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网络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抓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武定县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总投资5 322万元,涉及校园网络、校园安全监控、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计算机、互动录播教室、英语听力广播系统等。2015年,武定县共投入4 200多万元,建成校园网137所,配置多媒体704套,购置计算机3 011台,装配录播系统20套,校园安全监控136套,年内完成了县级初步验收。
二是抓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自今年1月开始,组织教育局机关全体人员、中小学校长及班子成员、中小学全体教师分期分类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培训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与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内容,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是抓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通过培训,要求全县中小学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熟练掌握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的基本操作;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技巧与方法。能利用各种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教研、教学交流。通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宋光兴到鲁甸县调研 学校恢复重建情况
本刊讯(通讯员 曾 颢) 2月23日,省教育厅副厅长宋光兴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深入鲁甸县一中、二中、一幼、三幼、四小、崇文中学等项目建设工地,察看学校恢复重建进度。
宋光兴对鲁甸县的学校恢复重建工作给予肯定,并要求县教育局和学校继续与相关部门和施工方加强联系,加快施工进度,严把质量关,确保全县学校恢复重建按时按质完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条件。
鲁甸县学校校舍恢复重建总体规划40万平方米,规划投资10亿元,涉及学校93所,共237个单体工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工建设88所学校,开工率达94.62%。其中:第一批恢复重建任务的23所板房学校中,除龙头山镇银屏小学正在进行扫尾工程外,其余22所学校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批恢复重建的70所学校中,有65所学校已开工建设,另外5所学校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永平县实施县级领导和部门 挂钩联系学校制度
经过合作洽谈,先锋软件学院最终决定与联想集团合作,首批采购3000想系列笔记本电脑,全面应用于全院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
联想集团与先锋软件学院的合作,是联想在收购IBM 全球笔记本及台式电脑业务后,对高校教育市场的尝试。为此,联想方面决定将先锋软件学院作为其在教育领域的样板工程来建设,帮助先锋学院建设中部地区的第一所笔记本大学和第一个无线网络大学。
联想集团副总裁陈绍鹏认为,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不仅传统的教学思想、手段、内容、过程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彻底变革,而笔记本大学计划正是实现网络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最重要手段。实现笔记本大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无线网络、网上教学平台、网络增值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将为先锋软件学院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生活的环境,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应用互联网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可以方便地将学生和教师、图书馆、教学课件、校园网、学生网等连接到一起,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有效、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联想中国湘赣分区总经理张桂森介绍了先锋学院所购买的联想昭阳E280笔记本。“联想昭阳E280是联想专门服务于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高品质笔记本电脑,也是新联想成立以来,集合了两岸四地研发团队的力量共同开发的新品,秉承了ThinkPad的优秀品质及联想产品优异性价比,并采用了慧盾安全、关联协议等多项笔记本顶尖技术,能轻松实现无线自由互联。
先锋软件学院院长陈苏则指出,笔记本大学目前在全球都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概念,目前国内也仅有东软集团投资的三所IT学院全部实现笔记本教学。作为江西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的高校,先锋软件学院此次选择与联想集团携手打造笔记本大学,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基于笔记本电脑的网络教学将使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世界,并使学生与老师随时互动;其二是学生的课外实训,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让学生的电脑使用时间得到极大的增长,可以使先锋学院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传统高校本科毕业生;其三是学生的就业,笔记本电脑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可以让学生轻松实现就业,并将助力更多的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
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04年底对全国100多所高校大学生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75%的大学生都期望拥有笔记本电脑,其中已有10%的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还有65%的学生希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可以预见的是,当笔记本电脑在性能与价格方面都已经与台式电脑相差无几时,笔记本电脑在移动和无线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为更多的大学生所青睐。同时业内人士指出,笔记本电脑在教育行业也将迎来一轮井喷期。
链接
手机移动教育
国外对于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教育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欧洲的“M-learning”项目,北欧的 Erisson 公司和 Nokia 公司开发的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项目,都显示出移动对于教育的有效性。在国内,基于手机进行移动教育的研究项目开始增多起来,尤其随着3G的到来,移动教育通过将移动通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随着3G通信协议的推出,面向浏览器的移动设备将会得到推广,此时的移动教育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将发生空前变化:教学活动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将得到高质量的保证。但教育平台从微机到手机的转变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通信收费问题。面向连接的协议将允许长时间连接,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目前很多厂商建议按流量收费。
2.格式转换问题。手机屏幕与微机屏幕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其显示格式应该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而做相应改变。
3.开发基于手机的教育软件。由于很多微机软件是基于微机屏幕的,因而在移植到手机上时,都要对显示程序进行适当修改。
移动教育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推广和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巨大变化。利用手机可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澳门大学打造笔记本校园
为了加速澳门大学迈向国际化的进程,澳门大学拟投资3~7千万澳元扩建校园设施。除了完善校园空间设施,澳门大学还致力发展电子校园。其中包括加快建立网络设备连接口,提高互联网及校内网服务,增加校内网接口,学生可在不同地方进入校内网。同时行政运作也已加快,实施无纸运作流程。校内教职员工要接受培训,提升使用电脑的技术水平。各教师利用网上教学软件,将教学资料上网,学生可随时在校内用无线或家中电话线上网查阅资料。
澳门大学还推行流动校园的概念,即学生可利用笔记本电脑在校园内无线上网。目前澳门大学已建立了无线校园网络,所有行政办公室、课室及职员宿舍均设有无线网络,成为澳门最大规模的无线网络区。校方鼓励学生以优惠价购买笔记本电脑,学生购置电脑后,可向校方申请借用无线网络卡。澳门大学使用的网络标准是更新的标准,用者不用每年更新密码,且除了在校内可用无线上网外,在其他地方只要有无线网络设备,亦可以上网。
此外,澳大早已推出学生证智能卡,并将推出校内电子钱包,学生使用校内服务时,可用智能卡记下账目,到一定时限才结账。日后电子钱包的服务会扩大应用范围,包括用于影印、饮食、购书、预订运动场地等。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网络舆
情 监控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92-02
网络已成为当今舆情表达最汹涌的场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它是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正作为急剧膨胀的思想阵地,成为高职学生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空间。建设和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作用、做好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网络舆情主体的相似性和隐匿性。与其他网络舆情主体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为“90后”,性格特点独特,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思想容易波动,文化基础薄弱。在社会存在一些盲目追求高学历倾向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压力增大,网络便成为他们情绪和压力宣泄的渠道,他们喜欢通过微博、QQ签名、微信、社区论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互联网以其便捷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畅所欲言。“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世界里,这些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
第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大学生议论最多的时政话题是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大学生就业等;有情感交流:情感话题是校园中最热门的、最永恒的话题;有学习交流:通过学习论坛发表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资料等。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建设性的观点意见,又有消极偏激性的造谣惑众、谩骂攻击和“网络暴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多变性表现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的千差万别和具体利益的各不相同,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报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版本。
第三,网络舆情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互联网是开放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例如,曾经有一份“厦门大学食堂菜单”在微博上急速蹿红,这条微博仅一天,转发量已经达到2000多条,评论500多条。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学习目标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事件的评判,极易受到校园网络舆情中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交互性。
第四,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难控性。高职学校网络舆情影响的范围广泛,大学生网民众多,微小的舆情可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他们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激感,诱发行动,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高职学校网络舆情也具有难控性。大学生网民拥有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的权利,他们各有主张,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加之,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易产生偏激的观点。
二、广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重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对社会热点现象反应最为敏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自由交流、表达思想。网络舆情可以起到大学生的“减压阀”的作用,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下,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倾诉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身心愉悦。网络舆情就像一种“黏合剂”,可以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广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在很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BBS、主题网站等交流平台。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国色天香校园生活社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春柳职社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服务平台”,等等。
2.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和和难控性等特点,如果任凭网络舆情发展,就容易导致情绪化,甚至存在被人利用的可能,变成激发矛盾、诱发极端行为的“催化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舆情的管理,注重高职院校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把好学校网络舆论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开通了“大学生服务平台”,提供了学工服务、就业服务、学习服务、健康服务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舆情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
重视。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如果校园网络信息“把关”功能不健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部分学校对网络舆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网络舆情可能引发危机事件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能常态化,导致问题不断出现,有的在管理中是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
2.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的挑战。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领域。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挑战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信息安全上,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必须面对而且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网络陷阱等网络攻击时常出现在高校网络舆情之中,使人防不胜防。技术的发展和现实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是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许多校园网络设施中都具备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控等安全产品,但仍不足以消除隐患。
【摘 要】从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学校等方面阐述高职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四位一体”、开放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解决困境。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问题
成因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04-03
一、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模式,从而遇到了许多问题,校企合作也未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主导方面,缺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政策支持、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帮助。没有热情高涨的政府部门主导,校企合作便不能深入开展,只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不能真正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合作关系。
其二,行业指导方面,缺乏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行业指导会对校企合作起到非常关键的衔接和支持作用,而缺乏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混乱的“临时对接、表面接触”,没有更多的行业前沿合作信息及合作创点。
其三,企业参与合作方面,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缺少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往往成了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由于企业没有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不能体现生命力和活力。
其四,学生岗位实习方面,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多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学生也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关键岗位,这就出现了双方诉求的冲突。更有甚者,企业提供的校企合作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学校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企业也难以从实习岗位的生产工作中收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其五,学校方面,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很难与企业的经营相统一。企业技术工程师进不来,学校教师下不去企业锻炼。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没有企业的配合,造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应用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相脱节。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学生缺乏岗位技能的指导和经验的传授;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不清晰,没有能够达到更好的双赢效果。
二、成因分析
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及学生的实习报告、到企业的调研报告等各方面可知,高职校企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之所以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其一,政府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的专门部门,相关的政策支持也很难落到实处。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提下,政府也不能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主导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去。
其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企业就往往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校企合作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想要的利益,必然不能得到企业领导者的支持,没有了企业的参与热情,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机会。
其三,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收获不能达到统一。学校一方追求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提升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办学特色等。而企业一方追求的目标是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知名度及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创新技能人才、创新技术研究成果、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等,但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无法很好地通过技术研发为企业服务。
其四,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让合作企业接收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没有更多的“生产性”岗位提供给毕业生。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很难为岗位上的学生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企业除提供场地、设备和岗位外,还需要有岗位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而企业岗位员工的配备及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等都基本相对固定,不能再为校企合作项目调配技术指导人员。
其五,学校教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很难在企业得到锻炼,而学校也缺乏推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中的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脱离,毕业生的专业问题、就业意向等问题,都是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
(二)主观因素
首先,企业一方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实质性效益。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岗位技能训练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品牌地位,而对于企业来说,则只是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而看不见效益的麻烦事。由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及行业创新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毫无意义。这是企业一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认识误区。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就业能力;校园实践
一、营销就业能力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从业所需技能,主要是心智性,而非动作性的。其职业能力组群体系由三层构成。
1.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一种不受行业和岗位限制的通用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而且应当是人们各种能力中最主要的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
2.专业核心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营销人员在职场上从事营销活动、谋取营销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职业技术与能力。主要包括如下技能:市场调研、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的能力,客户关系协调能力,营销策划的能力,广告宣传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人员促销能力,柜台服务与销售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等。
3.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在实际营销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各种各样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除上述所讲的关键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包括思想境界、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单项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的能力等。
二、校园实践形式探究
1.重视校园实践的意义
目前中职学校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已经开始重视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中职生在校前两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中职生在校第三年的校外实习工作。但是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之间的跨越是有梯度的,学校将课堂教学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划分过于明显,忽略了校园实践的衔接作用,导致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相脱节,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实习岗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主体是人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在劳动中获得的。”朱熹认为:“切己体察,乃读书之一法。”黄炎培先生倡导“职业教育,不惟重在‘知’,尤着重在‘能’”的做学合一原则。这些都充分论证了皮亚杰“动作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简洁地阐明了“做中学,学中做,行知结合,侧重习得”的教育内涵。由此可见,实践载体和实践活动对培养从业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学校能重视校园实践活动的规划性、针对性,不断挖掘校园实践的新方式、新内涵,那么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前两年的理论学习中“预演”工作场景,验证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对理论经验主动学习的渴望,从而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
2.校园实践形式的创新
(1)点——立足校园实体店。
学校可以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超市、书吧、饮品店等场所开展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如:采用分项目或分场地自主经营实体店的方式将店面设计与商品陈列、商场CIS策划、商品采购与存储、销售与服务技巧等营销知识进行综合操练或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与情感,自愿组织成8—12人的“格子铺”经销团队,通过竞聘产生经理或店长,在店长的主持下,共同策划,相互配合;在这里学生将体会到自筹资金、联系货源、制订销售计划、设计店堂海报、收获利润的困境和乐趣。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将实体店扩展为校园网售店,进一步增加学生校园实践的强度。
在这个“点”上,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分析与解决问题、交际与沟通”等关键能力和“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柜台服务与销售、网络营销”等专业核心能力。
(2)线——举办校园实践周。
基于校园实体店的这个“点”,学校还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营销实践活动,集中在每学期安排1—2个主题实践周,灵活地结合《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口才推销》、《广告学》等课程进度开展校园实践,如:可针对实体店的知名度、美誉度展开“师生校园消费观”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师生对实体店经营项目的潜在需求;可配合季节性商品的特点和传统节假日的风俗开展“宣传海报创意赛”,将学生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可将知名商品或新兴产品拉进校园举办促销活动,让学生与商家进行双赢的“商务谈判”;可开展“标语征集令”或“创业策划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功底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线”上,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交际与沟通、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和“市场调研、广告宣传、人员促销、商务谈判”等专业核心能力。
(3)面——成立营销协会。
在学校社团中成立以“传播市场营销知识,普及市场营销理念,注重市场营销实践”为宗旨的营销协会,可以把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和推广的任务交给学生来策划,让学生筹划“经典案例点评”、“营销辩论赛”、“企业人士对话”、“营销知识竞答”、“创办协会会刊”、“调研报告汇报会”、“爱心义卖”等活动,以期提高会员的营销理论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此时,营销协会的会名会徽、制度条例、机构设置、发展规划、盈利状况等生命力问题会带给学生们无限的思考,他们不仅要尝试着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而且要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在将所学知识借助营销协会这个媒介全面向其他在校生铺开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断增长,无形中还能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团队凝聚力。
在这个“面”上,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变、组织与管理”等关键能力和“营销策划、关系协调”等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思想境界、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单项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有所修炼。
实施营销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营销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我们应不断研究这“第二课堂”的实效性,使其成为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之间的有力桥梁,将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地推动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霞.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
[2]迈克尔·L.贝克.市场营销百科[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亚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妙.实践课业教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成因 对策 “校讯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约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孩子群体――农村留守孩子。据新华网北京2008年2月27日电(记者李菲、白瀛)全国妇联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2~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500万人。
甘肃省妇联儿童部张海涛介绍,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省妇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据省妇联调研统计显示:我省仅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有近70万。其中,小学、初中留守儿童53万,占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20%以上。亲情的缺失、学习成绩不良、监护不力及生活贫困是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白银市共有0~16岁农村留守儿童34496人。其中白银区175人,平川区1384人,会宁县28588人,靖远县4329人,景泰县5500人。我校自2009年至今一直是留守儿童呈上升趋势。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缺陷。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形成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2.性格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缺失、农村教育环境不理想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自我保护能力差。近年来,农村“奸幼”案频频发生。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一家报社记者赶到事件发生地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发现,正是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才最终导致这个悲剧。另外,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当遇到生理发育方面问题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给予正确指导,因此容易误入歧途。4.心理障碍。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父母离异长期缺少正常父母关爱而性格孤僻偏执。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的悲剧,其间的每个要素都让人揪心和疑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似乎都失效了,最终崩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1.委托监护不能取代家庭教育。(1)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部分是其他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更淡薄。因为亲戚的立场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总是感觉寄人篱下,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2)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同辈转移,形成委托监护。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缺少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会迷上电子游戏,有的学会打麻将、赌博,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这些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据调查,历年刑事犯罪中,20%以上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而且这些孩子犯了罪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认为是一种心理发泄。2.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产生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数量仍在加大,问题更凸显,因此,我们将信息技术和“校讯通”纳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一)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家校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致使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生联系的平台,父母就可以通过打“亲情电话”、在校园网上“爱心qq”视频聊天、写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校“爱心教师”沟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通过这一平台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打工在外的父母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到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向家长、监护人发手机短信、作业布置和在校园网上有关教育信息的方式,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监护人给他们温暖,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通过三方面协同教育,达到学校教育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社会关心下一代的目的。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三)利用网络平台,督促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给留守儿童进行校内学习辅导,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与留守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四)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学籍进行有效管理,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学校建立了健全的教育信息系统,便于将学生旷课、迟到等情况及时反应给家长,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通过校园网平台对子女进行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保证子女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五)利用学校网络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网站设立“留守儿童阳光心情吧”,通过“手拉手”爱心结对帮扶,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他们人格健康发展。
(六)利用“校讯通”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利用“校讯通”给留守儿童家长发送留守儿童在校的常规信息,观察留守儿童的表现,并分别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等进行访谈,然后针对留守儿童的在校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校讯通”的实施应遵循以下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是做好对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研究,做好对学生评价的实施和总结工作,做好与家长的沟通。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让学生觉得教师在关注他。
(2)强调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与沟通策略。“校讯通”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各教育主体间的沟通,不应片面强调单一的教育主体的教育作用,而应使多教育主体间进行多方面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家庭必须进行适当交流沟通。
(3)全程关注的策略。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全程参与,在不同教学目标下对学生进行观察、沟通、教育,只有这样,教育中发现的问题才可以马上得到处理与解决,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4)及时评价的策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学习状况、日常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评价。及时评价可以使家长和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优势与不足,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家长的参与热情。因此,家长、教师应该保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的期望,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5)发展性评价的策略。通过家校沟通,可以了解学生过去和现在的受教育情况,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受教育情况的分析,可以预测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在实施“校讯通”的过程中,应该设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他们的长处,使学生释放他们的发展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提高实现自己的理想。
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协同教育,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2]何玲玲,翟健峰.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1(19).
[3]吴支奎.制度突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路[J].教育导刊,2010(06).
[4]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5]崔丽娟,郝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及对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6]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10(01).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8]CCTV-少儿,新闻袋袋裤,关注留守儿童,2007-8-15.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教学评价考核评价
一、网络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
远程教育,又称远距离的教学。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讲授方式,坐在教室里的一对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使用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学习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也可以随时的在网上进行考试。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网络媒体、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方式互助学习。
网络远程教育,它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网络中远程教育的特点
基于网络(这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含义有所不同)和交互式(这与传统电化教育有所不同)。“网络教育”强调基于网络进行教育,即包含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上开展的教学,也包含校园以外,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网络教育。而“远程教育”主要是指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更是方便学习者的效率。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三、网络中的远程教育在考试内容上遵循教学评价要求
考试科学、合理,首先要求在考核内容上,就是要遵循全面性的考试原则,即实施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突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具体表现为:(1)凸显思想道德评价的地位,其评价指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表现、交流与合作;(2)强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即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3)评价内容多样化。既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培养状况。
科学、合理的考试在形式上要采取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多样化考核形式。为此,要求要改革现有考核模式,采取多样灵活化的考试、考查方法,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终考试与学生的平时表现相结合等。调研课程、工程设计课程、策划课程考核可全部开卷,考查成绩以实践、成果、调研报告、方案为中心。总之,在教学组织和考核上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网络中的远程教育在评价内容上遵循教学过程才能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
一是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程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学习的基本能力;已达到的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为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把重点放在:自主性、创造性、兴趣、动机、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合作精神、思维品质等等。在评价中还应考虑下列内容: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其相关方面的要求及需求方面。
二是对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教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理解把握程度,对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能力,教学设计的动手活动能力,老师在教学中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对学生中掌握知识情况心里的态度问题等。
三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活动的实际状况(如课堂气氛、时间和空间的利用,节奏的把握,学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活动的实际效果(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以及教师的行为表现等。五、网络中的远程教育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并能进行科学的评价
通过科学的考评,有助于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要适应新的环境,新方式的教育观念。通过科学的考评,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坚持从学生素质状况的实际,根据对学生提出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来进行,以此确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的内容和具体的课程培养要求等。其次,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加强相关能力培养,并且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相关素质潜能。再次,使教师认识到,不仅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学生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注意发挥学生教育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才可能提高教育学生的培养效果,使教育目标得到较好地实现。最后,使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考评,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刻地反思,加深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规律以及学生人才素质成长规律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将单一的、传统的考试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既有利于建立起灵活的、符合学生培养实际要求的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办法。
由于考试是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则会缺少必要的基本条件而难以实施。从而通过多样化的考试方式,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来推动教学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娇寰.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中的学习资源整合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11.
[2]杨娇寰.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发展与教育评价的趋势研究[J].华章,2011,(34).
[3]杨娇寰,黄春雨.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考试如何推动传统考试的改革.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2011,(82).
关键词:微博;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85-04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旨在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获取和分享的交流平台,它使得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的形式组建个人社区,并发送140字左右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字信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对青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教育他们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并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
微博是自媒体时代下,一个迅速成长的事物,得益于其独特的特点与功能、地位与作用,创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载体的形式,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我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更是在“第四媒体”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推动微博环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培养目标、青年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微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其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微博载体创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高校微博教育平台应运而生。例如,2012年3月31日,为使微博更好地服务高校、促进学生发展和管理运用好微博,由腾讯微博、腾讯教育共同发起,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各高校共同参与的“微言论教——浙江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另据《北京日报》,截至2010年12月12日,全国共有50多所重点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掀起了新一轮的“快”“酷”“道”竞争潮。在新浪微博开通微博的高校招生办就有北大、清华、复旦、哈工大、西安交大等20余所。高校微博的作用在2011年自主招生政策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么多高校之所以争先恐后地开通自己的微博,是因为微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它能拉近高校同青年学生、公众之间的距离,利于高校亲民、勤奋、自信、开放新形象的塑造。利用高校微博进行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用好、管好高校微博以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高校微博资源配置,才能引导好高校青年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形成。高校微博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搭建了利用高校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逐步增强了物质基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通过特色微博网络的建立、微博语言的引导,取得了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积极效果;通过校间微博社区的建设,在推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同时,也为高校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微博在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运用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启示我们要切实抓住微博所带来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大范围、多方面、多角度地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些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首先,微博独特的特点,创新了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有利于缩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周期和正确、科学、合理、积极信息的传播。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统单向、滞后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双向、多向、交互式的传播,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实现向大范围、娱乐性、实效性传播的转变。再次,微博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被动式、填鸭式、单向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主动式、问答式、双向式的转变,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参与建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最后,通过微博与传统媒介的有效结合,消除了传统媒介所造成的相对封闭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有效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博所带来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微博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打破了相对封闭的常态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是建立青年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难点所在。其次,微博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微博的开放性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弱化了传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影响和作用。微博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力和互联网软硬件技术设施上,其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更难以把握。最后,微博的快速发展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弱化了教育者信息资源、社会经验的优势地位。
从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比分析可知,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应对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的内在要求,是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微博引导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此外,这还与保持权威、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高地密切相关。比如,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1]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微博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微博对青年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交汇、冲突和整合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在强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线的建设,是我们正在面对且必须处理好的新问题。
二、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分析
按照服务商的性质,中国微博主要有门户网站微博、Web2.0微博、独立网站微博、电信运营商微博和电视台微博五类。典型代表有Twitter、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围观正在改变中国,这是因为微博具有创作原创性、信息准确性、内容个性化、传播及时性、传播主体多元化、覆盖面广等主要特点。
微博具有三大功能,即“关注”功能、“评论”功能和“转发”功能。所谓“关注”,即是指用户通过运用微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用户所的信息,被关注者在微博上所、表达、传递的资讯都将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客户端等路径发送到关注者手中。同时,关注者还可通过进入被关注者微博首页对其所关注的、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微博用户进行“再关注”,被关注者亦可通过进入被关注者微博首页对其所关注的、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微博用户进行“关注”,从而就形成了“再关注”、“交互关注”、“多重关注”并存,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互促互进的庞大社交网络。所谓“评论”,即是指关注者可就被关注者所的讯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回复给被关注者,而被关注者、关注者亦可对其评论的信息进行“再关注”、“再评论”,这样就形成了以初始微博话题内容为话题的“循环讨论”和“多重讨论”。所谓“转发”,即是指微博使用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关注者,包括主流媒体、文化名人、新闻哥、草根等所的微博信息或者是已经被“再关注”、“再评论”的微博讯息,以“转发”的形式发送给关注自己本身的微博用户,并可加上自身评论,亦可不加,这样借助微博“关注”和“评论”的功能,实现了微博信息“多重转发”,降低了微博信息传播的成本,提高了微博信息传播的效率。
“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2]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21世纪这一信息数字的时代,微博等互联网媒介正在影响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它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塑造、发展具有渗透、推动作用。良好的微博环境氛围会促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关心集体、爱护社会、爱国爱民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对培养青年正确政治观点、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消极消沉、恶劣低俗的微博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恶果。良好的微博环境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青年积极向上、品德高尚、追求卓越;反之,则会导致青年意志颓废、情绪低落甚至走上犯罪。
2.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分析
做好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分析工作,旨在了解、评价、掌握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度与量问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系统分析而逐步提高运用微博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性、明确性和客观性。一般说来,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描述法、解释法和预测法等。而具体到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主要从政府机构数据统计和主流媒体问卷调查两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是我国微博等载体的监管、服务主体。其针对使用微博的统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数据监测及研究机构DCCI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高达5.38亿,中国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特别是在19岁及以上国内网民中,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88.81%[3],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这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造了稳定的网络环境和发展前提。另据CNNIC的调查,18~35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数的85.8%,18岁以下的占2.4%。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传输工具和交流方式,青年已成为微博的主要使用者。
2010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91.6%的人不超过40岁)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明确表示上过微博的高达92.4%,87.3%的人则强调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且94.3%的青年表示微博改变了自己的生活。[4]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5]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微博已经成为80后和90后青年表达观点与看法的重要渠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补充形式,是使用者信息传播、了解资讯、发表意见、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更多地向微博、腾讯QQ、人人网、微信、有信、飞信等媒介转变,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新特点、新问题共存的局面,这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微博特有的“关注”、“评论”、“转发”优势功能,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必需。
三、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1.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提高微博引导的规范性
微博必须建立在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中,这是引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环境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微博开放性、不可控性的缺陷,才能更好地提高微博引导的规范性。为确保良好网络环境的积极营造,就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微博网络安全性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组织的作用,实现微博向依法管理、安全可靠、优化利用、科学建设的发展。
要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针对微博管理等的网络立法工作。地方要依据自身实际,出台实施对应的微博管理规定。例如,北京市通过《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微博设立原则、传播内容、限制范围、运营许可及手续办理、使用权限、奖惩标准、行业标准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经典模式,在微博监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信息审核和举报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
我国微博网络建设要以青年为重点,实施包括战略与策略、技术与管理层面有效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审查、行业监督、信息控制、实名制等制度,成立相应的网络监管机构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各项先进微博管理技术、软件和系统,严密监控、合理布局、科学应对,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渗入和袭扰,强化微博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民间技术研发、生产、服务机构,以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实现微博健康、向上、积极的发展。
充分发挥微博监督组织的作用,实现微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要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调动各学科、各领域、各方向的学者参与到对微博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微博监督组织调节利益冲突、即时信息、甄别信息真伪、提高青年辨别能力和引导青年的作用,引导青年避开、远离黄赌毒思想,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
2.加强校园微博建设,提高微博引导的针对性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是适应网络时展的需要,是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需要,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校园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媒介,是对原有高校思政工作载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和有线电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信息传播、娱乐审美、“热点”引导、舆论导向、服务教育、激励凝聚等功能。近些年来,各高校通过开设微博教育平台和微博课程等措施来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微博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高校微博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网络的管理,创造性地将微博服务管理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效地引导了网上舆论,形成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四位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新格局,成为了新时期、新环境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新内容,以微博等为载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微博这一新兴德育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需要我们认清高校微博特性、发挥高校微博功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做实、做细、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最主要、最重要的。高校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应用,启示我们有必要把握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明确利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普及,更快地带动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微博课堂建设,提高微博引导的趣味性
虚拟微博课堂,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气氛,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的目的。微博教学、微博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的优化组合,是新时期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探索、新尝试。微博课堂的开设和建设是对传统课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新探索,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化、现代化的外在体现。微博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趣味性、及时性、互动性,因其具有易操作、成本低、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被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接受,容易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有塑造青年思想和构建观念的作用与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由于微博课堂记录下了整个教学过程,这有利于教育者教学的对比改进和学生的后续参考学习。
加强微博课堂建设,要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实现课堂与课外教育方式、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管理层面,要组建相应的师生微博管理团队,做好微博信息的发表、整理、排版和保障工作。教学层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在课前准备相应的话题资料,以备课堂教学谈论之用。技术层面,要加快相应配套软件的研发,限制和保障参与度,以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教育内容层面,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教学基本内容,要消化吸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受教育者、网民等的有益观点。教育者层面,教育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敢想敢说,实现与受教育者的交叉式、互动式学习,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方式、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改进,以增强其实效性、兴趣性。受教育者层面,应当鼓励受教育者积极通过QQ、MSN、Skype、手机等途径积极地、及时地微博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微博的集成化、开放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EB/OL].[2003-06-13](2012-10-31).