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机构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

第1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以房养老;发展障碍;策略

一、 引言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正持续加重,如果仅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将很难应对。我们需要从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出发,全面地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成果,找出影响推进“以房养老”模式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社会背景

自我国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是,在经济社会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我国也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失独家庭”。根据黄建的研究[1],1975年至2010年间,有将近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失独老人。这些老年人因无子女赡养将面临或正在遭受巨大的养老、医疗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扰。研究认为,将无人继承的房产作为抵押换取优质的晚年生活,对这些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更佳的选择。

2013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2],我国有18.6%的城乡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这意味着这些家庭可以选择在老人年迈之际用一套房产的价值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丰富老人的老年生活,同时也可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持续增加的医疗费用。闫萍等做的统计数据显示[3],2006年医疗费用支出占年收入50%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比例的33.3%,该比例还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医疗费用比例过高的老人,微薄的退休金已经无法兼顾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然而,一味依赖已经构建新的家庭单位的子女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此时采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来贴补生活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目前对“以房养老”的研究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实地调研类和理论分析类。

实地调研[4][5]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尤指人口老龄化严重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的老年人的参与“以房养老”意愿及在该地区的可行性,或“以房养老”在当地的发展现状,为实施“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理论分析又可分为中外对比型和方案探索型:中外对比型[6][7]着重全面分析西方国家的“以房养老”模式(以美国的养老按揭为典型代表)以总结成功经验,并与中国的“以房养老”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提出需要改良之处,乃至进一步提出解决方向,为“以房养老”在我国的理论发展开拓了视野;方案探索型[8][9][10]则着眼于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国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针对性的给出较完整的理论发展模式,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的研究和社会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以房养老”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推进,但是“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仍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这些研究成果仍停留在大框架下,一味主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说明了必要性却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若有也大多是比较空洞的概念。因此,为早日减轻我国的社会养老负担,将“以房养老”成功推广为我国多支柱养老体系中的一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考察

我国目前尝试过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养老按揭模式、售房返租模式和以租换养模式[11]。总体而言,这三种模式的发展情况代表了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然而这三种模式都在推行不久之后就遭受冷遇甚至宣告失败。

(一)养老按揭模式

养老按揭,是一种“抵押房产、领取年金”的养老方式。以中信银行于2011年发起的业务为例,老人将自有产权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按60%左右的评估价按月给老人发放养老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期限届满后,老人一次性偿还贷款的本金或剩余本息,或者将房屋交由银行处理。中信银行的这项业务尽管并不受公众喜爱,但还是开启了国内金融养老的先河,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仍在营运的“以房养老”业务。虽然养老按揭模式是最接近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养老”模式,理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过多的申请条件限制,如:申请老人至少拥有两套住房,并且要求用于抵押的房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变现能力强等,使得具备申请条件的人数无法大量增加。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严格的申请门槛是降低风险的最大保证。尽管开办这项业务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但是,银行的根本目的还是从该业务中获利,所以较高的标准自然无法避免。因此,该模式难于大规模推行,形成了一个僵局。

(二)售房返租模式

售房返租模式主要是指老人用一次性获得的售房款来分期支付房租,这也是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计划来安排这笔资金的使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要求老人有较高的理财能力,以保证既能每月交纳租金还能留有余钱。这种运行模式对于目前我国的老年人群而言要求过高,因为一旦失误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而且老年人普遍无法承受这种风险。此外,房屋的价值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变动,老人一般不具备有关房地产投资的知识,所以对于房产出售时的价值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评估,很容易导致并不必要的纠纷。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以房自助养老”的方案就因为真正申请试点的对象仅只有个位数就在半年左右悄然停止。

(三)以租换养模式

以租换养模式是指将老人的自住房出租,用租金来补贴养老金的方式。老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搬入养老院以获得更好的照料,用租金来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搬到地段较差的地方租住以租金的差价来补充养老金。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方式,老人都需要离开已经生活多年的环境,这对适应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的老年人而言难以接受。除此之外,让陌生人住到自己的房子里面对大部分已经对居住多年的房屋有深厚感情的老人也是无法忍受的。虽然在搬去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外,采用以租换养的老人还可以选择搬入子女家庭和自己的儿女共同生活,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见图1,超过70%的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并且有年龄越小越明显的趋势,所以这个选项可以排除。因此,尽管以租换养模式风险最小,但还是因为老年人普遍的排斥心理而无法受到欢迎。如2007年,北京市民政局在石景山区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但是因使用者不足10人,半年之内该项目就夭折停滞了,其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因为老人对其方案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推行“以房养老”的三大障碍

当前推行“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三大障碍。即思想文化障碍、技术实施障碍和政策变动障碍。

(一)思想文化障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如果家中老人需要变卖家产来维持晚年生活则说明他的子女极为不孝。中国人又普遍讲究“面子”,即使确实是因为儿女不孝,有意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主动要求采用“以房养老”的方法来求得一个安稳晚年,其子女也会强加阻挠,逼迫老人放弃对自己最有利得养老方案以继承价值不菲的房产。通过网络调查,见图2,有77%的年轻人不同意父母“以房养老”。

中国人,尤其是50后和60后对房产很重视,不会轻易地变更产权,见图3。他们认为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所在,应当作为遗产给儿女而不应因为自己的安乐而抵押房产。例如现有的近千万“失独家庭”中,尽管已经失去了可以作为直接继承人的子女,他们也有极大的可能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阻挠而放弃用“以房养老”来使晚年生活获得更大的慰藉[12]。

除此之外,因为早年贷款买房而给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的老人,不愿再因房子而与银行进行“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强烈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主观意愿上就排斥了“以房养老”这个选项。

(二)技术实施障碍

首先,我国目前的房屋估价体系不成熟,二手房市场也不完善,长期房价波动未来能预期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银行或保险机构对于房屋的真实价值无法进行正确的估计。其次,我国普遍住房为公寓式住房而非独立住房,对于盘活住房和资金的回流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有实力推行相关业务的机构都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缺口很大,养老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服务也并未能达到有针对性和切实满足老人生活及照料的需求。以上海―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例,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3.4%,而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3%,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因此,老人可能在采用“以房养老”后仍无法满足自己对于养老的需求,后顾之忧无法忽视。

同时,因为缺乏专职政府部门的正式监管,老人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提出的方案而无法得知该方案是否公平公正和是否存在谋取暴利的行为。因此,出于对金融机构基本信任的担忧,老人对“以房养老”抱有很大的疑虑。

(三)政策变动障碍

土地制度是目前制约我国“以房养老”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让城市居民对房屋只有70年使用权,土地的真正所有者是国家。使用期过后对房屋会如何处理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这种高风险的不可预测性让金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村的老年人因为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政策限制,不能满足产权变更的养老模式,使得该项养老模式基本只能面向城市居民,大大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民生热点关注话题,房价变动也开始频频受到政策的影响。然而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这种政策影响的持久性,作用效果等并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房价的上涨是否就会因此而受到抑制,还是会变本加厉的反弹都不能做出明确的定论。因此,房产在估值时,出于对己方最有利的考虑,老人与金融机构仍然会有发生纠纷的可能。

四、“以房养老”三大障碍的对策

(一)深化服务

在各大社区设立服务站点,为有需要“以房养老”来补充养老金、符合申请要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指导,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增加申请的成功率。针对生活困难并且符合申请标准,但是,因家庭阻拦或个人原因而放弃申请的老人,服务站点将进行心理辅导并作游说工作,力求使老人能够得到最好的养老方案,安度晚年。

加大对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配套小区建设养老院、增加护工数量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等以满足部分无法自理的老人“以房养老”的根本目的。

改革养老院入住标准,对于公办养老院,按照老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优先“三无”、低保老人、家庭生活困难老人以及因个人原因而采用“以房养老”方式老人入住,政府出资和政府资助的养老院也都应依据此标准定位。

(二)保障交易

在各大地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局增加“以房养老”的服务,针对开办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如:以政府名义组织对“以房养老”的正面宣传,使公众能够理性全面的看待“以房养老”,将申请办理手续的全部流程公布并说明监管部门在其中职责以示公正等。

在推行初期保障金融机构的最低盈利率,以刺激金融机构开办业务的积极性。如:与试点区域内规模较大的金融保险机构达成协议以带动“以房养老”的初步发展,在达到一定申请数量后,再扩大协议机构的范围。

设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设立第三方房屋估价机构使金融机构和老人双方能够公平公正的交易,以期达到老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都能得到维护的效果。

(三)政策配合

针对70年产权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承认永久产权,并结合房产税使公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合乎法律法规的改造重建都是允许的,这是“以房养老”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

辅政策应当尽快出台,如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减少税费等鼓励非政府机构参与竞争,还应当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为老人提供风险补贴,使参与双方都有更大的信心与积极性,由政府稳健推动“以房养老”模式的建设。

政府当局在出台民生政策时应当更有全局观,不能忽视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如:在调节房价过热的问题时,应当将房价变动会对房产估值造成的影响考虑进去,在建造安居小区时,应当强制要求把配套的养老设施建立起来等。

参考文献:

[1]黄建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A].理论探索 201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R].2013-3.

[3]闫萍,李传祥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水平及变化趋势[A].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8(33) 3935-3939.

[4]周宇博 我国推行以房养老可行性调查――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地调研[A].价值工 程 2014(1) 292-293.

[5]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 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A].价值工程 2011(1) 318-319.

[6]袁友文 以房养老-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分析[A].改革透视 2006(6) 79-81.

[7]冯静生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A].信贷管理 2006(6) 30-34.

[8]范雪蕾,高子健 “以房养老”模式的国情分析及其实施构想[A].商业时代 2009(8) 46-47.

[9]鲍家伟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经济导刊 2012(6) 32-33.

[10]柴效武 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抵押贷款 [A].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3) 48-46.

[11]易栋成 老年人住房选择和中国住房养老模式探讨[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377-380.

第2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公寓老年人;养老意愿;对比研究

一、调研背景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问题非常严峻。河北作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老年人数量已经远超出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河北省老年人口地老龄问题更为严重,面对这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如何养老成为当前全国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也是当前学术界所讨论的热点。如何有效地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关系稳定以及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公寓养老、以房养老等多种模式。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养老模式主要有社区养老、公寓养老和居家养老这三种模式。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我们针对养老意愿,对河北某地社区和公寓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研究社区老年人和公寓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

二、调研结果分析

所选择的调查样本全部为老年人,选取的有效样本总1980份,社区老年人和公寓老年人各占一半的比例。其中男性老年人的人数为1018人,女性老年人的人数为962人,各占到样本总数的51%和49%。调查当中,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有配偶,98%的老年人有子女。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配偶、以及子女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

1、养老依靠对象及其意愿

对于养老依靠对象,有801人选择依靠子女,占到所有参与调研人数的40%。选择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数量为650人,占到所有参与调研人数的32%。选择自己储蓄养老的老年人为595人,占总数的30%。选择买商业保险的有72人,占总数的3%,并且都是公寓老年人。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倾向于自主储蓄养老,这说明随着老年人经济的独立和健康状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倾向于自主养老。更多的社区老人选择依靠子女养老,这说明社区老年人仍然没有摆脱“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社区老年人倾向于子女养老,而公寓老年人更倾向于自主养老。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社区老年人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寓老年人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只占到了社区老年人的17.5%。调研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往往也跟经济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状况相对会较好一点,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将依靠子女养老作为养老的首选。公寓老年人都有住所,更容易不依靠子女来养老。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升高,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机会也就更多,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就更多,更容易摆脱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束缚。

2、居住方式的对比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有853名老年人表示“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占调研总量的44%。有664名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一起居住,占调研总量的34%。另外有411名老年人表示“均可”,占到调研总人数的饿21%。在社区老年人群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住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时,有1651的人选择不愿意,占到总人数的85%。从这个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社区老年人更愿意跟子女同住,只有少数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晚年时在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养老机构当中度过。公寓老年人当中,有超过90%的老年人认为公寓养老既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也避免了给子女添麻烦。

一般认为,老年人与子女一起居住,更容易获得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的照顾和支持。从性别来看,社区老年男性与女性对于公寓养老模式的态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对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的影响是明显的。公寓老年人更倾向于公寓养老或者其他养老机构养老,社区老年人大都不愿意到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三、总结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和公寓老年人在养老意愿上有明显的区别。大多数的社区老年人更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而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希望子女养老仍然是社区老年人观念的主流。但是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子女数量等多方面的原因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公寓老年人就更倾向于自己单独居住。这些老年人一般都具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或者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随着当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水平的上升等多种综合因素,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意愿还会进一步的发生变化。社会应当根据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改变,不断调整养老策略,针对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制定更为合理的养老方案,保证老年人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临床医学院;2.河北联合大学教务处)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2014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ZH068)

通讯作者:郭振友,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刘鸿雁.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

第3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根据客户实际的需求,确定咨询板块,组建企业内外联合项目专家组,进驻客户公司内部,调研诊断,提出项目解决方案并辅导实施,完成既定的咨询任务和目标。

人才培训

通过调研客户公司发展中管理问题,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发培训课程,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实施培训,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持续跟踪培训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是通过宏观环境与产业环境分析、标杆研究、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等方式,明确企业愿景、管理思想、业务布局、发展目标、成长阶梯,并将战略规划按业务、时间、支撑三个导向进行分解,使企业战略清晰、业务布局更合理、职能体系更完善,帮助企业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关注存量与增量的结合,关注新市场、新业务模式、新产品、新资源和新能力的配置;

**人力资源咨询以战略咨询为导向,运用独创的战略理论和咨询工具,通过全程“驻场式”咨询模式,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诊断,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并教练式辅导实施落地,培养企业发展中坚团队,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战略问题、管理问题、人才问题,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4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为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中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第一,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而不能今年才宣布,明年就延迟退休年龄;第二,要分步骤,可能会首先考虑从现在规定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起步;第三,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较长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第四,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根据现行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

按照这一规定,男50岁和女45岁是目前现行规定的最低退休年龄,可能会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先行者。但实际上不难看出,退休年龄低的群体基本都属于重体力劳动者。

解决养老“双轨制”须提上日程

退休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目前各国对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有的是统一制度(单轨),有的是分别建立制度(双轨)。但总趋势是在基本制度上逐步合并,在具体政策上体现职业差别。

中国养老保险“双轨制”由于筹资渠道、保障方式、待遇确定机制不同,在一些同类人员的待遇水平上也出现明显差别,形成了社会上热议的“双轨制”现象。而“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引发了社会矛盾,显然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因此,不论国际上的各种制度安排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

以房养老时间表日渐清晰 试点暂不涉及农村住房

近期,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孟晓苏在多场合公开表示,相关部门已让保险(放心保)公司12月份拿出试点方案,1月份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房养老”的时间表日渐清晰。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利用自有住房以取得或增加养老资金的做法都是“以房养老”,但狭义上来讲即是“倒按揭”,也就是通过金融或房屋机构买断老年人自有住房产权,通过测算定期给予养老补贴,老年人仍然可以在自己住房里终生居住。

目前,“以房养老”在技术和法律上已不成问题,但我国现行的房产制度使得最有养老需求的农村老人暂难参与其中。

第5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年金;同质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84-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是我国居民养老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自2005年我国企业年金开始市场化运作以来,企业年金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各金融机构也非常重视年金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然而,就目前企业年金市场上的产品而言,在市场定位、运营方式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2006年,国际著名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华信惠悦对国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状况的调查显示,就年金产品线而言,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迫于政策限制,同时也出于市场营销的考虑,往往给类似的年金产品冠以不同的名称和投资基准。但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近90%的受访公司提供的是比较相似的大而全的年金产品线,且不能充分反映其投资技能中的特长。2009年,华信惠悦对具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质的21家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①。

企业年金产品的同质化是金融机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体现,其结果是各金融机构特有的竞争优势无法显现。这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不断,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另一方面,客户多元化的养老福利需求却因市场缺乏相应产品而难以得到满足。因此,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年金产品体系的现状,探究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金融机构规划企业年金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一)目标客户同质化

在当前企业年金市场,企业年金产品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烟草、金融等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而对其他行业、其他所有制的客户需求未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优质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下降。在大部分垄断行业央企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情况下,目前各金融机构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年金需求研究不足,针对居民的年金产品仍为空白。

(二)产品设计同质化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开发的年金产品除名称不同外,在盈利模式上极为相似,除在投资比例、品种搭配等方面有一些细微调整外,并无实质区别。因此,市场上的年金产品能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有限,自身优势不突出,其结果必然是产品之间的价格竞争。同时,企业年金产品与保险公司寿险产品之间的区别也不明显,与市场上一些保本基金产品的区别也很模糊。

(三)营销渠道同质化

就企业年金产品的营销渠道而言,目前以金融机构的部门营销为主,而通过管理咨询机构、保险公司、银行柜台、网络、远程银行等营销渠道的年金销售还有待加强。此外,很多金融机构没有意识到企业年金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性,缺乏通过打造企业年金产品品牌、推行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来将客户的年金需求转化为实际产品消费的能力。

二、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原因

(一)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极为极限

投资范围是影响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目前,受企业年金补充养老性质的制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①。而在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市场上投资领域十分广泛,如购买政府公债、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购买有价证券(股票)、投资不动产、直接经营获取利润、直接组建投资银行以放贷获利、对被保险人提供消费信贷和服务等。我国对企业年金设定如此有限的投资范围,极大限制了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力度,无法体现企业年金产品区别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特色,“同质化”在所难免。

(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首先,企业年金产品创新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产品开发人员,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精确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再经过特定的步骤来开发产品。然而,受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阶段的制约,市场基础数据极度缺乏,数据商对企业年金市场数据开发的投入偏少,管理咨询机构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也不可能将所掌握的数据对外公布,而单一金融机构目前还无法对整个年金市场进行全面数据分析,从而影响了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基础条件。

其次,企业年金在我国市场化运作的时间不长,年金产品开发人员从对企业年金产品的基本认识到能自如应用创新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年金方面的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企业年金产品开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企业年金运营系统跟不上产品创新的需要。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与运营需要系统的支持,而金融机构在运营系统的开发上还存在瓶颈。在有些时候优秀的产品创新思路无法在运营系统上实现,不能将创新的观点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或者金融机构已经根据产品创新思路设计好产品,但运营系统无法及时地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反而被竞争者领先,丧失了绝佳的市场机会。

(三)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

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要求金融机构对其经营的企业年金产品有一全面系统的规划,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宏观经济形势、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市场、税收制度、客户行业发展趋势、国外养老金市场的演进等的全面研究,按照设计流程进行产品体系的系统设计与规划,需要金融机构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当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受人员、资金的限制,在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投资比较有限。此外,由于企业年金产品的公开程度高,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上采取紧跟策略的居多。金融机构往往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模仿或进行局部的改进和创新,但基本原理和结构与已有产品相似。这不仅可以省去前期产品开发的巨额成本,也规避了产品创新带来的市场风险。由于模仿者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更有条件采取低价策略。而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者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从事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动力。

三、破解企业年金产品同质化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1.寻求政策对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支持

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金融市场很多,而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分业经营,面对的市场环境相对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应当与政府机构的积极沟通,努力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力求实现年金计划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否则,企业年金在极其有限的投资范围下,其收益水平很难战胜通货膨胀,企业年金也会演变成强制储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保障职能。

在寻求企业年金产品投资范围扩大的同时,还应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给予扶持。一是为鼓励产品创新,监管部门应对年金创新产品给予一定的保护期;二是促进企业年金市场良性竞争,增强年金市场产品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年金产品创新的保护机制,找到调动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积极性和共享产品创新成果之间的结合点,处理好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2.时刻关注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变化,寻找产品创新的助推力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承担风险的意愿较低,但又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较理想的收益。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之前,资本市场可投资工具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产品基本相同,很难满足企业年金客户的这种风险收益要求。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市场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投资管理人可以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组合,提供丰富的投资策略和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国外,养老基金已经广泛运用衍生品交易来实现长期的投资目标。1995年,Greenwich合伙公司对200家养老基金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0%的养老基金曾经使用过股指期货,30%使用过期权,11%使用过互换。就我国企业年金产品而言,在市场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后,新的投资标的将被纳入基金的投资范围,衍生品将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都将促使企业年金产品设计发生新的变化。衍生品虽然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成为企业年金投资提供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的有效投资工具。当然,我国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年金基金对衍生品投资应采取审慎态度,仔细研究衍生品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

3.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年金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国外养老金市场产品创新的历程与经验,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年金产品的开发经验,从组织体系、业务领域、核心产品、战略管理等方面发挥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同业之间应定期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由于企业年金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产品创新需要运用社会保障学、金融学、会计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与高校进行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分析客户需求,加强年金产品的品牌建设与宣传,拓宽产品营销渠道

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由于不同客户的需求迥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着重分析企业及其员工的风险收益偏好、行业特征与财务状况、员工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员工的预期工资增长率等因素[1]。在这一过程中,就金融机构面对的企业年金市场基础数据缺乏的难题,可以采取金融机构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数据开发成本,根据金融机构运营的年金客户来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从而降低产品创新的风险。在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需求时,既应包括客户已经认识到的需求,也应包括客户尚未认识到但客观存在的需求,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预留空间。

在企业年金市场存在严重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年金产品的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实际业务中,促使客户选择某一只年金产品而不是另外一只年金产品的原因就在于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企业年金基金良好的品牌建设和业绩宣传建立了客户对该品牌旗下年金产品的信任和忠诚度。企业年金产品与普通产品在品牌建设上的区别在于年金产品的品牌,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营该产品的金融机构;二是该产品的管理团队。前者着重强调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关系到客户购买、操作年金基金的便利性;后者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者运用基金的能力,其关系到客户的投资收益及抗风险能力。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年金产品品牌,而客户的选择模式也会自觉变成“挑选由某金融机构某基金管理团队管理的企业年金产品”的选择模式,这种通过建立品牌来引导客户的营销方式将使年金产品的营销效率大大提高。

优秀的企业年金产品能否取得骄人的市场业绩,需要积极主动的产品宣传相配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加大对已有年金产品优势的宣传,使客户真正了解到产品的优势。很多客户对已有的企业年金产品并未完全了解,在客户已经真正了解产品特性的前提下,才具备客户价值挖掘的条件。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的企业年金产品,也应加大在客户中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客户了解产品的特性,提高产品的销售水平。

在拓展营销渠道方面,除发挥传统的部门营销的优势外,金融机构还应充分利用管理咨询机构与客户的密切联系来对客户的福利产品采购决策进行营销。此外,利用保险公司销售、在线年金购买、远程银行销售等方式进行年金产品的营销,既能适应现代营销渠道拓展的趋势,又能降低营销成本[2]。

(二)基于深度挖掘角度思考的企业年金产品创新

1.明确年金产品设计目标

企业年金产品设计要求实现年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多项目标,核心目标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3号令允许的框架范围内,充分满足客户的风险收益需求。这就要求:一是使资产配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到期的债务,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在债务预测方面,既要考虑到具有明确预期的事件,即在投资期间内有多少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和需要领取多少年金待遇,也要考虑到不确定事件,例如参保员工出境定居、变动工作单位等带来的资金提取支付需求。二是坚持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短期波动较难预测,而奉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则可以有效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交易风险,减轻短期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2.标准化与方案化产品应当并存

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是否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上,更应体现在是否具备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上。标准化的企业年金产品与服务可以起到降低产品成本、满足中低端客户需要的作用。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产品应当具有一定的标准化格式。然而,企业年金产品为客户提供的是一项理财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将提供给一家企业的年金产品简单复制和推广运用到其他企业上,而是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制”适用的产品方案,避免年金产品的同质化。要彻底消除同质化,就应建立起差异化产品创新的战略。具体而言,企业年金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依风险偏好的高低对员工或者资金实行分级管理。承担低风险部分的资金以较低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换取基准收益优先分配权;承担高风险部分的资金通过对基准收益优先分配权的让渡,获取较高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从而体现年金受益人个人的风险收益偏好。也可以由受益人本人介入年金产品级别的选择,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允许受益人定期在不同级别之间进行转换。

二是以开放性程度的高低对年金资金进行分类。可以对部分资金设定较长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不允许任何资金撤回。这种制度的安排有助于对处于锁定期内的资金充分运作,享受长期投资带来的好处。

三是按一定规则调整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的比例。这既包括双向调整,例如在CPPI保本策略中,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是反复变化、互有消长的;又包括单向调整,例如生命周期型产品中,股票投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债券投资比例则是递增的。

四是通过选择特定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对象来实现年金产品的差异化。例如以历史上分红次数较多的股票为投资对象;以资源稀缺行业或垄断行业为投资对象;以重点区域为投资范围;以封闭式基金为重要投资对象,利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缩小实现保值增值。

(三)基于广度拓展角度思考的企业年金产品创新

如前所述,在企业年金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各金融机构的年金产品相互模仿,应市场需求推出的年金产品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深刻认识,对由年金需求派生的员工福利管理、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等需求认识不足,相应产品的设计也极为有限,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企业年金产品体系。此外,企业年金产品与金融机构其他产品之间的联动不够紧密,协同效应不明显。

本文认为,金融机构在提供企业年金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应认真分析不同服务年限与年龄阶段的员工对福利产品的需求,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产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价值。

基于广度拓展的企业年金产品体系可包括以下内容。

1.客户养老金计划管理

金融机构除为企业客户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服务及配套产品外,还可为行政事业单位客户提供职业年金计划管理,为家庭及个人客户提供家庭养老金计划管理与个人养老金计划管理。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为客户提供养老金策略和方案设计、精算和相关辅助服务、养老金财务管理、结算解决方案、合规和管治策略、风险管理、投资咨询服务等。

2.员工福利管理

随着员工福利制度复杂性的增加,由员工福利引发的成本和风险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加。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其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的丰富经验,从企业层面出发为企业设计体现成本效益原则的福利制度,使其发挥吸引和保留高端人才的作用。在奖酬方面,金融机构可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奖酬实施方案,确保员工的薪资和其他奖酬计划符合成本效益。在人才管理方面,金融机构可为企业制定整合性的计划和流程,并将其应用于企业高管与员工的聘用与职业发展中,使企业高管与员工努力为企业提高经营绩效。

3.企业高管薪酬管理

基于企业年金管理的经验,金融机构可协助企业制定合理决策,确定向企业高管支付薪酬的方式和数额。该企业高管薪酬管理计划应当鼓励高管承担适当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为目标,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在设定高管的绩效指标时应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借此提升企业绩效及留住能力突出的高管。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薪酬理念和策略、年度和长期激励计划建模和估值、按绩付薪的奖酬方案和风险评估、整体高管薪酬的评估和标杆比较、持股策略和计划、绩效衡量指标选择和分类、董事会薪酬和方案设计、高管养老金等。

4.医疗福利管理

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养老需求的迅速增长,养老金管理与医疗福利管理将日益紧密。就业务运营而言,医疗福利管理与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相似度很高。金融机构应以企业年金管理为契机,介入企业的医疗福利管理业务。医疗福利管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企业医疗福利计划的策略、设计、融资、实施、持续管理和沟通提供咨询建议;对医疗福利计划涉及的财务操作、资金配置、投资核算和监控等内容根据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行管理。

5.福利咨询服务

金融机构可借助其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丰富的养老金管理经验,利用最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福利咨询服务,帮助客户管理风险和资本、增加收益并创造竞争优势。福利咨询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人才与组织绩效管理、薪酬评估与管理、医疗福利管理、精算评估、养老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同志是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党支部委员。同志在学实活动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促养老主题,带头学习,努力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敬老有情结,为老有实事

福利院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生活在这里的500多位老人也成了同志日夜牵挂的“家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为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让老人们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人们都说:“陈院长是最关心我们的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他硬是砍掉非服务性项目,筹措资金,建起了“阳光走廊”,开辟了信步花园,美化娱乐视觉环境,扩大绿化覆盖面,为老年人拓展了户外活动的空间。

他总是以“躬身亲为,伺候汤药”的传统美德爱戴、关怀患病老人,引导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蔡老师入院已经6年了,刚来的时候身体状况很差,每天要服十几种药,由此他失去了生活信心。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利用自已是主治医师的有利条件,坦诚地与蔡老师一起分析身体状况和病情,分析各种药品的药理机制,并为他量身定制了医疗方案。在他的帮助下,蔡老师逐步摆脱了对药物的依懒,身体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的水平,他逢人便说:“陈院长是我最信任的人,是我生活的精神支柱”。90岁高龄的任大爷,患慢支肺心病伴高血压症,发病时,生命非常危险。同志嘱咐医务组,夜间值班遇到老人发病时,务必通知他到场参加会诊。任大爷几次夜间发急病,同志都是马上从家里赶到福利院参与抢救,多次挽回了老人的生命。

同志总是说:“为党分忧、为民解愁是民政工作的宗旨,对我们来讲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老人着想,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前些年由于养老机构没有纳入医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就医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住院老人和养老机构,老人家属需要三天两头跑医院为老人配药,有时耽搁了用药,老人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影响了系统治疗。为了解决配药难问题,同志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设计了几套解决方案供主管部门参考。他的建议引起了医保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市医保局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对同志的建议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后,确定把区社会福利院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养老机构中开展医保试点,并最终推广到了全市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大大方便了住院老人的看病就医。

二、方法有创新、工作有成果

“思路决定出路”,同志是一个善于出思路、出新招的人。他率先在全区按照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全面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实行模块化管理体制,组织开展了以职业道德、服务礼仪、护理技能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月”、“百日优质服务竞赛”、“巾帼文明岗”等活动,以优质服务、高效管理拓展福利院的发展空间。他还提出了“服务优质化、病房医院化、设备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管/:请记住我站域名/理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加强人员培训,逐步完善制度建设,着重抓好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和精神照料服务三个特色项目,并把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骨干安排在重要技术或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管理结构。同时,在他的牵线下,福利院与区中心医院、市养老行业协会等医疗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业务研讨,实现了改革成果共赢、医疗资源共享、特色服务共有的目标。

为了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他推行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同电脑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发了管理软件。在同志的推进下,区社会福利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使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养老机构。如今这套管理系统已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推广到了全市的养老机构,受到国家民政部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许多外省市的养老机构纷纷派人来院学习。

除了抓好单位繁重的工作外,同志还担任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区办事处主任,在推进行业建设方面,他真抓实干,尽心尽职,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多年从事养老机构管理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不少丰富经验,他先后参与编写及审定了《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养老院管理参考汇编》、《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实用手册》等书籍,并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养老机构等级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发挥专长,无私奉献

作为区级福利院的院长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家,他鄙视所谓的身价,主动要求承担乡镇敬老院的业务指导工作,为乡镇敬老院的规范化建设建言献策,常常亲自到场指导开展养老服务,为院长们传授管理之道,答疑解惑;为护理员们示范辅导,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导;为老人们作了一堂又一堂健康报告课,并提出了一级带一级养老服务业务阶梯式发展模式,提高了全区养老服务水平。

第7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11月14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万年的带领下,就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及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卫计委、规划局、老龄办、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先后深入泰宁、沙县,听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市国德老年康养中心,泰宁县老年活动中心、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县社会福利中心,沙县城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庄园养老院、富口镇姜后村乐龄学堂、镇老年服务中心等,召开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了解“一法一例”实施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一例”,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加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推进力度,注重营造“政府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切实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大病医疗互助范围逐步扩大,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符合低保和五保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有所提高。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由特惠向普惠转变,高龄老人补贴实现全覆盖。

(二)老年人救助水平有所提升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工作原则,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并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明确了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等供养内容。加大对经济困难和生活无着落老年人的救助、供养力度,在生活、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救助,将特困人员供养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老年人救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推进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初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

在社区养老方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1个。在机构养老方面,加强农村幸福院、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机构建设,养老床位数量逐步增加,探索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全市现有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624处,养老床位数达15031张。

(四)老年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基层老年学校、老年协会、体育组织建设,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开展以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需求的老年教育活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泰宁、沙县等地开办的乡村乐龄学堂,深受群众欢迎。

(五)政策支持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十三五”xx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十三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齐短板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惠老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一法一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一是社会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认识和理解不深,个别部门和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存在法律宣传盲区,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优抚政策不了解,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养老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按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工作仍有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老旧小区,多数没有闲置房屋用于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照料中心、社区养老中央厨房等项目刚起步,政府购买“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比较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尚未开展。二是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受场地、人员、资金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不多、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多数只是提供日常送餐、看护、打扫卫生等基础,项目拓展面不大,且缺乏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三是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主要为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以上人员,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外来人员,普遍存在护理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四是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虽然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养老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空床率较高的情况,入住率不足50%,有的不足30%。

(三)医养结合难题亟待破解。一是对高龄、失能老人医疗护理保障不足。护理型养老机构的一些护理项目,如床位费、护理费等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二是家庭医生签约、社区用药和报销、医生多点执业等制度不够完善。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牵头部门尚未明确,工作推进缓慢。三是专业护理机构发展较慢。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不断增加,对护理型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市仍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机构或康复疗养机构。

(四)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不够到位。一是子女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打骂老人的行为依然存在;

以直销、传销、电信网络诈骗致使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子女截留养老金、高龄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政府扶助资金难以起到实质作用。三是老年人渴望子女亲情慰籍、社会价值认同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远不能够得到满足;

“空巢”、独居老人不断增多,不同程度造成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心理健康较差。

(五)老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基层老龄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依托在老年人协会,从事老龄工作的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影响老龄事业的发展。二是部门工作合力不足。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分散多个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经费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动老年人法律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增强全体公民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帮助老年人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和道德环境。二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孝老的社会风尚,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家庭成员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规定的宣传,促使全社会正确认识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推动家庭落实赡养、扶养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关爱力度,着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健全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制度,培育发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队伍,积极探索和实践关爱方式方法,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关爱服务。

(二)强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养老设施规划,充分发挥现有养老设施作用。加强福利院、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二是完善和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在用地、税收、财政、金融、床位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逐步形成跨行业、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培训,支持引导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大力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一是加大医养结合的研究探索力度,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与医护服务的便捷对接。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和老年病门诊,增加老年病床的数量,配强专业医护人员,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委派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康复治疗服务。

第8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当今社会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积极探索其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已成为该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开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共同承担学生教学工作和企业员工培训任务,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老年服务与管理;校企合作;合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52-03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产生于1999年,是在中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公共事业管理类新型应用型专业。因此,积极探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已成为该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准确把握涉老企业的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共30所,且多为近两年设置,专业办学经验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涉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经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各类涉老机构急需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护理团队,但当前高校培养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偏差。另外,根据当前养老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多是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求,而对当前涉老企业重点发展的居家养老项目需求兼顾不够。

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涉老企业与高校双方资源的综合利用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办学基础雄厚的高校一般都会建设老年养护实训室、按摩室等相关的实训设备,但是这些训练大都在虚拟的情况下进行,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差异,且该专业毕业生要对老年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医学护理。但当前大学生与老年人的接触机会、了解渠道等比较少,很难真正掌握对老年人的养护技能,因而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资源、老年人群体对该专业学生来说尤为珍贵。另外,涉老企业的良性发展必然需要既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社会学知识,又具备老年保健、老年养生、康复等老年学知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在涉老企业的护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一般由30~5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少受过专业教育,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涉老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很少具备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机构管理、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背景,急需进行相关培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人才储备较多,师资资源丰富,具备对涉老企业培训的条件。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在涉老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能充分利用涉老企业的资源,高校也能成为对涉老企业养老护理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的基地,发挥高校的人才聚集优势,实现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让学生更快更好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相对学校来说比较复杂,在校企合作的涉老企业进行的实训、实习等活动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考验,涉老企业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训练场。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己成为工作实践的主体,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学生在涉老机构接受涉老机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经过努力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挫折,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此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涉老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从而提升就业能力,这些都必然会加强涉老机构对学生的认可度,从而促进选留毕业生或推荐毕业生到兄弟单位就业,最终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当前,因高校用人机制、教师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从高校到高校”,行业实践技能缺失。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教师到涉老企业挂职锻炼是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快速高效的手段之一。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

笔者在实际工作经验中初步探讨总结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六个可行性途径:

对合作企业深入调研,共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建立起来,同时,开展护理、养老、养生、保健等方面培训的机构也逐年增多,但是很少机构会去研究养老机构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而也就很难有一整套合理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应通过校企合作,对涉老机构进行大量的深入调研,根据各养老机构的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观念等的变化,养老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应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根据合作企业需要,开发开设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 作为朝阳产业的老年行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影响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吸引人才、储备人才就要从培养人才的源头做起,开发开设校企合作的特色课程。可把开发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作为校企合作协议内容之一,依据企业需要并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资源共同开发开设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发展规划等方面企业特色课程。通过企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开设,一方面,实现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方向等,提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吸引力,做好企业人才的提前开发与储备。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场所可以从学校扩展到合作企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在教室或者模拟实训室中难以获取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场所从学校到企业的扩展。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经常到老年公寓、养老中心、福利院等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进行见习、实训等相关方面的活动;学生可在合作企业通过观察、交谈与实际动手操作等方式,发现和积累相关知识及各种实操技能。另外,企业相关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可以对整个过程参与指导,并对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教师的现场指导、总结等发表观点与看法,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规格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训练有素的专业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一个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班级;为激励订单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置奖学金,获奖学生优先被聘用;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增强实操技能;订单班学生寒暑假可以在企业上班,增强学生的企业归属感。通过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就会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为企业培养理论和技能都很强的专业人才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就业率,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学生教学任务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 一方面,针对当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实,可以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企业员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涉老行业服务人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以及涉老机构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的实际,学校教师可以按时按需走进企业,对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前沿专业知识、心理咨询等方面开展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我国办学历史比较短,做理论研究的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员工又大多没有理论总结能力,因而很多课程都还没有合适的专业教材,例如,“老年产业管理”课程是顺应当前老年产业大发展趋势而设置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国内还找不到较合适的教材。学校专业教师应该与企业合作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同时参考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料,并根据高职教育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双方的各自优势编写出相应的教材讲义。

对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的思考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要坚持学校主动性原则 长期以来老年服务一直以公益事业、慈善活动等形式存在,工作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扶助对象。从本质上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工科等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要更多的是出于学校、行业双方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心奉献精神。再加上当前企业对高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功能认识不足以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社会认知度及接纳度低等多种原因,学校应该主动向老年产业类企业寻求合作,主动为其着想,主动汇报学校教学情况,主动为企业服务,以赢得企业的支持。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且很多都是浅层次的,难以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利益难以协调,难以实现双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具体来说,首先,学校与企业双方都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心奉献精神;其次,要遵循学校与企业双方利益共享的原则;再次,在校企合作的互动过程中会建立起一定的人际情感,双方都要加以珍惜并用心维护和巩固,以感情为纽带的机制将更加持久。

加强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才能有效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还不够成熟,但是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见习、实习、员工培训等基本层面的合作。需要共同合作积极探索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探讨行业的前沿话题,积极引领行业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在行业准入体制、行业标准制定、共同承担研究课题等方面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纽带,促进老年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型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还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都比较低。必须要大力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的发展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俊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0.

[2]黄岩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2012(2):18.

[3]侯晓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2):144.

第9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利益驱动 校企合作 评价机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和空巢化演变。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大量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以改变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建立与成功实施,其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学校与行业、养老机构的利益共同点,从而建立一种双赢的、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与专业相配的教材,缺乏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解决。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简称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全局统筹,致使养老机构与办学诸要素间缺乏有机结合,很难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观念问题。一些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只是找一个实训场所,合作与不合作并不很重要,多数养老机构只是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把自己所掌握的某些行业信息视为机密,不愿意与学校分享。

3、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要人就来学校,且仅限于人员招聘,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深入合作,或常受经营情况等影响,时冷时热,合作模式单一,无长效合作机制。

此外,普遍存在的合作机构的选择问题、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政策制度等问题均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构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对促进老服专业发展,带动养老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1、构建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通力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养老机构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对方带来良好的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养老机构的利益表现在:能获得机构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养老人才;为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如提供养老服务服务标准、管理规范以及最新技术、服务理念,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难题,提升养老机构的竞争力;能利用老服专业的教学资源对养老机构员工进行岗位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能获得政府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以获得经济效益。而老服专业的利益表现在:从养老机构中取得资金与设备方面的资助,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能使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老服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的平台,并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实质上,养老机构的利益归结为提高其经济利益,而学校的利益是提高老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健康合作的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在有利于养老机构、学校、学生三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养老行业机构标准和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和校企合作内容、程序及方式,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利益,明确双方职责。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学生与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学校与养老机构的职责。如规定学校定期为机构新聘员工组织岗前培训和在职员工开展继续教育等;规定养老机构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完善软、硬件条件,满足专业高水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实习安全及为专业老师开展科研调研等活动提供方便等。不能履约,造成后果的须按协议赔偿。同时,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结合校企双方实际,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管理办法,以保证合作成效。

3、建立能促进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长期合作的交流机制

养老机构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有时双方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学校应加强与养老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学校要成立双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机构作为交流平台。学校要多关注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机构遇到困难应积极帮助解决,重视双方人员的相互交往,建立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老服专业老师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双方参与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中增进感情,促进双方长期深度合作。

4、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老服专业、养老机构以及社会都参与合作,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在对老服专业评估中,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权重;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老服专业毕业生应用技能水平的考察;重视用人单位对老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典型,保护和激发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老服专业应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评价指标,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宗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2)何兴无.高职校企合作问题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2(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