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是物联网大众化运用的重要业务之一,国内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和信用卡市场规模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也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未来增值业务的新蓝海。目前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在日、韩等国得到规模发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在积极推广之中。
移动支付是RFID在个人应用领域的最典型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和3G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产业逐步进入运营商重点增值业务视野。以RFID为代我的移动支付产业成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重点,把智能卡的支付功能与通信功能融为一体。根据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能集成到于机上。
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对较长,主要包括:RFID芯片、SIM卡芯片、读卡器、移动终端、运营商,商户、银行、软件平台等。而且移动支付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早期会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产业发展困境问题,行业产业链的合作与配套是行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理顺各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产业链理顺,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增强效应将会带动行业爆发性的增长。
目前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等领域,而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第一,使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终端(RFID+手机)和应用层面(开环应用+第三方支付)实现融合,并已在日本大规模商用;第二,银联和运营商相继高调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第三,央行第三方支付规范、手机实名制等一系列利好近期陆续出台,行业迎来实质性政策利好。潜在的市场空间、明确的投资意愿和政策利好的预期共振,手机支付将大有可为。手机支付一旦正式推出并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迅速走向普及,那么中国7亿手机用户将给手机支付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从而引爆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春”!
手机支付迎来爆发元年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手机用户
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利用手机作为移动支付工具,具备轻巧、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利用移动支付可以轻松进行理财和交易,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支付选择,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效率。移动支付业务最基本的应用主体为手机用户,仅此一点,中国巨大的手机用户规模优势就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4亿,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规模还在快速增加中。因此,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让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银联、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群雄逐鹿手机支付。全球17.3亿、中国3.8亿互联网用户已经使网络支付业务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行业,诞生了ebay、阿里巴巴、淘宝等代表性企业,试问,如果全球41亿、中国7.4亿的手机用户能够用手机进行支付,那会诞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和一批什么样的企业?StrategyAnalytics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刷卡进行支付。
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引来了群雄逐鹿,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巨头均已进入手机支付领域,其一系列的巨大投资手笔从而使2010年成为了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我们从市场上了解到,一季度中移动RF SIM卡采购量10073张,相关厂商还在积极备货,世博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预期将使全年RF-SIM出货量不低于500万张;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公开场合表示2010年中移动TD用户至少在千万级,根据中移动的营销补贴力度测算,我们预计TD用户可能超过2000万,这还未考虑到集团用户使用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的服务增值。此外,电信已经开始在上海试点手机支付“翼支付”,联通也将在年内试商用。
政策打通任督二脉
在国家政策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手机支付业已初显了发展前景,但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手机支付式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此前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有:安全问题、法律保障、成本费用、技术标准以及消费习惯等。但随着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有望被全面打通。
中国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标志着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从此拥有了法定地位,其业务开展将受到法律的支持和规范。
按照工信部统一要求,热议多年的手机实名制从9月1日起已经全面实施。手机实名制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一旦实行起来,将提高手机
用户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也为整个手机支付物联网产业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业界翘首企盼的超级网银的推出无疑将为银行间的支付及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它将大大方便个人及企业客户,从而有利于消费习惯的转变。
此外,随着银联和三大运营商的相继高调进入以及中移动成功入股浦发银行,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其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必将有效迅速降低手机支付的边际成本。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仅中移动就有5亿多用户,参考日本成熟市场约50%的手机支付用户渗透率,则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5亿,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200元计算,每个手机用户每年进行一笔交易就至少就能产生700亿元消费市场。当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成为用户的支付习惯时,这个市场爆发出来的能量无疑相当于一次物联网革命。申银万国的报告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和2011年分别达到800和20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而手机支付的爆发式增长,势必给产业上下游,包括芯片、卡厂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在内的诸多参与者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据Informa的预测显示,至2013年,全球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价值总量将比2008年增长12倍,总计会达到8600亿美元,而中国应该是移动支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前景极其诱人。这正是国家推广手机支付的目标之一。
随着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超级网银、手机实名制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已经完全被打通。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将是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手机支付产业链大透析
又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核心,又是行业的爆发元年,可是为什么二级市场上的手机支付概念股没有任何上佳表现呢?我们认为,这与市场仍然停留在“手机支付还只是概念”的思维有关。实际上,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确定、运营商申请到非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大量具有移动支付功能手机的上市,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提供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手机支付概念,绝非是一般的概念炒作可以比拟!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之下,该板块有望成为大盘新一轮上攻的重要推“手”!当前市场的巨大反差,反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建仓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